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的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生理功能

五脏生理功能

五脏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是指心、肝、肺、脾和肾。

这些脏器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脏,心脏是人体的泵,负责将氧合血液通过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通过静脉返回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心脏还有调节血流、维持血压和稳定心律的功能,确保全身组织和器官正常运作。

肝脏是人体的化学工厂,具有多种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

肝脏在体内分解、代谢和排泄多种物质,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它还可以合成和储存维生素、矿物质和血液凝块所需的物质。

此外,肝脏还能分解毒素并排出体外,维护身体的健康。

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功能,通过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将新鲜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积累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肺脏对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除,为细胞呼吸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起到清除体内废气和维持酸碱平衡的作用。

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具有过滤和储存血液、产生和分解血细胞等功能。

脾脏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废物、细菌和病毒,同时也可以储存血液中的多余细胞和血小板。

此外,脾脏还能合成和释放多种免疫细胞和抗体,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主要负责排除体内的废物和过剩水分。

肾脏通过过滤血液,将废物和水分排出体外形成尿液。

此外,肾脏还能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维持血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参与钠、钾、钙、磷等电解质的平衡。

肾脏还能产生和释放多种激素,对机体内分泌和代谢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之,人体的五脏各自担负着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维持着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只有五脏功能正常,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因此,保持五脏的健康状态对于个体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它们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器官的功能。

首先要介绍的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心是人体的“君主”,主管血液的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肝是人体的化工厂,主要负责分解和吸收物质,帮助排泄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脾脏是我们身体的“粮仓”,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肺主宰人体的呼吸,吸入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肾是人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同时还能调节血压、维持酸碱平衡。

接下来是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胆是人体的“火车头”,主要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胃是消化器官的“大门”,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使其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

大肠是我们消化系统中的“最终站”,将食物消化不了的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泄出体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工厂”,将胃中的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并吸收其营养成分,输送到血液中。

膀胱是体内储存尿液的器官,当尿液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小便的欲望。

三焦是人体的“管理者”,负责调节体内温度、协调各器官之间的功能。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功能。

然而,我们要明白的是,五脏六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其中的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导致全身的不适甚至疾病。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保护五脏六腑的健康,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来保持它们的正常功能。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

只有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充满活力的生活。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中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

《素问·五藏别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以下是该书中关于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的原文: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的主宰。

其精曰神,其华曰志。

心藏神,所以统摄百骸,调畅精神,使人的意志得以表现。

心如肝之帅官,总领全身,而心气向下流注,所以音声发自下,归属于肾。

二、肺者,将军之官,其精曰气。

肺通于心,主出入气。

其华曰毛,气化为声,发于肺,所以主宰吸呼。

三、肝者,将军之官,其精曰魂,其神曰魂。

肝藏魂,所以主策动体躯的活动,加之肝的恶邪,使人生气不宁,惊惧骇狂。

四、脾者,中军之官,其精曰思,其神曰意。

脾主运化水谷,以生津液,所以运行血脉,引领精思。

其华曰肉,虚则水谷不化,饥则饮食不行。

五、肾者,官藏之官,其精曰精,其神曰志。

肾藏精,所以生髓、充脑、濡肉、泽皮毛。

是人之根本,摄行于五脏六腑,精气以象变,和泽五脏。

六、心包者,是饰部主管心气通输于血脉之行,其华曰脉。

七、三焦者,是水谷变贯注于五脏六腑之官,其精在上焦为清,中焦为、下焦为渍。

八、膀胱者,是河渠之官,主受五谷之液,贮而为欲,以时行泄,是气化之门户。

九、胆者,是纽门之官,主辅君主,以昼而行,是职为发泄。

十、胃者,是仓廪之官,主受五谷之精气,布为津液,贮而化食。

通过《素问·五藏别论》这一经典著作的记载,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正是由于五脏六腑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构成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论体系。

