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ae5194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6.png)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孟子和荀子,作为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在其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二者的理念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社会的论述却常常进行着深入的辩论与交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之间的辩论与交流,旨在揭示他们思想上的异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影响。
首先,就人性观点而言,孟子和荀子存在明显的分歧。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受到正确教育,就能展现出这种善性。
他强调了人的良知和道德感,并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人的善性。
相反,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论点,他认为人天生具有邪恶的趋势,只有通过道德规范和严格的教化才能使人性得以克制和修正。
荀子的观点实质上对人性持悲观态度,认为人无法摆脱自身的恶性倾向。
因此,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观点上产生了直接的碰撞与对立。
其次,对政治与社会组织的看法也是孟子和荀子之间的重要分歧。
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强调君王应该以仁德来治国。
他提倡君王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明德慈善的君主,关注民众的福祉。
孟子认为只有当统治者以仁道和礼义来治理时,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
与之相反,荀子则强调了“法治”政治,主张依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控制社会秩序。
他认为人的本性恶劣,对人性的治理需要依赖于权威的法律和约束。
因此,荀子与孟子之间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冲突。
此外,孟子和荀子的辩论与交流还涉及到其他诸多议题。
就教育而言,孟子主张以教化培养人的德育,强调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道德风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的品质和行为。
荀子则更注重于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完善自身。
此外,孟子和荀子还就人与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等存在广泛的意见争辩。
尽管孟子和荀子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但他们的辩论与交流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人性善、关注民众福祉的思想为后世所推崇,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29693da03d8ce2f006623fd.png)
• 梁启超在《荀子简释自叙》中说: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 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 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冯友兰:软心哲学家和硬心哲学家。
第四节 对孟子、荀子的不同命运
• 孟子:自中唐韩愈的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说被尊为 亚圣。儒学被称为“孔孟之道”,明朱元璋因民本思想一 度被逐出庙堂。
孟子推行“仁政”提倡“王道”与荀子推行“礼 治”提倡“王制”。 三、教育观即修养论:
孟子的“尽心知性”心性修养和荀子的“化性起 伪” 四、历史观:孟子的循环论倾向和荀子“明分使群”
孟子和荀子的其它重要思想
•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义利观。 • 荀子的“天人分职”的天道观和“学
至于行”的知行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1.ppt • 荀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价值2.ppt
• 荀子 :谭嗣同《仁学》一书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两个学生 开创了法家思想。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相同之处: • 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
平天下”。 • 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都主张人性
向善。 • 总之,都属于儒家思想,荀子对孟子的批判始终
是内部性的。
第三节 孟子与荀子思想比较
• 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对比: 一、人性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二、治国观: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ca0a40ad02de80d4d84094.png)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刘黔义·编1、仁政(孟子)“仁政”说: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1)“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
通过恢复井田制,首先解决老百姓和国家的经济问题。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滕文公》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2)恢复周代的国野制度,均平赋税,建立固定税法,取民有制,减轻民众负担。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滕文公上》)“市廛(chan)而不征,法而不廛”(《公孙丑》上)(3)举办学校,加强教化、省刑罚。
“人之有道也,饱食、焕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4)“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2、隆礼重法(荀子)隆礼重法: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关于礼的内容,荀子说:“礼者,养也。
”(《礼论》)认为礼既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相应礼仪,还是为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和音乐文化等精神需要所制订的制度和规范。
(2)关于礼的起源,荀子认为礼起源于人的欲望。
所谓“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是礼之所起也”(《礼论》)认为政治制度、法令、规定等礼制源于人的生活欲望和社会物质财富所能达到的程度。
(3)关于礼的功能:第一、“分物以养体”,乃社会分配的原则。
其功能在于使人对外物的使用有所节制,且因外物归属明确而避免争夺。
第二、礼另一个功能是“别”,即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当然,荀子认为礼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改造人性,“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性恶》)(4)隆礼重法。
荀子的政治指导思想
![荀子的政治指导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87318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c.png)
荀子的政治指导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究了荀子的政治思想,发现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人性本恶、教化改造和君主专制等方面。
首先,荀子的政治思想以人性本恶为基础。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身是邪恶的,人们天生具有贪婪、自私、好斗的本能。
荀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受到教化和约束,他们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的状态。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化来改造人性,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和善良的行为。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们才能摆脱自私自利的本性,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
其次,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专制。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强大而有智慧的统治者来管理和治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他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荀子认为,君主应当通过明智的政策和公正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达到安定和谐的状态。
他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力量,主张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他对人性的分析和教化观点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本恶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后世儒家学派关于人性本质的辩论和思考。
其次,荀子的君主专制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政治观点影响了后世君主制度的建立和君主权威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荀子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他过于强调人性本恶,忽视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导致了对人性的悲观看法。
同时,他的君主专制观点也引发了一些对于权力滥用和专制统治的担忧。
因此,荀子的政治思想在后世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判。
