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尤金奥尼尔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影响
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论西方文艺思潮对廿世纪中国戏剧的影响摘要:戏剧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活跃的文学形式之一。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从19世纪末开始大量传人中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起着主导作用。
从最初的“新剧”和“文明戏”对“旧剧”的改良尝试,大大促进了话剧的引进,到“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成熟、浪漫主义戏剧创作的展开。
两个时期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理论的大量引进与学习,促进了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浅要探讨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对现代话剧的影响。
关键词:戏剧;话剧;现实主义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十分繁荣,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学着们将这些各不相同的流派都归结为一类——现代派。
这个现代派了包括现代文学,也包括后现代文学。
现代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象征主义的诞生,之后历经发展,出现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流派,也出现了如卡夫卡、萨特、等大批名家名作,这在文艺复兴以后当属头一次集体式爆发,而且前赴后继。
中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先后两次对西方文学经典和其他如哲学经典的大批引进、探讨、研究,对中国文学乃至文人学者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戏剧也是如此[1]。
曾孝谷、李息霜等190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旨在“研究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并制定《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次年2月组织出演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有欧阳玉倩、陆镜若等加盟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曾孝谷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黑奴吁天录》。
这些话剧的上演反应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对现实主义的渴望与推崇。
同时,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2]为话剧的引进进行了一次深入探索。
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组织新剧同志会,加之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演出《孽海花》等剧,以及南、北的学生剧演,尤其是南开新剧团的剧演活动,形成了20世纪初年的新剧(又称文明戏)演出景观。
尤金·欧尼尔在中国
尤金欧尼尔在中国刘海平【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83(000)003【摘要】<正> 在外国现代戏剧家中,对我国话剧运动影响最深的,除易卜生外,便推尤金·欧尼尔。
他不但在二、三十年代引起我国老一辈话剧工作者的浓厚兴趣,直接影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创作,而且在一段时期的冷落之后,至今又在我国年青一代戏剧工作者中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一个戏剧家能在较广的范围内对另一国的戏剧发生影响,这必然与他作品得到翻译、演出和评论的情况有关。
本文拟就对欧尼尔的戏剧在中国的这种接收情形作个归纳与分析。
尤金·欧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家。
他整整三十年(1913—1943)创作生涯所留下的五十一部剧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包含了他对美国社会与生活的长期观察和思索,也反映了他在戏剧艺术上的大胆尝试与革新。
他曾四次获美国文学的最高奖——【总页数】4页(P80-83)【作者】刘海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55【相关文献】1.尤金·奥尼尔与中国文化 [J], 王丽2.尤金·奥尼尔与中国文化 [J], 王丽;3.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 [J], 吕周聚4.打造教育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共同体——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少刚、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主席尤金·加里·科奇、日本教育工学会会长铃木克明、韩国教育技术协会会长Cheolil Lim [J], 钟钰;郭瑞5.中国现代改译剧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追求——以尤金·奥尼尔戏剧的改译为例 [J], 钟毅;段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派戏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李勍【摘要】在20世纪初,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派戏剧以其深邃的内涵、新颖的表现形式在被引入中国的文艺思潮中独树一帜.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学习、融合、扬弃之后,西方现代派戏剧不仅影响了田汉、曹禺等一系列中国早期话剧探索者的创作风格,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戏剧的内容与舞台表现形式.