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详尽总结

合集下载

2014届高考历史复习总结

2014届高考历史复习总结

2014届高考历史总结简单说明历史高考题:今年历史考题的难度适中,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都非常灵活,看似简单里面蕴含着杀机。

选择题只有12题是直观题,其余皆是二选一,这种题要求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即知识的运用、综合归纳、解读问题等的能力。

这种发展趋势在07年、08年、09、10、11、12年连续六年的高考试卷中早已体现出来,我推测2013年的考题将更灵活,这与新课改的实施紧密相连,试题的灵活度要提高,考查学生的能力是必然。

因此面对我们的学生侧重作以下的复习:1.夯实基础、总结规律: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前提条件,否则作题时就会无话可说。

多年来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从熟悉课本到掌握课本,要求学生作到:多听、多想、多记、多背、多写、多练。

要想作到这“十二个字”,上课必须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下课必须认真看书、认真完成作业。

不仅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理解记忆。

老师讲到那里学生立刻就要想到那里。

没记住不要紧,找书时立刻就能翻到那里。

平时经常进行横向、纵向的训练、提问,加深、加强学生的记忆,通过反复记忆达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目的。

其中学生与教师的配合至关重要。

12.教授作历史试题的方法:平时训练的试题和高考试题一样,分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大部分。

两种题型都要注重审题、找关键词。

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如果基础知识掌握的牢,运用此方法得分率就高,否则错误百出。

材料解析题,学生感到最可怕的是读了材料后,却作不了题,找不到答案,也就是无从下手、无法思考。

如果找到作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一切问题就会迎韧而解。

步骤是:(1)读问题后再看材料,带着问题看材料才不会茫然。

(2)再看问题,如果写有“根据材料”答题,就必须从材料中找答案。

学习好、资质高的学生高度概括能力强,差的学生就比较麻烦。

如果问题上没写不许抄原文材料,材料上的答案就可以原文抄上。

如果问题上写不许抄原文材料,就用缩写方法答题,得分率很高。

2014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2014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 “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 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古希腊学者者亚里斯多德在 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 腊文化贡献巨大。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
经》的内容。科技:日食、哈雷彗星。 3、科技:哈雷彗星的记载(公元前 613 年,早欧 60Fra bibliotek 多年)、确立十九
文 化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 源。 1、改革:前 6 世纪初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前 4 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选 修
改 革 、 人 物
2014 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 时间 夏、商、西周(前 21 世纪至前 8 世 纪) 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 耕、耜耕,青铜农具(在农业很少使 用)三个发展阶段。实行井田制;耕 作方式: 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 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 经 济 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妇工;商周青 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以 “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 生;商朝发明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出 现铁;商代中期陶开始向瓷过渡。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中 国 历 史 政 治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神权 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 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 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 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 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 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 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春秋铁器出现和战国推广铁农具,以冶 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陶向瓷过 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 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 商业城市。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1、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各国改革(鲁 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 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建立县制,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4、选官制度:世官制。 1、思想: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符合社会 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宫 廷舞蹈。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 期,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 文 化 壁画。 文字: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 整的体系, 周朝金文。 礼乐文化; 《诗 夏朝历法《夏小正》。 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 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2、文艺: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大篆;文学 《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 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 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年七闰原则(春秋,早欧 160 年) 《石氏星表》、 《甘石星经》;医学《黄 帝内经》(战国问世);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 古代希腊(前 9 世纪-前 4 世纪中期) 经 世 界 历 史 政 治 济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 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 展奠定物质基础。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 9-8 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 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 提尼改革确立; 前 5 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 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 1、罗马法的起源。①前 6 世纪末共和国初期, 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 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前 3 世 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 统治。 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 6-前 3 世纪) 春秋战国(前 8 至前 3 世纪)

