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致法律上妥当的裁判——对法益衡量思维与方法的全面检视
《法律职业伦理》总结

法律职业思维方式一、法律之善优于事实之真(一)客观真实性1、真相未查明就不能下结论2、结论必须以事实真相为转移3、不能以虚构的事实来下结论4、认识活动直至查明真相为止(二)合法性1、不查明客观事实也必须做出结论2、及时查明真相也必须做出与之相反的结论3、虚构的事实优先于客观事实4、对探究事实真相要加以限制二、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一)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内涵实质合理性就是合常理或价值观形式合理性就是合法理实质合理性主要归结于对目的的价值做出判断,涉及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
(二)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的依据1、人治与实质合理性柏拉图(1)不存在一致的衡量道德的标准(2)不能保证人不会改变(3)容易受到法律以外因素的影响2、法治与形式合理性亚里士多德现代社会,是通过一套形式合理、推理规则明确、结论又很明确的、可重复的法律逻辑体系来实现社会正义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的例外:如果按照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要求处理个案,个案判决的实质合理性被过度牺牲,判决显失公平,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对法律制度的一般预期和人心,就会出现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的例外,在这时,政治、经济、社会等价值要素就会进入法律裁判过程,并成为裁判的依据。
三、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一)、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内涵1、实体正义富勒《法律的道德性》实体正义:法律必须体现人类的正义要求。
这也就是说,法律本身必须是正义的。
从而法律上的实体正义是立法方面的正义,要求立法应当体现人权原贝叽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和科学原则。
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之中,贯彻于司法裁判的结论上面,构成一种对法官的实体性的道德限制。
(1)法律应当具有一般性(2)法律必须公布(3)法律不应当溯及既往(4)法律必须清晰(5)法律不得前后矛盾(6)法律不得要求不可能之事(7)法律必须具有连续性(8)官方行为必须与法律保持一致2、程序正义罗尔斯《正义论》程序正义是指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套程序上的标准。
尔雅公开课伦理学概论廖申白答案

1【单选题】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需要借助于实践理智的发展:()∙A、细胞∙B、天体∙C、实践∙D、植物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命的三大原理不包括()。
∙A、理智∙B、感觉∙C、营养∙D、维度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以下哪一项生命原理不是与实践直接相关:()∙A、理智∙B、感觉∙C、营养∙D、维度我的答案:B得分:0.0分4【判断题】印象观念由内心的感受和感觉的记忆共同组成。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单选题】以下哪一古希腊学派将物理学定义为一切哲学的基础:()∙A、伊壁鸠鲁学派∙B、毕达哥拉斯学派∙C、犬儒学派∙D、斯多亚学派我的答案:B得分:0.0分2【单选题】根据伦理学概论的观点,以下哪一国家的翻译家首次将“ethics”翻译为“伦理”:()∙A、越南∙B、日本∙C、朝鲜∙D、中国我的答案:D得分:0.0分3【单选题】伦理学主要指的是对以下哪一项的研究:()∙A、物质和变化∙B、数字和符号∙C、善和正当∙D、天体和运行我的答案:B得分:0.0分4【单选题】根据西方伦理学的界定,伦理学是对人们使用以下哪一种语言的方式做出最切合的说明:()∙A、书面语言∙B、口头语言∙C、肢体语言∙D、道德语言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5【判断题】根据西方科学理论的观点,伦理学是一种狭义上的科学。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1【单选题】以下哪一项属于人的生活的范畴:()∙A、更好的谋生∙B、觅食性∙C、机体的生存∙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单选题】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人的“可能的善”需要通过以下哪一种途径来获得:()∙A、书写∙B、言语∙C、空想∙D、践行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单选题】根据伦理学的观点,以下哪一项属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之处:()∙A、更大的机体体积∙B、更长的生存寿命∙C、更好的交往生活∙D、更多的食物选择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判断题】在伦理学研究范围内,“善”与“好”等概念对于人而言是绝对的。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第四版附录读书心得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第四版附录读书心得《梁慧星裁判的方法第四版附录》是一本关于裁判方法和技巧的书籍,对于提高裁判员的素质和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裁判员的角色、职责和实践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受益良多。
首先,在阅读《梁慧星裁判的方法第四版附录》时,我深切感受到裁判员的角色和职责的重要性。
梁慧星在书中强调,裁判员是比赛中的公正仲裁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
裁判员的决策和判罚直接影响到比赛结果和双方参与者的权益,因此准确、公正地执行裁判工作是裁判员的首要目标。
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比赛规则、技术要求和裁判操作,裁判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比赛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书中对于裁判员在比赛中的实践技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对于我提高裁判水平有着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处理犯规问题时,梁慧星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判罚原则和思维方法,如法定损害、意图判罚和判罚等级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能够帮助裁判员做出准确、公正的判罚决策,避免主观片面的个人偏好影响判断,提高判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在处理技术争议和纠纷时,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技巧和策略,如善于沟通、站在正确的角度看问题和保持冷静等。
通过运用这些实践技巧,裁判员能够更好地处理比赛中的问题和纠纷,维护比赛秩序和公平性。
另外,梁慧星还强调了裁判员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裁判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裁判员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控制能力,保持平衡、公正的心态。