【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西方现代派戏剧;中国戏剧;传播【作者】李勍【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北京10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5西方戏剧发展到19世纪末,渐渐分化成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其一是以萧伯纳、阿瑟·米勒等人为代表,遵循现实主义的戏剧传统的戏剧创作;另一个则是完全与现实主义的戏剧美学原则相悖,以梅特林克、奥尼尔等人为代表的诸如象征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等另辟蹊径的创作流派,在戏剧史上我们把它们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戏剧。
总的来说,西方现代派戏剧是指与现实主义戏剧相对立的、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戏剧流派。
象征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和荒诞派戏剧都包含在现代派戏剧流派中。
从象征主义到后现代派,西方现代派戏剧为人类艺术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与作家。
人类戏剧的发展轨迹虽各不相同,但在东西方戏剧的不断碰撞之中,中国戏剧汲取了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诸多灵感,西方现代派戏剧对20世纪乃至如今中国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派戏剧自诞生以来,在西方一直受到追捧,然而中国人对待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态度在近百年内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现代派戏剧在中国于20世纪初期兴起,却在30年代迅速衰落下去。
而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一代人不断的探索与努力,现代派戏剧又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陈独秀在1915年《新青年》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一文中积极介绍了梅特林克等一批西方现代派作家,并给予其极高的赞誉,陈独秀认为“现代欧洲文艺,无论何派,悉受自然主义之感化,作者之先后辈出,亦远过前代”。
从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看人类的异化悲剧
反常状 况 与物质 对精 神 的挤 压 , 使 人 迷 失 于 物 质 与 精神 的对立 中 , 进 而 走 向 异 化 的 悲 剧 困 境 —— 人 在
追求 与改造 文 明的 过程 中 , 竟 然 被 自身 生 产 的 物 质
关键词 : 尤 金 ・奥 尼 尔 ; 戏剧 ; 人 类的异化 ; 悲 剧 中图分 类号 : I l 0 6 . 3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9 5 - 3 3 3 X( 2 Ol 5 ) 0 9 - 0 0 4 8 — 0 3
2 0世 纪 以 来 , 以高速 化 、 规模 化 、 工 具 化 为 发 展 特征 的西方 工业 文 明使 “ 人 越 来 越 走 向 片 面 化 和 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剧 以“ 汽车” 这 一 富 有 现 代 意 义 的 物 象 来 表 征 令 人 生
畏 的物 质社 会 , 淋 漓 尽 致 地 刻 画 出 主 人 公 哈 里 ・霍
善感 的个性 使 他“ 能 将 自己 灵 魂 深 处 的 感 悟 、 自 己 的 父母 、 兄弟 融入 在其 戏剧 中” [ 2 1 ] , 从 而 特 别 眷 注 由 于
题 和 悲 剧 的三 种 形 式 : 社 会与 个人关 系 的异化 、 人 与
中的另 一人 物拉里 曾经 酸楚地 坦 言 : “ 我 根 本 不 想 同
这 个世 界有 f t ‘ 么 来 往 更 确 切 地 说 , 根 本 不 想 让 这
个 世 界 的贪婪 和疯狂 再来 打扰我 。 ” 口 I 1 。
者 与奋 斗者 的潜 意识 中 , 加 剧 了 他 们 对 机 械 社 会 和
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 2019尤金·奥尼尔与中国现代戏剧吕 周 聚(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作为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奥尼尔的作品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文坛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中国剧作家关注表现复杂的人性,古老的冤孽、罪恶的报复、贪婪的欲望成为此期部分戏剧作品的主题,具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二是吸引中国剧作家大胆探索尝试表现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幻觉、内心独白、象征等手法的大量运用使中国现代戏剧具有了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的艺术长廊,中国现代戏剧因此而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中国现代戏剧;渊源;人性;表现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3;I20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9)02-0001-14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美国杰出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的戏剧之父,他的剧作不仅在美国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自然也对中国现代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2年奥尼尔就被介绍到中国来,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文坛的热门翻译介绍对象。
