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

合集下载

“珠山八友”与他们的陶瓷艺术

“珠山八友”与他们的陶瓷艺术

“珠山八友”与他们的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景德镇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历经千百年的窑火,造就了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和陶瓷艺术家,创造了世界闻名、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为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加上鸦片战争、“洪杨之乱”已弄得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之后,又连年内战,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达到历史的低潮。

1928年,时局逐渐平稳,由王琦发起,八位有着共同爱好、情趣相投,并有亲缘关系的挚友,组织在一起恢复艺术创作之风,以提高陶瓷创作技艺。

他们分别是:有儿女亲家的王大凡和毕伯涛,有同是陶校校友的汪野亭和程意亭,有结拜王琦为义父的刘雨岑,有师生情谊的邓碧珊,还有专功雪景的何许人。

他们大都聚集于景德镇的珠山附近,相互约定各带作品一件,在文明酒楼品茗论画,相互观赏。

并定每月十五日为集会日,名为“月圆会”。

从此,会友们轮流做东,招待宾客。

作为宾客者各带纸画一幅,既作观赏,又作答谢主人之物。

不久,毕伯涛奔丧去了鄱阳,何许人艺游去了九江,于是又吸收了一对挚友徐仲南与田鹤仙。

他们常住珠山旁的五龙庵,饮酒作画,畅叙友情。

从此,人们对这八位挚友称作为“珠山八友”。

田鹤仙彩绘的“岁寒”山水瓷板上记载着标有“珠山八友”的名称。

除此之外,“八友”在他们的作品中并未有自称“珠山八友”的题记。

“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幼年从艺捏面人,所捏面人惟妙惟肖,后从事陶瓷艺术绘画,并拜擅长画鱼和瓷相的邓碧珊为师。

早年人物画则采用没骨法画佛像,后又以钱慧安仕女图为蓝本彩绘工笔粉彩,其作品只画图章,多不书款,中年改画写意人物。

用笔挥洒奔放,很有乾隆年间杨州八怪之一黄慎的风格。

但其头部多见明暗,因受到西洋书法的影响,故景德镇陶瓷艺人称王琦的瓷上人物为“西洋头子”。

王琦是“八友”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陶瓷艺人。

王大凡少年时来景德镇学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

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其粉彩仕女图受汪氏影响较大。

陶瓷花鸟绘画的感悟

陶瓷花鸟绘画的感悟

2012年第3期 总第139期熊景杨中国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博古、虫鱼和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

在原始彩陶和商代青铜器上,“花鸟”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

到唐代中国花鸟绘画艺术得到系统的发展,当时的文化繁荣为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同时也影响到了陶瓷花鸟绘画艺术的发展,由此花鸟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陶瓷装饰艺术的主要门类。

题材上突破了以传统宗教、神话、几何纹等纹饰的束缚,开创了釉上彩新型工艺,装饰艺术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先辈们精湛的写实能力,创作意境,现实的认识都已经达到了极其高超的程度,绘画方式独到多样,状物、传神、达意、抒情等都进入了一个很高的层面。

珠山八友刘雨岑就是近现代有成就有创造性的陶瓷花鸟画家,从他的作品里折射出一代艺术家们的人文修养,艺术功底和审美品格。

因此大量的写实画意的花鸟题材不断涌现,画面更丰富、更自然、更生动、更富有层次的变化,更具艺术性。

1、书与画的修养书画听起来是一个单词,但它概括了书与画两个不同的艺术名称,因此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无论在笔法上和技巧上都有相通之处。

尤其是花鸟画上配以精妙的书法,更是相得益彰,书与画在立意上和技巧上发挥的好,更显作品个性,许多著名的绘画艺术家皆善书法,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

因此过硬的书法会给其作品锦上添花,正向人们所说的:不会写“国书”是一大遗憾,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

陶瓷花鸟画是以墨线为基础,书法的线,回旋曲折、纵横交错、极大地表现了形与韵之间的共鸣,而花鸟画的枝干丛斜交错、花叶的迎风摇曳、鸟的飞鸣跳动,以笔墨的点、线来表现顺逆顿挫、驰骋飞舞的动态,所以一个成功的花鸟画家,必然应该是一位好的书法家,这也是人们常把画家与书法家合并称“书画”家的缘故。

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经典的结合运用,对整个画面更会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

因为画意的创作本质就是借用绘画形式来抒发感情,就像观画者在赏画时犹如在朗诵诗一样,意在其中。

刘雨岑瓷版画鉴定

刘雨岑瓷版画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刘雨岑瓷版画鉴定篇一:珠山八友瓷画的辨伪与识真珠山八友瓷画的辨伪与识真瓷器造假,自古有之,民国尤盛。

不仅前朝瓷器皆在仿造之列,同时期“珠山八友”等名家亦不能幸免,因此八友存世作品精粗并存,真假混杂。

就赝品而言,有民国时期的老仿瓷和现代的新仿瓷。

老仿“珠山八友”瓷,多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出现的,这些仿品与“珠山八友”在同一个时期。

老仿瓷的鉴定难度相对来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胎质和釉色同样具有民国时期陶瓷的特点,而且品相又陈旧,少有疑点,容易迷惑人。

老仿瓷多是八友当年的徒弟及其追随者所为,笔者所见其作伪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当年的代笔之作,二是抄袭模仿之作,三是刻意假造之作,四是主观臆造之作。

下面就老仿瓷的造假手法和甄别要点作些分析。

代笔之作是指非八友亲笔所为,但却是八友所认同之人的作品。

民国时期由于“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和名气颇大,贵戚权门,商贾雅士,对“珠山八友”瓷画作品趋之若鹜。

他们的瓷画作品很有市场,八友成员不仅结社互助,有的还自开画瓷店,谋求发达。

他们一边勤于画瓷器,一边带徒授艺,多数弟子在随师学艺并具有一定水准之后,也帮师傅做些摹稿、填色之事,甚至参与和帮助师傅完成应求之作。

此种现象是中国几百年来师徒传艺的惯例,在民国时期较为普遍。

代笔之作一般是门徒按师傅的画稿临绘后,由师傅修改匡正,并亲题款识而完成的。

严格来讲代笔之作不是仿品,如汪野亭的墨彩瓷板画《一帆风雨裹》,该画的山石画法正如画上诗中所题,摹宋代米芾之法,以点代皴,层层积染,汪氏不曾以这种皴法画山石。

笔者就此幅作品与汪氏之女、著名瓷画家汪桂英作过深入探讨和精心比对,其稚拙生硬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与汪氏风格迥异,但从题字笔法分析,该瓷板画的落款属汪氏所书无疑。

