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
石油行业标准规范(可编辑)
![石油行业标准规范(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cfa5ca00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ae.png)
石油行业标准规范石油GBT 35351983石油倾点测定法GBT 152811994中国油气田名称代码GBT 168051997液体石油管道压力试验GBT 167921997中国含油气盆地及次级构造单元名称代码GBT 18851998石油计量表GBT 90812001机动车燃油加油机GBT 910911988原油动态计量一般原则GBT 910921988原油动态计量容积式流量计安装技术规定GBT 910931988原油动态计量固定式标准体积管安装技术规定GBT 910941988原油动态计量用标准体积管检定容积式流量计的操作规定GBT 910951988原油动态计量油量计量GBT 91101988原油立式金属罐计量油量计量方法GB 110851989散装液态石油产品损耗GBT 1323511991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围尺法GBT 1323521991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光学参比线法GBT 1323531995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光电内测距法GB 132361991石油用量油尺和钢围尺技术条件GBT 138941992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液位测量法手工法GBT 176051998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卧式圆筒形金属油罐容积标定法手工法GBT 186022001岩石热解分析GBT 186062001气相色谱 质谱法测定沉积物和原油中生物标志物GBT 50052001钻井液材料规范GBT 167821997油基钻井液现场测试程序GBT 167831997水基钻井液现场测试程序GBT 110611997天然气中总硫量的测定氧化微库仑法GBT 1678111997天然气中汞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1678121997天然气中汞含量的测定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GBT 25381988原油试验法GBT 65311986原油和燃料油中沉淀物测定法抽提法GBT 65321986原油及其产品的盐含量测定法GBT 65331986原油中水和沉淀物测定法离心法GBT 89291988原油水含量测定法蒸馏法GBT 110591989原油饱和蒸气压测定法参比法GBT 111461999原油水含量测定法卡尔·费休法GBT 172801998原油蒸馏标准试验方法GBT 172821998根据运动粘度确定石油分子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GBT 176061998原油中硫含量的测定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GBT 176741999原油及其产品中氮含量的测定化学发光法GBT 186082001原油中铁镍钠钒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186092001原油酸值的测定电位滴定法GBT 186102001原油残炭的测定康氏法GBT 186112001原油简易蒸馏试验方法GBT 186122001原油中有机氯含量的测定微库仑计法GB 905211998油气田液化石油气GB 90531998稳定轻烃GBT 1106011998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碘量法GBT 1106021998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亚甲蓝法GBT 110621998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GB 111741997液化石油气GBT 136091999天然气取样导则GBT 136101992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GBT 172811998天然气中丁烷至十六烷烃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BT 172831998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GBT 1774711999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1部分导论和指南GBT 1774721999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2部分用摩尔组成进行计算GBT 1774731999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第3部分用物性值进行计算GB 178201999天然气GB 180472000车用压缩天然气GBT 1860512001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第1部分醋酸铅反应速率双光路检测法GBT 1860522001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醋酸铅反应速率单光路检测法GBT 1861912002天然气中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 库仑法GBT 2551977石油产品馏程测定法GBT 2591988石油产品水溶性酸及碱测定法GBT 2601977石油产品水分测定GBT 2611983石油产品闪点测定法闭口杯法GBT 2621988石油产品苯胺点测定法GBT 2641983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法GBT 26519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GBT 2661988石油产品恩氏粘度测定法GBT 2671988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GBT 2681987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康氏法GBT 3801977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燃灯法GBT 3841981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GBT 3871990深色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管式炉法GBT 3881964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氧弹法GBT 4981987石油产品及润滑剂的总分类GBT 5031995汽油辛烷值测定法马达法GBT 5081985石油产品灰分测定法GBT 5101983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GBT 5111988石油产品和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重量法GBT 1884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GBT 19951998石油产品粘度指数计算法GBT 25401981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比重瓶法GBT 25411981石油产品粘度指数算表GBT 31411994工业液体润滑剂ISO粘度分类GBT 35361983石油产品闪点和燃点测定法克利夫兰开口杯法GBT 35551992石油产品赛波特颜色测定法赛波特比色计法GBT 40161983石油产品名词术语GBT 47561998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GBT 49291985润滑脂滴点测定法GBT 49452002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和碱值测定法颜色指示剂法GBT 50961985石油产品铜片腐蚀试验法GBT 54871995汽油辛烷值测定法研究法GBT 58161995催化剂和吸附剂表面积测定法GBT 65361997石油产品蒸馏测定GBT 65401986石油产品颜色测定法GBT 65411986石油产品油对水界面张力测定法圆环法GBT 66831997石油产品试验方法精密度数据确定法GB 69502001轻质油品安全静止电导率GBT 69861986石油浊点测定法GBT 73042000石油产品和润滑剂酸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GBT 73051987石油和合成液抗乳化性能测定法GBT 76311198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部分总分组GBT 76312198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2部分H组液压系统GBT 763131995内燃机油分类GBT 763141989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4 