中国戏剧界对奥尼尔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在美国学习戏剧专业的留学生们直接带入中国,洪深与奥尼尔同是哈佛大学“英文四十七”的学生,皆师从倍克教授学习戏剧,洪深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奥尼尔已经成名,他自然会对奥尼尔关注有加;此外,张彭春、余上沅、熊佛西、赵太侔等在美国留学时学习戏剧专业,也皆熟悉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种是国内文坛通过大量翻译介绍奥尼尔及其作品,致使奥尼尔及其作品在国内文坛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对曹禺等人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用精神分析学说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解读《雷雨》
用精神分析学说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解读《雷雨》徐慧惠【摘要】曹禺在 1933 年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被称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所以自从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文学评论家已从不同方面解读过这个剧本,并为该剧本注入了很多新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会把《雷雨》的主旨定位为怒斥封建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而本文则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这部话剧,笔者认为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恋母情结、人格三重结构、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在《雷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期刊名称】《新作文:教研》【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恋母情结;本我;超我;爱与死;悲剧命运【作者】徐慧惠【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2.4绪论剧作家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而一举成名,由此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届的崇高地位。
《雷雨》一问世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这部话剧,以探寻人性深处的罪恶。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盛行弗洛伊德学说,就读于清华大学外文系的曹禺自然而然受到了该学说的影响。
另外与曹禺有着共同的审美趣味、共同的艺术追求的西方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也对曹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当然尤金·奥尼尔也深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由此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雷雨》进行解读也是有理可据的。
从曹禺的戏剧作品中,也是可以发现他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痕迹,作家郭沫若的评论文章“关于曹禺的《雷雨》”开篇就说道“作者指曹禺于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
以我们学过医学的人看来,就是用心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
”[1]《雷雨》是一部四幕话剧,它把周鲁两个家庭两代人,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的恩怨纠葛在一天时间内呈现了出来。
尤金·奥尼尔与中国戏剧之缘
一、道教思想影响下的尤金·奥尼尔真实是艺术的灵魂,任何有生命力的作品无不渗透着真实又深切的生命思考和哲学形而上的理性深度,奥尼尔的作品也不例外。
作为美国戏剧的大师,受益于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同时又谙熟中国传统哲学智慧,他的作品不仅继承西方传统文学的脉搏,例如古希腊文学与戏剧中重视对人的生命力量的赞扬和颂歌,以及西方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悲切情怀,而且还鉴戒了东方文学中的宗教思想,例如道教、佛教和印度教相关教义在作品中的体现。
我们研究奥尼尔在中国的影响,毋宁可以回看中国的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文学是世界的文学,任何来自人类原始精神意象以及精神奥义的源泉都可以产生鲜活的感染力。
文学接受都有一定的“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文艺理论家加德摩尔的作品《真理与方法》之中。
所谓“视界融合”是指在对文化的接受过程中,尤金·奥尼尔与中国戏剧之缘摘要:尤金·奥尼尔(Eugere O’Neill, 1888-1953)美国影响深远、享誉世界的剧作家,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其卓越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美国民族戏剧的基石,也在世界戏剧历史舞台上铸就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奥尼尔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戏剧史上,尤金·奥尼尔在轰动世界的同时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方面,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思想深受中国道教的影响;另一方面,其戏剧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深刻影响到中国戏剧的发展。
关键字:尤金·奥尼尔;道教;中国戏剧接受者和被接受者保持自己文化认知的领域或范畴,并在两个或者更多的领域中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视野领域,生发出一种超越原本的思想境界,到达一个全新的领域。
