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的分类按作用方式细胞毒类(传统化疗药)
医学教学之肿瘤的概述

全 身 检 查
① 确定是否肿瘤,良恶性,转移与 否及范围; ② 了解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决定治疗方案。
局部检查
目的 :肿瘤来源与周围关系、发展范围、区域淋巴转移
① 部位:可分析肿瘤性质及组织来源 ② 形态: ③ 硬 度: 癌——硬、肉瘤——较软、血管瘤——有压缩性 ④ 活动度:良性——活动度大、恶性——侵润性生长、活动差、与周围组织关系 ⑤ 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
2.TNM分期 T -----原发肿瘤(Tumor)
Tis:原位癌 To:未发现原发肿瘤,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 T1~4在不同脏器的肿瘤有不同标准 N------淋巴结(Node) M------远处转移(metastasis) Mo~M1 根据以上不同的T、N、M组合,可分四期:Ⅰ~Ⅳ
4.7、 肿瘤的诊断-小结
3.超声影像 B超 判断囊性与实质性肿块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 Doppler超声检查
4.放射性核素显像 131I 32P 99mDe (1)核素功能测定仪-----甲状腺,肾脏 (2)γ照像机(γ Camera)
将人体内发出的γ射线成像----显示脏器的结构及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远红外热像检查:用于浅表肿瘤的诊断 6、发射性计算机断层仪(ECT) 7、核磁共振(MRI):
C.排泻性造影检查 ① 口服及静脉胆道造影 ② 静脉肾盂造影
D.逆行插管造影检查 ① 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 ②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E.空气造影 ① 腹膜后充气造影
4.4、 肿瘤的诊断——影像学和内镜诊断
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X线技术 水平面扫描———平扫和增强扫描(造影)
信号传导调控紊乱 浸润转移相关分子改变
抗肿瘤药分类ppt课件

肿瘤疫苗类
Sipuleucel-T疫苗
Sipuleucel-T疫苗是一种针对前列腺癌的疫苗,通过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前列 腺癌抗原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HPV疫苗
HPV疫苗是一种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疫苗,通过预防HPV感染,降低患宫颈癌等 恶性肿瘤的风险。
05
靶向治疗药物
小分子靶向药物
抗肿瘤药的分类
01
02
03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可分为细胞毒类和非细胞 毒类抗肿瘤药。
根据来源分类
可分为天然来源、半合成 和全合成抗肿瘤药。
根据作用对象分类
可分为针对特定细胞类型 的抗肿瘤药和广谱抗肿瘤 药。
抗肿瘤药的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主要 采用手术切除和放疗治疗 肿瘤。
细胞毒药物阶段
06
抗肿瘤药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趋势
免疫疗法
细胞疗法
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已成为 当前研究的热点。
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来治疗肿瘤,具 有个体化、安全的特点。
基因疗法
通过修改肿瘤细胞的基因来抑制其生 长,具有巨大的潜力。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分 子特征和病情,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孕激素类抗肿瘤药物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雄激素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雄激素类抗肿瘤药物通过调 节体内雄激素水平来抑制肿
瘤生长。
雄激素类药物如氟他胺等, 常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等雄激 素依赖性肿瘤,通过抑制肿 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 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
雄激素类抗肿瘤药物还可以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肿瘤科常用化疗药分类及观察要点计划

肿瘤科常用化疗药的分类及观察重点一、细胞毒类〔一〕作用于DNA的药物CTXIFOADMEPITHPDDPCBPL-OHP1、环磷酰胺CTX,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骨髓克制:WBC:最低值在1~2周胃肠道反响:停药1~3天后消逝经肾脏排出,泌尿道反响:出血性膀胱炎水溶液仅稳固2~3小时,现用现配环磷酰胺的加热溶解温度以40℃为宜,溶解后环磷酰胺在不一样条件下储存,跟着温度的高升和搁置时间的延伸,环磷酰胺含量渐渐降低,而避光搁置24h后含量降低不显然。
表示环磷酰胺对光和热均较敏感,配伍后应避光低温保存。
2、异环磷酰胺IFO 骨髓克制、胃肠反响、脱发、神经毒性静脉炎出血性膀胱炎:美司那保护与其余药物适用需注意:从前用过顺铂,可加重不良反响同时用抗凝药,可能引起出血,增添降糖药药效3、多柔比星ADM、阿霉素心脏毒性:室上速,心肌炎、心力弱竭与根底心脏病没关2积累剂量〔400mg/m〕,消化系统反响、骨髓克制、脱发红色尿与肝素、头孢菌素混淆产生积淀外渗组织坏死4、表柔比星EPI,表阿霉素心脏毒性:一过性心脏不适,较ADM轻。
后期心脏毒性主要惹起左心室功能降低骨髓克制、脱发、消化道反响外渗组织坏死、延缓性回想性反响、蜂窝组织炎氯化钠溶解配伍禁忌:肝素、地塞米松、氨茶碱、头孢菌素5、吡柔比星THP、吡喃阿霉素骨髓克制、消化道反响、心脏毒性、脱发外渗:局部炎症8.4%碳酸氢钠4ml解毒(皮下,静冲),葡萄糖或注射用水溶解,不可以用盐水溶6、顺铂DDP静脉、动脉或腔内给药肾毒性:严重而长久,肌酐、尿素氮高升。
水化能够预防肾毒性, 1500~3000ml;消化道毒性:给药后1~6小时,恶心、呕吐;骨髓克制:3周最低,4~6周恢复;过敏反响:少见,水肿、喘鸣、心动过速;耳毒性:耳鸣、多为可逆性2神经毒性:积累剂量超出300mg/m,四周神经末梢伤害:四肢感觉异样、癫痫、球后视神经炎、运动失调与紫杉醇适用:应先用紫杉醇再用顺铂不得使用注射用水溶解因在水中易分解可加温助溶7、卡铂CBP与顺铂不完整交错耐药,用顺铂无效的病人改用卡铂仍可能有效。
