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作者:邱永春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育民俗精神民俗知识民俗资源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
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
我国古代著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
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其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
接着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提出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和古诗词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之后探讨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的启发意义。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阐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总结指出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强调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呼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学习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融合、重要性、启发意义、案例分析、认知、理解、应用价值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价值和精神。
而高中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可以通过选取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体验,如书法、国画、民俗文化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通过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应用民俗文化的思考
6 关 于在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开 发和 应用 民俗 文化 的思 考 陈 珠 8
关 于在 中语 教 学 中开 发 和应 用 民俗 文化 的 高 中谙 呙 文 思 考
陈 珠
( J 省 阿坝 州茂县 中学 , 川 阿坝 6 3 0 ) 四 l 1 四 220
摘 要 : 了弘 扬 和 传承 羌 民族 文化 , 富 语 文 课 程 内涵 , 为 了拓 宽 学 生 的 视 野 , 大 学 生 的 生 活 领 域 , 学 生 从 小课 堂走 为 丰 也 扩 为
n e ul ecvt, ns n s f eo re o in tnc utr t lt i c ol hn s tah gpr a edfl xaae f i a dueo sucs f a g h i c l e o e hg sho C iee ec i e y i h r Q e u h n met e
fa r n e o h a in lc lu e r g a c ft e n t a ut r . o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职业(汪曾祺)6-人教版
《职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民生之艰辛不易的理解和以诗意消释悲苦的人文关怀2.体会作者在叙事描写方面的高超技巧。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2.演示法;3.探究法;三、教学过程1. 初步感知:听课文诵读,初步感知内容。
2. 探究主题(1)导入:“谁是主人公?”预设:从文字量(详略比较)和写作技法的调度(多角度的叙事描写)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2)出示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第四稿我增写了一些别的叫卖,作为这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叫卖声音的背景。
有的脆亮,有的苍老,也有卖杨梅和玉麦粑粑的苗族女孩子娇嫩的声音。
这样是为了注入更多的生活气息。
这样,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
(预设:说明原先这个故事只有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小孩一个形象,那么作品主旨应该也限定在这个小孩的人生经历上。
)(3)思考问题1:原来的主题是什么?拓宽深化成为什么?(感受作者对民生艰辛不易的理解)(预设:原文中提过“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并且描写了一群“上了学”的孩子对他的戏弄,这种背景交代和形象对比很明显是在表达对这个失学儿童的关怀。
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因家庭缘故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而失去了童年的欢乐,那么“童年的失去”就极有可能是最初的立意。
但加入了诸多职业的叫卖声,使得作者关怀的目光从一个孤独辛苦的孩子身上,拓宽到了普天下为生计而劳碌的劳动人民身上,作者思考的也就不限于“童年的失去”,而转移到对艰辛生活的人们的关注与同情上。
)结论(板书):童年的失去→底层劳动者的艰辛问题2:你如何理解作品主题?(1)出示资料导入汪曾祺《<职业>自赏》中的一段:职业是对人的框定,是对人的生活无限可能的限制,是对自由的取消。
……他(糕饼少年)的童年是没有童年的童年,他在暂时摆脱他的职业时高喊了一声街上的孩子摹仿他的叫卖声,是一种自我调侃,一种浸透苦趣的自我调侃。
同时,这也是对于被限制的生活的抗议。
解读文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
解读文言经典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相较白话文文言文的语言较为生涩难懂,且与传统文化关系不够紧密,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出发,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教学策略;一.高中文言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语篇都历经数千年的的时间考验,承载了传统文化精髓,一直流传至今。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语篇,学生不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塑造良好性格,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1.1文言文教学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使命高中文言文语篇记载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中,既有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民俗习惯,也有几经变迁的历史风云。
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途径。
依托文言文作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礼仪文化为例。
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思想中,并在生活中不断得以实践,得以丰富。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因此礼仪文化的教育必不可少。
高中文言文语篇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我国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阅读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上至王室,下至百姓礼仪内容的方方面面。
对文言文的学习,也就是在与古人交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近距离接触。
1.2文言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文言文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中蕴含着中国数千年来的优秀文化。