部分F组主轴轴承和有关离合GBT 763151989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5 部分M组金属加工GBT 763161989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6 部分R组暂时保护防腐蚀GBT 763171995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7部分C组齿轮GBT 763181990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8 部分X 组润滑脂GBT 763191997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9部分D组压缩机GBT 7631101992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0部分T 组汽轮机GBT 7631111994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1部分G组导轨GBT 7631121994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2部分Q组热传导液GBT 7631131995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十三部分A组全损耗系统GBT 7631141998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4部分U组热处理GBT 7631151998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5部分N组绝缘液体GBT 7631161999润滑剂和有关产品 L类的分类第16部分P组气动工具GBT 76321987机床用润滑剂的选用GBT 80171987石油产品蒸气压测定法雷德法GBT 80211987石油产品皂化值测定法GBT 80231987液体石油产品粘度温度计算图GBT 89271988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温度测量法GBT 91681997石油产品减压蒸馏测定法GBT 111261989汽油溶剂四乙基铅试验法GBT 111311989石油产品总硫含量测定法灯法GBT 111322002液体石油产品烃类测定法荧光指示剂吸附法GBT 111331989液体石油产品水含量测定法卡尔·费休法GBT 111341989烃类溶剂贝壳松脂丁醇值测定法GBT 111351989石油馏分和工业脂肪族烯烃溴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GBT 111361989石油烃类溴指数测定法电位滴定法GBT 111371989深色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逆流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GBT 111381994工业芳烃铜片腐蚀试验法HGBT 111401989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 X 射线光谱法GBT 111431989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试验法GBT 111451989车用流体润滑剂低温粘度测定法勃罗克费尔特粘度计法GBT 125741990喷气燃料总酸值测定法GBT 125751990液体燃料油钒含量测定法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125761997液化石油气蒸气压和相对密度及辛烷值计算法GBT 125771990冷冻机油絮凝点测定法GBT 125781990润滑油流动性测定法 U 形管法GBT 125792002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GBT 125801990加抑制剂矿物绝缘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GBT 125811990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GBT 125821990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法精密静电计法GBT 125831998润滑剂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GBT 1269211990石油产品燃料 F类分类第一部分总则GBT 1269221990石油产品燃料 F类分类第二部分船用燃料油品种GBT 1269231990石油产品燃料 F类分类第三部分工业及船用燃气轮机燃料品种GBT 1269241992石油产品燃料 F类分类第四部分液化石油气 L组GBT 127091991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康氏残炭法GBT 133771992原油和液体或固体石油产品密度或相对密度测定法毛细管塞比重瓶和带刻度双毛细管比重瓶法GBT 149061994内燃机油粘度分类GB 1662919966号抽提溶剂油GBT 170391997利用试验数据确定产品质量与规格相符性的实用方法GBT 170401997石油产品硫含量测定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GBT 171441997石油产品残炭测定法微量法GBT 174741998烃类溶剂中苯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GBT 174751998重烃类混合物蒸馏试验方法真空釜式蒸馏法GBT 174761998使用过的润滑油中添加剂元素磨损金属和污染物以及基础油中某些元素测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GBT 174771998驱动桥和手动变速器润滑剂粘度分类GBT 183392001车用汽油辛烷值测定法介电常数法GB 2522000轻柴油GB 2531989煤油GBT 2561964汽油诱导期测定法GBT 2571964发动机燃料饱和蒸气压测定法雷德法GBT 2581977汽油煤油柴油酸度测定法GBT 3771964汽油四乙基铅含量测定法铬酸盐法GBT 3781964发动机燃料铜片腐蚀试验法GBT 3821983煤油烟点测定法GBT 3861991柴油着火性质测定法十六烷值法GB 43819771号喷气燃料GBT 5051965发动机燃料硫醇性硫含量测定法氨 硫酸铜法GBT 5091988发动机燃料实际胶质测定法GB 17871979航空汽油GB 178819792 号喷气燃料GBT 17921988馏分燃料中硫醇硫测定法电位滴定法GBT 17932000航空燃料水反应试验法GBT 17941979喷气燃料防冰剂含量测定法GBT 24291988航空燃料净热值计算法GBT 24301981喷气燃料冰点测定法络合滴定法GB 34051989石油苯GBT 65341986汽油气 液比测定法GBT 65351986汽油铅含量测定法铬酸盐容量法GB 653719943号喷气燃料GBT 65391997航空燃料与馏分燃料电导率测定法GBT 80181987汽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诱导期法GBT 80191987车用汽油和航空燃料实际胶质测定法喷射蒸发法GBT 80201987汽油铅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GBT 80291987柴油机喷油泵校泵油GBT 89251988汽油铅含量测定法 X射线光谱法GBT 91691988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JFTOT法GB 103271989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GBT 1111711989爆震试验参比燃料参比燃料异辛烷GBT 1111721989爆震试验参比燃料参比燃料正庚烷GBT 1111731989爆震试验参比燃料参比燃料级甲苯GBT 111271989汽油铅含量测定法一氯化碘法GBT 111281989喷气燃料辉光值测定法GBT 111291989喷气燃料水分离指数测定法GBT 111301989煤油燃烧性测定法GBT 111391989馏分燃料十六烷指数计算法GBT 174111998船用燃料油GB 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GB 183502001变性燃料乙醇GB 183512001车用乙醇汽油GB 19221980溶剂油GBT 3911977发动机润滑油腐蚀度测定法HGB 4391990航空喷气机润滑油GB 440197720号航空润滑油GB 4431989L AN全损耗系统用油GBT 4471994蒸汽汽缸油GBT 3142198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GB 59031995工业闭式齿轮油GB 59041986轻负荷喷油回转式空气压缩机油GBT 65382000发动机油表观粘度测定法冷启动模拟机法GBT 75962000电厂用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标准GBT 76051987运行中汽轮机油破乳化度测定法GBT 76072002柴油机油换油指标GBT 80221987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GBT 80281994汽油机油换油指标GBT 80301987润滑油现场检验法GBT 89261988用过的润滑油不溶物测定法GBT 91701988润滑油及燃料油中总氮含量测定法改进的克氏法GBT 