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绪论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论
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半年以后 ,希望工程收到捐款1亿元,为 两年前的8倍多,更重要的是他 这一媒介行为引起了亿万中国人 对中国儿童基础教育的关注。
❖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开始实施的一 项社会公益项目。 希望工程实施以来成绩斐然。据悉,截止到2004年,希望 工程共捐助了275万名贫困学生,援建了11888所希望小学 ,收到海内外累计捐款27.3亿元。 10年行程2万公里 解海龙拍了上万贫困娃
摄影师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组 照中的三位“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
2002年9月,她考上了安徽 大学。目前在工商银行工作
。 左为苏明娟,中间张天义,右边是胡
善辉,后面是摄影家解海龙
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中的“
大鼻涕”胡善辉现在当了兵
,“小光头”张天义现在读
大三。
❖ 3、形成舆论热点:传播媒介在影响人们做出 某种判断方面不是总能奏效的,但是对于让 人们关心什么,思考什么,它却往往能发挥 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议题设置的最显著体现 ,大众传播通过选择、突出报道某些问题, 引起舆论的关注,并引发相关的文化现象。 在我国,由于现实国情,媒介在形成舆论甚 至引导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 麦克卢汉为加拿大多伦多大 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是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他 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传 播工具新论——人的延伸》 (1964)《媒介即讯息》( 1967),从而使他成为西方 学术界的一个风云人物。其 中《传播工具新论》一书引 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他的 代表作,一位编辑对他说: “你所写的东西有75%是新 的,一本成功的书,不宜有 10%以上的新东西。”一时 间他被视为学术界的怪杰。
西方文化概论第一章-新引言
青年人大半时间都在练身场上角斗,跳跃, 拳击,赛跑,掷铁饼,把赤露的肌肉练得又强壮 又柔软;目的是要练成一个最结比希 腊教育更成功的了。
——丹纳《艺术哲学》
在奥林泼斯与尘世之间并无不可超越的鸿沟:…… 他们胜过我们,只因为他们长生不死,皮肉受了伤痊愈 得快,也因为他们比我们更强壮,更美,更幸福。除此 以外,他们和我们一样吃喝,战斗,具备所有的欲望与 肉体所有的性能。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 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称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为神明。
第一章 西方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五节 经验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电视研究被纳入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传统轨道。
一是电视观众和节目之间关系的影响, 二是电视内容中的色情和暴力对人的行为和 态度的影响, 三是电视如何描述少数族群、女性与其他族 群等等,这些已成为目前美国传播研究的 热门话题。
第五节 经验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理论体系包含以下几 方面内容: 一、电视是人类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角色,具有培养功能 二、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三、美国电视里杀人者与被杀者比例 四、培养理论的假设与“主流效果”研究的修 正 五、培养理论的贡献
第一章 西方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经验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一节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 传媒文化研究
索绪尔对结构主义启发较大的,主要有 一是将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 二是将语言学分为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 三是将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第三节 英国文化研究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在西方特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形成的知识 传统。 《全国观众》是英国电视杂志性节目的 旗帜,拥有很高的收视率,这一电视节目 值得研究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种严肃的、 精英化的制作,但内容却很丰富,富有平 民化色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传媒文化研究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媒文化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早期的批判学派, 对于大众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关注和研 究具有开创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肇始于1923年成 立的法兰克福社会学研究所。
西方文化概论第一章-引言7
“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海的一半成 为土,另一半成为旋风。”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 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着的,一切东西都 在变化着。”
“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 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留基波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论课件
公众舆论的监督
媒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机制
01
文化传承与交流
02
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03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
