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与化性起伪的政治思想40页PPT

合集下载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荀子“化性起伪”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大儒家思想家,他的著作《荀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瑰宝之一。

荀子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论述。

其中,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思想观点,旨在解释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的修养与教育对于个体与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内涵,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荀子认为,人性天生有恶乱的倾向,但同时也具备善良和正直的潜能。

他认为,人的本性未经修养和教化,将会陷入贪婪、懒惰和无知的状态。

因此,个人的修养和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善良和道德至关重要。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通过个体自觉的努力而逐渐形成的,并且这种个体自觉的修养和教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荀子强调,在人性中存在两个层面的力量:本性和伪性。

本性是指人的本源,即初始的状态,内在包含着人的天性和欲望。

伪性指的是修养和教化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道德和理性的一面,这是人自觉塑造的一种伪装。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邪恶和贪婪,只有通过修养和教化,才能引导人性走向善良和公正。

因此,要使个体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道德,就必须通过琢磨和磨练,将初始的邪恶本性转化为善良的品质。

荀子提出的“化性起伪”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和品质并非先天的决定,而是后天的结果。

无论一个人的原生条件如何,通过自觉的修养和教育,都可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我们关注教育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启示。

其次,“化性起伪”思想强调了个体责任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人的进步和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外部的约束和规范,更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和品质进行反思和改变。

此外,荀子的思想强调了道德教育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强调个体的权利和利益,而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教育。

性恶论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 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

”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于天情,同于天情。

出于天情同于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

所以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 。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

”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荣辱》:“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认为:“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虽为天子,欲不可尽。

荀子专业ppt课件

荀子专业ppt课件
天论学术思想一关于自然观的思想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以创造自己的文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荀 子
.
1
1 人物简介 2 学术活动 3 学术思想 4 学术地位
目录
2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 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 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儒家人物代表之一。被尊 为“后圣”。
20
学术思想
七、关于祭祀的礼节
1、祭祀是表示感情与敬意的。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 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 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 以成俗。】《礼论》
21
学术思想
七、关于祭祀的礼节
2、不存在鬼神、迷信、灵魂不灭,一切都是 自然现象,是生命循环。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 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 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 也。…….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 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 尽】《礼论》
22
学术思想
八、关于军事的理论
1、强调了军队关乎国家的存亡、社稷的 安危和人民的福祉。
【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 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着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 使群矣。】《富国》
13
学术思想
四、关于礼法的思想——礼法兼用,王霸并重
1、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张以德服人。王道 的具体内容就是礼义和仁政。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哀公》
1、事物的名称是约定俗成的,是以客观事物的 实际内容为基础的,所以,确定名称时要“稽 实”。名称一经确定后,能对实际内容产生影 响,即“名定而实辨”。

孟子荀子的思想精品PPT课件

孟子荀子的思想精品PPT课件
【注释】①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 这句话的是公孙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③慊:快,痛快。
译文: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 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 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 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 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 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这样就达到 了“大丈夫”的境界。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 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 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 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
(所想要的東西 ,替他們聚積起來 )
3. 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众 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 够得到天下。
“ 民惟邦本”(《尚书》) “因民所利而利之”(《论语》) “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大学》)
才能有所为。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 乐足以使人死亡。 (4)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 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 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 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 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 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荀子修身教学ppt课件

荀子修身教学ppt课件

修身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家庭教育
家庭是修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家 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 作则,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
为习惯。
学校教育
学校应将修身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多 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念。
社会教育
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修身教育,营 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丰富的教 育资源和平台,促进个体修身实践 。
详细描述
学习是修身的基础,通过不断学习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 能。同时,实践是修身的必要环节,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 践,才能真正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是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慎独与自省
总结词
在独自一人时仍能保持谨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审视。
详细描述
慎独是指在独自一人时仍能保持谨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审视。这种自我 反省的能力有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进行纠正。自省则是指对自己的行为 和思想进行深入剖析,以达到自我提升和完善的目的。
THANKS
感谢观看
生价值和生活质量。
05
荀子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对个人品德的启示
01
02
03
培养自律精神
荀子修身思想强调自我约 束和自我管理,有助于培 养个人的自律精神,提高 自我控制能力。
树立正确价值观
荀子修身思想提倡仁、义 、礼、智等美德,有助于 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人生目标和追求。
提升个人品质修养
通过学习荀子修身思想, 个人可以提升自身品质修 养,增强人格魅力和社会 责任感。
主张"礼法兼治"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 通过礼和法的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荀子简介PPT课件

