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湫记阅读以及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瑞安市6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瑞安市6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1d90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1.png)
2023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监测语文卷 2023.11亲爱的同学:欢迎参加考试!请你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最佳水平。
答题时,请注意以下几点:1.满分100分,含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3.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试题卷学校组织开展“礼赞”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你共同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礼赞山水一、积累·运用(20分)小语积极参与“礼赞山水”活动,并制作“古诗文中的山水”主题PPT 进行分享,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诗文摘录】1.完成①—⑩的诗句填空和点评。
(10分)【特点提炼】PPT1 PPT2 PPT32.请根据拼音写出PPT1—PPT3中相应的汉字。
(3分)①描mó______②róng______情入景 ③zhé______理 【鉴赏策略】第二招:品析美词;第三招:感受意境;第四招:领悟情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③春芳④歇,王孙⑤自可留。
【注解】①[暝]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春芳]春草。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3.请从左侧“[给你支个招]”中选择至少两个策略......,结合全诗,完成《山居秋暝》颔联的鉴赏。
(4分)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T4【确定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语文2023.114.小语为PPT设计首页,请你帮忙结合PPT内容,在划线上取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13分)小文想要通过拍摄微电影的方式,参与“礼赞山水”活动,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大龙湫记》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大龙湫记》](https://img.taocdn.com/s3/m/dc59d02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a.png)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大龙湫记》大龙湫①记(节选)〔元〕李孝光是后②,予一岁或一至。
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③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④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
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⑤,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⑥牵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如故人。
【注】①大龙湫:雁荡山西谷一大瀑布。
②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作者曾游览过大龙湫。
③石矼(gāng):石桥。
④渤渤:喷溢四散的样子。
⑤扼擎(qiān):用力掐住(水瓶)。
⑥偃木:倒伏着的树木。
【任务二:整理】55.摄制组认为疏通文意可以更好的拍摄,请你结合课内所学完成以下整理单。
【任务三:观察】56.摄制组认为梳理思路可以更好安排境头的切换。
联系全文,补充这张瀑布观察图。
【任务四:描述】57.摄制组觉得作者描绘雁荡山风光手法多样,请参照范例赏析语句,至少采用一种角度(修辞、感官、色彩等)。
【任务五:点评】58.摄制组认为本文以“明月”结尾,在情感表达上有深意,你赞同吗?说出你的看法。
【答案】55.同“返”,返回①沿着(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56. A 潭中黄猿57.“始见瀑布垂”“水落潭上洼石”,视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从天而降,轰然迸落的姿态,极其雄奇壮丽。
58.“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如故人”,写李孝光虽迷路但无半分焦急,视明月如故人,可见他的潇洒惬意、乐观豁达(内心的高洁,以及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态)。
【解析】55.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024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842b8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6.png)
重庆育才中学教育集团初2024届初三(下)第二次诊断性作业语文试卷(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穿越百年时光,感受魅力山城。
阅读重庆文旅委“百年夜重庆”宣传文案,完成下面小题。
序章以开埠(①)历史文化为起点,看遍重庆历史;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来一次City Walk(城市漫游),感受重庆美。
第一章:公元1891重庆设立海关,大量外商来此开洋行、办工厂、修仓库。
A .一座座展现码头历史文化的场馆倚江而建,浓缩着重庆百年“洋气”的近代史。
第二章:抗战1938“九一八”后,B .大约9000箱故宫文物由汉口秘密进入重庆,分三处保藏。
其中3694箱文物在重庆的洋行内秘密存放。
C .山城人民肩上扛起了守护华夏文明的遗产。
第三章:耀世2024D .穿越波lán (②)壮阔的百年历史,重庆正以新的姿态扬帆远航。
这繁华盛世令人振奋!结语驻足岸边,临江四望。
霓虹闪shuò(③),璀璨(④)夺目。
在这样的场景里品味一杯盖碗茶,度过一段的山城时光。
(改编自“重庆文旅委”公众号)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开埠()②波lán()壮阔③闪shuò()④璀璨()2. 填入结语划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A. 怡然自得B. 别有用心C. 触目伤怀D. 沁人心脾3. 文案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一座座展现码头历史文化的场馆倚江而建,浓缩着重庆百年“洋气”的近代史。
B. 大约9000箱故宫文物由汉口秘密进入重庆,分三处保藏。
C. 山城人民肩上扛起了守护华夏文明的遗产。
D. 穿越波lán壮阔的百年历史,重庆正以新的姿态扬帆远航。
4. 请仿照划线句,再写一组句子。
有时候,一个精选的量词,会蕴藏着诗意的美感。
一星火光,火之弱,光之微,全在一“星”之中;一汪泉水,泉之深,水之润,全在一“汪”之中,____ , ______,_____,____。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7f59c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a.png)
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大龙湫阅读理解附答案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
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
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
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译文:(还没有大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声响。
直至到恶劣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
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
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
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也没沾湿。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也不相像。
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
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推测的。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https://img.taocdn.com/s3/m/1479610c14791711cc791780.png)
上海市各区2018届高三语文二模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二奉贤区(五)阅读下文,完成 25—29 题。
(12 分)《胡宗元诗集》序【北宋】黄庭坚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
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
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
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
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
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
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
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
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
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
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
