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的 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 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 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 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项目 洲际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545 432 4300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苏联 858 1400
155 135 1300 4500 340 440 32400 50000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 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 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 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 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 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 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3. 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 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苏联的N-1火箭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
-10-
◆ 背 景:
◆ 内 容:
◆ 失败原因:
忽视客观规律;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 个人作风急躁; ★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
-11-
赫鲁晓夫既是 斯大林模式的掘墓 人,但最终还是扮 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12-
◆ 背 景:
◆ 内 容:
◆ 失败原因:
◆ 背 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 内 容:
农业
工业
-6-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人类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
-7-
◆ 背 景:
◆ 内 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②鼓励农民和农场主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 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
不同
重心 对待斯大林 体制的态度
小范围的修补
-26-
以史为鉴
苏联经济改革给我国的改革 开放带来了什么启示?
-27-
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
-28-
知识结构
二 战 后 苏 联 进 行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弊 端 日 益 暴 露
赫鲁晓 夫改革 改革
重点在 工业方 面
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
-3-
赫鲁晓夫,1953至 1964年担任苏联领导人。 他在苏共二十大上抨击对 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平 时喜欢酗酒、讲话无所打 桌子以示抗议。
-4-
第一篇
激情与混乱
——赫鲁晓夫改革
-5-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工业利润(卢布) 1965 1970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 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 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 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 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 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 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 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 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 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 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 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 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9、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其根本目的是( C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 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 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 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 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 背景: 2.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原因是什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
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思维点击】材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 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 ,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 “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提示: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 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 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 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 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 条件之一。
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是在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下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
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其弊端日益暴露。
在斯大林去世后不久,苏联就进入了改革时期。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1、背景:(1)体制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生产严重下降,出现了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后,成为世界粮食最大出口国。
此时粮食严重短缺,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出现“三农问题”。
(2)斯大林去世(1953年),赫鲁晓夫统治地位逐渐巩固(3)苏共二十大召开(1956年)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会上主要批判了批判个人迷信和斯大林,会后苏联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类似中国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转折点。
1976年毛泽东去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改革。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开始改革。
2、内容:农业上,(1)取消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和农民收入;农副产品义务交售制具有强制性,且价格低于成本,损害了农庄和农民个人利益,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收购制以市场为主渠道,属于自由贸易,一般采购价高于成本,为农民增收。
(2)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集体农庄:农民集体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农业集体化的一个成果。
国营农场: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全社会所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经济——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以往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280项,现改为农产品收购指标一项,可自行安排生产。
(3)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种玉米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讲述了从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要求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很容易变成“改革背景一内容一评价”的三段论模式。
考虑到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结合本校生源整体偏差的现状,笔者做了一些大胆尝试,努力做到新颖生动的同时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个教学设计已经实践过。
现将教学构思与实际操作中的得失体会辑录如下,恳请专家同仁指正!一、过程设计在“趣味读史、学史明智”中开始本课,接着出示本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要求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之所以选择这八个字作为本课开场白,是笔者认为“有趣味、有智慧”是高中历史课的灵魂,如果历史课能给学生带来趣味和智慧,那么历史课的功能也算是实现了。
紧接着,我明确本课的六个流程: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练一练、议一议、笑一笑。
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将流程打出,目的是使听课者和学生明了本课各环节。
在想一想环节中,我设计了三段材料和一组问题。
材料1: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赫鲁晓夫有这么多的‘帽子’?而且这些‘帽子’看起来有点不寻常啊?”学生们回答“阴谋家”是否定,“改革家”是肯定,“策略家”是肯定,“蛮干家”却又是否定。
这可以给学生留下初步印象:赫鲁晓夫这个人是很复杂的,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材料2:1964年,赫鲁晓夫的同僚趁他去黑海度假之际发动政变,迫使他离开了权力中心。
1971年的秋雨中赫鲁晓夫黯然离世。
在他的墓前矗立着一组黑白双色大理石碑。
教师用略带伤感的语调突出“1971年的秋雨中”,与当年意气风发手执玉米相比刻意渲染赫鲁晓夫最终的失落,营造一种戏剧效果。
问题:黑白双色碑意味着后人对他怎样的评价?由于有前面材料和问题的铺垫,所以学生可以较快回答出:既肯定又否定。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影响,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化史料,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业 中央放权,企业小权
承认职企,调动生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 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 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经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 管理方法代替行政 命令(实质: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作为改革的重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2、内容: 3、结果及影响:失败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 1、根本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 的国情,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 2、重要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领导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根本改革,只是修修补补; • 3、重要原因2:没有进行高度的理论创新,建 设社会主义时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 4、重要原因3:苏联没有正确处理经济比例关 系,美苏军备竞赛更极大消耗了苏联薄弱的经 济实力; • 5、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颠覆;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过渡人物(1982-1985年)
1、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3日-1984年 2月9日)
2、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 3月10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