五脏六腑在中医学中被视为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还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素问·五藏别论》的记载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医学中,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宰着人体的神明。

心的精气蕴含着人的精神力量,而心气向下流注并归属于肾。

这说明心脏不仅具有控制意志和情绪的作用,还与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一、心脏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

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

《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认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

根据《黄帝内经》,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以下是《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的简要概述:
心: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掌管身体的气血运行和精神状态。

肝:主要负责疏泄和储藏血液,维护血液的正常循环,同时还参与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脾:主要作用是运输水谷精微,转化成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并控制水液代谢。

肺:主要负责呼吸,吸入新鲜空气并将氧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同时也是体内气的主要来源。

肾:主要负责体液代谢,控制水盐平衡,调节内分泌和生殖系统,还与生命力和寿命密切相关。

1/ 2
总体而言,五脏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它们在体内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黄帝内经》对五脏的生理功能认识深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2。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
五脏是中国学者临床诊断的重要因素,它代表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分别为肺、心、肝、脾、肾。

肺,是人体内重要的呼吸器官,其功能是将空气压缩吸入体内,清除呼出体内多余或需离开体内的废气,同时还能吸收体内所需的氧。

心,又称心脏,是人体内支配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是从肺中吸收新鲜的氧气,将其传递至全身,并用血液带走体内多余二氧化碳和废物,支撑着人体机能的正常运作。

肝,是人体内解毒、脂肪代谢、葡萄糖代谢等多种调节功能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是将血液循环中进入体内的毒素过滤,以及将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成生理活性物质供给机体内部各细胞。

脾,是人体血液生成的真正中枢,其功能是通过酸碱平衡、血液循环、糖、水分充足等多种途径帮助保持机体健康,当机体受到外来刺激的时候,也可以给予调节作用,使机体能够迅速恢复。

肾,是机体内负责代谢建设和活性物质清除的关键器官,其功能是负责清除体内废物,调节水盐代谢,并保持血液血清的平衡,以及促进新陈代谢。

总之,五脏的生理功能是支撑着人类健康的重要支柱,它的正常运作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强健的体魄。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关于中医五脏的知识科普
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心: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同时还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肝:肝主疏泄,主管人体气机的疏通畅达,调节情志,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协助脾胃消化。

脾:脾主运化,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还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脏腑的作用。

肺:肺主气,司呼吸,主管人体的呼吸功能,调节气机,推动血液运行,通调水道,促进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肾:肾主藏精,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同时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纳气等功能。

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如果五脏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调整五脏的功能,以恢复人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五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和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脏的作用

五脏的作用

五脏的作用
五脏是人体内的五个主要器官,分别为心、肺、肝、脾和肾。

它们在人体中分布广泛,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心脏,它是人体的泵,主要负责循环系统。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将氧、营养物质和废物从不同部位运输和排出。

它还调节血压和血液循环,维持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平衡。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负责呼吸过程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当我们呼吸时,肺会吸入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血液中,同时从血液中过滤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这样,肺帮助维持了身体的氧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泄。

肝是体内最大的脏器,担负着多项重要功能。

首先,肝脏参与消化过程,制造胆汁,帮助分解脂肪和消化食物。

其次,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能够清除和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此外,肝脏还能合成和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维持体内的能量平衡。

脾脏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是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脏通过产生和储存淋巴细胞,帮助身体抵抗病原体和疾病。

它也参与血液的过滤和储存,维持血液中的细胞和血小板的平衡。

最后是肾脏,它是体内主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通过滤波和排泄的过程,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液体和废物,维持体液和电解质
的平衡。

此外,肾脏还参与到酸碱平衡、血压调节和红细胞生成等重要生理功能中。

综上所述,五脏在人体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们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

