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信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书信的原则(中华礼仪四大原则是什么彭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书信的原则(中华礼仪四大原则是什么彭林)文章目录[+]【真诚尊重】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平等适度】适度原则即交往应把握礼仪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行使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却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
【自信自律】自信的原则是社交场合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原则,唯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可贵的心理素质。
一个有充分自信心的人,才能在交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遇到强者不自惭,遇到艰难不气馁,遇到侮辱敢于挺身反击,遇到弱者会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壁,甚至落花流水。
【信用宽容】信用即就讲究信誉的原则。
孔子曾有言:“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强调的正是守信用的原则。
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交场合,尤其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决不应拖延迟到。
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定的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所谓言必信,行必果。
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反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于人。
2.书信礼仪有哪些文字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手段之一可分一般性私人文书和工作性公务文书。
书信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
掌握书信的格式和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书信的功能。
书信和格式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之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
古人书信对妻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人书信对妻子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称谓:在信的开头,需要使用适当的称谓,以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
称谓可以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赠”、“谨启”等。
问候语:在称谓之后,需要写上问候语,表达对收信人的关心和尊重。
问候语需要根据时令、节气、对方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变化。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需要表达清楚、简洁明了。
正文可以根据需要分段,每段开头需要空两格。
结尾:结尾是书信的结束部分,需要表达出写信人的祝福、希望等。
结尾需要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请安好”、“顺颂时祺”等。
署名:署名是写信人的名字,需要写在信的末尾。
署名需要根据写信人身份、官职等进行调整,如“晚生”、“愚弟”等。
在书写书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适当的语气和措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和涂改。
注意书信的礼仪和文化内涵,遵循传统书信格式和规范。
以上是中国古代书信格式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 书信的正确格式

中国书信的正确格式摘要:一、书信的历史与演变1.古代书信的起源2.书信格式的演变二、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1.信头2.称呼3.正文:书信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沟通方式,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如今的电子邮件,书信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书信的正确格式及礼仪规范。
一、书信的历史与演变书信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随后发展成文字书写。
在古代,书信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用词要尊敬、谦辞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信格式逐渐简化,但仍保留了基本的礼仪规范。
二、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现代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结尾敬词、署名和日期。
信头是信件的开头,应写明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
称呼要正式礼貌,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称呼。
正文是信件的核心内容,书写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结尾敬词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如“敬礼”、“致敬”等。
署名位于信件右下角,包括写信人姓名和身份。
日期位于署名下方,格式为“年/月/日”。
三、书信中的礼仪规范在书信中,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首先,在称呼和正文中要使用尊敬的用词,如“尊敬的”、“敬爱的”等。