总而言之,荀子的政治指导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人性本恶和教化改造,主张君主专制,这些观点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e9e77a8e2bd960590c677f2.png)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一、天论方面(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
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
“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
(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
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
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
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一)、孟子:反功利。
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第四讲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讲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d8ddf2b941ea76e59fa0442.png)
第四讲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本讲的主要内容有:一、孟子的政治思想二、荀子的政治思想三、孔子、孟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比较重点是一、二部分的内容,难点是第三部分的内容一、孟子的政治思想(一)孟子的身世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生卒年月不详,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人性善之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仁政。
但是孔子并没有阐述为什么是仁,孟子试图对孔子的仁政之说提供哲学依据。
于是创立了人性善之说。
人为什么能够有仁、行仁是因为仁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他认为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都是由人的恻隐、羞恶、恭敬(辞让)、是非之心发展而来的。
这“四心”则是人先天就有的。
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够有仁心和行仁。
也就是说人的本性中有可以发展成为好品德的方面,而不是说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圣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汇总
![孟子的主要思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9e92f587fd5360cba1adb77.png)
孟子的主要思想一、民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
他明确提出要“保民”,要“与民同乐”。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精髓在于以民为本,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
施行仁政的过程是先富后教。
要求君王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有一定的田产,使百姓衣食无忧,然后再设立学校,教百姓以人伦,即“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四、法先王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
推崇尧舜之道。
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荀子提出的“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
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
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
其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后王先王并法重者。
五、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5b3b4b85901020206409c0e.png)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主要方面: 1、人性论
2、政治思想
3、教育思想
孟子与荀子
孟子与荀子其人比较
其人 所处 童年 性格 所受 思想 思考
比较 时代 经历
思想 色彩 的角
影响度Βιβλιοθήκη 孟子 荀子战国 早期
战国 末期
幼时丧 激情 父、孟 豪迈
母三迁
正常 谨慎 理性
子思 等的 儒家 思想
儒、 墨、 道家 思想
孟子 政治思想 荀子
核心:仁政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提倡王道,通过保障人民的物 质生活,统治者再兴办学校, 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 他们向善,造成一种“亲亲” 、“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 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 下平"。 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 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 制度
荀子所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自然属 性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 行其道。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这 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仁义礼 智。人的性,主要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对 物质生活的需求,感官欲望;好利;排 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当这些本能 不加以节制,便走向了恶。
教育思想
孟子
荀子
深造自得 启发思维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因材施教
学思行结合 积"与 "锲而不舍"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 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 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 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 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 ,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 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对比分析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d1dd0d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c.png)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对比分析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对政治哲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本文将通过对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在人性、政治道德、仁政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一、人性观点对比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同。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并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教育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并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政治道德观点对比孟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仁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提出了“仁政论”,并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感化人民,实现民主和平等。
荀子则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荀子提出了“法治论”,并主张君主应该以法律为准则,以法律的威严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安定与治理。
三、仁政与法治的对比孟子和荀子在政治道德上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对立。
孟子主张以仁政为主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认为通过仁爱之心来感化人民,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荀子则主张以法治为主导,强调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威严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实践层面上,孟子的仁政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感化人民。
而荀子的法治注重法律的威严和约束作用,强调君主应以法律为准则,以法律的严厉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综上所述,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观点和政治道德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政为主导,通过教育和感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法治为主导,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启示和引导
![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启示和引导](https://img.taocdn.com/s3/m/98a0cf4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c.png)
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启示和引导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引导。