对于人体来说,保持五脏的健康和平衡非常重要,需要注意饮食营养、生活习惯和适量运动,以保持五脏功能的良好状态。

五脏的基础知识

五脏的基础知识

4、肝的病态反应
口干苦、耳鸣、耳聋 、偏头痛、手脚抽筋 、肝区疼痛、 两胁胀 满、心烦、易怒、多 疑、 乳腺胀痛、呕吐 、 月经不调、行走不 稳、疲劳乏力等。
春天与肝的关系
•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极易扰动肝、胆、胃,气候干 燥,体液流失,阴阳失衡,人易上火,如口干苦,口腔溃 疡,牙疼、便秘等。但是千万不能选“灭火”的凉茶、清 火药等,越用火不会降下去,反而火势会更旺。
4、肺的病态反应
咽干、咳嗽、哮喘、 多痰,浮肿,口鼻和 皮肤干燥,呼吸无力 ,大便干 结。
五、肾脏
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
,左右各一。“腰者,肾 之府。”肾藏先天之精, 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 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 肾阴是全身阴液的本 源,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 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 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肾 之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 的根本。阴阳同居肾中, 故肾又被称为“水火之宅 ”。肾在五行属水,与冬 气相应。
2、肝的附属功能
1、主筋, 其华在爪
3、络胆
2、开窍 于目
3、足厥阴肝经
• 凌晨1:00~3:00是肝经时辰,丑时血气流注 于肝,肝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按时正 确的休息才能使血液回流滋养肝木,否则 就不利于肝脏的排毒。
• 应在精神愉悦时入睡,避免过度压抑导致 气血不畅。
.上火首先要分是实火、虚火,实火是阳亢,实则泻之,
虚火是阴液不足,不是去火而是滋补肝阴,疏肝理气。
. 可选:百合、玉竹、麦冬、玄参、女贞子、山萸肉、石斛
、山药、玫瑰花、合欢花等,使人体阴阳平衡,火自然可 灭。“一阴一阳为之道”, 世间万物都是阴阳 的协调结 果。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遵循此规律!

“中医脏腑课件: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中医脏腑课件: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与肝相配合
4 与肾气关联
肺与肝的关系密切,肺主气,肝主血。肝血 盛,肺气盛,肝气抑肺气,肺气乱则肝气瘀。
肺与肾气关联密切,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协调肾水和肺气的平衡,确保人体的正 常代谢。
心脏的功能及与其他脏腑的关联
泵血送氧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通过收缩和 舒张来泵血,将富含氧气的血液 输送到全身。
小肠
• 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 • 是身体最长的器官之一。
总结人体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 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通过它们 之间的联系,可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
受到刺激时,会引发情绪的波动和内分
泌失调。
3
配合脾胃
肝与脾的关系密切,疏导肝气可以辅助
脾胃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与肺相配合
4
肝与肺同属木脏,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以协调肝和肺的活动,从而维持人体 的健康。
脾脏对人体的贡献以及其在五行中的 地位
提供气血
脾主运输物质,可以分解吸收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气血等生物基本物质,供给全身。
与血管相连
心脏通过血管连接着全身的器官 和组织,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 动。
通过神经系统调节
心脏与神经系统密切关联,可以 通过神经系统不断调节心跳速率 和节律。
肝脏的主要功能,并且与其他脏腑的联系
1
疏理气机
肝主疏泄功能,可以调理气机,使气血
调节情志
2
通畅,从而消除或缓解不同的身体症状。
肝藏神,与情志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
肾和肝之间存在相互关系。肝主 气、肾主水,两者之间的配合可 以协调气血和调节新陈代谢。
与脾相辅助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

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肺(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不断地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要保持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起着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其次,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

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

气的运动叫做气机。

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

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

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五脏是指肝、心、脾、肺、肾,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

每个脏器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以下是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肝:主要负责疏泄和储藏血液、维持血液的畅通循环、掌管筋膜、支配目的功能,还与内分泌、情绪调节等诸多方面有关。

2. 心: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的调节、血液的循环、控制血压,同时还与情绪,睡眠,记忆等方面有关。

