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原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摘要】: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中,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平等信任、宽容互爱、文明诚信、融洽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中国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和谐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在对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作出规定性定义之后,着重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并深入探讨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认为只有认清其重要意义,才能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有效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意义
目录
一、人际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1)
(一)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 (1)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2)
1.多元化的社会 (2)
2.民主化的单位 (2)
3.朋友化的家庭 (2)
4.健康化的公民 (3)
二、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3)
(一)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3)
1.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涵义 (4)
2.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4)
3.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
(二)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 (5)
1.人与人际关系和谐:多元化社会的载体 (5)
2.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 (6)
(三)人际关系和谐对企事业单位具有“霍桑效应” (6)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 (7)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挥管理功能,提高单位效益的关键 (7)
(四)人际关系和谐与家庭和谐同步共进 (7)
1.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7)
2.家庭和谐成就人际关系和谐 (8)
(五)人际关系和谐促进公民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8)
1.人际关系和谐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 (9)
2.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 (9)
3.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9)
4.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 (9)
三、人际关系和谐的实现途径 (9)
(一)以社会的公平正义带动人际关系和谐 (10)
(二)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10)
(三)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维系人际关系和谐 (10)
(四)以社区文化建设构筑人际关系和谐 (11)
四、总结与思考 (11)
[参考文献] (12)
论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往往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导火线。
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人际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各相对立的因素之间的润滑剂,能有效缓和社会矛盾,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认清了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才能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水平。
一、人际关系和谐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人际关系在人们通常理解中,往往局限于同事或上下级之间所发生的工作生活关系,笔者认为这是人际关系的狭义定义。
而笔者认为人际关系的广义定义,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通过精神物质方面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用的是人际关系的广义定义。
“和谐社会”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可分为大、中、小和谐社会。
综述起来,“大和谐社会”不仅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而且还覆盖到自然领域。
“中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而“小和谐社会”是指社会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家庭的和谐。
本文主要使用“小和谐社会”这个定义范围。
笔者首创自定义以大人际关系与小和谐社会相对的理论分析框架,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概念界定上有着相重的领域,便于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的思维还往往停留在以小人际关系与大和谐社会相对上,本文欲突破这一思维习惯,尝试分析大人际关系与小和谐社会之间的联系。
(一)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内涵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便是由于中国“以和为贵”,崇尚以礼治民。
和谐是礼仪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周礼·天官冢宰》中对国之六典与六职分别论述道“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与“三
曰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可见和谐是礼仪的六大目的之一。
人际关系和谐的主要内涵便是以礼仪与和谐作为工作与持家的基本要求,由“礼仪之邦”引申出“礼仪之企”、“礼仪之家”。
“邦”、“企”“家”并不是概念的逐渐缩小,而是礼仪的不断深入与扩展。
当然,礼仪需要内外兼修,不能只有表面功夫。
以礼和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了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人民,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而人正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人际关系和谐不能丢去的内涵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要探究“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首先应从和谐入手。
和谐在中西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对立的的事物产生和谐,正如不同的音符组成了最美妙的乐曲”,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存在于“万物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之中;而在中国,《尚书》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孔子提出“和而不同”,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会使社会和谐,“天下可运于掌”,道家主张“天人合一”。
综合中西社会丰富的和谐思想,笔者认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多元化的社会
和谐并不是如死水一般宁静,而是应具有“鸟鸣山更幽”、“百鸟朝凤”、“百花开放”般的不同言语与活动。
正如赫拉克利特之“不同的音符组成了最美妙的乐曲”,多元化的社会更能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差异需求,使不同的人寻求到了各自心中的适切位置,从而维护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2.民主化的单位
单位在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指社会成人的工作单位,包括各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
在单位里形成了成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同事关系与上下级关系,只有单位民主化,决策层能够与员工平心相议,各同级员工能公平竞争,才能使单位和谐发展,团结一致,谋求上进。
3.朋友化的家庭
朋友化的家庭,主要指家庭中长辈与晚辈要亲近和谐,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成员(主要存在于大家庭之中)之间能以礼相待,朋友相处。
若父母能够以朋友般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因孩子的小过失痛骂甚至打孩子,则家庭必然多了许多乐趣。
“家和万事兴”的古语在现代依然有其实际意义。
当然,朋友化的家庭并非没有长幼之分,中国传统礼仪对长幼之分是十分注重的。
长幼有序是社会的“公共生活”与家庭的“公共生活”中必须注重的,前者如乘坐公交车时给老人让座,后者如家庭一起吃饭时老人坐在上座等。
对于家
庭中的“公共生活”,目前几乎无人研究这一领域。
笔者相信通过对家庭中“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之间区别与联系的研究,必将有助于建设朋友化的家庭。
4.健康化的公民
