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 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 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四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 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 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民族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民 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
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材料一、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 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2、评价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 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 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 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危机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 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大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二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 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 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
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材料一、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 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2、评价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 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 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 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危机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 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大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二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 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 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 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 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解体
列 宁
斯 大 林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1991.12.21
1917.11.7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 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问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问题
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败因
内容
不同 结果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根本原因: 期得不到纠正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战 时 共 产 主 义 政 策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 经 济 政 策 斯 大 林 模 式 赫 鲁 晓 夫
改 革
解体
列 宁
斯 大 林
勃 列 日 涅 夫
戈 尔 巴 乔 夫
1991.12.21
1917.11.7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 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问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一度促进 问题
初期效果显著,后期停滞不前
败因
内容
不同 结果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及长期以来的民族高压 政策导致的民族分离运动)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僵化的体制和政策上的失误长 根本原因: 期得不到纠正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主要特征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排斥市场;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 业;
(2)为支持工业, 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课件1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农、轻工业 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 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 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 均增长速度21.9%,轻工 业只有14.1%,农业则为 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4、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 (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 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 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 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 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 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 克。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 埃主席。
1979年则高达 1480亿美元。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A、人道民主社会主义替代科学社会主义 B、实行多党制 实质:全盘西化,放弃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路线
3、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 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 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 令,甚至发生倒戈。
课件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 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当年,斯 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 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请说明理由。
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导致苏联
的最终解体。
启示录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 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 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材料一: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 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赫 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房,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 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 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 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小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领导人
重点
结果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 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请说明理由。
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导致苏联
的最终解体。
启示录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 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 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材料一: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 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赫 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房,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 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 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 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小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领导人
重点
结果
课件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主题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 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 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 光为止。”
【思考】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谁? 提示:戈尔巴乔夫。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弊端仍然存在。 (2)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危机重重。 2.内容和问题:
内容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经济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 质:承认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问题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3.结果:苏联解体。
【思维点击】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了吗?表现在哪里?
3.(2018·全国Ⅲ·T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 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 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进行改革的?
(2)这些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 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 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 一。
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课件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 评 击了斯大林模式; 价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 突破旧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3-1964) (1964-198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1953斯 背 大林逝世,赫鲁晓 景 夫上台; 1956苏共 二十大“秘密报告” 弊端依旧,进行 调整 推行新经济体制, 重点在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和军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学习延伸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 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 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推行新经济体制, 先进行经济改革, 重点在工业,特 未见成效即转向 别是重工业和军 政治改革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积极:突破旧体制, 积极:苏联军事实力 进行根本性变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 与美国相匹敌; 消极:政治改革偏离 击了斯大林模式; 评 消极:没有突破旧体 社会主义方向,国内 价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 制,军备竞赛加重经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突破旧体制 济负担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B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 危机的发生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3-1964) (1964-198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1953斯 背 大林逝世,赫鲁晓 景 夫上台; 1956苏共 二十大“秘密报告” 弊端依旧,进行 调整 推行新经济体制, 重点在工业,特 别是重工业和军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学习延伸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B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 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 何成效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 )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 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 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推行新经济体制, 先进行经济改革, 重点在工业,特 未见成效即转向 别是重工业和军 政治改革 事工业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 1975年后发展迟缓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积极:突破旧体制, 积极:苏联军事实力 进行根本性变革;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 与美国相匹敌; 消极:政治改革偏离 击了斯大林模式; 评 消极:没有突破旧体 社会主义方向,国内 价 消极:没有从根本上 制,军备竞赛加重经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突破旧体制 济负担
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B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 危机的发生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 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2()3开)始中改苏革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 中国果是有1什97么8年不十同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3)联不是同1结95果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从经济转向整治 结果: 苏联解体
1、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最大特 点是
A、高度集中 B、党政不分 C、比例失调 D、阶级斗争扩大
2、为改变苏联日益窘迫的经济政治状况, 赫 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最终
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实质而言,改革失败的 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能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不协调 D、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原创8: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独联体没有中央领导机构,不具有国家的性质,不是凌驾于国 家之上的实体,它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 和加强友好、睦邻、和谐、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关系服务。 独联体现有12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 斯、格鲁吉亚(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 的决议)、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 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独联体的 主要机构有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 协调协商委员会等。其中,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 构。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经济改革引发 经济危机
政治改革引发 思想混乱
苏联解体,俄罗 斯等原苏联的11 个加盟共和国成 立独联体
苏东 剧变
东欧各社会主 义国家发生根 本性质的变化
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发展
改革最终导致苏东剧变
东欧剧变促进了世 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 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 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 个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 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 斯科大学法律系。做过多 年党务工作。1980年当选 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戈尔巴乔夫
1985年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同年兼任苏联国防会议主席。 在职期间,对外推行以“新思维”为核心的政策,对内 实行所谓“公开性”、“民主化”政策,对东欧以及苏 联国内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990年3月当选苏联总统。 “八一九”事件后,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91年 获诺贝尔和平奖,12月25日正式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重点
教学重难点
难点
内容解析
一、赫鲁晓夫改革
原创5: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药 方
农业 重点
②鼓励发会展主家义庭建副成业,了扩,大土集体农庄和国有 农场自主权豆却没有了!