91711988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法GBT 993219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H2法GBT 993319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G2法 TGB 111201989L-TSA 汽轮机油GB 111211995汽油机油GB 111221997柴油机油GBT 111441989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梯姆肯试验机法GBT 124941990食品机械专用白油GB 126911990空气压缩机油GB 138951992重负荷车辆齿轮油 GL5GBT 166301996冷冻机油GBT 170381997内燃机车柴油机油GBT 2691991润滑脂和石油脂锥入度测定法GBT 3921977润滑脂压力分油测定法GB 4911987钙基润滑脂GBT 4921989钠基润滑脂GBT 5121965润滑脂水分测定法GBT 5131977润滑脂机械杂质测定法酸分解法GBT 34981983润滑脂宽温度范围滴点测定法GBT 50181985润滑脂防腐蚀性试验法GBT 56711995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GB 73231994极压锂基润滑脂GB 73241994通用锂基润滑脂GBT 73251987润滑脂和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GBT 73261987润滑脂铜片腐蚀试验法GB 151791994食品机械润滑脂GBT 171451997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GBT 5072002绝缘油击穿电压测定法GB 25361990变压器油GBT 72522001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和判断导则GBT 75952000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GB 75971987电力用油变压器油汽轮机油取样方法GBT 75981987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水溶性酸测定法比色法GBT 75991987运行中变压器油汽轮机油酸值测定法 BTB法GBT 76001987运行中变压器油水分含量测定法库仑法GBT 76011987运行中变压器油水分测定法气相色谱法GBT 76021987运行中汽轮机油变压器油01抗氧化剂含量测定法分光光度法GBT 76031987矿物绝缘油中芳碳含量测定法红外光谱分析法GBT 76041987矿物绝缘油芳烃含量测定法GBT 111421989绝缘油在电场和电离作用下析气性测定法GBT 176231998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GB 108301998机动车制动液使用技术条件HGB 1111811994矿物油型和合成烃型液压油GB 129811991HZY2HZY3HZY4合成制动液GB 150581994含铅普通标准汽油GBT 168981997难燃液压液使用导则GB 1112419897014 1号高温润滑脂GBT 23611992防锈油脂湿热试验法GBT 2541998半精炼石蜡GB 4461993全精炼石蜡GBT 12021987粗石蜡GB 17901994医药凡士林GBT 25391981石蜡溶点冷却曲线测定法GBT 35541983石油蜡含油量测定法GB 48531994食品级白油GBT 49851998石油蜡针入度测定法GBT 67331986电容器凡士林GB 71891994食品用石蜡GBT 73631987石蜡中稠环芳烃试验法GBT 73641987石蜡易炭化物试验法GBT 80241987石油蜡和石油脂微量氮测定法微库仑法GBT 80251987石油蜡和石油脂微量硫测定法微库仑法GBT 80261987石油蜡和石油脂滴熔点测定法GBT 110792000白色油易炭化物试验法GBT 110811989白色油紫外吸光度测定法HGBT 4941998建筑石油沥青AsphaGBT 45071999沥青软化点测定法环球法GBT 45081999沥青延度测定法StGBT 45091998沥青针入度测定法GBT 45101984石油沥青脆点测定法GBT 53042001石油沥青薄膜烘箱试验法GBT 89281988石油沥青比重和密度测定法GBT 111471989石油沥青取样法AGBT 111481989石油沥青溶解度测定法GBT 119641989石油沥青蒸发损失测定法GBT 15180200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GBT 19981980沥青焦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GBT 61441985合成切削液GBT 132871991液化石油气挥发性测定方法GBT 81201987高纯正庚烷和异辛烷纯度测定法毛细管色谱法GBT 24332001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GBT 177521999汽车燃油节能添加剂试验评定方法GBT 177531999汽车发动机润滑油节能添加剂试验评定方法GB 1818812000溢油分散剂技术条件GB 1818822000溢油分散剂使用准则GBT 84231997石油钻采设备及专用管材词汇GBT 47491993石油钻杆接头螺纹量规GBT 925311999石油钻杆接头螺纹GBT 92532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加工测量和检验GBT 925381995石油钻杆螺纹GBT 925391995石油钻杆螺纹量规GBT 1675011997潜油电泵机组型式基本参数和连接尺寸GBT 1675021997潜油电泵机组技术条件GBT 1675031997潜油电泵机组试验方法GBT 173861998潜油电泵装置的规格及选用GBT 173871998潜油电泵装置的操作维护和故障检查GBT 173881998潜油电泵装置的安装GBT 173891998潜油电泵电缆系统的应用HGBT 173901998潜油电泵拆卸报告的编写HGBT 177441999钻井设备规范GBT 17745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套管和油管的维护及使用GBT 180502000潜油电泵电缆试验方法GBT 180512000潜油电泵振动试验方法GBT 180522000套管油管和管线管螺纹的测量和检验方法GBT 186072001抽油泵及其组件规范GBT 971111997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1部分A级钢管GBT 971121999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2部分B级钢管GBT 151811994球形金属罐容积标定法围尺法GBT 1728611998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1部分一般原则GBT 1728621998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2部分体积管GBT 1728631998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第3部分脉冲插入技术GBT 172871998液态烃动态测量体积计量系统的统计控制GBT 172881998液态烃体积测量容积式流量计计量系统GBT 172891998液态烃体积测量涡轮流量计计量系统GBT 172901998石油测量系统检定标准量器的温度修正GBT 172911998石油液体和气体计量的标准参比条件GBT 177461999石油液体和气体动态测量电和或电子脉冲数据电缆传输的保真度和可靠度GBT 182732000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立式罐内油量的直接静态测量法 HTG 质量测量法GBT 186032001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GBT 186042001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1-氯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1-氯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https://img.taocdn.com/s3/m/9da237ed0b4e767f5bcfceef.png)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1-氯丁烷化学品英文名:1-chlorobutane化学品别名:正丁基氯;氯代正丁烷CAS No.:109-69-3EC No.:203-696-6分子式:C4H9Cl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于有机合成及用作溶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GB30000-2013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2。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化学危险:高度易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请参阅SDS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混合物第四部分急救措施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SDS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
