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浅谈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浅谈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浅谈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今,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温饱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已经不是农民群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物质文化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最为重要的。本文主要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供交流。

【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活;变迁与发展;趋势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季节性、直观性、归属性和乡土性的特征[1]。在三农问题上,我国一直倡导着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这样新型农民的建设就需要充分的将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就需要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生活,努力寻找农村文化生活的建设之路,下面从变迁和发展趋势的两个角度分析,以供参考。

1.农村文化生活的内涵及特征

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可分为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农村文化所指的是农村人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其主要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部分[2]。从狭义上的角度来说,农村文化就是指农村人们在精神文明中的一种活动行为,是农民在漫长的农耕活动中所创作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农村文化不仅是农民在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反应,同时也是农村在社会不断进步中的一种标志象征。在我国农村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形成了以多样性、季节性、直观性、归属性和乡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文化生活,在农村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2.农村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意义

2.1农村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

在历史记载中,乡村中的农民在农闲时节其主要的活动都表现在晒太阳、蹲墙根、搓麻将、唠嗑之中,很多农村地区根本无文化生活可言,同时存在着看书难、看戏难和看电影难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地区逐步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广播站、宣传栏、体育健身设施、图书阅览室等,并在农民的耕地中组织农民科学种田。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民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同时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广播电视在农村中实现了组组通、农家书屋建设在村中实现了全覆盖、文化电影下乡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与此同时,农民群众也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地位,自发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从“乡土社会”到“土社会”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快速的转型中。其中社会结构不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工商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经济体制也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在社会实践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巨变下,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从传统农村“乡土社会”逐渐向“土社会”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造就了其“乡土”特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也便成为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乡”和“土”是理解乡土社会的两个关键字:“乡”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的概念;“土”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围的概念。许烺光先生在《祖荫下》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喜州文化主要由五个因素组成:既父子同一,性别疏远,大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模式,祖先的愿望。这些因素其实也正是构成特定地域围及人们维持特定地理区域及区域文化的某种特殊情感关系一把钥匙。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乡村社会便具有土地依赖、聚村而居和家族归属三个显著特点。 一依赖土地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

粮食作物的依赖和基本谋生手段种植业的依赖,都会转变为对土地本身的依赖。正是由于土地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土地才成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在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便于持有土地的多少息息相关”。土地问题背后所映射的权力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权力关系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均贫富、等贵贱”,还是“耕者有其田”,其所指向的都是土地问题。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天下。因此,“土地是调动农民激情和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土地问题也是农民问题中最敏感的问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依村而居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均资源一直处于贫乏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在这个资源匮乏的社会里,个体生存困难重重,再加上不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商业、落后的交通通讯工具等都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活动围。往往是若干户相互联系的人家聚居在一起,逐渐便形成一个村落,在长期的交往中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村落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村落之间少有往来。由于同姓同亲的农民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同一个村子,同一个祖宗、同一条血脉贯通下来,形成形形色色的共同事业、共同利益,从而具有亲密的关系与情感,也促成了互信互守的行为规、道德礼仪,形成一个或数个血缘群体。中国的传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就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区域亚文化及其制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修订稿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们文化生活的变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着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的就是改革开放。 我们知道,从七八年末到90年代初,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于此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那一代人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因此在农村来说,他的文化发展当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仅仅有看大戏、听说书等一些。 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带领下,大多数的农村经济便开始了长期迅猛的发展,不少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上了一个台阶,在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改善了农民们原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九十年代后期到现在,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农村家庭都有彩色电视,各个城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多媒体的网络传播也迅速的发展普及。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对于文化的普及,各级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东方书报亭,到各个社区的活动中心,从露天电影到露天舞会,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的就是让人们的生活过得舒坦,过得开心,过得丰富。而现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的日子也是过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文化领域在改革开放30年中,无论风雨都是向多元文化发展的。文化,在改革开放30年来,像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它是比较顺畅的回归到了自然的地位。 三十年的改革,三十年的变迁,我们有理由相信,改革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 研报告正式版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进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全县文化立县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

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粮食保护价的上调,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我县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广播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xxx”规划,国家