像此类非八友亲手所画而又有真落款的传世作品有一定数量。

模仿抄袭之作,多是八友身边诸人所为。

有的临摹抄袭,只是借师傅之影响,谋求生计。

从工匠到大师——王锡良先生的陶瓷艺术人生

从工匠到大师——王锡良先生的陶瓷艺术人生

从工匠到大师——王锡良先生的陶瓷艺术人生曾立平;陈和杰【期刊名称】《陶瓷研究》【年(卷),期】2018(033)004【总页数】9页(P19-27)【作者】曾立平;陈和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Wang Xiliang has a broad mind and lofty ambition in his life. He has introduced himself to people more than once as a craftsman. This kind of rare and valuable self-humility is just like Qi Baishi's selfproclaimed "under the door of Lu Ban" from "the door of great craftsmen". Wang Xiliang came from the door of "Eight Friends of Pearl Mountain", and also fromthe door of the master craftsman, and is a master craftsman beyond the master craftsman. His position of the national treasure class is beyond doubt.“珠山八友”是活跃在民国初年的景德镇民间陶瓷艺术家的顶级艺术团体,近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巅峰,后人至今高山仰止。

然而天不假年,“珠山八友”10人中,近半世寿仅50多岁,中道殂陨,不胜唏嘘。

艺术生命的长短,对艺术成就的登峰造极,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珠山八友”的领军人物王琦,53岁正当壮年,艺术生命便戛然而止,极大扼制了他的艺术成就的进一步攀升,令人扼腕叹息!而从12岁起便因家境貧寒尊母亲之命辍学拜在叔父王大凡门下为徒学艺的王锡良老人,艺龄迄今已达84年,已经超过了“珠山八友”中寿命最长的竹里老人徐仲南高达81岁的年龄。

瓷国绝色--“珠山八友”艺术价值的重建

瓷国绝色--“珠山八友”艺术价值的重建

瓷国绝色--“珠山八友”艺术价值的重建严渊【期刊名称】《中国美术》【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近几年,瓷板粉彩画在艺术市场上的拍卖价格持续走高,引起诸多喜爱瓷板画收藏者的密切关注!"珠山八友"之谓也随之被更多人熟知。

其实,瓷板画作为一种平面艺术样式,可以追溯到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至于唐代的砖雕,它们都有其与瓷板画相近的用处。

明代有了造型巨大的琉璃九龙壁,出现了用于装饰居室、宫殿、庙宇的彩绘瓷板。

到清代康熙时作为观赏使用的各种形制的瓷板画开始大量绘制烧造;进入乾隆朝后,瓷板画更为风行,成为更多富裕人家装点居室、厅堂的新宠。

清朝末年,皇帝逊位,清朝随之灭亡;至此,存在1000余年的皇宫御窑烧制宣告结束,从此景德镇步入了无官窑、民窑之分的制瓷时代,使得大批原御窑厂的画师融入民间制瓷行列,这无疑给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一股新风,也正是在这股新风的劲吹下,催生了"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是民国时期形成于景德镇的一个瓷艺画派。

指的是以王大凡、王琦、何许人、汪野亭、徐仲南、邓碧珊、毕伯涛、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为代表的十位绘瓷名家。

由于时值清末,国家动荡,瓷器业随之衰败;这些富有才华的艺人聚集在景德镇,共同探索瓷画艺术的出路和发展。

他们谙熟传统粉彩绘画技艺,同时注重对传统中国画丰富流派风格以及西洋画乃至东洋画的技法的全面借鉴与吸收,将其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貌。

"珠山八友"瓷板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与文人绘画精神巧妙糅合于瓷画艺术中的经典范例;"珠山八友"瓷板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瓷器艺术品,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有着极其珍贵的收藏价值。

【总页数】10页(P134-143)【作者】严渊【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建工院公共空间艺术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论珠山八友瓷绘艺术与文人画的渊源 [J], 李磊颖;安德宇2.浅谈“珠山八友”的瓷绘艺术 [J], 杨拥军3.瓷国绝色——“珠山八友”艺术价值的重建 [J], 严渊;4.景德镇珠山八友及后人对粉彩艺术瓷的贡献 [J], 沈姣;余涛5.浅谈文人画对珠山八友瓷绘艺术的影响 [J], 雷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宗和传承

浅谈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宗和传承

105一、简述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创者汪野亭汪野亭(1884-1942),江西省乐平县人,名平,字鉴,号平山、平山草堂主人,民国瓷艺家,“珠山八友”成员之一。

自幼喜欢绘画,22岁时考入附设在江西瓷业公司饶厂内的“中国陶业学堂”(民国元年改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民国四年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三年改名为“江西省立窑业学校”、民国十五年改名为“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选修美术专业。

毕业后到景德镇开“平山草堂”以绘瓷谋生,其间还在“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任教,并积极参与吴蔼生(民国期间制瓷名家中首屈一指者)组建的“瓷业美术研究社”、王琦(“珠山八友”领军人物)组建的“月圆会”的活动。

汪野亭从艺之初画“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后改画粉彩,开宗汪派粉彩青绿山水。

二、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的开宗和传承画派是指由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形式或方式。

汪派粉彩青绿山水,由民国时期的粉彩山水名家汪野亭先生(“珠山八友”之一)开创,其彩绘工艺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在其子孙后代及弟子的承袭、创新、拓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一)汪野亭为汪派粉彩青绿山水开宗汪野亭从艺之初受程门(晚清浅绛彩绘瓷的开山师祖、瓷上文人画先驱,与金品卿、王少维并称“晚清浅绛瓷画三大家”)、金品卿等浅绛彩绘名家的影响,致力于“浅绛山水”的研究,并将中国画之浅绛山水移植入瓷,尽显文人画意境。

汪野亭在创作浅绛山水的同时,对墨彩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他突破传统墨彩彩绘工艺,弃艳墨,改用珠明料(最开始用于青花瓷中,后来也用在了粉彩中,主要用于勾线和彩底色)加盖雪白(透明无色,主要用于配色和接色)的彩绘工艺作画,所绘墨彩山水独具一格,他创作的墨彩山水瓷板画《江山胜景图》1930年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获得国际金牌。