这些古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思想,虽然诞生于古代中国,但其思想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具有惊人的契合度,对于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说”等政治思想给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带来启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政治乃是利民济世的手段。
他主张以仁政统摄国家,推崇仁爱之道,注重民生民利,主张君子政治,推崇道德化治国。
这种人本善的理念和道德化治国的思想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出了重要的倡导,强调了以道德为基础,以仁爱为准绳的治理方式,对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主张无为而治,注重治理者的自我修养和“不为”之道,认为政治管理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民需求,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避免强权政治和矫揉造作的做法。
这种主张对于避免政治强权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推崇爱心和和平主义,反对用战争和暴力解决问题,主张以仁爱为本,以非攻为德,主张实行爱心和平等价值观,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推崇和平爱心的思想对于推进国际和地区的和平发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荀子的“性恶论”、“治道制度”等政治思想也对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启示。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政治需要依靠道德和制度来约束。
他主张实行法治,建立良好的制度来保障社会秩序和稳定,主张适时才有夏制夷夏的“治道制度”思想,用制度约束恶性的行为,为社会的正常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707e83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8.png)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和教育的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和发展。
荀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类天生就具有贪婪、残忍和自私的倾向。
他认为人性中的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约束和规范。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通过艰苦的自我修养和教育才能实现的。
二、政治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君主制。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有权力的君王来统一治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同时也强调合法的君权必须依靠道德和仁义的原则来约束。
他提出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权威,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三、道德观念:荀子非常重视道德伦理,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人心”与“天道”的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修养自己的品行,并通过教育来培养和规范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教化”和“安民”两个重要的观念,强调社会需要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与安定。
四、教育观念:荀子强调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品性,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他主张推行全面教育,并提倡“劝学”和“笃学”的观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使人能够理解天地之间的道理和原则。
总的来说,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人性恶、道德修养、政治统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
他对人性、政治和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荀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
![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f2616f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66.png)
• 荀子所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自然属 性
•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 行其道。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这 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并不存在仁义礼 智。人的性,主要是人的生理本能与对 物质生活的需求,感官欲望;好利;排 他性和嫉妒心;好荣恶辱,当这些本能 不加以节制,便走向了恶。
• 核心:礼法并用 • 君民一体论:将君民关系比作
舟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主张先爱民利民而后使之。 君主越爱民利民,自己越强; 反之则亡。 • 提倡霸道:君人者,隆礼尊贤 而立重法爱民而霸。 • 提倡王制:认为人类社会应该 “明分使群 ”,将人根据职业 或钱财等分为高低、贵贱级别 。人类社会只能是“维齐非齐 ”,即不平等就是平等,等级 划分就是为了平等。
谢谢观赏!
度 理想 个人
人格
现实 社会 体制
人性论• Leabharlann 子• 荀子• 人性本善
• 人性本恶
• 孟子认为的性基本指的是人的社会属性
• 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 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 论基础。
•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 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人性是本善 的。
孟子
• 深造自得 • 启发思维 • 循序渐进 • 专心有恒 • 因材施教
教育思想
荀子 • 学思行结合 • 积"与 "锲而不舍" • 隆师亲友
讲稿
讲稿 思想的核心,而克己复礼又是“礼”学的核心,在礼学方面,孟子继承的主要方面在“克己” 崇人性是向善的。() 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的利益是最重的,而荀子的观点是利君至上,为了有利于君子才去看中民众的利益.2>孟子的“王 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达到运用自如的 子的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和荀子的“学思”相对应,不同之处是荀子还注重实践,注重“行” ,循序渐进,还有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 教育就是帮人改造本性,所以重点在教育者.所以荀子很肯定老师的作用以及益友的重要性。教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0193e82a0116c175f0e48d7.png)
孔子
后人尊称其为“万世师表“
具备的几个条件: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好才能教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仁者爱人”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的过程,而应做到教学相长,一起切磋学问,为学生答疑解惑
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是师道的又一根本所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动作学生,表率的作用。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教与学的活动要体现理性自觉,遵循和发挥和发展人的内在动力。
自得——学习、修身的关键!主动精神,“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身,资之身则左右逢源。”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知识。(比如现在我正在整理孟子的思想和荀子的思想,就是所谓的自得之,发挥自身的思想)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懈,有浩然之气)
(加强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清心寡欲,不受外物的诱惑)
(凡事严于律己,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
大儒的培养目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德才兼备。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才——懂得用礼来治国。
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王之道仅会教条??背诵全然不知所用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即读死书外表斯斯文文肚懈有浩然之气子里没什么实用货的??人加强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不侈谈先王却懂得取到磨砺法后王虽不能理解法典清心寡欲不受外物的诱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未知显得光明而坦荡凡事严于律己反躬自问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不仅知从自身找原因识广博而且可以从已知推到未??知自如的对付新事情新问题即集前两类人无法达到的优点于一身教学思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7a6a07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0.png)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读书心得——《荀子》政治权威思想的伦理意蕴
![读书心得——《荀子》政治权威思想的伦理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acafe37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c.png)
