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式语法的“连X都也VP”构式研究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_NP_的_VP_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语言教学与研究 (1)

_NP_的_VP_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语言教学与研究 (1)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李云靖提要 本文回顾了以往对“NP+的+VP”结构的研究,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种结构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该结构属于“X的Y”构式,整体上的名词性、VP的名词性和内部成分的偏正关系皆由该构式的结构义赋予。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个与“X的Y”构式相关的“指示词+X”构式,并用这两个构式分析了“NP+的+VP”结构的一种扩展形式“NP+的+指示词+VP”结构,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 “NP+的+VP”结构;构式语法;“X的Y”构式;“指示词+X”构式一诸如“春天的到来”、“这本书的出版”等“NP+的+VP”结构①几十年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朱德熙(1961,1984)、施关淦(1988)、项梦冰(1991)、胡裕树、范晓(1994)、司富珍(2002,2004)、陆俭明(2003)、沈家煊(2005)、熊仲儒(2005)、周国光(2005)等都曾进行过讨论。

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结构的性质是什么?是名词性还是动词性(或称谓词性)?第二,该结构是向心结构还是离心结构?若为向心结构,则哪个成分是结构的核心?第三,NP与VP的关系是什么?是偏正关系还是主谓关系?或者是其他什么关系?第四,VP是否已名词化(或名物化)?第五,其他相关的理论问题,如该结构的解释与B l oo mfield(1933)的向心结构理论的关系、几种含“的”的结构在理论上的整合等。

第一种意见认为,这类结构是向心结构,中心词是“到来”、“出版”,NP与VP的关系是偏正关系,“到来”和“出版”仍旧是动词(朱德熙1961,1984)。

但是这种意见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心词是动词性的而整个结构是名词性(或称体词性)的?整个结构的这种名词性是什么决定的?这种中心词与整个结构在功能上的差异违反了B l oo mfield(1933)的向心结构理论,而若要对布氏的理论进行修改则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除了X还是就是X”构式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

“除了X还是就是X”构式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

“除了X还是/就是X”构式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除了 X还是X”和“除了 X就是X”为研究对象,以大量语料为基础,从构成、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这两个构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构式进行对比,探讨异同,得出它们可以互换的条件。

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留学生使用这两个构式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建议。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

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个构式的构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包括常项和变项两个部分,另外本章还分析了两个构式的句法功能。

第三章对构式的整体意义进行了概述,受构式压制的影响,构式中的前后两个变项虽然表层形式相同,但附加语义仍然存在差异。

本章也分析了构式中变项的深层语义,并根据X的类型对其语义特征进行了探讨归纳,得出能够进入该构式的X的语义准入条件。

第四章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两个构式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期望值这一认知角度对其语用特征进行了解释,得出它们可以互换的语用条件。

第五章在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构式时容易产生的偏误,并探讨了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偏误提出了一些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指出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连X也/都VP”结构的三个平面分析

“连X也/都VP”结构的三个平面分析

“连X也/都VP”结构的三个平面分析作者:梁永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6期摘要:“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文章首先从史的角度考察“连X也/都VP”结构的发展,然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来分析这一结构。

关键词:“连X也/都VP”结构句法语义语用“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前人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一步分析这一结构。

一、史的考察“连”《说文·辵部》解释:“连,员连也。

从辵从车。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员连”难解,改为“负车”,并解释说:“负车者,人挽车而行,车在后如负也。

”可见,“连”的本义是表示人拉车前行这一动作行为。

大约六朝时期“连”派生出了“连带、连同”的意思。

“连”字构成的典型格式是“Y连X(共)VP”,其中X和Y都是体词性成分,他们共有一个谓项,语义上同角色。

例如:(1)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世说新语·政事》)唐代以后这种句式更为常见,其中Y是谓项的初始动因,X是“连类而及”。

宋代这种句式出现了分裂句,Y从本句中分裂出来单独成句,其典型格式为“YVP连X也/都VP”。

但是两句的谓项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充当。

彼此保持语义同一性。

例如:(2)店小二哪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水浒传》)在分裂句里,Y由于独立成句,所以“连”字的“连带、连同”义弱化了。

大约明代,分裂句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类推句。

其典型格式为“YVP,连X也/都VP”和“Y连X也/都VP”。

(周小兵:1990)①“连”具有了主观评注的表述性。

例如:(3)你连药性也不知。

(《西游记》)(4)可怜赫赫宁府……连一个下人没有。

(《红楼梦》)二、“连X也/都VP”的句法结构“连X也/都VP”结构既可以放在单句中,也可以放在复句中。

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认知教学实证研究

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认知教学实证研究

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认知教学实证研究英语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加上副词或介词或两者构成的动词结构,它表达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动词概念,可分为“动词+副词”、“动词+介词”和“动词+副词+介词”。

前两类可归为“动词+小品词”(V+P),最后一类归为“动词+小品词+小品词”(V+P+P)。

短语动词使用频率较高,语义数量较多且语义隐晦,因此一直是英语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短语动词习得效果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他们主要以“V+P”构式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V+P+P”构式。

鉴于此,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V+P+P”构式进行教学实证研究。

基于Hampe(2000)研究“face up to”时提出的观点,即“V+P+P”构式中存在着双重隐喻延伸,以及在前人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1)短语动词“V+P”构式与“V+P+P”构式相比,哪种构式更难习得?(2)在教授短语动词“V+P+P”构式时,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是否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包括小型实验和大型实验,进行小型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整个实验的可实行性,大型实验是在小型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完善而进行的。