2014高考历史36个必备知识点小结

2014高考历史36个必备知识点小结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

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

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

书才是最根本的。

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更多有关2014高考文综的信息可登录文综频道,欢迎收藏本站(CTRL+D即可收藏)!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选官和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现代中国的外交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2014试题库汇总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每日一练(72套含答案)2014高考语言运用汇总2014近义词汇总2013高考阅读理解练习汇总2013语文试题分类汇总2014阅读测试汇总(含答案)2014语文限时训练汇总2014语文古文汇总2014成语测试汇总2014语文名句默写汇总2014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汇总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2014数学试题库汇总2014数学一模试题汇总2014数学必修知识网络汇总2014数学基础知识要点汇总2014调研数学课时作业汇总2014数学基础试题汇总2014高三数学假期复习汇总2014高三数学知识点汇总2014高三数学基础训练汇总2014数学精选试题解析汇总2013理科数学试题分类汇总2013数学文科试题分类汇总2014数学培优补弱练习汇总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数学复习资料高考英语复习资料高考文综复习资料高考理综复习资料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高考数学模拟试题高考英语模拟试题高考文综模拟试题高考理综模拟试题高中学习方法高考复习方法高考状元学习方法高考饮食攻略高考励志名言。

【精编】衡水高考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doc

【精编】衡水高考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doc

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周王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两制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

(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2014年高考历史必考点

2014年高考历史必考点

2014高考历史考点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详尽汇总

2014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详尽汇总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解读】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主要考点包括:(1)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线索】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制度较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

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

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2014年高考历史考点[1]

2014年高考历史考点[1]
三年0考
低频考点
12.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三年3考
中频考点
13.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三年2考
低频考点
14.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三年0考
低频考点
第2讲近代欧美工人和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5.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三年6考
高频考点
16.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
三年1考
低频考点
26.亚洲觉醒的先驱
三年4考
中频考点
27.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年1考
低频考点
28.杰出的科学家
三年0考
低频考点
非教材和课标要求的知识
三年6考
高频考点
29.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年6考
全国只有江苏、海南、浙江等几个部分地区选学,此处不做考点频度的统计
30.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三年7考
三年1考
低频考点
81.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年3考
低频考点
选修部分
第十五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古代中外历史改革
1.梭伦改革
三年2考
低频考点
2.商鞅变法
三年1考
低频考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年4考
中频考点
4.王安石变法
三年1考
低频考点
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改革
5.欧洲宗教改革
三年3考
中频考点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26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58.宋明理学
三年10考
中频考点
59.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三年10考
中频考点
第27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华总结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精华总结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先秦:(祖国历史的光辉开端)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

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

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具体细节)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政治腐败[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2014届历史高考之文化常识总汇

2014届历史高考之文化常识总汇

2014届历史高考之文化常识总汇27题1、【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2、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

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3、【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5、【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2014历史高考知识点

2014历史高考知识点

2014历史高考知识点2014年历史高考知识点主要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史和现代史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2014年历史高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中国传统文化1. 春秋时期的国家公卿制度和儒家思想: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国家公卿制度初具规模,开创了后来的封建制度;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仁、义、礼、智等。

2.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 宋朝的经学与理学之争:宋朝时期,经学与理学之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的一个重要争议,经学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承和解释,而理学则强调对经典思想的理论体系分析。

二、古代史1. 唐朝的统一与繁荣: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李渊在618年建立唐朝后,经过几代的发展,唐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2. 北宋与南宋的对立与发展: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北宋时期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南宋时期则处于对外战争的困扰与内部动荡的局势之中。

3. 清朝的入主与封建统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一系列显赫的皇帝为清朝的发展与统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现代史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随之成立。

2.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与意识形态变革,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时代。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土地革命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一次重要斗争。

综上所述,2014年历史高考知识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史和现代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们在备考历史科目时,应该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应对考试。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

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事件。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考生在准备高考时应当注意:1. 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等朝代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以及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策,汉朝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

4.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的格局,晋朝的兴衰,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5. 隋唐五代: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

6. 宋元明清:宋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元朝的蒙古统治,明朝的中央集权,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

7.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要事件,以及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8. 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

9. 世界历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兴起和衰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欧洲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0. 重要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拿破仑、华盛顿等。

11. 历史思想与文化: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以及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成就。

12. 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历史事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

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点,还要学会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注意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分布,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问题。

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解读(必修一)

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解读(必修一)

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解读历史必修一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宗法制:①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②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和其他各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则是君臣关系;③影响: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

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分封制也叫做封建制:①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周王室;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后裔(分封对象),让他建立诸候国,拱卫周王室;被分封的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分封者的义务);被分封的诸候有权在自己的封地内实行再分封,同时在封地还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分封者的权利);③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周朝的区域,逐步构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④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④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国鲁国(今山东),燕国赵国(今河北),晋国(今山西),宋国(今河南),吴国(今江苏)越国(今浙江),楚国(今湖南湖北)。

【名师整理】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笔记(必修三)

