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十三经清人注疏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疏卷十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疏卷十万章章句下(凡九章)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疏卷十万章章句下(凡九章)[疏]正义曰:此卷即赵注分上卷为下卷也,此卷中凡九章。
一章言圣人由力,力有常也,贤者由巧,巧可增也,仲尼天高不可阶,它人丘陵犹可逾。
二章言圣人制禄,上下差叙。
三章言匹夫友贤,下之以德;三公友贤,授之以爵。
四章言圣人忧民,乐行其道,不合则去,亦不淹久。
五章言国有道则能者处卿相,国无道则圣人居乘田。
六章言知贤之道,举之为上,养之为次,不举不养,贤恶肯归?七章言君子之志,志於行道,不得其礼,亦不苟往。
八章言好高慕远,君子之道。
九章言国须贤臣,必择忠良,亲近贵戚,或遭祸殃。
凡此九章,合上卷九章,是万章有十八章矣。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
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孟子反覆差伯夷、伊尹、柳下惠之德,以为足以配於圣人,故数章陈之,犹诗人有所诵述。
至於数四,盖其留意者也。
义见上篇矣。
此复言不视恶色,谓行不正而有美色者,若夏姬之比也。
耳不听恶声,谓郑声也。
後世闻其风者,顽贪之夫,更思廉;懦弱之人,更思有立义之志也。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如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说与上同。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鄙狭者更宽优,薄浅者更深厚。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
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十三经概要
十三經概略*十三經注疏:1.易:「周易札義」-魏王弼,韓康佰注,唐孔穎達等札義。
2.書:「尚書札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札義。
3.詩:「毛詩札義」-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札義。
4.周禮:「周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5.儀禮:「儀禮注疏」-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6.禮記:「禮記札義」-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札義。
7.左傳:「春秋左傳札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札義。
8.公羊傳:「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9.穀梁傳:「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勗疏。
10.論語:「論語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1.孝經:「孝經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12.爾雅:「爾雅注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歧注,宋孫奭疏。
易經本名易象,至明始通稱易經。
一﹑名稱:又稱周易,簡稱易。
二﹑作者:易經成於四聖之手,即伏羲畫八卦,文王重為六十四卦,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十翼。
三﹑本義: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變易、不易。
四﹑內容:分經、傳二部分。
(1)經部:1﹑卦辭(定全卦之意義)-相傳文王作。
2﹑爻辭(解釋每一爻之意)-相傳文王或周公作(每卦六爻,共百八十四爻)。
(2)傳部:後人所謂十翼,亦稱易傳-相傳孔子及門弟子作。
五﹑今十三經注疏為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札義。
六﹑始乾卦﹐終未濟卦。
七﹑秦焚詩書及家語,周易以卜筮書得存。
八﹑今所傳易經為費氏易,王弼注為古文。
九﹑易經是由卦爻(ㄧㄠˊ)辭、繫辭、十翼,組合而成的。
十、易經是我國最古之經書。
補充1、初是卜筮之書,經補充闡釋寫成十翼,乃成為哲學之書。
2、八卦又重卦,成為六十四卦。
3、這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卦辭,說明一卦之義。
每一卦的六條線為六爻,每爻有一爻辭,分別說明一爻之義。
於是易乃成為一卜筮之書。
4、儒家發揮其義,作了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為十翼之後,易乃成為哲理之書,而被尊為經。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十三经》经、注、疏、释文最早合刻,始于南宋建阳书坊。
这种文本形式方便阅读,甫一出现,即受欢迎。
元泰定前后,宋刻附释文的注疏本被翻刻行世,其书板流传至明代正德年间,递经修补刷印,即后人所谓“十行本”、“正德本”。
此后,相继出现了明嘉靖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十三经注疏》、明末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清乾隆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间阮元于南昌府学刻《十三经注疏》等。
这些明清时期重要的经书注疏版本,其源头皆可追溯至元代翻刻宋代附有释文的注疏本。
长期以来十行本”一直被当作宋刻本,阮元翻刻十行本亦号称“重刻宋本”。
直至近代,学界始确认所谓“十行本”、“正德本”实际上刊于元代,而元刻十行本的刊刻底本,才是真正的宋刻附释文注疏本。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学术界称作“李元阳本”、“嘉靖本”、“闽本”,本文简称“李元阳本”),是李元阳在福建任御史期间,校勘元十行本并参考其它诸本加以补正刊刻而成。
书中关于李元阳刊刻的信息,由于流传久远,又经后代的修补和剜改,几乎无法确知。
我们根据对相关资料的考察,确定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除《仪礼注疏》外,是李元阳、江以达等人于嘉靖十五年至十八年之间(1536-1539)在福建依据元十行本翻刻,其中《仪礼注疏》可能是据汪文盛校刻本翻刻。
李元阳本版式,乃仿照元十行本《十三经注疏》中《尔雅注疏》而略有改。
其后出现的监本、毛本等都与李元阳本有一定的关系。
而阮元于嘉庆年间校勘《十三经注疏》时,广校众本,其中就包括李元阳本。