其次,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适当使用谦辞,如“拙见”、“浅见”等。
此外,还要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保持书信的正式氛围。
四、书信格式的实际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书信格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家书、商业书信和邀请函等。
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书写时要表现出关爱和关心。
商业书信要注意措辞得体,展示公司的专业形象。
邀请函则要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使收信人一目了然。
总之,掌握正确的书信格式和礼仪规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展示良好的文化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虽然电子邮件等新型沟通方式日益普及,但书信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古人书信中礼仪尊卑的表达方式。

古人书信中礼仪尊卑的表达方式。
古代书信中的礼仪尊卑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首先,书信的称谓是关键,如对祖父母、父母亲使用“膝下”,对师长用“道鉴”,对普通长辈用“赐鉴”,对平辈用“大鉴”等。
此外,为了表达谦卑之情,常有固定的称谓来贬低自己、抬高对方,如自称为"臣妾",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等。
再者,古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这些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礼仪尊卑的重视,也是我国书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书信的看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的看法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古代书信礼仪

古代书信礼仪篇一:古代书信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古代的书信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的书信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古代书信格式近日给一位香港的长辈写回信,用词要求甚高,在网上略一搜索,发现这篇归纳性的文章,觉得非常有用,于是转到自己的博客来,以飨各位。
一、常用书信套语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同学:砚右、文几、台鉴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二、祝愿语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平辈:顺祝三、常用的提称语提称语是提高称谓的语词,用以表达盼望受信人阅览这封书信之意。
膝下对祖父母、父母亲用。
尊鉴对祖父母、父母亲辈的长辈用。
〈鉴,是看信的意思。
〉道鉴对师长用。
赐鉴对普通长辈用。
大鉴对平辈用。
惠鉴对平辈用。
鉴对晚辈用。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字示白谕四、书信一开头,便是称呼;信的末尾,再具名的上面,也要称呼;信的中间,提到别人时,又要称呼。
称呼弄不清,容易闹成笑话。
〈一〉家族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祖父\ 母孙\ 孙女令祖父\ 母家祖父\ 母父\ 母亲儿\ 女令尊\ 堂家父\ 母伯父\ 伯母侄\ 侄女令伯\ 伯母家伯\ 伯母兄\ 嫂弟\ 妹令兄\嫂家兄\嫂弟\ 弟妇兄\ 姊令弟\ 弟妇舍弟\ 弟妇姊\ 妹弟妹兄姊令姊\ 妹家姊\ 妹吾夫妻尊夫外子贤妻夫尊\ 嫂夫人内子\ 人吾儿\ 女父\ 母令郎\ 媛小儿\ 女贤媳愚贤媳令媳小媳贤侄\ 侄女愚伯\ 伯母令侄\ 侄女舍侄\ 侄女君舅\ 姑媳令舅\ 姑家舅\ 姑〈二〉亲戚称谓表称人自称对他人称对他人自称外祖父\ 母外孙\ 女令外祖父\ 母家外祖父\ 母姑丈\ 母内侄\ 侄女令姑丈\ 母家姑丈\ 母舅父\ 母甥\ 甥女令母舅\ 舅母家母舅\ 舅母姨丈\ 母姨甥\ 甥女令姨丈\ 母家姨丈\ 母岳父\ 母子婿令岳\ 岳母家岳\ 岳母姊丈内弟\ 姨妹令姊丈家姊丈妹丈内兄\ 姨姊令妹丈舍妹丈表兄\ 嫂表弟\ 妹令表兄\ 嫂家表兄\ 嫂表弟\ 弟妇表兄\ 姊令表弟\ 弟妇舍表弟\ 弟妇内兄\ 弟妹\ 姊婿令内兄\ 弟敝内兄\ 弟襟兄\ 弟襟弟\ 兄令襟兄\ 弟敝襟兄\ 弟贤甥\ 甥女愚舅\ 舅母令甥\ 甥女舍甥\ 甥女贤婿愚岳\ 岳母令婿小婿五、书信开头语惠书敬悉,情意拳拳。
书信礼仪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因两国关系恶化,苏武被单 于流放北海去放羊。十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 于仍不让苏武回汉。苏武被反覆无常的单于扣留达 十九年之久。
“繁忙的生活,每个人都依 着各自的轨迹在人生的方向 上奔走着。繁华喧嚣过后的 落寞,夜阑人静之时的孤清, 蓦然发觉,许多内心细细碎 碎的唠叨话,想与谁说,已 无从寄达。”
二、书信格式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当人们由于种种原 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 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 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 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 的书信文化。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开始使用电子邮件,愈加眷 恋于书信的温暖。QQ再生动, 抵不过那纸短情长。电话, 替代了最初的文字。慢慢地 记不起,写信的感觉。
敬称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 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后来转化为比较 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 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
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再如“公”、“卿”、“侯”,也都被用作敬称。