最新抗肿瘤药物简介、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案介绍

嘌呤
抑制嘌呤合成 抑制核苷酸转变 抑制DNA聚合酶
嘧啶
抑制嘌呤合成 抑制核苷 酸还原酶
氨甲喋呤 氟尿嘧啶
核苷酸
羟基脲、 脱氧胞苷 VP16、HCPTA 功 能
脱氧核苷酸
抑制TOPO酶Ⅰ或Ⅱ 阻碍修复
损伤DNA
博莱霉素 烷化剂、顺铂、 丝裂霉素 放线菌素D
DNA
化疗不良反应的分类
分类方式 按时间 类别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可逆性 不可逆性 致死性 非致死性 血液毒性 消化道毒性 心脏毒性 肺毒性 肝、肾毒性 神经毒性 粘膜损害 过敏症状 内容
用药后1~2周内的毒副作用 用药后2周至3个月的毒副作用 超过3个月的毒副作用 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毒性消失,机体可恢复正常 毒性发生后持续存在,机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可能导致死亡 停药或经对症治疗后能够恢复的各种毒性反应 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 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 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功能异常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 肝、肾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末梢和中枢神经毒性 口腔粘膜炎或溃疡、食管炎、出血性膀胱炎 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荨麻疹、心动过速
杀伤作用快而强, 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 铂类、 疗效与剂量有关, 与用药时间关系小, 宜大剂量冲击治疗
细胞周期 特异性 药物
对增殖期某 一时相的肿 瘤细胞有杀 伤作用
G1期:L-门冬酰胺酶 杀伤作用缓慢,疗 糖皮质激素 效与用药时间关系 S 期:抗代谢药为主 大,宜选用最大耐 受量缓慢静脉滴注、 G2期:博莱霉素 平阳霉素 肌注或口服 M 期:植物碱类为主
孕激素类药:甲羟孕酮、甲地孕酮
抗雄激素类药:氟它胺 LH-RH激动剂/拮抗剂:诺雷德、依那通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恶性肿瘤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用药原则(药理学)

1 掌握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和主要不良反应 2 熟悉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应用及用药护理 3 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情景导入
导入情景: 李先生,45岁。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环磷
酰胺化疗。在治疗期间,李先生出现了尿频、尿急、尿痛、 血尿等症状。 请思考:
1.病人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2.为了缓解上述症状,护理人员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1.依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增长慢的先用周期非特异性药,增长快的先用周期特 3.根据药物的毒性 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4.依据抗肿瘤谱 胃肠道腺癌(氟尿嘧啶);鳞癌(博来霉素) 5.依据给药方法 大剂量间歇疗法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均十分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合理的、有计划的联合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取长补短。
综合治疗就是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的、合理的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的提高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化疗药物、免疫、心理和中医药治疗。
在化学治疗时仍然宜联合使用不同药理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杀灭肿瘤细胞或干扰其生成长和代谢。
1.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肿瘤药(Antitumor Drugs)是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抗和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过去的药理学曾把抗肿瘤药依据其性质和来源分为6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但以上分类不能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来源相同的药物可能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所以,目前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以下6类:1.1细胞毒类药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1)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和噻替派等,能与细胞中的亲核集团发生烷化反应。
DNA 中鸟嘌呤NT易被烷化,使DNA复制中发生核碱基错误配对。
受烷化的鸟嘌呤可以从DNA 链上脱失,引起密码解释错乱。
双功能基的烷化剂常与DNA双链上各一鸟嘌呤结合形成交叉联结妨碍DNA复制,也可使染色体断裂。
DNA结构功能的破坏可导致细胞分裂,增裂停止或死亡。
少数受损细胞的DNA可修复而存活下来,引起抗药。
(2)铂类化合物:铂类金属化合物如顺铂(DDP)可与DNA结合,破坏其结构与功能。