汪野亭加盟的“月圆会”是民国时期的瓷艺社团(1928年成立,后称“珠山八友”),主要成员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邓碧珊、徐仲南、田鹤仙。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阅读答案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13分)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珠山八友 民国瓷板拍卖调查 (组图)

珠山八友 民国瓷板拍卖调查 (组图)

珠山八友民国瓷板拍卖调查(组图)珠山八友民国瓷板拍卖调查(组图)早在2009年,一件来自于王锡良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了782万元的高价。

这是迄今为止当代陶瓷在公开拍卖中的取得的最好成绩。

王锡良作为“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弟子,拍得如此高的价格,也使得“珠山八友”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2011年3月22日,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品拍卖周的“揭幕战”—中国瓷器及艺术珍品专场,一件类属民国时期的瓷器又称为了夺人眼球的明星。

这件被称为“描金印花粉彩壶”的类属民国的瓷器估价仅在800美元,却以1800.25万美元的高价落槌,引起了收藏界的高度关注。

尽管对这件拍卖品的时代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件被归为民国时期的瓷器也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

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民国瓷器这一板块能否借着这股东风受到市场应有的重视?“珠山八友”拍场显得“廉价”鱼纹图瓷板邓碧珊“珠山八友”作为一个瓷绘流派,汇集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

在“珠山八友”众多的创作中,瓷板画无疑是最能代表这个瓷绘画派艺术水平的一类作品。

“珠山八友”的每一位都是绘制瓷板画的高手,各自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

他们的作品在拍卖中时常出现。

其中以王琦、王大凡、汪野亭、刘雨岑的艺术成就最高,拍卖市场的认可度也较高。

2000—2010年“珠山八友”个人成交总额对比表从近十年来的拍卖数据来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的成交总额处于前三甲的位置,均在400万元以上。

这与“珠山八友”的另外一些成员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即使是这样,王琦的成交总额也仅在645万元左右。

这样的成交总额是几十件成交作品累计的结果。

折合成每件作品的均值,即使是王琦这样的领军人物的作品会显得非常“廉价”。

这样的总成交额,或许还不及乾隆时期一件粉彩瓷器的价格。

如此巨大的差别,一方面说明民国时期精品瓷板数量的稀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最具代表性的瓷板画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并没有得到藏家的足够认识。

珠山八友简介及其作品欣赏

珠山八友简介及其作品欣赏

珠山八友简介及其作品欣赏珠山八友是指一个画家群体,成员包括: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程意亭、刘雨岑。

后补上徐仲南、田鹤仙。

他们主张把文人画艺术运用到陶瓷上来,戮力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

一九一六年,王琦、王大凡专程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的画展。

在上海期间接触到扬州八怪的原作,深受启发和震撼;在拜访吴湖帆时,又在吴宅看到吴昌硕和任伯年的作品,更坚信自已把文人画艺术运用到陶瓷上来是对的,廿年代初由王琦、王大凡、潘陶宇、汪晓棠、吴霭生、饶华阶等人组织成立了《瓷业美术研究社》,当时吸收社员30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瓷业美术工作者。

研究社由王琦、王大凡、潘陶宇、汪晓棠、张晓耕、毕伯涛亲自担任教员,所授的课程有陶瓷美术、中国画。

何许人作品王琦、王大凡、联络同好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取“花好、月圆、人寿”之意,雅称“月圆会”。

“珠山”是古代景德镇的象征,故八人雅称“珠山八友”,珠山八友是继浅降彩之后,更加全面地把陶瓷艺术向中国文人画开放的一种改革的思潮,他们在瓷艺创作上的表现形式、品位、格调、审美旨趣和艺术追求,在“珠山八友”身上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并且通过粉彩形式进一步发展了。

事实证明,传统粉彩也同样具有表现瓷上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程意亭作品因此,“珠山八友”无论是对于文人画派的继承,还是对提高陶瓷艺术的文化品格,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种继承和发展,在中国陶瓷美术史上,无疑是一种新的创造。

“珠山八友”在20世纪上半叶,正是以创新主力军的姿态,活跃在中国瓷艺界。

在“珠山八友”眼里,中国文人画艺术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他们从中国文人画中吸取丰富的素材以陶瓷为载体,以陶瓷独特的绘画魅力与中国文人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开拓陶瓷文人画艺术之路,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王琦作品王琦,1884年——1934年,字碧珍,号陶迷散人,斋名匋匋斋,1901年来景德镇后,向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艺术和人像绘画艺术,后又学习钱慧安的绘画艺术,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赠王琦“神乎技艺”一匾,从此声名鹊起。

论釉上彩没骨花鸟画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

论釉上彩没骨花鸟画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

论釉上彩没骨花鸟画表现形式与艺术特色程丽芳【摘要】没骨花鸟画是花鸟画中的一大门类,在釉上彩瓷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有粉彩、浅绛彩、新彩等表现形式,具有雅俗共赏、院体与文人画风相结合、中西合璧等艺术特色.【期刊名称】《陶瓷研究》【年(卷),期】2012(027)003【总页数】2页(P109-110)【关键词】釉上彩;没骨花鸟画;表现形式;艺术特色【作者】程丽芳【作者单位】了了亭景德镇市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国传统釉上五彩擅长以线描取胜,如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这也就使得弱化线条作用的没骨形式长期得不到发展。

清康熙晚期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釉上彩工艺技术与审美倾向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没骨形式在釉上彩瓷中迅速兴起,表现在花鸟题材中尤为显著,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促使釉上彩花鸟画进入崭新的没骨时代。

一、没骨花鸟画与釉上彩没骨花鸟画演变概说没骨花鸟画是既不同于写意、亦不同于工笔的中国花鸟画的一大门类。

主要以墨或色进行渲染而少用线条,结合了写意与工笔等多种技法,用笔有粗细之分,用色有积色、敷色之变,宫廷与文人趣味相交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一般认为徐熙之孙宋人徐崇嗣是没骨花鸟画的开创者,沈括《梦溪笔谈》中即曾记其“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

”元代时,没骨花鸟画与徐氏重色彩的没骨花鸟画有很大区别,重在用墨色渲染。

明代的周之冕开创为后世所称的“勾花点叶派”,进一步拓宽了没骨花鸟画表现形式,孙隆亦是明代没骨花鸟画的重要名家。

清代时,恽南田成为没骨花鸟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画家,将没骨花鸟画的发展推向高峰,使之成为花鸟画主流画派。

