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计划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了解纪实作品,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利用序言、目录进行整体把握,梳理作品中的事实,读懂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指导读者的生活。
二、教学建议《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对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予以报道。
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该书:“《红星照耀中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指导阅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学习作者用事实来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最终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教学过程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部纪实作品,它不像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要么有曲折跌宕的情节,要么有华丽隽永的语言或丰富神奇的想象,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该如何来阅读此类作品呢?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话方法1.归纳。
●利用序言、目录,获取整体印象●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读懂作者用事实表达的观点及持有的态度●结合实际,指导学习与生活2.读序言,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作者是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作品?作品有什么影响?题目是什么意思?3.根据目录制订阅读计划。
方法的归纳,是指导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重要教学手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备考-《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策略如何高效地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一、阅读阻力为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优化《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现状,抽取了某城镇学校八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分析样本,并对学生的阅读反馈作了梳理,认为学生阅读本书时存在的阻力如下:(一)时代的疏离感《红星照耀中国》“纪实”却不“及时”,反而增加了隔膜感。
时代的隔膜造成了初中生接受的障碍,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读完了一遍,说明初中生对于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
因为,如果学生不熟悉当时的时代背景,就不能够真切地了解那个列强欺凌、军阀混战的混乱时代。
例如书本中所出现的“苏维埃”“哥老会”都是特殊时代背景之下的产物,学生不能理解这样的在书中反复出现的概念,自然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文本的疏离感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一名外国记者,在翻译的版本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母语阅读给初中生带来了障碍;2.本文以采访记录、个人讲述和重大事件描述为主,情节不连贯,故事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三)阅读指导的疏离感一半以上的同学非常或者比较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说明这本书对于初中生而言,是具备可读性的。
但是不少教师的阅读指导机械有余,活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缺乏学习任务群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帮助与指导;最后,在学生读完作品之后,缺少思维的碰撞和专题的研讨,没有能够让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思维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唤醒,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时代、文本和阅读指导上存在的疏离感,造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困境。
若要突出重围,就必须要寻求合适的路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这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确定阅读的阶段目标。
2、第一阶段导读,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
教学重难点:1、精读人物成长历程,感受他们对中国命运的思考;2、选读章节,解红色中国发展壮大的谜团。
教学方法:精读、速读、合作交流教时:1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读这本书之前,一起来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方法指导1、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2、知作者1928年,美国青年记者斯诺来到中国,因为他对中国的如实报道赢得了一些革命者及进步人士的友谊,斯诺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产生了采访红军的念头。
1936年斯诺成为第一个来到苏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西方记者,并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斯诺先后六次来到中国,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72年斯诺在瑞士因病去世,他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3、解标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4、读序言及目录读序言及目录能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本书按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叙见闻,作者耳闻目睹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揭开红色中国谜团。
5、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1)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及对中国命运的思考;(2)红军如何绝处逢生,其生存发展靠什么?6、作者观点读纪实作品,要关注作者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与评论,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及态度。
7、启迪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计划四、1936中国的红星师:斯诺在陕北采访了很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毛泽东就是杰出的代表。
本书写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共有六个章节,我们选取《童年》赏析。
1、理清《童年》故事情节;2、毛泽东青少年经历对其走上革命道路有何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推荐]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一)猜读题目(二)浏览目录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四、布置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美国】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①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③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斯诺的基本情况及《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2.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意义。
3.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4.结合“专题探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写出读后感。
