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文学自觉说”评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文学自觉说”评介
真问题还是伪命题
1
一、“魏晋文学自觉说”缘起
日本铃木虎雄1920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 首次提出。主要证据是曹丕《典论·论文》的观 点:第一,开始评论作家;第二,提出文章是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附庸转为主流; 第三,提出诗赋欲丽;第四,提出“文以气为 主”。
鲁迅1927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袭用铃木的观点。
2
李泽厚上世纪80年代初《美的历程》发挥其说, “人的觉醒”、“文的自觉”遂在其后20多年风 行天下。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文学的自觉”贯 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历时约三百年。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脱离广义学术,成为独立门类;第二, 细致区分文学体裁,明确认识各体的体制和风格; 第三,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
观点的泛泛总结而已。
7
(3)汉人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司 马相如专论作赋之道,其他赋家莫不如是。扬雄 《解嘲》:“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 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 也。”张衡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投入精力如此之大,求文而已。
如果以袁行霈“文学自觉说”的三个标准来 衡量,汉代文学已经完全“达标”;如果说中国 文学有一个“自觉时代”,起点应该在汉代而不 在魏晋。
8
三、《典论·论文》的本义与地位
(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是指 诗赋为代表的“文学”而是“文章”。
“文章”范围远甚“文学”。曹丕所列八种 文体,属于标准“文学”的诗赋排在最末,可见 他对“文学”的真实态度。在其眼中,真正不朽 者并非诗赋文学,而是论说文。对建安七子,他 不认为《七哀诗》、《登楼赋》的作者王粲会不 朽,却认为写《中论》的徐干将不朽。把这句话 看成对“文学”的重视,是对《典论·论文》的某 种误读。
4
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 觉》:从汉人的屈原批评看,文学已渐趋独立, 文学观念也渐近自觉。
李炳海《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 释》:“辞赋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场变革,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文学尝试,更重要的它 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标志。”
5
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的总结:
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
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
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扬雄对“易”、“传”、
“史”、“箴”、“赋”等文体及其特点有了明确认识,
有意仿作。
6
张衡有多种文学作品,有比较明显的文体意 识。
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中,不仅有诗赋,
3
二、“汉代文学自觉说”回应
龚克昌1981年《论汉赋》:应该把文学的自觉 “提前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汉赋是 “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证明:“文学意识的 强烈涌动,文学特点的强烈表露”;“提出新的 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文 学的独立和自觉从楚辞创作初露端倪,到西汉中 期明确,其完成标志是刘向《别录》将诗赋专列 一类。
9
视“文章”为“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最 早来自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 (见《春秋左传集解·襄公二十四年》)。司马 迁《报任安书》的“发愤著书”是对此的继承; 扬雄亦然,班固《扬雄传赞》:“(扬雄)实好 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二人所 求不朽并非专指论说文,亦包括诗赋。曹丕不但 没有超越反倒落后。曹丕言及不朽,所举例子是 文王、周公:“西伯幽而演《周易》,周旦显而 治礼。”
相对唯美主义、享乐主义的齐梁“宫体诗” 在后世名声稍逊,即因背离了“文道”原则。
13
五、“人的主题”不是所谓“魏晋 新风”
“人的主题”先秦、汉初就很明显。如哀叹 生不逢时,替命运鸣不平,在隐逸中寻求解脱等。 精神人格独立的文人从来不缺,都把自我情感、 人格意识倾注于创作中。
10
(二)“诗赋欲丽”观点不是曹丕原创。
追求华丽辞藻是汉赋写作的基本特征,“丽” 是汉文特有的审美要求。《西京杂记》中司马相 如:“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班固 《汉书·艺文志》:“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 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汉宣帝:“辞赋大 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总之,“文章不朽说”和“诗赋欲丽说”既 非曹丕首创,更无理论建树,却被铃木、鲁迅、 李泽厚等人吹捧抬高,是否因其身分特殊,人著 言重?
