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下《阿炳在1950》教案6篇
《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阿炳在1950》一、教学目标设计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4.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3.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记叙文的能力。
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了解阿炳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
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语文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1)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语文版初二下) (3)doc 初中语文 (1)一 教学目标重点: 1、了解阿炳的人一辈子际遇。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宝贵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1、体会并学习本文的学作特点,注重学习倒叙、插叙等写作方法。
二 教学过程(一) 预习1. 在文中划出生字词,给其注音并查字典注释。
2. 依照课文提供的信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二) 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明白二胡竞赛的必奏曲是什么?它便是«二泉映月»。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民举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咨询候和致意。
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确实是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阿炳在1950»,掀开«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奇异面纱吧!〔板课题〕(三) 正课1、 了解本文体裁。
〔用小黑板板出下面内容〕2、 把握生字,齐读生字。
3、 了解阿炳的人一辈子际遇。
○1 〔提咨询〕阿炳在你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是如何样的?〔展贴阿炳的画像〕○2 〔提咨询〕只从外表去了解一个人是肤浅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触摸到阿炳灵魂深处的东西?学生讨论结果: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声画结合。
以事实报道为基础将解讲词与采访同期声结合 电视专题的文体特点○3观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提示:为了表示对这位伟大的已逝的音乐家的敬意,面对他留下的灵魂深处的精神遗产,让我们闭目静听,然后用你心目中最合适的词句来形容你对这首曲子的感受。
○4学生谈论、交流感受。
教师提示:只有感情丰富,经历过人一辈子沧桑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凄婉,给人高山仰止之感的曲子。
○5了解不人对«二泉映月»的感受。
阿炳在1950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阿炳在1950 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设计:(一)认知教育目标1、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2、通过赏析《二泉映月》来了解阿炳音乐风格的形成原因。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感知能力(三)情感目标体会《二泉映月》所包含的情感与阿炳的坎坷人生、动荡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街头卖艺人不屈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阿炳在1950》是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它充分地再现了在1950年9月2日发生的为阿炳的音乐进行录音的事件,同时也回顾了阿炳的生前的坎坷及死后《二泉映月》的荣耀。
录音时阿炳的激动表现、《二泉映月》的内涵是鉴赏这篇课文的重点从音乐当中体会阿炳复杂的内心世界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作为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章阅读能力,基本可以依靠预习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不必花太多的精力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当然作为十四岁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小、社会阅历少,特别是对阿炳所处时代了解较少,从而无法真正地领悟到阿炳音乐当中辛酸无奈与高亢呐喊,因此课前让学生多搜集有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资料,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音乐画面去了解阿炳的人生轨迹,去感受阿炳内心的愁苦与激情,进而是了解时代的背景和音乐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课前预习法:收集有关阿炳与《二泉映月》的资料,学生充分地利用教材、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后,会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地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2、情景教学法:搜集月夜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营造一种静谧的气氛环境,以配合《二泉映月》的播放,让学生如有身临其境、心置其中之感。
播放视频录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直接冲击下对阿炳音乐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
3、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软件,达到讲解难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片、优美的音乐和视频录像,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悟。
五、教学媒体设计为了增强本节课的形象性和审美性,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热情投入,启发他们对音乐内涵的感悟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探究,提高教学效率,我主要以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18《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
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作者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他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这一年的时间里,反映了新中国改变阿炳的命运这一主题。
以事实证明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储师竹()生涯()稀罕()便携式()琵琶()蹒跚()2、字音及字形┏锡无锡(xī)┏炳阿炳(bǐng)┏旅旅行(lǚ)┗踢踢球(tī)┗柄把柄(bǐng)┗旋旋律(xuán)┏搀搀扶(chān)┏享享誉(xiǎng)┏诞诞生(dàn)┗馋嘴馋(chán)┗亭亭子( tíng)┗延延安(yán)3、形近字┏巅:巅峰┏券:证券┏嫌:嫌弃┗颠:颠倒┗卷:试卷┗赚:赚钱┏截:截断┏骥:良骥┏聆:聆听┗戴:穿戴┗冀:冀北┗伶:伶俐4、词语解释【主旋律】指音乐演奏中一个声部的主要曲调。
引申为一般文艺作品的主要精神或基调。
【害煞(shà)】犹言害苦。
【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稀罕】稀奇。
(近义)稀奇【清规】课文中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规则。
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衣钵(bō)】原指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后来引申为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如痴如醉】形容十分陶醉的样子。
【不温不火】表示恰到好处。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高山仰止】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课文里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阿炳在1950教案一等奖
阿炳在1950教案一等奖《阿炳在1950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阿炳在1950教案一等奖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可视为一篇报告文学。
从内容上看,文字稿在“面”上写了阿炳的坎坷一生,在“点”上写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炳在1950教案,欢迎阅读。
正是这个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正是1950这个新中国建国伊始的时候,阿炳艺术生涯的这个转折才得以实现。
所以文章不仅赞扬了阿炳虽饱经沧桑却仍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坚韧,而且讴歌新中国,讴歌党的文艺政策的主旨也跃然纸上。
文章分“录音之前”“录音过程”“录音意义”三个部分展开。
电视专题片在报道上是声画结合的,而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则是不见其电视画面,只闻其文字“声音”的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的结合体。
也就是说,将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是电视专题片文字稿最重要的文体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人生的特点,再现了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过程和《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
这样,让人读来如有亲历之感,突出了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文体特点。
【教学取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和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2、探究电视专题片文字稿“解说词”和“人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的文体特点。
