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王志尧仝海天

(南阳师专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河南南阳,473061;南阳市文联,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的婚姻悲剧是封建礼教叛逆者的悲剧。笔者认为“爱情至上”与

“个人主义”的嫁接是导致林黛玉婚姻悲剧的基本原因。她在爱情问题上并未受到贾府上下人等的

任何压抑,她本人也未有任何反叛之举,不存在所谓“叛逆”问题。林黛玉的“乖僻”性情与多病之体

“恐不长寿”是贾母决心将其舍弃的终极理由。她的婚姻悲剧是她自身造成的。她很早就陷入了“爱

情至上观”的泥沼。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爱情至上乖僻悲剧

中图号 I206.2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花费笔墨最多的

女主人公。长期以来,红学界为她唱的赞歌颇多。普

遍认为她同贾宝玉之间的知心默契和共同人生理想

为基础的爱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着作家

的美学理想。甚至称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用她

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追求个性解放和美满爱情

婚姻的新生活的颂歌。“她同贾宝玉这两个叛逆者的

爱情悲剧,深刻地写出了孔孟之道的吃人的本质,宝

黛爱情的悲剧是叛逆者的悲剧。”(李希凡语)其实,

这些论定总是带有如来佛祖头上金光四射的美丽光

环的性质,没有实在的意义。还是鲁迅的话较为可

信:“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非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

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

人也将不能懂得。”(《花边文学·看书琐记》)那么,

林黛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呢?作者将她的

悲剧展示出来目的何在呢?这便是我们欲对这一命

题加以探讨的本意所在。

一“爱情至上”与“个人主义”的嫁接,是导致

林黛玉婚姻悲剧的基本原因

林黛玉这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

草”和贾宝玉这个赤霞宫的“神瑛侍者”同是和尚道

士度脱下凡的风流冤家,这便是所谓的“木石前盟”

之说。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前脚刚进贾府,紧

接着也是由和尚道士带出的与贾宝玉构成“金玉良

缘”的薛宝钗便接踵而至。从而形成一种“双水分流”

与“二雌争雄”的复杂局面。于是,为了爱情,一场长

时间的心灵碰撞和智术较量愈演愈烈,最终以“金玉

良缘”的暂时胜利和“木石前盟”的彻底失败而告罄。

本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爱情纠葛中,林黛玉处

于绝对优势。她占有4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她

是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家嫡

亲表妹。贾母视她为“心肝儿肉”,在封建社会是与嫡孙联姻的正当人选。其二,林黛玉为金陵12钗正册

之一,天生丽质,冠压群芳。刚一出场与贾宝玉见面

便说她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

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到后来,贾宝玉直抒胸臆,称她是“倾国倾城”的貌,“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亭亭玉树临风立,曲曲香莲带露开”。她那超群绝伦的美貌是人所共知的。其三,是她的出众才华。她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她

独具的诗人气质是出类拔萃的。在大观园里,林黛玉

是众女儿中唯一爱在诗书中寻找乐趣之人。香菱学

诗时,在黛玉的诸多诗集中可以看到她理解和赏鉴

的红圈儿。林黛玉只有生活在诗的境界中方能表现

得宽厚从容,豁达开朗,并获得艺术创作的痴迷和精

神饥渴的满足。举凡谈诗对诗作诗,林黛玉便会忘掉

一切烦忧。她那别出心裁、新颖独到的风格更显得神思飘逸,风流倜傥。全书中林黛玉名下的诗作最多: 《葬花吟》、《风雨词》、《五美吟》、《桃花行》等为其独—96—

作;其余如众人都作的《大观园题诗》、《咏海棠》、《咏菊》、《柳絮词》等也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比如她那凄清奇谲的《冷月葬诗魂》冠压群芳,独占

鳌头。她不仅是俊才而且是捷才。当大家苦思冥想, 竭力经营之时,她或弄梧桐,或和人说笑,然后“提笔

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充分表现了她的出众才华。其四是她能和贾宝玉频繁接触且深得贾宝玉的喜爱。

她和贾宝玉从小青梅竹马,同床睡觉,同桌吃饭,亲

密无间。在“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那一回,宝玉要和黛玉在一起睡觉,且提出要和黛玉同枕一个枕头时,黛

玉嗔怪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说着将自己枕的推给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枕上,

二人对着脸儿躺下。二人玩笑一阵子,宝玉“将两只

手呼了两口,便伸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胁下乱挠”,那

种亲密程度远非他人可比。宝玉曾向黛玉发誓道: “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同时,他同宝钗的关系也向黛玉交了底:“你这

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

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 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远你的呢!”

综上所述,林黛玉由于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在爱

情和婚姻问题上,她就是顺其自然不再作别的任何

努力,未来的宝二奶奶的位子是理所当然的非她莫

属了。不过,我们也不否认,林黛玉也有其不利因素

即劣势的一面。其一是她的身世遭际。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孤独感和自卑感都是在所难免的。致使她一进贾府便立下了做人的信条:要步步留心,时时在

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其二是她的

身体素质较差。从小儿就是个与药罐子打交道的弱

女子。

然而,这两点劣势也并非导致她婚姻失败的根

本原因。第一条不利因素是她本人心理上的。从贾母开始上下人等无论在衣食住行哪个方面都没有委屈

她的意思和实际表现。相反,对她的优厚待遇常常超过贾母嫡孙女的水平。第二条不利因素也不是不能

改观。她所患的那个肺病在贾府这样有御医为之调治、名贵药物相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治愈的,并非

绝症。关键在于她本人一味地陷入失恋的苦闷,爱钻牛角尖,生怕与宝玉的爱情破灭,自己作践自己,不

与医生配合,致使病情难以好转。

纵观《红楼梦》全书,全面考察林黛玉进贾府之

后的一系列言行,不难看出,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

中表现在“爱情至上”上面。对于林黛玉来说,没有爱情就等于没有生命。她来到世上,似乎就是为爱情而生存的。在她看来,爱情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除了爱情,别的事都无所谓。在这种人生观的驱使下,她和贾宝玉卷进了那种无休止的相互试探、过敏性的猜忌和多余的争吵之中。陷入了彼此痴心痴情,缠绵悱恻的窄狭境地。