荀子简介PPT课件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主张 君主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礼制,通过礼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荀子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荀子虽然强调礼治,但也认识到法治的 重要性,主张礼法并重,以法治保证礼 制的实施。
VS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 本,法是保障。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制 度,以法治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 的正常运转。同时,法律也应符合礼义, 不能违背道德伦理。
荀子的人性论
总结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礼制来改造人性。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生来具有贪婪、自私等不良本性。然而,他也认为人 性可以通过教化和礼制得到改造。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规范,人们可 以逐渐克服自身的恶本性,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荀子的伦理观
总结词
荀子强调道德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即道德行为应该能够带来实际的好 处和利益。同时,他也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即人们应该遵循社会的规 范和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03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理念
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礼制的实施。
荀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荀子强调礼制和法度,提倡“性恶论”, 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荀子的思想也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谦虚、诚实、勤奋等美德,这些思想对于现 代社会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荀子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荀子性恶论

荀子性恶论

荀子“性恶论”的思想冯兵(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所通常理解的“人性本质为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两者人性观的差异。

不过,对于人性自然的理解,荀子与孟子却基本一致。

孟子主张天生人有“四端”之善,人之善性与生俱来,“如水之就下也”,是自然而然的。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明代大儒王守仁的《传习录》(下册)中曾提及:“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而“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

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救正”。

王守仁在这里认为导致孟、荀二人对人性本质的伦理评价的不同,就在于二者对人性判断起点的把握有巨大差异。

他指出荀子的人性思想是从自然之性的“流弊上说来”,不无道理,荀子对人性“恶”的评价就正是从自然之性与社会生活的交感流变中得来。

这种人性的“自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性与生俱来,与身偕行;其二,非善非恶的伦理本质,而人性“非善非恶”的“自然”性则为人性的向善或向恶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善恶判断提供了可能。

只有人性所具备的这种“非善非恶”的“自然”性,才可能为荀子通过礼乐教化以提升个人德性预设下合理的人性基础。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

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

性恶论

性恶论

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

”因为要顺应本心的理性追求,人性需要接受改造,化性起伪从而至善,孟子所言性善,是不知性伪之分。

荀子言:“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为之伪。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在逻辑上,性恶论必须要解释礼义源于何处的问题,荀子称是圣人的人为,而就本性而言,圣人与常人并没有不同。

圣人之所以异于常人,全在于圣人人为的努力。

所谓“涂之人皆可以为禹”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君子和小人本性没有区别,就在于能否做到“化性起伪”。

所以荀子理论强调对人性后天的改造学习,具有向外探求的进取精神,而非是反求道德本心。

原罪说认为人是有罪的,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违背了上帝的意愿犯了“原罪”,古罗马神学家图尔德良最先提出,并被圣·奥古斯丁加以详细阐释。

"原罪"被认为是人思想与行为上犯罪的根源,是各种罪恶滋生的根,会把人引向罪恶的深渊,又是使人难以自拔的原因。

在基督宗教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

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性像个基础一样,在本性上才能说性恶或善,先有性然后人为之善才能生成,才有成圣人之名的结果。

人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本是人的本性的真实表露。

现在人们虽然饿了,但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要谦让,累了不敢休息,要为长辈代劳。

在荀子看来,这种子让父,弟代兄的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是外加的,人生来并不孝敬父兄,假如两兄弟分产业和财物,顺着他们的本性,和真情—自私自利和贪得无厌,就不可避免要发生争夺。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十三章荀子的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十三章荀子的社会思想
一。
荀子的著作《荀子》是中国古代 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籍之一,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教育背景和职业
荀子曾师从于儒家大师孟子,并深受 其影响。
荀子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 观点,如“性恶论”、“师法之化” 等,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他在齐国稷下学宫担任祭酒,负责主 持学术活动和教授学生。
荀子的消费观
总结词
荀子提倡适度消费,认为消费应该以满足生活需求为原则 。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消费应该以满足生活需求为原则,不应该过度 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消费。他主张在生活中要保持适度消 费的习惯,避免浪费和过度消费,以保持财富的稳定和增 长。
总结词
荀子提倡文明消费,认为消费应该符合社会道德和公共利 益。
04 荀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CHAPTER
荀子的国家观
强调国家统一和秩序
01
荀子认为国家应该统一和有序,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权来维
护社会稳定。
提倡礼制
02
荀子认为礼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提倡用礼制来规范
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强调法制
03
荀子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主张制定和执行法
律要公正、严格。
主张法律公正
荀子认为法律应该公正无 私,不论贵贱、贫富、亲 疏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平等 对待。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
荀子认为法律具有至高无 上的权威,任何人都应该 遵守法律,不得以个人意 志代替法律。
主张法律的灵活性
荀子认为在维护法律权威 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法律,以实 现法律的公正和合理。
05 荀子的社会经济思想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正经 历着划时代的变化,各诸侯国竞相改 革图强,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荀子的性恶论及发展