奥尼尔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就是这种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
生逢当世,奥尼尔对美国的社会现实产生深深的忧虑,传统的基督教在他面对现实的颠荡黑暗中渐渐迷失了它原本神圣的光环,而来自东方的道教便走近他的精神视野,奏响了一曲新的戏剧天地的凯歌。
浅析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悲剧性
古希腊悲剧表现人同命运的搏斗,奥尼尔则表现人同生活环境的斗争。他企图用生活环境解释古代希腊人的命运观念。奥尼尔对悲剧的偏爱是因为他认为悲剧的意义就像希腊人所理解的那样。悲剧使他们变得高尚, 使他们生活得愈来愈充满生机。悲剧赋予他们对事物深刻的精神感受, 摆脱日常生活琐碎的贪欲。
奥尼尔从一开始就认定, 人生意味着一场悲剧, 他关注的焦点正是这种悲剧命运和它蕴含的精神价值。他笔下的人物几乎都难逃悲剧结局, 除了《啊, 荒野! 》这部轻喜剧以外, 奥尼尔的所有剧作几乎都是悲剧性的。
戏剧以一个普通美国农庄兄弟俩以及与他们都有一些瓜葛的女人的故事构成了主体,通过三个人的生活经历给我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戏剧的开头恰当的给安排在一条大路上,这条路“像一条灰色的缎带婉蜒曲折的通向天”。这样的场景布置已与剧名浑然一体 ,暗示了人物对天边外的梦幻追求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在这部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他们有希望,有憧憬,但他们的希望和憧憬都在天边外, 是无法获得的。他们都放弃了自己真正熟悉和喜爱的,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论当代中国戏剧的电影化倾向-CORE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论当代中国戏剧的电影化倾向-阿诺德·豪塞在《艺术社会史》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代称之为“电影时代”,因为站立在现代科技肩头的电影艺术确乎改变了艺术一贯的完型和观赏方式,以运动的影象和复合的感官刺激开辟了单一艺术立体“触摸”新时代的格局。
因此,当电影引起的艺术革命通过电影全球的流行而大行其道的时候,不管戏剧、音乐、美术和舞蹈等传统艺术样式多么不情愿,它们终究不得不接受(或曰忍受)电影艺术方式的历史洗礼,从而获求与现代主流艺术趋向相一致或接近的生存权利。
电影曾经深受戏剧影响,早期以模仿和改编舞台剧来寻求观众接纳,在电影人看来那是抹不去的“痛苦记忆”,而一旦电影看轻“传承”,建立起以镜头为元素,以蒙太奇为思维原则的影象本体构架,它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冲击即是震撼性的了。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戏剧逐步开始受到电影艺术的强力影响。
中国现代戏剧与中国现代电影几乎是在相同的时代和背景、相同的文化土壤上孕育、成长的,在激进的政党理念和特殊国情的制约下,它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关注社会人生,表现生命痛苦、不满现实的现实主义道路,并在共同信仰的历史性熔铸中结成亲密联盟。
这是极具声势的共谋,却又是浮面的政治意义上的联手,双方并没有在对20世纪纪年的深刻感触中,寻求真正艺术张力上的互动与提升,其共谋最终导致:在20世纪中叶,在历史的等分线上,无论中国戏剧还是中国电影都自觉地将意识形态激情视为自身的生命线,而其现代视角上的艺术本质追寻则每每被忽略不计,由此最终形成各自艺术本性的迷失。
一 当改革使中国艺术以决堤般的阵势全面复苏时,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的中国戏剧比电影更多地承载了“拨乱反正”的政治使命,而电影则比戏剧更早地转向了关于自身本性的拷问和沉思。
电影提前一拍的直接结果是:第五代取代第四代,影象本体得以确立,电影表现空间的求索“盛大开幕”。
而这为随后而来的探索戏剧实验,提供了极具魅力而又可避“模仿”之嫌的参照对象、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提供了艺术形式、表现手段上全面革新,全方位“突破”的方向。
想象的乌托邦——奥尼尔剧作中的中国形象
应 。尤金 ・ 奥尼尔与中国戏剧 、中国文化之 间双向的想象 、借 鉴 与误读,都在 中美两国的戏剧发展史上 留下了显著的印迹,
尤 其 是 奥 尼 尔 对 于 中 国 戏剧 的 影 响 和 启 迪 , 乎 伴 随 着 中 国 戏 几
卷竹帘,房间的摆 设主要是 镶着画瓷的中式红 木家具 。
具 , 但总 体 上用 到 的面 具, 主要 象 征着 拉 撒路 在从 贝 赛 尼 (e h n ) Bt ay 到卡普里 (a r ) C D i 的路上遇到的人们的宗教 、 伦理和
文化 身 份 。另一 个 关 于 影 响 的 明显 的 例 子 是 《 异 的插 曲 这 奇 部 作 品的 形 式 ,1 2 年 这 部 戏 剧 在 百 老 汇 上 演 时,中 间 有 一段 98
长长 的间歇,让观众去吃晚餐后再 回来看 下半部分演 出。这一
点 无 疑 来 自于 中 国 戏 曲 的 启 发 。而 <i为讣 告 和 《 个 放 弃 <E i 一 占有 的 占有 者 们 的故 事 》 中 的插 曲和 循 环 的形 式 ,在 结 构 模 式 上 与 大 多 传统 的 中 国戏 曲相 似 。但 是 ,奥 尼 尔对 于 中 国 的迷 恋 和 中 国文 化 的 深 入 , 远 超 过 中 国戏 剧 外 在 的 形 式 和技 巧 方 面 。 远 早在 2 世纪 2 0 0年代 ,奥 尼 尔在 为其 新 作 《 泉 和 《 可 百 喷 马 万 搜 集 背 景 资 料 时 ,就 广 泛 阅 读 了 中国 的 诗 歌 和 有 关 中 国 的
在 自身对对方想象的基础上,以研析 、借鉴对方,并为自身开
辟 新 的 生 长 空 间 为 指 归 的 。因 此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因 素如 何 影 响 奥 尼 尔 这 个 论 题 , 在 中 美 戏剧 交 流史 上也 是 值 得 重 视 的 。
尤金· 奥尼尔与“拿来主义”