林黛玉爱情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必然导致她世

界观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这就是爱情的排他性。她在贾府这个朱门绣户的贵族生活环境里,“孤高自许, 目无下尘”,她那张嘴比刀子还利害,极尽“刻薄”之能事,专挑别人的不好。比如,李嬷嬷劝阻宝玉饮酒, 黛玉却告诉宝玉:“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李嬷嬷听后哭笑不得。林黛玉甚至会当着老祖宗贾母的面,公开表示对宝玉的求全责备,和对其他

女孩的嫉妒。她看见宝玉从宝钗处来便说:“我说呢! 亏了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甚至会站起来赌气

走开。常常为了一句话或微不足道的小事闹得贾府

沸沸扬扬、人心不安。所以,林黛玉由对未来婚事的不放心而坠入恋爱至上的泥沼不能自拔,进而派生

出对人际关系的变态和性格的扭曲,表现出不容人

的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处世哲学,这是导致她

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林黛玉的爱情并未受任何压抑,也未有反

叛之举,不存在所谓“叛逆”问题

林黛玉来贾府开始便成为座上宾,过着衣来伸

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生活。不管她的家世变故与遭际

如何,她所享受的绝对是贵族小姐的待遇。所以她所

咏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一种

无病呻吟式的“自寻烦恼”。若追问一句,是谁对她严相逼了?哪一天逼她了?恐怕找不出一条根据来。事

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个人,无论其职位高低,处

境怎样,再优越的条件也有“严相逼”的一面。就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至高无上的封建帝王不是被周遭

敌对国家严相逼,就是被奸臣严相逼,甚至有被父母

兄弟或妻妾儿女严相逼的。至于一级管辖一级的臣

民们所受的严相逼更是常情常理,司空见惯之事。然

而这却构不成当事人凌弱受欺遭人同情的理由。林

黛玉所谓的“严相逼”尤难成立。

与此相反,林黛玉对其贵小姐的生活犹觉不满。

她经常的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

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甚至“倚着床栏杆, 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97—

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愁眉也好,长叹也罢,全

是为了爱情的驱使。她的高消费和挥霍财物的阔小

姐作风证明她从没有受过物质享受方面的委屈或压抑。例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因见林黛玉所住

的潇湘馆窗上的纱颜色旧了,便立即叫人拿上好的

纱来换。拿来的纱就连当家人王熙凤都认不得的昔

日皇上享用的进口“软烟罗”和“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种纱软厚轻密的高质量,刘姥姥直

道可惜。可见林黛玉所享受的优厚待遇之一斑。

不仅物质生活方面没有让黛玉稍有不适,就是

精神生活方面同样没人限制过她的自由,使她产生

些许的压抑和不安。可以说,贾府上下,对于她同宝

玉的“木石前盟”都持支持和赞许的态度。比如,当黛玉同宝玉因小事不和翻脸惊动了老祖宗时,贾母说

了句耐人咀嚼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是极为亲昵的表现。黛玉听后也不能不“低着头细嚼这句话的滋味儿”。那个送蜜腺荔枝的婆子传递的信息是:“怨不得我们太太说,这林姑娘和你们宝二爷是一对儿,

原来真是天仙似的。”下人的话自然也能引起黛玉的

诸多联想,使其千愁万绪,堆上心来,酿成“病潇湘痴

魂惊恶梦”的奇异景象。四小姐惜春对她的评价是: “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

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

呢?”王夫人因见黛玉忽病忽好,赶忙找着贾母说:

“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王熙凤则说得更为直白。在“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宝玉和黛玉二人多生了枝叶,将那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了。各自

怨各自的。先是宝钗前来,黛玉搭讪着问:“宝姐姐,

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笑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

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忙说,这叫做“负荆请罪”。宝钗笑道:“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 我不知什么叫‘负荆请罪’。”宝玉黛玉二人心里有

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接着便是凤姐进来后

的戏谑之语:“这么大热的天,谁还吃生姜呢?”并故

意用手摸着腮咤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

辣的呢?”然后,凤姐还不无抱怨地说:“老太太在那

里抱怨天,抱怨地,只叫我来瞧瞧你们好了没有,我

说:‘不用瞧,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说

罢一面拉着黛玉就去找贾母,宝玉在后头跟着,凤姐

到了贾母跟前,笑道:“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

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和,赶我到那里

说和,谁知两个人在一块儿对赔不是呢。倒像‘黄鹰

抓住鹞子的脚’——两个人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呢?”说的满屋里都笑起来。特别是在“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一回,因凤姐打发人给黛玉等人送了些

暹罗国进贡的茶叶,便对着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

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说得众人都

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凤

姐进一步说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儿玷辱你?”这便是

当权者支持或者赞许宝玉和黛玉婚恋成功的实证。

在“情小妹耻情归地府”一回,尤二姐猜疑尤三

姐看上了贾宝玉,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为,倒是

一对儿好人,只是他已经有了人了,只是没有露形儿,——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

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

开言,那里再无不准的了。”这充分说明,贾府上下人

等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全是持谅解和支持的态

度,且不怀敌意,已成定势。至于林黛玉的情敌——

薛宝钗也从来未形于外,也不妨碍黛玉宝玉爱恋的

深入发展。所以说,整个贾府中人的确找不出压抑和

限制林黛玉和贾宝玉相恋的人来。《西厢记》中的崔

莺莺,羞答答地通过红娘的穿针引线,同张生偷情地

结合后还得遭受老夫人的坚决反对。相比之下,林黛

玉是自由的、幸福的。她同宝玉两小无猜,同吃同住

同玩同乐,随时都能相见倾谈,人人称许,并无任何

人从中作梗和泼冷水,怎么会谈得上是一种叛逆者

的行为呢?说林黛玉在追求爱情方面是个叛逆者,这

是不顾事实硬给这位娇小姐“爱情至上”的言行贴上的一帧新时代激进的标签而已。实际上,她不配这样

的称号,也确无这方面的举止,她就是一个十足的

“爱情至上”观的典型;一个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

义恋爱观的典型。

三林黛玉的“乖僻”与“短寿”是贾母决心将其

舍弃的终极理由

林黛玉进贾府,与其说是“还泪”,倒不如说是

“迷恋宝玉”更实在些。然而,她虽然始终都很动情, 也绞尽了脑汁,毕竟失败了。最后是她的保护神贾母

忍疼割爱般地下了舍林取薛的决心。她的理由是: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她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