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同时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其目标体系之中。这个目标的制定无疑又给新时期的大众体育健身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与保证,势必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全民健身的新局面。 一、我国大众体育现状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 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2000-2005年居民生活方式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依次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和肿瘤。“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在这种状况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二)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大众体育活动离不开必要的体育场所,而大众体育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场地奇缺。据国家体委的调查表明,1995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693个,场馆总面积10亿七千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平方米[1]。中国的体育场地还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不属于社会,不属于社区,而多属与部门和系统。中国城市中很少能找到社区体育场馆,农村更谈不上体育场馆。 (三)体育城乡差异显著 从地域环境看,由于受到经济基础、环境特点、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众体育的开展情况如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落差。一是由东向西所呈现出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复苏地区和老少边贫困地区之间的落差;二是城市之间和农村之间的落差;三是城市之间、农村之间的落差。城乡之间大众体育的差异是全方位的显著性差异。我国城乡之间大众体育的差异是多年形成的,是多方面的和整体性的。除了锻炼人口比例、选用练习方法内容和锻炼时间安排等体育表象差异之外,还包括许多潜在的深层差异,如锻炼价值观差异、锻炼目的性差异、休闲传统差异和性别地位差异等等。这种差异虽不明显外现,但却是根深蒂固的,改变起来,甚至比表象差异更为复杂和困难[2]。 二、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体育人口增加明显化 近年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事实正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即我国人民群众中具有体育需求的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据统计,2000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达到%,比1996年的%增长了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中体育需求意识不足和体育需求能力不足的人口将向体育人口转变,准体育人口、潜在的体育人口将向现实的体育人口转变,间接体育人口将向直接体育人口转变。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8届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而且还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亿计的观赏型体育人口,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群众体育的宝贵资源。 (二)大众体育的价值需求趋向多元化 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健康、健身和健美等基本需要,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在不断延伸。首先,社交的需求。体育娱乐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结识新的伙伴或保持、延续已存在的社会关系。其次,感官刺激的需求。新奇、独特、危险的体育活动能够引起参与者心理上的异常兴奋和紧张,在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刺激、产生特殊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标准范本_1

报告编号:LX-FS-A72866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 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 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级行政管理专业冉浩学号:2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用了4周时间,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能够代表家乡农村面貌。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 4月1号至 5月1号 2.调查地点:岳池县断桥乡庆龙村及附近几个村庄:金虎村,青龙村,石桥村。 3.调查人:冉浩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庆龙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经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她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经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她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她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

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日期: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旅游管理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阎朝兵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随之兴盛起来,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已得到越来越人的青睐。本文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旅游产业是因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交叉渗透而兴起的一个新型领域,它与一般的观光旅游有所不同,它是将观光旅游和体育健身活动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它既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也有产业特征,它是集旅游休闲观光和体育竞技特性于一身的产业。我国因具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物资丰富、气候多样等诸多优势,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像我国吉林省境内有松花湖滑雪场、净水潭滑雪场等,此外像海南、成都、贵州、等地因所处位置气候环境的独有特征,为体育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我国还包括一些具有较强地方民族性的体育项目,如少林武术节、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新疆少数民族的赛马节、西双版纳泼水节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也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旅游产业也随之兴盛起来,爱好高尔夫球的旅游者人数正在逐年增加、钓鱼场馆规模扩大、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2012-07-28 | 作者:周军 |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 | 【打印】【关闭】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开启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农民身份的不断转换以及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在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主体的观念、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乡村文化形式、乡村文化结构设置、乡村文化载体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一、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文化变迁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乡村文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1.计划经济引发的內源性文化危机是乡村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因 文化作为社会基本样态的综合反映,具有非常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注入的情况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体系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化的自组织系统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在自身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

由于主导社会文化反映形式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而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却会从自身内部产生出质疑、怀疑、批判原有文化模式的新文化因素,并与原有的自在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发生冲突,而引发文化的变迁。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封建文化思想被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所代替。建国初期中国面临异常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在经济上,我们采用了前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控制。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僵化性弊端日益显现。 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强化,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依然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对乡村社会实行全面的控制,摧毁和抑制了传统家族宗法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消除了农民对宗法组织的依附性,并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硬灌输”到乡村社会,用新的政治伦理渗透和改造了乡村社会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道德冲淡了农民的传统乡村文化意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所有社会活动、生活行为及文化意识都被限定在集体范围内,使农民对集体村落产生新的依附意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完整版)_1

报告编号:YT-FS-3463-63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 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

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作者: ————————————————————————————————日期:

社会学调查报告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姓名 院系 学号

对家乡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闲暇时间,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2013年9月末至2013年11月初 2.调查地点: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青堆镇广文村、山嘴村、宫岭村、核房村 3.调查人:沈立鹏、李佳伟、纵雪楠、王雅静 4.调查方式:由我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我的合伙调查人进行数据统计,我对自己所在的广文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

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1993年左右的的家点百分比的调查及2013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 1993年家电普及情况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038457.html,)/总结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 告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XX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XX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 XX年前我家乡电器 种类电视机vcd/dvd电磁炉冰箱 比例70%30%3%5%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练习题(含答案)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练习题(含答案) 9.1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一、选择题 1、当代中国先进化是社会主义化。判断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是() A国家性质 B社会制度指导思想 D经济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4—5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D坚持民主集中制 3、坚持先进化的前进方向() ①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化素质的不断提高②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A③④ B①②①③ D②④ 4、胡锦涛强调,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化旗帜,在化观

