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公共政策价值观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知识章节的整理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1 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冲突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与动态性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形成、提出与分析一公共政策问题有谁提出1政治领袖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民意代表4大众传媒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6政府部门本身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边界分析法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多角度分析1个人角度2组织角度3技术角度类别分析法1实质的相关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析分明原因层次分析1可能原因2合理原因3可行原因类比分析法1人的类比2直接类比3符号类比4想象类比头脑风暴又称为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1组建团体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假设分析法1确定厉害人关系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第三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1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按照建立的过程分为1界定议程2规划议程3磋商议程4循环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程度分为实质议程和象征议程二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1首先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主要有四个阶段1创始2说明3扩散4进入1外在创始模型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民主和和平的社会中常见2动员模型属于政府直接常识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不太民主的3内在创始模型属于政府因解决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中标在财富和权利高度集中的社会比较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行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指标和效果。
公共政策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与和谐社会分析研究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一定要考虑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作用。
公共政策价值观念的现状和变革趋势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公共政策能否满足政策价值主体的需要直接影响到政策价值观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而政策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反过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值得加强对政策价值观的研究。
本文对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政策价值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关键字:公共政策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主要构成要素(一)自由自由指的是无障碍的思想与行为。
自由是通过社会的制度安排来实现的,政策的配给与法律的保障便显得特别重要。
一个国家的自由状况可以通过政策和法律来反映,一个国家的自由权利也可以通过政策与法律来保障,比如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多方面权利。
当然,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并非注明自由是无边无际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相信自由是有限度的,比如言论自由并不包括散布危险或恶意谎言的权利、也不包括向警察谎报市政厅里有炸药的权利。
(二)平等平等是指在集体内作为个体的集体成员寻求某种特定的利益目标时有着大体的相似的机会或条件,或者对某种特定的利益需求有着大体相同的实际占有量。
平等应该是每个人拥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制于任何的政治交易或社会利益的平衡。
但是,个体由于素质差异,获取利益的能力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了不平等。
当这种不平等进一步转化为获利能力上的差距,甚至相互关系上的压迫、剥削等现象时,不平等将会进一步扩大化而出现平等危机,这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就成为必要。
平等的理念之于公共政策应该是“满足多数,保护少数”。
即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人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
(三)民主民主是指在一个系统内,作为个体的集体成员与代表统一的集体行动的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状况。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摘要: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
价值取向关系着公共政策是否能有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协调社会多元利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公共性;以人为本引言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的范围,使社会达到善治的一种手段;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与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辩论、竞争和合作的民主活动。
[1]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主体确立的价值目标方向,同时也是一种评价性的态度。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内容丰富的价值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倚重和追求的价值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上都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也在新中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功利主义是现代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腾飞,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缺陷也日渐明显。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资源良好分配,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
公共政策是一种政治运行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
整个过程都需要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控制,都需要以价值取向作为基点和标准。
一、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取向政策问题构建是政策活动最为关键的一环。