这些有助于裁判员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减少个人情绪和偏见对判断的干扰,提高裁判员的专业性和专注度。
通过阅读《梁慧星裁判的方法第四版附录》,我深刻认识到裁判员作为比赛中的仲裁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裁判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注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客观、中立、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比赛规则,维护比赛的公正和权威。
司法部工作人员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司法部工作人员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是司法部工作人员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他们需要具备对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评估的能力,以便能够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断。
在司法部工作中,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不仅仅在决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维护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能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对于司法部工作人员进行案件分析至关重要。
司法部工作涉及各种类型的案件,包括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等。
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司法部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与案件相关的信息和证据,以便能够对案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估。
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各种信息和证据,挖掘其中的真相,并通过分析推理找出案件的症结所在。
其次,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对于司法公正的维护至关重要。
司法公正是司法部的一项基本使命,司法部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公正、客观、无私的原则。
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超越主观偏见和个人利益,准确地评估案件的各种状况和证据,做出公正、合理的决策,确保每个案件得到公平的审理和公正的判决。
再次,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对于提高司法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司法效能是司法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司法部工作人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审理大量的案件。
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迅速准确地分析案件要素,对案件进行优先排序,合理分配审理资源,提高办案效率,确保司法部工作的高效运转。
为了提升司法部工作人员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能力。
司法部可以组织各类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分享经验和知识。
其次,建立健全的案件评估机制,为工作人员提供全面客观的案件信息,促使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
此外,司法部还应该鼓励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专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的水平。
总之,司法部工作人员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在司法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法理学舒国滢讲义

中国政法大学考研法理讲义一、了解命题人的思路、偏好、习惯连续三年法理都有道分析题基本一样重复率高,对连续三年的命题做出博弈的思辨客观题不要随便的涂改,涂改后机器可能不识别答主观题要简明扼要,要分段落,要分序号二、(1)法理学重点问题分为:1、一般重点:主观题占30%—40%2、不经常的重点3、非重点:偶尔会考三、考试类型(一)选择题:①属于记忆型的选择题;发展趋势:越来越少②理解型的选择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情况③应用型的选择题;这是最难的,考察全面的知识理解(二)主观题:考生应具备:①法律人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法律实践中的矛盾、争议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应以现行的规则、原则来分析。
②法学家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如何备考:重点放在法的本体论上,是解决分析问题的前提引论复习提示:《引论》对于教材来说本来就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但从历年试题来看,本部分处于高频出题点,而且本部分的编写者为舒国滢教授。
在这简单的“引论”当中却隐含着他的研究理路和学术旨趣,故考生不可轻视之一定要将之揉碎吃透。
本部分有不少于10分的题目。
第一节法学一、法学的概念第一节是对法学的全方位论述,从法学的概念、性质到研究对象,最后还引出了法学思维的特点。
占据导论三分之二的篇幅,充分说明了法大法理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就学术现状来说,目前法大法理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注重对法学方法论研究,法律思维也是研究生上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在99年的综合课试题中,“法学”是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出现的,04年的综合课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过,05年又出了一个6分的简答,因此,建议大家对这节的论述不要掉以轻心。
二、法学的性质(2005年简答题)此知识点出过简答。
考生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熟记5点性质。