CATALOGUE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信息传播பைடு நூலகம்加速
跨国传媒集团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深
本土化媒介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坚守传统文化价值观 创新发展本土化的媒介文化 本土化媒介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研究媒介理 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CATALOGUE
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消费习惯的影响
社会对媒介文化的制约与引导
01
02
03
法律制度的制约
道德伦理的约束
代表人物
1
主要观点
2
研究方法
3
批判主义媒介理论
代表人物
J. Habermas、 P. Bourdieu、 N. Postman
主要观点
认为媒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媒 介内容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关注 媒介内容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媒介 的社会责任。
研究方法
以文本分析和批判性分析为主, 注重对媒介内容的解读和社会影 响的评估。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 论课件
目 录
• 媒介文化概述 • 媒介理论发展历程 • 媒介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 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 媒介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实践
contents
CATALOGUE
西方文化概论第一章-引言12
原来对人民来说,战争几乎永远是 一件快意的事情,因为战利品的合理分配 是使人们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罗马这个城市没有商业,又几乎 没有工业。每个人要是想发财致富,除了 打劫之外,没有其他的办法。”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黑格尔《历史哲
“我的故乡和祖国,就我是安敦尼而言, 是罗马;就我 是一个人来说,则是整个世界。”
——马可•奥勒留•安敦尼《沉思录》
“因为,你们划分世界的类别不是希腊人和 野蛮人。……取而代之的划分标准是把世界分成 罗马人和非罗马人。这样就能把你们城市的名声 传播开去。”
——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对罗马的演讲》
“在欧洲历史上,除了斯巴达人和现 代极权主义者外,能够如此视民族利益至上, 或如此彻底地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民 族是不多见的。”
——勒纳《西方文明史》
一个国家刚刚自己形成,又以武力
为基础,必然要靠武力来维持巩固。这不是 一种道德的、自由的联系,而是一种强迫服 从的状态。罗马所谓德行是指勇敢;然而并 不是个人的勇敢,而是根本上和同伴们联系 时表现的勇敢,这种联系被看做是至高无上, 可以用种种暴力组织而成。
西方文化概论第一章-
——(英)凯文·奥顿奈尔《从神创到虚拟》
古老的神话可以被认为太幼稚、太原始,但 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却对现实的动力有着深邃 的洞察力。
——同前
神话中包含着力量的象征和伦理的取向。神 话故事展示并指引着人类的精神。
——同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工程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教学课件第1章 西方传播理论溯源与流变
舒茨的社会现象学
Alfred Schütz
■ 舒茨的理论中包含两个世界:“一阶 构造”的“生活世界”和 “二阶构造 ”的“科学现实”。
■ 生活世界:人们形成和使用类型化, 比如 我们称呼某物 (如一只狗)时, 就是在类型化。行动也是根据“早期 经验构成的类型来决定的。
■ 无论古典现象学还是社会现象学,都强调日常 生活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指 出,我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往往因为日常的琐 屑、平淡无奇而变得模糊不清。为此,现象学 就提供一种方法路径和语 汇去审视研究对象, 并对日常生活予以解释。
(三)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
■ 在查尔斯·S皮尔斯和威廉·詹 姆士奠定了实用主义 在哲学和方法论层面上的基础之后,约翰·杜威将 社会的本质视为一种“交流”,强调认识的主体与 客体、经验与自然、精神和物质之间的整体性,这 种整体的联系来自认识主体的“经验”,经验则来 自主体和客体、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
传播理论的解释主义传统
概述
哲学思潮中的解释主义传统与实证主义一样源 远流长,在实证主义方法还未成熟之前,直至20世 纪40年代,解释主义也曾是传播研究的主要传统 。
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的事实是不存在 的。解释主义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客 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建构。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领 域,解释主义范式受到学界重视是在实证主义取向 受到批判和反思之后。
■ 科学现实:社会科学家在生活世界基 础上建立 “二阶构造”,在 “一阶构 造”基础 上创造出抽象、标准化的概 念,建构关于社会行动者与社会行动 的理念类型 ,以此来建立分析社会世 界所需的工具。
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第一章二三节提出两个简单问题
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第一章二三节提出两个简单问题
问题: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第一章二三节提出两个简单问题。
我想对这两个简单问题做些思考,不知道能否有所收获。
“大众传媒”从何而来?关于“大众传媒”的概念,虽然众多人士各执己见,但其基本内涵却无外乎三点:(1)信息资源(2)信息工具(3)信息载体。
尽管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异,但只要把握住这几条,那么便可将这种观点归结为:所谓大众传媒,就是以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印刷或电子手段,向受众发布和传递信息的媒介。
因此,可以认为,大众传媒就是人类运用现代化技术加工后的信息工具。
由此又产生了另一种理解:大众传媒是被某些组织或团体控制或操纵的,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机构或场所。
