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文书选读》复习重点大纲

第一章誓辞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誓辞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尚书》的源起、构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誓辞(重点)

识记:誓辞的含义

理解:誓辞的演变

应用:誓辞之于现阶段的使用

“誓辞”,也称“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公文文种之一。

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表示告诫、信诺和决心的意思,以达到动员、约束和统一大家行动的目的。

早期的“誓”,应用范围局限于统治者上层人物之中,后来范围和内容逐渐扩大,成为战争之前主帅告诫全军将士的言辞。

“誓”还可以作为一种表示决心和承诺的文书,如同今天的宣誓词。

(二)尚书(次重点)

识记:尚书的内涵

理解:尚书的构成

应用:尚书对后世文诰类文体的影响

尚书,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体文件汇编。原称《书》,因记上古之事,故名《尚书》,又称《书经》。所记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下讫春秋时代的秦穆公。

按时间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按内容可分为典(记载帝王典范行为的文献)、谟(朝廷商讨大事的记录)、训(帝王的教诲)、诰(训诫文告)、誓(誓词)、命(命令)等6类。

这些初具规模的古代公文,对后世公文体裁,特别是文诰一类体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汤誓》、《与国人誓》(一般)

识记: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誓文产生的背景

应用:该誓文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诏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诏书的含义、发展变化;掌握诏书在汉代的分类;把握诏书按内容及情势不同的分类;厘清诏书在历史上的文体演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诏书(重点)

识记:诏书的含义;诏书产生的时代

理解:诏书的分类

应用:诏书文体的演进

诏书,又称诏、诏旨,古代帝王下达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上古时帝王的告命,三代时称之为训、诰、誓、命,战国时,则称命,称令。秦统一天下,于是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汉代定制,把皇帝下达给臣属的文告分为四种:制书、策书、诏书、戒书。秦汉以后,诏书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诏书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位诏、遗诏、哀诏等。而根据下达诏书时的情势而言,又可分为密诏、口诏、血诏等。

两汉时,诏书由尚书负责,魏晋以后,改中书负责。诏书原用散文,魏晋时期改用骈体文,唐以后,骈散兼用。

(二)《问魏征病手诏》(次重点)

识记:《问魏征病手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问魏征病手诏》一文的背景

应用:《问魏征病手诏》一文显示出李世民的什么精神?

(三)《求茂材异等诏》(一般)

识记:《求茂材异等诏》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该诏文提出的背景

应用:刘彻提出了什么样的选才原则?该选才原则在今天有何意义?

第三章告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内涵;掌握《入关告谕》、《禁馈赠告示》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入关告谕》(重点)

识记:《入关告谕》一文的作者;约法三章的内涵;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秦民欢迎该告谕的原因何在?

首先,告谕极富针对性,抓住了秦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秦朝的严刑苛法问题;其次,告谕不仅废弃了戕害人民的苛法,而且还立下了保护人民的新法;再次,宣告了军队的任务是为民除害,而绝不骚扰人民。

应用:评价《入关告谕》一文在历史上的地位。

(二)告示(次重点)

识记:告示的含义;红示的含义

告示:是古代官府昭示民众的一种下行公文文种。

红示:清代凡新官上任前,也在衙门前张贴用红纸书写的告示,称为“红示”

理解:《文体明辨》对告示的解释

(三)《戒浮文巧言谕》(一般)

识记:《戒浮文巧言谕》一文的作者

理解:该文的矛头指向是什么?

应用:结合时下的文风问题,谈谈《戒浮文巧言谕》的历史价值。

第四章教令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令的含义、文体特点;掌握《求贤令》、《求言令》、《军令》等公文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令(重点)

识记:教令的含义

理解:教令的演进

应用:教令文体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和“令”,是古代帝王官吏下行公文文种的名称,“教令”则是二者的统称。“教”,就是仿效和教化的意思,帝王发布文告,臣民们仿效去做。汉代以后,官吏下达的文件也称“教”。“令”就是命令。早时只有帝王的命令、文告才能称“令”。

商周时代则称为训、誓、诰、命,战国时代将训、誓、诰、命统称之为“令”。秦以后改“令”为“诏”,“令”则限于皇后和太子下达的文告。汉代以后,诸侯王发布的命令称为“令”,以后又将官府发布的命令,都称为“令”。

教、令文体近似,一般篇幅较短,文字凝练、准确、坚定,给人以不容置疑之感。

(二)《求贤令》、《求言令》(次重点)

识记:《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什么是“面从”?

应用:《求贤令》、《求言令》等公文在历史上的价值。

(三)《军令》(一般)

识记:《军令》一文的作者;翻译文中经典句

理解:《军令》的文体特色和语言特色。

第五章表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表文的含义、格式及文体特点;掌握历史上表文的使用变化情况;掌握《出师表》、《陈情表》的主要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表文(重点)

识记:表文的含义,翻译《出师表》、《陈情表》中的经典句。

理解:表文使用的演进情况

应用:简析明太祖朱元璋对表文体进行规范的意义。

表文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上行文种,用于臣僚向君主陈述政事,表达情感。

东汉以后,“表”的使用已不仅限于“陈情”。三国两晋把凡属于陈述性的上行文都称为“表”,内容也更加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进献、推荐、庆贺、慰安和讼理、弹劾等。唐宋以后,“表”的进言议事的作用逐步由其他文种替代,而仅用于陈谢(谢官、谢赐)、庆贺、进献之类了。明代,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如寿旦、元旦、冬至等,内外臣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