众所周知,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和谐社会若无身心和谐之公民,那么其建设就是无从谈起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异化,而现代社会依然继承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虽然通过改良而有所进步,但使人异化的本质未变。
要培养健康化的公民,就要认清异化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及时预防与纠正。
笔者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培养健康化的公民尤有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但笔者认为人的本质依然有着回归大自然的属性,只有经常处在大自然之中,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态。
以上四点就是笔者所定义的“小和谐社会”的主要内涵。
这四个内涵一方面相互独立,另一方面又一环扣着一环,紧密相连,但最重要的一环乃是健康化的公民。
只有培养出和谐的人,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
二、人际关系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及时提出的社会建设的新目标,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步骤。
而建设和谐社会,出发点必须是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际关系和谐,才能促使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有效化解现实中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
诚然,人际关系和谐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最重要的方面。
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开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例如,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农轻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及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等[3]。
由于当时的国人爱国热情与建设热情处在前所未有的高涨水平,在社会上并未产生明显的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
党和国家第一
代领导人就没有重视对公民之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政策促进与制度支持。
在随后的社会建设中,风波迭起,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不仅使原先比较和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陷入混乱,而且使公民之间的人际关系陷入冰点,人心惶惶,人与人之间只有“举报与被举报”的关系。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使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充满了紧张与极度的不信任。
具体而言,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其基础性意义包含如下几点:
1.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涵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首先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如果人际关系不和谐,以上六点是难以实现的。
2.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来推动。
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够起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效率的作用。
著名的霍桑试验即证明了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积极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说,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形成合力,形成团队优势,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有利于配合协作,减少内耗,避免冲突,使内部管理协调运转,外部关系协调通畅;有利于在工作目标上达成共识,使决策顺利执行,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3.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3]胡锦涛所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些任务,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也都会反过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强化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关爱他人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通过诚实、信任、平等、尊重、互助等实际行动来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笔者提出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即是由数十年社会建设的
经验教训总结而来。
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尚,即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也不会使社会和谐;相反,巨大的社会财富与巨大的人际矛盾想对照,将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更加活跃,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在二次分配中注重公平,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人际关系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还有助于引领和谐的社会风尚,建设礼仪之邦。
(二)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
“君子和而不同”,中国自古即不强求思想诉求的整齐划一,谋求有差异但却充满和谐的理想社会。
放眼全球,只有人际关系比较和谐的国家,多元化社会建设才较为成功。
美国各种族间的人际关系在整个20世纪都较为紧张,一直到21世纪初,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并最先接受了系统科学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美国人逐渐进入社会,种族矛盾才有效缓解。
教育,尤其是有关多元文化应该和谐并存的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教育有着较长的滞后期,其着眼点又多集中于学校学生。
在中国,自建国六十多年来,“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4]。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
由于没有美国的那种种族矛盾,民族矛盾也不激烈,社会的多元性更多的体现是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并存。
通过制定实施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政策与措施,以构建中国式的多元化社会,将会产生较为明显及时的作用。
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具体体现在:
1.人与人际关系和谐:多元化社会的载体
既然人的本质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作为多元化社会的主体,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对与构建多元化社会就具有载体性的意义。
多元化与和谐社会的理想是相一致的,二者在人际关系和谐方面具有较高的统一度。
多元的主体、多元的利益、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这背后实际含蕴着一种最低限度的自然正义理念———对人的尊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已的利益偏好与倾向,人们可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过程中,碰撞与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人际关系和谐发挥其对人、对社会的载体意义。
而和谐社会理念,同样是一种社会理想与追求,它希望人们能过上一种和谐的社会政治生活,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而言,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
件”。
可以说,和谐理念的至深哲理在于对人的价值的捍卫,对人的尊严的确认。
所以,在对于人的关注上,多元化与和谐社会理念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人是多元化社会的载体,人际关系和谐正是建设多元化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结合点。
2.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
从多元化与同质化视角来看,多元化并不意味着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或现代性的实现,社会完全分化了,并不像有些学者简单地用“分裂”和“破裂”来形容这种趋势。
事实上多元化中有同质化,多元化中有普适性,多元化中有共识性。
所以,我们认为现代化中的多元化趋势是一种有着普遍性共识基础的,或者能够达成一种共识的有限度的分化组合,而不是一种分裂。
正是这种共识性,使得社会整合、和谐社会的构建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多元化并非纯粹是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相反,多元的主体、多中心的社会结构是对传统社会结构模式的消解,相对于单一封闭的传统社会是一种进步。
