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剧变并 放弃了马克 最终解体 思主义、社 会主义、苏 共领导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 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 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 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 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 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 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 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 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 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 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 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 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项目 仍然忽视市场对内 谁在收购? 生产目的仍是供国家收购
容 半交半售、价格低廉
农业
经济的调节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生产者仍旧缺 扩大谁的自 农业还是集体化 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乏自主权 主权?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 倡种植玉米(玉米种植运动)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 问题情境:
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并评价赫鲁晓夫。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 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 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对斯大林 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 经济,忽视市 场调节、忽视 经济客观规律
外
两极对峙、美苏争霸, 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怎 样 改 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 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其 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 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 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 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 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 的序幕。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 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问题情境:学思之窗(书P100)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 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 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 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 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 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 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 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 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 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 附近,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 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 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 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 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经 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ຫໍສະໝຸດ Baidu节作用) 作为改革的重点
问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政 治
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对原有经济 农业发展 体制的修补 重工业 勃列日涅 成为超级大 夫 国 国防工业
戈尔巴乔 经济领域 夫 转 向 政治领域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年份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 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 呢?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思路引领
为什么要改革? 怎样改革? 改革的成效如何?
为 什 么 要 改 革
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
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 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 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 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 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部门管理体制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 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 济 方 面
• • •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1)单一的公有制;⑴片面发展重工业; (2)高度集中的计 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 划经济,主要以行政 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 手段管理经济,排斥 民积极性; 市场; 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3)独立于资本主 和企业的积极性。 义世界市场之外。
为 什 么 要 改 革
内 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的暴露
农、轻工 业落后,人 民生活水平 低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 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②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③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根本宗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不断 调整生产关系; ④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 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⑤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重,加强社 会主义法制建设。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 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 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 苏联时期莫斯科政府大楼外: 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 自言自语:肥皂没有,电池没有,袜子 也没有。。。。。。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 衣警察的人小声对他说:公民同志,您 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就 要拿手枪把敲你的脑袋了!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 察,继续自言自语:看看,连子弹也没 有。。。。。。
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3.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 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 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 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 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 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 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在二十大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赫鲁 晓夫作了一个长篇讲话。在讲话中,他 谴责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清白无辜的 人民招供,并将他们大量地处死;谴责 了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谴 责了1948年斯大林对破坏苏联与南斯拉 夫关系所负有的责任以及对他的“个人 崇拜”。 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 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 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墓碑上半白半 黑的对比,“其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 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 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 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 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 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 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 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 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 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 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 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 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弊端 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