中国釉上彩瓷源于宋金时期的红绿彩,已出现没骨花鸟的萌芽形式,类同于徐崇嗣的“直以彩色图之”的表现形式,可能受到了当时没骨画风的影响。

红绿彩在元代时传入景德镇,并从明代开始大放异彩,形成传统釉上五彩,并在清康熙时期成熟。

但是,五彩瓷对线条格外重视,使得没骨形式长期无法产生与发展。

瓷板画或成下一个收藏热点

瓷板画或成下一个收藏热点

瓷板画或成下一个收藏热点作者:尚晓娟来源:《投资与理财》2013年第04期瓷板画是瓷亦是画,它是陶瓷工艺摆脱纯工艺,融入文人绘画而形成的陶瓷新门类。

与纸帛等材质的绘画作品相比,瓷板画具有独特的细腻质感,其平整光洁的形式更显出高雅纯净。

收藏界认为,瓷板画最早可追溯到秦汉,而真正意义上的瓷板画是明代中期,在清朝达到鼎盛。

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上的老瓷板画多是清末与民国的作品,其中尤以“珠山八友”老瓷板画为上品。

“珠山八友”创作的鼎盛时期为晚清、民国至“文革”前的数十年间,留下的作品不多,其市场价格堪比清末官窑。

说到“珠山八友”与瓷板画的关系,还有一个小故事。

晚清至民国期间,江西景德镇聚集了一大批擅长瓷板画的高手。

1928年,一位客商预订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联系好友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每个人作一幅画。

画完以后,大家拍案叫绝,遂请他们8位继续做画。

后来,他们就成立一个社团“月圆会”,相约每月在珠山聚合,以画会友,切磋画艺,这就是陶瓷史上著名的“珠山八友”。

拍卖屡创佳绩最高纪录3277万元2011年5月,中国嘉德拍卖会上,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禹王治水图”粉彩瓷板以920万元成交。

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中,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的粉彩四季山水长条瓷板挂屏(4屏)以2242.5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八友瓷板作品的价格新高。

同年保利秋拍中,“王琦、汪野亭民国重要人物选制粉彩人物山水瓷板(六件)”以3277.5万元再次刷新瓷板画的成交纪录。

据媒体报道,2012年春拍中以2242.5万元拍得何许人作品的是资深收藏大鳄、新疆广汇集团广汇美术馆馆长包铭山。

广汇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起涉足艺术品收藏,每年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的支出大约在1亿元左右。

2011年,广汇集团曾以2.2亿元高价拍下了徐悲鸿画作《九州无事乐耕耘》,旗下收藏都是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李可染等大师级名作。

尽管包铭山一向出手阔绰,但此次拍下高价瓷板画,还是令业内震惊。

“珠山小八友”瓷画赏析与收藏

“珠山小八友”瓷画赏析与收藏

“珠山小八友”瓷画赏析与收藏“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惟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将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

”这首诗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珠山八友”绘画的历史面貌。

“珠山八友”是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最优秀的代表,是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改革先驱,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开路先锋。

继“珠山八友”之后又一批陶瓷艺术家们,传承了“珠山八友”文人瓷画艺术,并创造性地将其发扬光大。

人们尊重其艺术成就、创新精神以及对后人所产生的推动作用,称之为“珠山小八友”,亦称“八小名家”。

现有资料可查证的“珠山小八友”成员有汪小亭、王晓帆、徐天梅、邓碧荪、魏墉生、石宇初、李明亮、陆云山八人。

互联网上流传有另一种说法,毕渊明、邹国钧等艺术家也是“珠山小八友”成员,但无从考证,本文不再叙述。

一、珠山小八友作品赏析及简介1汪小亭墨彩绘《秋山图》瓷板画(图1)高12.9厘米,宽25.6厘米。

此图以横幅布景,绘山峦起伏、林木幽深,村舍散布在山林之中;小桥流水,一翁驻足于桥上,流连忘返,江中一叶小舟上渔翁正在捕鱼,岸边数艘渔船停靠。

全图以墨彩勾勒皴染而成,用笔粗阔,构图巧妙,虚实疏密,植树安石,恰如其分,可谓驾轻就熟,炉火纯青。

尤其是山景中的留白似云雾缭绕,为画面平添仙境之感。

题款为:“秋山,汪小亭。

”印章为红色白文“亭”字。

汪小亭(1906-1970年),为“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之长子。

1906年出生于乐平。

1921年入私塾读《四书》《五经》。

1923年随父学画。

抗日战争期间被抓去当“壮丁”,抗日胜利后,重返陶瓷美术天地。

1957年进入“景德镇工艺美术社”,与胡献雅、毕渊明、吴康、陈先水等交往甚密。

1958年景德镇市给陶瓷艺人试评职称时给他评为“设计师”,享受国家给予的专家物质补贴,1959年进入景德镇艺术瓷厂。

2王晓帆彩绘《茂叔爱莲图》瓷板画(图2)高19厘米,宽12.5厘米。

此图取意“四爱”之一“茂叔爱莲”。

青白无言告家翁

青白无言告家翁

青白无言告家翁作者:秦锡麟来源:《手工》2010年第01期王恩怀,男,1935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当今画小鸟,王恩怀画得最好。

你看他的小鸟,一个个像活的一样,有的在说话,有的在聆听,画得生动、传神。

”——瓷坛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王恩怀出身陶瓷世家。

祖父王秀春精于青花,系清朝著名绘花高手。

父亲王步更为著名,首创借鉴水墨画技法花,被誉为“青花大王”。

两个哥哥王声怀、王希怀也从事陶瓷艺术事业,精于青花,造诣不俗。

王恩怀自幼眼看手摸的不是仿古瓷就是艺术瓷,哥哥希怀和声怀常常握着他的小手,在胚体上描画,这种背摹为真的经历,启发了他纯洁聪慧的心灵。

当时父亲王步已声名鹊起,常带着他到赫赫有名的王大凡、汪野亭、徐仲南、刘雨岑家去观摩,交流艺术心得。

他们精辟的分析,中肯的意见,公道的评论,不仅打开了王恩怀的艺术视野,更提高了他的绘画鉴赏力,为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年王恩怀拜在“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先生门下,学习粉彩花鸟技法。

