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单位:赣榆县厉庄中心小学 邮编:222121 姓名:成思 内容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人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新颖独创答案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绝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1、注重动手实践,激发创造需要;2、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3、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动手操作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和思维的创新,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和卓越的贡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而数学又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注重动手实践,激发创造需要。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谁还有更多的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讲一讲来获取新知。
创造需要是自我实践其潜能和价值的需要。有创造需要的人,会激发相应的创造动机,从而把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例如:“克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学生在认识“1克”、“10克”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1克”和“10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克大约是一个两分硬币或四粒黄豆、四个回形针的质量;10克大约是10个两硬币或22个图钉的质量。在比较大的质量时,设计让学生学会看物品包装认识物品的质量,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着以参照物为比较的方法估计几件指定物品的质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估计出物品的在概质量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
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而现代小学数学的学具、模型的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通过学生实践,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当学生学习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的特点后,让他们拿出空白纸,在纸上画圆并剪下来,引导学生思考:不用任何工具,怎样才能找到圆心呢?此时,学生是一楞:不用工具怎么会找到圆心呢?断而会产生折一折的想法,通过多次的对折,发现折痕相交出现的这个点就是圆心。这是给学生创设“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情境,使他们能产生一种“柳暗花明”的探索精神。
二、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外,还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给学生创
造“异想天开”的机会。
我们常常有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势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正方形卡平均分成4份,怎样分?”学生很快完成以下的方法(如下图)
我马上予以肯定,但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看一看谁找出其它的方法。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和尝试后,又出现了下面的分法(如图2)
这些方法唤起了学生新的创造欲望,一些模仿性的结论相继出于发现,教师欲罢不能。而当一名学生给出一种方法后(如图3),无异于发现新大陆,学生体验了不断超越的兴奋,热情极高。
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
征,而是把全班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提出问题:1、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2、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记在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上。3、比一比:用三角板的直角跟正方形、长方形的每一个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自主地操作及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又如,在学生量完长方形、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后,我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不用尺子量就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呢?”于是有些同学想到了用图形对折的方法能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点,这样就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的发散训练,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将会提高,长期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能力将会得到加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大胆尝试,培养创造才能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的接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例如:“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这样的题目,如果按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