如果政策问题构建错误,那么无论我们制定的政策多么科学,执行的过程多么规范,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因为,我们为错误的问题找到的解决方案是解决不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政策问题构建是主观的产物,是“实然”和“应然”之间的鸿沟。
“实然”是客观的,是现实,真实、事实。
而“应然”是主观的,是理想、目标、目的。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政策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公共政策息息相关。
而现存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分配就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在公平的价值德取向下的引导和调整。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而政治学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1981)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
这个定义与其他学者的说法不同,或许大家注意到了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但是,基本上是对于物质领域的分配功能,而伊斯顿的定义则较多地关注了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它这里所谓的价值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一切可用的资源,有物质形态的,也有非物质形态的。
这就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首先,价值问题不仅仅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基础,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社会价值对于物质领域的分配,而且本身也是公共政策研究的对象,政府必须研究并确立自身的价值标准,这里实际上就隐含了一个重要概念,利益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议题,所谓的遵循社会价值就是要将公共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
二、公共政策的特点1、政治性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阶级和国家意志的体现,直接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意志和根本利益。
在阶级社会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总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倾向反应到政策之中,就是公共政策的阶级性,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总是要把本阶级的利益放在首位。
因而在任何社会中,政策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的特点。
说政策具有政治性,并不等于说政策就是政治。
政策同政治有联系,也有区别。
政治决定政策,政策服务于政治。
因此,政治是目的,而政策则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目的而施用的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要防止把手段当目的的错误做法,更要避免把目的当手段。
2、权威性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国家,无论是转化为法律形式的公共政策,还是以条文、规定形式存在的公共政策,都具有依靠国家强制力得以贯彻的性质。
这也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其协调功能的基本保障。
具体来讲,公共政策之所以具有权威性,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只有特定的组织或机构才具备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资格,而这种特定性来自于法律的明确授权或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二是公共政策的运作程序和规则,无论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都必须是法定主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违反程序和规则的严格性,且在公共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三是公共政策的实施具有强制性,公共政策的实施是依赖于外在强制政府和第三部门制定的政策,而这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公共政策中的价值观
一般的自由观点是,至少,为一项政策承担成 本的人应该就是受益者。(社会福利政策是由 富人负担却由穷人享受的政策,不符合自由原 则。)
整理课件
然而,从普遍意义上说,人并不那么热 愛自由(弗洛姆Erich Fromm所谓的“逃 避自由”),人的惯性是懒惰的,并不 愿意思考那么多关乎真理的问题,人们 很愿意有个人什么都替自己做主了,热 愛面包远甚于热愛自由——否则怎么会 有那么多专制与极权呢?(陀思妥耶夫 斯基)
整理课件
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t 18C,Jerimy Benthem,Utilitarianism
绝对主义:categorical 18C,Immanuel Kant
整理课件
什么是公平?
从哲学上讲,公平(英文中有Equity,Justice 和Fair,翻译为中文对应于公平、公正和正 义),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同时,很多人也不太反对政府限制我们 的行为,认为少一点自由可能带来多一 些效率和平等。
整理课件
1、公平、效率、自由,这三大标准哪个 你最认同?你的认同是情感上的还是有 逻辑依据的?
整理课件
2、考虑以下三个标准: 1)当一项政策对社会整体有利时,它 是好的; 2)当多数人喜欢它时,它是好的; 3)当它强迫人们去做人们该做的事时, 它是好的。
The greatest good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整理课件
(1)边际效用基数论 边际单位商品的价格,就是消费者愿意支 付的价格,也就是作为该消费者所购商品的 边际效用的计量单位。以这种方式计量出来 的效用,意味着效用是可以用1、2、3元等 基数计量的。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基数论。 边际效用基数论认为,个人的效用是可以用 一个数值来表示的,并且不同人的效用可以 加总。
公共政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浅析
公共政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浅析作者:陈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7期摘要:公共政策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的重要话题,受到各方的关注。
公共政策与价值观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价值观影响着公共政策过程的始终,而同时公共政策也会反作用于价值观念,调适、引导、延续、改进、变迁价值观。
两者的互动时刻进行,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着民主与效率问题、两者之间互动关系脱节以及价值冲突等问题,针对性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需要改革体制机制、革新民主制度,同时引导各政策参与主体主动更新观念等措施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公共政策;价值观;双向互动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建立在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和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之上。
所以遵循着这一线路发展的公共政策领域遵循着绝对的价值中立的原则,决策的专业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的倾向逐渐增强,技术理性被提高到无可复加的地步,工具理性蔓延到公共政策的所有领域。