实验对象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将他们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然后进行立即后测和两次延迟后测。

通过三次测试和一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比“V+P”构式更难习得;在学习“V+P+P”构式时,认知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好。

本研究揭示了认知加工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使用频率的较低会使“V+P+P”构式更难被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认知理论去阐释和分析小品词的引申意义有助于理解和使用英语短语动词。

本研究对研究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的教学及习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再XP也VP”构式分析

“再XP也VP”构式分析
制 约着 构式 义 的形 成 , 观 化和语 用推 理 则 提 供 了构 式 固化 的动 因 与 机 制 。基 于 语 义 上 共 同 的 让 主
步假 设 关 系 以及 句 法 上 相 同 的联 系 项 “ ” 本 文 假 设 “ X 也 , 再 P也 VP 构 式 是 对 “ 使 再 X ” 即 P也 VP ”
量 幅。再 如例 ( ) 的形容 词短语 “ 简单” 可 以覆 盖程 度 量标 尺 上 的“ 点 不 简单 ‘ 不 简 7中 不 , 有 很
单” 非常 不简单 ” 最不 简单 ” “ “ 等量 点 。动词 的量 性特 征 主要 表 现在 时 量 的长 短 或动 量 的 大小 上 。例 ( ) 1 中的“ 具 有行 为 、 态 的可延续 性 , 等一 分钟 ” 等 一刻 钟 ” 等一 小 时” 等” 状 “ “ “ ……诸 多
让 步假设 关 系 的“ ……也 ……” 式 , 构件 的性 质特 征 、 再 格 对 构式 的 固化 以及该构 式 与“ 即使 ” 类
让 步假 设句 的承继 关 系等 问题 提 出我们 的看法 。为表述 方便 , 我们将 “ … …也 … …” 再 记为 “ 再
XP也 VP 。 ”

“ XP 也 VP 的 构 件 分 析 与 构 式 鉴 定 再 ”
1 1 P的构 成与共 性 . X “ X 再 P也 V ” 以是 紧 缩 句也 可 以是 一 般 复 句 。“ ” X P可 再 后 P除 了动 词或 形 容 词 ( 例见 上 ) 还可 以是 动词 或形容 词性 短语 。例如 : ,
( ) 们再打 我也 解决不 了问题 。( 国安《 4你 周 张权在 逆境 中的 不阿 品格 》 )
( ) 艰 难 困 苦 也 必 须 完 成 。 ( 炎 年《 当潘 汉 年 的 地 下 交 通 员 》 8再 何 我 )

现代汉语中“连V都/也VP”的否定形式

现代汉语中“连V都/也VP”的否定形式

现代汉语中“连V都/也VP”的否定形式“连V都/也VP”构式是汉语连字句的一个小类,V表示动词,VP表示动词短语,后件VP重现前面动词V。

在表达上,肯定形式只占少数,而否定形式在使用频率上占优势。

进一步对其否定形式进行解读,共有“不VP”“没(没有)VP”“V不C”和其他格式四大类。

标签:连都/也动词否定一、引言“连”字句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连字句其中的一个小类,即“连V 都/也VP”构式,对其否定形式进行分类。

如:(1)我刚开始打球时,没人预到我能打入NBA。

我自己连想都没想过。

(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前件V为动词“想”,后件VP中重复这一动词。

现代汉语中的“连V都/也VP”构式的后件VP,几乎都是否定形式,而肯定式很少。

高桥(1987)在对“连……也/都……”格式后面是肯定还是否定进行解读时,分析了四种情况,在分析第三种情况时指出:“连”后出现一个单音节动词时,句子也多用否定式,但也有肯定句式。

如:(2)“他生长在武术世家,许多招式连看也看会了。

”在搜集语料时,还发现了以下例句:(3)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学校--菜场--家,毫无个人兴趣和爱好,连看新闻也都只看看国际新闻而已。

(方方《定数》)(4)连走都走了,还说那么多。

(引自王圣博)这一构式的肯定形式还是有的,只是数量较少。

后件VP的否定形式有许多格式,我们有必要对其否定形式进行分类。

二、后件VP否定形式分类赖先刚(1990)将VP的否定形式分为不VP、没VP和V不C(V带否定补语)三类,加上对“也”“都”的选择,共将“V+也(都)+VP”的否定形式分成了三大类,六小类。

在赖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将“连V都/也VP”构式的后件VP否定形式分为以下几类:(一)“没(有)VP”格式“没(有)”后还经常接一些词构成“没法”“没来得及”等结构,我们将它们归为同一类。

这一格式可细分为两类,首先看第一类,即动词前面只有这些否定词,而后面没有任何成分。

_连X也_都VP_结构的三个平面分析

_连X也_都VP_结构的三个平面分析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M33XIANDAI YUWEN2008.06“连X也/都VP”结构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前人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理论进一步分析这一结构。

一、史的考察“连”《说文·辵部》解释:“连,员连也。

从辵从车。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员连”难解,改为“负车”,并解释说:“负车者,人挽车而行,车在后如负也。