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画艺术群体,“珠山八友”的造诣,令后辈高山仰止。

师傅刘雨岑从不让他背摹写真,而是教他练形提神,到自然界中去观察、写生,到诗词歌赋中寻找创作灵感,到现实生活中去挖掘艺术创作的源流。

刘雨岑的一大贡献,就是突破清末遗风的构图章法,以其简洁、以少胜多的艺术形式,又创“水点桃花”技法,既突出了国画的随意性,又强调了明快、淡雅的色彩效果。

王恩怀一方面吸取师傅的艺术养分,一方面继承家学衣钵,并将父亲和师傅的艺术灵魂交融在自己的艺术中。

二十出头的王恩怀才华就已显露,他设计的“山茶花”、“梅竹”、“红白桃花”、“水仙”等花纸设计装饰,被外交部指定为国家礼品用瓷花面。

在半个世界的艺术生涯中,王恩怀锤炼出一种“淡化空间,幻化意境,纯化形象,强化情感”的青花艺术语言,以其聪慧的创作思维,多元化的肌理表现手法,直指本心的作品风格称道于瓷坛上下,享誉于华夏内外。

“珠山八友”瓷板画艺术

“珠山八友”瓷板画艺术

“珠山八友”瓷板画艺术“珠山八友”瓷板画艺术20世纪初,景德镇在浅绛彩的发展和推动下,一些瓷画家努力将宋元以来的中国画形式借鉴和移植到瓷画中来,将传统瓷画加以创新,使景德镇彩绘出现了新的面貌。

1928年秋,由王琦、王大凡等人组织成立“月圆会”,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称为“珠山八友”。

关于珠山八友的成员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中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六人是没有争议的,一说补徐仲南、田鹤仙而为八友,另一说补毕伯涛、何许人而为八友。

珠山八友是一个民间艺术结社,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都参与过月圆会的结社活动,这都有史料依据,只是先后有别而已,徐仲南和田鹤仙在邓碧珊、王琦辞世之后参与月圆会艺术活动较多。

传闻不一的问题并不影响研究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艺术,珠山八友成员目前一般认定为十人。

在诸友先后谢世过程中,也就是珠山八友结社的后期,同时期名家方云峰、汪大沧等也相继与这些瓷画家配过画。

由于他们未能参与月圆会的结社,相从也较少,有人将他们列为珠山八友成员显然是不妥当的。

珠山八友的瓷板画艺术在继承粉彩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力图在瓷艺与画艺上有所突破,以王琦为首的这批瓷画家是一个创立了“新粉彩”瓷艺的画派。

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图》上题诗云:“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

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

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

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

”鲜明地表白了他们结社志在求变创新的宗旨。

从珠山八友瓷板画作品来看,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虽然他们对传统绘画的选择各不相同,但艺术基调是相同的,即以浅绛彩发展以来涵容的中国画艺术形式,通过粉彩加以弘扬和发展,着力在彩绘艺术上的突破。

他们的作品没有浅绛彩画那种纯粹的书卷气和超凡脱俗的风骨,在“写”的意趣中还有“描”和“彩”的工艺性,具有陶瓷美术精湛的感染力。

民国瓷器鉴定之(八-1)现代仿民国瓷器各种仿制、鉴别方法总结(组图)

民国瓷器鉴定之(八-1)现代仿民国瓷器各种仿制、鉴别方法总结(组图)

民国瓷器鉴定之(八-1)现代仿民国瓷器各种仿制、鉴别方法总结(组图)民国瓷器鉴定之(八-1)现代仿民国瓷器各种仿制、鉴别方法总结(组图)现代仿民国瓷器鉴别瓷器造假,自古有之,民国尤盛,不仅前朝瓷器皆在仿造之列,就连本时期之作亦不能幸免。

受利益驱使,加之近年出现了大批仿民国瓷器,其精细之作,几可乱真。

而粗糙之作,惨不忍睹,败坏了民国瓷器的名声。

仿造民国瓷器的特点十分明显,即以名家名作为主,一般市民阶层所用的瓷器较少仿造,但也并非绝对,近年就有仿民国嫁妆瓶出现。

这里有个一般性规律,凡名作,有民国仿,也有现代仿。

普通之作,则有现代仿,而无民国仿。

以民国早期的“居仁堂制”、“洪宪年制”款识器物来讲,就有名家之作、红店之作、现代之作。

如刘希任就曾绘过底书“居仁堂制”和“洪宪年制”的器物。

汪大沧亦曾绘过底书“洪宪年制”款识器物,其艺术水平之高,堪称民国瓷器彩绘的代表作,不能称其为仿品。

而当时红店生产的一些“洪宪年制”器物较为粗糙,严格来讲也不是仿晶,而是艺人随意绘画书款之物。

这里有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袁世凯窃国,为时人所不耻,在唾骂声中死去,可是他的“年号”并不臭,如民国艺人余钊的作品多有“洪宪年制”款识,存世晶又极为常见,这说明消费者看中的并不是某一年号的器物,而是器物本身。

艺人也不是在寄托对前朝怀念,而是一种市场需要。

现代仿品则与上述情况不同,是利用人们追求古物心理,以赢利为目的地造假,它才是真正的仿品。

民国时期的名家之作,虽当时亦有仿品,但极为少见。

大体来讲,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民国时期艺人相对保守,相互之间较少沟通。

其次,一些普通艺人,眼界不阔,艺术修养不高,对珠山八友一类的“雅作”不感兴趣。

普通消费者对八友等人价格较高的作品也难以承受。

这就造成名家之作多流向一个较高的层面,而名家多有店面,按顾客要求绘制瓷器,货源有保证,使造假者较少有生存空间。

其三,景德镇瓷业分工明细,各有主顾,相互之间虽不交流,但也不冲突,“雅作”有销路,“糙货”亦有需求,无须仿他人器物而坏自己生意。

刘雨岑作品款识怎么看瓷板画市场价格多少?

刘雨岑作品款识怎么看瓷板画市场价格多少?