念上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化建设上这段话主要强调()A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B要继承人类明中的优秀成果 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D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全盘西化 5、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化,要求把握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化。发展先进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②面向未③面向现代化④面向社会 A①②④ B②③④①②③ D①③④ 6、建设当代中国先进化,核心的、本质的要求是 A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B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 D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据此回答7—8题。 7、我们的化建设之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

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15-10-05 体育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由于社会结构不断深化,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正处于结构上的调整与变化过程,同时在面对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下,体育三大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在体制上、观念上存在诸多不适应,涌现出大量的新现象、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如何结合我国体育三大领域的发展现状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是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也能为体育事业改革指明方向,并为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现状 1. 1 竞技体育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举国体制”,也兼有“体教结合”、“社会培养”等模式。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主要形式,它是以国家统一计划管理,政府投入为主体,强调目标的高度一致性,整合各地方竞技体育资源,使国家整个竞技体育发展全面向奥运会靠核心、以全拢,从而逐步形成了当前以体育总局为组织领导运会竞赛体制为杠杆、以“一条龙”三级训练网为保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奥运争光”更是成为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中心目标。从2008—2012 年我国运动员取得世界冠军的培养方式统计情况来看,“举国体制”模式培养下的竞技运动员占主体,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模式。 中国、美国、俄罗斯三个国家在第 27、28、29 届奥运会金牌榜上始终处在第一集团,中国竞技体育地位在世界竞技体育上是耀眼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的举国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取得的成果是显着的,也是时代所需要的。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从诸多媒体的报道和学术研究来看,现行的“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存在诸多不可调节的现实问题: ( 一) 从体制上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规模小,主要以三级“一条龙”的选拔培养方式,基层人才选拔只是靠体校、训练基地等,造成后备人才规模小,从运动员选材上限制了我国人口基数大的优势发挥。 ( 二) 从管理与保障上看,体校、各级运动队长期“重训轻文”,造成文化素质低下,运动员退役安置难问题突出。国家体育总局人事2002年编制的《全国体育人事工作调研报告》显示湖南等八省区,处于待业的退役运动员占全部运动员人数的28.9%,宁夏多达78%,辽宁为34.5%。媒体也不断报道奥运冠军以搓澡为生等类似新闻,可见竞技体育“金牌效应”带来文化素质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 三) 我国竞技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国家财政部公布的财政决算报告表明,2000 年“文体广播事业费”预算数为292.24 亿元,其中拨给国家体育总局的财政经费与事业费为16 亿元。而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提供的数据,依照奥运争光计划,从2001 -2004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 1 亿元; 2005-2008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2 亿元,到了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仅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_周军

2011年第2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1 第38卷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Vol.38 (总第195期)(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95 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 周 军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乡村文化的变迁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相伴而生。变迁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人格、职业 意识、乡土意识都发生了转变,其原因主要是内源性文化危机与外缘性文化注入、文化异质性的增强、现代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等因素。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变迁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中国乡村;乡村文化;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11)02-0060-05〔收稿日期〕2010-10-22〔作者简介〕周 军(1969-),男,辽宁朝阳人,法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及其建构问题研究”(项目 编号:10YJA710095)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变化,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开启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农民身份的不断转换以及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在现代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主体的观念、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和信仰体系、乡村文化形式、乡村文化结构设置、乡村文化载体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一、乡村文化变迁的因素分析 文化变迁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乡村文化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1.计划经济引发的內源性文化危机是乡村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因 文化作为社会基本样态的综合反映,具有非常稳定的自组织系统,在没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外来文化注入的情况下,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的基 本文化价值体系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文化的自组织系统也会随社会的发展在自身矛盾运动的推动下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由于主导社会文化反映形式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而特定民族或特定社会却会从自身内部产生出质疑、怀疑、批判原有文化模式的新文化因素,并与原有的自在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发生冲突,而引发文化的变迁。 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封建文化思想被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所代替。建国初期中国面临异常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在经济上,我们采用了前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使传统乡村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控制。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僵化性弊端日益显现。 计划经济体制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强化,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依然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国家依靠政权的力量对乡村社会实行全面 6

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一: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目前,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要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了解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我利用寒假这段时间,对我家乡邻近的几个村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体现一点点参考价值。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XX年XX月XX号。 地点:XX省XX市 方式: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邻居进行个别访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统计。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下象棋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近年来随着广场舞的传播,我们村 以及邻近的几个村庄流行起了打腰鼓和跳集体舞,这种歌舞的娱乐方式更是起到了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的作用。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2%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6%左右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 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

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

高中政治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2)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理解: (1)结合史实,理解近代中国关于先进文化求索的历史结论 (2)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分析 (1)运用相关知识,说明必须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2)结合典型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莺要作用 (3)收集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3)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4.13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说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明确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相关知识】: (1)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 (2)历史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 五、【方法点津】: (1)结合图片、影视等鲜活生动的工具回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2)举行以“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还是多元化”为主题的讨论会,澄清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和危害,深入理解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结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体会其重要意义。 (4)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感悟其蓬勃生机和伟大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