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

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老太君一言九鼎,她

抓住了林黛玉性格的“乖僻”和身体的虚弱“恐不是有寿”这两大致命弱点,宣告了“木石前盟”的解体和“金玉良缘”的成功。只可怜林黛玉“枉自嗟呀,空劳牵挂”成了个“水中月,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98—

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贾母所述完全是她长期观察的结果,绝不是心

血来潮时的搪塞之词。比如,林黛玉虽然占有4条优

势却不会利用。当她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欲娶宝

钗的消息后,未作任何努力,让“金玉良缘”最后得逞,自己却落了个“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悲惨结局。就黛玉之死的性质而言,与其说是病死,倒不如说

是自我作践郁闷而亡。

林黛玉所具有的4大优势与她同时存在的致命

弱点(劣势)发生了中和,力量抵消后优势也不成其

为优势了。比如,她因不放心同宝玉的关系作践自己

的身体,常年与药罐子打交道,给人一种虚弱、不会

长寿的印象,这当然是影响婚姻成功的一项至关重

要的因素。宝玉是贾母的爱孙,心肝儿肉,能不考虑

这一点吗?她那乖僻的脾气,爱使小性,尖刻的性格

也是婚娶的大忌。所以她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

月羞花之貌”,因性情不好,使人避而远之。虽说她才华横溢,出口成诗,却是个不懂世事的书呆子型的、

典型的贵族式的关在书房里经不得风雨的娇嫩小

姐。至于人际关系方面十分紧张,心灵深处呈现一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恶环境的

威压。她的情敌薛宝钗随便虚晃一枪,一般性地劝她

不要看杂书时,林黛玉便防线崩溃,倾心置腹地向她

坦露了心底的隐秘。在薛宝钗关心黛玉病情的感化

之下,林黛玉不无惭愧地自责道:“你素日待人,固然

是极好的,怨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一古脑儿将心迹全部兜给了藏愚守拙、心有城府的薛宝钗。正儿八经在同恋人贾宝玉的接触和交往中却从来没有这般

坦坦荡荡、爽爽利利地谈吐剖白,也没有关于“木石

前盟”的发展前途和遭际对策的探讨和议论。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是男女痴情却不是爱情。这对于林黛

玉来说,她失去的机会太多了。这4个优势条件未能

很好利用,便是她乖僻的表现。例如,当她从傻大姐

口中得知宝玉和宝钗即将完婚的消息之后,见到宝

玉理应询问个究竟,结果“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管对脸傻笑起来”。林黛玉压抑着内

心的痛苦仅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妹妹病了!”简单的一问一答,足以证明宝玉爱恋林黛玉的诚心。按说,林黛玉

应该毫无顾及地揭明或证实一下事情的真象或来龙

去脉,但是在这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以聪明过人著

称的林黛玉却连一招一式也拿不出来,等于不战自

退,拱手把“木石前盟”让给了“金玉良缘”。一生的拼命追求,到了脱鞋下水之时,反而出人意料地草率收兵。可谓一着不慎,前功尽弃。

本来,贾宝玉在贾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黛玉是

十分清楚的,她与宝玉的爱情又是久经考验的。王熙

凤所用的“掉包计”贾母尚有疑虑:“别的事都好说, 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

难了。”仅宝玉这一关,贾府上下都感到是一个难以

逾越的障碍。连主谋王熙凤也认为“将来不是林姑娘,打破了这个灯虎儿,那饥荒才难打呢!”倘若林黛

玉能将所闻知的信息和盘告诉贾宝玉,还有转机的

可能,定然会是别一种结果。然而林黛玉囿于封建礼

教的束缚,不敢将这层窗纸儿戳破,未能越雷池半

步,只会独自伤悲:“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积数年之心病一时急怒,自己反迷惑了本性,此

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免此债。这说明,林黛玉虽

是个爱情至上论者,但却缺乏勇敢的斗争精神。在这

一点上倒不如崔莺莺更果敢一些,她敢背着家法森

严的老夫人翻墙投入张生的怀抱,生米已做成熟饭,

逼使老夫人就范,那种行为实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称

之为“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封建婚姻的叛逆式行

动实不为过,而胆小如兔的林黛玉却无论如何也做

不到崔莺莺这一点,有什么叛逆可言?

林黛玉自进贾府之后“自矜自重”、“小心戒备”,

早就对薛宝钗插入的“金玉良缘”产生了疑虑忧郁。

虽经反复试探宝玉,却一直不敢明确表白自己的心

迹恋情。她明知自己是个丧失父母的孤女,无人为之

真正做主还不去自我争取,致使错过了不少良机。当

贾宝玉凭借《西厢》曲词向她吐露衷肠求爱之时,黛

玉的“乖僻”性情发作,嗔怪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帐

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二字, 就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给人难堪,使人很难猜

透她的真实思想。但是只允许她这样折腾宝玉,别人

接触宝玉时她又生嫉妒之心,自己又扭捏作态使人

憋气。一旦酿成一种难以救治的心病和身病,这种新

生的无名之病又成为贾母斥之“乖僻”、“寿短”的口实,于是“就也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

身上”,可谓“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综前所述,林黛玉的“乖僻”以及与之派生的“寿