尤金·奥尼尔与“拿来主义”徐锡祥(南通师范学院,江苏南通226007)〔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9月〕摘要:在深化理论研究———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同时,更多地从接受研究的角度,对奥尼尔实行积极的“拿来主义”,用奥尼尔这块“他山之石”来攻中国话剧这块“玉”,把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与振兴中国话剧实践进一步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出奥尼尔研究的崭新天地,把中国当代话剧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奥尼尔;拿来主义;中国当代话剧1934年,当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大声疾呼,对于外国的“学艺上的东西”,“我们要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时候,也许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提出的是一个应当令世人重视的研究课题———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中与影响研究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接受研究。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末,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成了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我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事实上,一部五四以来的中国话剧史就是接受外国戏剧理论思潮、流派和剧作影响并从无到有的发展史。
其中,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对中国话剧的影响尤为突出。
①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者们就对此有了定论。
洪深的《赵阎王》对《琼斯皇》的形式上的模仿,②曹禺的《雷雨》对《榆树下的欲望》的立意上的借鉴,《原野》对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技巧的移植,③《北京人》中对《毛猿》的象征手法的汲纳和郭沫若剧作中随处可见的奥尼尔印记,都是人所共知的。
④今天的人们也许会对此简单地斥之以“抄袭”或“艺术的贫困”,正如当年曾喧闹一时的对《赵阎王》的指责一样。
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洋为中用的有益尝试,是把奥尼尔“拿来”后“使用”的可喜成果。
别的暂且不论,就以曾经令洪深十分难堪的《赵阎王》而言,中国旧军队中的残害百姓的恶魔赵大与西太平洋上的黑人暴君琼斯,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除了形式上的借鉴外,《赵阎王》的内容已经完全“中国化”了。
关于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
关于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原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
奥尼尔与《悲悼》三部曲评介一、奥尼尔生平与创作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戏剧家。
他是第一个赢得国际声誉的美国戏剧家。
曾获得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
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自幼随父旅行演出,体验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生活。
他曾进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但因闹事而辍学。
离开学校后,他从事过多种职业、到洪都拉斯勘探过金矿,在阿根廷和南非等地干过各种杂活,在英国和美国的邮船上当过水手。
这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创作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1912年他患肺结核,在治病期间开始从事戏剧创作。
两年内,写了八个独幕剧和两个多幕剧。
1914年至1915年,他又回到哈佛大学贝克教授门下学习写戏。
1916年,他到一个剧团和剧作家合办的普洛文斯剧团当编剧。
这里为他提供很有利的条件,成了他显示才华的舞台。
1918年,他写了《天边外》,20年代,他写了《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榆树下的欲望》等剧,从而奠定了他在戏剧界的地位。
30年代,奥尼尔依然精力旺盛,笔耕不止,写出了三部曲《悲悼》等重要作品。
1936年,奥尼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美国20世纪唯一获得该奖的剧作家。
令人惊讶的是,他在获得殊荣之后又写出了两部经典力作,《送冰人来了》和《长夜漫漫路迢迢》,前者1956年创下连演565场的记录,而后者则于同年为作者赢得了第4个普利策奖。
1953年1月27日,这位美国现代戏剧大师在波士顿的一家旅馆中病逝,享年65岁。
奥尼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戏剧,其中不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作为20世纪美国剧坛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奥尼尔也是英美现代戏剧革新运动的先驱。
同许多现代主义作家一样,奥尼尔在20年代充分体现了对新潮艺术的热切追求,并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实验精神的剧本。
他及时地将欧洲舞台的表现主义技巧运用于戏剧创作,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常奥尼尔采用丰富的形象来描写现实的本质,并借助灯光、布景和音响的特效来表现人物骚动不安的自我。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人文08级1班彭旭(2008403050)摘要: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是两部震撼人心的家庭悲剧,它们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指出这两部悲剧作品在很多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由于这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思想上有所差别,因此在这两部相似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个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雷雨》比较研究《雷雨》的诞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
