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南矶山的传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
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旱和蝗灾,继而瘟疫流行。

民不聊生。

少年朱元璋父母相继病亡。

被迫前往濠州钟离的皇觉寺当了和尚。

1352年,他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自立一军。

韩林儿称帝时,朱元璋任左副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废除了一些元代苛政,命诸将屯田。

后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壮大了自己的军力。

1361年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

时与陈友谅开战,初战失利。

从湖口败到康山。

“猪(朱元璋)见糠(康山),喜洋洋。

”从此站稳脚跟。

开始陈友谅军队不断追击朱元璋军队,陈友谅追到南山,即遇朱元璋阻滞不前。

双方则在南山与康山之间对峙。

常有战斗,互有伤亡。

朱元璋在两军对峙时,接受军师刘伯温的建议。

一边战斗,一边招兵买马,扩军造船,积极备战。

使其军队不断壮大。

终于凭借强大兵力和周密的计谋,在鄱阳湖中南矶乡的东湖击败陈友谅,转败为胜。

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南矶乡的东湖大战时,采用的是类似于赤壁之战的战法。

当时,朱元璋占据康山,船队停在锣鼓墩。

军士使用的大多是小船。

行使较为灵活。

陈友谅占据南山,船队停在阵头咀。

军士使用的大多是大船。

掉头较为缓慢。

一日,朱元璋根据刘伯温的建议,使用上千条小船,两船一个编组。

其中一只船装满干柴,一只船装载士兵,并隐藏起来。

就这样两船一组,两船一组,顺着东南风漂向南山。

当朱元璋的船只漂到湖中间时,被陈友谅的士兵发现,报
告到陈友谅,陈友谅定睛一看,湖中的船上未见一个士兵。

还以为是朱元璋的船跑了锚。

高兴的命令士兵捡船。

正在这时,朱元璋船上的士兵立即点着另一只船上的干柴,使两船分离。

将干柴烈火雄雄燃烧的船只推向陈友谅的船队。

使其漂向陈友谅的船队,燃烧陈友谅的船队和士兵。

并将自己乘坐的船只,定格在湖中。

待到陈友谅的船队被烧坏,不能行使。

士兵被烧的焦头烂额,死伤过半。

未死者拒船跳水,泅水逃跑时。

朱元璋的士兵挽弓搭箭,射向陈友谅的士兵。

接着又驾船前进,逼近陈友谅的残兵。

拔剑刺向陈友谅的残兵。

使陈友谅几乎全军覆灭。

落慌而逃。

逃至吴城附近。

正在吴城望夫亭(现改为望湖亭)观战的陈友谅的夫人见打了败仗。

气得跳入赣江,自杀身亡。

至1363年,朱元璋将陈友谅追击到九江口,杀死。

在大战鄱阳湖的战斗中,朱元璋有三十六位忠臣牺牲。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在他建立明朝,当上皇帝之后,即在康山建了一座庙宇。

起名忠臣庙。

并为他们一一塑了全身像。

供人聘吊,膜拜。

刘伯温的钓鱼台
在矶山岛西北角,有一处长约7米,宽约5米,高约3米的红石平台。

这就是刘伯温的钓鱼台。

台上原有石凳、石桌,后被废。

相传,1361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曾把前沿阵地指挥部设在矶山。

时为朱元璋军师的刘伯温,常在战斗间隙,来到钓鱼台钓鱼取乐。

钓了很久都没有钓到大鱼。

一天傍晚,朱元璋闲暇无事,也散步来到钓鱼台,观看刘伯温钓鱼。

不一会,刘伯温就钓到一条大鱼。

朱元璋高兴得脱口而出:“大鱼者,友谅也!终成我军盘中餐!”不久,
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交战中,即转败为胜。

