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四、英尼斯的媒介理论
1、概况
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lnnis) 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
他一生的事业可以1940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英尼斯是一位经济史学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
中。《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40) 是英尼斯的第一篇传播研究论文,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此后,他着重将传播技术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
主要著作包括《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
他在世时,其传播研究并未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他的学生麦克卢汉如明星升空之后,人们才注意到星光照耀下的英尼斯,人们也在麦氏的著作中看到了英尼斯
对这位学生的深刻影响。
英尼斯有着深刻的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对美国继法国、英国之后力图征服加拿大的帝国野心,保持着高度警惕。他认为,美国报业的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
拿大的纸张市场,进而形成文化垄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威胁着加
拿大人民的生活。
2、主要观点
(1))媒介偏倚论
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 bias) 和空间偏倚(space bias) 的特性。
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
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
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
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居其一。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
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用树枝在潮湿的粘土上书写符号而后烘干或晒干,或者在石上刻画符号,这类媒介反映了人类远古时代的文明特征;树皮和纸草纸的媒介反映了古埃及和希腊罗
马时代的文明特点;羊皮纸则是由罗马帝国到公元10 世纪的通用媒介;纸和笔则是15 世纪中叶的主要媒介;纸与手工印刷是文艺复兴至法国大革命(18 世纪) 期间的重要媒介;进人19 世纪,相继迎来报刊时代、电影时代和广播、电视时代。
(2))传播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就这两类媒介同权力结构的关系而言,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的贸易,有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英尼斯认为,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能够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社会权力的竞争离不开寻求新的传播技术形式的竞争。于是,英尼斯就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
英尼斯还探讨了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两者之间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认为,认为一
味地向时间倾斜或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的机制。
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概况
《机器新娘》
《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古滕堡群英》
《媒介即讯息》
教育背景:
1933 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Manitoba )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 年,他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
文学方面的研究。
1942 年,他获得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文学学者,麦克卢汉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的极限。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可以看到诗歌的影响。
1964 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麦克卢汉这样写道:“ 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
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
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1964 :7)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讯息”之所以令世人震惊,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媒介本身的观察和研究。
他的以“媒介即讯息”论断著称的媒介理论,于电视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的60 年代提出后,曾迅速风靡欧美各国,极受褒扬,他也因而名噪一时,频受传媒报道。但是,在“麦克卢汉热”似一股旋风刮过后,国际上学术界开始批判性地审视其理论,对该理论提出诸多批评。而在经历褒扬和批评的起伏之后,在相当长时间内麦氏及其理论似乎退居于较少引起注意的位置。
2、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在其著作《媒介即讯息》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人们往往认为媒介是讯息的载体,传播学界在研究传播诸要素中也传统上将大众
传播媒介与媒介讯息区分开来,但麦克卢汉却认为,传统上把媒介与讯息区分开,是十分勉强的。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他的“媒介即讯息”观点主要通是通过功能和效果两个层面来阐明的。在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层面上,他认为任何媒介的
“ 内容” 总是另一媒介。例如,电报的内容是印刷,报纸的内容是文字表达,书
籍的内容是言语,电影的内容是小说。媒介效力之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种媒介
作为其“ 内容”。
在效果层面上,他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在印刷媒介出现以前,人类交流的信息是直接的、即时的。然而,印刷媒介把复
杂的现实生活用一系列语言符号加以表现,并迫使人们一行行地、按顺序地阅读和思考,而不能像现实那样立体地、复合地认识和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
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媒
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
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当这种比例改变时,人就随着改变了。以印刷时代为例,他认为印刷时代强
化了人体视觉的延伸,却使人忽略了对自身其他感觉器官的开拓。与印刷书籍比较,中世纪的手稿是不清晰的,常常被读出声来,需要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交流。印刷书籍由于加重了视觉偏向而进一步分裂了感官生活,阅读成为更个人化的沉默行为。书本的方便携带也造成了对个人主义的崇尚和理性批评精神的诞生。集视听为一体的电视媒介的产生,使人的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和“感觉器官” 重新恢复。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