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
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
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
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
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
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
②舞:玩弄,戏侮。
25.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 分)A. 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 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C. 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D. 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2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A.也B.耳C.矣D.焉2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浙江省瑞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瑞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e77b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e.png)
浙江省瑞安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学校组织开展“礼赞”主题系列活动,邀请你共同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20分)1.小语积极参与“礼赞山水”活动,并制作“古诗文中的山水”主题PPT进行分享,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诗文摘录】诗文名句整理单分类诗文名句点评山川之胜①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东皋山上,秋意盛浓。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晴日原野,草木茂盛。
③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西湖早春,水涨云低。
情感之美④,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家园荒芜,慷慨激愤。
⑤,⑥。
(李白《渡荆门送别》)恋恋不舍,思乡情深。
⑦?松柏有本性。
(刘祯《赠从弟》)坚韧不拔,凛然正气。
⑧,望峰息心。
⑨,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⑩完成①—⑩的诗句填空和点评。
2.请根据拼音写出PPT1﹣PPT3中相应的汉字。
Q:古人怎么写山水?或远景近景,或动静结合,描①mó▲细致。
请看诗文名句:……Q:古人怎么写山水?②róng▲情入景,给予景物人的情态。
请看诗文名句:……Q:古人怎么写山水?寄寓深刻的③zhé▲理或评意等。
请看诗文名句:……PPT1PPT2PPT3①描mó②róng 情入景③zhé理诗歌鉴赏Q :我们怎么鉴赏古诗文中的“山水”?[给你支个招]——第一招:想象画面;第二招:品析美词;第三招:感受意境;第四招:领悟情思;……[给你打个样]——山居秋暝①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③春芳④歇,王孙⑤自可留。
【注解】①[暝]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春芳]春草。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记寻大龙湫瀑布
![【高中文言文阅读】记寻大龙湫瀑布](https://img.taocdn.com/s3/m/21320184783e0912a2162afe.png)
【高中文言文阅读】记寻大龙湫瀑布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
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http://【注】①?:把持。
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④毒:怨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A.蔓草被径被:覆盖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分开C.舆者坦步里许步:步伐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詈:责骂 http://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按图记以求名迹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B.访于众僧故燕王欲结于君C.至崖而反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过此则山势陡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963b1e2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2.png)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记寻大龙湫瀑布》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
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
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④毒:怨恨。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蔓草被径被:覆盖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分开C.舆者坦步里许步:步伐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詈:责骂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按图记以求名迹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B.访于众僧故燕王欲结于君C.至崖而反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过此则山势陡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ea845d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1.png)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第1篇:《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记寻大龙湫瀑布(清)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
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及翻译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竣偬镎?员闫渌剑?辉蚩嘤募湃ザ术杈犊裳罢呦!!惫??希手诘牵?绞??橇鞔Γ?嘀股较隆;蛟唬毫?猩锌芍烈病K焖弈苋仕隆?p>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大龙湫记》文言文原文
![《大龙湫记》文言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a2eae072f60ddccda38a0a1.png)
《大龙湫记》文言文原文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 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 苦雨积日夜。
是日大风起西北, 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
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
从者心掉。
望见西 北立石, 作人俯势; 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 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
更进百数步, 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
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 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 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 飞著人。
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 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 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
至,常以九月。
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 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
客入, 到庵外石矼上, 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 出乱石间, 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
乍小乍大,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 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 产木宜瘠, 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廿余头, 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
水忽舞向人, 又益壮一倍, 不可复得瓶。
乃解衣脱帽著石上, 相持扼, 欲争取之, 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 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