阅读教学文言文作品,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毫无疑问,作为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的学习可谓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素养,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摘要】在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给下一代人,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对于未来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比较棘手的,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向学生渗入传统文化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5-030-01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阅读国学经典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近几年有过关于儿童是否应该读经的论争,就我个人的认识来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探析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中的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其次,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个人品格和尊严的培养;最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历史伟人的优秀事迹,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优秀精神。
教师应积极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上,落实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接受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积累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赖以生活的文化根基,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基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要求。
党的二十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青年来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蕴,也能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综上,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文化教育的根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道教、儒教和佛教三大主流文化,还包括文字、书法、武术、音乐、民俗、节日、棋类等,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5000年民族文化的统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精神需求,而且能促进人民爱国热情的产生,加强民族团结。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2.1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高中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知识的传播工作,也是一项弘扬人文精神、关心人之发展的工作。
因此,高中教育必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将其融入校园教育的人文滋养依托体中。
高中语文中国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PPT优秀课件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 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把白天取 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 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 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 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 午就可以"验巧"了。
干果。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
腊月二“十糖三瓜〞又是称一小种年用黄夜米,和是麦芽中熬国制汉成的族粘传统文 化中祭性把灶很 它、大 抽的 为扫糖 长尘, 条、型吃的糖灶棍糖称的为“日关子东。糖〞民谣中
“二十,三拉,制成糖扁瓜圆粘型〞就叫指做的“即糖瓜是〞每。年冬天腊把月二十
三或二它十放四在屋日外的,祭因灶为天神气,严后寒,逐糖渐瓜演化为“二 十三,凝吃过固 起小得 来坚 脆年实 甜〞而 香的里 酥说边 ,又 别法有有。些风微味小。的气泡,
•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 最早见于 《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两阳相重, 古曰 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
•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 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 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插茱萸、 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 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 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春 节〔古时称元旦〕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 俗称“过年〞,指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 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思考作者:温伟娟来源:《祖国》2017年第02期摘要: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中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能让后人详细地了解从古时流传下来的民间生活习惯以及各种诗词歌赋等,对于学生的认知拓展和知识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国民俗文化价值思考中国民俗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中国传统的服饰民俗文化、居住的民俗文化、岁时节日的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民俗文化以及语言和民间文艺的民俗文化等。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和知识难度的增大,会有越来越多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融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课程当中。
而高中生处于理解能力和求知欲都比较高的年级,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对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对所要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
并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新的高考更加注重了传统文化的考查,政治,语文和历史这三个科目的内容有着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之一,也能从侧面上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一)弘扬以及培养民族精神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对弘扬以及培养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中,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精英文化,该种文化主要是对人们进行思想、精神以及力量的指导,是一种父亲型的文化类型;而另一部分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以及血肉特征,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是一种母体型的文化类型。