荀子的性恶论及发展

荀子的性惡論及發展白小燁1063107 10 行政管理荀子處在戰國末期的時代,那是一個社會變革的時代。

春秋到戰國時期社會思想和理論也都發生了變化,他們需要同一國家,也需要統一思想,在百家爭鳴的時期學術上的爭執也是水火不容。

這時需要一個人對眾多的學說做一個綜合整理,然後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解決社會、國家以及民生的問題。

荀子雖然自己是儒家學派的學者,但卻能相容並蓄,是一個集大成者,諸子的思想學說讓他能在其中做出分析和比較,所以荀子有豐富的思想,以儒家為本,揚各家之長,讓他有了一套自己的思想體系。

1荀子的思想,綜合了戰國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諸家的思想成分,而對儒學做了創造性發展,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他關於人性、禮法、人的地位、名實關係的學說。

荀子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他關於人性的學說。

這一學說構成他的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

(摘自:《荀子》(安小蘭譯注2009年4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禮論導言)荀子從師於孟子,但卻不認同於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

孟子的“性善論”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點,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的理論補充了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而荀子的性惡論則是他在研究意識存在、精神物質關係時,產生的關於人道觀的問題。

他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觀點,意思是人天性是惡的,善只是一種勉勵矯正的人為的東西,這也是他“性惡論”的中心思想。

在《荀子•性惡》的文章中,荀子先表明自己對人性的看法再通過反駁老師孟子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又通過一系列的問答語形式闡明了雖然他與孟子的總目標一一完善自身一致,但在根源上持有的不一樣,這也是他們同為儒家的最大不同。

性,即天性;偽,後天的努力、環境和教育。

荀子認為因為人的口腹之欲、生來好利、貪婪號爭奪,如果順著這些本性下去就會造成社會的暴亂和動盪,所以人的天性是惡的。

這才有了“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儀之道,然後處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的說法,但又由於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他認為如果只是單純的教之以禮儀,是不夠的,需要有一定的懲罰措施限制人們的行為,要有明確的法制才能真正的維持社會穩定。

四荀子社会思想史复习课件

四荀子社会思想史复习课件

三 “明分使群”的作用与实质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富国》 实质上是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组织的模型, 为封建社会秩序的建立作了合理说明。
第三节 “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一 隆礼 二 礼与法 三 重法
一 隆礼
礼的起源
《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 起也。
性”。(《性恶》)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
性是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与社会的改造。 “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
性包含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和衣、食、声、色等情欲。
荀子论人性恶
《荀子·性恶》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 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礼的起源在于为社会的物质分配求一“度量分界”。
礼的内容 封建等级制度
《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 称者也”。
礼的社会功用
礼是治国之本 礼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礼可以文饰社会生活 礼是教化的工具
《天论》:“国之命在礼。” 《议兵》:“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王霸》:“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
法是礼的辅助和补充
三 重法
赏罚得当
《强国》:“要赏有功,罚有罪” 《正论》:“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

10-1《劝学》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劝学》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态度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以备圣心
2. 反 复 设 喻 , 手
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蚓用心一与蟹用心躁
证明学习贵在坚持 证明学习成在专一
法多样,有单独设 喻、同类并举设喻、 正反对照设喻等。
13
论 证
思考:课文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
方 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19
全 文 总 结
1、目的明确,条理清晰。 2、善用比喻,加强论证。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性恶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 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 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 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1
《性恶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 而号为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 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达到君子境界
假舟楫”从自然“
喻 学习
跂望不如登高
山、水、江、海” 阐明人要超越本性,需要借助学习 到动物“骐骥、驽
论 作用
马 、 蚓 、 蟹 ”, 体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证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不足 现了荀子“学者之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文”博学。
学习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证明学习重在积累,不断积善成德,


聆听先师之诲,感悟为学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