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 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选自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五峰集》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 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 正逢淫雨连绵, 日夜不停。
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
大龙湫的水势正大。
进 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
跟随者都胆战心 惊。
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
走过 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
雁荡山大龙湫《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附翻译)
![雁荡山大龙湫《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532a4465901020206409c53.png)
雁荡山大龙湫《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附翻译)记寻大龙湫瀑布方苞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
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访于众僧访:询问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畸:神奇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拨开D.况小人毒正毒:危害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3分)①故蹊径可寻者希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③④⑥7.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9bc3d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d.png)
应城市(2022—202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一二三四五总分题号1-4(12分)5-7(8分)8-9(6分)10(8分)11-13(10分)14-18(14分)19-22(12分)23(50分)120分得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2分)等着我①《等着我》仅录了三回,我就知道了,在这个栏目里,不是我付出了,是我得到了。
②有些朋友看了节目,说哭得稀里哗啦,劝我远离这样的苦难,显然是心疼我。
其实我不这么看。
你上哪儿能找到这些苦难啊?谁会面对面地向你讲述人性的挣扎啊?体味别人的命运,等于你又活了几回。
在他们面前,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分担、分享……③灵魂的成长,多数来自苦难。
④她是一个白头发、白眉毛、浑身上下都白成一片的白化病女孩,她一上台就把我震住了。
⑤她说:“我走在大街上,回头车比你们名人高,有一个男孩为了看我,头都撞到树上了。
”她一米四几的个子,顿时就在你面前高大起来了。
⑥她说她清楚地记得父亲是怎样抛弃她的。
那时她已经7岁了,父亲扔她的那一天对她很好,先问她想吃糖吗,她说想吃,父亲就领着她上村里的小卖部买了糖,然后领着她向村外走。
走到镇上的一家小店又买了糖,继续领着她往人多的城里走。
这回她紧紧地抓住父亲的衣服,害怕走丢。
父亲被她扯着走了很远,最后他们停在一条小街道上,那是个路口。
父亲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给你买吃的。
”父亲指着东,却走向了西。
“我害怕,追上了父亲,这回我是死死地扯着父亲的衣角。
不知为什么,父亲又领着我上了火车站,那是我第一次看见火车。
那时候天黑了,我也饿了,父亲说给我买吃的去,就再也没回来。
半夜警察把我带到了派出所,后来又把我送到了杭州福利院,我在那儿一待就是十几年。
”⑦我问她恨父母吗,她说不恨。
“想找父母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必须认我,我就是想告诉他们,他们的这个孩子不是那么糟糕。
”小姑娘边说边晃荡着挂在胸前的那三枚特奥会奖牌。
震撼哪!一个清楚记着被亲生父亲抛弃的孩子,心里没有仇恨。
[《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 大龙湫及答案
![[《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 大龙湫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68dc5b4028915f804dc2e9.png)
[《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 大龙湫及答案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游大龙湫记阅读答案游大龙湫记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
余以岁辛已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
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
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
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
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
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
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
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
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
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
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
盖其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濛濛,形状顿异。
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
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又有小龙湫,在东谷灵岩寺。
水自石城诸溪涧来,会于霞障之右 ],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干尺,半沿崖,半悬流,变态稍不及大龙湫。
而其下稍西,水涌出石罅,直上指二尺许,形如立剑,望之光明莹洁而摇动,亦奇观也。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
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循锦溪而行循沿着 B.不可胜数胜超过 C.相去数十步去距离 D.形状顿异顿立刻 3.以下句子中,全部属于描写大龙湫瀑布的形态的一组是( 3 分)①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②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③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④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⑤从岩上飞流而下,高三千尺⑥乘云御风,恍惚仙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根据游踪先后介绍了燕尾泉、锦溪、剪刀峰、一帆峰和天柱峰。
大龙湫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龙湫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d757e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a.png)
大龙湫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大龙湫记》是元代李孝光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通过两次大龙湫的记游,写出了大瀑布的奇特景色。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龙湫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大龙湫记》阅读材料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
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
”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
或曰:龙湫尚可至也。
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
至龙湫庵,僧他出。
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
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
”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
”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
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
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
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
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
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大龙湫记》阅读题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访于众僧访:询问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畸:神奇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披:拨开D.况小人毒正毒:危害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3分)①故蹊径可寻者希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阅读与鉴赏 试卷(含答案解析)
![阅读与鉴赏 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d0ac86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e.png)