短”表现在如下几点:其一,她与贾府的亲缘关系最

近,却不会利用。自身模样儿虽好,却不善于保护反

而自我遭塌。才华出众却用不到正经事儿上,表现出—99—

恃才傲物的世难容性。和贾宝玉感情笃厚,又不能直

抒胸臆,促其事成。其二,不谙世事,心地狭窄,小性

爱恼,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人际关系不协。其三,她

只知和贾宝玉恋爱如痴,但对其“木石前盟”的发展

和结局没有通盘打算和谋划,直至对傻大姐提供的

与宝钗完婚的重要信息未采取果敢有效的措施与对

策,坐失良机。其四,很多有利于“木石前盟”的成功

机会均未利用。如果说她疑虑的“心症”是“乖僻”的话,则她自我作践自身健康的行为更是呆愚之举了。

所以,她的“乖僻”与身体虚弱带来的“恐不长寿”便

是贾母决心将其舍弃的终极理由。

四林黛玉的婚恋悲剧对世人的镜鉴

正如评价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一样“一千个观众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理可证,在读者和专家

的心目中,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林黛玉大概不会

有异议的。但是,总体而论,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林

黛玉是封建叛逆者的典型,其婚恋悲剧是封建叛逆

者的悲剧似乎已成定论。普遍认为,她不是一个驯服

的贵族小姐,她同贾宝玉一起同封建礼教的桎梏作

不屈斗争;林黛玉甚至比贾宝玉经受了更为沉重的

封建礼教的压迫;她的性格中渗透着中国历代优秀

知识分子的完美精神和高尚境界;她和贾宝玉的恋

爱实质上是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等论调。

然而,察看林黛玉的履历和人生档案,考察她进

荣府后的一系列言行,不难发现,这个娇花嫩草般的

贵小姐根本不是什么封建礼教的叛逆典型,更不是

什么追求个性解放和争取婚姻自主的楷模,而是一

个地地道道的“爱情至上”的畸型人物。她的个人主义恋欲过于突出,她却从未同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

进行过斗争,所有的只是不顾主客观情势的变化任

性地自我折腾而已。

林黛玉本是一个父母双亡的破败家庭的孤女,

有幸来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贾府,住进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穿的是金科玉线,绫罗绸缎;吃的是人参

燕窝,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龙精凤髓;使的是

奶妈佣人,丫环仆女,真正达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

口的地步。乍到贾府,轰动上下,老少笑脸相迎,亲昵

无比。贾母将其搂在怀里“心肝儿肉”的关怀疼爱。直至后来,她和宝玉打牙磨嘴,几番折腾,贾府上下对

她仍旧热情不减,常以座上之客、亲贵佳宾相待。连

薛蟠从外地带回的礼品,薛姨妈和宝钗分与众人时

“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似这样的生活环境,照理说该使黛玉称心惬意了,但她所需要

的早已不是这些物质享受,而是渴求精神的满足。这

种纯精神的需要表现在林黛玉身上就成了“恋爱至上”观。为了贾宝玉,她不顾一切,痴心臆想、疑虑、忧郁,甚至发展成变相的精神病患者。唯与宝玉的恋情

纠葛在一起,成则心神清爽,破则以病以死相胁。林

黛玉所患之病,宝玉曾清楚无误地指出:“皆因都是

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宽慰些,这

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

石前盟”本是贾府上下认可的事,至多是个时间问

题,但林黛玉看不到这一点,整日试探、观察、猜忌、忧虑,没休没止,终成灾疾,养成了乖僻的性情和恹

恹的病体。贾母不得已作出弃林保薛的理性决策。所以林黛玉的婚姻悲剧说到底是她自己造成的。她属

于自我毁灭。从这个“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的贵小姐身上,实难看到叛逆的影子。她也不看她所追求

的对象贾宝玉已是有多次性史之人,他是对所有的

女子都博爱的典型。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

教污淖陷渠沟”,实则是一曲无可奈何的悲歌。她以

死殉之,终成“虚话”。《庚辰本》第12条批语云“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好是会看。”《红楼梦》第12 回,道士送给贾瑞的“风月宝鉴”指出“千万不可照正

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如果说黛玉的聪慧总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上表现出来,则“乖僻”之病根也是由此而萌发。她那令人倾慕的容艳和出众才华

隐潜着不易被察觉的“痴呆”之气。这个悲剧犹如一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它不受时代的限

制,既能鉴照过去,也能烛照现在,亦能射向未来。人

们皆可从这位世难容式的恋爱至上的悲剧中萌生体会,产生启迪,受到震撼。她那不顾一切单纯追求爱

情的做法在任何时代都将是悲剧式的,均为世人所

不屑。正如《红楼梦》第120回所说,曹雪芹塑造林黛玉婚姻恋爱悲剧旨在告诫人们:“贵族之女,俱属从

情天孽海而来。大凡古今女子,那‘淫’字固不可犯, 只这‘情’字,也是沾染不得的!所以崔莺苏小,无非

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人口孽。但凡情思缠绵, 那结局就不可问了!”