实际上,它们所指称的都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特定的相互关系,它们反映的则是大众传媒如何看待他所处的环境,受众如何接触大众传媒等根本性问题。
例如,英国媒介研究专家爱德华·威尔逊就认为,任何时候你都必须站到某个地方去发表言论,这样才能被听到;至少你得让别人知道你在谈话。
毫无疑问,只有当传播者和受众直接面对面地碰撞时,人们才会感觉到传统意义上的“讲述真相”是完全可能的。
- 1 -。
第1讲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9: 25:2609 :25:260 9:256/ 30/202 1 9:25:26 A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1. 6.3009: 25:2609 :25Jun- 2130-J un-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09:25: 2609:2 5:2609: 25Wedn esday, June 30,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 1.6.302 1.6.300 9:25:26 09:25:2 6J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 1年6月 30日星 期三上 午9时2 5分26 秒09:25: 2621.6. 30
b, 协调与使用的态度
这一研究立场是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 霍尔 等继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 而来,认为文化霸权不是单方面形成的, 而是统治和被统治双方“调停”的结果
雷蒙德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社会的“整个生 活方式”的观念,被人们接受(对比梁漱 溟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文化的范围, 似乎常常是与一个语言的范围相对称,而 不是与一个阶级的范围相对称”,因此将 文化划为阶级的和阶层的只有极其相对的 意义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当代西方新闻理论》第一章西方新闻理论的新兴学派
(四)受众消费新闻的法则
受众消费新闻可能免 费或支付少量费用, 但他们必须用时间来 消费,时间成为稀缺 资源。。
第二节 新闻社会学的诞生
二、新闻社会学的理论范畴
重要研 究内容
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是新闻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 容。新闻影响社会是通过作用于受众奏效的。舒德森 认为,“第一,它有助于形成社会情绪。第二,它有 助于构建公共话题,最终把思想植入人们的信仰或行 为。媒体建立网站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再现人们的生活, 但要改变媒体的灌输模式。第三,把新闻视为‘文化 信息’,熏陶人的意识和心理以至行为。”
第四节 新闻与媒介市场批判理论
一、对媒介市场化的否定
三个原 因
第四节 新闻与媒介市场批判理论
他提出“受众商品论”。他认为 大众媒体对受众而言就像免费午 餐,提供免费的喜剧、音乐、新 闻、游戏和戏剧等(当时广播电 视没有收视费),目的是引诱受 众收看广告。
认为在电视商品化过程中,“交 换的不是信息,也不是受众,而 是收视率”。收视率是电视节目 商品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收视调 查业的核心产品。
第二节 新闻社会学的诞生
二、新闻社会学的理论范畴
新闻制 作
新闻社会学重视对新闻的社会本质和新闻制作过程的研 究,探讨记者同消息源的关系。有三种关于新闻制作的 观点经常被使用。 第一种观点是,新闻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新闻的产出 和加工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有关,同新闻机构的经济 基础有关。
第二种观点是,记者对工作的努力与组织和职业需求有 关,并受其抑制。这就需要研究媒介机构、职业和专业 及社会意识形态,并对其做出正确的理解。 第三种观点是,新闻工作是一种“文化”,也同经济组 织或官僚政治的作用相联系。
第一节 新新闻报道与新新闻学
经典媒介理论(1)
➢ 如广播是热媒介,因为它清晰而深刻地提供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听 觉信息,它留给听众去填充的信息很少或者就是零;讲课是热的, 这与学生渴望深度参与背道而驰,是教育的症结所在;书籍、报 刊、照片等也是热媒介。
经典媒介理论(1)
➢ 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要求受众的高参与 度,受众事实上是视听经验的积极组成部分。
➢ 连保护美国总统的特工仪态和外表都在国外被刻意地照 搬照抄了!”模仿者是可怜而又可悲的,因为连美国制度 和美国文化的鼓吹者都从骨子里瞧不起它们。
经典媒介理论(1)
➢ 布热津斯基清醒地看到,美国和西欧电视虽不是所有的 内容都令人生厌,但其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 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却是不争之事实。 在布氏的笔下,电视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
➢ 因此,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 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 居其一。
➢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 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 步阶梯相协调。
经典媒介理论(1)
➢ 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 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 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 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 中心对边陲的控制。
➢ 实际上是关于媒介的性质和功能问题的理论。麦克卢汉重 视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
经典媒介理论(1)
3.冷媒介与热媒介
➢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 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 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 麦克卢汉认为基本上说,热媒介排斥,冷媒介包容。 ➢ 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 ➢ 所谓高清晰度就是说,媒介提供的数据资料完全,不