刘雨岑作品款识怎么看瓷板画市场价格多少?刘雨岑瓷板画市场价格:287.5万成交刘雨岑粉彩松鹤图中堂瓷板挂屏2012年保利成交作品。

款识:甲子之夏月刘雨城画于饮冰斋时客珠山。

(印文:刘印、雨翁。

)刘雨岑(1904-1969),原名“玉成”,后改“雨岑”、“雨诚”,曾用玉成、雨城等名。

斋名“觉庵”,别号“澹湖鱼”、“巧翁”、“竹人”,室名“饮冰斋”(前期)、“觉庵”(后期)。

擅长粉彩翎毛花卉,布局简洁,用笔纤秀;以设色清雅、柔美见长,创作的雄鸡为世所重;并创水点桃花技法。

138万成交刘雨岑粉彩“红梅寒雀图”花鸟横板2012年匡时成交作品。

此件粉彩“红梅寒雀图”花鸟横板是1948年时值44岁的刘雨岑成熟时期所绘,尽显典型刘雨岑花鸟集大成之作。

横板长84厘米,宽20厘米,属同类花鸟作品中之少见横板题材,瓷上绘红梅横枝翠竹一片,枝上一对寒雀吱呀嬉戏,,色泽浓淡自如,花头更显活泼自然,图中寒雀伶俐多姿,灵气十足,翎毛丝滑如绸,眉目精聚传神,仿佛听到它们绘声绘色的鸣叫;干支老梅斜侧而出,自由舒展,用笔老辣十足,为刘氏典型笔法,梅下提拔“斗柄初开第一枝,游峰寒雀己先知,相逢不忍轻飞去,直与梅花了岁时。

丙戌除夕前二日澹湖刘雨岑写于觉盒印文:竹人”笔法俊秀,个性鲜明,文气雅致。

虽有磨损但仍掩饰不了其书法之深厚功力。

115万成交刘雨岑粉彩花卉瓷板(一对)2011年长风成交作品。

款识:刘雨岑作。

(印文:竹)刘雨城写。

(印文:竹)刘雨岑为王琦之义子。

擅长粉彩翎毛花卉,布局简洁,用笔纤秀;以设色清雅、柔美见长,创作的雄鸡为世所重;并创水点桃花技法。

早年受华嵒的绘画艺术影响,中年深得任伯年的绘画艺术精髓,逐形成清新雅丽的绘画风格。

刘雨岑的作品,建国前的大都被海内外的收藏家珍藏;建国后在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创作的众多珍品,大都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他与王步合作的《青花斗水点牡丹》陶瓷瓶,有他创作绘制的《春牡》《夏荷》《秋菊》《冬梅》墨彩描金盘,珍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珠山八友[资料]

珠山八友[资料]

珠山八友[资料]1928年瓷板画大为销行,王琦为接受订货(其时客商要求一套瓷板有8个不同画面,由各有专长的艺人执笔彩绘),成为研讨画艺,邀请几位志同道合的艺人组成了月圆会(取月圆人寿年丰之意),要求每月聚会一次,于是市民或客商就把围绕在王琦周围的几位配画者称之为"珠山八友"或"八大名家"。

据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回忆,曾参加月圆会并经常在一起配画的艺人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

另一位艺人王大凡却说最早聚会的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刘雨岑、程意亭、何许人、毕伯涛8位,其时无徐仲南和田鹤仙。

尽管王大凡与刘雨岑的说法不一致,但笔者以为这些无关紧要,反正这10位艺人在当时都有一定的专长和影响。

不过他们的作品在风格方面与汪、潘的稍有不同。

汪、潘多取法于宋、元、明、清初绘画,而八友则多参考近代名家绘画。

如王琦先画钱慧安后学黄瘿瓢(慎),王大凡的作品多取材于马镇江(涛)的《诗中画》,程意亭显然受浙派画家程瑶笙(璋)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自珠山八友获得成功之后,景德镇粉彩艺术就很难看到风格迥异的制品了。

也许是因为珠山八友成名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彩瓷产量不多,与此相应,景德镇粉彩界也就出现了一个极稳定性局面。

王琦(1884-l937年)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斋,江西新建县人。

l 7岁时来镇,以捏面人为生,从学画瓷板像,并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画曾受各界欢迎。

1916年浮梁县知事程安曾题"神乎技矣"之匾额悬挂于王琦画室,其声名遂大噪。

1916年后曾与王大凡前往上海,得见名家原作,眼界大开,对清乾隆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人物画尤为膺服,遂改变作风,在瓷器上专作写意人物和较长的草书题记,自此便很少为人再画肖像了。

1922年瓷业美术社成立,王与汪晓棠一道被选为副社长(据吴霭生墓志,社长为吴,毕渊明著文谓王为社长,恐有误),1928年又发起艺人组成"月圆会",是为珠山八友之一。

景德镇陶瓷近代名家之珠山八友

景德镇陶瓷近代名家之珠山八友

景德镇陶瓷近代名家之珠山八友:明清两朝皇家重视景德镇陶瓷生产,集中全国的人才和物力,保征了皇家官窑景德镇陶瓷的质量,在景德镇陶瓷的胎体精细、釉质润净、制作规整、品种多样,特别是颜色釉瓷的精细讲究,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促进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

但是,由于官家的统冶,又扼杀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和发挥,成为了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桎梏。

景德镇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随着清朝国力的衰败,皇家御窑厂的衰落,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

年龄最大的徐仲南生于清朝同冶十一年(1872年),比年龄最小的刘雨岑年长32步(刘雨岑生于1969年),可以说珠山八友在中国景德镇陶瓷艺坛活跃了近百年。

这个时期中国民族正处于"国破家亡,匹夫有责"的动荡时代,珠山八友在继承我国优秀景德镇陶瓷传统的基础上,汲取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营养,以扬州八怪为典范,以海派艺术家为榜样,容纳西方陶瓷艺术风格和技法,用充溢的时代气息和满腔的爱国热情,投入瓷艺创作,冲破明清官窑的藩篱,像一股清泉,一渴而下,不可遇止。

如王崎在瓷器上面人物,汲取了黄慎的写意手法,表现人物的衣纹和风姿,狭得颇为奇妙的效果。

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直接将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响着景德镇陶瓷艺人。

邓碧珊是第一个在瓷板上描绘人物肖像的瓷画家。

汪野亭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国画的泼墨法,在瓷器上绘山水,同样出现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效果,给景德镇陶瓷的山水作品注人了生机。

刘雨岑凭借自己深厚的功底,创"水点"技法,在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技术后来运用于烧制毛主席专用瓷,被誉为当代官窑。

收藏等级★★★★★徐仲南男,江西南昌人,名陔,宇仲南,斋名栖碧山馆,号竹里老人,"珠山八友"中最年长者。

自幼学徒,毕生从事陶瓷绘画创作近七十年,他勤学苦练,广博众采,花鸟草虫,人物山水无不精到。

珠山八友瓷器作品鉴定宝典

珠山八友瓷器作品鉴定宝典

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画艺术群体,“珠山八友”以及他们的瓷画作品,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