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都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在世 界上遭到了失败;只能说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失 败了,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失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证明。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②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政 治、经济政策的调整。③改革具有复杂性、曲 折性和艰巨性。 ④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3、评价
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 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 改革失败。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也以失败告 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
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
4.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D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都
(
)
A.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直接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答案】B
2003 年3月4 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
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
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
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 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 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 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
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
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
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
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二、非选择题 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 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试题1.《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根据材料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具有随意性。
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C、D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B.个人作风急躁C.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D.执政后期趋于保守【答案】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也有他不顾实际,盲目冒进的个人作风,无论他怎样改革,总的来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从生产关系的深度去改革,这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选出主要原因,3.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A.改变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经济体系B.改变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困境C.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苏争霸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把军事工业、军备竞赛放在战略高度层次上发展是其特点,所以他改革的重点是工业,但这使苏联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发展,实际上,这次政策的调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所以A、D都不对。
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必修Ⅱ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2012年江苏高考考纲要求】1.赫鲁晓夫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3.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分析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1、背景:的弊端日益显露。
2、改革内容:(1)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包括: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制,提高收购,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
(2)工业方面: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收效甚微,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未能从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考点分析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1)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工业(重点)注重发展,特别是工业(目的:为了维持的地位,与美国)2.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考点分析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危机局面。
2.内容(1)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方法代替(实质: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等。
结果:缺少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经济不断,人民生活水平继续。
(2)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和。
【知识小结】面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试图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修修补补,戈尔巴乔夫抛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改革都没有根本上纠正斯大林体制的错误,以至于积重难返,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引言二战结束后,苏联面临着庞大的经济重建任务。
为了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本文将就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重建战争受损的经济基础在二战期间,苏联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工厂、基础设施被毁坏。
苏联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基础设施修复,特别是对煤矿、钢铁厂等重要产业进行重建。
此外,苏联还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和供应水平。
这些措施为苏联的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为了迅速恢复国家经济,苏联政府实行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制度,即由政府来规定和计划经济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政府设立了计划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资源分配计划。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调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战略产业。
这使得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推进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苏联政府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工业现代化。
政府对科研机构和技术人才进行大力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并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同时,政府也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现代化设备引进。
这些举措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四部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二战后,苏联农业面临着人员流失、土地破坏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苏联政府推行了集体化农业的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社经济。
政府还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提供农业机械和化肥等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确保了食品供应的稳定。
第五部分: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苏联政府积极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合作。
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协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此外,苏联还提供了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帮助他们进行经济建设。
这一系列的合作促进了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一学习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第三单元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
• • • •
工业上(重点):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荣耀与保守—勃列日涅夫改革
美苏军事力量对比
第21课
探究——比较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 同
目的 结果
重点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都失败了 农业 工业 先重工业,后 转向政治领域
不 同
对斯大林 模式的态 度
小修小补
固化
突破
1.(2015·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5)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 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2.(2015·福建泉州二模·22)《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 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 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 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 )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激情与混乱—赫鲁晓夫改革
失败原因 战略方针缺乏一贯性
材料一:从1953年起,他曾积极鼓 材料二:为了在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 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城市居民发展个 超过美国,赫鲁晓夫时期在计划上盲 人副业,······可是到了1958年, 目追求高招标和高速民如原定的七年 材料三: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 政策发生了一个大转变,开始推行 计划 (1959一1965年)要求工业增长 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 限制私人副业的政策 ······70 到了 85 — 88%······农业产值增长 %, 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急 1961年 ,赫鲁晓夫又强调私人副业 结果,由于军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 性子、 过于匆忙、 容易激动, 这 的重要性······ 甲类工业大大超过计划指标,增长了 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 —陈之骅《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 97% ······农业则离计划规定的指标 因》 更远。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核弹头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1978 1968 1978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 月11日 ,原苏联领导人。第二 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 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 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 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 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20 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 苏联与中国关系恶化。1971年9 月11日,赫鲁晓夫病逝。
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终苏联解体