读书心得——《荀子》政治权威思想的伦理意蕴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因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以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而招致诸多批评,批评者既有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也有反儒家思想者,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批评荀子背离圣人之道,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称,荀子思想“全是申韩”,反儒家思想者则将荀子视为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鼻祖,如近代启蒙思想家谭嗣同认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这些批评虽然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但是细观荀子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其片面和偏颇之处也显而易见,荀子虽然主张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但他强调“爱民”并明确反对暴政,其政治权威思想虽然以“性恶”论为基础并重视“刑罚”的作用,但并不否定孔孟所推崇的仁政和王道。
荀子的政治权威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包含的合理成分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伦理建设和政治秩序建设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深入研究荀子的政治权威思想,有助于我们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一、尊崇君主:政治权威的伦理要义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领域最基本的政治关系,是政治统治得以持续的前提。
出于加强周王室政治统治的愿望,荀子十分推崇政治权威,主张“尊君”“明分”“起礼义”“制法度”“等贵贱”。
在君主、礼义、法度、等级制度所构成的政治权威体系中,荀子将君主置于核心地位,极力强调“君上为尊”,维护和强化君主的政治权威。
荀子关于尊君的论述非常多,这些论述宣扬君主地位至高无上,臣民对君主必须深怀尊崇和敬畏之心。
荀子强调,天子“势位至尊”,既不是工农商贾等下层百姓所能企及的,也不是诸侯、士大夫阶层所能比肩的,“天子者势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之谓也。
”他说,“君者,国之隆也”,犹如“父者,家之隆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b75af4795727a5e9856a6158.png)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一、天论方面(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
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
“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
(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 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
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
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
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一)、孟子:反功利。
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
“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90a418d250e2524de5187ec6.png)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闻志立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荀子政治思想为礼治思想,孟子则为仁政思想。
前者出发点是性恶论,后者为行善论。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因两人实现“善”的出发点不同,又因各自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不同,具体到政治方面也就产生了异同。
首先,所举政治范本。
孟子仁政范本是“法先王”,即夏商周以前的社会——尧舜时代,提出夏商周三代以来政治兴亡根本原因是不行仁政。
而荀子则提出“法后王”,以夏商周三代为礼治范本,提出治国根本是隆礼。
但两者相同的是思想核心都是复古,同样提出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只是复古范本不同而已。
其次,政治思想侧重点。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提倡推广、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主要着眼于道德教化。
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吸收了法家的思想。
但荀子的礼法并用主张是建立在礼义为根本,法处于次要地位前提上的,故而与孟子的仁政本源相同,皆为孔子的仁义。
第三,对施行条件对象的要求。
孟子的仁政思想施行主要要求的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继而君主可以道德感召,进而君民同乐。
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则要求统治者能够尚贤使能,并提出君主要善于择相。
但两者传承的都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只不过孟子继承的是前半部分——“克己”,而荀子继承的是后半部分——“复礼”,并结合“举贤才”思想。
第四,国家和人民财富分配。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制民之产”,让人民有恒产,主张井田制、平均赋税和保护工商业,通过这样使统治者不和人民争利,有一定的幻想性。
而荀子虽也提出“国富民富”的主张,但其满足人民富有的方法却是以礼调节人的物质欲求,并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和薄税敛政策,通过这些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2课_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二必修3学案:第2课_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_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1ce37110661ed9ad51f37f.png)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2b0435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5.png)
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诸子百家出现时候的政治观念一、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德政思想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即“德治”“礼治”。
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2. 礼治思想(1)“礼”是社会道德规范,用来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法律互补。
(2)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但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还在,可是王权不再,周朝那套礼乐制度早已毁坏,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不再像西周一样井然有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一心想通过“复礼”来重建社会,即以礼治国。
(3)“礼教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德”的核心是“仁”,那么如何实现“仁”呢?那就要通过“复礼”。
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礼”行事,那就达到了“仁”。
可见“礼”和“仁”是表里关系。
(4)我们经常把“礼”和“乐”并称,其实,“乐”即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西周,它是“礼”的一部分,什么场合用什么音乐,什么人用什么音乐都是有规定的。
如西周规定天子奏乐舞蹈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即此。
3.“仁”的内涵“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是一种道德境界,其核心是“爱”。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忠和恕。
仁:爱忠:为人尽心竭力,真心为他人,希望自已好,也希望他人好。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宽厚,设身处地为他人想,将心比心,以已推人,自己不想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处世哲学(1)中庸之道“中庸”指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处世原则,强调为人处事应遵循“适度原则”“和谐原则”“合礼原则”。
孔子的“中庸”决不是和稀泥,不是做好好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重要的是,树立“民贵君轻”的思想。“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 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 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则王矣。”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其二,实行诸多“得民之道” a.保民以安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游学 一生与孔子相似,主要是教学著书、游历列
国。曾游学过齐、宋、薛、邹、鲁、滕、魏等 国,前后历时10余年,最后达到“后车数十乘, 从者数百人”,排场和气势很大。 4.《孟子》一书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司马迁认为:“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 伐为贤,而孟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 意,作《孟子》七篇”。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 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综观上述两处,有疑问:孟子所言的性善太 玄乎,能不能有比较形象的说法?孟子有关人性 本善缺乏论证?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 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 行 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 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 将相食。”