三、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律制度问题(二)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何为法律制度的关联性?)(三)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如何对应的问题(结合教材P43法律作用的局限性之(3)“法律与事实之间的对应难题不是法律所完全能够解决的”,正因为该问题凸现了法律的局限性,所以法学家们才要研究它以使法律的作用更优化)⊙特别提示:考生应该清楚三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即法律、事实、二者对应关系,这既是它们的逻辑关系,也是考生的记忆规律。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实务纪要——信息网络犯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讨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实务纪要——信息网络犯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6.09•【分类】会议纪要正文信息网络犯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讨今天(6月9日)下午,上海一中院举办“信息网络犯罪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研讨会”,来自最高法院研究室、上海市检察院、上海检察一分院、上海社科院、华东政法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律协以及上海三级法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上海一中院刑事庭庭长余剑主持,与会人员围绕四个议题、结合典型案例展开充分讨论。
PART 01领导致辞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祥青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同仁参与研讨表示感谢。
黄祥青副院长指出,面对网络犯罪衍生的各类新类型问题,一是需要专家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
研讨既能凝聚共识,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裁判思路,期待专家和与会人员就各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各个疑难法律问题达成司法共识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专题研讨要聚焦解决司法工作中的真问题。
及时梳理理论和实务中的疑难、复杂问题,在讨论中要清晰展示各类分歧意见及其理由,通过多方论证、深入探讨来消除分歧、形成共识,为司法实践提供高质量、有成效的解决方法。
三是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核心要素进行准确把握。
比如对虚拟财物的讨论,关键在于确定刑法中财物的基本特征,再检视虚拟财物是否符合这些特征,其价格认定要符合损失填平原则。
对涉第三方支付侵财犯罪的处理,要在找准受损法益主体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取财行为的性质。
对网络刷单炒信中物流端的处理,要考虑行为的实质社会危害性。
对网络开设赌场行为的规制,要切实把握开设赌场社会危害性的实质要素。
PART 02专题讨论目录01 非法获取游戏币、道具等虚拟财物的行为定性02 利用第三方支付获取他人银行卡内资金、借贷资金的行为定性03 网络刷单炒信链条中空包物流端的行为定性04 利用网络棋牌软件组织他人赌博的行为定性议题一:非法获取游戏币、道具等虚拟财物的行为定性第一个议题围绕“非法获取游戏币、道具等虚拟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如果构成侵财类犯罪,犯罪数额如何认定?”等问题展开讨论。
获致法律上妥当的裁判——对法益衡量思维与方法的全面检视

文本 的独 立性 和客观性提 出了质 疑。在他看来 ,理解不 是再 现文本 ,而是文本与理解 者之间 的对话 、合
意 ,是 创 造 性 行 为 。理 解 过 程 中存 在 着 文 本 在 其 中被 描 摹 的 和 解 释 者 所 处 的 两 种 经 验 世 界 ,理 解 的 目 的 便 是 将 这 两 者 沟 通 调 和 ,文 本 的 意 义也 只 有 在 与 阐释 者 的 “ 见 ” 实 现 “ 域 融 合 ” 中才 得 以展 现 。 加 前 视
一
、
法 益 衡 量 的 ( 维 )过 程— — 法 律 诠 释 学 视 野 中 的 法 益 衡 量 思
随着法哲学 的诠释学 转 向,学 界承认 法官解 释适用法 律 、最 终做 出裁判 的过程并 非一个 简单 的三段 论式 的形式推理 过程 。在这个过 程 中,法 官不可避 免地进 行着衡 量 。而 以诠 释学为哲 学渊 源和根 基的法 律诠 释学 ,从本 体论 的意义上为法 益衡量 的过程 提供 了合 理的说 明 。 ( 学 )诠 释学 (em nui )一 词 源 自希 腊神话 中上帝 的信 使 赫耳 墨斯 ( eme) 哲 hreets c H r s ,也 被称 为 阐
的 多 个 维度 ,造 成 了对之 认识 和理 解 的复 杂 性 . 以及 建 构 法益 衡 量 方 法 的 多种 路 径 。 法律 诠 释 学 、原 则 理 论 和 法律 论 证 理 论 等 成 果 ,从 多 个维 度 为 法益 衡 量 的结 构 以及 合 理 的 衡 量 方法 的建 构 提 供 了思 路 。法 律 诠 释 学 澄 清 了作 为一 种 本 体 论 事 件 的 法益 衡 量 的思 维过 程 及 其 合 理 性 问题 。 法律 论 证 理 论 则 为具 有 主 观 性 的 法 益 衡
读拉伦茨法学方法论有感排版后

读拉伦茨法学方法论有感排版后对“价值评价法学”的理解法官裁判案件,应该依据法律的价值评价,而不能依据自己的价值评价。
什么是法律的价值评价:个人和社会团体之间可能发生,且已经类型化的利益冲突,法律规定某一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其他利益居于其后,这种优先地位的赋予就是法律的价值评价。
这个可以用善于取得做说明,所有权的安全与善意相对人的交易安全之间,法律选择支持善意相对人,这就是价值判断。
法官不能因为觉得所有权人很冤枉,就自己做价值判断而优先保护所有权人,法院要受法律价值判断的约束。
这就是价值评价法学最基本的观点。
开始人们认为采纳价值评价法学,裁判案件就是纯粹的涵摄工作了。
法律的价值评价给出了大前提,不需要法官再做自己的价值评价了,只需要按照构成要件涵摄即可。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想简单了,因为涵摄的过程,即把事实对应到构成要件的过程,不是机械的,它包含法官的价值评价。
因此,法官的价值评价问题,又被提到了前台。
一种观点认为,法官的价值评价完全是个人立场的选择,无法对其进行客观的检验和事后审查。
如果采纳这个观点,本质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法学还有什么用呢。
而且再往下延伸,就是既然法官可以主观做价值评价,就不受立法者所订立的法律约束了,就违宪了。
所以,讨论这个问题,最后还能涉及到宪法的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价值评价不可避免有主观因素,但是它还是可以客观解释、客观评价的。
我自己理解,作为“科学”的法学最根本的作用,就在这里,为价值评价的理性认识、客观论证提供规则,法学的“科学性”可能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如果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标准,法学可能就是“艺术”了。
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学不能对价值判断的正当作出说明”,表现了对法学的敌意。
而法学需要对价值判断的正当性作出理性客观说明。
裁判的作出和论证法学方法论容许多种解释标准,而且并未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先后顺位,因此法律解释多少带有“任意性”和“专断性”。
有人主张,法官在判断案件时,会先运用制定法之外的方法,对何种裁判是“正当”的形成内心确信,然后再用方法论从制定法上找解释,即先有结论,后有方法选择和法律解释。
德沃金“唯一正确的答案”法律思想研究

对 法 律 的 外 在 认 识 ,德 沃 金 主 要 通 过 法 律 的 内在 观 点进 行 反驳 ,他 认 为对 待 唯 一
正 确 的 答 案 这 一 问题 应 当 从 法 律 的 角 度 出 发 , 用 法 律 的 因素而 不是运 用 非法 律 的
因 素 来 研 究 法 律 确 定 性 问题 。
参 考 文 献
后 记 .
5 5 7 7 9 14 17 17 17 19 20 20 21 22 22 25 27 27 27 28 30 31 33 34 34 35 37 39 41 44
46
. ..
. . . . . . .. .
