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赏析之曹操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三国演义的⼈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发送到⼿机 | 收藏全屏阅读模式字体:⼩ | ⼤⼀提起“三国”故事⾥的曹操,⼈们⼤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脸奸相的⽩脸。

可是⼆⼗世纪五⼗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了很⼤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说他是“奸雄”呢?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于⽂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该如何对他进⾏评价呢?曹操字孟德,⼩名阿瞒。

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家,安徽亳州⼈。

曹操出⽣在官宦世家,⽗亲曹嵩原是夏侯⽒的后裔。

曹操⽂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绝⼈,⼿射飞鸟,躬禽猛兽”。

《三国志》说他“才武绝⼈”。

曹操官⾄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

曹操的⼉⼦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说他是“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

在《三国演义》这部⼩说⾥,对曹操这个⼈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的英雄呢?(⽤当代视⾓,审视三国纷争;⽤史家眼光,论说是⾮成败。

北京语⾔⼤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物不少。

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

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

可是话⼜说回来了,我们在第⼀讲⾥⾯讲了刘备。

刘备不也有⼈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认为他是奸雄,甚⾄认为他是⼤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

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

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争和军事⽃争的需要。

他和曹操的奸雄有⼀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曹操的奸雄带有⼀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时候就这样,这⼩⼦⼩时侯就⽐较坏。

《三国志》⾥⾯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业。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评曹操

评曹操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一、曹操是个性格多元化的人1、鲜明独特、反差巨大的性格。

曹操在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报复心极强,但当他在行军途中目睹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时,却又动了真情实感;“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对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益州刘璋等群雄的评价入木三分,表现出敏锐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但却对刘备后园种菜、闻雷失箸的韬光养晦之计毫无察觉,又显得十分愚顿;曹操一方面极力搜罗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却又嫉妒人才,斩杀聪明过人的杨修;在曹氏势力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曹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充分展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梦中杀近侍”又显露出内心的狐疑和空虚;曹操有时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甚至打了胜仗还要奖赏事前劝阻之人,有时则刚愎自用、无比骄横,故有濮阳之狼狈,赤壁之败绩;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的宽宏大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荀彧、荀攸这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智谋之士稍有冒犯,便翻脸不认人,其气量之狭窄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曹操生逢乱世,置身于你死我活的政治舞台上,较之常人其社会关系更加特殊;曹操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有志于“削平天下”,其生存意志比常人更加强烈;凡此种种,决定了曹操这个人物既可以建树重大的德行,也可以制造重大的罪恶,他的性格内部的冲突更加尖锐而多样,诸多性格之间的辩证内容更加丰富而突出。

2、复杂多变、正反交叉的性格。

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多变的。

以“赦免张辽”这一情节为例,曹操初欲手刃张辽,暴露出易于冲动和气量狭窄。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之二: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之二:真假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系列之二:真假曹操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而三国中,形象最复杂、分歧最多的当属曹操。

从北宋的时候,人们谈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到了《三国演义》里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个谋权篡位的奸臣。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用当代视角回顾三国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么形象呢?易中天:今天我们讲曹操,讲三国是不可能不讲曹操的,所谓三国就是魏蜀吴嘛,而魏的开国皇帝实际上是曹操。

当然曹操在位的时候没有称帝,是他死了以后他儿子曹丕才称帝,追认他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实际上的开创者。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

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

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

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

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

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

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

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2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2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3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4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5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6二、操是个好老板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93、令行禁止,赏罚清楚114、虚怀假设谷,见贤思齐12寿的《三国志》为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寿给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拟而言,操的条件是比拟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皇叔,他至少有一可以骗人的名片,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

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

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

乱世之奸雄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

一名吉利。

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物形象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物形象作者:hzf00121提交⽇期:2010-3-13 13:03:00 | 分类: 未分类| 访问量:1470 《三国演义》是流传⾄今为数不多的经典⼩说之⼀。