”可见,“连”的本义是表示人拉车前行这一动作行为。

大约六朝时期“连”派生出了“连带、连同”的意思。

“连”字构成的典型格式是“Y连X(共)VP”,其中X和Y都是体词性成分,他们共有一个谓项,语义上同角色。

例如:(1)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世说新语·政事》)唐代以后这种句式更为常见,其中Y是谓项的初始动因,X是“连类而及”。

宋代这种句式出现了分裂句,Y从本句中分裂出来单独成句,其典型格式为“YVP连X也/都VP”。

但是两句的谓项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充当。

彼此保持语义同一性。

例如:(2)店小二哪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水浒传》)在分裂句里,Y由于独立成句,所以“连”字的“连带、连同”义弱化了。

大约明代,分裂句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类推句。

其典型格式为“YVP,连X也/都VP”和“Y连X也/都VP”。

(周小兵:1990)①“连”具有了主观评注的表述性。

例如:(3)你连药性也不知。

(《西游记》)(4)可怜赫赫宁府……连一个下人没有。

(《红楼梦》)二、“连X也/都VP”的句法结构“连X也/都VP”结构既可以放在单句中,也可以放在复句中。

单句中“连”与它后面的X发生直接联系,而不是后面所有的成分。

这里X可以是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数量词及小句。

例如:(5)他连饭也没吃就走了。

(6)我连人家都忘了。

(7)他闭上眼睛连看都不看我一眼。

(8)他怎么连打扑克都不会。

“V的就是X”构式研究

“V的就是X”构式研究

“V的就是X”构式研究“V的就是X”构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格式,这一构式有常规用法和非常规用法之分。

本文主要以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注重考察“形式与功能的配对”。

具体运用语料库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层面,对现代汉语常用口语格式“V的就是X”进行研究与分析。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对“V的就是X”构式的句法构成进行了分析,找出构式中“V”与“X”组配的选择与限制条件。

本章重点研究了能进入该构式中的“V”和“X”的句法构成。

首先论述了该构式的常规用法“V的(NP)就是X”中的“V”与“X”。

其次,论述了该构式的非常规用法“V的就是X”中的“V”与“X”。

最后,分析了“V的就是X”构式的句法性质。

第三章是“V的就是X”构式语义方面的分析。

首先阐述了该构式的常规用法“V的(NP)就是X”的语义特征,对能进入常规用法中的“X”与“V”的语义特征以及“V”与“X”的语义关系作了阐述。

然后分析了该构式的非常规用法“V的就是X”的语义特征。

主要分析能进入非常规用法中“X”与“V”语义特征和“V”与“X”的语义关系。

第四章分析了“V的就是X”构式的语用功能。

首先,分析了该构式的非常规用法“V的(NP)就是X”的语用功能。

然后,从语用意义类型、语用会话含义、语用语境、语体风格、语用焦点和构式义六方面,对该构式的非常规用法“V的就是X”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究。

第五章结语是对本文的总结。

包括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及有待改进之处。

构式“一 V/VX”及其形成机制探析

构式“一 V/VX”及其形成机制探析

构式“一 V/VX”及其形成机制探析张亚明【摘要】“一V/VX”是汉语拷贝构式中的一种。

通过对这一构式的句法构成、构式义及构式的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它与非典型构式“一VP就XP”存在承继关系,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强调。

【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160-163)【关键词】“一V/VX”;构式;句法构成;构式义;形成机制【作者】张亚明【作者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一、引言本文所说的“一V/VX”指下列语句中包含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

如:(1)我带着股顽强的冒险精神开始对她们说我所知道的世界各地的脏话,一说说了一缸子(脏话)。

她们只是笑,或者彼此交换些意见,显然不懂也不生气。

(2)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等待什么,反正一等等了三十年,这三十年就没有研究报告,也没有人再提。

例(1)、(2)两句中的“一说说了一缸子”和“一等等了三十年”,从结构关系来看,都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动词V与副词“一”组合而成,另一部分则由拷贝动词V及其宾语或补语成分X构成。

因此,与一般所说的动词重叠不同,“一V/VX”中的两个V在句法上并无直接联系,二者不属于一个结构体,其句法层次只能是“一V/VX”,而非“一/VVX”或一VV/X。

在自然的话语语流中,两个动词之间在韵律上存在“可能的停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律单元。

为便于称说,本文将其概括为“一V/VX”。

实际上,例(1)、(2)中的“一V/VX”已具备了构式的基本特征。

形式上,原本各自独立的两个部分“一V”和“VX”,因长时间频繁共现而形成依存性关系,如果去除其中的一个部分,该构式就会失去存在理据;意义上,“一V/VX”蕴含着强烈的主观意图,构式整体旨在突显V的结果X超出了人们一般的常规认识范围而呈现出一种偏离的、偶发的状态。

构式“给+X+VP”与动词的关联强度研究

构式“给+X+VP”与动词的关联强度研究

42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三元组可比语料库的对象类介词研究”(18YJC40077);四川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研究”(sisu201753);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基本科研项目“对象类介词的中介语对比分析”(135ZDXKY005)作者简介:屈梅娟,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讲师。

①朱德熙归纳了四种带“给”的句式:S1:NPs+V 给+NP1+NP2;S2:NPs+V+NP2+给+NP1;S3:NPs+给+NP1+V+NP2;S4:NPs+给+(NP1)+NP2。

构式“给+X+VP”与动词的关联强度研究屈梅娟(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文学院,北京 100089;四川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重庆 400031)摘 要:构式搭配分析是建立在构式研究基础上的概率统计方法,是语料库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紧密结合。