47
中文 摘 要
十 世 纪 ,当共 识 、认 识 性 的 统 一 基 础 R 渐 丧 失 时 ,德 沃 金 提 出 了 “ 唯 一 正确 的 答 案 ”这 一 观 点 ,这 是 一 个 饱 受 争 议 的观 点 。法 律 现 实 主 义 、批 判 主 义法 学 以及 各
疑 难 案 件 分 为 两 类 ,程 序 法 意 义 上 的疑 难 案 件 以及 实 体 法 意 义 上 的疑 难 案 件 ,程
序 性 疑 难 案 件 一 般 是 基 于 证 据 不 足 、认 识 错 误 以 及 程 序 权 利 的 丧 失 而 产 生 的 ,但
程 序 性 的疑 难 案 件 可 以通 过 程 序 法 、举 证 规 则 的 完 善 加 以解 决 。实 体 法 意 义 上 的 疑 难 案 件 才 是 德 沃 金 主 要 讨 论 、论 证 的疑 难 案件 。本 文认 为 ,唯 一 正确 的答 案 存
当一 个 法 律 问题 存 在 多 个 答 案 时 ,总 有 一个 答 案 比其 他 答 案 更 好 , 或 者 说 总有 一
司法实践中的裁判态度

司法实践中的裁判态度一、事实认定在司法实践中,裁判态度的首要方面是对事实的认定。
事实认定是法官依据证据和证词,对案件事实进行判断和确认的过程。
法官需要客观、公正地审查证据,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以确保裁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法律解释在认定事实的基础上,裁判态度需要进行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对法律条文含义的阐述和说明,旨在明确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法官需要根据法律原则、立法目的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对法律条文进行合理解释,以确保裁决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司法实践中裁判态度的重要方面。
价值判断涉及对法律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的理解和追求。
法官需要在裁决中体现正确的价值判断,确保裁决结果符合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四、利益衡量在司法实践中,裁判态度还需要进行利益衡量。
利益衡量是指法官在裁决中权衡各方当事人利益的过程。
法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评估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在进行利益衡量时,法官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受任何一方当事人利益的影响。
五、法律推理法律推理是司法实践中裁判态度的核心要素。
法律推理是指法官根据事实和法律,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裁决结论的过程。
法官需要运用法律知识、逻辑推理和司法经验,确保裁决结论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同时,法官还需要注意推理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接受性,确保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裁决结果的认可和信任。
六、社会影响在司法实践中,裁判态度还需要考虑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法官在裁决中需要考虑社会舆论、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等因素。
法官需要避免盲目追求个体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通过合理的裁决和社会影响的考量,可以树立司法权威和提高社会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感。
总之,裁判态度是司法实践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事实认定、法律解释、价值判断、利益衡量、法律推理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张文显《法理学》(第3版)同步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d843190c-6eb1-11ec-8f44-7cb59b590d7d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术语解释:法学: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律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法律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它以研究法律与社会活动、法律角色、法律文化、法律运作和法律效力为理论视角,以理论模型设计、实证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为方法论方向,以参与法治进程、推进法治和法律文化现代化为价值目标。
法律素质:法律素质是法律人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其要素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中,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素质的核心。
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 准确把握法律概念的能力;②正确确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③ 法律推理能力;④ 展示即将做出的法律决定或意见的能力。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法律思维能力的形成集中表现为法律角色参照系的形成。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是作为一个法律人在其所处的位置上对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观点以及独特的推理、论证模式。
我们知道,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们都担当一定角色,每一角色都必然有其独特的参照系。
法律角色也有自己的参照系。
每个参照系都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第一,每个参照系内部都有许多概念,其中有些概念是关键性概念;第二,参照系在观察问题的范围上是有取向的,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总是指引人们敏锐地发现和关注事物的法律方面,即有法律意义的方面;第三,参照系规定了人们的推理、论证方法。
法律角色的参照系有其独特的推理、论证方法。
法律事实的发现:法律事实的发现,即法律事实的调查、收集、制作、组合、分析和证明,是法律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法律事实的分析和认定直接决定法律适用的最终结果。
《裁判的方法》(讲座)—梁慧星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讲座)怎么样看待裁判,什么是裁判,在裁判中那些要素起关键作用,这样一个宏观的题目,肯定要讲具体的,我是从事民法学研究的,举的例子肯定都是民事方面的,主要是民事裁判方面的,但主要精神对法院大体上是适用的。
法律的性质和特征是关键的,决定了裁判的本质和方法,关键时候决定裁判的方向,这其中包括了法律的规范性、社会性、概念性、逻辑性、目的性和正义性。
一、法律的规范性法律的规范性是教科书上讲的,所谓规范就是规则,规范在法律上有特定的含义,教科书上书说每一个法律规范有若干个要素构成,刑法的教科书上说每一个刑法规范是有假定和制裁构成的,民法教科书上说每一个民法规范是由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这三个要件构成的,刑法上说的假定就是民法上的构成要件,刑法上说的制裁就是民法上说的法律效果,假定和构成要件同时决定了规范的适用范围,法律的规范性就是规范构成,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这就是法律的规范性。