如果呼吸困难,给于吸氧。
如患者食入或吸入本物质,不得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立即就医。
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正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正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https://img.taocdn.com/s3/m/30702da071fe910ef12df83e.png)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
护
措
施
车间卫生标准:中 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美 国TVL-TWA
ACGIH800ppm,1900mg/m3
美 国TLV-STEL 未制定标准
检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防
护
措
施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饱和蒸气压(kPa):106.39(0℃)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燃烧热(kJ/mol):2653
溶解性易溶于水、醇、氯仿
临界压力(MPa):3.79
临界温度(℃):151.9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储运注意事项: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间温度不宜超过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防火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丁烷标准气体
![丁烷标准气体](https://img.taocdn.com/s3/m/27af8b0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4.png)
丁烷标准气体是一种常用的气体标准物质,也称为n-
丁烷。
它是由四个碳原子和十个氢原子组成的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化学式为C4H10,分子量为58.12 g/mol,密
度为约2.48 g/L。
正丁烷标准气体通常使用方法有两种,一
种是单独充装在压力瓶中,另一种是混合充装在混合气瓶中。
这两种充装方式都是为了提供一个标准的气体瓶供人们使用。
正丁烷标准气体经常在化学实验室和气体分析领域中使用。
在化学实验室的应用中,它被用于校准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等设备,同时还用于研究气体反应和燃烧等化学过程。
在气体分析领域中,它主要被用作标准气体,协助测试和分析其他气体的含量、组成等。
正丁烷标准气体的纯度和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生产和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它的制备条件和储存条件,确保它的品质符合标准。
此外,使用正丁烷气体时,也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操作规程。
总的来说,正丁烷标准气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在科研和工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的品质严格控制和规范使用可以保证实验和测试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行业标准《正丁基锂》(送审稿)
![行业标准《正丁基锂》(送审稿)](https://img.taocdn.com/s3/m/8dce21f0700abb68a982fbdc.png)
Y S正丁基锂N-butyllithium(送审稿)201X-XX-XX 发布201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化部 发布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ICS 77.150.99 H 64前言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标准由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正丁基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正丁基锂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及订货单(或合同)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由金属锂和氯代正丁烷为原料反应制得的正丁基锂。
本产品主要用于橡胶、制药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617 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8 汽车运输装修、危险货物作业规程3 要求3.1 化学成分产品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的规定。
3.2 外观质量正丁基锂产品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溶液。
4 试验方法4.1 化学成分的分析按附录A和附录B的规定进行。
4.2 产品的外观质量采用目视检验。
5检验规则5.1 检查和验收5.1.1产品应由供方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填写质量证明书。
5.1.2需方可对收到的产品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与本标准不符合时,在收到产品之日起两个月内向供方提出,双方协商解决。
如需仲裁,仲裁取样在需方,由供需双方共同进行。
5.2 组批产品应成批提交验收,每批由同一牌号的产品组成,每批重量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5.3 取样每批取样按以下规定进行:产品从密闭容器中压出,用注射器密封取样,应防止产品接触空气和水分。
5.4 检验结果的判定5.4.1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如有一项不符合本标准的规定时,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5.4.2 产品外观质量不符合本标准规定时判不合格。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解读
![《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14)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fb91571cf84b9d528ea7ade.png)
9 吊装作业 10 临时用电作业 11 动土作业 12 断路作业 附录A(资料性附录)《安全
作业证》的样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安全
作业证》的管理
(一)标准概况
本标准按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 别 合物的爆炸下限
举例
乙炔,环氧乙烷,氢气,合成气,硫化氢,
甲
<10%(体积)
乙烯,氰化氢,丙烯,丁烯,丁二烯,甲烷, 乙烷,丙烷,丁烷,丙二烯,甲醛,甲醚,氯
甲烷,氯乙烯,异丁烷
乙 ≥10%(体积)
一氧化碳,氨,溴甲烷
(四)术语解释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大概有3万家,仅 化学品生产企业涉及到的员工就有800万~900万人,加之 储存、运输、使用单位则更多。化工行业的特殊作业安全 规范从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不仅仅是级别升了,尤 为重要的是具有了强制性。如果化工企业都能严格贯彻执 行,涉及特殊作业的生产安全事故会得到有效控制。
2011年3月,标准起草工作启动。 2012年4月26日,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
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织了特殊作业安全规范送审稿 的审查会,形成标准报批稿。
(三)国家标准
2014年7月24日,国家质 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 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14年第19号公告:《化 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 全规范》于2015年6月1日 正式实施。
a) 有关作业的安全规章制度; b) 作业现场和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