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 《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 已是传诵千古的书信名篇。
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
古人书信 字里行间的温文尔雅

古人书信字里行间的温文尔雅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一直崇尚君子之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不唐突。
尤其是在书信礼仪这个问题上,古人以‘自谦敬人’为原则,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晰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学会写信是一种文化素质和个人涵养的最基本体现。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以书信的方式沟通,但是在公务信件往来中,尤其是撰写邀请函的时候,书信礼仪是否得体显得还是很重要。
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称谓语书信中的称谓语一般就是对对方的称呼语。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父母、伯、舅、哥、妹、姑、姨、哥、弟、嫂子、姐、姐夫等等。
2、社交称谓,包括大家、各位、诸位等代词称谓;先生、小姐、女士、夫人、殿下等社交称谓;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职衔称谓;以及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职业称谓,前面加上姓以示尊敬。
称谓语书信中的称谓语一般就是对对方的称呼语。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父母、伯、舅、哥、妹、姑、姨、哥、弟、嫂子、姐、姐夫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d3d78c2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3.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一、书信格式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
《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
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
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文言书信书写指南目录一、提称语二、启辞三、正文四、结语五、祝辞六、署名七、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尊长: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师长: 尊鉴、台鉴平辈: 台鉴、大鉴、惠鉴晚辈:青鉴、青览、收览政界:钧鉴、台鉴、勋鉴女性:芳鉴、淑鉴、懿鉴(年高者)夫妇: 俪鉴宗教:道鉴常用礼告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直系尊亲:谨禀、敬禀、叩禀、叩上上辈:谨上、敬上、拜上、敬启、谨启、谨上、谨肃、肃上平辈: 敬启、拜启、谨白、上晚辈:手书、手谕、字示传统称谓敬语应用对象常用敬语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长辈: 尊前、尊右、尊鉴、慈鉴、赐鉴老师: 函下、帐下、左右、吾师兄弟、姐妹:手足平辈: 阁下、足下、台右、台鉴、惠鉴、大鉴、执事、同志平辈年幼者:青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同学:研右、砚席、文几小辈:知悉、见悉、阅悉、亲阅、亲览、收回、收览长辈女性: 懿鉴、懿座平辈女性:妆阁、妆次、绣次文人: 史席、著席、撰席新进:英鉴、伟鉴、台席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古代书信双抬是什么意思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双抬是什么意思篇一:书信礼仪书信文/彭林一、书信中的平和阙“平”和“阙”是传统书信中最常用的格式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
惟思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
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
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
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这封信有一些很特殊的现象。
首先是只有第一行“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后面的文字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为了表示尊敬,要在格式上有所变化。
第一行顶格书写,比以下各行文字都高出一格,这称为“双抬”。
在信的正文当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要遵循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抬”,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了平抬的方式。
另一种叫“挪抬”,遇到上述词语时,就空一格书写,以表示敬意。
至迟在唐代,“平抬”和“挪抬”的形式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
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古代书信双抬是什么意思)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澳台地区写信时还时时可以见到用“抬”的方式。
二、祝愿语及署名敬词书信的正文结束后,不能直接落款,而要先写祝愿语,好比两人见了面,行将分别之际要互道珍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作者:葛奇峰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年第10期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人们相互通信来往,既讲究修辞、文法,又讲究礼仪,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称谓语书信中以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