法律事务关键特征就是规范性,别的事务没有这个规范性,也就决定了法官、律师、法学教授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特殊的思维,是法律思维,与其他专业是绝对不同的,根本特征就是规范性,所以说法律思维是规范性思维。
我举个例子对照,一个经济学教授、一个法官,看一下他们的思维有什么差别,电视台讨论某一个社会问题,要请一个法官讨论问题,经济学教授发表意见,首先问有没有效率,就是投入、产出,如果投入产出结果比是正的就是有效率,负的就是没有效率,投入产出用什么来计算呢,就是用价格、价值计算,最后他又讲投入产出正数要越大越好,就是说的价值最大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润,因此经济学的思维围绕着效率,围绕着投入产出,归根到底讲的是价值问题,至多还有讲的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问题,讲不讲什么规范呢,他没有什么规范,经济学思维就是讲赚钱,赚钱多就是有效率,赚钱少就是没有效率。
对照法律思维,法官看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发言必定问是否合法,法官考虑一个问题,首先是是否合法,这个行为是否合法,从是否合法入手,然后他就问法律有没有规定,我们说法律有规定,他就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规范构成,构成要件、法律效果,我们看法官讨论问题与经济学家讨论问题截然不同,法官讨论问题首先问是否合法,然后问有没有规定,再问怎么样规定,因为怎么样规定就要具体法律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这就体现了法律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规范性,是紧扣着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来进行的,这就是规范性的思维,法官、律师、法学教授,我们的这一套思维方式和别的人截然不同,这就是由法律的规范性决定的,就决定了这样的人,当然检察官、法律顾问也是,这就是一个共同体,他们是用同一个思维方式,用的是法律思维,他们的相同点是紧扣法律规范,因此规范性决定了法官的思维。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客观题一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客观题一押题练习试题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45题)1、下列关于行政复议机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行政复议机构是行政主体B.对海关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其同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C.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务院申请行政复议D.有权作出复议决定的是行政复议机关【答案】 D2、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哪一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A.1988年B.1999年C.1993年 D2004年【答案】 C3、下列哪一个法律文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A.《重大信条十九条》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答案】 B4、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此项规定体现的宪法权利是、()A.劳动权B.财产权C.社会保障权D.休息权【答案】 C5、派出所民警王某在没有搜查令,未穿制服和未佩戴相关证件的情况下,进入李某家中搜查。
从宪法角度看,王某主要侵犯了李某下列哪一权利?A.人身自由权B.人格权C.政治权利D.财产权利【答案】 A6、关于毒品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以为乙是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做假证明包庇,但实际上乙是盗窃毒品的犯罪分子,甲不成立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但成立包庇罪B.甲盗窃他人毒品后将其交给乙保管,案发后甲胁迫乙,要求乙承认毒品系其盗窃所得,甲成立盗窃罪与妨害作证罪(并罚),乙成立窝藏、转移、隐瞒毒品罪C.甲为丙代购仅用于吸食的毒品,向直接走私毒品的乙购买毒品,并向丙收取了交通、食宿等必要开销费用,还收取了一定“劳务费”的,甲成立走私、贩卖毒品罪D.甲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生产、买卖、运输各种制毒物品的,甲成立制造毒品罪的共犯【答案】 B7、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三(21岁)被控强奸一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处张三死刑立即执行。
步如澄明之径 ————法律推理在司法审判的应用及研究演讲范文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审判的应用及研究演讲范文导读:肖斐法律推理(Legal Reasoning)就是根据已查证属实的事实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从而推定出判决裁定的过程。
也就是人们在有关法律问题的争议中,运用法律理由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法律推理实际上就是讲道理。
就法学研究而言,法律推理就是法律逻辑,就是法律命题的指导规则和推导结构,是力图通过法律推理研究来建立系统而纯粹的法律科学。
法律推理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富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直接关系到裁定和判决的正确适用,因而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法律推理在层次上可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
所谓形式推理就是指根据形式逻辑的规则进行规范和概念的技术操作。
形式推理又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它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推理形式。
实质推理则是没有(既定的)法律规则,也无法遵守形式逻辑规则情况下的主观价值判断。
实质推理一般在法律规定本身含糊不明、不同的法律在规定同类事物时互有抵触,法律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可供司法工作者选择的条款,法律对某些新出现的事物未做规定以及出现通常所说的“合理与合法”之间的矛盾等情况下适用。
形式规则(包括形式逻辑规则与法律规则)与价值判断是形成法律推理方法的基本要素。
人们在进行法律推理时要依照情况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形成不同法律推理方法。
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是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相并重,而以形式推理为主。
为了形象的阐明法律推理的作用及在司法实践的运用,笔者综合原云南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储时健等人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进行必要说明:被告人,储时健(男,1928年2月1日生,汉族,高中文化)。
原系云南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罗以军(男,1953年6月13日生,汉族,大专文化)原系云南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乔发科(男,1938年9月5日生,汉族,硕士)原系云南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裁。
读《法律的正当程序》有感