二是从君王的实际作为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 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 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其三、处理好君臣关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 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 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 其四、臣工要积极发挥辅佐仁君的作用 臣下应“格君心之非”。罪大恶极的是阿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臣的两种表现:如果臣是“异姓之卿”,就 应该“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如 果是“贵戚之卿”(王室宗族的卿)应“君有大 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4)贵民 其一、君主应树立重民的观念
理想君主的模型:舜。舜“善与人同,舍己 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 帝,无非取于人者”;“好善而忘势”、“乐其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贤臣 其一、认识到贤臣的重要 “不用贤则亡。” “仁者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其二、合理任用他们 “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回答是:从现实看,确实存在这样的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前者(现实)从人与禽兽的差异来说明: “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 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 义也。”
后者(理想)从圣人与民同类来说明:“麒 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他还多处强调这一点: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当然,对于“士”则不一样:“无恒产而有
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其二从人的官能共性来说明:
“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声也,有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 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 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留给世人最大的困惑:既然人之本性为善, 为什么还有圣人、君子、庶民的差别呢?
一是孟子自小受母亲影响大,这对他的思想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受业(与孔学的关系) 受业于孔子之嫡孙孔汲(字子思,孔鲤之子)
的门人。《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 人”。
自述他与孔学有密切的关系: “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 也。”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 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 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 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 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2)保护民众免于人为的祸端。主要表现有二:
章孟子和荀子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及《孟子》的地位 孟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今山东邹县)。 生卒年无定论,大约从公元
前385到289年,也就是战国后期 (孔子百年后)。寿命比较长,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1)“孟母三迁”。墓地——市场——学校 (2)“断机教子”。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 断机杼。” 从中我们得出两点看法: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不惟君王,父子、兄弟之间亦施“仁义”: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 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 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2)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 王,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 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因此,他理应承担起“正人心,息邪说,距 诐行,放淫辞”的重任。
孟子为孔子的继承人,或者说他继承了“道 统”。韩愈点破这一点:“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授弟子,源远而未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 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二程也指出:“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 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老弱转乎沟壑, 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 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 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b.制民之产 1)为什么要制民之产?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在上述环境中生活的民众,其境遇糟糕透顶: “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2)性善说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阐述性善说,主要有两处: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 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 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同烝)民,
总体来看,崇尚仁政:“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3)王道与先王之道的关系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 成
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 舜
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 而
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一、子的政治思想
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 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 乎?”
孟子的倾向:贵王贱霸。“五霸者,三王之 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 今之诸侯之罪人也。”“五霸”即齐桓公、晋文 公、秦穆公、宋襄公(或吴王阖闾)、楚庄王。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 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 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 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以有为 也。故汤之於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桓公之於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仁君 君主的职分:“天降(又作佑)下民,作之
君,作之师。” 什么样的人能为仁君?“匹夫而有天下者,
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之荐之者。” 只有仁君,才能平治天下:“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为此,必须加强修身:“天下之本在国,国 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 而天下平。”
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认识:
一是从思想观念上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又)作;臣弑其君
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
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 春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 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尧、舜与人同耳。”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 是。”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2、理想秩序:王道之世
(1)何谓王道?
“王道”的基本要求: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
为此,希望君王行“仁义”: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 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 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 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 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