(本文责任编校蒋振邦)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演讲时不要点击图片!)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打开《红楼梦》,(切换第二张)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然而,就在常人之情,常人之理中,造成宝黛爱情的悲剧根源又是什么呢? 《红楼梦》是一个作者没有完成的著作。从前八十回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线索是既连续发展又若有所断的。宝玉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他与黛玉的感情发展也似一条耀眼红线令人眩目。 宝黛爱情在《红楼梦》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宝黛的爱情之悲也就在于他们的爱情之深。他们的爱情是从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三张)从黛玉第一眼看到宝玉开始的。黛玉眼中的宝玉,宝玉眼中的黛玉,都是那么的美丽、清俊、高雅、脱俗,也许前世的灌溉之恩就注定了他们今生的一见钟情。而后,黛玉的孤高,宝玉的温柔,和他们共同的执着思想——愤世嫉俗,使他们彼此成为知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日久生情,虽然双方有意,而且都那么执着,但黛玉的小性和宝玉的多情使他们感情的发展始终是一波三折。麒麟公案、金玉姻缘,每一点点小的事件都会使大观园内鸡飞蛋打,使他们情感的小舟几欲浪涨船翻。然而,他们感情却就是在这样的曲折的道路上一路坚强的走了过来。 在贾府中,贾家的男性腐朽不堪,当家的早已是女性。贾母处在贾家的最高权力地位上,是贾家的精神领袖。在她的面前,贾政连教训儿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母被描写成一手造就宝黛悲剧的真凶。由此,有人认为贾母是霸权主义推行者,是坚决反对宝黛爱情的人,是为了所谓的封建正统,为了她至高无上的尊严,为了她的一厢情愿,毅然舍弃了她心肝肉似的宝玉的幸福,舍弃了她疼爱的外孙女的性命,她一反往日那慈祥的面孔,决绝地作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但我以为,造就宝黛爱情悲剧的,并不在于贾母。 贾母是时时刻刻操心着宝玉的婚事的,时时刻刻袒护着两玉儿的。在第五十回见宝玉和薛宝琴在雪中同立、红梅掩映,贾母问起她的生辰八字,欲与宝玉求配,这就奇怪了,眼前有热辣辣等着的人偏不考虑,而对初来乍到的却兴趣盎然。实际上,贾母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如果说,在前八十回里,贾母一直都是看好宝钗,希望着宝钗将来能够许配给宝玉,我想这是有力的辨证。所以紫鹃说贾母是黛玉唯一可以信赖的人,这应该是有充分根据的,贾母始终是二玉的保护者。 贾母平日里疼黛玉还来不及,将来更不会加害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中,二玉不理世情,生存能力极差,贾母岂会不知?她只想着自己在一日,保护他们一日,不让宝玉挨他父亲的打,不让宝玉去社会上去接触世情险恶,覆雨翻云;不让黛玉受贾府那些薄情的的长辈,势利眼的下人欺负。她每天都为他们操心。她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她在一日,二玉衣食无忧,没人敢侵犯他们;她一旦闭眼了呢?在贾府这样的温柔富贵乡里,贾母也是怕的。因为,她太知道,富贵后面的假象了。 老太太常抱怨着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也就罢了。便又不咽这口气!”没有夸奖,没有客套,只有责备和泪水。这是真情流露啊!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解析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摘要 林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人生。她的一生与泪水结缘。也许是因为前世的因缘,注定了今生为了还泪而来。解析她的人生悲剧中,有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有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爱情;性格;身世;才情 前言 林黛玉,曹雪芹笔下的忧伤女子,也许是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也许是今生的无奈,注定了她泪眼涟涟;也许是命中的安排,注定了“玉带林中挂”。林黛玉,她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众女子中绝对痴情的女子。她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那柔弱的身子,低垂的双目,不解的愁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本是豪门出生,却被命运捉弄。体弱多病的她身世是那般凄凉,父母早逝,成为孤儿,不得不寄人于篱下;她心性孤傲,什么凡尘庸俗,什么功名利禄,她皆不屑一顾。天真率直的她,注定了与世俗格格不入;她才华横溢,她的诗词信手拈来,格调高雅。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高贵而优雅的她在自然的风景里留连,时时触景生情,感叹人生;她浪漫而多情,执著地爱着自己心爱的男人——贾宝玉、为了爱,她毅然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然而,用整个的生命去追求真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她最终却在镜花水月的爱情幻想里,含恨而去。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她迷离、梦幻、病态、柔弱、高雅、忧郁,用全部的生命演绎着人生的悲剧。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宝黛爱情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 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一.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

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儿女婚姻幸福的是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法,那才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家庭背景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就贾府上层人员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上层人员中,最顶层是贾母,其下是邢王两位夫人。 (一)贾母 处于最顶层的贾母,她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多子多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丁是否兴旺。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为避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贾母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而宝钗身体很好,又比黛玉更懂得怎样讨贾母的欢心,深得贾母喜爱。由于要组建家庭,又是如此的大家族,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简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林黛玉的性格最为鲜明,那是因为她的性格具有明显的悲剧性。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可叹的是,在封建社会,却不容许她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黛玉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泪尽而逝。曹雪芹结合自己的身世经历用饱蘸血泪的笔墨将绝世的姿容、过人的才情和率真的性格赋予了林黛玉,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时时处处觉得“风刀霜剑严相逼”,最终落得香消玉殒。黛玉之死使人们对她所处的环境产生了质疑,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曹雪芹通过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木石姻缘的悲剧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因此黛玉的悲剧性格掩饰不住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以其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来《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就是林黛玉。在大观园众多女儿之中,惟有林黛玉的形象最为动人,这与她的悲剧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一、悲剧性格的表现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姿容娇美,体态风流,楚楚动人却又弱不禁风。她聪慧过人,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却是红颜薄命。她冰清玉洁、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却只能独享寂寞。敏感、孤高、率真、叛逆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突出特征。这种性格使得黛玉在红楼诸姐妹中清丽脱俗。可叹的是,在封建社会,却不容许她这种个性的存在和释放,她的悲剧性格导致了她人生的悲剧,黛玉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泪尽而逝。 黛玉敏感多疑。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论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

试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内容提要】从《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性质出发,剖析了宝黛爱情悲剧形成的三个原囚。认为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是扼杀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其次宝黛在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叛逆性格是形成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最后资本主义的萌芽,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封建礼教的激烈冲突以及初步民主主义自身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是形成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 【关键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民主思想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以家庭题材反映人世诸相的文学巨著。作者曹雪芹一枝巨笔既写尽儿女痴情,又写尽封建世态,使作品堪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者写出了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家庭中许多悲剧事件,其中关于宝黛爱情描写着墨最多。从第一回“还泪之说”开始,至末回“情榜”作结,连续不断地描写了主人公执着相爱的具体情节,塑造了一对封建贵族叛逆者的鲜活形象,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其它任何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梦楼》这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像它这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愈高,悲剧愈深。因此,蒋和森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人的美、爱

