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博物馆及文化配套设施一期照明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举博物馆及文化配套设施一期照明设计

中国科举博物馆及文化配套设施项目位于南京秦淮区夫子庙江南贡院历史街区,占地面积约6.6万m2,东至平江府路,南至内秦淮河,西至贡院西街,北至建康路。项目一期于2014年8月南京青奥会举行前夕竣工。秦淮夜游的主要流线是秦淮河上的船行流线(蓝色部分)以及沿河步行街流线。此地区两个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夫子庙(红色部分)和江南贡院(黄色部分),江南贡院即本项目的设

计范围。

•本项目以现存古建筑和遗址为基础,将新建博物馆以保护和改善的双重理念隐藏在方形水池的下部,为身体和视觉上拥挤的秦淮夜游区提供了宝贵的开敞空间和静态视野,与秦淮夜游的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总平面设计采取了整体城市设计的观念:保护文化遗产,恢复历史记忆,改善城市空间,振兴文化产业。照明设计在南北向的空间序列中强调各传统的建/构筑物的亮度秩序,古建筑重点呈现屋檐的曲线和装饰雕刻,并以倒影的形式呈现在方形水池之中。

•江南贡院的夜景是以近似“一点透视”的静态方式呈现的,主要的观赏位为A、

B、C三处。向至公堂“乾隆题字碑”方向层层穿透的水平视线为所有视线的轴

心,暂称“轴心视线”,仰/俯视的“核心画面”是B处看明远楼,其他的“视觉故事”

都围绕着“轴心视线”与“核心画面”展开。

•1、“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绝对意义的“静”是无法从“闹”的环境中跳脱出来同时又不伤害“闹”本身的。

•所谓“意料之中”,即整体高亮度的视觉感受在项目伊始便被设定为项目存在的前提。在灯光亮度和热闹程度非同寻常、视觉图像已经深入人心的南京夫子庙地区进行设计表达,需要尊重这个前提。

•所谓“意料之外”,则是后文提到的希望被游客感知并认同的设计理念。

其存在前提仍是尊重“意料之中”的高亮度以及一些南京特色的照明习惯。由此可以回答关于本项目的一些问题,诸如如何基于秦淮夜游的全程体验设定明远楼的亮度;文化设施的灯光如何增值于周边商业氛围而不是形成“反讽”;如何从凸显整体的角度设定建筑间的图像关联等等。

•2、“驻足而观”对于秦淮夜游视觉传统的唤醒:众所周知的秦淮夜游,“脚”与“眼”依托于河道、沿河步行街及高密度人群,目标物是各色高亮度、高饱和度、具象的彩灯,以及被光源层层包裹的传统风貌建筑,这些构成了文化符号(或称文化品牌)。这种游览特征是集体无意识的,是暴走和目不暇接的,缺乏空间结构和图像张力的。

富有戏剧性的场景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南端。对于门前的六个石鼓,用窄角射灯进行重点照明,并定制了与空间主题相关的灯笼。

开敞空间、建筑序列和倒影水池的设定,令“驻足而观”成为本项目的基石。驻足点的选定以及相应的建筑图像关联被作为照明设计的重点。本项目的“静”是相对的,是由“驻足而观”这一行为引发的心理感受。拍照人和被照人的选位、拍摄角度和取景方式都是可以预设的,一系列的完工后观察也证实了这些预设的合理性。“仪式感”这一对于秦淮夜游而言十分重要的视觉传统被唤醒。在南北向的空间序列中强调不同建/构筑物的亮度秩序。牌坊重点呈现屋檐的曲线和装饰雕刻。

•3、用隐喻的方式设计图像:对于关乎视觉的领域谈隐喻是十分危险的,但本项目在此依然有所尝试,分别是象征权力的明远楼的“视觉统治力”、象征等级秩序的“层层递进”的视线、象征文化底蕴的“水底溢出光”。

(1)明远楼的“视觉统治力”: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

保存完好,它是中国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此楼高三层,

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旧时起着

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考试期间,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从各个方向上看,明远楼都是绝对的视觉焦点,高亮度和整体性是需要保证的,以至于创

造出了空间中的光都来自于明远楼的错觉。

空间序列的中心是拥有最高亮度级别的文物建筑以及倒映周边景致的方

形水池

•号舍是科举考试的真正考场,此次复建206间号舍。号舍中的光试图复原旧时感受,采用2700K的色温模拟烛光,微弱的洗亮号舍顶棚,隐藏的小功率射灯照亮号舍内的各种展示对象。刻有号舍名字的匾额被隐藏在明远楼一层的小投光灯微弱的提示出来。号舍的强度/光色与明远楼形成反差,强化明远楼对号舍的统治力。

•(2)“层层递进”的视线:对于主轴线的主视角而言,观景视线可以概括为仰视、水平中心视线与俯瞰倒影视线,水平中心视线是所有观看行为的基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由于弱化单体图像的创造,着眼于建构建筑间的视觉联系,于是可以通过戏剧式的照明手段创造视觉焦点向远处不断移动的感觉。

•在南北向历史轴线的空间序列中,定义了不同建/构筑物的亮度秩序,虽然明远楼为最高亮度,但为确保轴线尽头至公堂室内的乾隆题字石碑的可见,由远及近依次设定亮度略低于焦点的“前景景框”,树冠、檐上雕刻、对联、惜字炉、台阶、门洞、明远楼地面、石碑等都被照明规划组织起来,确保视线的层层递进与穿透。递进的视线在倒影中是被扁平化、虚化的,这种不“忠实”于实景的倒影更富趣味性。

中心文物建筑主要表现特有的屋脊曲线、檐下彩画和门洞内的穿通视线,由隐藏的洗墙灯在白墙上投下柔和的光线。

中心文物建筑主要表现特有的屋脊曲线、檐下彩画和门洞内的穿通视线,由隐藏的洗墙灯在白墙上投下柔和的光线。

通过对于轴线上的地面、门洞、石碑等的照明规划,创造了视线不断递进,望向远处焦点的视觉感受,这是该地区空间组织中特别强调的一种

视觉感受,得以在夜晚再现。

(3)“水底溢出光”的联想:方形水池对于本项目是至关重要的。建筑师仔细研究了游客眼高、水面与明远楼三者间的几何关系,确保了倒影的存在。照明设计需要合理设计投光方向,避免反射眩光的出现。“弄影”的构思来自于总建筑师刘克

成。

•提供水池四周墙面上的“观字”与“弄影”的光都来自于水池的外围瓦墙,由于视线的遮挡关系,这些光仿佛来自于水底。“观字”与“弄影”的构思来自于总建筑师刘克成,在“字墙”与“瓦墙”之间是人行空间,为将游客的影子投射到字墙上,灯具藏于“瓦墙”之内。人离“瓦墙”越近,“字墙”

上的影子越大越虚;人离“瓦墙”越远,“字墙”上的影子越小越实。因为特殊的透视关系,通常位于A、B点的“远观游客”看不见“弄影游客”的真身,而只能通过“字墙”上层层叠合的写实与写意结合的影子进行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