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医学 期末重点 中医学院必过
中医重点详细版 期末备考
中医学重点1、(填/选)四大医学基本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P22、(填/选)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张之和〈攻下派〉;李杲/李东垣〈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P43、(选择)和辩证有关的理论:[1卫气营血——叶天士2湿热论——薛雪。
3三焦辨证——吴鞠通。
4、(填/选/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P4-6●整体观念(名解)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辩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大方面,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5、两个名解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阴阳两种属性。
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P126、(简答)阴阳学说在病理中的应用(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P17///试述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破坏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导致阴阳偏胜或偏衰的结果,所谓…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即指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常见的阴阳失衡有:1.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中医必背知识点总结
中医必背知识点总结中医学作为中华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传统。
中医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和博大精深的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医学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学习者需要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诊疗方法和临床经验。
本文将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以供学习者复习参考。
一、《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成为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包括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气机、脏腑等,以及病因、病机、病理、治疗原则等内容。
学习者需要熟练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是学习中医学的基础。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观察世界和分析事物的理论基础。
阴阳相对而统一,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在人体内部,阴阳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
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衡。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指导药物的运用。
3. 气机学说:气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了气、血、津液、精等概念。
气是人体内部最基本的物质,气的运行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机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
4.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脏腑器官的理论,包括了心、肺、肝、脾、肾、胆、胃、小肠等脏腑器官。
脏腑器官在中医学中被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病因和内因病机相互作用所致。
外感病因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等,而内因病机包括了情志失调、坏脏腑禀赋、体质弱等。
6. 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包括了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时施治、因人施治等。
中医临床学科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眼科学一、绪论1.《龙树眼论》目前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眼科专著。
2.《隋书.经籍志》载有《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
3. 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有关夜盲的最早描述。
4.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中有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的方法,首次提到赤白膜的割除术。
5. 唐代王焘编纂《外台秘要》中最早载金针拔白内障的方法,并论述眼有功能的必备条件:①黑白分明,肝管无滞;②外托三光;③内因神识。
6. 唐朝已能配制义眼。
7. 北宋年间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太平圣惠方》强调“五轮应于五脏”,现存医籍中最早记录五轮学说。
8. 宋代已经开始使用眼镜。
9. 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药物与手术并用,内外同施;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中医眼科必读之书;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首次提出瞳神含有神水、神膏;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总结出著名的针拨八法;清代顾锡所著《银海指南》,眼与全身病的代表作。
二、眼与脏腑、经络关系1、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P29-P32)2、五轮学说(P34~35)3、眼与经络的关系三、病因病机(P41~P43,六淫+疬气)四、眼科诊法1、辨内障与外障2、辨新翳与宿翳五、胞睑疾病(一)针眼(麦粒肿):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1、表现:若病变靠近外眦部,则疼痛明显,可见患侧白睛红赤,甚至白睛红赤肿胀嵌于睑裂,同侧耳前可扪及肿核2、治疗:(p96~p97,外治:0.5%熊胆眼药水,晚上睡前涂抗生素眼膏,湿热敷,手术)(二)胞生痰核(睑板腺囊肿,霰粒肿):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胞生痰核与针眼的鉴别:(三)风赤疮痍(带状疱疹、眼睑湿疹):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灼热疼痛,起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烂的眼病。
(四)睑弦赤烂(睑缘炎)【定义,证型,p101-p103】(五)上胞下垂(上睑下垂):指上胞乏力不能升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的眼病。
临床期末考试中医重点及答案
1,皇帝内经,神农本草经2,阴阳的对立制药,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3,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4,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等5,经脉,络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6气缓,气消,气结,气下。
7,里,热,热重,热极8,寒,淤血,痛,惊风9汤,丸,散,膏,丹,酒,剂等10,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管针弹入法1,经络:经络是人体进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佐药:方剂中协助君、臣药以治疗兼证与次要症状,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或用作反佐的药物的统称。
分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等。
3,潮热:发热如潮汐即定时发热或定时发热的过度了。