但如今,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越来越高,“公共政策只有在一定的价值导向之下才能发挥其功能与作用”[ ]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以分析并了解清楚公共政策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政策与价值观之间的双向互动无论我们是通过个人的直观感受还是逻辑推演又或者通过实证分析都会发现价值观与公共政策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价值观无论是个人价值观亦或是群体价值观又或者不同层面的价值观都会或多或少的反应到公共政策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以及制定。
而公共政策也常常有意或者无意的影响个体、集体乃至社会的价值观。
所以公共政策与价值观念就是一双向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一)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的始终以公共政策的过程为线条,从问题产生到政策终结,方方面面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当然每一阶段的主导价值观都有所不同,因为价值观种类多种多样,在此以主体不同将其分为政策决策主体价值观、政策执行主体价值观、政策评估主体价值观以及政策目标群体价值观四种,政策过程选取陈庆云教授《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七个阶段,具体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价值观影响到政策过程的始终,在问题确认阶段,“从理论上讲,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应该成为公共政策的关注对象,但从公共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必然选择具有普遍价值的社会问题。
第八章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
效率对社会政策走向的影响也是显而 易见的。对于那些追求效率的人来说, 通过市场来配置和分配资源是重要的。
经济自由主义学派:弗里德曼、哈耶克、艾哈 德认为,要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要把与 市场相联系的效率确立为优先的政策目标,因 而极力反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推行再分 配,以达到收入均等化为中心的“结果均等”, 认为这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损害。
再次,关心人的权利和价值,主张平等、 自由和人的全面完善的发展。 最后,强调人性,特别强调人的理性是 社会的发展动力,突出人的神圣使命。
2.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第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价值。 第二,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互相尊重 。 第三,宣扬博爱,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 助、友爱、关心、同情和团结。
2.新自由主义 20世纪初 代表人物:布兰代斯、杜威、罗斯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里根经济学、撒切尔 革命更加注重恢复19世纪传统自由主义的市场 和效率的线索,更尊崇20世纪哈耶克和贝勒兰 山学派的传统自由主义理念。
布兰代斯 Louis D. Brandeis,1856–1941,美国历史上 最著名的法官之一,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人民的律师”。是最早在美国提供无偿公益服务 的律师之一,同时亦是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一位 犹太人大法官。为了纪念布兰代斯,创立于 1948年的马萨诸塞州的布兰代斯大学以他的名 字而命名。
哈耶克 (1899-1992)Hayek,Friedrich August,奥地利裔 英国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生于奥 地利维也纳。先后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和政治科学 博士学位 。
因此,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 的行动实现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 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二)自由与控制的价值目标对社会政策的影响 极端的个人主义 反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严格限制政府的 权力和大力发展自有市场经济。---警惕国家 英国、德国---社会保险---社会控制---社会稳定
第八章 公共政策价值观(公共政策-西北工业大学,王天申)
系统 名称
主导 信念
系统的价值 目标
自动机制
自律机制 (行为规范)
科学 世界是 追求真于是 科学家提供成 知识公有、世界主 共同体 可以理 达到知识增 果与获得承认 义、无私利、独创 解的 长最大化 的交换系统 性和科学自由 社会 人类走 生态系统的 自利的个人通 功利原则、仁爱原 共同体 向繁荣 完整、稳定 过市场达到资 则、公正原则、人 和优美 类尊严原则 源配置最优 (看不见的手)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二节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
一、价值冲突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一)价值冲突的含义 (二)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1、从空间上看,存在着局部利益和整体利 益的价值冲突。 2、从时间上看,存在着近期利益和长远利 益的价值冲突。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系统 名称 主导 信念 系统的价值 目标 自动机制 自律机制 (行为规范)
科学 世界是 追求真于是 科学家提供成 知识公有、世界主 共同体 可以理 达到知识增 果与获得承认 义、无私利、独创 解的 长最大化 的交换系统 性和科学自由 社会 人类走 生态系统的 自利的个人通 功利原则、仁爱原 共同体 向繁荣 完整、稳定 过市场达到资 则、公正原则、人 和优美 类尊严原则 源配置最优 (看不见的手) 生态 系统 生态 生态系统的 生态金字塔瑟 生态完整性原理、 自然资源保护原理、 繁荣 完整、稳定 食物链 和优美 动物的权利、后代 的人权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1、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伦理要求。 2、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伦理要求。 3、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的伦理要求。
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八章
8第八章行政决策
这是由亚当·斯密提出,被西蒙称之为经济人的无限理 性决策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人被假定为具有全知全能理性的人,经 济人能为他要完成的特定目标采取各种措施,选择最佳方 案,即选择经济效益(利润)的最大化决策者能够通过其 理性的认识能力确切知晓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心,能够寻找 到达成目标的所有决策方案及其后果,知道每个决策选择 方案的收益与费用比例,知道每个方案的价值和优劣性, 从而排出优先顺序,然后从中选择最有效的决策方案
(4)并非所有行政人员做出所有决定的过程都属于行 政决策,强调行政决策是在为实现较重要的行政目标时 进行的。
3、行政决策与政策制定
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都是一种决策过程,但并不 是所有的决策过程都是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显然, 决策的外延比政策的外延要大得多,因为决策有大 有小,政策则只是一种重要决定。
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这是西蒙在批评了理性决策模式之后提出的 一种决策模式。