材料1: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年均为28%, 1989年下降到26.4%,而1990年则出现负增长下降4%,国民生产 总值下降2%,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3%。 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8%,劳动生产率增长负9%, 国民收入增长负10%。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 转向 政治领域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 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 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 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 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 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 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 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 问题情境:
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并评价赫鲁晓夫。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 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 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只 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对斯大林 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苏联剧变并 放弃了马克 最终解体 思主义、社 会主义、苏 共领导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 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 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 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 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 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 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 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 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 附近,1985年至1991年, 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 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 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 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 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 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经 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质: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作为改革的重点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 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 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 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 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 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 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 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 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 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 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弊端 主要特征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 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墓碑上半白半 黑的对比,“其中包 含着永恒的矛盾— 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反动因素之间的 斗争。……在彼此 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 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问题情境:学思之窗(书P100)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 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 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 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 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 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 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 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 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问题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政 治
结果:经济困难;局势失控;最终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 对原有经济 农业发展 体制的修补 重工业 勃列日涅 成为超级大 夫 国 国防工业
戈尔巴乔 经济领域 夫 转 向 政治领域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飞机 战舰 年份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美国 苏联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054 1054
8500 10500 5100 4500 360 172
858 1400 32400 50000 4000 4600 320 2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
展进入停滞时期,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3.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勃烈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 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 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 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 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 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 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 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 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①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 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②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③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根本宗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不断 调整生产关系; ④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 义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⑤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重,加强社 会主义法制建设。
项目 仍然忽视市场对内 谁在收购? 生产目的仍是供国家收购
容 半交半售、价格低廉
农业
经济的调节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生产者仍旧缺 扩大谁的自 农业还是集体化 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乏自主权 主权?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 倡种植玉米(玉米种植运动)
在二十大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赫鲁 晓夫作了一个长篇讲话。在讲话中,他 谴责了斯大林依靠酷刑迫使清白无辜的 人民招供,并将他们大量地处死;谴责 了斯大林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策略;谴 责了1948年斯大林对破坏苏联与南斯拉 夫关系所负有的责任以及对他的“个人 崇拜”。 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 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 赫鲁晓夫 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 ,原苏联 领导人。从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 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 年--1964年);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 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 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 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 中的行为,引起震惊。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 咤一时、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苏联前领导人赫鲁 晓夫在沉寂中病逝,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 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 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 济 方 面
• • •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结果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 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 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 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 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部门管理体制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1)单一的公有制;⑴片面发展重工业; (2)高度集中的计 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 划经济,主要以行政 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 手段管理经济,排斥 民积极性; 市场; 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3)独立于资本主 和企业的积极性。 义世界市场之外。
为 什 么 要 改 革
内 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的暴露
农、轻工 业落后,人 民生活水平 低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计划 经济,忽视市 场调节、忽视 经济客观规律
外
两极对峙、美苏争霸, 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怎 样 改 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 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其 局限性。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 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 了契机和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 的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 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 的序幕。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 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 有14.1%,农业则为1.5%。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 苏联时期莫斯科政府大楼外: 一个愁眉苦脸的男子一边走路一边 自言自语:肥皂没有,电池没有,袜子 也没有。。。。。。 这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看起来象是便 衣警察的人小声对他说:公民同志,您 要是再这样诋毁我们伟大的国家,我就 要拿手枪把敲你的脑袋了! 那个男子愣了十秒钟,看看这个警 察,继续自言自语:看看,连子弹也没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