不管是民间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中国民俗文化是在中国的民间产生并且能够进行世代相传的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到中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传统民俗以及风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之民俗》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社戏》:2课时
《我家乡的风俗》3课时
《课外拓展》2课时
说明
用4课时综合复习巩固。
部编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之民俗》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Hale Waihona Puke 教材版本部编版单元名称
《传统文化之民俗》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这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编排了《济南的冬天》《中国传统建筑》《古诗五首》《社戏》四篇课文,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朗读、诵读、默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鉴,达到本单元教学目标。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课时安排
《济南的冬天》:3课时
《中国传统建筑》:3课时
单元目标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
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4、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难点: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高中语文拓展课——《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拓展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方案一、课程依据(一)正视语文的学科特征与教学现状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达到这些目的,老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寻其法。
可我们常听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抱怨:最没味的就是语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将语文课束缚于教材课本,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也只是徜徉于阅读海洋,很难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应该具有的趣味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敏感语文老师要有效地利用拓展课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外文学作品,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感悟能力和文化敏感。
当一个人有了较丰富的文化素养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语言表达能力都会相应增强,同时,通过文化拓展课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构筑起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一点尤其重要。
可见,语文拓展教学中强化文化性、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一箭多雕,作用不小。
(三)汲取并形成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积淀真如中学是一所已经过了一个甲子的高中,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学校目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汲取已有的学校文化营养,形成适合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其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是不可缺少的。
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本身是历史的创造和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活的社会“化石”,具有的民族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特征,这些特征使其成为群体聚合的内在动力和维系的基本力量。
所以透过课本,衍生课外,了解传统民族文化,从而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高中生而言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课程目标这门拓展课名为《中国传统文化》,它的课程目标也是回望中国传统而来的。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而现在我们的教育现状更多的是专门为了升学,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过节和观灯(沈从文)-人教版
突出了作者对节日的喜爱之情,灯节的活动多么令孩子痴迷与向往。
5、品读文中的《玉楼春》词上阕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家乡节日风俗印象深刻,也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在此向学生介绍沈从文。
文中有很多语句可以印证这一句。
2、沅水流域的渔家子弟,白天玩不尽兴,晚上犹继续进行,三更半夜后,住在河边的人从睡梦中醒来时,还可听到水面飘来蓬蓬当当的锣鼓声。
这句话描写故乡的渔家子弟赛龙舟的情景,连锣鼓声,作者都还记得是“蓬蓬当当”,可见印象深刻。
四、写作手法总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丰富宽广的传统民俗文化的“面”,而在介绍这些节庆风俗时,主要是说的什么地方的风俗文化呢?——家乡
也就是说作者在展示这样一个面的同时,还紧紧围绕一个点——家乡来抒情的。
这就是本文一大写作特点——点面结合
我们初中时学的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也是用的这个手法,请学生回忆分析。
过节与观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梳理并了解本文有关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信息;
2、通过分析品读文章语言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3、理解并学习本文的重要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梳理并了解本文有关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信息;
2、通过分析品读文章语言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并学习本文的重要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
二Hale Waihona Puke 筛选信息1、这两节主要介绍了哪两种节日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和元宵节
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
高等教育39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引言语文是高中教育当中的重点科目,语文教学本身对学生的文化水平以及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另外,语文还因教材的便宜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教育。
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都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中生则更喜欢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体验的意识不足,这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元素和特征,其中有个人修养的描述,也有生活状态、风俗等。
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在语文教材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将这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知识水平的进步,还是了解古代中国、了解中国人文思想的一种途径,通过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能够对现代的中国社会产生可观的、理性的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能够凸现出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会因此逐渐改善。