可以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
对于一些我们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长者,一般都称为某公。
书信中绝对不能出现我、你、他字样,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词代替。
比如“你”可以称为某某仁兄、某某砚兄或阁下。
在信中称自己应该为在下、小弟。
信中的“他”应该用“渠”来代替。
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
比如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
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
请人家吃饭叫作“略具菲酌”。
提称语(爱慕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词语。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某某老师尊鉴”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查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师长:尊鉴、台鉴。
平辈:台鉴、大鉴、惠鉴。
晚辈:青鉴、青览、收览。
夫妇:俪鉴。
宗教:道鉴。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勋鉴:鉴,即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作赐。
赐鉴,对上级、长辈用语。
钧,古以钧陶喻国政,后称官员多冠以钧字。
钧鉴,对上级、长辈,比较庄重。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于平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收信人地位较高。
道鉴,凡尊对方学问高深。
台鉴、惠鉴同赐鉴,较轻。
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中国书信礼仪,书信书写规范,古代书信礼仪

中国书信礼仪,书信书写规范,古代书信礼仪: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幸承明教,茅塞顿开。
披诵尺素,谨表葵私。
数获手书,至感厚爱。
展读琅函,甚感盛意。
接阅华简,幸叨莫逆。
捧读德音,喜出望外。
大札敬悉,稽复乞谅。
暌违日久,拳念殊殷。
久疏通问,时在念中。
一别经年,弥添怀思。
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
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
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
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
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
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
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
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
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
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
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
二、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古代人写信的格式范文

古代人写信的格式范文
在古代,书信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
古代人写信时,通常会遵循
一定的格式,以示尊重和礼仪。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代人写信的格式范文。
首先是信的开头。
古代人写信时,通常会先写上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以示对
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接着是称谓,通常会用“臣某某拜”、“某某顿首”等尊称,以表
达自己的谦卑之意。
然后是写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以便对方知道是谁写来的信。
接着是信的正文。
在信的正文中,古代人通常会先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之意,比如“安好”、“寒暄”等。
然后是写明写信的目的和内容,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避免产生误会。
在信的正文中,古代人通常会用文言文或者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增加信函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最后是信的结尾。
在信的结尾,古代人通常会再次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之意,比如“臣某某顿首”、“再顿首”等。
然后是写信人的姓名和地址,以便对方知道是谁
写来的信。
最后是写信日期,以便对方知道信函的具体时间。
总的来说,古代人写信的格式是非常注重礼仪和尊重的。
通过以上的格式范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在写信时的严谨和认真,体现了他们对人际关系和交流的重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大家了解古代人写信的格式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嘿,你说现在这通讯可太发达了,微信一点,消息就秒到。
可不知道为啥,我总觉得少了点啥。
有一次清理旧物,我翻出了爷爷当年写的信,这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些关于中国传统书信礼仪的回忆里。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有个老朋友住在外地。
那时候电话都不普及,他们就靠写信联系。
每次爷爷写信,那可真是个大工程。
他先把自己那宝贝书桌擦得干干净净,然后铺上信纸,从笔筒里挑出一支最顺手的毛笔。
爷爷的毛笔字那叫一个漂亮,可他还是写得特别慢,特别认真。