氯代异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氯代异丁烷-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https://img.taocdn.com/s3/m/fa0ced11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b.png)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氯代异丁烷化学品英文名:1-chloro-2-methylpropaneCAS号:513-36-0分子式:C4H9Cl分子量:92.57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2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5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33保持容器密闭。
——P240容器和装载设备接地/等势联接。
——P241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设备。
——P242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P243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P303+P361+P353如皮肤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70+P378火灾时:使用灭火器灭火。
•安全储存:——P403+P235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P501按当地法规处置内装物/容器。
物理和化学危险: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健康危害:无资料环境危害:无资料第3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4部分急救措施急救: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就医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眼晴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避免饮牛奶、油类,避免饮酒精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
咨询医生。
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无资料第5部分消防措施灭火剂: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特别危险性:易燃。
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燃烧或爆炸。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氯化物气体。
正丁烷物性参数
![正丁烷物性参数](https://img.taocdn.com/s3/m/4346ad56ad51f01dc281f1b5.png)
正丁烷物性参数 正丁烷物性参数常规性质 常规性质(1) 常规性质中文名: 正丁烷 英文名: n-BUTANECAS号: 106978化学式: C4H10结构简式:所属族: 直链烷烃 分子量: 58.1234 kg/kmol熔点: 134.86 K沸点: 272.65 K临界压力: 3795.99927 kPa临界温度: 425.12 K临界体积: 2.55E-04 m3/mol偏心因子: 0.20016临界压缩因子: 0.274偶极距: 0. debye标准焓: -125.789868 kJ/mol标准自由焓: -16.70002 kJ/mol绝对熵: .30991 kJ/mol/K熔化焓: 未知 kJ/mol溶解参数: 6.73 (cal/cm3)1/2折光率: 1.3292等张比容: 190.449饱和蒸气压 (2) 饱和蒸气压饱和蒸气压系数(Y单位:Pa)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25.12KA= 66.343 B=-4363.2 C=-7.046D= .0000094509 E= 2液体热容 (3) 液体热容液体热容系数(Y单位:J/kmol/K)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00KA= 191030 B=-1675 C= 12.5 D=-.03874 E= .000046121理想气体比热容 理想气体比热容(4) 理想气体比热容系数(Y单位:J/mol/K)使用温度范围:200 - 1500KA= 71340 B= 243000 C= 1630 D= 150330 E= 730.42液体粘度液体粘度 (5) 液体粘度系数(Y单位:Pa·s)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20KA=-7.2471 B= 534.82 C=-.57469 D=-4.6625E-27 E= 10(6) 气体粘度气体粘度 气体粘度系数(Y单位:Pa·s)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1000KA= .0000002298 B= .69442 C= 227.66D=-14610 E= 0液体导热系数 (7) 液体导热系数液体导热系数系数(Y单位:W/m/K)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00KA= .27349 B=-.00071267 C= .00000051555 D= 0 E= 0气体导热系数 气体导热系数(8) 气体导热系数系数(Y单位:W/m/K)使用温度范围:272.65 - 1000KA= .051094 B= .45253 C= 5455.5D= 1979800 E= 0汽化焓 汽化焓(9) 汽化焓系数(Y单位:J/kmol)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25.12KA= 36238000 B= .8337 C=-.82274 D= .39613 E= 0液体密度液体密度 (10) 液体密度系数(Y单位:kmol/m3)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25.12KA= 1.0677 B= .27188 C= 425.12 D= .28688 E= 0表面张力 (11)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系数(Y单位:N/m)使用温度范围:134.86 - 425.12KA= .05196 B= 1.2181 C= 0D= 0 E= 0第二维里系数 (12) 第二维里系数第二维里系数系数(Y单位:N/m)使用温度范围:212.58 - 1500KA= .149 B=-143 C=-10010000 D=-3.03E+18 E= 4.03E+20。
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
![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6be49891711cc7930b7169d.png)
《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编制说明宜兴市昌吉利化工有限公司二0一六年七月修订《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编制说明1.前言氯代正丁烷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定本产品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和检测的依据。
本标准由宜兴昌吉利化工有限公司技术科提出并起草,遵循GB/T 1.1—2009的表述原则。
根据我公司积累小试和中试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客户使用的实际状况来制定的.2.产品及行业概况氯代正丁烷英文名称1-chlorobutane,无色液体。
能与乙醇和乙醚混溶,几乎不溶于水。
相对密度(20/4℃)0。
88648。
熔点—123。
1℃.沸点78。
5℃。
折光率1.40233。
闪点-6。
7℃.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目前氯代氯丁烷合成方法常见的有氯化亚砜氯化法、加压气体氯化氢法、无水氯化锌为催化剂浓盐酸氯化法等。
氯代正丁烷属于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用于农药、医药、日用化工、石油化工等方面,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和用作溶剂。
氯代正丁烷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各自企业标准为评价依据,产品技术指标参差不齐,跟不上行业发展,急需制定一个统一试验方法的产品质量标准,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规范我国氯代正丁烷生产和市场销售,增强我国化工原料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该国家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3.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原则接受标准制定任务后,起草单位在标准归口单位的指导下,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资料。
我国现在还没有氯代正丁烷产品的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