媒介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媒介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媒介学媒介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梵·第根认为:在两国文学交换之形态间,我们应该让一个地位——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地位——给促进一种外国文学所有的著作、思想和形式在一个国家中的传播,以及它们之被一国文学采纳的那些“媒介者”,我们可以称这类研究为“仲介学”。
第一节媒介的历史与承担者一、传媒的变迁人类传播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口头流传、书写流传和电子流传这几个重大的变迁。
人类从原始的非语言传播过渡到语言符号的传播,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时间。
相比之下,从口语传播过渡到文字传播阶段,时间要短的多,而电子图像的传播则是20世纪的事。
在今天,互联网的出现使文化和文学的传播更加便利。
传媒的变迁加速了人际交流的发展,全球已进入解区域化的空间。
1.口头传播口头传播的方式主要有歌谣、传说和神话等形式。
这种口头传播的形式除了用于现场交流外,更重要的任务是传承历史,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口授来维系该族群的文化。
至今这种口头传播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成为我们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生存和文化的宝贵资源。
不过,口头流传有一些限制性条件。
一般来说,口头流传讲究空问的在场性,即听者不能缺席,同时要求讲述者的存在,否则就有失传的可能。
口头流传的主要局限还在于它在穿越时空时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
当一个故事从一个族群传递到另一个族群或是代代相传时,势必会丢失一些原有的意思和来龙去脉。
但口头流传毕竟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它为我们保存了鲜活的人类童年记忆。
2.文字传播文字的产生拓宽了传播渠道,成了知识和历史的主要传承手段。
书写流传包括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媒介形式。
较之口头语言,书面信息的交换不要求发送者和接受者同在,因此传播从早期的时空限制中被解放出来,它允许人们对信息内容进行更加独立和更加从容的审视。
媒介文化通论
《媒介文化通论》复习材料说明:本部分复习材料主要根据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2013考研新增参考书目《媒介文化通论》整理而来。
《媒介文化通论》为陈龙教授2011年出版的新书。
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许多理论问题,因此对于考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其中主要的理论内容只在2012年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考试中涉及到几个知识点,比如法拉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比如新媒体文化的概念,因此可以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全新的。
考虑到该书的难度以及新增考点中存在诸如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这类宏大的知识点,为更好的帮助考生理解此类知识点,本复习资料中,除将《媒介文化通论》中相关知识点予以整理之外,另综合其他材料加以整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复习资料,供考生进行全面的复习。
绪论走向科学的媒介文化研究一、本章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正视当下媒介文化传播的社会现实、媒介文化中的社会主体关注、媒介文化研究中批判立场的坚守、媒介文化研究的空间与边界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新增的知识点,对于媒介文化理论在这一章中主要进行一个概况式的了解。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传媒文化的特性以及西方媒介文化研究中所介绍的主要媒介理论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概率稍大,论述题的考察可能性较小。
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媒介、媒介文化、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
其次是记忆诸如传媒文化的特性这样的知识点,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绪论知识框架图正视当下媒介文化传播的社会现实媒介的界定作为信息的媒介作为“容器”“语法”“环境”的媒介作为社会机构的媒介作为文本、文化的媒介媒介文化的界定走向“媒介环境论”科学“媒介机构论”的媒介“媒介文本论”文化研究媒介文化的变迁的体现媒介文化中的社会主体关注传媒文化品味是由受众决定的,大众化、平面化、简单化是其主要特征再现和介入日常生活自始至终都贯彻着消费理念暗含着霸权和民主力量兼备的权力结构媒介文化研究中批判立场的坚守批判的视野对于中国的传媒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产生一种无酒,认为所谓的批判就仅仅是对当下传媒文化文本的道德伦理批判。
论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姓名:杜方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赵建国20070401论伯明翰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作者:杜方伟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1.学位论文陆道夫走向一种媒介文化理论——约翰·菲斯克论文本、受众与体验2007本论文尝试考察约翰·菲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由此揭示其作为媒介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文化研究路径的借鉴意义。
论文认为,菲斯克以文本、受众和体验为核心而展开媒介文化理论研究。
论文运用文本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及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展开论述,通过梳理和阐释菲斯克关于媒介文化的文本、受众和体验以及媒介文化研究方法论评价的基本观点,概括评价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基本特质和学术价值。
全文由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
导论主要梳理国内外菲斯克研究现状,界定媒介文化以及媒介文化的组成等等重要概念和问题,勾勒出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构成元素。