一、导入师生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二、初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价值学生齐读教材阅读提示内容三、埃德加·斯诺简介1905年,埃德加·斯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
父亲要他从印刷业开始,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是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作品影响】《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作品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
《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品相关常识2.明确长征的路线、困难及意义3.体会红军革命领袖及其他“小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
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
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题目解说】斯诺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本书因而得名《红星照耀中国》。
1938年,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本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创作背景】在1936年10月,红军即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二为了搞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
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显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J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二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后来又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一个月内,重印发行十万册以上。
对比外媒报道的毛泽东和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思考《红星》畅销的原因。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版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物形象。
4.活动展⽰,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法。
2.初步了解书中历史事件和⼈物形象。
3.规划制订阅读任务和⽬标。
【教学过程】⼀、导⼊新课有这样⼀个外国⼈,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上⾰命之路,使加拿⼤的⽩求恩医⽣毅然奔赴抗⽇前线。
这个外国⼈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起⾛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的简单介绍,激发学⽣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快速进⼊学习和阅读状态。
⼆、了解作者,⾛进作品1.解题1927年8⽉1⽇南昌起义,中国⼯农⾰命军成⽴(翌年改名中国⼯农红军),其红⾊军旗上印有⼀枚嵌有镰⼑和锤⼦的⽩⾊五⾓星,红军的帽⼦上带有⼀枚红⾊的五⾓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英国出版斯诺的英⽂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个中⽂译本在上海问世。
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便,译本曾易名为《西⾏漫记》。
2.了解作者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课件出⽰: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内容1.运用多媒体技术,掌握自主阅读整部纪实作品的基本方法;体会纪实作1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这句话所描述的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中国政治局面,我们就生活在共产主义政权保护下的和谐社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如斯诺的预言,红星如今照耀着我们。
但是,这本书写成的时候,却是中国遭受侵略,政权动荡,民族分裂的时期,前路茫茫,沉浮未卜。
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却敢下这样的断言?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到序言中去找到答案。
(用希沃展示,其他学生稍作补充)依次介绍:作者介绍、成书背景、写书目的、影响地位。
读序言,可以观其大略。
(四)浏览目录,把握写作顺序和内容建立了对于作品的初步印象之后,要想知道全书写作的内容和顺序,就要从目录中找。
师问:从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生答: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作者采访的顺序。
师问:再次浏览目录,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呢?生答:写了共产党的一些方针、政策,介绍了很多红军领袖,描写了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叙述了作者的采访经历。
通过读目录,我们掌握了文章内容和顺序,就能抓其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
因此,阅读正文内容,就要从主要人物和主要事实入手。
(五)抓住主要人物活动探究一:跳读正文,概括人物形象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红星照耀的地区进行深入访查。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贺龙等用希沃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主要人物与相关事件知识的把握(六)抓住主要事实活动探究二:品读片段,理清主要事实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红星照耀中国》实际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将长征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小组讨论和分享心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克服羞涩、紧张等心理障碍。
举例解释:
-在分析纪实作品时,指导学生如何从字里行间分辨事实与观点,例如作者在描述红军长征时,哪些是客观记录的事实,哪些是带有主观情感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纪实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客观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历程。纪实文学作品是传承历史、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个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纪实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真实事件展现长征精神,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汲取力量。
-识记并运用作品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举例解释:
-通过讲解斯诺的身份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例如斯诺作为外国记者,客观记录了中国革命的情况,为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真实资料。
-通过对红军长征过程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困苦的历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长征精神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奥秘。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心理,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某某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阅读纪实性文学作品的方法;2. 选读书中人物的某一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3.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预习提示】每日进行阅读时,请做好你的读书笔记(不少于200字)(1)在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说说“汉代青铜”有什么含义?……见附录1每篇思考问题你的疑问:【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视频导入,了解背景1.课前布置阅读周克冰的《新闻界的_哥伦布_埃德加_斯诺和他的_红星照耀中国》并观看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师小结:这本《红星闪耀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1936年6月,一位在旧中国生活了八年的外国记者,带上一封写给的介绍信,外加“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由北平秘密出发,开始了充满风险与传奇的陕北之行……这本书发行后,“一个月印刷了五版,销量在10万册以上”。