我在旁边看着,他就一边写一边念叨:“这开头啊,得先写‘敬启者’,这是对人家的尊重,就像见面得先打招呼一样。
”我好奇地问:“爷爷,为啥不直接写事儿呢?”爷爷笑着点了点我的鼻子说:“小丫头,这写信可有讲究啦,礼仪不能乱。
”爷爷写着写着,要是不小心写了个错字,他就会皱皱眉头,然后拿出一张小纸片,小心翼翼地把错字刮掉,再重新写。
我在旁边打趣说:“爷爷,这么点小错,划掉不就行了。
”爷爷却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行,这信要给人家看的,得工整。
”我就趴在旁边,看着爷爷一笔一划地写着问候的话,讲述家里的琐事,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情谊。
写完信后,爷爷把信折起来,那折法也有门道。
他先对折一下,然后再怎么怎么折,最后折成一个方方正正的形状。
我在旁边跟着学,可怎么也折不好,爷爷就手把手地教我,说:“这折信啊,也得规规矩矩的,就像做人一样。
”接着,爷爷拿出信封,把信装进去,在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上地址和收件人。
然后,他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小枚邮票,用舌头舔了舔,贴在信封右上角,还轻轻按了按,确保贴牢了。
我在旁边笑个不停,说:“爷爷,这邮票黏黏的,多脏啊。
”爷爷却说:“这邮票可重要了,没它信可寄不出去。
”最后,爷爷带着我去邮局寄信。
他把信递给邮局的工作人员时,还微微鞠了一躬,说:“麻烦您了。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觉得这写信虽然麻烦,但是这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对对方的尊重和牵挂。
可现在呢,我们发消息都是匆匆忙忙的,错别字也不管,表情符号乱飞。
古代书信中的礼仪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 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 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 等。
接信语 刻接手教,敬悉一切。接奉大礼,敬悉种切。
交涉语 请即答复,勿再延宕。希速归还,幸勿再误。
声用语 未经本人同意,自属无效。如几日内未见复函,即作同意论。
上述仅作参考,如用在恰到好处,就会避免俗套,为书信润色。
称谓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对自已父母的尊称。
结尾。信写好以后,加 上语,俗称“关门”。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 安”。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 绥”等。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 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 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 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 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意思尽管相同,但其在文字上却根据书信内容,运用自如,无一雷同。
中国古代书信及称谓文化礼仪

用于当日问候:即颂 晨安、即请 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 刻安、顺候 日祉、即候 时祉。
2、署名下的敬辞:
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用于尊长: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用于平辈: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用于家居者:敬请 潭安、并颁 潭福、顺颂潭祺。
用于贺婚:恭请 燕喜、恭贺 大喜、恭请喜安。
用于贺年:恭贺 年禧、恭贺 新禧、即颂岁禧。
用于吊唁:此候 孝履、顺问 苫次、专候素履。
用于问病:敬请 愈安、即请 卫安、敬祝早痊。
用于时令问候:敬请 春安、顺颂 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 秋安、并候 秋绥、敬请 冬安、此请 裘安、敬请炉安。
有好多的词读起来真的好拗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啊~~;) 虽然拗口,但是现在的职场礼仪中偶而还有人用.
祺有吉祥之意。对商人(也指生意人、做买卖的人等)的祝愿一类的意思(但一般不是祝贺)。类似的,还有如“敬颂师祺”等
结尾的敬词:
1、请安:
用于祖父母及父母:恭叩 金安、敬请福安 肃请 金安。
用于亲友长辈:恭请 福绥、敬请 履安敬叩 崇安 只请提安、敬请 颐安、虔清 康安。
用于老师:敬请 尘安、恭请 道发、肃请海安、虔请 讲安。
用于亲友平辈:敬候 佳祉 并候 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 台安 顺颂 时绥。
用于亲友晚辈:即询 近佳、即问 近好、附颂清安。
用于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者:敬请侍安、敬颂 侍福、并候侍祺。
用于晚辈: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
用于复信:肃复、手复、谨复、复。
古人写得书信格式

古人写得书信格式
在古代,书信的格式是非常讲究的,充满了各种礼节和规矩。
以下是古人书信格式的基本步骤:
1.称谓:在信的开头,首先要对收信人进行适当的称谓。
这个称谓要与收信人的身份、地位相符合,表示尊敬。
例如,对长辈或上级,一般使用“尊前”、“拜启”等词;对平辈或同级,则使用“台启”、“大鉴”等词。
2.寒暄:在称谓之后,通常会有一段寒暄语,用来表达写信人的问候和关心。
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与收信人的关系和具体情况来写,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
3.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应该简明扼要地表达写信人的意图和信息。
在叙述事情或表达情感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
4.结尾:在正文之后,通常会有一个结尾部分,用来表示敬意或请求。
例如,“敬礼”、“谨启”、“伏乞俯允”等词都是常见的结尾用语。
5.署名:最后,写信人需要在信的末尾署上自己的名字。
如果
是正式的书信,可能还需要加盖印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书信礼仪篇一: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