3、了解、欣赏、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泉映月》的发现、抢救、传承的过程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是掌握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文体特点和感悟《二泉映月》。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重点突破,长文短教;教学设计按板块式教学模式设计。
两个板块:1、初读文本,整体感悟;2、精读文本,合作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代讲,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学设计 语文版
18.阿炳在1950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并积累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学习本文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人物命运的写法。
2.解说词中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
3.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培养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任何人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
人生因为音乐的存在而有滋有味。
在音乐的熏染下,我们会变得沉静、温和、从容、豁达,我们的情感由坚硬变得柔软,由粗糙变得精细。
那么你知道著名乐曲《二泉映月》吗?导语设计2:播放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导入新课,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原创作者吗?他是丧失视力的阿炳,在这首曲子里表达了他人生经历中的酸甜苦辣,请认真品味。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稀罕(xī hɑn) 截(jié)然不同巅(diān)峰耗(hào)尽高山仰(yǎnɡ)止千古绝唱(jué chànɡ)2生词注解高山仰止: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
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千古绝唱: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3背景追溯1950年秋天,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打算到无锡录一部分道教音乐用于研究,顺便为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简介电视专题片文字稿2简介《二泉映月》3分角色朗读课文4阅读,理清思路,梳理结构(全文可分二部分,概括段意)5讲析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
(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①《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②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在公开场合卖艺。
③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④阿炳的性格特点。
(3)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 (同桌讨论同答)【交流点拨】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阿炳在1950》教案(精选4篇)
《阿炳在1950》教案(精选4篇)《阿炳在1950》篇1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简单介绍《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的录音带,让学生欣赏。
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
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
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 (新版)语文版
《阿炳在1950》一、设计说明本文是电视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学习对复杂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分析、综合的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点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2.梳理全文,提炼信息,概括阿炳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3.探究电视专题片的语言特点。
4.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二泉映月》,用动人的乐曲帮助学生了解阿炳传奇的一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分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他在第一次听到这首用二胡演奏的曲子时感动得流下眼泪。
他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吗?它就是《二泉映月》。
(二)教学切入点1.从人物形象切入:从阿炳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等方面感受阿炳的人格魅力。
2.从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切入:教师提示对复杂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分析、综合。
3.探究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抓住新闻提供的重要信息,透过现象抓本质,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举例:以探究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为切入点。
1.简要概括阿炳的人生经历,说说这些经历与阿炳的人格、艺术成就的关系。
2.怎样理解“从来都是站着演奏的阿炳今天可以坐下来为大家演奏了”?3.文章结尾“《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有什么深刻含义?(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师生探究合作、综合分析法。
1.课文以“阿炳在1950”为题,是否将文章定格在1950年?它的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重要新闻信息的筛选、梳理、分析、综合。
(四)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圈点出有价值的信息,讨论交流,共同探究,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刻内涵。
2.师生探究合作: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归纳。
《阿炳在1950》教案
《阿炳在1950》教案《阿炳在1950》教案1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课内外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征;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2、技能目标:体会、学习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3、情感目标:对人物命运的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人物命运的写法。
2、难点:对人物命运的理性思考。
教学思路: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
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欣赏《二泉映月》片断,请学生说说它的地位和影响。
(略)这种巨大的影响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并用一个成语评价《二泉映月》。
欣赏阿炳的.照片,并描述。
教师小结:是啊,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了解1950年这次录音的经过和意义(1)、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儿欣赏《二泉映月》,我们应该感谢谁?为什么?(2)、录音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请同学们把关于1950年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1950年这次录音对于阿炳有什么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1)、刚才我们重点了解了阿炳在1950。
预习了课文之后,同学们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炳的其它人生经历吗?(包括家庭情况、人生变故等)(2)、请同学们选择相应的材料,把阿炳的人生经历用顺叙的方式整理出来,写成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
(3)、指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传记。
(4)、教师小结:是啊,阿炳的一生中有很多变故……这样的人生际遇让我们联想到哪些词语?3、师生质疑:课文内容既写阿炳在1950,又写了阿炳一生的经历,还写《二泉映月》的地位与影响,那课文标题能否换在《阿炳的一生》或《阿炳与(二泉映月)》呢?三、探究、升华1、引导学生认识阿炳的性格特征说话练习:我觉得阿炳是一个的人,因为。
语文版语文八下18《阿炳在1950》教案2
18、阿炳在1950教学目标:1、积累课内外生字词,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对人物命运的理性思考。
4、体会、学习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阿炳的人生际遇。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人物命运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吗?它就是《二泉映月》。
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给太空中可能存在的生物送去地球人类的问候和致意。
在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中,有一件音乐作品来自中国,就是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18课《阿炳在1950》,揭开《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的神秘面纱吧!(板课题)二、 新课教学(一) 课前准备1、介绍本文的文体本文是电视专题的文字稿2、介绍文体特点(二) 了解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稀罕 巅峰 耗尽 截然不同 高山仰止 千古绝唱(2)课文以“阿炳在1950”为题,它真的只写了1950年一年吗?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3)阿炳给后人留下了哪些作品?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解析:留下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电视专题的文体特点最出名的是《二泉映月》2、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1)教师提示:为了表示对这位伟大的已逝的音乐家的敬意,面对他留下的灵魂深处的精神遗产,让我们闭目静听,然后用你心目中最合适的词句来形容你对这首曲子的感受。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酬劳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