(3)蒽环类:可嵌入DNA核碱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
如柔红霉素(DNR)、多柔比星(ADM)、表柔比星(EPI)、吡柔比星(THP)及米托蒽醌等都是临床上有效的蒽环类化合物。
抗肿瘤药分类ppt课件

3. PD-1/PD-L1抑制 剂:这类药物可以抑 制程序性死亡受体( PD-1)或其配体( PD-L1)的活性,常 用于治疗黑色素瘤、 肺癌等肿瘤。例如纳 武单抗、帕博西尼等 。
中药与天然药物
• 总结词:中药与天然药物是一类从天然资源中提 取出来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
详细描述
1. 中药类:例如人参、黄芪、当归等 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 作用,常用于辅助治疗各种肿瘤。其 中的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黄芪多糖 等已被深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治疗。
抗肿瘤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伴随 着一些副作用。如细胞毒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恶心、呕吐 、脱发等;激素类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分 子靶向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反应、心脏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需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 应症和剂量,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肿瘤疫苗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部 分肿瘤,如宫颈癌、结肠癌等; 免疫调节剂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 ,如肾癌、肺癌等。
疗效
肿瘤疫苗在预防和治疗部分肿瘤 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免疫调节 剂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 生存期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05
其他抗肿瘤药物
激素类药物
01
02
总结词:激素类药物是 一类通过调节体内激素 水平来影响肿瘤生长的 药物。
适应症
细胞免疫治疗主要用于实体瘤和血液肿瘤的治疗,如急性 髓系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肾母细胞瘤等。
肿瘤疫苗与免疫调节剂
作用机制
肿瘤疫苗通过刺激患者自身的免 疫系统产生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异 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肿 瘤的目的;免疫调节剂则是通过 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其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1、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在体内使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亲核基团烷化,抑制细胞的分裂,发挥细胞毒作用。
2、抗代谢类药物(Antimetabolites):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一般作用于S期,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胸苷合成酶和DNA聚合酶,抑制DNA的合成;3、抗肿瘤抗生素(Antibiotics):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通过与DNA发生关联,使 DNA发生解聚,或嵌入DNA,干扰RNA聚合酶,从而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4、植物碱类(Natural products):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
长春新碱作用于M期,主要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妨碍纺锤体微管的形成,也可作用于细胞膜,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转运,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紫杉醇类也作用于M期,抑制微管蛋白的正常解聚,使细胞阻滞在有丝分裂期。
喜树碱类和鬼臼类均作用于S期,分别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干扰DNA链断裂-再连接反应,导致DNA链断裂。
5、铂类化合物(Metal salt):最常用的化疗药,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非典型烷化剂作用,可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叉链接,阻止DNA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分裂;6、激素类(Hormones and hormone antagonists):通过改变体内激素环境,对特定的肿瘤发挥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1)仅对与该激素有关的相应组织的肿瘤有效(2)敏感性取决于肿瘤生长对某种激素的依赖性(3)起效较缓慢,一般无根治效果;7、杂类(1)门冬酰胺酶:将血清中的门冬酰胺分解为门冬氨酸和氨,使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因缺乏门冬酰胺而受阻;(2)全反式维甲酸:通过细胞核内维甲酸受体介导,调控特异性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分化。
化疗药物使用指南完整版

化疗药物使用指南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抗肿瘤药物的规范化使用一、规范化用药要求:1、对疾病发病情况、肿瘤生物学行为、病理与分期等,要有深入的了解与掌握。