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 ①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物质利益
疗 成效 效 局限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疗效:
• 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1.7%。
• 农民种的是玉米,“收获的全是水(指结不出穗)” 。 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因为种植 玉米,全国牧草场干草收获量锐减,以致造成饲料 空前紧张局面。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22.12.30苏联建立国旗 国徽 俄历史斯斯上大大第克叶林古林一里彼卡十体罗解的位苏米得捷月制斯放塑“联亚大琳革下风农像沙解战帝娜命的貌奴被皇体争女个推”皇人倒伊崇凡拜四世
一、辉煌与黯淡 ——改革的背景
二、突破与固守 ——改革的过程
三、反思与展望 ——改革的感悟
一、辉煌与黯淡
---改革的背景
曾经的辉煌
1932年,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十年间,苏联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0%,是世界上迄今 为止的最高纪录。
曾经的辉煌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工业 ①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物质利益
疗 成效 效 局限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未从根本上突破
有一定成效 最终失败
突破与固守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 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课件6: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 果及其原因。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 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 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 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集体化
农业
(小重点)
①废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扩种玉米
修 小工业 补
政治
①废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继续推行计划
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管利理益体制
1956召开苏共“二十大”,揭露和批判斯大 林的个人崇拜
材料2: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 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 票供应、凭身份证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 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1989年居民的实际生活水 平下降7%,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 1990年达1/3,失业人口达2000万人。
项目 洲际导弹
年份 1968
美国 1054
苏联 858
4 656
1400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核弹头
1978 1968
432 4300
135 1300
现役武装部队
1978 1968
11000 350
4500 340
1978
210
经济改革
第21课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日莫 用斯 品科 市 民 排 队 购 买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 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 的最高领导地位。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材料3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 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4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 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 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 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 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 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 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 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 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 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 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
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 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噪,反复 无常)。 4. 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第21课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一: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 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 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 年增加了20%。
材料二: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 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 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 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 才有0.4平米的住房。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要 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上台初期把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 地方,但是1961年前后下放的权力又被收回中 央。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 比 ,“ 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 盾 —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 反 动 因 素 之 间 的 斗 争。 …… 在彼此斗争中相 互咬合” —— 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 维斯特 1964 年赫鲁晓夫由于党派斗争下台, 1971.9.11. 在沉寂中病逝。
结果: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 控和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 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 义:一是苏联分裂 成多个国家,二是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 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 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道路是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
◆ 背 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后混乱的局面。
◆ 内 容: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扩大农场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农业 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弹 坦克 水面战舰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材料二: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 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 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 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 才有0.4平米的住房。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要 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上台初期把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 地方,但是1961年前后下放的权力又被收回中 央。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 比 ,“ 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 盾 —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 反 动 因 素 之 间 的 斗 争。 …… 在彼此斗争中相 互咬合” —— 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 维斯特 1964 年赫鲁晓夫由于党派斗争下台, 1971.9.11. 在沉寂中病逝。
结果:苏联改革进入误区,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 控和苏联的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 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 义:一是苏联分裂 成多个国家,二是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 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 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道路是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
◆ 背 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后混乱的局面。
◆ 内 容: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扩大农场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农业 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弹 坦克 水面战舰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
1926~1940年苏联经济年 平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21.9%
14.1% 1.5%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一些集体农庄的农民一个工作日的劳动仅值 1戈比(1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 卢布 =100戈比),商店的货架上缺乏新鲜的菜蔬,而 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一些矿工的住宅甚至不如革命以前的情况。 ——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中描述改革前的景象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 进行改革。
(1)都是为了改革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 (2)没有根本改变因而 改革失败
改革的重点不 同,前者重在 农业,后者重 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985年苏联人均 GNP为3.396美元,不 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 家,而且落后于亚洲、 拉美一些国家。苏联 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 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 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根本改变 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 缺少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 措施
1986~1987年轻重工业投资对比 苏联轻工业原料的 和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农业。 41.8% 重工业投资增长 2/3 却没有意识到率先进行农业改革。 32.8% 轻工业投资增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3、评价 苏联经济年增长率统计表(%)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3.3 3.2 1986~1990 1.8 1.0 1990 -2 -4
(3)大规模 _________, 提高粮食 10倍。 开垦荒地 提高 6.4倍,奶提高 3倍,肉提高 产量,提倡种植_____ 玉米 。 ——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一、赫鲁晓夫改革
2、措施 工业政策 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1)废弃_____________ 给加盟共和国 (2)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 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 的_________ 性。
1926~1940年苏联经济年 平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
21.9%
14.1% 1.5%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一些集体农庄的农民一个工作日的劳动仅值 1戈比(1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 卢布 =100戈比),商店的货架上缺乏新鲜的菜蔬,而 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一些矿工的住宅甚至不如革命以前的情况。 ——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中描述改革前的景象 (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 进行改革。