运用构式搭配分析方法,对构式“给+X +V P”和动词的互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搭配强度最强的前10位动词中,关联强度最高的是“带(来)”,趋向补语的出现减弱了动作意义。

搭配强度较高的动词语义类别依次是产生结果类、给予服务类、给予事物类、传递信息类、取得类、给予支配类和制作类。

根据动词的语义预测,把构式意义重新归纳为显现和转移。

关键词:“给+X+VP”;构式搭配;关联强度2020年第9期总第699期MODERN CHINESENo.9General No.699现代语文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给”是一个意义和功能都比较复杂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种功能:动词、介词和助词。

其中,介词“给”的句法和语义均比较复杂。

从语义上讲,它可以引进动作的方向、动作的对象,也可以表示“处置”“被动”;从句法上讲,它既可以出现在主要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要谓语动词之后。

传统语言学认为,从动词入手研究介词问题,可以建立动词与体词性成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地认识介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和地位。

基于构式语法的“连X都也VP”构式研究及教学设计

基于构式语法的“连X都也VP”构式研究及教学设计

基于构式语法的“连X都/也VP”构式研究及教学设计“连”字句是现代汉语口语及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特殊句型,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掌握,并且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偏误。

在对“连”字句的本体论研究中,许多先贤对“连”字句的构成,形成机制,句法和语义以及语用语境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得出了诸多理论成果。

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果主要集中在习得和偏误分析上。

鉴于此,本文将从构式的角度出发,基于框架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将“连”字句定义为由“连X都/也VP”构成的图式构式,结合“构式-语块”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连”句的表面语义及隐含语义。

通过对“连”字句重新分类,探讨了“连”字句的内部语义配置,并对其语块链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新的分类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总结偏误、设计教学过程,为对外汉语“连”字句的教学与习得提供新视角。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从本体和二语习得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连”字句的研究概况,说明了当前国内在“连”字句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思路、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连X都/也VP”这一构式及其各个组成构件逐一进行分析描写,并讨论了构件“X”与“VP”的关系。

第三部分基于崔永华(1990)和刘丹青(2005)对“连”字句的分类,通过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CCL 语料库中收集的相关语料来重新对“连”字句下位句式进行分类。

结合新的分类设计问卷,旨在了解外国学生学习使用“连”字句的情况并进行偏误分析。

第四部分基于“构式—语块”分析法将“连”字句分为五个语块,通过分析语块间的连接关系总结语块链,设计“连”字句的二语教学过程并提出教学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汉语“(X)连Y也/都VP”句式的“构式—语块”探析

汉语“(X)连Y也/都VP”句式的“构式—语块”探析

汉语“(X)连Y也/都VP”句式的“构式—语块”探析从最初讨论“连”字本身的性质到讨论“连……也/都……”这种句式所带来的意义,从“连”字句的语法分析扩展到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连”字句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

我们赞同将“连”字句看成是一种“隐藏比较”句,本文试图从“构式-语块”的角度来分析典型“连”字句的比较意义,并揭示其“比较构式”的语义配置和语义内涵。

标签:“连”字句构式-语块比较构式“连”字句的探讨,从开始讨论“连”字的性质扩展到认识“连”字句的句式意义,又从“连”字句的语法分析扩展到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

如今,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连”字句的分析有了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法,“连”字句的研究也将继续下去。

关于“连”字句的研究,宋玉柱(1982)认为“连”字句的语法意义是既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又能表示一种“程度由深入浅,由重到轻,逐步递降的关系”,还有“用一种极言其甚的方法表示隐含比较,表达某种言外之意”。

崔希亮(1984)认为“连”字句中的“连”除表示加合的意思外,还有“标举极端事例”的意思,即“连”字后面的成分所标举的事物带有一种极端性。

周小兵(1990)从功能和语义出发对”连”字句进行研究,指出在汉语句式的分级语义序列中,“连”字句处于这一序列的顶端而受到强调,认为“连”字句的强调意义是由“连”字结构和它的对比条件共同表达的,并且把“连”字句分为基础句、类推句和隐含句三类。

刘丹青、徐烈炯(1998)认为“连”字句所带的成分属于话题焦点,“连”字句的强调作用来源于该句式特有的预设和推理含义,是由整个句式表示的。

我们比较倾向宋玉柱先生的观点,认同“(X)连Y也/都VP”这种“连”字句表示一种“隐含比较”,将Y成分同“连”字前的X成分(可以隐含)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是由“连”字句的句式所赋予的,而不是“连”字的性质导致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Y成分与X成分要在一个统一范畴内才能进行比较。