2、对药物及治疗方案的熟悉,要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3、要有深厚而广博的基础知识临床药动学、药效学、时间药理学、药物流行病学的知识。
二、抗肿瘤药及相关药(一)抗肿瘤药1、分类:(1)细胞毒类药A、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烷化剂,铂类化合物。
B、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如MTX、5FU、Ara-C、GEM。
C、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抗生素类。
D、作用于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Taxol、NVB。
E、其它细胞毒药物:L-ASP。
(2)激素类:抗雌激:三苯氧胺、托瑞半芬?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依西美坦。
(3)生物反应调节剂:干扰素、白介素-2、胸腺肽。
(4)单克隆抗体:美罗华、赫塞汀。
(5)其它:细胞分化诱导剂,如维甲酸及衍生物;细胞凋亡诱导剂;抗新生血管生成剂。
2、毒副作用(1)骨髓功能抑制(7)肺毒性(2)消化道不良反应(8)生殖系毒性(3)肝脏毒性(9)皮肤反应(4)泌尿系毒性(10)过敏反应(5)心脏毒性(11)局部毒性(6)神经毒性(二)抗肿瘤相关药物1、骨髓功能恢复药:如GM-CSF、TPO、EPO。
2、抗肠道不良反应药:如5-HT3受体拮抗剂。
3、化疗解毒剂及增敏剂:如CF。
4、化疗保护剂:如Mesna。
5、镇痛药。
6、中药:却邪扶正,内容丰富。
7、其它:如控制骨破坏的双膦酸盐类药。
三、规范化使用抗肿瘤药的基本原则与方略(一)治疗肿瘤前必须要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和临床分期。
(二)要有明确的治疗方针与目标。
凡未列入临床试验的病例,均应选用标准的化疗方案。
根据治疗效果所达到的不同水平来确定以下治疗方针与目标:1、根治性治疗2、姑息性治疗3、辅助性治疗4、研究性治疗(三)全面了解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抗肿瘤药的分类按作用方式细胞毒类

细胞毒类 非细胞毒类 (传统化疗药)
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㈠ 根据化学结构及来源分类
1. 烷化剂
2. 抗代谢药(结构类似物)
3. 抗肿瘤抗生素
4. 抗肿瘤植物药
5. 其他
㈡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 .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 . 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 .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⑵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敏感的 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和作用于M期的长春 碱类等。
氮芥
各类抗肿瘤药杀灭小鼠细胞的量效曲线
—— :骨髓干细胞,- - - :淋巴瘤细胞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 改变激素失衡状态 • 抑制增殖相关受体活性 • 抑制细胞信号转导分子 • 诱导分化 • 诱导凋亡 • 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 抑制转移 • 逆转肿瘤耐药性 • 其他
•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抑制核苷酸转变成
脱氧核苷酸,抑制DNA的合成; • 选择性地作用于S期细胞。
临床应用
• 慢粒;暂时缓解转移性黑色素瘤 • 肿瘤细胞部分同步化,集中于G1期
5.DNA多聚酶抑制剂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 核酸合成前体的结构类似物
主要作用于S期
周期特异性药物
核酸碱基结构示意图
NH2 6 1N 2 5 N7 8 N 4 N 9 3
O N H2N N N N
腺嘌呤
NH2 5 N O 6 N 1 4 3 2
鸟嘌呤
O N O N
O N O N
胞嘧啶
AMP GMP
ATP GT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P GMP
ATP GTP
次黄嘌呤核苷酸
腺嘌呤 APRT AMP PRPP + 次黄嘌呤 HGPRT IMP + PPi (5-磷酸核糖-α -焦磷酸) 鸟嘌呤 HGPRT GMP
腺苷激酶 腺嘌呤核苷 AMP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1.从头合成
CO2 }→· · · →UMP → UDP 谷氨酰胺 2.补救合成 嘧啶+PRPP 嘧啶磷酸 核糖转移酶 尿嘧啶核苷 胞嘧啶核苷 脱氧胸苷 一磷酸嘧啶核苷酸+PPi UMP CMP dTMP dTMP 合成酶 →dUDP →dUMP 5 10_ dTMP
抗恶性肿瘤药物
概述
•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城市人口的第
一死因。
• 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 新治疗手段:免疫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
基因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
• 抗肿瘤药:地位及局限性
辅助:控制播散和转移,抑制复发 可治愈:睾丸癌、绒癌、淋巴瘤、白血病等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
⑵非增殖细胞群 ①静止(G0)期细胞 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 肿瘤复发 的根源,对药物不敏感 ②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细胞 肿瘤中比例很少 ③死亡细胞
细胞增殖周期及药物作用
抗肿瘤药物按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⑴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可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 胞的药物,如烷化剂和抗癌抗生素。
第二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 核酸合成前体的结构类似物
主要作用于S期
周期特异性药物