4,滑脉:邪正俱盛,气实血涌,脉道充实,往来流利,应指圆滑5,精气: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名称定位主治所属经脉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虎口交叉,食指尖端、桡骨茎突凹陷处头顶痛,咳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口眼 斜,齿痛手太阴肺经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与第二掌骨中点相平处,发热头痛,口鼻咽喉疼痛,耳痛目痛牙龈肿痛,上肢麻木肿痛,中风口眼斜,腹痛,闭经,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胃痛,呕吐,下利腹胀,噎膈,全身浮肿,痹痛麻木,瘫痪昏厥,癫狂虚劳羸瘦,亦可强身健体足阳明胃经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胁痛,口苦,呕吐,厌食,黄疸,头目眩晕,下肢痿痹,麻木不仁,膝关节疼痛,小儿惊风,足少阳胆经关元前正中线脐下三寸小便频数,遗尿,尿闭,下利腹痛,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带下增多,不孕,疝气,虚劳羸瘦,强身保健任脉2,肺阴虚证候分析:肺阴虚是指阴液不足而不能润肺,主要表现为干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盗汗、便秘、苔少质红少津脉细而数或咳血等。
证因分析:多由久咳久咯耗伤肺之阴液;或因痨虫袭肺,燥热之邪犯肺烁烁肺阴;或是汗多不固,阴津耗泄等,均可导致肺阴亏虚。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标准;经络学说是中医诊疗的理论基础,包括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功能及调理方法;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在物质的基本理论,认为气化血,血养气,津液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二、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对病人面色、精神、舌象、脉象等的观察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对病人声音、呼吸、排泄物等的观察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及病史来判断病情;切诊是通过对病人脉搏的判断来判断病情。
掌握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对疾病的辨证施治具有指导意义。
三、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辨证论治、辩证施治、方药与针灸等内容。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性质、程度、脏腑经络的病变部位和病理机制,然后拟定具体的治疗方案;辩证施治是根据辩证结果来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药与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方药治疗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药颗粒等;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的刺激及调理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四、预防保健中医学强调预防保健,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情志调摄、穴位保健等内容。
饮食调养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食物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运动保健是指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机体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情志调摄是指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防止情志失调导致的疾病;穴位保健是指通过按摩穴位、调理经络来维护健康,养生强身。
综上所述,中医学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辨证施治、预防保健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
《中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学习要求考试要求方式为机考,闭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和判断题选择题为单选题,为A1和A2题型课程的最终考核为: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最终课程成绩期末考试题60%为较简单的题,30%为中等难度的题,10%为较难的题一、绪论(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特点还要注意了解一下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以及对中医体系形成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医著《伤寒杂病论》二、阴阳学说:掌握:阴阳的概念熟悉: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了解: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辨治用药、指导疾病预防)阴阳学说部分,阴阳的概念是需要掌握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研究阴阳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用以阐释自然界万物和现象所具有的相互对立依存、相互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还要熟悉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现实中如何体现,如我们人体各部位哪些属阴,哪些属阳,一天当中如何分阴阳?人白天精神振奋,夜晚精神困倦可以用阴阳的那种关系解释等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阳中之阴分别是什么时候上午太阳渐升属阳中之阳,下午日落西山属阳中之阴,上半夜夜色渐重属阴中之阴,下半夜东方渐白属阴中之阳。
要求同学们能够用阴阳学说的理论阐释生活的以及自然中的现象阴偏盛或阳偏盛在人体可以有哪些表现?阴偏衰、阳偏衰人体又会有什么表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些都是根据阴阳盛实而指导制定的治疗原则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气的作用(P108)独家记忆:格谁,谁在门外,门内为真,门外为假。
注解:阴盛格阳=格阳=阳在门外,阳热,为假=阴在门内,阴寒,为真=真寒假热证;阳盛格阴=格阴=阴在门外,阴寒,为假=阳在门内,阳热,为真=真热假寒证。
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 昆明医科大学
中医学一、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①司外揣内(以表知里),②援物比类,③心法和顿悟,④试探和反证。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一)、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3、阴阳属性的特点:①阴阳的相关性和抽象性,②阴阳的普遍性,③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①阴阳相互对立,②阴阳相互依存,③阴阳互相消涨,④阴阳的互相转化。
5、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阴精为物质,阳气为功能);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阳朱升,阴主降);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④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①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2)归纳药性:①归纳药性(寒热温凉),②分析五味(辛甘酸苦咸),③升降浮沉;(3)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二)、五行学说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的特性:①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②火:温热、升腾、向上;③土:生化、承载、受纳;④金:肃杀、潜降、收敛、清洁;⑤水:滋润、向下。
(2)事物的五行归属。
(3)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①五行相生,②五行相克,③五行制化,④五行相乘(相克太过异常)与相侮(异常的反向克制)。
中医学知识点期末考试重点名解
名解1. 气分: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抗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2. 卫分: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3. 营分: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
营分证是温热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4. 顺传:病变多从卫分开使,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
他体现了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病情由轻而重,由实制需的传变过程5. 逆传: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而直接入营,血分。
6. 循经传: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7.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8. 合病:伤寒病不经传变,两经病或三经病同实出现。