【名师整理】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笔记(必修三)

【名师整理】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笔记(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整合】一、知识点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分类归纳(全国卷2)

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分类归纳(全国卷2)

2014年高考文综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Ⅱ)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归纳巍山二中陈仕波2014年高考我们云南省文综试题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卷Ⅱ),2014年的试题相对2013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

1、中国古代史31分(必修·客观题16分,选修·选考题15分)24题,分封制、礼乐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26题,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必修2经济史)4分;27题,明代内阁制·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必修1政治史)4分;45题,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98分(必修·客观题和主观题53分,选修·选考题45分,其中47题为以世界史为背景考察中国近代史内容)※①中国近代史部分(82分,其中必修37分,选修45分): 28题,服饰变革·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29题,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30题,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必修1政治史)4分;40题,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以近代史为主)、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1政治史)25分;46题,抗日根据地民主建设——三三制原则(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47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48题,光绪帝与维新变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必修部分:16分):31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修2经济史)4分;41题,现代不同时期编修的世界史目录·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与其历史性转折(部分)以及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部分)12分。

2014高考历史冲刺必背知识点

2014高考历史冲刺必背知识点

2014高考三轮必背知识点一.背景(原因、条件)类(一)古今中外政治文明1.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环海而居的独特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2. 五四运动的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大肆出卖国家权利。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二)二战后政治格局演变与现代中国的外交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2) 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3)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两国国家利益。

3.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

(3)经济发展的需求。

4.苏联解体的原因:(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误区。

(3)民族矛盾激化。

(4)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三)古今中外经济1. 开辟新航路的背景(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2)社会根源: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增,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3)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的商路;(4)历史原因: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5)宗教原因:欧洲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6)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地理知识的提高,相信地圆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2.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是政治前提;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财富提供了资金;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手工工场的经验提供了技术;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精品】衡水高考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精品】衡水高考2014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古代部分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周王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两制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后世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

(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合一览表(人教版,必修一)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整合一览表(人教版,必修一)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巴黎公社经济方面同最后失败革命历史的新纪元性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分别是普法战争和一战都邓小平理论的过程1982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体系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概述1871了较为立创造“光荣革建立了君美国在独立战争创了世界,分析人限性而失败分权制衡、公民自由为基本特点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为半殖民地联军侵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农民阶级翻了中国两千多五四运动后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而第四单元框架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爆发(1)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2)标志: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阶段(1)时间:1914年8月~1916年(2)1914年9月的马恩河战役,标志着德军的“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3)1916年是关键性一年,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协约国掌握了主动权第二阶段(1)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2) 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3)1918年11月,同盟国接受协约国的苛刻条件,一战结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工人阶级队伍不断但工人的处境仍十分艰难(有保障,月成立主各国工人阶级斗争联合起来,()的经济状况和劳动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用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思想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异同点方式基础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结合都使人民获得了解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对象性质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法国大革命革命爆发。

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上台。

②颁布《人权宣言》2吉伦特派统治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了君年月初,,各宾派上台。

2014年高考历史冲刺知识点总结

2014年高考历史冲刺知识点总结

[键入文字]
2014 年高考历史冲刺知识点总结
2014 年高考历史冲刺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

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2、秦汉确立和发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强化;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三)、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

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解读】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

主要考点包括:(1)周朝的建立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的统一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中央机构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行省制度及其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线索】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

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制度较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存在着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西汉武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则加强了皇权,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

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

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

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

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

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

(鼎和编钟)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的建立:秦王赢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

2.“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帝制:皇权至上;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确立。

(2)三公九卿制(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

三公九卿受皇帝直接管理;协助处理军政财事务;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3.废分封,置郡县(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郡县制的建立:秦朝地方建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初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乡里机构;长官由皇帝指派;开始设置选官考官制度。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移民河套,修万里长城;南平越族。

修筑驿道;统一文字;(“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制订秦律。

(3)先秦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西周重视国家的制度建设,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

这是一个神权下降、王权强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时代。

战国的变法运动,破坏了贵族等级社会,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

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等纷纷出现,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确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西汉王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汉武帝时期州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

4.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积极: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①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②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

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围绕如何加强皇权和中央对地方集权展开)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

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

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东汉、唐、明)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

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

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

(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

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

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朱元璋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设厂卫特务机构。

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②清雍正帝为处理军务设军机处: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案件等。

行动快捷,行政效率高。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

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