自此,刘伯温钓鱼台就名闻遐尔了!
民间传说
龙山——南山
亘古时期,鄱阳湖是一个大海,大海底下有隧道通往东海,东海龙王及其家族,常来往于两者之间。

大海四周是广阔的平原,再远处则为崇山峻岭所包围。

平原上,居住着众多民众。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也算祥和。

一年,江西大旱,鄱阳湖周边十个月未下雨。

平原上树木枯黄,庄稼蔫萎。

民众不但炎热难当,而且饮食无着。

许多人渐渐饿死。

于是跪求玉皇大帝降雨救灾。

不久玉皇大帝降旨东海龙王,命令东海龙王派龙子龙孙前往江西降雨。

东海龙王接到圣旨,立即召集龙子龙孙计议。

东海龙王说:“江西大旱,民不聊生,玉皇下令,命我降雨。

谁可前往?”龙王第八太子——虬。

主动请命。

他说:“呼风唤雨,润泽大地,促草木生长,救民众危难,乃我等天职,我去也!”东海龙王当即应允。

龙太子虬领命后,立即迅速钻过海底隧道,来到鄱阳湖,然后吸满湖水,腾空而起,洒向旱区。

就这样一次两次、十次、二十次……不停地向旱区喷洒雨水。

经过七天七夜的喷洒。

旱情解决了。

民众得救了,龙太子虬却累坏了。

躺在鄱阳湖中,不得动弹了。

过了许久许久,这条龙变成一了座首南尾北的山——南山。

现在的南山仍与龙十分相似:龙头在万家村、柏家村位置,龙口
在万家村、柏家村之间。

龙身在陈家村、魏家村、谢家村、穿盔甲村;龙鳍在山西村、黎家巷(邱家村);龙爪在阵头咀、山东村;龙尾则在北头山和托山。

在万家村与柏家村之间的南侧,现在仍有“龙口”这个地名。

后来,不久民众来到这座山居住,继续享受虬龙的哺育。

并不断传颂着虬龙的功德。

凤鸡山——矶山
很久很久以前,鄱阳湖浩瀚广阔,环周千里。

夏秋湖水渺茫,水天一色;冬春湖水下降,现出片片草洲和湖滩湿地。

湖中生活着各种候鸟、鱼虾、贝螺。

每到冬季,许多人都会来到鄱阳湖中徒手摸鱼捉虾。

一天,突然寒流来袭,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许多摸鱼捉虾的人,来不及躲避,被冻得手脚哆嗦。

生命垂危。

此时,一只硕大的凤鸡飞过这里。

见此情形,十分难过。

立即降落在被冻人群中,对人们说:“天寒地冻,不能久呆,骑上我背,上岸防灾!”于是被冻的人们,一批批骑上凤鸡的背,飞到湖岸可以躲风避雨的地方。

就这样,凤鸡在湖中与湖岸之间,来回往返,不停地飞着飞着。

帮助受冻的人们,走出了死亡的深渊。

凤鸡整整三天天夜没有停歇。

直至把所有的人都背上了岸。

它还不放心。

又飞到湖中寻觅。

飞呀飞呀,最后精疲力竭,立在湖中,飞不动了。

不知过了多少年。

凤鸡渐渐变得坚硬起来了。

成为了一座红色石山,但形体依旧不变,十分美丽。

有凤冠、凤头、凤尾。

后来,人们就把这座红色石山叫做凤鸡山,又称矶山。

学鬼洞
相传在明清时期,南矶山的民众十分崇拜神灵——菩萨。

每个村庄,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菩萨。

这些菩萨或泥塑,或木雕,栩栩如生。

民众有什么重大事情,在作决定之前都要问菩萨。

按照这菩萨的旨意办事。

而为了使菩萨更加灵验。

在菩萨开光之前,要给菩萨捉魂。

即将人或其它动物的灵魂捉到菩萨的形体中。

捉魂的方法是:首先准备好轿子,将菩萨放在轿子里。

另准备好“三生”(煮熟的猪头、鸡、鱼)放在一个盆子里。

还要准备好一只活鸡,一块绸布,一套锣鼓,一挂鞭炮、一些香纸。

参加捉魂人趁天黑抬着轿子、菩萨,拿着“三生”、活鸡、香纸、爆竹、锣鼓等。

悄无声息地来到预定地点。

等待人员或鸟兽的叫声。

一旦听到人员或鸟兽的叫声。

立即打锣打鼓、鸣放鞭炮,将鸡头宰下用绸布包好放入预先在菩萨身躯后面开凿的印槽中,封存。

并把“三生”放到菩萨前,顶礼膜拜。

这就完成了给菩萨捉魂的程序。

即把人或动物的灵魂捉到了菩萨的形体中。

在漆黑的夜晚,人碰到了捉魂的事,立即就会吓死——即变成鬼。

“学鬼洞”这地方就是捉魂活动进行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鬼”最多的地方。

而且这些“鬼”的灵魂是被捉走了的。

所以他没有智力,没有主见,只能人云亦云。

你说什么,他说什么。

“学鬼洞”这地方在南山北侧。

这里有一个长约百多米,高约二十米,呈内圆弧形的峭壁。

正中下方有一个洞,人们站在洞前,高声叫喊,就能听到同样的回声。

过去人们都说,这是“鬼”在学我们讲话的声音。

所以把这个地方叫做“学鬼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