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分别被收藏在中国、美国、日本和巴伐利亚等国的大型图书收藏机构,有十多部,比较容易看到的是网络公布的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简称“哈佛李元阳本”),曰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简称“东京李元阳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简称“京都李元阳本”)以及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本(简称“巴伐利亚李元阳本”)。
《十三经》表
作者
卷數
主要內容
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裏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辭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地位
中國最早的詞典。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
《左傳》
作者
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現在一般認為該書非一人一時之作,自左丘明始,成書應于戰國中期。
卷數
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共三十五卷
主要內容
全書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二十七年,總計254年,記錄了當時各諸候國的歷史。全書約18萬字,是十三經中字數最多者。
地位
《左傳》作為《春秋經》的補充,側重於對史實的敍述,行文生動流暢,是先秦文學、史學的傑出作品。
《谷梁傳》
作者
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西漢。
卷數
主要內容
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傳》的簡稱。與《左傳》、《公羊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起于魯隱西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
《周易》
作者
古人認為經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歷代聖人編定而成。
卷數
主要內容
也稱《易》、《易經》,本是古代占卜之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敍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傳》為解釋卦名、卦義、卦辭、爻辭的七種十篇,稱為“十翼”、“《易傳》”、“《易大傳》”。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出現當在西周以前的遠古年代,有學者認為《經》的編訂在商末周初,《傳》作於春秋戰國,非一人一時之作。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馆十三经注疏
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献合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以下是对该版本的简要介绍:
《十三经注疏》是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最受重视的一部大型儒书。
台湾艺文印书馆邀请国学大师屈万里先生主持标点,屈先生以阮元校刻本为底本,并充分吸收了前人和时贤的校勘成果,校勘记很有价值。
此版本纸质优良,印刷清晰,尤其是它使用的繁体竖排、原文加标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籍的原貌,给阅读和研究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内容上,《十三经注疏》包括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这些经典和注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台湾艺文印书馆在出版过程中还注重版本的选择和校勘工作。
他们采用了多个版本进行比对和校勘,力求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该版本还附有详细的校勘记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
总之,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十三经注疏》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合集,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等
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原文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原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辑录,是中国古代儒家
经典之一。
关于十三经注疏的原文,这里给出《论语》的原文以及
其中的一些注疏内容。
《论语》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中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原文。
现在来看一下其中的
注疏内容:
【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对《论语》的注释和解释,包括了古代儒家
学者对《论语》的理解和阐释。
其中的注疏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文的
解释、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评述,以及对经典中涉及的思想和道
德观念的阐发。
这些注疏内容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论语》的
含义和内涵。
十三经是指儒家经典中的《五经》和《十三经》。
《五经》是
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而《十
三经》则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了《春秋》左传、《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和《四书》。
综上所述,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原文指的是对《论语》经典文本的注释和解释内容,这些注疏内容对于深入理解《论语》