例如:(1)他连老虎肉都敢吃。

基于构式语法的连字结构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的连字结构研究
为 基 础 的转 喻 机 制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而 在 每 个 子 范 畴 构 式 内 参 考 文献 :
部 ,词 汇 的生 成 机制 主 要 是 以相似 性 为 基 础 的 隐 喻机 制 。
三 、结 语
[】 天 贤 ,庞 继 贤. 构 式语 法看 公 式 化 语 言 的认 知 机 制 [】 西安 1李 从 J.
语 言应用研 究
基于构 式语法 的连 字结构 研 究
口 陈 玉红
摘 要 : 本 文 以 “ 式语 法” 为理 论 指 导 ,结 合 “ 式 是 形 式 和 意 义 的对 应 体 ” 的基 本主 张 ,对 连 字 结 构 的 构 构
构式义、连字结构 的肯 定式和否定式 、 “ 连”后成分的特性和连字构式的表意功能加以分析 和总结。我们发现 , 连字结构具有构式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 :构式语 法
构 式 语 法 的形 成 和 乔 姆 斯 基 学 派 息 息 相 关 。 很 多 最 初 学 派 注 重 语 言 研 究 的 理 想 化 ,而 在 理 想 化 过 程 中 就 必 然 要 创 立 构 式 语 法 理 论 的 学 者 都 有 乔 姆 斯 基 学 派 的 背 景 , 比 如 剔 除 少 数 特 殊 的 语 言 形 式 , 只 研 究 那 些 常 见 的 、 占大 多数 G o g L c f 和C a l s F lm r 都 是乔 姆 斯 基 的 学 生 。 e r e a o f h r e i lo e 的 语 言 形 式 , 从 而 达 到 理 解 人 类 语 言 本 质 的 目的 。而 构 式
4 邬菊艳 ,王文斌. 英语 “ 类词缀”的认知 阐释 [】 外语与外语教 J. 发展 必 然 导致 语 言 不 断 演 化 。然 而 , 语 言 什 么 时 候 发 生 变 [】

“V(了)也就V了”构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V(了)也就V了”构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V(了)也就V了”构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V(了)也就V了”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汉语说法,指一件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了,就不必再去深究或耿耿于怀,意味着放松、释然、不再在意。

例如,“考试没考好,也就考了吧,也就考砸了吧,也就没考上了吧,也就找别的出路吧”等等。

这个说法常常用于消极的情境中,但同时也有一些积极的用法,例如“弄坏了也就弄坏了,可以修好”等。

然而,这个说法的使用并不随意,它通常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使用,并传递着特定的语用信息,如转述话语、表达同感、表示不满、减轻紧张等等。

这些语用信息的变化对于“V(了)也就V了”这个构式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构式语法和语用学角度出发,探讨“V(了)也就V了”这个汉语说法的语法结构、句法意义、篇章功能及其语用背景,进一步揭示其用法的规律和特点。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式语法和语用学两个方面。

在构式语法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V(了)也就V了”这个构式的语言形式、句法特征、语法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涉及到“V(了)也就V了”构式的句法模式和结构、谓语动词的语法特征、时间、情态和语气等方面的语法意义。

在语用学方面,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V(了)也就V了”这个构式的语用功能和社会文化意义。

其研究方法主要基于语用学和计量语言学方法,包括语境分析、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待可以深入探究“V(了)也就V了”这个特定的语言构式在汉语中的语法、语用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汉语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同时,该研究对于推进汉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工作也将有巨大的助力。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作者:姜晓芳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9期摘要: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由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构式组成的,从词素到词,从短语到句子。

所有构式都是形和义的配对体。

本文在分析构式语法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以期完善目前语法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最终提高其语言的准确性和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构式语法;构式;英语语法;语法教学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由Fillmore在1998年提出的。

Goldberg于1995年在其出版的专著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是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在批判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语法体系。

构式语法理论从提出至今,已经成为语言及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并为语法教学的开展和改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一)构式的概念Goldberg于1995年提出,构式是形和义的配对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所形成的结构。

所谓的象征单位是指任何语言表达式,包括词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

其中由两个词素或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词就是最小的构式。

而构式本身又是任何语言的基本单位。

构式是一个特定形式与一个特定意义的结合体。

这里形式指音系、形态、句法特征;意义指语义、语用和语篇特征。

不可预测性是构式的一大特点。

(二)构式语法的概念“Langacker提出用‘象征单位’和‘构造’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一方面为认知语言学的目标‘统一解释’语言各层面提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另一方面也彻底否定了把句法作为一个独立层面来处理的方法……”因此,构式语法理论不同于转换生成语法,它将整个语法知识包含在“构式”的概念之中进行研究,因此产生了研究语言的一个新视角“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因此构式语法不但强调语言包括意义、形式和语用功能,还把人的认知因素加入到了语言研究中,认为语言是基于人的认知体验而产生的。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
具有 这种传信 功能 。因而 , “ 真 +形容词 ”是一种主观判 参考文献;
断 ,并且 “ 真 ”与动态 的句子相关 ,而很少 与静 态 的词 组 发 生关系 。所 以, “ 真 +形容词 ”只能用于表 述性 的谓语 和补语,不能用于修饰性的定语和状语。
[ 1 】 L a n g a c k c r ,R .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o g n i t i v c G r a m m a r :T h c o r e t i c a l
科 版 ), 2 0 0 8 , ( 5 ).
【 6 】 李大忠.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 M 】 . 北京 :北京语 言文化 大
学 出版社 ,1 9 9 6 .
求 ”;但若加上 “ 真 ”,则 不行 ,如 “ 木 他真爽快地答应 了 我们 的请 求 ”。究其原 因,在于 “ 真 ”是个传信 副词 ,多 出现在动 态句子 中,而极少 与静态词 组搭配 。所 以,形容 词性 的 “ 真+形容 词 ”只 能作谓语和补 语 ,不 能作定语和
此 ,本 文 运 用 构 式 语 法 中多 重 传 承 、 压 制 和 整 合 的 观 点 对
“ V 他 个x ”是现代汉 语中常用 的一个特殊表 达式 ,如 ( 文 中例句均 出 自C C L 语料库 ): ( 1 )问他个明 白。 ( 2 )玩他个爽快。
( 3 )吃 他 个 痛 快 。
( 赵元任 ,1 9 7 9 ;丁 声树 ,2 0 0 2 :李剑 影 ,2 0 0 7 ;雷冬
… … … … … … … …
对于 “ V 他 个x ”应 划分 为 何种 句 式 ,学界 有三 种 观
… … … … … … 一
平 ,2 0 1 2 ),但多集 中于对其句法 、语义 、语用 方面 的讨 点:1 . 赵元任 ( 1 9 7 9 )、朱德熙 ( 1 9 9 9 )等认 为是双宾结 其真 实性和准 确性会 自行 评估 ,这种 评估就会投 射到他所 充 当定语。 ( 朱德熙,1 9 8 2 ) 使用 的语 言上 ,也就是 一定的语法表 现 。而 副词 “ 真 ”就