3. 脾:主要负责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同时还与气血的生成,肌肉的生长和统一等方面有关。

4. 肺:主要负责呼吸系统的调节,控制身体的呼吸作用,同时还与皮肤和身体的液体循环有关。

5. 肾:主要负责排泄废物、维持水盐平衡、调节血压和酸碱平衡,调节荷尔蒙水平等。

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在身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上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

若五脏功能出现失调或病变,就会影响到人体健康,甚至会引发疾病。

因此在中医治疗上,调理五脏功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五脏功能和生理特点

五脏功能和生理特点

五脏功能和生理特点
五脏指的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具有督脉联通、调和内元大气、活血行水等功能。

1、心脏:负责调节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具有督脉联通、收容敛血、推送血液、散元气四大功能。

2、肝脏:主要负责清理体内有害物质,具有调节内分泌、新陈代谢、清理有害物质、净化体液等功能。

3、脾脏: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具有病调化、温伤祛瘀、传藏精知等功能。

4、肺脏:主要负责气血运行,是人体内气血交换的重要器官,具有贮气通络、传化大行等功能。

5、肾脏:主要负责体内水分的利用和排出,具有调节津液、贮予元气、洗涤精血等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五脏的生理功能口诀
以下是一个简洁的五脏生理功能口诀: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有功。

心主血脉气,肺司呼吸通。

脾主运化水,肝藏血主筋。

肾藏精与水,阴阳互生中。

具体来说,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下:
1. 心:主血脉,主神,开窍于舌。

2.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鼻。

3.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5.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这个口诀可以帮助你记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版本,对于深入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

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建议向专业的中医师学习。

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功能

五脏六腑的结构和功能

02 六腑概述与结构 特点
六腑定义及生理功能
六腑定义
六腑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六个重要器官 的总称,包括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和三焦。这些器官在人体消化、 吸收、排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理功能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接收、消化 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它们 与五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的正 常生理功能。
问诊在五脏六腑中应用
问病史
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疾病的起因、发展和治疗经过。
问症状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和病情轻重。例如,胸闷心悸可能表示心脏疾病 ,食欲不振可能表示脾胃不和。
切诊在五脏六腑中应用
切脉
通过切脉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 状况。例如,脉象弦紧可能表示肝气郁 结,脉象细弱可能表示气血两虚。
VS
按诊
通过按压患者的腹部等部位,可以了解五 脏六腑的形态和质地变化。例如,腹部按 之柔软可能表示脾气虚弱,腹部按之硬满 可能表示内有实邪。
06 养生保健策略及 其实践方法
饮食调养原则及实践方法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
01
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不追求过饱,避免
加重胃肠负担。
均衡营养,合理搭配
解剖学观察与影像学表现
解剖学观察
通过解剖可观察到五脏的形态、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 关系。例如心脏呈圆锥形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由心肌构成并有四个腔室;肝脏 呈楔形位于右上腹部由肝细胞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和胆管系统。
影像学表现
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五脏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内部结构异常 。如心脏增大可见于高血压心脏病等;肝脏缩小可见于肝硬化等疾病。

中医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定位症状、主要生理功能、常见病理表现、联属功能

中医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定位症状、主要生理功能、常见病理表现、联属功能

2.主统血
2.主宣发、肃降
3.主升清
3.主通调水道

腰膝酸软或腰痛 1.主藏精,主生长、生育与 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4.喜燥恶湿
4.朝百脉,主治节
1.肝失疏泄:
1.心脏本身病变:心悸、怔 1.运化水谷失职(纳少、腹 1.呼吸功能失常:咳嗽、气 1.肾不藏精:腰膝酸软或腰
气机逆乱(胸胁、少腹、乳 忡、心痛。
胀、便溏),运化水液失职 喘。
痛,阳痿遗精,精少不育,
房胀痛,头晕目眩、巅顶
(痰饮水湿、浮肿虚胖)
经闭不孕。
痛);精神异常:抑郁、烦
躁;消化障碍:纳少腹胀便
溏;生殖障碍:不孕不育。
常见 病理 表现
2.肝不藏血,全身失养,筋 膜失濡 月经不调,肢体震颤,手足 抽搐。
2.神志病变:心烦、失眠、 多梦、健忘、神昏、神志错 乱。
中医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定位症状、主要生理功能、常见病理表现、联属功能