9. 并病: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
10.气营两燔:气分尚存又出现营分证。
11.气血两燔:气分尚存又出现血分证。
12.肝阳上亢: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的证候。
13.五心烦热: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多是阴虚火旺、心血不足、病后虚热不清或火热内郁造成。
属阴虚劳损14.真脏脉: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多出现在疾病重危阶段,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为病邪重深,元气衰竭,胃气已拜的象征。
这下面的名解之前的期中考应该都有背过了…上面是比较新的!!1.戴阳page 16.答: 是一种假神的表现,即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为临终前的预兆,其临床表现为原本面色晦暗苍白,突然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即称『戴阳』,其局部症状的「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提示虚阳浮越。
2.除中page 16.答: 是一种假神的表现,即重危病人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为临终前的预兆,其临床表现为原本食欲不振,突然食欲大振,但到口又不欲食或食亢多,即称『除中』,其局部症状的「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提示中焦脾气衰败。
3.瘰疬page 26.答: 頚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名日『瘰疬』,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津,结成痰核;或感受风火时毒,致气血壅滞,结于頚项所致。
中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07级学习部题型:单选40分;多选:十题20分;填空题10分(每题2分)简答题:两题10分;病例分析:两题20分第一章导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难经》历史意义:这两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P4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P12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P13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P131.普遍性:阴阳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可运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分类归纳。
2.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
3.相对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特定条件的改变,具有明显的相对性。
4.可分性: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四)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P14-16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2.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4.阴阳的相互转化: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五)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P17(六)行学说的基本概念P19“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中药学必背知识点
中药学必背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和中药制剂的药学分支,涉及中药的起源、分类、草药的采集与加工、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中草药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以下是中药学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1.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起源于古代的黄帝时期,历经汉代、唐代、宋代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中药的起源和疗效理论。
2.中药分类:中药可以按照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功效等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虫类等。
3.中药的采集与加工:中药的采集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环境,并注意对植物的保护。
采集回来后要进行干燥、研磨、筛选等加工过程。
4.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性和质量稳定性。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等。
5.中药鉴定方法:中药鉴定是指通过对中药性状、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确定中药的真伪和质量。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鉴定、纸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
6.中草药成分提取与分离:中草药成分提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将有效成分从中草药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法、醇提法、超声波提取法等。
7.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中草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草药在机体内的生物学效应。
常见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菌、抗氧化、免疫增强等。
8.中草药的临床应用:中草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预防、治疗和辅助治疗的药物。
常见的中草药包括白芍、黄连、甘草等。
9.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中草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如肝损伤、肾损伤等。
因此,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剂量和禁忌等。
10.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造成药效增强或减弱。
因此,在同时使用中草药和其他药物时应注意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以上是关于中药学的一些必背知识点,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分类、质量控制、鉴定方法、成分提取与分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毒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医期末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了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三官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证候学说、辨证施治学说等。
1. 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密切。
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到阴阳、气血、五行等因素的制约和调控。
2. 中医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人体经脉系统。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功能主要是输送气血,调节脏腑功能。
3.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学认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分析脏腑的病变及其对整个人体的影响。
4. 精气神三官学说精、气、神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被誉为“三官”。
精指生殖、生长和发育能力;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因素、内伤因素和七情六欲等;病机主要包括邪气侵入、脏腑功能失常等。
6. 证候学说中医学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进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证候有: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等。