西蒙认为纯粹理性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第 一,人的知识具有不完备性,要受主观认知、理 解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预见的困难性。 第三,选择范围的有限性。第四,时效的局限性。
正是由于理性有限,决策者不可能达到如理性决策 模式所要求的那幺完善,只能在有限且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对可能找到的备选方案作出“满意的”决策, 因此,行政决策的模式只能是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政策学家林德布洛姆针对 理性决策模式的缺陷提出的一种决策模式。
林德布洛姆认为:①人的理性由于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 制约,因而理性决策模式提出的决策必备的条件是不现实 的。②理性决策分析过分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强化政府 权力,减少了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可能性。③理性决策 分析无法解决决策面对的价值冲突和不确定性政策问题, 与政府实际的决策活动不大相符。
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与公正原则
学术论坛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与公正原则杨宏山[摘 要]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在于捍卫和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公正的完整内涵包括四个层次:即(1)公民基本权利的平均主义分配,(2)经济活动收益的效率主义分配,(3)社会底线需求的平均主义分配,以及(4)促进社会和谐的综合回应分配。
其中,第一层次优先于其他三个层次,第四层次是对前三个层次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公共政策;社会公正;价值目标;社会分配[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4)08-0088-04The V alue Object and Justice Principles of Public PolicyYAN G Hong2shanAbstract:The value object of public policy i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social justice.The complete implications of so2 cial justice consist of four principles:(1)average distribution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2)efficiency distribu2 tion of economic income,(3)average distribution of lowest demand,and(4)comprehensive response distribution of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The first principle is prior to the other principles,the fourth principle is the effective complement of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ones.K eyw ords:Public Policy,social justice,Value Object,S ocial distribution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现实社会问题和寻求政策解决方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
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含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1)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具有准科学性。
(3)研究内容在国家、政府、政党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的。
在学科内容上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主线是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
(4)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
第二节研究对象与概念体系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的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四个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组织的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2.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3.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4.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伦理与分析
理论、信仰、态度、感性、认知
规范功能、引导功能、调节功能
2、政策价值观对目标团体的影响
政策态度影响
政策情感影响
2017/8/16
14
政策认知影响
三、政策价值观与政策过程
1、政策价值观对政策问 题认定的影响
2、政策价值观对政策目 标确定的影响
3、政策价值观对政策方 案选择的执行、评估影响
2017/8/16
17
这项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二、价值分析的类型
(一)价值评判标准的类型 1.义务论 是指人们的行为必须按照某种道德原则或
某种正当性去行动的理论。
。
18
2.目的论
道德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的行为本身的道德价值评
价,而一行为善恶好坏的性质和程度,最终取决于该行为
所产生的实际结果, 道德目的论重视道德行为的基本价 值意义首先在于是否实现了该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目 的?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或达成了该主体的道德目的?目 的的达成即是道德的善,达成程度愈高,其道德善性就
3
2017/8/16
第一节 政策价值观的构成
一、价值、价值观和政策价值观 1、价值 所谓价值,是指一个系统的倾向和原则 2、价值观 人们对价值本质、价值现象 总的看法 3、政策价值观 政策价值观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
4
2017/8/16
二、政策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1、政策理论
对国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基本看法和意向,它直接
1
2017/8/16
内容提要
一、政策 价值观的 构成
二、价值 观的功能
三、政策 研究中的 价值分析
四、行为 规范要求
2
2017/8/16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东北大学《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个人整理版)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答:对象:理论研究、过程研究、方法论研究和案例研究。
目的:管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
任务:①推动公共事业向前发展②实现国家部门职能③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和调整价值分配④指导、补充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估计不能考) 答:产生的标志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与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政策科学构想》《政策科学进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70年代,分析范式产生,重心向执行和评估研究转移,理论基础从政治学向经济学;80年代加强了伦理研究,比较研究;90年以来重视宏观分析,政府改革和绩效评估成为热点。