曹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受到了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主题的勾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来说,都有与其相似之处。
不过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有所区别,因此两者又显现出在文化上的某种差异性。
下面,我们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具体如下:一.从社会现实上来看: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这两个作品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从而使他们的故事情节有了不同的现实基础。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在中期创作出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主要描述的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农场的故事。
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仍然是一派混乱不堪的局面。
①这种局面加重了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已经丧失其功用,无法对人们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与约束。
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现状,适应19世纪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西方开始出现了新的宗教—清教。
它倡导将人的财富与信仰相互结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适用的。
因此,作家奥尼尔便将这种清教所传达出的精神作为美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把它充分的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他选择清教势力占主要地位的新英格兰地区作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并对当地的清教徒进行了深入的人格分析,通过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这样一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最终使得故事以家庭的毁灭收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
尤金·奥尼尔剧作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美 国国内的阶级矛盾 曰益严重 。同时 , 在太平洋对岸 的中国 , 辛 亥革命破除了陈旧的封建社会 , 私人资本主义在 中国迎来 了黄金 发展 时期 , 大量 民间工厂 如雨 后春 笋般 出现 , 工人 阶级不 断壮 大。这与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十分相似 , 加上奥尼尔本身潦倒 的 生活和他早 期创 作的现实 主义剧作 等都引起 了中国读者和译者 的强烈共 鸣 , 迎 来了他在 中国译介 的第一 个高潮 。 “ 3 0 年代 奥尼 尔 的热译对 我国话剧的理论构建 、 艺术表现形式 、 舞台建设等方 面有很好 的启示 作用 。我们还 通过翻译这个 中介 引入了奥尼尔 的悲剧作 品, 对于“ 无悲剧 ” 的国度来说更具有借 鉴意义 , 加速 了 我 国戏剧走 向现代化 的进程 。 ” 五 四以后 , 中国的翻译事业空前繁荣 , 具体 表现为译作数量 的大大 增加 , 以及翻译质 量的显著提高 。在此期 间, 奥尼尔 的剧 作被大量地翻译成 中文 , 其 中包括 《 加力 比斯之月》 和他创作 的七 个独幕剧 以及奥尼尔 的成名作《 天边外》 。 3 奥尼尔在 中国译介的停滞期 1 9 3 7 年, 抗 日战争爆 发以及一系列社会背 景改变 , 使得奥尼 尔作品在 中国的译介举步维艰 。整个 四十年代 , 对奥尼尔作 品的 译介基本停滞 , 总结为 以下三个原 因。 首先 , 奥尼尔 的戏剧悲剧色彩浓重 , 实际 的战斗性不强 , 不符 合 四十年代 中国一致对外 、 联合抗战的大环境 , 更 无法激起广大 中华儿女 的抗战热情 ; 其 次, 经过全面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之后 , 中 国文学 界面临内忧外患 , 深刻反省了极左 的文艺 思潮 , 对 中国传 统戏剧 进行 重新认识 , 否定 了一味学习西方戏剧 的做 法 , 重新提 高 中国传统戏剧 地位 , 以利于拉近与人 民群众 的距离, 从而更好 地 团结 民众 ; 最后, 由于 四十年代末 中美两 国外交关 系急剧恶 化, 使奥尼尔作 品的译介工作在这一 时期 戛然而止 。 4 总 结 尤金 ・ 奥尼尔不仅是美 国戏剧史 上而且是 世界剧 坛的一颗明 星。他的剧作对于 中国现代戏剧 的形成 与发展更是起 到了至关 重要 的作用 。二 十世纪二 十至四十年代 , 奥尼尔剧作 的译介在中 国经历 了大起大落 的过 程, 虽然因 中美冷 战的开始而告一段落 , 但并 不意味着 结束 , 而是新 的一轮研究 的开始 。 “ 他( 奥尼尔 ) 的 剧作 在大半个世纪 中对 我国的戏剧文学 、 戏剧 艺术 、 学术研究 和 国际交流产生 了重要影 响, 奥尼尔无形中成了促 进中美 文化深层
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特征
南方论刊·2020年第12期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表现主义特征李紫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摘要】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既遵循表现主义艺术观的总原则,又因为在“戏剧叙事”和“戏剧冲突”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处理风格而独具特色。