下面为您推举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有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孤独、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缺乏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巡游、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依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存、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存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看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此疏通文意、积存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月久远,加之本文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将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索'。
18.阿炳在1950
《阿炳在1950》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经历与性格特征。
2、了解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经过和意义。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写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思路:由于本文篇幅较长,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往往比较零乱,因此让学生先自学,细读全文,勾画文章重要情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为阿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传。
再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名曲,注意用心聆听,最好闭上眼睛,看能从中听出些什么?(由此而引出阿炳,并板书课题)20世纪90年代《二泉映月》被美国人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美国航天局把一颗火箭送进太空,来自中国的《二泉映月》,这首代表人类文明的作品被载入太空。
二、欣赏阿炳的照片并介绍。
(参照课前准备的短文)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
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
1950年12月4日,吐血病故。
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
教师小结:一段千古绝唱竟出自一位瞎眼的卖艺人之手,确实让人感叹不已,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理去了解一段关于阿炳和《二泉映月》的千古佳话。
三、整体感知1、检查词语解释:截然不同、高山仰止、千古绝唱、如痴如醉、昭君出塞2、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大家用简练的语句谈谈读过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受。
3、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阿炳在1950》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阿炳在1950》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阿炳在1950》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1《阿炳在1950》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阿炳在1950》的作者及文学背景。
2.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
3.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及其情感表达。
4. 能够理性思考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心理变化。
2. 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结合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
2. 发现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意象,理解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小说《阿炳在1950》的作者和文学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阐述《阿炳在1950》的题材、主题、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
启发学生对小说进行思考:小说是一种什么文学体裁?什么是小说的主题?什么是小说的情节?2. 情节分析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分别阅读《阿炳在1950》中不同的情节,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讨论小说中的情节是否表达出主题思想。
3. 人物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理解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塑造意义。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并总结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理解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并结合小说中的片段进行深入探讨。
4. 语言艺术分析小说的语言艺术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读者欣赏小说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小说中的一些节选,指导学生分析其语言技巧、修辞手法、隐喻和比喻等词汇。
5. 主题教育通过对小说主题的全面展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与现实的联系,主题的深层含义和所表达的启示。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课堂探讨和文学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
6. 反思总结学生可以根据课上所学,自主完成相关作业。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成长角度,反思小说所表达的启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阿炳在1950》教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教学对象分析(一)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人数均在55人以上,且学生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二)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4、人人都来当导游,写写导游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工具:多媒体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教师缓缓导入,随之课件展示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片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教师补充省略。
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三)、走入《小石潭记》1、朗读课文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2)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3)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与柳宗元同游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我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4——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二选一)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写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任务的心情。
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2、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题拓展性的练习。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反思与总结第十八课阿炳在1950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输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4、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教学课时:一课时一课时一、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和磁带二、教学过程(一)课前起跑线1、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2、放《二泉映月》磁带,欣赏这首名曲。
(二)学海拾贝1、简介电视专题片文字稿2、简介《二泉映月》3、分角色朗读课文4、阅读,理清思路,梳理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概括段意5、讲析第一部分(1)默读这部分,思考这部分的内容。
(2)提问: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明确:A、《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C、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D、阿炳的性格特点。
提问: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A、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B、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3)老师小结6、讲析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2)提问: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
提问: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明确: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