⼩说中呈现了⼀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物形象,展现着多向的意义。

⽽⼩说中最能引起⼈们讨论的⼈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奸雄”概之的;有⽤“英雄”概之的;有⽤“奸贼”概之的;有⽤“治世之能⾂,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 争论⼗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常成功的形象。

笔者认为不能单⽤⼀个词或⼀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个性格多样化的⼈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化的代表⼈物。

⼀、曹操⼈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 1、奸诈。

提到曹操,⾸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提到曹操,⼈们就觉得他是⼀个奸诈的⼈呢?当然原因也是多⽅⾯的。

(1)最⼤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的性格就⽐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回中就有写曹操⼩时候不务正业,⼜不满叔⽗管束,于是就⽤欺诈的⼿段挑拨⽗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狡猾,善于阴谋,从⼩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出场,就给⼈⼀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

②在第⼆⼗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前。

⽞德⽈,“此等⾚⼼之⼈,正当留⽤。

”云长⽈:“关某素知⽂远忠义之⼠,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我亦知⽂远忠义,故戏之⽿。

”“乃亲释其缚,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马上掷剑换上⼀副笑脸说:“我亦知⽂远忠义,故戏之⽿……”,并亲⾃给张辽松了绑,还解⾐⾐之,延之上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三国人物形象《曹操》赏析

三国人物形象《曹操》赏析

《三国人物形象-曹操》赏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

这四百个人物的形象可谓个个有各自的性格,特点。

本文选取《三国演义》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为特殊的英雄人物。

政治上,他任人唯贤,善于纳谏;军事上,他审时度事,机谋善变。

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综合体:他既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既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既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既大家风范,又小人嘴脸;既阎王脾气,又菩萨心肠。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白脸形象,代表的是阴险狡诈,同学们从小对于三国的印象都是从《三国演义》书中,电视剧中去知道和了解的,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所以学生心中也一直觉得刘备是好的,曹操是坏的,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一下曹操其人,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就借许邵之口写出了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从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时候被举为孝廉,进入仕途,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病逝,在这四十六年中,他在汉末到三国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人们对于曹操最大的厌恶出发点是作品刚开始的时候“误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自此,在人们心中曹操奸恶的形象就定了下来,但是曹操真的就是这样的人吗?我们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曹操的形象其实是很复杂的,奸,雄,仁,狠,傲,他身上所有的功绩很多,比如他的唯才是举,统一中国北方,经济生产的恢复,社会秩序的维系,创立的屯田制,减轻当时人民的粮食问题,并且他在文学,书法,音乐方面都有很好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的心目中的。

本文从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判,指出对于曹操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要恰切和公允。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

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作者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侧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

而作者罗贯中又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

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闻言大喜。

”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

”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

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

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岂是持有正统观点的人士所能理解的?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

曹操亦是。

曹操初出茅庐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之智,被董卓重用。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

《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

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

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玠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

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

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

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

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玠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荀彧弃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誉为他的“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

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

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一、本文概述《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曹操作为该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其形象复杂多面,深入人心。

本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历史背景,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本文首先概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包括其家族背景、政治经历以及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从性格特征、行为方式、政治智慧、军事才能等多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探讨了曹操形象在历史上的变迁和演变,以及《三国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这一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本文也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推动对《三国演义》和曹操形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二、曹操的政治才能与战略眼光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不仅以武勇著称,更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曹操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家大事的精准判断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上。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无论是威逼利诱,还是软硬兼施,都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能够审时度势,见微知著,因此总能立于不败之地。

曹操的战略眼光,更是他成就霸业的关键。

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天下大势,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在官渡之战中,他顶住压力,坚持与袁绍决战,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他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因此,他大力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这使得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杰出的谋士和将领,如荀彧、郭嘉、程昱、夏侯惇等,他们的存在,为曹操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

