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_综述_汤顺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综述)
汤顺清, 周长忍, 邹 翰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 概述了生物材料发展的三阶段,即惰性生物材料阶段(替代修复)、生物材料生物
化阶段、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阶段.指出目前组织工程的研究为生物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
会:人们在可降解吸收生物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认为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
料是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研究的重点.同时现阶段克隆技术等也为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的发
展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降解; 吸收
[中图分类号] R318.08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0-9965(2000)05-0122-04
生物材料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可理解为生物材料是一类用于人工器官、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检查、治疗疾病等医疗保健领域,对人体组织、血液不致产生不良影响的功能材料[1].生物材料的发展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自人类认识了解材料起,就有了生物材料端倪.早在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利用棉花纤维、马鬃做缝合线;16世纪开始用黄金板修复颚骨,陶材做齿根;用金属固定内骨板以及用金属种植牙齿等.随着医学以及材料学的发展,尤其是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成功,如20世纪40年代高分子材料的大力发展,为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目前可以说从人体天灵盖到脚趾骨、从内脏到皮肤,从血液到五官,除了脑以及大多数内分泌器官外,都可用人工器官来代替.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促进了生物材料的发展.作者根据发展水平和产业化状况,把生物材料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惰性生物材料,即材料与组织细胞无界面作用;二生物材料的生物化,即材料与组织细胞亲和性改善,关注界面间的相互作用;三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不仅关注材料与组织细胞的亲和性,还关注材料本身的成型、力学性能和降解能力.下面分别讨论这三个阶段生物材料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前景.
1 惰性生物材料
惰性生物材料是指对人体组织化学惰性,其物理机械和功能特性与组织匹配,使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不致产生不利于功能发挥和对其它组织影响的反应,特别是与组织接触或短(长)时间不产生炎症或凝血现象,无急性毒性或刺激反应,一般无补体激活产生的免疫反应[2]的一类功能材料.这类材料的应用基于对材料本身性能的全面了解,是人类最早、最广泛应用的生物材料.
目前惰性生物材料主要品种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金属材料主要集中在不锈钢、钛、金、银等基体金属及钴、镍、银-汞合金;非金属材料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铝酸钙等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品种多,应用最为广泛,它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氨酯、硅橡胶、天然橡胶、碳纤维、聚砜纤维、聚丙烯中空纤维、吸附树脂等;复合材料主要有纤维增强聚合物材料或金属-陶瓷复合材料[3].这些材料可用于人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瓣膜、人工心脏及心脏辅助设备、心脏补片、人工晶状体、人工中耳骨、人工食道、喉、乳房、肾、肝、胰、胆道、输尿管、阴茎、皮肤、承力骨、颅骨、关节,以及医疗辅助设备如医用插管、输液管、输血管、手套、避孕套、绷带、止血海绵、组织黏结剂等.
[收稿日期] 2000-09-15
[作者简介] 汤顺清(1968~),男,湖北监利人,副研究员,博士.
第21卷第5期2000年10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 .21No .5 Oct .2000
材料表面的钝化也是惰性生物材料的研究内容,表面钝化的内容是在材料表面覆盖白蛋白,抑制血小板在基材上的沉积,使凝血反应难以发生,或设计类金刚石表面,使材料表面不会引起任何细胞毒素作用、溶血作用和补体激活现象,另外该表面具有机械、热、化学和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优点,可望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惰性生物材料[4].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惰性生物材料的应用会向更高层次———生物化或组织工程化生物材料过渡.但就目前商品化和普及应用水平看,尤其是医学的目的从治病救人转轨到预防保健过程中,需要大量常用人工器官和生物材料为主体的医疗器械,使惰性生物材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统治地位是研究开发的重点.
2 生物材料的生物化
随着材料科学、医学的发展,以及先进仪器设备的发明,带动了生物材料的发展.集中表现在发现新型生物材料,以及更多关注惰性生物材料所制成的人工器官和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与组织或血液产生的界面反应.新型生物材料有代表性的成果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钙磷系玻璃陶瓷,如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珊瑚等[5].这类材料具有与人体骨组织的无机成分有类似的化学组成,材料抗压、抗折强度与人骨接近[6],植入后与组织亲和性良好,同时有降解作用并诱导成骨细胞(加诱导因子如B MP )的长入[7],使植入组织骨化,一段时间后植入组织转化为正常组织等特点,也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生物化.
另一个研究重点是惰性生物材料的生物化-即在不破坏原有材料性能的基础上,通过表面改性设计使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与细胞亲和性好,不产生炎症、凝血、畸变、甚至癌变等反应.研究的重点是抗凝血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抗凝血材料设计思路有以下五点:(1)在惰性生物材料表面引入活性药物如肝素、尿激酶、前列腺素等或类肝素化[8~11],这种生物化方法的关键是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引入这些高抗凝血活性物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表面维持一定量的抗凝血活性药物;(2)表面接枝亲水性分子链[12~13],是蔬水高分子生物材料生物化的一大内容,主要在表面接枝PEO 或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等亲水链,使材料在体液或血液环境中表面完全亲水.(3)设计表面微相分离结构也是材料生物化的内容,微相分离是血管壁内皮的结构特征,即亲水糖链和蔬水脂质体形成两相镶嵌结构,模仿这类结构可望改善材料的抗凝血性.目前主要通过共混或共聚方法在高分子聚合物如聚氨酯表面引入微相分离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微相分离结构对材料抗凝血性能提高的机制没有完全弄清楚,使该方法的研究受到制约;(4)接枝蛋白质或氨基酸,产生免疫吸附[14],这主要是基于蛋白质、氨基酸或核酸与细胞有更好的亲和性;天然高分子如甲壳糖、胶原、明胶、蛋白微丝等生物材料的研究表明,它们的抗凝血性能和组织亲和性优于一般生物材料,关键在于一系列处理过程中如何维持天然材料的结构性能,尤其是维持材料的免疫性能;(5)表面液晶结构设计,使材料表面与细胞表面产生类似的物理结构或化学结构,该研究已经证明表面液晶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材料抗凝血性能的提高[15].
3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材料生物化毕竟不能改变材料的基本结构,这为材料的长期使用留下隐患,同时器官(尤其是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用单一无活性的材料来模仿其全部或大部分功能.因此在器官(或组织)供体来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体外培养出正常的组织供手术使用,是医学界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界追求的目标之一.组织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组织工程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开发用于修复、增进或改善人体各种组织或器官损伤后功能和形态的新学科,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组织工程的关键是构建细胞和生物材料的三维空间复合体,该结构是细胞获取营养、气体交换、废物排泄和生长代谢的场所,是新的具有形态和功能的组织、器官的基础.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组织工程也为生物材料出了难题和提供了发展方向.那么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支架材料)应具备哪些性能呢?首先是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123第5期汤顺清等: 生物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