《乐记》、《毛诗序》对后世文学影响,远
比《典论·论文》大,理论建构也更完善,都是
“文学自觉”的结果,更有资格从理论上印证
“文学自觉”。
பைடு நூலகம்
12
(二)魏晋以后文学并未脱离“功利主义”
陆机《文赋》认为“文”的最终目的还是载 道。刘勰《文心雕龙》自首篇《原道》起讨论 “文”“道”关系,总纲全书。文学应该承担社 会责任,是古代中国“文学自觉”的重要组成部 分。
11
四、有无“功利主义”非“文学自 觉”成立标志
(一)“文以载道”本为自古文学传统和“文学 自觉”
“文”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概念,原指有文采 东西。以文字作文,内在地包含审美的形式因素。 六经中《诗经》句式整齐,押韵规则,词语雕琢, 章法细密,风格典雅,艺术美一目了然。《陌上 桑》在“情”与“理”之间达到巧妙平衡,“情” 与“文”相比,更有资格充当文学自觉标志。然 而从《诗》开始同样存在“情的自觉”。
(1)汉代文学已从广义学术中分化独立。班固《汉
书·艺文志》中诗赋单列是明显证据。刘向编楚辞只收屈原
作品和仿骚作品,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分类。
(2)汉人不仅细分文学体裁,对各体的体制和风格也
有明确认识。
班固《扬雄传赞》:“(扬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
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
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
还有书、铭、诔、吊、赞、颂、连珠、碑、策、
箴、论、笺、奏、书、令、檄、谒文等文体。
蔡邕《独断》将君臣互致之文分为“策书”、 “制书”、“诏书”、“戒书”和“章”、 “奏”、“表”、“驳”各四类,还对各体的基 本性质与写作要求有细致说明。
可见《典论·论文》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决非原创,是对汉人
真问题还是伪命题
1
一、“魏晋文学自觉说”缘起
日本铃木虎雄1920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 首次提出。主要证据是曹丕《典论·论文》的观 点:第一,开始评论作家;第二,提出文章是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附庸转为主流; 第三,提出诗赋欲丽;第四,提出“文以气为 主”。
鲁迅1927年《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袭用铃木的观点。
2
李泽厚上世纪80年代初《美的历程》发挥其说, “人的觉醒”、“文的自觉”遂在其后20多年风 行天下。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文学的自觉”贯 穿整个魏晋南北朝,历时约三百年。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脱离广义学术,成为独立门类;第二, 细致区分文学体裁,明确认识各体的体制和风格; 第三,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
观点的泛泛总结而已。
7
(3)汉人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艺术效果。司 马相如专论作赋之道,其他赋家莫不如是。扬雄 《解嘲》:“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也,必推类而 言,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 也。”张衡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投入精力如此之大,求文而已。
如果以袁行霈“文学自觉说”的三个标准来 衡量,汉代文学已经完全“达标”;如果说中国 文学有一个“自觉时代”,起点应该在汉代而不 在魏晋。
8
三、《典论·论文》的本义与地位
(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是指 诗赋为代表的“文学”而是“文章”。
“文章”范围远甚“文学”。曹丕所列八种 文体,属于标准“文学”的诗赋排在最末,可见 他对“文学”的真实态度。在其眼中,真正不朽 者并非诗赋文学,而是论说文。对建安七子,他 不认为《七哀诗》、《登楼赋》的作者王粲会不 朽,却认为写《中论》的徐干将不朽。把这句话 看成对“文学”的重视,是对《典论·论文》的某 种误读。
4
詹福瑞《从汉代人对屈原的批评看汉代文学的自 觉》:从汉人的屈原批评看,文学已渐趋独立, 文学观念也渐近自觉。
李炳海《黄钟大吕之音———古代辞赋的文本阐 释》:“辞赋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场变革, 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文学尝试,更重要的它 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标志。”
5
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的总结:
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
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
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扬雄对“易”、“传”、
“史”、“箴”、“赋”等文体及其特点有了明确认识,
有意仿作。
6
张衡有多种文学作品,有比较明显的文体意 识。
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中,不仅有诗赋,
3
二、“汉代文学自觉说”回应
龚克昌1981年《论汉赋》:应该把文学的自觉 “提前到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身上”,汉赋是 “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证明:“文学意识的 强烈涌动,文学特点的强烈表露”;“提出新的 比较系统的文艺理论”。
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文 学的独立和自觉从楚辞创作初露端倪,到西汉中 期明确,其完成标志是刘向《别录》将诗赋专列 一类。
9
视“文章”为“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最 早来自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 (见《春秋左传集解·襄公二十四年》)。司马 迁《报任安书》的“发愤著书”是对此的继承; 扬雄亦然,班固《扬雄传赞》:“(扬雄)实好 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二人所 求不朽并非专指论说文,亦包括诗赋。曹丕不但 没有超越反倒落后。曹丕言及不朽,所举例子是 文王、周公:“西伯幽而演《周易》,周旦显而 治礼。”
相对唯美主义、享乐主义的齐梁“宫体诗” 在后世名声稍逊,即因背离了“文道”原则。
13
五、“人的主题”不是所谓“魏晋 新风”
“人的主题”先秦、汉初就很明显。如哀叹 生不逢时,替命运鸣不平,在隐逸中寻求解脱等。 精神人格独立的文人从来不缺,都把自我情感、 人格意识倾注于创作中。
10
(二)“诗赋欲丽”观点不是曹丕原创。
追求华丽辞藻是汉赋写作的基本特征,“丽” 是汉文特有的审美要求。《西京杂记》中司马相 如:“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班固 《汉书·艺文志》:“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 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汉宣帝:“辞赋大 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总之,“文章不朽说”和“诗赋欲丽说”既 非曹丕首创,更无理论建树,却被铃木、鲁迅、 李泽厚等人吹捧抬高,是否因其身分特殊,人著 言重?
《乐记》、《毛诗序》对后世文学影响,远
比《典论·论文》大,理论建构也更完善,都是
“文学自觉”的结果,更有资格从理论上印证
“文学自觉”。
பைடு நூலகம்
12
(二)魏晋以后文学并未脱离“功利主义”
陆机《文赋》认为“文”的最终目的还是载 道。刘勰《文心雕龙》自首篇《原道》起讨论 “文”“道”关系,总纲全书。文学应该承担社 会责任,是古代中国“文学自觉”的重要组成部 分。
11
四、有无“功利主义”非“文学自 觉”成立标志
(一)“文以载道”本为自古文学传统和“文学 自觉”
“文”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概念,原指有文采 东西。以文字作文,内在地包含审美的形式因素。 六经中《诗经》句式整齐,押韵规则,词语雕琢, 章法细密,风格典雅,艺术美一目了然。《陌上 桑》在“情”与“理”之间达到巧妙平衡,“情” 与“文”相比,更有资格充当文学自觉标志。然 而从《诗》开始同样存在“情的自觉”。
(1)汉代文学已从广义学术中分化独立。班固《汉
书·艺文志》中诗赋单列是明显证据。刘向编楚辞只收屈原
作品和仿骚作品,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分类。
(2)汉人不仅细分文学体裁,对各体的体制和风格也
有明确认识。
班固《扬雄传赞》:“(扬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
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
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
还有书、铭、诔、吊、赞、颂、连珠、碑、策、
箴、论、笺、奏、书、令、檄、谒文等文体。
蔡邕《独断》将君臣互致之文分为“策书”、 “制书”、“诏书”、“戒书”和“章”、 “奏”、“表”、“驳”各四类,还对各体的基 本性质与写作要求有细致说明。
可见《典论·论文》的“盖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决非原创,是对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