有人读了这本书后说:“原来还另外有一个中国啊!”美国记者白德修这样评价道,“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样一部传奇之作,究竟有怎样的魅力?2.由学生起来交流在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信息明确: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生于美国坎萨斯城。
《红星照耀中国》是他创作的一部报道性文学作品。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优质课教案_4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计划第一步,导。
同学们读完序言之后,写出自己的阅读期待。
第二步,读。
1.每天阅读一个小故事,15分钟左右,阅读快慢节奏自己把握,切不可走马观花,要边阅读边思考。
2.阅读时,拿笔,在书上做圈点勾画。
精彩文句、段用红比笔波浪线勾画加批注;富有哲理、启发或感悟的句子,用红笔横线勾画加批注;有困惑的地方用铅笔以问号加文字提问的方式批注;对于关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非常有感触的地方,随手用黑笔写下自己的评论。
之所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是方便同学们辨别笔记的类型用以完成后续读书卡片中的任务。
疑问处用铅笔批注是便于在问题得到解决后,进行二次笔记,即擦除问号,并附上解决此问题的头脑思考历程,或对此问题的看法见解。
第三步,检查。
1.每日检验,以读书卡片的形式做积累和汇报。
具体表格就每一个故事的特色教师自行设计。
2.每周检验,因为每一篇目大致有4到6篇,而此时学生对整一篇章认识较为系统,所以每周可以写心得体会,内容既可以是对某一人物的评价,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启发等。
每周可穿插一些小活动,便于同学们交流讨论,如选起作文课的一节,让同学们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上台讲解故事,当然形式也可不限,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能激发学生兴趣,否则每天不是读就是写,可能会使得名著阅读很难坚持下去。
第二是便于同学们沟通思想,深入对名著的理解。
第三,便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为之后的交流会打实基础。
3.读完整本书后,展开读书交流会。
在这一形式中,有利于学生的头脑风暴式的见解,而且学生们越是到了阅读后期,越是有可表达的内容,这一形式更为直接活泼,当然交流会要求老师把握好题目。
同时也可以办手抄报,这一形式便于展示。
如果同学们通过每周思维导图的绘制提升了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锻炼锻炼学生对整本书目框架的驾驭能力以及多元评析鉴赏能力。
第四,常规工作。
每位同学每天在阅读推进表上签到,小组长检查督促,如有未完成要告知老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课时)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第一课时)教案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东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B.斯诺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态度温和的人。
C.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60%到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D.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中国革命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2.下面选段中的A是谁?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有时要是他(A)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
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
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
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
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
打仗时A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我没有会见A的好运气,因为当他到达陕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
……韦尔斯女士是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康克清上面这番话就是对她说的。
3.下面文段中的“我”是谁?在斯诺看来,“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
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其次,在讲解长征精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应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们感受到长征精神在当代的实际意义。
此外,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难点解释: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2)理解并评价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过程中,要能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培养历史观念和审美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探讨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纪实作品的理解和长征精神的感悟程度各有不同。在课堂上,我尽力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到长征的艰难历程和伟大精神。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纪实作品的特点,我觉得自己讲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些学生可能仍然对纪实作品的真实性、客观性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这些特点,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明白纪实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小结
读过了《红蜃照解中国》,你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收获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名著导读:《红星照用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同读M红星照艇中国》记录饥荒与军阀统治的文字,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井领目中国红军从事革命事业的原因。
2.阅读“在保安”“长征”等电要章节,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过程中遇到的困玳、克服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教学重点:
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2.面对如此悲惨的处境,农民为什么不起来反抗?斯诺也和大家一样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他最终得到答案了吗?
9分钟
“红星”
遇阻
共产党领导红军进行革命是要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其过程注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请同学们梳理概括他们遇到了物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5
“红星照
»"显成
效
共产党带领纣军充分发挥“红星”精神,团结一心,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乐观向上,甘于奉献,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和阳碍,也取得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多可物的成绩。请概括出他们取得了哪%成果.
教学难点: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过程中体现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5分钟
中国需鬟
“红星”
1.阅读《红星照镭中国》记录大饥荒与军阀统治的相关文字.