情的美以及这种美被毁灭的主题。”这里我主要从宝黛爱情本身的性质出发,探讨这一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一、宝黛爱情的性质 也许曹雪芹在写宝黛恋爱时,他的笔经过了最清澈山泉的洗灌,写得那样沥血滴髓,却又如此纯洁高尚: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倒贴在枕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醉心地称赞他的表妹是天下“最标致、最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爱情充满了无邪的天真。心灵上的相互吸引,思想上的强烈共鸣,使这种爱情,从一开始的第一天起就显示出茁壮的生命力。那“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蕴含着多少天地间的真情。但在那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里,要把这不能言传的心事表达出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他们的爱情像压在石板下的嫩芽,要长出新的枝叶是何等艰难和渺茫,黛玉几乎是用眼泪浇灌那爱的花蕾。“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便是建立在思想性格一致基础上的宝黛爱情的象征,它与建立在门第财产基础之上的“金玉良缘”恰成鲜明对照。 真正伟大的作品,从来不为爱情而写爱情,它总是通过爱情描写反映出时代、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红楼梦》杰出成就,就在于不仅把爱情婚姻与政治描写始终深刻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在全书中构成线与面的辩证关系。宝黛爱情不仅具有一般男女要求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的理想愿望,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宝黛读曲”一回描写二人阅读《西厢记》时的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 权进凤 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悲剧之中悲剧”。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带有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而其中最令人动容的当属曹雪芹笔下的宠儿林黛玉,她的眼泪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浸透了生命的每一寸光华。本文通过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性格气质、才能、爱情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蕴,并综合以上四点揭示林黛玉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悲剧;境遇;性格;才能;爱情 一、概述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女主角,加之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生动性与悲剧性,她一直是红学家热切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学术界对林黛玉悲剧形象研究的文章有很多,如蒋晓兰的《林黛玉悲剧新论》一文,从先行者、叛逆者、性格气质、性灵、女性强者、痴情之极者等九个方面总结了林黛玉悲剧的多重性。胡秀芬的《林黛玉悲剧性格探析》指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及形成她悲剧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受到身世、疾病、传统文化精神、金玉良缘的影响,并指出林黛玉的侠义精神及其理家才能是她悲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秦桂敏的《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认为她的悲剧并非完全取决于她先天体质弱,还在于她所处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存环境,在于她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性格,以及她美妙爱情幻想的破灭。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研究林黛玉的悲剧人生。第一方面是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第二方面是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第三方面是卓尔不群的才能;第四方面是痴情之极却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第五方面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林黛玉的悲剧人生 (一)孤苦凄凉的人生境遇 林黛玉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不幸年幼丧母,外祖母念其年纪尚小无人依傍,接至京中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的悲剧由此开始。 自进入贾府,林黛玉便开始了她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日子,父亲也在不久后亡故,家中财产被收入贾府,与黛玉没有半点关系。她在世上最亲的人、最大的依靠离她而去,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女。而这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凄凉景象与年幼时父母俱在的平和安乐形成了苦与乐的鲜明对比,使她的孤苦无依更加悲凉,无时无刻不在折磨她,加上她久治不愈的病体,加重了她的忧思与感伤。 林黛玉是孤独的,《葬花词》[1]是黛玉对生命孤独的真切感悟与集中表现,她没有父母亲眷,寄人篱下,忍受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摧残,险恶的生存环境,使她的身心深陷孤独,她的孤独是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孤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寄人篱下加之孤独多病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个性。她在贾府中始终是外戚,一直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被这个大家庭接纳,稍有不顺便会引发她的寄人篱下之感。第三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拒绝开门,这原本是个误会,但却严重伤害了她,她想到:“虽说是在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林黛玉是个多愁多病身,自出生起就有先天“不足之症”[2]会吃饭时便吃药,给宝玉看病的王太医在顺便给她瞧病时道出黛玉肝阴亏损、心气衰耗导致其心浮气躁,敏感多疑。 凄凉的境遇使林黛玉的孩提和少女时期都沉浸在浓厚的感伤气氛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跟她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乖僻感伤的性格气质 作者在第一回就交代了,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宝玉)的灌溉之恩,此生特来以泪相还,而眼泪则多伴随着痛苦与哀伤,这样,从一开始就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论宝黛爱情悲剧原因 1、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红楼梦》开篇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而她们所处的封社会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存在,而贾宝玉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封建的社会制度相抗衡的。 2、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林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可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所谓“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正是她生活处境的写照。她孤独、寂寞,所幸的是,她与贾宝玉志趣相投,她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不为名不为利,而贾宝玉不喜读书,不愿按家长的意愿走为官的仕途道路,而林黛玉正合他的心意。他们爱情的发展,正是两颗心的碰撞、沟通、彼此认同的过程。他们每天或读书或写诗,过着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而这就为他们的婚姻留下了隐患。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选择儿媳妇还是要讲门弟出身、根基家业的,林黛玉也从不规劝贾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走为官的仕途道路,可想而知,王夫人不会选中黛玉作她的儿媳妇的,而必然选薛宝钗作她的儿媳妇的。

红楼梦服饰文化 贾府是18世纪中页的世家大族,他们的吃穿用度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红楼梦》中贾府服饰的华丽、高贵、富丽堂皇,及人物性格、身份都暗示了他们今后的命运。曹雪芹家属织造世家,所织造的服饰属高档次的,专供给皇家的,所以他能看到并知道所有华丽的服饰及其做工、材质等,这为文章中能细致谈论服饰的美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红楼梦》里作者很注重写人,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个性,不管是十二钗,就连一个小丫环和小斯也不雷同,而作者在对他们服饰描写上很着重,使读者从服饰看人,感觉到它的美的同时也对每个人身份和命运有了相对了解。 例如王熙凤的服饰,从第八回刘姥姥进府看到来写,在刘姥姥初见王熙凤时,见到平儿,被平儿的服饰所惊呆了,错认平儿是王熙凤。这里是这么说的:“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戴花,花容月貌,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只见周瑞家的说: ‘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叫他‘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体面的丫头。”当时让六姥姥产生了错觉,愣在那里,后知是误会,可想而知,丫环穿着都是绫罗绸缎,主人穿着肯定更加华贵。后在周瑞家的引见下见到王熙凤“凤姐儿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洒花袄,石青缂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那般雍容华贵,让刘姥姥惊在那里,过会才赶忙下跪。但她看到的只是她们的家常衣服,并没有见到见客的高贵服饰。 在袭人回家这段子里,王夫人和王熙凤给了他一些东西,王夫人送了袭人首饰、妆锻。当时袭人在暗里是贾二爷的小老婆,王夫人在这里送她这些东西表现出她对袭人的认可,重在让她回去娘家能够有面子,也表示出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王熙凤送了她一件皮衣服,虽显得高贵但又不是真皮,既在这里侧面的贬斥了袭人,理解为袭人看起来很高贵,其实只是个玻璃花瓶而已,名不符实。 看了《红楼梦》,对里面人物的服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里面人物的服饰和性格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在《红楼梦》里我能看到做为织造世家的曹雪芹在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上用了很严谨的词汇,也暗藏了很多隐讳。红袖,血泪,道出十二金钗悲惨命运,但最终都以悲剧落幕。