7. 辨证施治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气功调理、食疗等。
二、中医病症诊疗学中医病症诊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病症辨析、辨证论治、方剂学、针灸学等内容。
病症辨析是通过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辨析病症需要运用到中医的各种病症分类、辨病理、辨邪正等方法。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来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辨证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常见的辨证有:寒热虚实、内外寒热等。
3.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中药方剂的学科。
中药方剂的组方应遵循中医病机学说和辨证施治学说,选择药物的性味、功效等,来配伍应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实验中医学
实验中医学期末重点◆实验中医学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
◆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实验的两个特点是:可控性和高效性。
◆实验中医学与其他中医实验学科的关系是:包含。
实验中医学包容了实验针灸学、中药药理学这些学科,并孕育着新的中医实验学科,而且以其更广阔的视野,关注中医学有关生理、病理、治则、治法、预防、养生,基础与临床等各个方面。
实验中医学与西医实验学科的关系是:融合。
实验中医学从中医药学的角度出发,验证、探索、发展中医药学,并主动参与国际医学的分工,与国内外西医实验学科一道,在生命学科的前沿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发展,丰富中医药学,丰富整个人类医学。
◆实验中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⑴实验中医学的基本方法。
⑵不同实验对象及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内容。
⑶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技术及其学术内容。
⑷积累起来的丰富实验中医学知识。
⑸教学实验。
◆实验中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
◆中医文献包括古典中医文献和当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收集的方法: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
中医古典文献收集的原则: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学术性。
◆中医古典文献收集原则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掌握古典文献检索技巧和常用的检索工具及参考工具书,注意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
◆中医古典文献整理的方法:图书馆分类整理法和主题整理法。
中医古典文献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归纳法和文献研究法。
◆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系统阅读法、专题阅读法和点滴阅读法。
◆中医药研究常用的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中国中医药信息网。
◆选题是确定研究具体方向的过程。
选题是研究工作者对某一问题在理论认识上和实验手段方面的概括。
◆选题的主要原则有:需求原则、重点原则、创新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特色原则。
◆选题的创新原则主要是指研究思路的先进性和研究成果的新颖性。
中医 期末总复习重点(精华版)
阴阳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生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1确定治疗原则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阴病阳治,阳病阴治2归纳药物性能1归纳药性2分析五味五脏心1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2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肺:1、肺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1)、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
(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3)、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肃降:(1)、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2)、将清气和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
(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洁净。
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
脾: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气主升(升青,升举内脏),脾主统血。
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
肝肝主疏泄①调畅气息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调达情志④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
肾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六腑胆: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则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1、通行原气;2、运行水液。
脏腑的相关联系精1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主要生理效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中医学重点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阶段,分为《素咨询》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7、宋金元阶段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讲”,是对宋代往常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进展妨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伙儿:(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落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阶段;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以为,人体是一具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且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妨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10、辨证论治: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慷慨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办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依照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要紧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算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中医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3.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子和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李东垣论内伤脾胃,百病尤生,重脾胃调理,为补土派代表。
朱丹溪认为在疾病过程中,常阳有余,阴常不足,主张重视滋阴调理,后世称“滋阴派”。
4.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主要内容: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5.“症”、“病”、“证”的区别联系: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
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自然界:阳无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阴有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人体:阳:男背腑气卫外表上实督……阴:女腹脏血营内里下虚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事实验中医学?