3.我国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是什么?答:问题:一是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二是研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政府官员缺乏应有认识;四是政策科学的教学案例不足。
对策:充分认识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引进的西方理论本土化。
研究者应当深入政策过程。
第二章政策模型4.理性模型与渐进模型的优缺点是什么?答:理性模型分为绝对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两种,两者共同的优点是如能满足各类前臵条件,信息掌握量大、问题分析全面,将至少形成满意甚至是最佳决策方案。
但是绝对理性模型在现实中难以适用,有限理性模型要求问题既定,分析受时间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受决策者个人价值观影响严重。
渐进模型的优点是①可以减少对理论的需求②只掌握因素间的关联即可,不用考虑到所有变故③减少了待考虑因素④允许试验,实现自我校正的效果⑤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一系列相关标准,为另一个渐进模型的形成打下基础。
缺点是偏于保守,不适用战争或重大社会问题,在需要改革时会阻碍发展。
5.试用系统模型分析公共政策是如何从政治系统产出的?(估计不能考)答:系统模型设计环境、输入、输出和政治系统。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A.利益 B.权力C.公共 D.权威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C.限制性 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C.分配 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C.条件 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三、判断题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答案:×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答案:√3、“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
()答案:√4、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
()答案:×5、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政策价值观
政策价值观1伍启元在《公共政策》说过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张国庆在《现代公共政策导论》中也说过一切公共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
”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必须包含政策主体的价值选择,体现政策主体的价值观。
政策价值观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模式。
它规定了政策体制建立的组织设计的总要求,权责分配的总原则、政策执行的总依据、政策评价的总标准等。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政策系统行为的选择,即对社会资源的提取和分配以及对行为管制的选择。
例如,当代中国人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可行的;从理想角度研究,政策价值观则意味着判断。
这种判断不能简化为个人角度的价值表现,也不能简化为标准角度的价值论断。
这种判断以论证政策的对或错、好或坏、公正或不公正的评判准绳为依据。
政策价值观的构成因素主要有两大层面的。
其一是政治层面,它包括:政策理论,政策理想和意识形态。
其二是心里层面,它包括:政策认知,政策感情,政策态度。
政策理论是一定阶级对公共政策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直接体现和维护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它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行为指南。
任何政策尤其是那些表明社会发展前途和方向的重大政策,都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做出的。
政策理想是对政策体系和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的期望和未来发展的设计,影响和制约政策动机、政策目标、政策方向和指导原则。
政策理想在政治社会化的作用下往往转化为一些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及利益集团对政治现实、政治关系、政治发展的认知理解,集中表达了政策主体的根本利益的愿望,是政策主体政策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含了人们稳固的、长期的基本政治态度。
不同的意识形态要求人们有不同的政治行为,意识形态总是以某种价值体系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
政策认知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的认知、判断和评价,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它一般可分为政策知觉、政策印象和政策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功能、作用、结构、关系等的认识。
第8章 公共政策价值观
第8章公共政策价值观思考题一、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价值观?二、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作用?三、谈谈你对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冲突问题的了解?四、如何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答案一、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公共政策价值观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模式,这些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资源如何进行提取和分配。
事实上,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一切公共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
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政策主体的价值倾向就已经蕴涵于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了,从政策的制定、执行到政策的评价和监督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包含了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形成了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要素体系,并呈现出多样的特征,不仅包含感性层次的公共政策认知、公共政策情感、公共政策态度,又有理性层次的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理想。
1、公共政策认知。
它是人们对公共政策系统本身和政策过程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过程,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功能、作用、结构、关系等的认识。
包含认知者、被认知者、情境三个因素和政策知觉、政策印象、政策认知判断三个阶段。
2、公共政策情感。
它是伴随人的政策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政策体系、政策活动、政策事件和政策参加者等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由较低层面的政策情绪和较高层面的政策感情构成。
3、公共政策态度。
它是人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倾向。
缺少了政策参与者的积极参与态度,政策的实施就将举步维艰。
4、公共政策理论。
它反映了一定阶级对一定时期内本国或地区公共政策基本走向,其形式则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表现出来。