“V都V了”的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

“V都V了”的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

“V都V了〞的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分析,汉语言文学论文该构造的构成为都字前后两个V 同形同义,第二个V 是第一个V 的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边,它们一般为单音节动词,如来、走、去、做、买、吃、讲、死、分等等,而双音节动词比例较少. 在V 都V了中,两个动词所承载的意义并不完全一样,从语音上来看,第一个V 应该重读,主要表示出实意,而第二个V 在语义上有一定的泛化趋势,更接近于名词,语音上轻读; 都在语音上则表现为轻音化.学术界专门针对V 都V 了构造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 并且他们多从传统句法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以为它是主从型的一主多谓句, 都前后的动词构成两个谓语段,动作重复的作用在于加强动作的气力和加强句子的语气(陈建明,1986);或者单独把该句式提取出来研究,侧重其内部成分以及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综上,对该构式的研究是缺乏够的. 作为V 副VP 构造中典型的成员之一,对该构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二、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体系较多,但其核心观点都以为语言的基本单位(basic unit)是构式,而构式则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pairing of formand meaning)(Goldberg,1995;Jackendoff,1997;Kay Fillmore, 1999).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 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为:假设讲,C 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 C 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根据该定义,但凡构式,无论简单或复杂,都有自个独立的形式、语义或功能.也即它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的某些方面是不可预测的(unpredictable).这里的不可预测性指的是我们无法用常规的语法规则和意义构成规则来解释这一表示出式的构成和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构造称之为构式.本文以为V 都V 了是一个半固定半开放的构式(construction),它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具有独立于其组成部分的构式意义,不能由各组成成分简单相加推知.三、V都V了的构式鉴定(一)副词都的语义研究V 都V 了中的都,是当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高频副词.(当代汉语词典〕给都的最早义项是表示总括,其所总括的详细对象一般都位于都的前面. 如:你讲话、走路、态度、行为都变了. 来去都自由. 周家的人都很和气的. (汉语八百词〕也指出, 都总括的对象有时也放在后面,如:你都看见谁了? 都讲了些什么?吕叔湘先生则以为都有总括全部、甚至、已经等几个义项,但是这一点也并没有达成共鸣.很多学者以为都还有一个义项是表示强调,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实际的语料中,我们发现那些表示所谓强调意义的都,几乎都出如今V 都VP了、V 都VC 了、都了等格式中,即几乎都与了一起出如今句子中. 如:(4)比赛输都输了,如今抱怨又有什么用呢?(5)他急躁地讲: 孩子死都死了,哭有啥用呢?再哭,也活不了哪.(6)碎都碎了,修也修不好了.很明显,在这几个例子中,用输都输了、死都死了、碎都碎了对输了、死了、碎了这些既定的、不可改变的事实进行强调.但是这里的强调意义是怎么来的呢? 从这一格式的构成来看,动词以拷贝形式分布在都的两边,而动词的重叠本来就是表示出强调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该格式末带上一个语助词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综上所述,由于该构造的构成方式本身就能具体表现出出强调的意义,能表示出讲话人的语气和某种主观情绪(如愤怒、懊悔、委屈服从、无奈).因而本文以为, 都归根到底只要表示总括这一义项,后来由于经常与助词了一起出现,并且该格式整体总是能表示出出一种强调的语气和强烈的主观感情, 而长期的高频(highfrequence)使用就使这种格式固定(entrenched) 下来了,最终构成了一种构式,拥有自个的形式、语义或功能,独立于其组成成分. 至于很多学者以为都有表示强调或者已经这些意义,作者以为这些意义其实都应该归结于都所在的各个构式(即都的这些意义是其构式赋予的),而非华而不实的副词都.(二) V 都V 了的构式证明再来看下例:(7)胡闹,(房子)盖都盖了,难道还想拆掉?在这句话中,房子盖都盖了强调盖房子这一动作的结束与完成,同时表示出出一种事已既成,无可挽回,只要让步接受,不必再施行什么不必要的行为的意思. 那么看华而不实的组成成分,能否能够仅从这一表示出的构成成分中就能得出这一意义呢?首先不能从华而不实的动词词组中得出, 盖房子只是客观描绘叙述一个动作的发生,并不能表示完成和结束的意义. 从上面分析得知,也不能从副词都得出来. 也许有人以为了用在动词后可表示完成意义,但是固然它能表示动作的完成,但是它却无法表示出出讲话者事已既成,由此不能或者不必施行某种行为或产生某种结果的妥协和劝阻意义(这里的意义不仅包括语义信息,还包括语用信息). 不然能够直接讲:(房子)盖了,难道还想拆掉?