(1)都是为了改革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 (2)没有根本改变因而 改革失败
改革的重点不 同,前者重在 农业,后者重 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985年苏联人均 GNP为3.396美元,不 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 家,而且落后于亚洲、 拉美一些国家。苏联 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 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 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根本改变 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 缺少宏观决策 和相应的配套 措施
1986~1987年轻重工业投资对比 苏联轻工业原料的 和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农业。 41.8% 重工业投资增长 2/3 却没有意识到率先进行农业改革。 32.8% 轻工业投资增长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3、评价 苏联经济年增长率统计表(%)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3.3 3.2 1986~1990 1.8 1.0 1990 -2 -4
(3)大规模 _________, 提高粮食 10倍。 开垦荒地 提高 6.4倍,奶提高 3倍,肉提高 产量,提倡种植_____ 玉米 。 ——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一、赫鲁晓夫改革
2、措施 工业政策 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 (1)废弃_____________ 给加盟共和国 (2)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3)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 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 的_________ 性。
课件2: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
赫 鲁
鲁
晓
晓
夫
夫
参
在
观
农
肉
场
联
视
厂
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3.结果: 4.评价: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收效甚微
失
败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 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 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2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农业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 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 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 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9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民生产的40%
1978
坦克
1968
210 ——《世界44现0 代史》
8500
32400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赫
赫 鲁
鲁
晓
晓
夫
夫
参
在
观
农
肉
场
联
视
厂
察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措施: 3.结果: 4.评价: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收效甚微
失
败
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改革 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精神。
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 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2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农业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前期:
推行“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 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 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 级大国。
勃列日涅夫 (1906-1982)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9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民生产的40%
1978
坦克
1968
210 ——《世界44现0 代史》
8500
32400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
①经体 内容
调节作用) (2)调整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变 成多种所有制(如:个体劳动者发展,企业
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集体农庄和国
营农场也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并未放弃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果: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在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__发__展__重_工__业____,特别是_军__事__工__业_____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 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 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 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
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C )
赫鲁晓夫一方面“给了社会一点儿自由,后 来他自己拧紧了龙头”。 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 中说的:“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期······大家, 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 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 这就将很难处 理。’”······他在反斯大林过程中,也能感悟到 战后新时代将会到来, 但他又无力自觉地把握住 战后时代转换的重要契机, 深刻地转变斯大林留 下的不能再继续推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 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 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 和政策的随意性。所以答案选B。
2014-04-15 15:31:45 新浪网友 IP:210.89.128.*(上海)
【中国新闻网】戈尔巴乔夫或因苏联解体被起诉 ,
回应称愿配合调查。
(2)为支持工业,不惜 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 农民的积极性
课件10: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 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 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 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 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 小的变化趋势。
5.赫鲁晓夫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结果怎样? 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以失败告终
6.结合材料及教材内容,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 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 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7.赫鲁晓夫改革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 模式。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对 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问: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 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 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材料四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 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工业上: 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权利下放到加盟共和 国,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 B.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 极性。
_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Ï ¿ î Ä Þ ¼ Ö Ê ¼ µ µ ¯ ±ä Ç É µ ¼ µ ¯ ½ Â Õ Ô º ä Õ ¨ú » Ë µ º ¯ Í · ê Ý Ä · À à ¹ ú Ë Á Õ ª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 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4、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5、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 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 ”改革。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本课线索:
赫鲁晓夫 改革
背景
内容 结果及原因 内容
苏联的 改革与 解体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夫 改革
结果及原因 背景 内容 结果及原因
启示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 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 折的过程。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 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重点: 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3.成效与问题:
取得一些成果。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 时期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32张PPT)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掘墓人:(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 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墓人:(消极影响)对斯大林 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其改革 失败。
材料二
(3)上述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什么历史 信息? 答案 勃列日涅夫。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工农业总产值都有较大增长。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 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 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 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 跨进了80年代。
(4)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 原因是什么? 答案 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 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 章的怪”。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 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 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
家庭农场。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 重工。业 (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 转向 政治领域。 4.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1977年,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曾经被毛泽 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小资料
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图示法理解“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 国营企的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 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 工业 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3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 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 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何危害?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材料反映该时期美苏经济什么趋势?