他的戏剧叙事方式乱中有序,场景设置在缺乏逻辑的表面之下自有其艺术规律;另一方面,他强化内在冲突,弱化外在冲突,刻意剥离冲突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冲淡之美的同时,在貌似混乱的表象背后仍能清晰表现人的内在本质和生活的实质。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表现主义特征;戏剧叙事;戏剧冲突文化长廊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曾经四度获得普策利戏剧奖,并且至今仍是美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为戏剧世界奉献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作品,包括《安娜·克里斯蒂》《琼斯皇》《毛猿》《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榆树下的欲望》《奇异的插曲》《悲悼》《送冰的人来了》《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休伊》等。
佩尔·哈尔斯特龙在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官方颁奖辞中高度赞扬奥尼尔的创新求变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悲剧精神;同时,他明确指出,奥尼尔在《琼斯王》中“大胆运用表现主义手法处理思想及社会问题”[1]。
奥尼尔在获奖致辞中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敬仰以及来自他的影响[2]。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3]到自然主义作家爱弥尔·左拉从人物塑造角度出发的“文学再现生活”[4],文学对于生活的呈现一直遵循传统法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滥觞于欧洲的表现主义流派视挖掘生活的本质为艺术的主要任务,强调自我,在反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努力表现被扭曲的现实生活。
表现主义戏剧弱化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重视人物内在情感的外化,着力表现梦幻意识,情节的发展相对缺乏逻辑性[5]。
众声喧哗:欲海狂潮
众声喧哗:评川剧《欲海狂潮》川剧《欲海狂潮》是一部比较特殊的戏。
这不仅指它移植外国话剧的题材选择,还指这个题材具有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贪欲、情欲、乱伦、谋杀。
不仅指它看似创新的角色设置——“欲望”的具象化,还指这种设置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向心性——与“副末开场”的暗自契合;不仅指它将外国戏剧成功中国化,更指它对外国戏剧的成功川剧化。
正是这些极具个性的因素,造就了此剧的成功。
而在众多的个性化呈现中,各个叙述者形象和述说声音的出现,使得此剧成为一部典型的“众声喧哗”的多声部作品,让此剧在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之外,又激起观众内心一波又一波的心灵震荡。
一、原创者与改编者的二重变奏改编的性质决定了剧本作者的双重性,一个是原创者,一个是改编者。
原作者提供了基本的人物、故事情节框架、主题思想倾向等。
而改编者则在这些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和个性化。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提供了基本的故事场景:一个有农庄田产的家庭农场;一个畸形的家庭:三个儿子与父亲相互仇恨,乱伦和谋杀的故事情节;一个主题:关于欲望,以及奥尼尔的思想倾向:情欲可以超越贪欲。
徐棻的改编,基本保留了奥尼尔原作的人物设置、故事框架以及关于欲望的主题,然而除此之外,似乎很难看到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影子或痕迹。
徐棻把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作品进行了彻底的“中国化”。
美国的家庭农庄变成了中国地主的大院,父亲凯勃特化身为白老头,伊本变成白三郎,爱碧变成蒲兰,妓女变成茶馆女老板娘,故事场景完全变成中国农村。
徐棻对《榆树下的欲望》进行中国化的过程中,最表层也最直接的,是将剧中人物都取了非常中国化的名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三郎”这个名字。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活捉》里阎婆惜叫张文远“三郎”,《长生殿》里杨贵妃唤李隆基“三郎”,等等。
这些三郎,都是极多情的男子,要不然,为什么阎婆惜做了鬼还留恋着她的三郎,把他捉到阴间去做夫妻?为什么李隆基对香消玉殒的杨贵妃依然念念不忘?而在《欲海狂潮》中,这个青年男子恰恰排行老三,徐棻又给他取名“白三郎”。
曹禺与奥尼尔的戏剧观比较
曹禺与奥尼尔的戏剧观比较郭婧2009212926摘要: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他的剧作《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尤金·奥尼尔对曹禺的戏剧创作和戏剧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在吸纳和借鉴奥尼尔的戏剧观念的同时,也保留并凸显了其个性。
本文通过比较曹禺和奥尼尔的异同,来显现曹禺和奥尼尔以及中西戏剧文学的渊源。
关键词:“诗感”、“原始意味”、“悲感”、象征主义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接触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黑字二十八》等著名作品。
他的戏剧创作不仅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80年创立曹禺戏剧文学奖(前身为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由协会机关刊物《剧本》月刊承办,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协会共同主办。
曹禺在戏剧上的巨大成就,不庸置疑地与美国戏剧大师奥尼尔有着紧密联系。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是美国现代著名戏剧家,1936年“由于他那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美国众多剧作家中,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迄今还只有他一人。
他的戏剧创作不但在美国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评论家称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本文从渊源学角度试着分析和比较曹禺在戏剧上对奥尼尔的借鉴吸收和变异。
一.曹禺对奥尼尔的评价曹禺在其文艺作品《剧评剧论》中集中的评价了奥尼尔。
在《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中,曹禺提到:“从美国奥尼尔,我也得到许多益处。