实验中医学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
实验中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其他中医实验学科的关系:实验中医学包容了实验针灸学和中药药理学这些学科,并孕育着新的中医实验学科,而且以其更广阔的视野关注中医学有关生理病理治则治法预防养生基础和临床等各个方面2.与西医实验学科的关系:实验中医学从中医药学的角度出发,验证探索发展中医药学,并主动参与国际医学的分工,与国内外西医实验学科一道,在生命学科的前沿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发展,丰富中医药学,丰富整个人类医学
实验中医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实验中医学的基本方法2.不同实验对象极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内容3.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技术及学术内容4.积累起来的丰富实验中医学知识
实验中医学的任务是什么?实验中医学的任务是验证和发展中医学。
如何学习实验中医学?1.首先要学好中医学,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
2.要认识到实验的局限性和相对性。
3.在学习本教材时要注意运用“再发现”的学习方法。
4.要求广泛高效的获得有关中医药研究方法技术研究成果
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特点:实验可以人为去创造条件,主动干预,控制研究对象,但到自然观察难以实现的观察结果文献分类:古典文献和当代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收集的方法和原则:方法: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原则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学术性
实验设计3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
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
实验数据收集四定原则:定人定量定物
循证医学:是综合目前最好的有关临床专业技术,病理生理学知识及患者喜好的证据,并作出健康决策
随机化:只有概率决定抽取或分配样本到某一组,而非一声或患者的个人偏好
随机化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
重复:是要求研究样本对于相应的总体具有代表性,它包含研究样本具有与相应总体的同质性和做够的样本含义这两个条件。
做到临床试验的重复性好须从哪些地方考虑:1 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标准,纳了标准,排除标准。
盲法: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对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时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的前提下进行。
盲法的类型:单盲试验双盲试验
什么是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指以实验研究为目的,在一定环境条件控制下,经过培养驯化,具有明确的生物学特性和清楚的遗传和微生物背景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选择考虑哪几方面:
1.尽量选择功能代谢结构诸方面与人相似的实验动物
2.选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3.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动物
4.选用存在某些特殊反应,对刺激敏感的实验动物
5.选择与人类疾病相关性较为密切的实验动物6选择易获得经济实用的实验动物7.遵守实验动物的一般原则
什么是标准化动物实验?指遗传背景明确饲养环境与动物体内微生物得到控制符合一定标准的实验动物遗传角度实验动物分级:近交系动物,突变系动物,系统杂交动物或封闭动物微生物控制角度实验动物分级:无菌动物,已知菌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什么事选题以及选题的主要原则:选题时确定研究具体方向的过程。
选题是开展任何一项科研活动的第一步,她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其目的就是确定科研工作的对象和内容,原则:需求原则,重点原则,创新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特色原则,效益性原则
中医选题的主要思路:1.从既往研究所开拓出的研究领域选题2.从中医疗效优势出发3.从名老中医和民间疗效的经验和疗法中选题4从中西医理论的不同中选题5从西医空白点中医特点出发去选题6.从中医药文献收集整理中去选题
什么是假说,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通过一般观察收集到所研究经验事实材料或研究结果后,无论是通过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还是通过演绎获得各种试探性答案,都只能称之为假说。
构成要素:新的疾病事实,医学背景知识,对疾病现象本质的推测,推演出来的预言或预见
实验研究的准备包括那些方面:1.开题和项目论证2.落实和管理研究经费3.研究方法的突击进修4.预初实验5.实验方法材料试剂的整理6.研究对象材料试剂的准备7.实验场所的准备试验流程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