尤其是近10年,鉴藏之风日盛,“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已成为收藏热点。

就目前市场流传之器物来看,精粗并存,新旧杂陈,特别是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仿品甚多,有些堪与真者竞胜,行内行外,鲜有不为所惑者。

欲去伪存真,“珠山八友”作品的鉴定,不能仅以古陶瓷鉴别的一般方法,从胎质、釉色、造型、装饰、工艺技法、款识特征等方面来进行。

因为“珠山八友”作品距今时间短,鉴定者能获得的相关资料及背景信息较多,这对于深入研究和谨慎鉴定来说是极有利的。

再者,“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具有突出的绘画性等特点,在鉴定“珠山八友”瓷画作品时,要紧紧地把握瓷画风格、笔墨(料)特征、题识印款以及辨伪识真要点等一些关键因素。

因此,全面了解“珠山八友”瓷画的面貌,似不可少。

一、“珠山八友”瓷画的面貌从“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总体风格来看,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官窑粉彩严谨细腻的特色画风。

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

虽然八友诸人对传统绘画的选择各不相同,但艺术基调是相同的,即以浅绛彩发展以来涵盖的中国画艺术形式,通过粉彩加以弘扬和发展,着力在瓷绘艺术上革新。

从瓷画艺术的发展轨迹来看,“珠山八友”的作品没有浅绛彩瓷画那种纯粹的书卷气和超凡脱俗的风骨,尤其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的作品,在“写”的意趣中还有传统瓷画“描”和“彩”的工艺性。

但他们绝不是当时景德镇以描彩为生的“红店”艺人,他们并不因袭守旧,较之传统工艺瓷依样描图、照图画彩、僵硬呆板、难以突出个人艺术面貌和风格这点来说,“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却能凸现个人主体意识,形成各自的艺术面貌。

“珠山八友”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内容通俗,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

“珠山八友”及其同时代的瓷画艺人都以绘瓷为生,他们或结社相助,或自设画室,勤于笔耕,以求闻达。

浅谈如何入门瓷画

浅谈如何入门瓷画

272019.3期人,为什么爱画画呢?因为:“画画可养性情、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画者呢?“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

文如其人,画亦有然”。

“士人作画第一要平等心,弗因识者而加意揣摩,弗因不知者而随手敷衍。

学业精进,全在乎此”。

这是笔者从清代画家王昱的《东庄论画》中摘撷的画者之道。

然而“成”皆为后,“入”则为先,怎样的入门,才能为日后奠定正途呢?王昱在《东庄论画》中也有教导:“学画最要虚心探讨,不可稍有得意处,便诩诩自负。

见人之作,吹毛求疵。

惟见胜己者,勤加谘询,见不如己者,内自省察。

知有名迹遍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

而游览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然邱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

……未作画前全在养兴,或覩云泉,或观花鸟,或散步清吟,或焚香啜茗,俟胸中有得,技痒兴发,即伸纸舒毫,兴尽斯止。

至有兴时续成之,自必天机活泼,迥出尘表。

”此中讲了三个道理:①究他人之长,省自己之短;②以造化为师;③画前需养兴。

为初学画者指明了方向。

下面谈谈笔者是如何循着前辈指引的方向慢慢入门研习瓷画,慢慢成长为一个擅工笔,长花鸟,可以采用釉中彩工艺独立创作瓷画的陶瓷艺术工作者的。

其一,以前辈为师,究其长。

我们都知道,“珠山八友”是景德镇瓷上文人画的始创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创作方向:王琦,攻人物,将西洋绘画技法引入瓷画,有“西法头子”之誉;王大凡,攻人物,创“落地粉彩”技法;邓碧珊,攻鱼藻,将日本绘画技法引入瓷画,创既有写实性又具装饰性的新画风;刘雨岑,攻花鸟,创直接以“玻璃白”和色料点染花朵的没骨“水点技法”,其“水点桃花”是花鸟一绝;程意亭,攻花鸟,绘画之外还潜心研究色料,以自配色料作画,其画用笔工细,色泽艳丽;毕伯涛,画花鸟之外,潜心研究提高画的品位,为提高“珠山八友”诗画合一的整体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汪野亭,攻山水,自创“汪派山水”;何许人,攻雪景,用“玻璃白”表达雪的质感,别具一格;田鹤仙画梅、徐仲南画竹,其瓷画风格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相融,极具文人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新雅丽——简析珠山八友之一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目录摘要 (2)第一章“珠山八友”瓷板画产生背景 (4)第一节:“珠山八友”的时代背景 (4)第二节:中国画对瓷板画的影响 (6)第二章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概述 (8)第一节:刘雨岑先生生平 (8)第二节:刘雨岑先生瓷板画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第三节: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解析 (10)第三章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影响 (11)第一节: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对陶瓷工艺技法的创新 (11)第二节: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对当代陶瓷绘画的影响 (12)结语 (13)参考文献致谢【摘要】“珠山八友”的时代背景是在粉彩瓷和瓷上浅绛彩日趋衰落之时,一些文人画家对陶瓷艺术领域进行了改良和改革,深深影响到了“珠山八友”,于是掀起了一场陶瓷绘画艺术的改良运动,实现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中的又一次超越。

通过介绍刘雨岑先生的生平以及对刘雨岑先生的花鸟瓷板画进行解析。

使人们了解刘雨岑先生的花鸟瓷板画对当代陶瓷绘画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陶瓷工艺技法的创新和对当代陶瓷绘画的影响。

之所以选取这个课题是因为刘雨岑先生的瓷板画在取材、构图、设色上别具特色,把文人画的很多艺术特点吸收进陶瓷绘画艺术领域。

对刘雨岑先生瓷板画进行研究将会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的研究可以发现,瓷板画的发展与当时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珠山八友文人画花鸟瓷板画技法AbstractThe time background of "eight friends of bead mountain is light purple color on the famille rose porcelain and porcelain decline, some literati painter th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the ceramic art, deeply affected the" eight friends of bead mountain, and a ceramic art reform movement, realize China again in the history of ceramic ar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ife of Mr LiuYu cen and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for Mr LiuYu cen parsing. Make people understand LiuYu Mr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of the impact of the contemporary ceramic art, including ceramic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the impact on the modern ceramic painting.Choose this subject because LiuYu Mr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s on materials, composition, color diversity, many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s absorbed into ceramic painting art. Study of Mr LiuYu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s will be on our country play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art.Through the study of Mr LiuYu cen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can b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Keywords:Bead mountain eight friends Literati paintings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birds and flowers The technique第一章“珠山八友”瓷板画产生背景刘雨岑先生(图1.1)是“珠山八友”中最年轻的一位会员,他的绘画风格与“珠山八友”有许多相通之处,深受其它会员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影响。