所以该构造具有独特的、其他构造所没有的意义,并且该格式所表示出的语义并不能从格式本身的组成成分推导出来, 即它具有不可推导性(unpredictability),符合一个构式的定义,由于在一个构式里,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不一定能得出这一构式的整体意义.四、V都V了的构式义分析总的讲来,该构式的基本语义是:强调V 所指陈事件的完成和结束,即事情已然成定局同时该构式能表示出丰富的语用信息,如奉劝、强调、反预期性、妥协、责备等等.在构式语法中,语义和语用并没有明确的分界限,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V 都V 了所表示出的语义总共能够概括成为下面两方面:(一)劝讲义(妥协义)该构式的使用表示出了讲话者劝解自个或者别人对已发生的、不可逆回和改变的事件的妥协和接受.此意义从构式后面的小句可以以推出.一方面,我们发现,该构式的后续小句很大一部分都为反问句或者否认句,如:(8)丢都丢了,如今报警还有啥用?(9)吃都吃了,你要叫我吐出来吗?(10)话都讲了,懊悔也来不及了.当其后续小句为反问句或者否认句时,该构式表示出了讲话者以为不能或者不必施行某种行为的意义,所以很自然的,经常借助否认词或反问语气等语法手段, 对该构式后续小句中所指陈的行为事件予以否认.在上面几个例子中,分别用反问句和否认句表示出了劝讲听话者进行妥协,报警没必要,抱怨也没有意义以及不用懊悔等等. 总之都表示出了一种否认意义.另一方面, 有时候该构式还能表示出这样的意义:讲话人劝讲自个或听话人应该妥协,成认构式所指事件的发生,并因而接受后续事件的发生,鼓励接下来的行为,此时,其后续小句与该构式经常能够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此时就不是表示出否认意义了,而是一种鼓励的意义.(11)去都去了,就再玩儿一天呗.(12)她问怎么啦? 我讲我爸妈就在这不远,来都来了,我想去看看.不同于上面的例子,这里表示出的是一种既然事情都已成既然,那就最好顺其自然,接受接下来被建议的行为,所以讲,这传达了讲话人对听话人某种鼓励的意义.(二)责备义(主观性色彩)该构式还能表示出一种比拟强烈的主观情感,使讲话者在表示出话语意义的时候,让话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而该构式所表示出的主观色彩,主要是一种责备的意义:如:(13) 他做都做了,就别再讲了!讲话人在劝听话人别再讲了的时候,也具体表现出了讲话人自个的情感, 讲他还有用吗带有一种迫不得已的口气,同时也责备了他做都做了这种行为,以为该行为本不该发生. 总之,讲话人想要责备的内容能够分为两个方面:1.动词V 所指事件本不该发生;2.动词V 所指陈事件发生的结果违犯了预期.(14)你讲都讲了,我也被人看笑话了!(15) 讲话注意点分寸? 你们做都做了,我不过是讲一讲还要注意分寸?在这两个例子中, 讲话人以为这件事本不该发生,本不该讲,也不该做那件事情,但如今事件却发生了,从心理上对这种已然事实有所不满,为了发泄这种情绪,讲话者采用了这种构式,进而对这种状况进行责备.(16)比赛输都输了,如今哭有什么用?比赛是应该参加,但是讲话人对输了这一事件的结果却有所责备,如可以以讲比赛输都输了,怪我们不够努力吧,在该小句中,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出讲话者对输了比赛的一种自我责备, 后续小句点出了不够努力是输了比赛的原因.五、结论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字词,而是那些固定的表示出式,即构式. 这就是构式语法理论的核心,同样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V 都V 了是汉语中一个常见且特别重要的构式,本文力图揭示该构造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加深对其的理解、学习和使用的目的,同时对它的研究还能够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自个的奉献,加深对构式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以下为参考文献[1] 陆俭明.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中国语文,2004(5).[2] 陈建明.当代汉语句型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3] 董燕萍,梁君英.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4] 吕叔湘.当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 任海波. 都的语义功能与都字歧义句[J].浙江大学学报,1995(2).[6] 徐复岭. X 什么X 句式溯源补讲[J].汉语学习,1995(5).[7] 王亚凤.从三维视角看X 都X 了[J].语言应用研究,2008(5).[8] 张莉莉.谈都了句式的认知特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 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Press,1995.[10] Langacker,R W.Subjectific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V他个X”是汉语中常见的结构,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视角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探究。

“V他个X”产生于现实表达的需求,在双宾构式、动补构式、数量构式、双音构式和语气构式的相互压制作用下传承了这些构式部分突显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在压制作用下将这些特征加以整合,最终形成了“V他个X”这一特殊构式。

标签:V他个X 形成机制多重传承压制整合一、引言“V他个X”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特殊表达式,如(文中例句均出自CCL 语料库):(1)问他个明白。