宜兴昌吉利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制定有该产品的企业标准.为了保证本标准的编制质量、先进性及可操作性,本标准在技术指导的确定过程中着力使其符合我国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完全按照GB/T 1。
1-2009的格式和结构要求进行编写。
氯代正丁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氯代正丁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0ddb02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a.png)
氯代正丁烷用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氯代正丁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中含有正丁烷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
氯代正丁烷的化学式为C4H9Cl,它可以通过将正丁烷与氯气反应而产生。
氯代正丁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挥发性,常见的有1-氯丁烷和2-氯丁烷两种同分异构体。
在工业中,氯代正丁烷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有机合成反应中的重要起始原料,例如用于合成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等。
此外,由于其挥发性较好,氯代正丁烷还被广泛应用于溶剂、清洁剂以及抑制剂等领域。
本文将重点讨论氯代正丁烷在工业中的用途,并探讨其物化性质对于其应用的影响。
通过对氯代正丁烷的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有机化合物,为实现更多的应用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括介绍了本文的主题——氯代正丁烷的用途,说明了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文章继续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即正文部分的内容安排。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小节,分别是氯代正丁烷的物化性质和在工业中的用途。
在第一个小节中,将详细介绍氯代正丁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包括氯代正丁烷的分子式、分子量、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同时介绍其溶解度、稳定性等化学性质。
此部分将通过相关实验数据和文献研究来支持结论。
第二个小节将重点阐述氯代正丁烷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从工业生产角度出发,指出氯代正丁烷在有机合成、溶剂、材料制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具体涉及的应用包括制药工业、农药生产、有机合成反应催化剂等。
通过实例以及相关工业数据等,进一步加强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结论部分则对本文进行总结,概括归纳了氯代正丁烷的物化性质和工业用途,并阐述了其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也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或可行性建议,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氯代正丁烷的用途和应用领域,以及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清晰易懂的文献。
高纯正丁烷
![高纯正丁烷](https://img.taocdn.com/s3/m/879389ec998fcc22bcd10db2.png)
高纯正丁烷Cas号: 106-97-8分子结构:危险品标志: F+ F用途: 高纯正丁烷(106-97-8)的用途:纯丁烷用于压力和温度表这样一些仪表的校正,以及为这些仪表充填热球。
可以脱氢制丁二烯,氧化制乙酸、顺丁烯二酸酐,也可与硫起气相反应生成噻吩等。
正丁烷除直接用作燃料外,还用作溶剂、致冷剂和有机合成原料。
丁烷在催化剂存在下脱氢生成丁烯或丁二烯,在硫酸或无水氢氟酸存在下异构成为异丁烷,异丁烷催化脱氢生成异丁烯,异丁烷可作为烃化剂与烯烃反应生成抗爆性能好的支链烃。
丁烷经催化氧化可制顺丁烯二酸酐、乙酸、乙醛等;经卤化可制卤代丁烷;经硝化可得硝基丁烷;在高温下催化可制取二硫化碳;经水蒸气转化可制取氢气。
此外,丁烷还可做马达燃料掺和物以控制挥发成分;也可做重油精制脱沥青剂;油井中蜡沉淀剂;用于二次石油回描述: 1.高纯正丁烷(106-97-8)的制备方法:以工业粗丁烷(C4H1080%~90%)为原料,以分子筛为吸附剂进行吸附纯化,可得纯度为98%的正丁烷。
以精馏法除去轻质组分,产品纯度可达99.99%以上,产品收率90%。
2.质量标准:指标名称指标光明化工研究院西南化工研究院正丁烷/% ≥ 99.9 99.99 99.9 99.99甲烷/10-6<0.5 0.5乙烷/10-6<5 0.5乙烯/10-6<5 0.5丙烯/10-6<10 0.5丙烷/10-6<50 5 20 10异丁烷/10-6<300 50 800 60顺丁烯/10-6<0.5 0.5 <100 <5反丁烯/10-6<0.5 0.5 C5以上C5以上1-丁烯/10-6<500 0.5 <30 <20水/10-6<200 203.包装及贮运:1.包装标志:易燃气体。
正丁烷没有腐蚀性,可采用普通金属材料,丁烷的危险性主要在于它的强烈可燃性。
2.贮存和使用的丁烷钢瓶处应通风良好,并远离热源和点火源。
绝不可利用明火去检测可燃物泄漏,可利用皂液检漏。
_bmim_Cl_FeCl_3离子液体的表征
![_bmim_Cl_FeCl_3离子液体的表征](https://img.taocdn.com/s3/m/f95cf73d7375a417866f8f7f.png)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5)05-0065-03[bmim]Cl/FeCl 3离子液体的表征陈继华(大庆联谊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2)摘 要:本文利用1HNMR 、FT -IR 、FAB(Fast Atom Bombard ment)、Raman 光谱分析方法表征了[bmim]Cl/FeCl 3离子液体,结果表明:酸性离子液体中,阴离子主要形式是FeCl -4、Fe 2Cl -7;碱性离子液体中,阴离子主要是Cl -、FeCl -4,并且三者之间存在着平衡。
根据分析结果及化学软件的计算,可以推断,阴离子分布在阳离子的两边,即在[bmi m]平面的两边,根据能量最低原理,Cl -与FeCl -4或Fe 2Cl -7离子只能连接在靠近甲基一侧,此时,分子能量最低,结构最稳定。
关键词:[bmim]Cl/FeCl 3离子液体;光谱;表征中图分类号:O65713 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zation o f [bmim]Cl/FeC l 3ionic liquidC HE N Ji-hua(Li anyi Petrochemical Co.,Ltd.,Daqing 163852,China)Abstract:[bmim]Cl/FeCl 3ionic liquid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1HNMR,FT -IR,FAB,Raman spectrum andXPS in this paper.The key anion are Fe 2Cl -7、FeCl -4in acid ionic liquid,and FeCl -4、Cl -are key form in basic i onic liquid.The H types in ionic liquid were known by using1HNMR method,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ni ons locatearound [bmim]cations,and calculated the structure of ionic liquid using hyperchem soft,on the basis of the lowest ener -gy principle,the Cl -,FeCl -4,Fe 2Cl -7are about of methyl,at this time,the structure is s tables t.Key words:[bmim]Cl/FeCl 3ionic liquid;spectrum;characterization收稿日期:2005-03-09作者简介:陈继华(1966-),男,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化工专业,生产副厂长,一直从事石油加工生产、管理及科研工作。
DB37 2801.6-2018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6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DB37 2801.6-2018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6部分:有机化工行业](https://img.taocdn.com/s3/m/36dfcf780b1c59eef9c7b408.png)