2.以教育手段实现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是以教育为手段实现文化传承的过程。
从教育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
有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彩,能够产生一种主动的文化传承意识,能够因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1.营造文化氛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所以高度发达并代代传承,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一个强调个人修养和文化氛围的状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仕宦风气、宋代以后求明经讲道学,到清朝专著修史,无一不是由于社会文化氛围导致民众集体价值取向的共同发展。
而在当下,高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元素少,西方文化元素纷杂,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多样化,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和发扬。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北京的春节(老舍)3-人教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第一课。
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困难,但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仍需要探讨体会。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2、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教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谜底:中秋节(节减去了中间的秋天)2、谜底:春节(四季只有夏秋冬,把“春季”节减去了。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跟着老舍先生一起来了解北京的春节。
(板书:北京的春节)【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对春节的回忆,从而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时间词,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各有什么活动?2、引导学生找出详写的部分。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设计意图】渗透读书指导: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就是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1、分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1)本部分作者描绘的活动场景,你最喜欢什么?读一读、说一说。
(2)回忆自己过年的场景,有没有相同的感触或者不同的习俗?(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研讨:除夕:又称大年夜,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涉及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中的所有学科。
本文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学校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要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依据现有学科中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况,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性质、教学规律的关系。
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都要以此为原则。
1.结合课程标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现行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经典诗文,这些内容肯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最新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到了30以上,高中阶段古诗文占40以上。
高中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國文化经典研读”等十余种选修模块。
但是,这些经典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不是进行专门的传统文化研究。
在常规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文化的地位尽管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因此,融入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和特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一部分一致,有一部分不一致。
这就需要厘清二者的关系,将一致的那一部分融合进来。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具有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的强大功能,与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至于医学内容,尽管也是精华,但与语文教学目标相距较远,不必纳入语文课中,可以选入校本选修课。
这就是尊重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2.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分学段有序推进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例如,认识常用汉字,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知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等等。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例如,熟练书写正楷字,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了解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等等。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俗 知 识 民 俗 资 源
1 . 充分 发 挥 民 俗 文 化 中 的 爱 国 思 想 的 教 育作 用 。 爱 国 主 义教 育 是 高 中思 想 教 育 的重 要 内容 ,有 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爱 国 情感, 树 立 学 生 正 确 的人 生 观 、 价值观 和世界观 , 帮 助 学 生 树 立 崇 高 的人 生 信 念 , 激 发 学 生 的进 取 精 神 。中华 民族 有 深 厚 的
.
圈 置 圈
高 中 语 文 教 学 与 民 俗 文 化 教 育
邱 永春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如何渗透民俗文化
品质 的优 秀 篇章 ,教 师 在授 课 过程 中如 果 能够 有所 侧重 的加 以 点拨 ,在 启 发学 生去 思 考感 悟 人的 内心 世 界 、思 想情 感 、人性
的真 善美与假 恶丑 等方 面 ,就 可 以起 到事半 功倍 的效果 。
渗透 民俗 文出了新 的建议 ,提 到教 材 编写
分 ,在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加 强 民俗 教 育 可 以更 好 地 进 行 母 语 教 育 。从 另 一方 面来 看 ,丰富 多彩 的 民俗 内容及 生动多 样 的 民俗
教 育形 式 ,可 以在改 善 中学 知识结 构 方面 起 到 重要作 用 ,可 以 更 大程 度 地满 足 中学 生 的心 理追求 和文化 追求 ,有利 于 中华 民 俗 文化 的传播 ,从 而为 中学语 文教 学开辟 出新 的教 学途径 。 新 一 轮国 家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革 中 ,初 中的综 合性 学 习是 其 中最有 新 意 的设 置 ,它们 给 中学语 文教学 带来 了新气 象 。开 展 综 合性 学 习和 研究 性 学 习时 ,中学 语 文教 师在 熟 练有 效 地运 用 文 本资 料 的 同时 ,还 可 以借 助丰 富 的课程 资 源 。 “ 语 文教 学 资 源 有文 字 的 、实物 的 ,有 显形 的、隐形 的 ,有 来 自自然界 的 , 也 有来 自生活 的 。” 民俗 文 化可 以作 为 中学语 文教学 资 源 的重
