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一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一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节导引】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抓手,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事件回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主体内容】一、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治?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一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在法治建设中,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法治的正确方向和决策的有效实施。
2. 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指以宪法法律为根据,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执法和公正司法原则,使法律成为统治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准则。
3. 保障人民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注重保障人民权益,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法治建设要建立在人民利益之上,注重保护和实现人民的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注重加强基本权利的保障,如人权、劳动权益、财产权益等。
4. 加强社会公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加强社会公正的原则。
社会公正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它要求法治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能够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法律制度的规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
5. 坚持依法治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坚持依法治党的原则。
依法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
坚持依法治党,要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依法规范党的活动,加强党内监督,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道路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保障人民权益、加强社会公正和依法治党。
在法治道路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推动法治进程,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素养。
中国也注重法治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实现了法治和谐。
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法治始终被高度重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逐步形成,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嬗变我国的法治道路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着中国进入法治时代。
然而,由于外界的干预和国内的动荡,我国的法治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和制约。
直到改革开放,我国法治才得以重新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深入改革,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经历了嬗变。
首先,我国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法治观念的转变是法治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法治观念比较薄弱,甚至受到了一些外来法律制度的影响。
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国逐渐摆脱了封闭主义的束缚,吸收了国际社会的先进法制经验,使法治观念在我国社会迅速普及。
人们认识到,法律和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其次,我国法治体系日趋完善。
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协调的法治体系。
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逐步健全的司法体系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也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保证。
最后,我国法治环境日益改善。
法治环境对于法治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视司法公正,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效能,使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逐渐提升,法治环境日益改善。
二、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路径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新形态。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法治宪政逐步强化。
法治宪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宪法修正案和法治政府建设纲要,强调依宪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主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王利明《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9日 16 版)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并对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具体步骤作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深刻地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这条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并以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各项任务为内容,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制度决定根本,道路决定命运,四中全会决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四中全会为此提出了“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是说,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体的。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依法执政,依法执政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在于党科学而又有效地依法执政。
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能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西方国家法治的区别所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毛概简答题1-8章
毛概总结选择题(单选20*1 多选5*2)简答题(4*5)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4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6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第四节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1(单选)实事求是最早提出的是东汉班固《汉书》2毛泽东在延安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3新内涵----实事:客观事物求:研究是:客观规定4党的基本路线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其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依据:1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2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主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
3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4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具体化了,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者:陈文辉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本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特色。
关键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本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科学内涵及其特色。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党的领导地位由宪法确立,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稳步有序地推进。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中国,离开党的领导什么都做不成,离开党的主题什么都解释不了。
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特色。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仅仅讲坚持党的领导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二、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满意不满意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法治中国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和保护人民,以人民权益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之一。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进行论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坚持以坚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相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民参与。
1. 坚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法治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依靠党的领导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和执行。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法治理念和实践经验,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法治道路。
3.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相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是以法律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基本规范,依法行政则要求政府行政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4.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民参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原则。
法治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体系、行政法规体系、民事法律体系、刑事法律体系、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法律保障体系等。
1. 宪法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础。
中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各级宪法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依法制定和实施。
2. 行政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范和管理行政事务。
3. 民事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内容。
2013版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经过长期实 践形成的:
提出一系 列重要论 断 提出社会 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 理论 强调始终 代表中国 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 利益 第一次将 社会更加 和谐作为 重要奋斗 目标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
4.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 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基本框架。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三点:
一、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
二、人民当家 作主
三、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和依法治国的根本 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 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 点和归宿
四是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利运行机制。 五是 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实用参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 六字方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文件
①科学立法。(前提)
所谓科学立法,需要完善立法机制。
②严格执法。(关键)
依法治国就是要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 行而不返”。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①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 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②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③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这一总任务的实现提供 了推动力量和制度保障。 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 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2018版)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本章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 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导课: 我国宪法的地位?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 严、违法不究等行为。 ①科学配置权力。 ②规范权力的运行。 ③防止权力的滥用。 ④严格对权力的监督。 ⑤加强对违法用权的责任追究。 ⑥健全权益救济机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布时间:11/3/2014 5:09:52 PM点击:5次——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
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
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思想道德与法治大一笔记第六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大一笔记第六章第一节1.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是维护人民利益和公民权利的有力武器,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活动规则和行为准绳。
2.法律的一般含义(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3.法律的历史发展: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1)奴隶制法律(2)封建制法律(3)资本主义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及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分配:法律的执行、适用、遵守则把法律规范转化为法律实践,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
(1)法律制定(2)法律执行(3)法律适用(4)法律遵守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法律制定(立法)(2)法律遵守(守法)(3)法律执行(执法)(4)法律适用(司法)第二节1.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法治理论体系,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2015毛概复习资料8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1、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
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方面。
3、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