阅读与鉴赏试卷(含答案解析)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真题分类汇编14 .阅读与鉴赏试卷(含答案解析)(2022秋·陕西西安·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请简要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字妙在何处。
(2022秋·湖北襄阳·八年级统考期中)诗歌鉴赏,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①,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③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①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②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东北。
③清溪:即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④渝州:今重庆一带。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地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B.《渡荆门送别》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C.《峨眉山月歌》写的是李白初出四川的一段行程:《渡荆门送别》是之后渡荆门,乘舟东下,向楚地进发的情形。
D.《峨眉山月歌》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4.两首诗都是李白出四川时的作品,它们的情感有什么共同点?(2022秋·河南南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北魏·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3d000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6.png)
课外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夜游谷山记[清]邵长蘅余至湖②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
辋川③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
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
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
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①,湖碧天青,万象澄澈。
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⑤。
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⑥墓下。
已舍艇,取径沮洳⑦间,至望湖亭。
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⑧、南屏⑨诸峰,回合如大环。
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亭废,今为龙王祠。
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⑩。
(选自《青门旅稿·卷四)【注释】①邵长蘅:清朝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②湖:西湖。
③辋(wǎng)川:作者族兄邵远平的别墅名。
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
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
④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⑤麓:山脚下。
⑥林处士:指林逋,安君复,杭州钱塘人,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之孤山,二十年不入城市。
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
工书画,善诗。
著有《林和靖诗》。
⑦沮洳(jù rù):低温之地。
⑧两高: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
⑨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
⑩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楼面孤山面:面前B.从一奚童从:让……跟从C.已舍艇舍:舍弃,丢下D.盖亭适踞湖山之中适:恰好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
(2)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
3.同为夜游,本文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
楼临水,______,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______,月映清波间,树影泥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龙湫记阅读以及答案
大龙湫记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
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①,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
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
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
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
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
这里指山高险。
②矼:桥。
(选自《五峰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始:起初
B.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改变
C.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鼓:击鼓
D.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壮:壮观
5.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B.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
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C.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D.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美合璧,美不胜收。
B.文章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手法:第一段写水大时大龙湫的雄奇喧腾;第二段是写水小时大龙湫“乍小乍大”的奇观以及周围的秀丽景色。
C.第一段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奇异的山石进行了精彩传神的描写。
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鳌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
D.第二段,作者写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
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
这是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
译文:
(2)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译文:
试题答案:
(一)4.A (始:才) 5.A 6.C(应该是“比喻”手法)
7.(1)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溅到人的身上。
(趾:山脚;去:距离;著:飞溅、沾湿。
每词1分,句意2分)
(2)这时太阳已经落山,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入:落山;积:堆积;不得:找不到。
每词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
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
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
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
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
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
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
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
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
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
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
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
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
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
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
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
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
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
人而啼叫。
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
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