读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The Due Process of Law》)所获(2013级国际法C班唐洋2)首先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丹宁勋爵(Alfred Thompson Denning),他给人们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其积极、大胆地参与英国战后的法律改革,当然这些改革是基于其极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之上。
丹宁勋爵是法官、也是学者,但他更是一位法律改革家。
在几十年的司法生涯中,丹宁面对时代的挑战,以追求自由和进步,实现公平和正义为目的,对英国的法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对英国的法律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英国法律界公认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法律改革家”。
其次提一下本书的译者,李克强、杨百揆和刘庸安。
他们在北大读大三那年,在龚祥瑞教授(宪法学家)的指导下,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
其中李克强现为我国的国务院总理,大家都很熟悉。
刘庸安退休前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编审,还参与翻译了丹宁勋爵的其他名著如《法律的训诫》、《法律的界碑》、《法律的未来》、《最后的篇章》、《家庭故事》。
最后说一下这本书,《法律的正当程序》是丹宁勋爵另外一本著作《法律的训诫》的姊妹篇,初版于1980年,本书的特色就是以案例来说理。
作者在书中主要通过案例来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采取正当的法律程序以保证法律的公正。
这些程序包括公正的审判和调查,适当的逮捕和搜查,提供法律援助及消除不必要的延误,等等;二是英国战后家庭法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丹宁勋爵对英国家庭法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丹宁勋爵为实现法律的正当程序,致力于法律改革,无论是在审理案件中,还是在大学的演讲中,他都不断地强调法律改革的思想。
但他再推动英国法律改革的过程并非非常顺利,遇到了很多阻碍与批评,甚至被某些勋爵认为这实际上是在篡夺国会授予立法机构的权利,那么他是如何应对这种冲突的呢?他不惧权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推动法律改革,是个不屈不挠的法学硬汉。
押新高考卷第17-21题 逻辑与思维(解析版)

押新高考卷17-21题规律与思维1.(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周岁的小明在A商店购买了一款儿童玩具。
小明在玩玩具时,玩具因质量问题爆炸导致小明轻伤。
经查,该玩具由B公司生产,A商店销售。
对于本案,小明的父母找了几位伴侣询问维权问题。
他们说:(1)运用《规律与思维》学问,把甲的三段论推理补充完整,并运用三段论的基本规章分析其推理结构是否正确。
①补充甲的三段论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小明是无民事行为力量人。
结论:所以,小明购买玩具的行为无效。
②分析甲的推理结构是否正确。
(2)运用《法律与生活》学问,分析乙、丙、丁的说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答案】(1)①大前提:无民事行为力量人购买玩具的行无效。
②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甲的推理中只有三个不同的项;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甲推理中的中项是周延的;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甲推理中的大项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在结论中也没有周延。
综上,甲的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的基本规章,是正确的。
(2)①乙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
消费者协会担当调解职能,无权追究违法经营者的刑事责任。
②丙关于A商店与B公司应赔偿的说法符合法律规定。
A商店与B公司是经营者,适用产品责任。
③丙关于“先裁后诉”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
商事仲裁与诉讼只能选择其一。
④丁关于小明父母是原告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
小明是权利受害者,应是原告,父母是法定代理人/监护人。
⑤丁关于诉讼时效的说法不符合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为三年。
【分析】背景素材:玩具因质量问题爆炸侵权案件考点考查:三段论推理、生疏调解与仲裁、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力量考查:猎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学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
明确主体、学问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考查的范围是《规律与思维》中三段论推理的学问,要求首先把甲的三段论推理补充完整,再并运用三段论的基本规章分析其推理结构是否正确。
法考法理学习题含答案

法考法理学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B、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C、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正确答案:D2、下列有关法律关系客体的何种表述是错误的?A、所有的法律关系客体均包含着某种利益B、无法律关系客体就无法律关系C、多向(多边)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有主次之分D、在确定法律关系客体的标准时,不涉及法的价值评价正确答案:D3、某危重病人被送医院就医,但因其拒绝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医生未对其进行手术抢救,最终因病情耽误不治身亡。
关于本案,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立法者应当允许不经患者同意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这体现了伤害原则B、患者同意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侵犯,这体现了个案中的比例原则C、医生应当严守法律,哪怕危及患者生命,这是法律实证主义的要求D、危重病人应该排除在同意权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外,这是方法论上的目的论的扩张正确答案:C4、法律格言说:“紧急时无法律。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在紧急状态下是不存在法律的B、有法律,就不会有紧急状态C、任何时候,法律都以紧急状态作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D、人们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紧急避险行为可以不受法律处罚正确答案:D5、卡尔·马克思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关于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从性质上看,有民主的法律,也有专制的法律B、在实行民主的国家,君主或者国王不可以参与立法C、在实行专制的国家,国王的意志可以上升为法律D、实行民主的国家,也是实行法律至上原则的国家正确答案:B6、《摩奴法典》是古印度的法典,《法典》第5卷第158条规定:“妇女要终生耐心、忍让、热心善业、贞操,淡泊如学生,遵守关于妇女从一而终的卓越规定。