山东
备案号:
省地
DB37
方标准
DB 37/ 2801.6—2018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 6 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Emission standar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art 6: Organic chemical industry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4 - 23 发布
发布 2018 - 10 - 23 实施
DB37/ 2801.6—2018
前 言
DB37/ 2801《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1部分:汽车制造业; ——第2部分:铝型材工业; ——第3部分:家具制造业; ——第4部分:印刷业; ——第5部分:表面涂装行业; ——第6部分:有机化工行业; ——第7部分:其他行业。 本部分为DB37/ 2801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山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部分由山东省环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潘光、周成、李恒庆、史会剑、谷树茂、张存良、李红莉、潘齐、王宝琳。
20
24
氯萘[1]
5
25
硝基苯类
16
26
甲醇
50
27
乙二醇[1]
50
28
甲醛
5
29
乙醛
20
30
丙烯醛
3
31
丙酮
50
32
丁酮[1]
50
33
异佛尔酮[1]
50
注[1]:待国家或省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发布后实施。
工业用正丁烷产品标准
![工业用正丁烷产品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3d089d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9.png)
工业用正丁烷产品标准
工业用正丁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农药、染料、香料等领域。
为了保证工业用正丁烷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相关的产品标准。
以下是工业用正丁烷的产品标准:
1.化学名称和分子式:正丁烷,C4H10。
2.外观和性状: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特殊气味。
3.相对密度(20℃):0.573-0.576。
4.沸点范围(℃):90.0-93.0。
5.含水量(质量分数):≤0.05%。
6.酸度(以HCl计):无游离酸。
7.硫化物(以S计):≤5mg/kg。
8.色度(铂-钴色度):≤10。
9.残炭量(质量分数):≤0.001%。
10.氯离子(以Cl计):≤1mg/kg。
11.铜片腐蚀试验:不腐蚀铜片。
12.蒸馏范围(90-95%收得量):≥1.5℃。
以上是工业用正丁烷的产品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保证工业用正丁烷的质量和安全性,为工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
丁烷的质量标准与控制
![丁烷的质量标准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c96762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c.png)
丁烷的质量标准与控制丁烷是一种常见的烷烃类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4H10。
它通常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具有燃烧性能好、能量密度高、价格便宜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于工业、民用、汽车等领域。
然而,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丁烷的质量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标准对其进行控制,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地使用。
1. 丁烷的质量标准在国内,丁烷的质量标准主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和管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准是《石油类混合气体》(GB/T 17432-2007)。
这个标准规定了丁烷在外观、组成、纯度、杂质、包装、存储等方面的质量指标。
具体来说,丁烷的外观应为无色、清澈且无悬浮物的气体;其组成应≥98.0%(质量分数)的丁烷;其纯度应≥99.5%(体积分数);其杂质含量包括水分、二氧化碳、硫化氢、乙烯、丙烯、非甲烷烷烃、硫化物等,各项指标均有限定范围;其包装应符合相关法规,并标明产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家等信息;其存储要求应注意防潮、防火、通风等。
这些质量指标对于保证丁烷的使用效果和安全可靠非常重要,因此使用者在选择和使用丁烷时也需要认真检查标签、包装等信息,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2. 丁烷的质量控制除了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外,丁烷的质量控制还涉及到生产、运输、存储、使用等多个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分析、处理等,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清洗、防爆等工作,以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丁烷泄漏、污染等情况的发生,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使用者应遵守使用规范,注意安全措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安全事故。
此外,丁烷的质量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丁烷的密度、蒸发速度等性质,从而影响其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因此,在使用丁烷前应先做相关检查,确保环境符合使用要求。
总的来说,丁烷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过程。
制定标准、实施管理、加强生产、运输和存储环节控制等措施都有助于保证丁烷的质量和安全性。
工业用氯丁烷 标准
![工业用氯丁烷 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61ea0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8.png)
工业用氯丁烷(Chlorobutane)是一种有机溶剂,化学式为C4H9Cl,通常用作工业过程中的溶剂、萃取剂或反应介质。
氯丁烷在不同工业应用中的使用可能会受到特定的质量标准或规格的约束,以确保其性能符合特定应用的要求。
在工业用氯丁烷的标准方面,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纯度**:工业用氯丁烷的纯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包括对特定杂质的限制,如异构体、烯烃、醇类、醚类等。
2.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粘度、沸点、闪点等,这些性质会影响氯丁烷在不同应用中的使用。
3. **化学性质**:可能会对氯丁烷的化学稳定性、反应性等进行规定,以确保其在特定工业过程中的适用性。
4. **安全性**:涉及氯丁烷的毒理学特性、环境持久性、生物降解性等,以及在使用和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5. **环保标准**: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工业用氯丁烷的环保属性,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有害物质限量等,也可能成为标准的一部分。
6. **包装和运输**:包括氯丁烷的包装要求、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以及相关的法规遵守。
在实际应用中,工业用氯丁烷的标准可能会根据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法规、行业标准、客户要求等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氯丁烷之前,建议查阅相关的产品规格书、安全数据表(MSDS)或与供应商沟通,以确保符合所有适用的标准和要求。
正丁烷的最高容许浓度
![正丁烷的最高容许浓度](https://img.taocdn.com/s3/m/d53a0f1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d.png)
正丁烷的最高容许浓度