通过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概略考察,指出文本、受众和体验是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正文包括五章。
第一章分析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概括梳理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传统、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法国社会学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等欧陆理论资源对菲斯克所起的作用,试图廓清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在媒介研究进路中的地位,着重分析菲斯克在受众研究上的理论建树。
第二章主要分析菲斯克媒介文化理论中的文本理论。
菲斯克研究的媒介文本主要指以电视文本为代表的大众文本,菲斯克视这种文本为“激活的文本”和“多层次的文本”,是与“作者式文本”(writerlytext)相对的“生产式文本”(producerlytext),它具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多义性(polysemy)的特质。
菲斯克的文本理论充分强调受众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分析菲斯克媒介文化中的受众因素。
认为菲斯克弘扬受众的能动性和游牧式的主体性,强调受众中的亚文化认同、抵制符号权力、以及去中心的女性身份特性等,推崇大众文化媒介迷/粉丝(fans)的生产力,构建了独特的“生产性受众观”(theproductiveaudience)。
媒介文化通论知识点精华总结
媒介文化通论知识点精华总结绪论:走向科学的媒介文化研究一、正视当下媒介文化传播的社会现实1.媒介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本土文化传播现实2.媒介文化的变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退居到日常生活边缘,渐渐淡出文化传播潮流;文化进入极速传播时代,快餐化成为主要形式;狂欢化奇观营造成为经常性活动;内容平面化、低俗化之风愈演愈烈;技术理性、键盘理性取代了审美感性,商业气息取代了人文气息。
二、媒介文化研究中的社会主体关注1.文化价值的根本是“人”,主体性的有和无决定了文化的生命力大小。
阿尔都塞的理论,强调意识形态对虚拟的中心主体具有“召唤”作用,媒介强化的正是一个失去中心的主体。
(主体普遍性)2.市场环境下,传播者的主体地位往往隐遁,文化总在“看不见的手”指挥下发展,主体消失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现代传播体系建构的关键,即恢复传播主体;机械复制的文化产品如何建构主体,恢复主体意识才是关键。
现代媒介文化的主体,应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积极反映,具有参与社会、批判社会的主体姿态。
受众作为主体是参与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消费。
三、媒介文化研究中批判立场的坚守1.媒介文化研究研究的目标对象,就是要密切关注媒介的“出神”状态,与媒介生产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批判关系。
2.媒介一方面代表某种特定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称为意识形态竞争和意义重建的场域。
放弃批判立场往往会为眼花缭乱的媒介现实所迷惑,最终导致“单向度”人格的出现。
四、媒介文化研究的空间与边界1.媒介文化研究要确立其空间和边界,首先就是要确立媒介文化本身的价值体系。
2.媒介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体现在: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既包含了传统价值观中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也包含了细分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如中个人价值的相关表示,同时更凸显了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中观众的民主、公平、公正、和谐、进取等;要认清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对文化的改造力;要构建媒介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媒介文化研究要关注文化在消费社会的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绪论
课时:1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
1、西方媒介文化理论:(1)、顾名思义主要是关于电视、电影、网络、报纸和广播这些媒介现象的理论研究。
(2)、西方媒介文化理论,顾名思义是关于西方的媒介文化理论,因为关于媒介文化理论主要还是从西方过来。
2、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西方媒介文化理论是一门“综合理论”,实际上是一门关于现代社会媒介文化现象的理论,许多学者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实际是一个媒介社会。
其次,媒介文化理论综合或者说借鉴了其它学科的理论,是一种有典型的跨文化理论,因为媒介文化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所以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传媒现象。
譬如社会学理论、文化理论、文学和艺术理论、心理学、伦理学、符号学、法律学都经常被用来解释某一种媒体现象。
第二节几种主要媒介文化理论
1两个学派:尽管媒介理论比较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我们要知道西方媒介文化理论分成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二是以欧洲为主的批判学派。
2、几种媒介文化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传媒,传媒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和文化霸权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媒介效果理论、女权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传媒主要是从文本理论的角度理解大众传媒。
传媒政治经济学强调是关注政治经济学在传媒中的价值。
文化研究与文化霸权理论主要是讨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等。
3、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意义:(1)、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进路。
(2)、解释当代媒介文化现象。
(3)、加强媒介研究的理论深度。
思考题:
1.你接触过何种西方媒介文化理论?对你理解媒介现象有帮助吗?
2.你认为这样的理论课程有必要开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