了解中国农民在军同统治、官僚资本主义盘判和帝国主义设略多理铁踣下的生存状况,思考;怎样才能使广大的劳苦大众挖脱受到削受压迫的境况,过上自由、平等、有尊严的生活?
统编八语上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学习目标
了解纪实性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 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 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 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 故事活着。
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 了中国,照亮了世界,也造就了我们如今幸福的生活。从他们的 身上我们学到了坚毅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德,坚定不移的 革命信仰,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 统,少年立壮志,胸怀天下人。
16
布 置 作 业
17
不拘小节、朴实自然,专注于革命事业
毛泽东形象特点
农民出身:质朴纯真、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知识分子:精明好学、博览群书,有写作和演讲才能。
共产党领袖:天才的军事和政治家,自尊果断,爱国爱民,有极高的 威望。 作者评论: 有知识分子的精明又有农民的质朴纯真。
猜一猜,他是谁?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 又黑,外表仍不失孩子气。
6
读书方法指导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 品的整体印象。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 后果、发展线索。
重点: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 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专题二: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童年的经历 参加革命的起因
出身与家庭 受教育情况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 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 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学习,初步感知、了解书的内容。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速读法,实践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了铜墙铁壁一样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个人就是来自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将跟随这位既专业又客观的“老外”,去回望1936年发生在“红色中国”的那些人和事。
而今天要说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正是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其中还有那个年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视频激趣)二、探寻红色中国: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1.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计划: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二、讨论主题:
1.《西行漫记》中的“白匪”是指什么人?
2.第一次接触周恩来,斯诺对他的印象如何?
导读任务(三)
一、阅读计划:
第三篇在保安
二、讨论主题:
1.在斯诺眼中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人?
2.斯诺眼中的红军剧社是什么样的?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
二、讨论主题: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动机是什么?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
2.双十二事变那天,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名通电中央政府、全国人民,提交给总司令的“救国要求”是什么?
导读任务(八)
一、阅读计划: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二、讨论主题:
1.斯诺对彭德怀是什么印象?
2.红军战士的生活是怎样的?
导读任务(九)
一、阅读计划: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二、讨论主题:
1.中国的阶级斗争是什么情形?
2.声名赫赫的徐海东给斯诺什么印象?
导读任务(十)
一、阅读计划: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二、讨论主题:
导读任务(四)
一、阅读计划: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二、讨论主题:
1.请简述毛泽东1936年以前的生平,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形象。
2.红军的11项纪律有哪些?
导读任务(五)
一、阅读计划:
第五篇长征
二、讨论主题:
1.请简要概括你说了解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书中用列数字的方式来概括长征,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2.为什么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是撤退而不能说是溃退?
1.请谈谈斯诺笔下的“红小鬼”。
2.斯诺为什么说: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毛泽东与朱德看作是一个人?
导读任务(十一)
一、阅读计划: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二、讨论主题:
1.保安人民的生活状态如何?
2.“苏维埃”三个字来源于俄语音译,那么俄国对中国苏维埃有什么影响?
导读任务(十二)
一、阅读计划: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导读任务(一)
一、阅读计划: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二、讨论主题:
1.埃德加斯诺带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踏上了前往苏区之旅。你对其中哪些问题感兴趣?这种开篇方式,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2.在“去西安的慢车”中作者登上了一列破败不堪的火车,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身上不舒服但是却又非常的兴奋?
3.“汉代青铜”有什么含义?
导读任务(六)
一、阅读计划: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二、讨论主题:
1.西北大荒灾发生原因是什么?荒灾的情状如何?
2.红军为什么能在陕西苏区得到发展?
导读任务(七)
一、阅读计划: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二、讨论主题:
1.“吴起镇”工业什么状况?
2.朱作其说“这些人花在唱歌上的时间太多了”,反映了吴起镇人民什么样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