定位 症状
1.抑郁、烦燥, 2.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肝脏及肝经所过的部位)
心悸、失眠
1.主疏泄
1.主血脉
生理
2.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 血量。
2.主神志
功能


纳少、腹胀、便溏
咳嗽、气喘
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 水液。
1.主气、司呼吸
2.脾不统血:慢性出血
2宣降功能失常:咳痰、胸 2.肾失气化,水液代谢失
痛。
常:水肿
3.肝经所过部位病变:胸胁 、少腹疼痛,巅顶痛,睾丸 疼痛。
3.心的定位症状: (心)心悸、怔忡、心痛。 (脑)心烦、失眠、多梦、 健忘。
3.脾不升清:内脏下垂,头 晕目眩。

对人体五脏的初步认识-中医生理学与养生之道

对人体五脏的初步认识-中医生理学与养生之道

我对人体五脏的初步认识本学期选修课上了《中医心理学与养生之道》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通过老师耐心和精彩的讲解,使我对人体五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人体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化生、贮藏功能,生理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五脏的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简介人体五脏(一)心心位于胸腔偏左,隔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1、心的解剖形态(1)心的解剖位置关于心的解剖位置,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隔上。

心事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2、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偱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脉就是脉管,又称经脉,为学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2)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神在医学中有三从含义: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三、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使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能。

有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育、成长和消亡。

精气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神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主思维、意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

3、心的生理特性(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二)肝肝位于腹部,横隔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排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二是五脏主藏,以藏精气为主,藏而不泻。

在古代,脏写作“藏”,含有储藏之意。

五脏主藏,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

具体来说,“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等。

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平衡的。

肺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忧(悲),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为忧(悲)。

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

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

反之,在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二)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合",即配合之意。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为一身之表,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肺与皮毛的相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津于皮毛等生理功能,从而滋润、温养皮毛;二是皮毛与肺配合,协调肺的呼吸作用。

皮毛汗孔的开合,具有宣散肺气和调节呼吸的作用,《内经》称汗孔为"气门",即气体出入之门。

因为肺与皮毛在生理方面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方面,也常相互影响。

例如,外界邪气伤人,常先从皮毛而入,首先影响到肺的生理功能,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若肺气虚弱,宣发功能失职,卫气、精津布散障碍,则肌肤苍白、憔悴,皮毛枯槁;或卫气机能虚弱,则自汗出,易于感受外邪;若肺气闭塞,毛窍闭敛,则可出现无汗而喘等症状。

(四)在窍为鼻,鼻是肺之门户,为气体出入之通道,其生理功能包括通气和嗅觉,而鼻的功能主要依赖肺气的作用。

肺气调和,则鼻窍通畅,呼吸通利,嗅觉灵敏。

正因为鼻为肺窍,肺与鼻有密切联系,所以若肺或者鼻发生病变时,常相互影响。

例如邪气犯肺,肺气失宣,则鼻的功能失常,可见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衄等。

另外,外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可直接影响到肺,特别是温热邪气,多首先侵犯肺脏,从而出现发热,口渴,咳嗽,痰黄,鼻翼煽动等症状;而鼻的症状亦多从治肺入手。

肺的生理功能(一)主气。

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

肺主气,即指全身的气均由肺来主持和管理。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气,与呼吸功能有关,即肺主呼吸之气。

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人体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气,同时又不断地产生大量的浊气,清气需不断地进入体内,浊气需不断地排出体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

肺既是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功能,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又把体内的浊气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的顺利进行。