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极其绚烂的精神文明。
中国人也因此以勤劳智慧、好学进取的形象和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著称于世。
我国古代的礼仪正体现了这种文明风貌。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概念。
礼,指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既是人际之间相互交往的准则,又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
仪,指的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据礼的规定,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几乎渗透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社会到家庭,从宫廷到民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尊老爱幼等,无不体现着礼仪。
古代礼仪制度——五礼,指的是学校的礼仪制度、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礼器、礼服和礼乐、卤簿车仗等几个方面。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古代日常生活的礼仪。
一、仪表举止首先是仪表礼貌,讲究“正”、“洁”,冠正,衣洁。
行冠礼后的男子,出门若不戴冠,或戴冠不正,都被视为无礼。
当众免冠表示请罪、谢罪。
其次是礼节,有各种用于交际的拜礼和揖礼。
在周代已有九种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
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稽首,是拜礼中最隆重的的一种,使用场合主要是官场,特别是臣子拜见帝王时。
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顿首,较稽首礼轻,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
行顿首礼时,跪地叩首,至地则举,顿,即时间短暂。
其他和稽首相同。
“顿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李陵《答苏武书》末尾称“李陵顿首”,丘迟《与陈伯之书》末尾称“丘迟顿首”,就是其例。
空首,称为“正拜”,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也用于君主对臣下的回礼,其动作与稽首、顿首差不多。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头不接触地面,触及手后便起身,故称“空首”,又叫“拜手”。
《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
”振动,双手合击拱手,身体向前弯曲,这种礼不跪地,动作也不大,多用于非官场,途中相遇时。
凶拜,先行跪拜,起身后再行拜礼,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
吉拜,用于祭祀等活动中的跪拜礼,动作与顿首相近;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
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军中用肃拜礼,是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
拜时双膝跪地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
肃,手到地的意思。
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二字。
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因为有了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
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
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
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
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拱,两手合抱以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
揖,拱手为礼。
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今云“作揖”。
这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
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
二、坐立行走坐、立、行走,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在古代却极受人们重视,不仅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礼节,而且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
先说说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
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臀部不得落在脚踵上。
古人入席不穿鞋,而且袜子也不能穿,只能跣足。
春秋时,有一次,卫国国君与大夫们饮酒,褚师声子只脱去了鞋,没有脱袜就进入席中。
卫侯一见大怒。
褚师声子连忙解释说自己患有脚病,不便脱袜,否则您见了可能会恶心呕吐的。
卫侯依然十分生气,大夫们纷纷解劝,卫侯仍认为这是绝对不许可的。
直到褚师声子无奈退席,卫侯还叉手骂道:“必断其足”。
入室跣足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对主人极有礼貌的一种举动,直到有了椅子以后才不需要脱袜了,但“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仍被当作一种礼貌。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
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象箕一样。
《礼记.曲礼上》:“立毋跛,坐毋箕。
”箕,即指箕踞。
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以此表示对秦始皇的蔑视。
当然箕踞有时也是不拘小节的表现。
在一般场合下,尤其是朝廷、官府中,人们很注意坐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即所谓坐有坐相。