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客观题一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之法律职业客观题一综合检测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45题)1、被告人郑某因贪污罪被某市中级人民法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判决后被告人没有上诉,检察机关也没有抗诉,该中级人民法院遂在抗诉、上诉期满后第二天报请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此时,省高级人民法院不得作出哪种处理?A.同意判处死缓、作出予以核准的裁定B.认为原判适用法律错误,处刑太轻,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直接改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C.认为原判刑罚太重,不同意辟处死缓,直接改判有期徒刑15年D.认为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答案】 B2、根据我国《公证法》规定,对下列哪一事项公证机关可予办理公证?A.马某拿着一份合同复印件到公证机关要求公证,经公证人员审查发现该合同有多处涂改痕迹B.女青年李某29岁,至今未婚,到公证机关办理处女公证C.张某与王某大学毕业工作多年,各自都有些积蓄,为避免婚后因财产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决定到公证机关办理婚前财产公证D.杨父因正在读初中的儿子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多次劝说无效,遂决定与儿子解除父子关系,到公证机关申请公证【答案】 C3、“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这一说法出自下列哪一本著作?()A.梅因的《古代法》B.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C.卢梭的《社会契约论》D.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答案】 B4、下列不属于对检察官予以辞退的情形的是哪一个?A.旷工1年内累计达到32天的B.无正当理由逾假不归持续7天的C.不履行检察官义务,经教育仍不改正的D.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另行安排的【答案】 B5、陈某涉嫌盗窃,在审查起诉阶段主动认罪认罚并且注定签署了具结书,检察院提起公诉并且建议量刑判定4年有期徒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认为指控罪名成立且量刑建议适当,但在审判前还有其他事实,遂通知检察院,检察院在指定时间内未做书面答复,关于法院对本案的审理,说法正确的是:A.以盗窃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4年B.宣布恢复法庭调查C.自行就新事实补充证据D.将简易程序转化为普通程序【答案】 A6、中国甲公司与法国乙公司签订了进口一批机器的进口合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44—
万方数据
修正,最终形成合意。可见,在法益衡量的过程中,法官成为共同形成判断的因素,他不是被动地将案 件置于法律之下,相反,他扮演的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角色,通过理解和解释,法律被发现、修正或补 充,并使法律规范具体化于个案。据此,法益衡量并非发现或宣示法律意义的活动,而是法律的意义由 此产生的本体论事件。法律的意义则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法益衡量因而存在于一个活的、不断 发展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中。 其次.法律诠释学“对传统法哲学的法律确定性和法律客观性观念构成了实质性挑战”,[41(P122,为法 益衡量过程中法的解释适用与价值立场的关系,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理论工具。依据法律诠释学的思想和 理论,裁判过程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且也不存在能普遍接受的、正确的判决。正如考夫曼所言:“它 (诠释学)只是依据‘尽可能理性地去考虑非理性’这一格言,去关心非理性之事。”【5】(P150’以解释适用法 律为己任的法益衡量亦然。作为衡量者的法官不可能价值无涉,他们有前见和存在于前见中的是非感, 通过在规范和事实、历史与现在、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权衡,探究法律在具体个案中的意义,最终 获致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结论。所以,法益衡量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它正视法律解释适用 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承认前见、是非感、传统等因素对解释适用法律的作用,承认法官的创造性。而法 益衡量之合理性在于一种合理分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反思、质疑、修正包括前见在内的主观 因素并积极探求妥当的结论。传统的法的解释适用理论则“是将一切先见、前理解看作是正确理解的障 碍,要求判断者心地无私,这既是误解又是苛求。诚然,先见、前理解中也有谬误,但消除它们的办法 不是将先见从理解中彻底驱逐,而是不断地修正先见”。Ill(P32’ 最后,尽管法律诠释学超越了主客体分立的哲学观.从本体论的意义上为法益衡量的思维过程提供 了合理的说明,使这一过程浮出水面。同时也揭示了法益衡量只可能达致一个合理妥当的结论,而不可 能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客观正确性。但是,正如考夫曼曾指出的那样,“诚然诠释学亦具方法学功能,特 别是在理解科学上”,然而就其本质上而言,“诠释学并非方法,而是超验哲学……它完全论及意义理解 可能性之条件……”。[61(P6045¨法律诠释学显然尚不能为法益衡量获致合理的结论提供明确直接的操作指示 和标准。法益衡量在本体意义上是法官置身其中的一种思维活动,法官带着挥之不去的前理解、是非感 等,在规范和事实之间往返顾盼,使法律适用于具体个案事实,同时理解和创造着法律。然而,法律的 意义虽然不是法律解释的客观对象.但也不能是法官任意创造的产物。法益衡量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和价 值判断的做出应当受到约束,法官不能恣意地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社会和案件的判决。除了法律文 本和法律制度体系对法官的引导和约束、权力分立等法治原则的制约,以及法官所处的解释传统和他所 在的职业共同体的限制外,对法益衡量合理性的保障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精致化的方法、规则和标准, 这便是方法的建构问题。质言之,法益衡量不单单是一种思维过程的本体论事件,还应当是一种法的解 释适用方法,其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理应是理解、解释之思维过程的本体 和解释、适用之方法的融合。
后的解释学。参见徐振东:《宪法解释的哲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6页。
②哈斯默尔(Winfrid Hassemer)将恩吉施(Karl Engisch)所谓的‘‘目光往返流转于事实和规范之间”拓展成一个
“螺旋”,即行为构成与事实行为,不是一次并在同一诠释层次上相互决定的,而是多次并分别在其他“更高”层次上相 互决定的。.…”’
4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在个案中追求和谐——法益衡量方法的重构与运用”
成果。
(07JDB016)的阶段性
作者简介
余净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上海浦东,201204)。
①本文用“法益衡量”指称那种在具体案件的背景下,比较权衡没有绝对位序高低的利益及背后的规范和价值, 由此得出结论的过程与方法。之所以采用“法益衡量”而非约定俗成的“利益衡量”的称谓。旨在更全面地展现其在规 范的约柬下,面向现实、关照规范,并蕴涵价值判断的真叉。参见拙文:《宪法中的法益衡量:一种可能的重构》, 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58页注释l。 《浙
①对法律论证以及论证规则等问题的讨论足以展开蔚为可观的篇幅,这方面已有分量厚重的译著和国内学者全面 深入的阐述。本文仅就法律论证理论对于探寻合理的法益衡量方法的帮助及意义进行论述。
万方数据
—.45..