《天边外》是他早期的作品,我很喜欢读。
论尤金·奥尼尔剧作《诗人的气质》的悲喜剧特质(可编辑)
论尤金·奥尼尔剧作《诗人的气质》的悲喜剧特质论尤金?奥尼尔剧作《诗人的气质》的悲喜剧特质尹迪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重庆【摘要】悲喜剧与悲剧两种戏剧形式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戏剧技巧和戏剧效果上,更重要的差异是两者对于悲剧本质理解的不同。
奥尼尔晚期作品《诗人的气质》中出现的悲喜剧特质,指向了与奥尼尔中前期作品所不同的审美方式,展示出对生活悲剧性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文通过分析该剧悲喜剧特质的构成和表现,从喜剧审美中的痛感,喜剧行动与悲剧动机的结合和寓悲于喜的悲喜剧式结局三个方面探讨了《诗人的气质》中的悲喜剧特质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诗人的气质》;悲喜剧;悲剧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一意义,并以主人公追求的失败为结局的传统《诗人的气质》是尤金?奥尼尔晚期创西方悲剧情节模式。
全剧一开始,通过他人作的初始之作。
作为从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一之口我们了解到店主梅洛迪是一个在国外无部作品,该剧的风格与奥尼尔以往的悲剧作法立足而来到美国的破落户,他有一个不显品相比有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奥尼名誉的父亲,而自己也因为丑闻而在爱尔兰尔经历了漫长的沉寂期之后对于生活悲剧性呆不下去。
唯一值得他自豪的是他所谓光荣理解的转变。
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强调了该的军旅生涯,这也成为了他向美国当地人时剧的悲剧性,对于该剧蕴含的喜剧性和悲喜时提起的一段经历。
然而周围的穷人是否相剧特质没有给足够的重视和分析。
奥尼尔从信他呢不相信。
因为大家都觉得“那件礼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开芝芝∽与一音乐与表演王互 ? . ∞纯悲剧向悲喜剧风格的过渡,不仅意味着戏服是他偷来的,他从来没有在惠灵顿手下打剧技巧的进一步成熟,还象征着他对于生命过仗”。
店里的伙计也一致认为他是个吹牛和人理解的深化,更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方大王,但是大家也并不拆穿他,维持着他的式。
认识并理解这种悲喜剧特质,是准确把幻象。
那么梅洛迪自己相信吗也不相信,握奥尼尔晚期作品的美学意义的关键。
文明互鉴视角下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化改编与传播
文明互鉴视角下尤金奥尼尔戏剧的中国化改编与传播
盛菀
【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23)2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美文化艺术交流频繁之际,中国剧坛掀起了“奥尼尔热”。
奥尼尔戏剧不仅为身处戏剧危机的中国剧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还为中国戏剧舞台带来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国化改编话剧作品。
奥尼尔戏剧同时被中国传统戏曲借鉴并改编,由其经典名剧改编的川剧、曲剧、甬剧不仅受到地方戏观众的认可,而且受邀在国外巡演,提高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在当代中西文明互鉴的视角下,奥尼尔戏剧中国化改编和海外传播的成功,为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带来了经验启示。
对西方戏剧的改编不仅要具有吸收融合西方优秀文化的开放性,同时也要立足中国独特的民族审美与艺术风格。
【总页数】6页(P212-217)
【作者】盛菀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4
【相关文献】
1.奥尼尔在广州——记第七届全国尤金·奥尼尔学术研讨会暨奥尼尔戏剧演出周
2.第七届全国尤金·奥尼尔学术研讨会暨奥尼尔戏剧演出周侧记
3.从生态文学视角解读尤金·奥尼尔的戏剧作品《毛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尤金·奥尼尔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影响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话剧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发展中,尤金·奥尼尔的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曾经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上演。
他的作品包括《长日的旅程向夜晚》、《欲望号街车》,这些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引入中国。
这些话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刻画人性的细致和精湛的语言技巧,给当时的中国戏剧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其次,尤金·奥尼尔的作品激发了中国话剧创作者对话剧主题
和戏剧形式的多样化探索。
他的作品不仅着眼于家庭、社会、政治等领域,也关注个体的命运、追寻人生的意义等深层次的话题。
他突破传统的话剧形式,采用单一场景、情节穿插等创新手法,使话剧更加生动、多元化。
最后,尤金·奥尼尔的创作精神和写作方法也对中国话剧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讲究探索人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生命况味,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同时,他崇尚自由、个性,反对传统的限制和束缚,这种写作精神也与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吻合,为话剧创作者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尤金·奥尼尔对中国现当代话剧的影响是深远而重要的,他的作品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话剧创作者提供了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