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

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

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

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

《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

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

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

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

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

易中天品三国之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之曹操

曹操其人一、.历史上的曹操:可爱的奸雄鲁迅先生说,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1.对于曹操,说得最多的是“奸”。

源于“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三国演义》)一说。

而孙盛《杂记》(史书)载:操误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实是勉强自我安慰,总算未丧尽天良。

2.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许攸问军粮,操避谈政治的遗书,丁夫人事件,杀许攸。

3.宽宏大量的人却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而且有仇必报,不择手段。

重用痛骂他的陈琳、放了背叛他的魏种、杀陈宫但善待其家人。

杀边让、嫉妒娄硅并杀之、杀孔融。

可见,曹操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皮囊,菩萨心肠。

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二、奸雄之谜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

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

1、曹操从小就奸猾。

出身不好。

宦官养子之子。

其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腾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

家教不好。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家境好,典型问题少年,表现也不好。

“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佯装中风重伤叔叔。

伙同袁绍偷新娘。

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调皮捣蛋、不守规矩,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当时的人鄙视他,唯太尉桥玄看好他,许劭点评其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而孙盛则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又言操闻之“大笑”,含义就复杂多了。

一,我怎么会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二,当一个“治世之能臣”固所愿也,如果不能,当“乱世之奸雄”也不错。

三,我想当能臣就能当能臣,想当奸雄就能当奸雄,那可太好了!反正,曹操是一定要成为一个人物的,至于是“能臣”还是“奸雄”,无所谓!事实上,这种“无所谓”正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乱世之奸雄
——【品三国】曹操,年轻时代被人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他将何去何从?
首先,他渴望成为治世之能臣。

曹操,出生并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所以曹操理所应当的在二十岁就入朝为官。

刚开始,他被任命为一个官不大,权不大,责任重大的洛阳北部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天子脚下,权贵众多,所以治安就特别难管。

而这并为吓到曹操,他一上任就将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并造五色大棒——“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果不其然,有一个不长眼的仗着受皇上宠幸,不将曹操放在眼里。

结果被曹操用五色大棒打死,从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所以说曹操是想做治世之能臣的,但无奈身处乱世,纵使他身怀大志,却只有三个选择:英雄、枭雄、奸雄。

而他又是作何选择?
当灵帝驾崩,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刘协为帝,他看出曹操是个人才,便邀共谋大计。

但曹操凭其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断定追随董卓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和自取灭亡。

于是他选择连夜逃跑,之后在孝廉卫兹的支持下首倡义兵。

他的义举受到天下豪杰响应,从而组成关东军。

但无奈他并没有掌握大权,被逼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单干,就这样当他被任兖州牧时,他就将其建立为一个重要根据地。

并率军击溃黄巾军,收编为另一支战斗队——青州军,同时他还着手准备屯田备战,就这样曹操有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胸
有成竹的政治高手,可以说在公元190—200这十年间,曹操堪称“乱世之英雄”。

此后,在经历了皇帝被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

曹操则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相对高明的手段。

也就是从这起,曹操乱世之奸雄的名声彻底打响。

然而曹操的阴险狡诈具体在哪呢?其一,但他在被董卓追杀时曾经过朋友吕伯奢家,因疑心过重所以杀死吕伯奢一家。

其二,当他杀死吕伯奢一家后似乎明白了错杀了朋友,就有了“既而凄怆日:宁我负人,勿人负我。

”但就是这一句被后人改为“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从而使得曹操奸雄形象深入人心。

其三,当曹操势大时,便将屡次帮助他度过难关的许攸杀死,尽管许攸恃功恃旧,并且对曹操不那么恭敬客气,但是弑恩人确实令人不齿。

也许这就是曹操,性格复杂,形象多变,即聪明透顶又愚蠢之极,既阴险狡诈有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

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长,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所以我想不能用“奸雄”对其盖棺定论,也许正是由于他所拥有的复杂性格,才造就了他的成功与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