正丁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燃料和溶剂等方面。
但是,正丁烷的高浓度使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需要了解它的最高容许浓度。
根据相关研究,正丁烷的最高容许浓度为8000ppm(8mg/L)。
在这个浓度以下,人体暴露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感。
但如果超过这个浓度,人体将会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因此,在使用正丁烷的场合,需要严格控制其浓度,保证在安全的范围内使用。
同时,需要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使用,以便及时排出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
- 1 -。
氯代正己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氯代正己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https://img.taocdn.com/s3/m/ded4ae32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9.png)
相对密度(空气=1)
4.2
沸点(℃)
133-135
饱和蒸气压(kPa)
无资料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醇、苯、油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无资料。
健康危害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表
标识
中文名:氯代正己烷;氯代己烷;己基氯
危险化学品目录序号:1445
英文名:1-chlorohexane;n-hexyl chloride
UN编号:1993
分子式:C6H13Cl
分子量:120.62
CAS号:544-10-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
熔点(℃)
-83
相对密度(水=1)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储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
编制说明
宜兴市昌吉利化工有限公司二0一六年七月
修订《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前言
氯代正丁烷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定本产品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和检测的依据。
本标准由宜兴昌吉利化工有限公司技术科提出并起草,遵循GB/T 的表述原则。
根据我公司积累小试和中试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客户使用的实际状况来制定的。
产品及行业概况
氯代正丁烷英文名称1-chlorobutane,无色液体。
能与乙醇和乙醚混溶,几乎不溶于水。
相对密度(20/4℃)。
熔点℃。
沸点℃。
折光率。
闪点℃。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目前氯代氯丁烷合成方法常见的有氯化亚砜氯化法、加压气体氯化氢法、无水氯化锌为催化剂浓盐酸氯化法等。
氯代正丁烷属于精细有机化工产品,用于农药、医药、日用化工、石油化工等方面,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和用作溶剂。
氯代正丁烷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各自企业标准为评价依据,产品技术指标参差不齐,跟不上行业发展,急需制定一个统一试验方法的产品质量标准,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规范我国氯代正丁烷生产和市场销售,增强我国化工原料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制定该国家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原则
接受标准制定任务后,起草单位在标准归口单位的指导下,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资料。
我国现在还没有氯代正丁烷产品的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
宜兴昌吉利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制定有该产品的企业标准。
为了保证本标准的编制质量、先进性及可操作性,本标准在技术指导的确定过程中着力使其符合我国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完全按照GB/T 的格式和结构要求进行编写。
起草制定的氯代正丁烷标准,既要考虑到符合当今国内外贸易的要求,也要考虑到适应国情,能够供国内大部分氯代正丁烷生产和使用企业使用,切合国内生产企业的生产、检验、销售的时机要求,同时对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或繁琐的检验方法的改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用户要求。
修订过程
2002年5月,起早单位和业务指导单位一起收集、检索,初步形成标准的技术要求资料,确定标准制定工作方案。
2002年7月根据初步形成的技术要求,收集资料,初步形成试验方法,对试验方法进行验证试验。
2002年7月~2003年2月,起草单位在《氯代正丁烷》行业标准草案的框架内进行试验方法的的验证,积累试验数据,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给出各种测定项目的允许差或重复性限,并形成相应的试验报告。
必要时,由指导单位指定业内有影响力的同行参与试验方法的验
证工作,提供试验数据,使标准制定的数据基础更显客观性、更有说服力。
2003年5月28日本标准首次发布,于2006年4月19日第1次复审,于2009年5月14日第2次复审,于2012年8月6日第3次复审,于2015年12月3日第4次复审确认。
5项目、等级和指标的设置
标准中设置的项目对氯代正丁烷生产企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氯代正丁烷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氯代正丁烷生产企业产品标准在其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均无相关条款,此次以标准条款的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我国的氯代正丁烷更加的适应市场需求。
本标准设两个质量等级,拟定项目和技术指标详见表1。
表1
6.试验方法
外观的测定
用目测。
密度的测定
按GB/T 4472的规定进行测定,所用的密度计的分度值为0.001g/ml,示值范围为(~)g/ml。
氯代正丁烷及有机杂杂质含量的测定
经过多年的发展,分析仪器的进步和普及为方法的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在国内分析行业已经基本上取代了过去的填充柱气相色谱法。
毛细管柱的总柱效高、分离度好、灵敏度高、柱吸附性低、使用温度高等,使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应用范围更广,更加适用于多组分的分析。
因此本次修订中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代正丁烷及有机杂杂质含量的测定。
酸度的测定
按GB/T 的规定进行测定。
水份的测定
按GB/T 6682的规定使用采用卡尔·费休法进行测定。
7. 标准水平评价
本标准的编写是参考国内外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国内外各企业对氯代正丁烷各项指标的使用要求,以及企业多年的生产及检验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编写完成。
本标准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氯代正丁烷的生产技术要求,推动企业升级生产科技水平,带动企业的创新水平。
可以更好的实现与国外企业的对接。
促进良性的生产竞争,提升效益。
也可以带动国内氯代正丁烷产品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及使用,为企业
及国家创造更多的收益。
本标准优等品指标等同于国外规格,综合评价本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 标准制定实施后的经济效益预测
本标准的制定和发布,将很好的适应我国氯代正丁烷产品的发展形势,对规范和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内外贸易过程中对产品质量认定需要,满足下游行业不断增进的要求发挥各级的作用,同时也将对促进我国的氯代正丁烷生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消除或降低我国的优质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的贸易壁垒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