因此,多元化并非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障碍,它应该成为和谐社会的现代性基础。
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就体现在和谐多元的社会建设中,使社会的主体——人,能够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化社会。
多元化与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是相一致的,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促进多元化社会的精神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从多元化视域理解的和谐社会,是一种在尊重人的利益的多样化、尊重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够通过围系某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达成普遍共识的有机联结起来的有限度分化的整合型社会。
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构建多元化社会的基本保证,将会极大的协调好构建多元化社会与保持社会普适理想的关系,促进二者的统一。
(三)人际关系和谐对企事业单位具有“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管理学中的一种现象,最初是指在进行实验时工人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工作绩效上升的情况。
“霍桑效应”的结论主要是: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职工是“社会人”。
霍桑等人是在“经济人”的人性模式下进行试验的,试图找出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随着实验的深入,“经济人”的假设受到动摇。
霍桑最终提出,人性模式是“社会人”,即职工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同后来的马斯洛指出的一样,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
因此,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和谐就属于社会心理方面,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
人际关系是单位内聚力的基础,一个单位如果职工和职工之间、职工和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好、感情融洽,这个单位一定是一个士气高、内聚力强的集体。
相反,如果一个单位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削弱单位内聚力,影响单位目标的实现。
人际关系好,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互相谅解,工作上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工作效率就会高,也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
如果人际关系不好,大家彼此提防、工作上不配合,互相拆台,职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势必降低职工工作效率,影响单位工作目标的实现。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调动职工积极性,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基础
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在于创造一个宽松、文明、健康、友爱的人际环境,使单位职工之间处于和谐状态,使上下级坦诚相待、和睦相处,同事之间感情融洽、配合默契,这样就会促使职工为单位的利益努力工作,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企业干部职工真诚相处,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同舟共济,有效地克服实现单位全年各项目标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从而能保证单位目标的顺利实现。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挥管理功能,提高单位效益的关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结合方式和结构的不同,协调程度的差异,对整体力量的发挥,有着本质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关系结合好,其整体力量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反之,其整体力量就很小,甚至等于零。
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使职工彼此心情舒畅,建立起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发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单位的各项工作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得以提高。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提高企业效益,显得十分重要。
(四)人际关系和谐与家庭和谐同步共进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3.75亿个家庭,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健康细胞。
家庭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包含着多个“次系统”,即:夫妻、亲子,同胞等关系与彼此间的角色、感情、沟通及来往等。
一个家庭应当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谐的,一般来说,其各成员与长辈、同辈之间的关系也都比较好。
对于父母来说,其在家庭外部的人际关系和谐,将会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有助于家庭长幼辈之间“朋友化”关系的建立。
1.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谐社会孕育和谐家庭,和谐家庭成就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成长成熟的摇篮,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生活力量的源泉和理想的归宿。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家庭和谐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幸福,关系到每一个社区的安定、有序、和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健康与稳定发展。
首先,家庭和谐促进社区和谐。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社区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区和谐包含社区人的和谐,社区组织的和谐与社区文化的和谐,家庭是社区人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区组织的细胞与社区文化的载体,只有家庭和谐了,社区才能和谐。
其次,家庭和谐支撑社会和谐。
社会是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千千万万个小家庭的健康发展做支撑,如果没有家庭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家庭的发展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发展,健康和谐的家庭有利于每个家庭成员自由、平等、健康、全面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只有家庭和谐,才有社会和谐。
2.家庭和谐成就人际关系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社会关系和谐。
同样建设和谐家庭,关健是家庭关系和谐。
只有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都和谐了,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家庭关系不仅是重要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人际关系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家庭和谐对人际和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际关系最早就是从家庭关系开始的,人对人际关系的最初印象和早期概念,是在家庭中形成并建立的。
人类幼年时的成长环境是人类健康成长与能力获得的关健,家庭作为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人的能力或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发展尤为重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初是通过与家人同吃同住的亲密交往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家庭是否和谐,对人际和谐有着直接的影响。
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孩子,从小就领略和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厚爱与团结协作的精神,身心在爱的滋润与亲情的呵护下,得以健康地成长,初步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从而养成了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五)人际关系和谐促进公民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社会。
如果一个人人际关系不和谐,那么其很难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甚至很难保持正常的身心状态。
当然,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谐都会促进公民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单指解剖学或生理学上的意义,还有心理学上的意义。
人是建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