浅论宝黛爱情及悲剧原因

木石本前盟,情债终成梦—浅论宝黛爱情及其悲剧原因摘要:《红楼梦》又称《情僧录》《风月宝鉴》,可见“爱情”是这本书的重要主题。综观全书,若说大厦将倾的贾府是全书的躯干,宝黛的爱情便是全书的血液。小说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利用种种谶语铺垫人物故事结局,辅之以贾府的衰败过程。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何故?宿命耶?人事也! 记得初次看的是删简本的《红楼梦》,只是突出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这一主线,以致让我一度认为《红楼梦》是写宝黛钗的情感纠葛的古言小说。故而喜恶明显,先入为主,崇黛抑钗,看书时也是挑着看,发现有黛玉的情节便有宝玉的身影,仿佛黛玉即是为宝玉而而生为宝玉而死。高一那年,买了本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比较完整的《红楼梦》,再看已不是只停留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而扩展到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生活画卷、悲欢离合、人情世态。红楼事,终成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所要好,须是了”。 一、宝黛爱情的源起人常说,所谓爱情,要么一见钟情,要么则是日久生情,宝黛间的爱情起源却是两者兼之。在第三回写两人初见的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像是旧相识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初见便都觉似曾相识,亲切感一生,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诚如宝玉所说,他们确是“久别重逢”,在第一回已含蓄表露:宝玉乃系离恨天上神瑛侍者身青埂峰下玉石魂,而黛玉则是太虚幻境潇湘妃子身三生石畔仙草魂,下得凡来一为历劫,一为报恩。也就是说宝黛前世有段未了的情缘,今生得以复见,便一发不可收拾。贾府的权威人物—贾母见两人一见如故,为让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和刚来的外孙女能“亲上加亲” ,便顺意让两人住在一处。二人“日则同食,夜则同卧”,日久情增,心事渐成。

【明清小说】《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试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婉唱。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具有必然性的。本文试图从社会、各自性格、家族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社会根源;性格;家族 引言 看《红楼梦》,当我们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吸引,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互为知音、互相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我们不得不为他们叹息。宝黛爱情,为什么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悲剧?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原因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第二,贾宝玉和林黛玉各自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第三,家族的原因,林黛玉自身与贾氏家族的利害冲突。 一、社会原因 从社会来看,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另外,宝玉和黛玉的日常生活交往也是与社会正统观念相抵触的。如作品第

十九回描写的宝黛午后谈笑嬉戏的场景,既表现了他们自由恋爱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男女之大防”、“父母之命”等封建思想的反抗。对于“金玉姻缘”“门当户对”等邪说怪论,他们更是极力反抗。宝玉甚至在梦中也不忘对封建怪论的反抗:“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这里“金玉良缘”指符合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利益的婚姻;而“木石前盟”则指宝黛二人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宝玉虽深爱林黛玉,把林黛玉作为“红颜知己”,但他的力量弱小,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欺骗他,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因此,造成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根源,即他们叛逆的爱情是不容于封建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的。所以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为了维护正统的封思想和秩序,最终选择符合封建纲常的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从而造成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的社会制度给他们带来了悲剧。 二、性格原因 从个人性格来看,他们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宝黛出身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其所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背景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性格特点,从而演出了宝黛不能自由恋爱的悲剧,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贾宝玉 宝玉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一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块美玉,因而取名为宝玉,贾母因宝玉衔玉而生,格外高兴,对宝玉“视若珍宝”,从而决定了宝玉在贾府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正是被当成心肝宝贝,宝玉得以形成并且保持自己的纯真天性,颇具个性。宝玉虽然害怕贾政,但在贾母的庇护下,宝玉能够较少地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从而使他的思想和性格得到自然的发展。 宝玉喜欢杂学旁收,却对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毫无兴趣,更不愿意选一条仕途之路。此外,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体会到少女世界里种种纯真的喜怒哀乐,而对俗气虚伪的男性世界产生了厌恶,不肯与官场中人来往,并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姓名:陈晓磊 学号:093400126862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年级:09秋 层次:本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亳州分校

目录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4) 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8)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关键词:林黛玉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封建伦理;家族利益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对此问题,浅谈如下: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第一: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二、《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1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函授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姓名严举文学号10101141014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层次专升本教学点武威函授站交论文时间2011年9月17日 评语 成绩__________ 评阅教师__________ 备注:论文成绩采取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行评阅

目录 论文摘要 (3) 引言 (4)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4) 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5) 三、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5) 四、宝黛感情产生嫌隙的根源——宝玉的软弱多情。 (6) 五、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8)