(2)玩他个爽快。

(3)吃他个痛快。

(4)战他个无怨无悔。

在上述结构中,“他个”为不变项,“V”为动词,与“X”一起受整个结构义的制约,“X”通常为动词、形容词或谓词短语。

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该结构进行研究(赵元任,1979;丁声树,2002;李剑影,2007;雷冬平,2012),但多集中于对其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讨论,或对该结构的某个成分进行探究(张龙,2012)。

已有研究对该构式的性质缺乏统一的合理认识,并且鲜有学者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对其形成过程进行解释。

根据认知构式语法理论,新构式的形成是多个与之相关的构式组配调变的结果,构式如何互动是新构式产生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运用构式语法中多重传承、压制和整合的观点对“V他个X”的形成机制进行探究,以期对这一构式有更详尽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一)研究现状对于“V他个X”应划分为何种句式,学界有三种观点:1.赵元任(1979)、朱德熙(1999)等认为是双宾结构,“X”部分为直接宾语,而“他”指代人是间接宾语;2.丁声树(2002)、游汝杰(1983)等认为是动补结构,认为该结构是“V+个+补”的扩展式,“个”是补语标记,引出动作的补语;3.雷冬平(2012)称该类句式为强调语气构式,“他”和“个”发生虚化并有凝固的趋势,功能接近于语气词。

可见从不同角度分析,“V他个X”与双宾构式、动补构式、语气构式均有关联。

VP个X构式分析

VP个X构式分析

VP个X构式分析
本文基于汉语语言事实,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方法为基础,运用描写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文献考察法等进行研究,界定了“VP个X”构式,阐释了“VP个X”构式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探讨了“个”在“VP个X”构式中的性质,考察了自元代以来“VP个X”构式的使用情况,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按照“VP个X”构式的结构和语义特征的浮现性对其进行分类并且全面分析了“VP 个X”构式的结构、语义、话语功能,探讨了建构这两类“VP个X”构式的限制条件。

经过研究认为,“VP个X”构式可以按照结构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为“述语+个+宾语”的“VP个X”构式,一类是结构为“述语+个+补语”的“VP个X”构式,前一类“VP个X”构式中的X由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充当,后一类“VP 个X”构式中的X由谓词性成分充当;“VP个X”构式在形式和语义、形式和功能上存在匹配性,“VP个X”构式的构式义有强调义、积极义、消极义、表达说话者轻松、随意的语气,每一类“VP个X”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特殊的话语功能。

基于构式语法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基于构式语法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

文教Culture and education摘要:传统英语语法教学多强调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分类,而未对其存现的动因进行深入探讨。

自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以来,认知语言学家为语言现象的理据性解读开辟新的途径。

本文试将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英语语法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法习得能力。

关键词:构式语法;英语教学;习得能力一、英语语法教学现状众所周知,语法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言者若不能将个人观点进行语法合理化的表述,则很容易使听者产生信息误解,进而严重降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因此,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如何高效地习得目标语的语法知识为今后语言的高效表达提供了有效保障。

目前,我国英语语法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授方法,虽有学者尝试对其进行创新改良,但收效甚微。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语法知识的习得多依赖于机械性的记忆和练习,这对学生语法知识的系统掌握和语言水平的综合提升并未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本文试将构式语法理论与英语语法教学有机结合,以便为今后语法教学提供启示。

二、构式语法简介构式语法理论由著名学者Goldberg提出,该理论以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将语言中的构式视作语言表达式和认知模型的对子,亦可称作是形意配对体。

具体来说,构式是业已习得的形式和意义或话语功能的对子,其中包括词素、词语、习语以及其他语言结构形式,存现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

其特点是:任何语言形式,只要其形式和功能不能够从其组成部分或业已存在的构式完全推测出来。

因此,可以得出:构式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据的网络系统,它代表着人类头脑中所储存的百科知识的总和。

一种语言中的构式间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关系,通过该继承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并推测出语言中构式的普遍性。

如若将构式语法理论与英语语法教学有机结合,便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体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习得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三、基于构式语法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首先,教师应将构式观融入英语语法教学当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构式语法的“连X都/也VP”构式研究及教学设计
“连”字句是现代汉语口语及书面语中经常使用的特殊句型,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但外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掌握,并且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偏误。

在对“连”字句的本体论研究中,许多先贤对“连”字句的构成,形成机制,句法和语义以及语用语境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得出了诸多理论成果。

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连”字句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果主要集中在习得和偏误分析上。

鉴于此,本文将从构式的角度出发,基于框架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理论,将“连”字句定义为由“连X都/也VP”构成的图式构式,结合“构式-语块”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连”句的表面语义及隐含语义。

通过对“连”字句重新分类,探讨了“连”字句的内部语义配置,并对其语块链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新的分类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通过总结偏误、设计教学过程,为对外汉语“连”字句的教学与习得提供新视角。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从本体和二语习得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连”字句的研究概况,说明了当前国内在“连”字句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本文研究的范围、思路、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连X都/也VP”这一构式及其各个组成构件逐一进行分析描写,并讨论了构件“X”与“VP”的关系。

第三部分基于崔永华(1990)和刘丹青(2005)对“连”字句的分类,通过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CCL 语料库中收集的相关语料来重新对“连”字句下位句式进行分类。

结合新的分类设计问卷,旨在了解外国学生学习使用“连”字句的情况并进行偏误分析。

第四部分基于“构式—语块”分析法将“连”字句分为五个语块,通过分析语块间的连接关系总结语块链,设计“连”字句的二语教学过程并提出教学建议。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