论证的要义在于,做出判断需要给出理由,即承担论证责任(论证负担)。当代德国法哲学家诺伊 曼(Ulfried Neumann)在《法律论证学》中曾指出:“在最近20年内,法律论证理论在法学研究领域已 取得了统治地位……目前.法律论证的各种问题继续居于国际法学理论讨论的前台。”[71(P33)法律论证理 论之所以成为一种显学。在于其与裁判的正当性问题联系在一起。针对该理论.舒国滢教授归纳道:法 律决定(包括司法判决)如何可以被看作是合理或理性的是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法律论证追求的目标便 是通过理性的论证手段、程序或规则获得体现公正、正确性要求并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因而它不是一种 “独白式的证明”和直线性的思维方式。其在理论范式上,属于“主体间的理论”,由主体对客体(法
莩未‘碌右
2009年第12期
获致法律上妥当的裁判
——对法益衡量思维与方法的全面检视+
余净植
【摘要]法益衡量是否是一种裁判的方法,一直以来聚讼纷纭。由于法益衡量的多重面向和可分析观察 的多个维度,造成了对之认识和理解的复杂性,以及建构法益衡量方法的多种路径。法律诠释学、原则理论 和法律论证理论等成果。从多个维度为法益衡量的结构以及合理的衡量方法的建构提供了思路。法律诠释学 澄清了作为一种本体论事件的法益衡量的思维过程及其合理性问题。法律论证理论则为具有主观性的法益衡 量获致一个妥当结论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寻求合理的法益衡量方法,需要结合对法益衡量的论 证以及对其结构与过程的重构两个方面.透过法益衡量的结构框架,实体的内容或价值判断借助法律论证的 理论和工具被恰当证立成为可能。 f关键词1法益衡量
接触文本,而是只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的前见解的正当性”。
论,只是得出有疑问的判断,具备设证的特性。诠释学所揭示的理解解释的“前见”、“是非感”立基于 传统及现行社会和制度的背景,而且“前见”或“是非感”也是一种判断,“是一切对于事情具有决定 性作用的要素被最后考察之前被给予的”。121(P347)所以,“前见”、“是非感”必须开放以作必要的修正,藉 “诠释学循环”,即符号与被指称者之间固有的指向性.法律文本向着个案事实,个案事实向着法律文 本,在法律文本中认识个案事实,在个案事实中认识法律文本,两者交互作用.最终相互对应和同化。 因而法的解释、适用不再是一种机械的复制行为,而是在社会现实关系中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传统”, 理性的存在也并不必然排斥“没有证明而有效”的“传统”的合法性。至于在理性无法到达之处.剥离 了外在强制的、依赖于人们内心的遵奉与认同的“权威”具有优先的地位。121(PM3--344、360)[31(P309-3m) 显然,法律诠释学摒弃了主客体分离的制定法概念和传统的法律推理模式。以及封闭的体系与客观 的认识观念,改变了法学的自明性,体现了一种本体论的转向,其所接纳的是“主体间性”和“开放的 体系”。由此,法律诠释学从本体意义上澄清了法益衡量的思维过程以及法益衡量的合理性问题。 首先,由于个案的无限多样性,使得抽象的法律具有先天、必然的未完全性。法益衡量旨在实现个 案事实与法律规范的贯通和融合,使法律文本适用于个案事实,最终获致妥当的判决,其实质是作出价 值判断。就法益衡量的思维过程而言,它是一种在规范和事实之间“目光往返流转”的诠释学意义上的 “螺旋”式循环。②从案件事实到规范,再从规范到案件事实,法官对两者反复进行比较、分析。案件 事实通过那些可能被应用的、可能决定着判决的规范进行分析,规范则透过特定的个案或是案件类型被 解释。个案事实与规范两者“不断交互作用”,相互对照、印证,力求相互适应并最终形成判断,实现 判决和实证法的一致。由诠释学的视角观察,法益衡量所涉因素并不仅仅限于单纯的事实和规范,法官 基于生活经验和传统等所产生的前理解引导着法益衡量的进行。其间,前理解与法律文本、个案事实之 间形成“视域融合”,由此比对、贯通个案事实和法律文本,使两者相互对话.并对前理解进行质疑和 ①诠释学的具体所指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界定它。如果不将目光追溯至它最初的型态,诠释学通常指本体论转向
万方数据
一43—
释学、释义学。…㈣¨追根溯源,广义上的诠释学历经数百年,从作为文本解释的技艺应用于诗歌、神学 经典,发展到理解的科学理论,即站在方法论和主客体分立的认识论立场上的诠释学。至海德格尔始, 诠释学从方法论向本体论转变。①加达默尔,毋庸置疑是诠释学转向后一个无法跨越的人物,他对法律 文本的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和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理解不是再现文本,而是文本与理解者之间的对话、合 意,是创造性行为。理解过程中存在着文本在其中被描摹的和解释者所处的两种经验世界.理解的目的 便是将这两者沟通调和,文本的意义也只有在与阐释者的“前见”实现“视域融合”中才得以展现。加 达默尔强调诠释学的实践性,他指出解释者将文本对准他的生活世界,并且文本的理解总是指向其在今 天的应用。[21 c嗍、416以下脚以下,诚如郑永流先生所言,“如果要追寻法律诠释学的发端,无论从哲学渊源还 是从应用层面上,均须回到加达默尔”。而法律诠释学,“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受本体论诠 释学的影响,首先在德国兴起。”[11(P23∞,放在哲学诠释学的发展脉络中,法哲学的诠释学转向抑或说法律 诠释学的兴起,体现的便是本体论对方法论的颠覆。 以本体论转向后的诠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法律诠释学,从仅藉方法和技术上的操作以获得法条的原意 走向探寻法条在个案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体现了一种主体性和实践的品格。在方法意义上.法律诠释学 旨在恢复“被现代科学方法遮蔽了的‘前见’、‘是非感’、‘传统’和‘权威’等前现代范畴或非理性方 法的真理性和合法性”。 “前见”构成了法官特殊的视域,法官“无需丢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 “是非感”则是一种初步的、不确定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