核酸碱基结构示意图
NH2 6 1N 2 5 N7 8 N 4 N 9 3
O N H2N N N N
腺嘌呤
NH2 5 N O 6 N 1 4 3 2
鸟嘌呤
O N O N
O N O N
胞嘧啶
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氨喋呤(methotrotrexate,MTX,氨甲喋呤)
R1 N H2N N N N CH2 N R2
R1
O C NH CH (CH2)2 COOH COOH
R2 H CH3
叶酸 甲氨喋呤
OH NH3
药理作用
• 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有强而久的抑制作用
①使dTMP合成受阻 ②也可阻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按作用方式:
细胞毒类 非细胞毒类 (传统化疗药)
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㈠ 根据化学结构及来源分类
1. 烷化剂
2. 抗代谢药(结构类似物)
3. 抗肿瘤抗生素Fra bibliotek4. 抗肿瘤植物药
5. 其他
㈡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 .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2 . 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 . 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为dTMP,阻止DNA合成,影响S期 • (5F-UMP)掺入RNA中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作用
临床应用
对多种肿瘤有效,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疗效好
3.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6-巯嘌呤(6-mercaptopurine,6-MP)
OH2 N N N N
SH2 N N N N
次黄嘌呤
巯嘌呤
临床应用
急性白血病(儿童);绒癌等。亚叶酸钙作为 救援剂可减轻骨髓毒性(大剂量MTX经一定时 间后用救援剂,提高对实体瘤的效果)
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
药理作用
• 5-FU在胞内转变为5F-dUMP (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 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dUMP甲基化
药理作用
• 6-MP转化为硫代肌苷酸(TIMP) • 阻止IMP转变为AMP和GMP,干扰嘌呤代谢,
阻碍核酸合成,影响S期(对G1期也有延缓作用)
临床应用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慢;绒癌(大剂量)
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hydroxyurea,HU)
药理作用
二、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肿瘤细胞生物学
共性:分化不良、增殖过度
诱导分化、抑制增殖或导致死亡
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
⑴增殖细胞群 指标—生长比率(growthfraction,GF)
细胞周期: G1期、S期、G2期、M期; 控制点: G1 /S期、 S/G2期和G2/M期 特点:呈指数方式生长,生化代谢活跃,对药物敏感。
4 . 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㈢ 根据药物作用的细胞增殖周期分类
1 .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2 .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非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药分类
㈠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1. 调节体内激素平衡药 2. 单克隆抗体 3. 信号转导抑制剂 4. 细胞分化诱导剂 5. 细胞凋亡诱导剂 6.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7. 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 8. 肿瘤耐药性逆转药 9. 其他
尿嘧啶
胸腺嘧啶
一碳单位与四氢叶酸
叶酸(F) 二氢叶酸(FH2)
FH2还原酶
四氢叶酸(FH4) 脱氧胸苷酸 (dTMP)
5,10-甲酰四氢叶酸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1.从头合成
④C8 N5,N10=CH-FH4 ⑩C2 N10_CHO_FH4 5-R-P IMP 2.补救合成
磷酸核糖转移酶
SAPS 脱氢酶
N ,N CH-FH4
CTP 合成酶 · · →UTP CTP →· →dCTP
尿苷激酶
胞苷激酶
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反应
己糖激酶 葡萄糖——→→ 6 磷酸葡萄糖+2NADP++H2O
G-6-PD
5 磷酸核糖+CO2+2NADPH+2H+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
NDP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 dNDP
抗肿瘤药阻断DNA合成的作用环节
⑵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敏感的 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和作用于M期的长春 碱类等。
氮芥
各类抗肿瘤药杀灭小鼠细胞的量效曲线
—— :骨髓干细胞,- - - :淋巴瘤细胞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
• 改变激素失衡状态 • 抑制增殖相关受体活性 • 抑制细胞信号转导分子 • 诱导分化 • 诱导凋亡 • 抑制新生血管生成 • 抑制转移 • 逆转肿瘤耐药性 • 其他
•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抑制核苷酸转变成
脱氧核苷酸,抑制DNA的合成; • 选择性地作用于S期细胞。
临床应用
• 慢粒;暂时缓解转移性黑色素瘤 • 肿瘤细胞部分同步化,集中于G1期
5.DNA多聚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