4、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③其为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可以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1--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法治理念。
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新中国民主法治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与借鉴了西方法治文明的合理因素,是科学先进的法治理念。
(一)法治:所谓法治,就是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二)法治理念:法治的理性化观念。
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性化观念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一)鲜明的政治性;(二)彻底的人民性;(三)系统的科学性;(四)充分的开放性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精髓。
二是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理念。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
五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同时,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来源,外国法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一、“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因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也开启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征程。
以此为起点,我们党和中央政府对于现代法治同国家治理及社会管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契合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法治建设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反复被突出、强调。
四中全会的召开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和期待,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中国向着现代法治体系迈进的种种变革并不是‘做样子’,而是反映了中国领导层认识到推进法治的重要性。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一、全面推进,确立依法治国的新高地“全面推进”是此次全会对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定调。
所谓“全面推进”,不仅是指依法治国本身的全面性,更将依法治国放在了完善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到改革全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中的表述可以发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在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四中全会《全面依法治国决定》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意味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一体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层面不断推进。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毛概问答题重点
毛概问答题重点一、第一章第一节(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1.第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改革、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第二,总结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两大理论成果P6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6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第二章第三节(一)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P58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2.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3.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第五章第一节(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11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①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六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从以上事件可见,并非所有大学生都懂基 本的法律常识,从而做了如此荒唐的事情。
大学生必须学习法 律知识,使自己除了具 有高尚的德性外,同时 还具备法治观念和法治 意识。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则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 布的具体行为规范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Leabharlann 含义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 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案例:梁丽拾金案
?2008年12月9日清洁工梁丽在深圳机场 “拾”到一个装有14公斤金饰、 价值300万元的纸箱,并在下班后带回住处。在得知纸箱主人报警后, 她告诉同事,第二天再把纸箱交上去。当天,梁丽被公安机关带走并 以涉嫌盗窃罪移送检察机关。 该事件引起网民广泛争议——梁丽的行为究竟是盗窃还是捡拾? ?2009年9月25日,检察机关认定梁丽盗窃罪的证据不足,不构成盗窃 罪,但涉嫌侵占罪。刑法第 270条规定:“将他人遗忘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案例点评
这些行为之所以受到不同的处 理,是因为它们适用不同的规则。 这些规则的性质不同,第一种规则 是道德规范,第三种规则是用人单 位内部的规章制度,而第二种规则 是国家的法律。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目 录 CONTENTS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项基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项基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五项基本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
党要在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强党对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领导,推动形成完善的党的领导下的法治体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确保国家权力行使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确保法律得到严格执行,确保全体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加快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要加强对法治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高全民族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让人民群众自觉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参与法治建设。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使他们在法治社会中成长、进步。
三、推动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要加强对法治科学理论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立法工作。
要推进法制化、法定化、程序化建设,加强对法律的立法、解释、司法活动的监督。
要继续改进立法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法律的制定、修订、实施、解释的过程的监督,坚决防止滥用和误用权力。
要加强对法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健全法律体系和规范制度,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和刚性,确保法治建设的执政根基。
四、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效能。
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司法体制。
要完善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效能。
要加强对司法实践的监督,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要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公正执法能力,推进司法公正、廉洁、高效。
五、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营造法治社会氛围。
要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积极营造重视法治的社会氛围。
新版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 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一直想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 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 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 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 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 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 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 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华人民共 和国是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的社 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指出: “对人民内部的民 主方面和对反对派 的专政方面,互相 结合起来,就是人 民民主专政” P157
• 视频:公安部加大力度 打击拐卖儿童犯罪行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 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 国的政体
• 1940年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即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出“在抗日时期, 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 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 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 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抗日
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其组织 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
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调整 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 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 主制度和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但 这种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 济基础、资产阶级国家性质、阶级关系 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是为维护资产阶 级统治服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节导引】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性质、方向、道路、抓手,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事件回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主体内容】一、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治?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两点,一是有优良的法律,二是优良之法得到民众普遍遵守,这个思想得到了后来者的发扬,并构成了当代法治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法治”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
《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
”《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知识: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区别是什么?法律体系与法治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法律体系、法制体系是相对静态的,而法治体系是相对动态的。
法律是指载有法律规范的书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总称,而法治则是指运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其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的“法”包括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也包括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但规范公民行为、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体系的“法”主要是指规范国家、政府、政党治理行为的法,也就是说,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
再次,法律体系、法制体系相对于法治体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制体系是为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服务的。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法律知识:中国法兽“獬豸”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e zh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
后世也因此将其画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
人们经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
法律知识: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
其基本精神就是禁止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信仰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权或遭到歧视,禁止将这些因素作为法律区别对待的分类标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惩罚。
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完整理解。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名言: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西汉)刘安等著《淮南子》【释义】有道之人进行统治,即使法律少也可感化民众;无道之人进行统治,即使法律多也会带来混乱。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法律知识:传统法律文化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习惯、规范、制度等,不仅包括观念形态,也包括实实在在的制定出来的礼、法,而且包括人们对法的性质、作用及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看法、评价以及人们在法律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其范围是广阔的。
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是:(1)工具主义色彩浓重;(2)“德主刑辅”法律理念;(3)“重义轻利”的民商法律思想;(4)“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法律形式。
法律文化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虽然因为时代的特点,产生出诸多各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继承性的共同特性,是可以超越时代局限而相互间产生影响的。
古人留给我们的承载着几千年智慧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理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推动依法治国的不断完善。
【延伸阅读1】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来源:人民日报2015年2月2日如果把建设法治中国看作建设一座恢宏的大厦,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
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
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
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
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