只有和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公共政策理论真正成为社会行动的指针。
5、公共政策理想。
它体现了公共政策对政策过程的期望和未来发展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公共政策的总体构想和规划。
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从而使政策理想顺利转变为政策实践。
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
以⼈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2019-08-18内容摘要:本⽂认为,以⼈为本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核⼼价值取向,它是对“以物为中⼼”的反思、扬弃和超越,是全⾯建设⼩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决策⽬标⼈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彰显公共利益价值,弘扬公平原则,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法和渠道,都是⼈本思想在公共政策中的具体应⽤。
关键词:以⼈为本,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改⾰之初,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我国公共政策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这⼀政策取向打破了“⼤锅饭”、“平均主义”的僵死局⾯,调动了全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我国改⾰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的成绩,同时也使得⾃然⽣态⽭盾突出,⼈⼝、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不谐调。
这些冲突和⽭盾是公共政策在社会全⾯改⾰和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偏颇的集中体现。
⾯对改⾰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共政策的⼈本价值取向的重要性⽇益凸显。
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为本,树⽴全⾯、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的全⾯发展”,第⼀次把以⼈为本提升到了公共政策核⼼价值的地位,明确了我国公共政策必须坚持以⼈为本的价值取向。
我国公共政策⼈本取向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第⼀,“以⼈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是世界之“本”,认为⼈是世界的本质和终极本质;⼈是价值之“本”,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意义的⽣命存在;⼈是历史之“本”,认为历史是⼈的活动史,⼈是历史的主体,⼈类创造并主导着历史。
第⼆,以⼈为本的公共政策价值理念,是全⾯建设⼩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民同⼼协⼼、共同奋⽃,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战略⽬标的第⼀、第⼆步,⼈民⽣活总体上达到了⼩康⽔平。
公共政策中的基本价值观内容
公共政策中的基本价值观内容
公共政策中的基本价值观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平正义:公共政策应当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2. 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应当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和为全体公民谋福祉。
3. 尊重人权:公共政策应当尊重并保护每个个体的基本人权,包括言论自由、隐私权、教育权等。
4. 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应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可持续性。
5. 民主参与:公共政策应当倡导民主参与和公众参与的理念,保障公民对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的参与权利。
6. 创新发展:公共政策应当鼓励和支持创新和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7. 多元共存:公共政策应当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宗教、种族和社会群体,倡导多元共存和平等待遇。
这些基本价值观内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但它们都反映了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和目标,即追求公平、正义
和社会福祉,同时尊重个人权益和参与权利,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公共政策价值观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价值观?
二、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作用?
三、谈谈你对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冲突问题的了解?
四、如何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答案
一、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取向模式,这些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资源如何进行提取和分配。
事实上,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一切公共政策都是为了寻求价值、确认价值、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价值”。
因此,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政策主体的价值倾向就已经蕴涵于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了,从政策的制定、执行到政策的评价和监督都体现着政策主体的价值观。
公共政策价值观包含了诸多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形成了公共政策价值观的要素体系,并呈现出多样的特征,不仅包含感性层次的公共政策认知、公共政策情感、公共政策态度,又有理性层次的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理想。
1、公共政策认知。
它是人们对公共政策系统本身和政策过程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过程,是人们对政策系统功能、作用、结构、关系等的认识。
包含认知者、被认知者、情境三个因素和政策知觉、政策印象、政策认知判断三个阶段。
2、公共政策情感。
它是伴随人的政策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政策体系、政策活动、政策事件和政策参加者等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由较低
层面的政策情绪和较高层面的政策感情构成。
3、公共政策态度。
它是人们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反应倾向。
缺少了政策参与者的积极参与态度,政策的实施就将举步维艰。
4、公共政策理论。
它反映了一定阶级对一定时期内本国或地区公共政策基本走向,其形式则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表现出来。
只有和本国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使公共政策理论真正成为社会行动的指针。
5、公共政策理想。
它体现了公共政策对政策过程的期望和未来发展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公共政策的总体构想和规划。
主要作用是鼓舞士气,振奋人心,从而使政策理想顺利转变为政策实践。
二、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价值观的作用?
