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影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

36

并传承下去,这是一种固有的责任和义务[3]。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关系——遗产保护不只是一份责任

2.1 共同的遗产 共同的责任

几年前央视隆重播出的《中国记忆——文化遗产博览月》中,有这么一段意味深长而又值得大家思索的描述,“在记忆里回味曾经的沧桑,在记忆力寻找历史的辉煌,中国记忆,沉淀的是千年的精华,积聚的是前进的力量”。 如此种种,其中的道理实际上很简单,我们不应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更多要关注今后长远发展利益。

然而,纵观近年国内各省市地区在该领域的管理研究工作,问题依然存在。很多界内工作人员以及一线的非遗保护和文化传承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认清“非遗”保护的本质[4]。所以,单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地区为例,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比较严重。或许人们目前尚未找寻出真正的方向,因为一个地区拥有世界遗产,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2.2 桂林童谣

童谣是一种反映儿童生活情趣、适合儿童唱读的歌谣。其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存活”下来,在笔者看来,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的人类社会环境和生存的环境,并通过演变发展顺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需求。具体来看,桂林童谣好懂易记、传播快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不过,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问题必须要正视,曾经朗朗上口的童谣伴随着我们几代人走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经过几辈人甚至几十辈人口耳相传流传下来。与中华大地大多数地方一样,桂林童谣同样代表和蕴含着当地的风俗、人文、方言、民风、音乐形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虚拟”存在方式,与文物古迹等相比,更需要意识形态上的宣教。所以,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功能,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3

基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前文所述,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凝

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它所真正体现出来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对此,近二三十年间,国内各界专家学者以及非遗保护者、文化爱好者一直致力于搭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但无论是精神意识层面还是强国富国建设领域,教育永远是基础、是保障。

诸如发展规划的缺失、现代城市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保护投入建设力度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等[5]。在这里继续以“桂林童谣”为例,童谣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那么我们可以深度审视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价值。具体来看,孩子们在吟诵童谣歌曲的过程中,语言能力也会逐渐的提高,且学识也会逐渐丰富起来,包括生活经验等等,这些都会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健康和积极的一面。

更为重要而又可取的是,通过基础平台的教育,同样可以将各类蕴含民族文化、历史典故的童谣编入其中,且多涉及日常词汇,而词汇的积累也能直接扩充幼儿的知识领域,强化其言语表达能力。除了丰富孩童的生活经验以外,包括启智教育、德育教育等价值也亦如此。

当然,不仅仅只是童谣,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如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持续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度。继续编制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等管理办法,鼓励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第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第三,借助高校的力量来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包括社团组织、选修课程、专业设置等,以及学校与民间组织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如近几年常见的“剪纸艺术节”“文学论坛”等。第四,立足新时代、扎根当下,积极主动迎接挑战,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刘浩.非遗与中国传统文化[J ].文艺生活·文艺理

论,2014(7):203.

[2]闻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下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旅游开发[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3]田青.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探析[J ].遗产与保护研

究,2016,1(3):109-112.

[4]李国琳.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J].人文天下,2015(4):2-4.

[5]蒋田喜.探讨城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

现“共赢”:以旅游名城桂林市为例[J].文艺生活旬刊,2011(10):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