论文摘要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展现给读者的是贾宝玉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 ,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情节,本文拟在探究宝黛钗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爱情悲剧必然性社会根源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 每次读《红楼梦》,总是为“宝、黛、钗”的爱情悲剧而扼腕叹息,为黛玉的死叹息,为宝钗“得到人却得不到心”叹息,为宝玉的最终出家而叹息,为前世已经注定的孽缘而叹息。宿命论的不可更改是宝黛钗最大的悲剧:事情终究无可挽回,因此其中的感情纠葛,由始而终都被一种悲剧的氛围所笼罩。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家庭和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 “弃黛留钗”最终是在封建家长的手中决定的。宝黛之恋在两个层次上与封建旧制发生矛盾:一是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二是促成宝黛之恋的叛逆思想内核又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他们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而与封建旧势力对峙着;而封建家庭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又决不可能允许这种恋爱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个冲突毫无调和余地。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并非不心疼林黛玉,但她选择孙儿媳妇终究要考虑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羸弱的身体、孤傲的脾性以及自定终身的越轨行为,贾母是不能喜欢的。她要给贾宝玉说亲,曾托过清虚观的张道士,后来又留意打量过薛宝琴,这些迹象表明她就是没有选择林黛玉的意思。她所以一时不能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断然干预,主要是怕伤害了贾宝玉。随着贾家境况的恶化,家长要把贾宝玉引上封建正路以挽救家庭颓局的希望日益明确和强烈,此时,薛宝钗成为最佳人选。 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而林黛玉则是出身于一个“书香之族”,且“母早亡,父远离,又无兄弟姐妹”、“本是无依无靠而来”的,薛宝钗的家庭背景、品格、才能等都很符合封建家长的要求。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筹划一场骗局,无非是为了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而且宝钗和宝玉联姻,贾宝玉也会在宝钗的朝夕规劝下,逐渐改掉“痴”、“狂”的性格,走上他们所期盼的科举仕途、荣宗耀祖的道路。就这样,封建家长们最终抛弃了黛玉而选择了宝钗,造成了宝黛钗三人的悲剧。 在封建社会,婚姻不是男女双方自己的事情,封建贵族为了家族的利益,不惜牺牲有情人的爱情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可见,是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等扼杀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造成了宝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故事概括讲解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 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 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 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 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一个是阆苑仙葩 , 一个是美玉无瑕” , “质本洁来还洁去” ,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 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 无法与社会“融合” , 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 法明白她的思绪,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面对落花, 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 无法释怀, 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 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 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 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 她的哭不是软弱, 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 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因此只有他们二 人的心才贴得最近, 爱得最深。“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

论《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论文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姓名:张晓娜 学校:巩义市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20071410020443 指导教师:郭树伟 定稿日期:2009年9月

目录 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 (1) 二、宝黛爱情的时代悲剧。 (2) (一)宝玉的软弱多情 (2) (二)宝黛爱情反世间之道而行 (2) (三)宝黛性格不和 (3) 三、《红楼梦》宝黛爱情的社会悲剧。 (5) 参考文献 (6)

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 张晓娜 2009年9月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曲婉唱。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既是命运的悲剧,又是时代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命运时代社会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也是古典悲剧小说的高峰。《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全书的中心情节,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激动人心的悲剧。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是他把宝黛的爱情悲剧跟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结合起来描写,写出了一部贵族之家的罪恶史、衰亡史,同时也写出了这个悲剧的构成及其深刻的原因。 一、宝黛爱情的命运悲剧 贾宝玉是贾家子孙中唯一有希望可以中兴家业的继承人,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为了光宗耀祖,家长们要把他引上正路,他们十分害怕宝黛的爱情结合,他们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和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终选择了薛宝钗做贾宝玉的妻子。这不仅仅因为薛家有钱,两家门第相当,联姻以后可以进上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脑子里那一套封建正统思想,完全符合封建主义道德规范和整个贵族家庭的利益。只有她才可能帮助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正统派们一直希望他和要求他走好“正道”,以挽救这个贵族之家日益衰败的趋势。他们把本来已经失落的家族“中兴”的希望,又投向这个举止端庄的封建淑女身上。因此,对于贾府的统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论文提纲 论点: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宝、黛、钗三者来看,宝钗在各方面都比宝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制度。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 (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 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2、贾宝玉追求个性解放 3、贾宝玉追求婚姻自由 (二)林黛玉性格分析 1、林黛玉的叛逆性格 2、林黛玉的孤苦心境 二、宝黛爱情的社会因素 三、总结 浅析《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摘要: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高峰,在中国小学史上有“压卷”地位。它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而复杂的,而艺术成就又是多方面的。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作为中心内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由相识、相知到发展成爱情,二人心相通,志相同,但他们美好的爱情理想却不能实现,被封建势力的代表—其家长无情地摧毁了。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宝黛爱情悲剧有其自身性格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与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要求相背离,是整个社会造就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爱情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曹雪芹以其卓绝的才华,把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创作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瑰宝。”①而宝黛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要线索。小说中的宝黛爱情,可谓千古绝唱,感人肺腑,可为什么宝玉和黛玉那么心心相印的美好爱情却不能被容忍,而最终以黛玉病死、宝玉出家的悲剧告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性格上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从权势上看,宝、黛、钗三者,宝钗于各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还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一、宝黛爱情悲剧的性格因素 (一)贾宝玉的性格分析 1.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一位贵公子,他的家庭对他抱以极大的希望,为他安排了一条读书中举、显亲扬名的道路,盼望他成为继承其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而他却十分厌恶,全然否定这些:“不爱读圣贤书,把劝他读书的人骂成‘国贼’、‘蠢’,以至焚书,不愿走封建阶级安排的读书做官的道路。同父亲希望的‘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反其道而行之。”②他背叛了父亲,背叛了家庭,以至背离了整个封建社会,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叛逆性格造就的。 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是造就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现实社会是那样虚伪、丑陋,充满了罪恶,使他因自己成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围绕在他身边的少女们又是那样的纯洁美好。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从不愿走家庭为他安排的道路。“他认为八股文是‘饵名钓禄指阶’是‘拿它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他说程元理学等儒家的书,‘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杜撰’出来的。他又把‘读书上进的人’称作‘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只要一提‘仕途经济’,不管你是‘宝姐姐’,还是‘史大妹妹’,他都嗤之以鼻,斥之为‘混账话’。”③在生活中,他甚至很少接触“封建卫道士”的代表人物——自己的父亲。在别处他聪明伶俐,反映敏捷,只要一见了父亲,总是呆头呆脑。相反,他总是亲近和尊重那些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地位微贱的人物。总之,他极力抗拒封建家庭为他安排好的生活道路。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了型的,他的成长过程也是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 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第176页 ②葛成民、李希运、杨崇生、王文清.中国古典文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239页。 ③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