反映了苏美经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左图反映苏联经济存 在什么问题?
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轻工业农业极其落 后,人民生活极其 困苦。苏联经济难 以持续发展。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的异同点是什么?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的弊端;“斯大林模式” ②内容,前者重于--,后者重于--; 农业 工业
③结果,都--;前者--,后者初期--,后期--;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效果明显 取得一些成果 停滞不前 ④失败原因,两者都没有-- 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 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 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 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何危害?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材料反映该时期美苏经济什么趋势?
反映了苏美经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左图反映苏联经济存 在什么问题?
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轻工业农业极其落 后,人民生活极其 困苦。苏联经济难 以持续发展。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的异同点是什么?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的弊端;“斯大林模式” ②内容,前者重于--,后者重于--; 农业 工业
③结果,都--;前者--,后者初期--,后期--;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效果明显 取得一些成果 停滞不前 ④失败原因,两者都没有-- 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 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 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 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 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 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 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 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 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 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 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 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勃列日涅夫改革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 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 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 争 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 徒集团”的首脑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改 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 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 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 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 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 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 人……”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 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 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材料二: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 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思考:美、中、苏三国对各自经 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 出什么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成为 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但这个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却 以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画了一个圈。看到这些,你有 何感想呢?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 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稳步 健康协调发展。 6.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
突破斯大林模 式,但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课后测评:见学思之窗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 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 “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 弊端。
•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第一 位,世界第二位。 •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计划”成了 最时髦的词。 •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 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 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答案: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课 堂 小 结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改革重点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成果(后果)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成为超级大国 东欧剧变 并最终解体 问 题
勃列日涅夫改革
阅读P99页勃列日涅夫改革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具体内容有哪些?
重点——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二:结合P99页表格和教材,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前期: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 的水平(美苏争霸,美守苏攻)
后期:军备竞赛和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使得经济发展 进入停滞时期
伟大的苏联到底怎么了?
幽默故事二则:美术馆里有一幅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画 幽默故事三则:农夫与鱼 幽默故事一则:莫斯科的郊外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 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自言自语:肥皂没 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有,电池没有,袜子也没有…… “没有油啊。”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衣警察的人小声对他说: 步。” “那就煮!” 公民同志,您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就要拿手枪 “没锅。”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 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烤鱼!” 把敲你的脑袋了! “没柴。”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察,继续自言自语:看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 看,连子弹也没有。。。。。。 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 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向列宁
历史的回音
• 材料 “四个一”பைடு நூலகம்—历史的回音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 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 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 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 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 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开 展 种 植 玉 米 运 动
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 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 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
勃列日涅夫改革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 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 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 争 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 徒集团”的首脑
勃列日涅夫改革
二: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改 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 “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 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 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 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 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 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 人……”
材料一: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 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 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材料二: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 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苏联的经济发展历程,思考:美、中、苏三国对各自经 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 出什么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得斯大林模式成为 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但这个经典的社会主义国家却 以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画了一个圈。看到这些,你有 何感想呢?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 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稳步 健康协调发展。 6.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对原有经济体 制的修补
突破斯大林模 式,但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课后测评:见学思之窗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 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 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 “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 弊端。
•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欧洲第一 位,世界第二位。 •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计划”成了 最时髦的词。 •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 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 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答案: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 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
课 堂 小 结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5—1991 改革重点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经济领域 转 向 政治领域 成果(后果)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成为超级大国 东欧剧变 并最终解体 问 题
勃列日涅夫改革
阅读P99页勃列日涅夫改革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具体内容有哪些?
重点——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二:结合P99页表格和教材,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前期:国民收入有所增加;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匹敌 的水平(美苏争霸,美守苏攻)
后期:军备竞赛和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使得经济发展 进入停滞时期
伟大的苏联到底怎么了?
幽默故事二则:美术馆里有一幅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画 幽默故事三则:农夫与鱼 幽默故事一则:莫斯科的郊外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 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自言自语:肥皂没 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有,电池没有,袜子也没有…… “没有油啊。”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衣警察的人小声对他说: 步。” “那就煮!” 公民同志,您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就要拿手枪 “没锅。”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 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烤鱼!” 把敲你的脑袋了! “没柴。”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察,继续自言自语:看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 看,连子弹也没有。。。。。。 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 失败?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向列宁
历史的回音
• 材料 “四个一”பைடு நூலகம்—历史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