及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经
《左传》:现在通行的注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传》清刘文洪;《春秋左传住》杨伯峻《战国策》: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后人做注:东汉高诱的注已残缺,目前通用的本子是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宋姚氏本,流传至今的本子是经西汉刘向整理过的。
《论语》:后人做注《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集注》宋朱熹;《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论语译注》杨伯峻《礼记》:注本:《礼记注疏》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集说》元陈浩;《礼记训纂》清朱彬;《礼记集解》清孙希旦《孟子》:注本《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四书集注》宋朱熹;《孟子正义》清焦循《庄子》:现存只有郭注本十卷,唐有成玄英为郭象注作疏,清代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和王先谦《庄子集解》,今人刘武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王先谦的集解有不少的纠正和补充。
《荀子》:有唐代的杨倞注,现在通行的注本是王先谦《荀子集解》,今人梁启雄《荀子简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一,十三经是指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二,十三经的形成过程有一点复杂,简言之,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现在比较通行的是清朝阮元的较刻本。
下面简述一下十三经的形成过程:(一)、孔子时期流传到今天我们可以看见的当年孔子的学生用过的四本课本是1 《尚书》:现存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
2 《周易》: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相传为周文王在监狱所作。
3 《诗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感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
4 《仪礼》:研究中国古代礼仪的著作。
(注:孔子教学生的课本本来有六本,到了今天失传了两本,《乐》据说是被秦始皇焚书时焚没了,有人认为《礼记》中第19篇的《乐记》可能是《乐》中的部分残稿,《春秋》在汉朝时还是学院里的课本,但现在也失传了,其文字则散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部书中。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注疏体系,从南北朝时期到唐代逐渐形成。
它是由经典、注、疏三部分组成,注是对原著文义的解释,疏则是对注的注解,因此十三经注疏包含了当时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其成书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十三经注疏的成书十三经注疏传承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珍宝。
这种注疏体系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
早期的注疏主要以单篇注为主,如《毛诗》注、《左传》注等。
而到了北齐时期,儒家经学开始进入到注疏体系时代。
北齐经学家孔颖达编写了《孔氏三传》、《孔氏四书集传》等著作,形成注疏体系的雏形。
唐代是十三经注疏的全盛时期,期间出现了经学家如杜预、石崇等人编写的《毛诗传》、《左传》传等十三经注疏,奠定了十三经注疏的规范体系。
虽然十三经注疏经过多次修改和增添,但经典本质上没有改变,经典的精髓在十三经注疏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阐释,使得整个注疏体系更加完善。
二、十三经注疏的意义1. 继承文化传统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过程源于古代经典文化的传统,他们十分尊重古代经典,同时在对经典进行注解、解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古代经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
2. 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十三经注疏的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核心之一便是以“中庸之道”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十三经注疏中不仅能够反映出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还能够表达出一些儒家学说的外延,为准确掌握儒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 推广经典文化十三经注疏的出现推广了经典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经典,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疏体系不仅增加了经典的学习难度,还丰富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注疏也逐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对于促进古代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引领思想潮流十三经注疏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进程,同时其对于今天的思想和文化也不可忽视。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
例如英文和法文。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十三经注疏详细资料大全
十三经注疏详细资料大全《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其经部之首。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号称善本。
目前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
其阮元校勘之处,均用▲号表示。