肺主气司呼吸功能正常,除了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外,还与气道的通畅与否有关。

所谓"气道",是指气体进出体内外的通道。

包括气管、支气管、咽喉等。

气道通畅,也是维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条件。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方面。

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积于胸中而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宗气的生成。

而宗气通过心脉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气的协助。

所以肺通过宗气的生成与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在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实际上,肺的一呼一吸运动,就是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气道通畅,呼吸就会正常自如。

若肺有了病变,不但影响到呼吸运动,而且也会影响到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

例如,肺气不足,则呼吸微弱,气短不能接续,语音低微。

若肺气壅塞,则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

此外,如果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对其它脏腑器官的调节作用,则会出现全身性的气虚表现,如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

若肺一旦丧失呼吸功能,则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宗气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随之告终。

(二)主宣发与肃降。

所谓"宣发",即宣布、发散之意。

肺主宣发,即肺脏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

其二是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其三,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若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所谓"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清肃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

肺为娇脏,属清虚之器官,异物不容,毫毛必咳,肺内不能容有任何水湿痰浊和异物停留。

由此可见,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

而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肃降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若肺的肃降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呼吸短促或表浅、胸闷、咳喘、咯血等病理现象。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肺的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使呼吸保持平稳状态。

在病理情况下,它们经常相互影响,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正常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发。

如果二者失调,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变,则见胸闷、咳嗽、喘息等症状。

(三)通调水道。

人体的水液代谢在生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份的摄入、在体内的转输利用和代谢后水液的排泄等几个环节,是在多个脏腑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

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

排泄汗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部分。

有人估计,每天每人通过汗液排出400毫升左右的水分。

肺主宣发,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于周身,特别是使布散到体表的津液,通过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于体外。

在生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汗的排泄适度,起到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

二是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

"水道",即指体内水液运行、排泄的道路。

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

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

如果肺病,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

对此,临床上多采用宣降肺气,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疗。

(四)肺朝百脉、主治节在古代,全身之脉称为百脉,肺朝百脉,即全身血液都朝会于肺。

肺朝百脉的生理意义在于:全身血液通过肺脉流注于肺,通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

肺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之气机,而血液的正常运行,亦赖于肺的敷布和调节,故有"血非气不运"之说。

《素问》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这是将肺比喻为辅助一国之君主的宰相,协助心君,调节全身。

肺的治节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协调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使脏腑功能活动有节;三是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与排泄。

因此,肺的治节功能,实际上是代表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若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则既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与布散,又因肺气虚衰,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既可影响到津液的调节与排泄,又可影响到气机的升降运动。

肺的生理特性肺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肺为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

就脏腑而言,肺属五脏之一,属里。

但肺与其它四脏不同,它不但居于胸腔内,处于五脏之高位,被称为华盖,而且还通过喉和鼻与外界直接相通。

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往往直接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自然界之风、寒、燥、热等邪气,尤其是温热邪气,多直接从口鼻而入,影响到肺,出现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之所以娇嫩,一方面是由于肺为清虚之体,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界邪气常直接伤及于肺,使之功能失常。

另一方面,肺为五脏之华盖,凡其它脏腑有病变,其气多上熏于肺,导致肺病出现,产生咳喘等症状。

故《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虽在五行属金,反不如肝木刚强,寒邪能伤肺之阳气,热邪能伤肺之阴液,因而产生多种肺的病变。

3、肺与秋气相互通应。

根据“天人相应”理论,肺气旺于秋,肺病在秋季,得到自然界之气的滋助,可以好转,病人感到舒适。

当然,秋季气候过于燥烈,又容易损伤肺,耗伤肺之阴津,产生干咳少痰,皮肤干燥,鼻咽干燥等病证。

肝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肝的附属功能(一)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

筋膜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

肝主筋,是说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

中医学认为,人体筋膜的营养来源于肝脏。

如《素问》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