[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语文课堂中朗读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语文课堂中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正确地把握好朗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背影》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场景和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慈母情中。接着提出:这首诗是歌颂伟大母爱的,你们知道哪篇文章是赞美父亲的呢?然后引出新学课文《背影》,课堂
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在学习的热情中怀着极大的兴趣自觉学习了课文,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充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你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想像一下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打开了思维之门,展开丰富的想像力,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实践证明,通过听、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在感官上获得一次享受,一种愉悦,而且在朗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提高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春》,我以交替运用配乐录音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过程中除强调学生注意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外,还要求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领
悟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趣,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我问,在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偷偷地”、“钻”两个词好在哪里?能否换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感悟出“偷偷地”、“钻”这两个词不能换,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爱,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教学《陋室铭》诗文,在朗读中我提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句中“上”、“人”两个字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字代替呢?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品味,学生茅塞顿开:“上”、“人”二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它在语句中起到生动传神、化静为动的功效,不但使描写的景物人格化,而且更突出了诗人对这悦目的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4.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能感染
人,而且在语言上也令人叹服不已,那精练准确的语言是作者精美构思的艺术珍品,为语言贫乏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好材料。而通过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交谈、发言、复述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朗读切入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舞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引
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渔人离开桃花源为什么处处作记号?”“假如渔人带公差找到了桃花源……”这些问题极
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亢奋,想像驰骋。纷纷打开话匣子。有的学生说:“作记号是为了不迷路”;有的学生说:“从带公差找桃花源这一点来看,渔人是想邀功请赏……”“假如公差找到桃花源,太守会派兵占领桃花源,就会发生流血冲突……”有的学生说:“渔人和公差可能私下请求长住桃花源”……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后,已有一定的体验,加上我设计的问题简约新颖,便能吸引学生争相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5.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书感悟是传统朗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对象发生共鸣,体会文本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张扬其思维,唤醒沉睡着的意蕴情感,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语感能力。
余光中的《乡愁》一课,全诗共四节,大体蕴含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约生动的画面。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以舒缓的语速、深沉的语调、深挚的感情,有节奏地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爱国心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悟出诗人由个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国之思、从强烈的思乡之情中领会作者的心声: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朗读教学,突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