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十三经注疏•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日期:1980年•ISBN:9787101002652基本信息,注疏释义,注疏版本,“十三经”,来历,注疏者,历史价值,图书,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基本信息·页码:2784 页·版本:1版·装帧:精装·开本:16 ·中文:中文·套装数量:2 十三经简介“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注疏释义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三经清人注疏.孟子正义.清焦循.中华书局.1987 编排体例
十三经清人注疏.孟子正义.清焦
循.中华书局.1987 编排体例
这是一本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清人注疏·孟子正义》,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1、绪论:对《孟子》的历史背景、发表时间、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以及《孟子》的思想地位等进行研究。
2、孟子正义:详细剖析每章经文,对其中的正义概念和思想进行解释,并结合现代实际加以阐释。
3、清人注疏:精选清人张洞玄、周芷珣、赵宗卿、顾炎武、程颢等学者的注疏,对《孟子》中特定条目和段落进行评论和解释。
4、结语:对《孟子》中正义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以及剖析孟子正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十三经注疏汇校缘起
⼗三经注疏汇校缘起⼀《⼗三经注疏》包括⼗三部儒家经典的经⽂、古注、⾳义、疏⽂。
这⼗三部经典是:《周易》《尚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
儒家的主要经典已包括在内了。
这⼗三部经典在传授过程中曾经产⽣过多家注释解说,其中⼤部分失传。
保存下来的古注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汉孔安国注(据考是魏晋时⼈的伪作,却有较⾼的⽔平),《⽑诗》汉⽑亨传、汉郑⽞笺,《周礼》汉郑⽞注,《仪礼》汉郑⽞注,《礼记》汉郑⽞注,《春秋左传》晋杜预注,《春秋公⽺传》汉何休注,《春秋穀梁传》晋范宁集解,《论语》魏何晏集解,《孟⼦》汉赵岐注,《孝经》唐⽞宗注,《尔雅》晋郭璞注。
其主体部分是汉晋间⼈注。
这些注有的不是汉⼈的旧注,但也吸收了汉⼈的旧说。
相对于宋元⼈的注,这⼀批旧注被称为“古注”。
经⽂古奥,后⼈理解困难,往往⾸先求助于这些古注,原因是前⼈认为这些古注“去古未远”,有较⼤的可靠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步,对于经⽂和古注⼜逐步产⽣了更为详尽的疏解,这些对经⽂和古注的疏解称为“义疏”,在南北朝时期⽐较发达。
到了唐代,孔颖达等奉敕撰定了“五经义疏”,由于是朝廷主持,所以称“五经正义”。
这五部书是《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另有唐代贾公彦撰《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传疏》、杨⼠勋《春秋穀梁传疏》。
北宋邢昺⼜奉敕撰定《论语疏》《尔雅疏》《孝经疏》,另有托名孙奭撰的《孟⼦疏》。
总的看来,唐⼈的疏是总结南北朝⾄隋的疏⽽成的,⽽宋⼈邢昺的疏⼜是总结唐⼈的疏⽽成的,都有更早的来源和依据。
《孟⼦》原来不在“经书”⾏列,⾄北宋末才由王安⽯推动正式加⼊经书⾏列,北宋徽宗时成都的⽯经加⼊《孟⼦》,第⼀次出现了成套的“⼗三经”。
唐宋⼈的疏最初的⽂本形式是经⽂、古注不全列,只在每条疏⽂开头冠以起讫语“某某⾄某某”,如《关雎》⾸节疏,先说“关关⾄好逑”,然后再作疏,《关雎》的正⽂省略。
十三经注疏考试知识点
十三经注疏考试知识点一、概述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重要注释和解释,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考试中涉及十三经注疏的知识点可以说是非常广泛,需要掌握不少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逐步思考十三经注疏的考试知识点。
二、十三经注疏的概念和分类1.十三经注疏的概念:十三经注疏是指对《五经》(《周易》、《尚书》、《礼记》、《周礼》、《仪礼》)、《五经外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韩非子》)以及《十三经注疏》(《毛诗注疏》、《周易注疏》、《尚书注疏》、《礼记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左传注疏》、《国语注疏》、《战国策注疏》、《韩非子注疏》、《六经正义》、《六经通义》)等经典的注释和解释。
2.十三经注疏的分类:十三经注疏可以按照注疏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类,如《毛诗注疏》注重对《毛诗》的解读和评价,而《周易注疏》则注重对《周易》的解读和阐释。
三、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和流派1.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十三经注疏的作者众多,其中包括伟大的儒家学者如孔子、孟子、程颐、程颢、朱熹等。
2.十三经注疏的流派:十三经注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王阳明心学等。
四、十三经注疏的重要性和影响1.十三经注疏的重要性: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重要注释和解释,对于理解和研究儒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十三经注疏的影响:十三经注疏在中国古代影响深远,对于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如何学习和理解十三经注疏1.学习方法:学习十三经注疏需要通过阅读原典和注疏文献,同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理解。
2.理解要点:理解十三经注疏需要重点关注文本的语言、内涵、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同时要了解注疏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六、应试技巧和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要全面掌握十三经注疏的基础知识,包括作者、流派、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2.熟悉考试要求:要了解考试对十三经注疏的要求,包括考点和考查方式等。
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