公共政策价值观具有四项作用:
1、导向作用。
公共政策价值观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政策价值取向,某项公共政策的存在都将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活动,特别是那些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政策将对所有政策参与者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如西部大开发战略。
2、动力作用。
公共政策价值观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社会政策本身的某种期望,而期望值本身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人们为之努力的程度,在一段时期内可能会成为政策参与者的动力因素。
3、整合作用。
它表现在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
在政策制定环节上(包括政策问题的确立、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不同的公共政策价值观,对政策问题认定有不同的选择取向、评价标准和分析视角,就会引导公共政策主体认定不同的公共政策问题。
在政策的执行环节上,持有不同的公共政策价值观的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必然存在诸多差异,一项政策是否得到政策接受者的普遍认可将对其有效执行产生深刻影响。
而政策价值观就在于整合不同
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倾向。
4、评价作用。
公共政策价值观本身对政策过程也具有评价作用,其中包含一定的公共政策价值标准。
一是影响公共政策评价所需信息的选择,二是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和结果。
要真正体现公共政策的价值观的整体作用,应该整合公共政策价值观。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价值观的整合方式有交换、说服、强制三种形态。
三、谈谈你对公共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冲突问题的了解?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是指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政策参与者对于公共政策本身的利益导向持有不同的观点而产生的冲突。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首先是一种政策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包括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接受者之间的价值冲突。
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冲突,其社会影响十分明显。
最后,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贯穿于政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政策问题的确立、政策本身的制定到政策的执行以及政策过程的监督、评价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价值冲突。
它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1、从空间上看,存在着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所谓局部和整体的概念只是相对于其本身才具有意义。
它不仅表现为作为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价值矛盾,同时作为创造价值的个体之间,由于利益着眼点不同,其价值取向必须存在差异。
2、从时间上看,存在着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价值冲突。
由于政策制定者自身的原因,公共政策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已经埋下了价值冲突的种子;其次,作为公共政策影响广泛的广大民众来看,在看待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时候同样存在着类似冲突,而且这些冲突较前者更为突出和明显。
3、从社会效益上看,存在着公共政策的价值和代价之间的冲突。
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就是其实施的结果使其达到社会价值最大化。
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与之付出的社会代价相比,其社会收益较大而已。
一般来看,公共政策的代价或成本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所谓的“机会成本”问题,二是所谓的“负价值”问题。
公共政策过程中价值冲突的根源有两个方面:
一是客观原因。
指的是政策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客观障碍。
包含“机会成本”、“负价值”问题,自然灾害、国际形势突变等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小系统或亚系统的利益要求。
二是政策原因。
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公共政策价值观为价值冲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功能主义价值倾向将无法有效解决两个问题:
(1)无法解决为大多数赢得利益的同时而不得不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2)无法解决伦理道德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
四、如何理解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政策伦理,一般是指公共政策过程中道德价值体系。
罗德刚认为,公共政策伦理作为行政伦理的一种建构,应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维护某种公共秩序所需的伦理规范,如为人民服务、维护祖国尊严等。
二是为推进这些伦理规范所采取的硬约束手段,即公共政策。
并且认为,前者为公共政策在理念、原则上的要求,后者则是在公共政策的制度、政策层等操作层面的要求,就是行政伦理的政策化。
这种分析方法十分中肯,一方面突出了作为伦理学组成部分的公共政策伦理的伦理要素,另一方面也把公共政策伦理理解为行政伦理的政策化,突出了作为公共政策伦理的应用性。
研究公共政策伦理应该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是从公共政策过程的主体角度考虑。
即作为公共政策重要主体
的政策制定者应该以何种伦理要求进行行为。
一般认为,公共政策主体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理念包括:广泛的代表性、高尚的公德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二是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考虑。
即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环节需要何种伦理约束。
具体来说: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首先应该体现公正的基本伦理规范。
包括交换的公正性、分配的公正性、程序或规则的公正性。
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必须充分理解政策的本质和精神,在保证贯彻原则的过程中掌握政策的灵活性,同时要顾全大局,切不能随意违背政策本身的原则而做出违反伦理规范的行为。
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应该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和精神评估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做出基于客观事实基础的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