了解“珠山八友”及其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研究刘雨岑先生的瓷板画的形成、发展与风格,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节:“珠山八友”的时代背景清朝乾隆以后,在景德镇瓷业中,粉彩瓷渐渐占据了瓷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整个社会无不以持有粉彩瓷为荣耀,并以此显示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

时至晚清,粉彩瓷在缺乏艺术情感和创意的因袭之风中,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日益呈现衰颓之势。

随着文人画家的出现,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皖南新安派画家,把文人画的艺术特点、表现技法及审美意趣带进瓷上彩绘,创造了类似浅绛山水画的瓷上浅绛彩。

一些海派名画家也参与到瓷上彩绘,如张熊(图 1.2)、吴待秋、王震(图1.3)等。

因浅绛彩瓷在年深月久之后,颜色易于剥落,画面也渐渐破损,色料也渐渐失去光泽,到清末民初时,已日渐衰微。

19世纪进步的历史潮流影响了新安画派的一些文人画家们,他们提倡创造和创新,提倡写生,吸收西洋画优点补充陶瓷艺术的表现力,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陶瓷艺术领域进行的改良和改革,在20世纪初,深深地影响到了“珠山八友”“珠山八友”当时的名称是“月圆会”,就是在官窑厂停烧之后流落到民间的瓷板画高手在景德镇组成的一个画家群体。

据《景德镇陶瓷馆民国瓷图1.1刘雨岑先生1904—1969 《珠山八友》(下卷)图1.2“凤仙花卉图扇”张熊道光三十年《海上名家绘画》图1.3“芙蓉图轴”王震1914年《海上名家绘画》)、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画呆板、缺少笔墨变化的艺术风格,更加强调作品要突出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展现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味。

所绘陶瓷山水、花鸟、人物、草虫、鱼藻等许多题材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以画寄情、以诗言志,掀起了一场陶瓷绘画艺术的改良运动,实现了中国陶瓷艺术历史发展中的又一次超越。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给“珠山八友”的幸存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刘雨岑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设计的“水点桃花”茶具、餐具,进入钓鱼台国宾馆,成为接待外国元首的用瓷。

到六十年代中期,刘雨岑先生的作品《柳燕》获江西省第一届画展一等奖,他的多件作品被景德镇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收藏,从而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又一次繁荣。

之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刘雨岑先生因受文革的迫害去世。

文革十年,中国陶瓷艺术也进入了一个衰落时期。

图1.4“欢天喜地”王大凡民国《珠山八友》(下卷)图1.5“八百千秋”毕伯涛民国《珠山八友》(上卷)人物、山水、花鸟,从技法可分工笔、写意和工夹写三种,富于传统特色。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战国时期以人物和宗教题材为主,笔墨简洁,线条流畅。

中国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题材不断扩大,,初期的山水画开始出现;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展子虔的“游春图”(图1.6),标志着山水画的已走向成熟。

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历史中的辉煌时期。

五代时期,花鸟画从山水画、人物画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科。

宋代,全面发展了各个画种,题材广泛,画派林立,十分繁荣。

宋代中期,开始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作为表达方式的文人画,讲究诗、书、画和谐统一,注重用笔用墨的表现技法,成为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元代绘画直接师法唐、五代,是文人画突发猛进的时期,把书法融入到画法之中,在笔墨技法上有了新的变化,使水墨写意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明朝中晚期,文人画成为时尚;明末清初,以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遗民画家又向前发展了文人画。

入清之后,受董其昌画论的影响,中国画的绘画风气变得摹古大于创新。

至清朝中后期,随着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摹古的风气,成为打破常规各抒己见的艺术革新派。

正是受扬州八怪的启发,“珠山八友”才坚定地走上了把文人画艺术运用到陶瓷绘画艺术中来的艺术之路,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

图1.6“游春图”展子虔北齐至隋之间《展子虔》图1.7“游春图”局部瓷板画就是在瓷板上作画。

瓷板画有许多特点:第一,瓷板画具有瓷板平整、光洁之美,便于陶艺绘画者把瓷板当纸,运笔自如,充分发挥个人的绘画特色,充分表达瓷板画的审美意境。

第二,瓷板画与纸绢画相比,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潮湿和霉变,只要不撞击便不会损坏。

此外,瓷板画的色彩永久,不易变色,便于收藏。

第三,瓷板画与纸绢画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是瓷板光滑坚硬在瓷板上作画与在纸绢上作画,技法有许多不同;二是瓷板画要经过烧制,所以所用颜料也有很多不同。

国画与瓷版画的关系密不可分,瓷板上表现国画时,一般把瓷板当做绢或纸一样来处理,不仅在章法上要注意,而且在笔墨上也要讲究。

“珠山八友”以陶瓷为载体,以瓷板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中国文人画相结合,开拓了陶瓷文人画艺术之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珠山八友”的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艺术一脉相承,不管“珠山八友”的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是文人画派的流脉。

作为“陶瓷文人画”的奠基人,“珠山八友”不仅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也为中国陶瓷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

在“珠山八友”之前,人们大多认为中国画领先于陶瓷画,把陶瓷画的艺术价值看的低于中古水墨画和文人画。

其实,这应该是一种误区。

陶瓷绘画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期间,大大缩短了和中国水墨画、文人画的差距,甚至可以说,“珠山八友”的陶瓷文人画与前辈文人画大家和同辈文人画大家的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珠山八友”勤勉的品质、兼收并蓄的胸襟,开拓、革新的胆略,精美绝伦的艺术造诣,早已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二章刘雨岑先生花鸟瓷板画概述第一节:刘雨岑先生生平刘雨岑先生生于1904年,故于1969年,“珠山八友”瓷板画大师之一,擅长陶瓷粉彩花鸟。

曾用玉成、玉城等名,别号澹湖渔,六旬后号巧翁,斋名觉盒、饮冰。

生于江西省波阳县,刘雨岑在年幼时受邻近一家裱画店的影响,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于是拜波阳知名的国画家潘匋宇学习绘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