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注释和解释之一,涵盖了儒家经典中的十三本书籍。
这些书籍在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奉为经典之作。
十三经注疏的名词解释是对其中涉及的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经典的内涵和意义。
下面将对十三经注疏中的部分名词进行解释。
《五经正义》:是对《经》的注解,是先秦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学研究的成果之一,由原文摘取并加以注解、解释和批评。
《五经注》:是对《五经》的注释,为明代儒学大师程颐所作,是对《五经》的全面、系统的注解。
《周易注疏》:是对《周易》的注释和解释,主要包括对卦辞、爻辞、彖辞、系辞等的解释,并对易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尚书大传》:是对《尚书》中的大传部分进行注释和解释,主要包括传记、政治制度、祭祀仪礼等内容。
《毛诗正义》:是对《毛诗》的注解,对其中的诗句进行了解释和评析,强调了诗句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周礼注疏》:是对《周礼》的注解,对其中的官职、礼仪、祭祀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文献之一。
《仪礼注疏》:是对《仪礼》的注释和解释,详细介绍了古代礼仪的各个方面,包括宴会、婚礼、祭祀等。
《乐记注疏》:是对《乐记》的注释,主要对古代音乐的具体分类、乐律、乐器等进行了解释和阐述。
《春秋左传》:是对《春秋》的左传部分进行注释和解释,是对春秋时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书。
《春秋繁露》:是对《春秋》的繁露部分进行注释和解释,对其中的思想、道德、政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孟子》:是对孟子的著作进行注释和解释,主要包括对孟子思想和论述的解读和解释。
《荀子》:是对荀子的著作进行注释和解释,主要包括对荀子思想和论述的解读和解释。
《大学》:是对《礼记》中的大学篇进行注释和解释,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中庸》:是对《礼记》中的中庸篇进行注释和解释,强调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以上是十三经注疏中的一部分名词解释,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和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经典的内涵和意义。
十三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绎史 160 清马驌太古~战国末左传纪事本末 53 清高士奇春秋史事通鉴前编纪事本末 100 近人沈朝阳唐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通鉴纪事本末 239 宋袁枢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续通鉴纪事本末 110 清李铭汉宋~明末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50 宋杨仲良北宋太祖~钦宗宋史纪事本末 26 明陈邦瞻太祖~文天祥谢枋得之死辽史纪事本末 40 清李有棠太祖~西辽金史纪事本末 52 清李有棠有金一代西夏纪事本末 3 6 明张鉴李思恭~李睍元史纪事本末 27 明陈邦瞻世祖至元中~顺帝末明史纪事本末 80 清谷应泰太祖起兵~清兵入关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5 清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续明纪事本末 18 清倪在田南明史事三藩纪事本末 4 清杨陆荣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清史纪事本末 80 近人黄寿鸿起太祖~德宗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
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十三经注疏》是唐代孔颖达等人所撰写的古代经书注疏集,收录了《易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诗经》、《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楚辞》、《国语》、《论语》、《孟子》等十三种重要的中国古代经典。
在《十三经注疏》中,有许多名词需要进行解释。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1. 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阐述天人合一、卜筮预测的经典。
2. 尚书:也叫《尚书大传》、《尚书经》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动人历史前期大约千年文化积累的一部总结。
3.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对礼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的一部著作。
4. 周礼:又称《周官礼》,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就古代周代的官制、礼仪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和阐释。
5. 仪礼:全称《仪礼大传》,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权威典籍,是华夏文明积累总结的瑰宝。
6. 诗经:又称《诗品》、《诗》等,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7. 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历史的编年体著作,记述了从公元前771年到前480年的历史事件。
8. 左传:全称《左传昭公滕》或《春秋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一本对《春秋》的注疏。
9.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全称《公羊大传昭公劳》或《春秋公羊传》,是对《春秋》的注疏。
10. 谷梁传:全称《谷梁传公旦》或《春秋谷梁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是对《春秋》的注疏。
11. 楚辞:是汉代楚地人屈原所作的一部诗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12. 国语:是古代各国周边一些史官编纂和记录的史书,内容以记述各国及周边史事为主。