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下,要正襟危坐;比较随和的场所,身体可稍稍向后坐。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
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所以《说文》说:“居,蹲也。
”《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客。
”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平日坐的姿势,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把两膝跪在席上。
还有一种坐姿:跽,跪时挺身直腰。
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故又叫“长跪”。
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
又《范睢列传》:“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
至于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则是妻子一旦接到久别在外的丈夫的来信准备细读以知其究竟。
《日知录》卷二十作《坐》:“古人之坐,皆以两膝着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则为长跪矣。
”古人不仅讲究坐相,也很讲究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对师长应当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
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古人也很有讲究走路的姿势。
“趋”,是快步行走,在古代对尊者、长者、贵者、宾客及行朝拜礼时表示尊重的一种走相。
《触龙见赵太后》中记述了春秋后期的一个故事。
赵国的太后刚刚执政,就遇到秦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援。
但齐国提出让太后的小儿子做人质方可出兵。
赵太后疼爱小儿子,不愿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说,都遭到太后拒绝,左师公触龙决定去劝说太后,由于他脚有病,走路不便,为了不失礼节,只得做出“趋”的动作,实际是慢慢向前挪动脚步。
见到太后首先谢罪,触龙是极力要做出有礼貌的样子。
古人还把走路分出不同的种类: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场合不同采用不同走相,才符合礼貌的要求。
室内,徘徊式走动。
堂上(中国古代书信礼仪),步子应小一些。
堂下,迈得步子大一些。
门外,可以快走。
宫廷开阔地,可跑。
上路,奔跑。
趋,虽然是表示敬意的走相,但在室中却不用趋礼。
三、语言称谓语言是生活中最主要的相互交往方式,它既用于传达思想,也用来交流感情。
语言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日常生活中礼仪的重要方面。
这在人们的相互称谓上表现最为突出,即谦称自己,敬称对方。
使用谦称来称呼自己,表现了说话者的谦虚和修养,也是对对方的尊敬;出言不逊或大言不惭,则被视为无礼、轻浮。
古人常用的谦称有愚(愚兄)、鄙(鄙人)、敝(敝人)、卑(卑人)、窃(窃闻、窃笑)、猥、仆,如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
这些词有愚笨、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无知、冒失、唐突的意思。
当然并非自己真的无知,而是以说话者的谦虚来提高对方身份。
如,读书人谦称:小生、晚学、晚生、不才、不佞(有才学)不肖等。
官员谦称:下官、小吏、小官、末官。
有一定身份的人谦称:小可(不足挂齿)。
老人自谦: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已入暮年,衰老无用)。
皇帝自谦:孤、寡,有缺少德行之意;不谷,谷作为一种粮食用来养人,引申为“善”,不谷,则引申为不能以德待人或不高明的人。
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敬称的方式称呼对方。
敬称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感**彩。
古人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称“圣”,如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到后来专门用于皇帝,皇帝的谕旨称圣旨、圣谕。
对皇帝有一个特定的敬称:“万岁”,“驾”,陛下。
“万岁”原是古人饮酒庆贺及祝寿的欢呼语,带有浓厚的祝愿之意;“驾”本指皇帝的乘輿,古人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不以宫室为固定居所,应该乘车行天下,因此用“驾”来尊称帝王。
如圣驾、尊驾、晏驾、驾崩。
陛,是进入廷殿的必经之路,皇帝每逢升堂,必定要派近臣手持兵器站在陛旁边,以防发生意外。
群臣向帝王进言时,不敢直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于是陛下一词成为对帝王的专称。
对诸侯称“千岁”,太子称“殿下”,将军乘“麾下”,使者称“节下”,两千石官吏称“阁下”,一般表示对对方尊敬之意时都可用。
同辈之间用“足下”,据说始于介之推的故事。
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中,始终与他同患难,重耳即位后,凡与他流亡者一律论功请赏,唯独漏掉介之推。
介之推为了不邀功,携老母隐居山中,至死不与晋文公见面。
为寻他出山,放火焚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不料介之推竟抱木烧死,后晋文公派人伐倒这棵树,制成屐。
从此以后,经常低头看着脚上的木屐,痛心地说道:“悲乎足下。
”古代语言的文明和礼貌不仅表现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也体现在家庭中。
家庭中,称呼自己一方亲属:家、舍、先、亡。
如家父、家慈、家兄,舍弟、舍妹、舍侄,家和舍有长幼之分;“先”用在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年长的已故家人(先祖、先妣),“亡”用在辈分低幼的已故家人友人(亡弟、亡友)。
称呼对方亲属:令、尊、贤等。
令,不受辈分限制,如令尊、令母、令妻、令郎、令爱、令婿、令兄、令妹…“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
”(《颜氏家训》)如尊祖、尊父、尊堂、尊夫人;贤叔、贤弟、贤妹、贤婿、贤内助。
妻子的父母:丈人、丈母、岳父、岳母、泰山、泰水,丈与杖相通,拄杖者多为老人,于是称呼老人为“丈”;泰山有一山峰为丈人峰,以山峰之名代称,有健康长寿的祝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