二 、在 中学语 文教 学 中渗 透 民俗 文化 的基 本途 径 在 中学 语文 教 学 中进行 民 俗文化 渗 透虽 然有 其 可行 性 ,但
程 中的非 主流 存 在特 点 ,在 中学语 文教学 中进 行 民俗 文 化渗 透 教 育 应掌 握适 当的原 则 。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 涉及 到 的民俗 内容 很 多 ,但 并 非课 文 中只 要牵 涉 到 民俗 内容或 民俗 描写就 去 讲解 , 在 讲解 时 也不 可 牵强 附会 或 喧宾夺 主地去 无 限 制地挖 掘 教材 , 而 是应 该 根据 课 文的 具体 内 容和教 学 目标 ,在 把握 全 局 的基 础 上 ,进 行 恰到 好 处地 渗 透 。民俗文 化是 民族 文 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将民俗文化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文 文 本 资 源 ,让 学 生 能 够 以语 文 教 材 为 核 心 ,拓 展 式 文 化 与 高 中语 文 知 识 有 效 结 合 起 来 ,提 高学 生 课 堂
学 习 到 更 多 语 文 知 识 。
学 习积 极 性 与有 效 性 ,让 学 生 可 以在 吸 收 语 文 知 识 、
例如 ,高 更 深 厚 的 文 化 底蕴 。
研 宄争鸣 l 语 文教 学与研 宄 ·下 半 月刊 2018年 04月 01 3
将 民俗 文化 引入 高 中语 文教 学的 实践 与思 考
◎刘 静 宗 霞
民 俗 文 化 既 有 知 识 性 ,也 有 趣 味 性 ,所 以 在 高 中 文 化 走 入 文 章 所 创 设 的 场 景 以及 文 章 所 呈 现 的 内 容
语 与他 人 交 流 。 因此 学 生 对 语 文 知 识 的 理 解 能 力 较 前 ,教 师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收 集 与 酒 文 化 有 关 的
强 ,但 是 由于 在 高 中语 文学 习 过 程 中 也会 包 含 一 些 诗 歌 及 诗 人 ,使 得 学 生 能 够 从 情 感 上 把 握 “酒 ”文 化 ,
几 点 将 民俗 文 化 引 入 高 中语 文教 学 的实 践 策 略 。
致 ,但 是 学 生 在 尚未 处 于 该 场 景 之 中前 ,无 法 透 彻理
一 、 利 用 民 俗 文化 拓 展 文 本 资 源
解 文 中人 物 特 点 。为 此 ,高 中语 文 教 师 就 可 以 为学 生
民俗 文化 既是 我 国 传 承 下 来 的 宝 贵 财 富 ,同 时 讲授 当时年代 下湘西l的民俗 文化 ,并通过为学生放
课 堂 学 习 兴 趣 的作 用 , 同时 也 会 达 到 拓 展 语 文 课 堂 生学 习压 力 的 作 用 ,又 让 学 生 从 课 外 阅读 中收 集 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应加强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民俗文化的智育效果,并充分利用地方民俗资源,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教育民俗精神民俗知识民俗资源
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
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1.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
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
我国古代著名文
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著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著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
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2.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
如教学《史记》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的生平资料,通过阅读《报任少卿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
他在遭受宫刑之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奋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记》。
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顽强意志的精神财富。
二、在课堂上发挥民俗知识的智育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
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把民俗教学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学习《孔雀东南飞》为例,这篇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情节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刘兰芝和小姑告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其中初七指七夕,也可称乞
巧节、女儿节。
教师可以顺便讲解七夕节的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夕节大概起源于西汉,每逢七月初七,人们会举行节日活动。
按汉朝习俗,这一天要晾晒衣服和书。
乞巧节的习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而来。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文中。
另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刘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求婚?教师就可以介绍汉朝的婚俗:汉朝时对妇女的贞节不是特别看重,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对女子是否曾经结过婚不是特别在意。
如我们熟悉的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
汉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长为了钱财或者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这些寡妇为了抗争甚至被逼死。
刘兰芝以死抗争兄长的逼嫁,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可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资源的教育作用
课本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因为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
组织学生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讲授教材知识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
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收集和整体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各种神话传说、有趣的俗语、俚语等。
如河南地区各种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刚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司马懿得胜鼓、三门峡地区的百佛顶灯、淮扬的
太昊陵庙会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并采用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报告汇演、征文等形式对所调查的民俗文化做总结,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目的是表达生者对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怀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
还可以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所以,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冯汝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08.
[2]袁媛.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习语文古典诗词蕴涵的民俗文化[j].语文学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