13. 论语:全称《论语子罕》或《论语子路》,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以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一部书。
14. 孟子:全称《孟子公孟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儒家学派的经典及思想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十三经清人注疏
十三经清人注疏。
自汉至清。
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
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
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
超越了以前各代。
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
政治。
文化。
思想以至科技等。
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
数量极多。
体裁各异。
研究的方面也不同。
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
一般是吸收。
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
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
要参考的书。
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
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
陆续整理出版。
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
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
或虽然有人作疏。
但不够完善。
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
《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
但它与《礼记训纂》等配合。
可起疏的作用。
故也入选。
《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
但它与《礼记》是同类型的书。
因此也收进去。
对收入的书。
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清代的经学著作还有不少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有待于今后条件许可时。
按新的学科分类。
选择整理出版。
书名,十三经清人注疏。
作者,李道平。
孙星衍。
王先谦。
皮锡瑞等。
类别,古籍。
出版社,中华书局。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丛书拟目。
注:点校空缺书目未出版
尚书今古文注疏。
尚书今古文注疏
作者: 孙星衍撰陈抗。
盛冬铃点校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 1986-12全书共三十卷。
其中经文二十九卷。
书序一卷。
经文依孔颖达《尚书正义》本。
参用唐《开成石经》。
但摒弃了作伪的二十五篇。
正文之下为注。
采用五家三科之说。
注下为疏。
并且吸收了众多清代朴学大师的研究成果。
注疏材料极为详实。
按语也常有启发之光。
故被选入《十三经清人注疏丛书》中。
本书用《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
这个本子是孙氏生前自刻的。
并且参校《皇清经解》本。
故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能极好的反映出孙氏治《尚书》的学术原貌。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尚书》自汉代开始开始。
即有今古文之别。
今文说与古文说先后盛行于时。
受到历代王朝更迭与战乱的影响。
再加上迎合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需要。
因此《尚书》流传的版本极为繁杂。
而《尚书》语言隐涩难懂。
便愈发众说纷纭。
让众多学者望而却步。
幸赖明代学者梅
鷟和清初学者阎若璩等人的深入研究。
《尚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局面。
江声。
王鸣盛。
段玉裁等人各有专书问世。
孙氏此书虽然问世较后。
然而博稽慎择。
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前人的研究。
是代表乾嘉时期《尚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经学大师皮锡瑞尝语:“治《尚书》当先看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
近代学者治《尚书》。
可以是说没有不参考并取资于孙氏此书的。
试想今日。
氛围不再。
其失也叹!。
周礼正义。
周礼正义作者: 孙诒让出版社: 中华书局出版年: 1987-12-1《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
实际作为清代经学主流的所谓汉学。
从来便是主张通过考据经义而求得圣贤治平之道。
结果其成绩归宿在文献整理。
违反了当时学者的初衷。
孙诒让正是这一点的典型。
《周礼正义》一书。
夙为经学史家推为有清一代经学殿军之作。
受到学术界普遍推崇。
但由于这部
书广博浩繁。
长达八十六卷。
二百余万字。
尽管脍炙人口。
真能细心通读的人是很少的。
以致其重要价值迄未得到全面认识。
《周礼》记述当时职官制度。
最为详备。
孙诒让在《正义》书首“略例十二凡”中说:“此经在汉为古文之学。
与今文家师说不同。
先秦古子及西汉遗文。
所述古制。
纯驳杂陈。
尤宜精择。
今广征群籍。
甄其合者。
用资符验;其不合者。
则为疏通别白。
使不相肴混。
”书中这样做的客观效果。
是将各种古代文献所见的职官。
与《周礼》进行普遍比较。
这项重要工作。
为研究其间异同变迁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依据。
《周礼》是一部争议性甚高的经典。
传统说的「周公致太平」之书。
当然已不再可信;民初疑古学派所谓的刘歆遍伪群经的说法。
也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检验。
现比较可以接受的学界通说。
《周礼》大致成书於战国时代。
固然是一部「乌托邦」式的理想建构。
却也反映了先秦历史的繁复面貌。
从某个角度来看。
《周礼》仍是认识先秦社会诸面相的一大宝库。
传统中国学术有经由通一经而通贯诸经的特殊门径。
只要能彻底地精读一部经书的重要注疏。
在经解的同时。
也能够对其他诸经有一定的认识。
「六经皆史」。
只要对经书有一定的认识。
也就能大致掌握先秦历史了。
孙诒让的《周礼正义》。
正是研读《周礼》的最重要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