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重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b8e321d6cc7931b764ce1564.png)
论沈从文《边城》的美学追求摘要:沈从文毕生缔造了许多作品如《龙珠》、《长河》、《月下小景》等,但其中最为迷人的,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成功,是那些描写湘西偏远地区的边境小镇的新的题材的小说。
他站在一个世外人的角度,用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开生面的湘西风土画。
在这幅画上,不同的颜色带给读者异样的眼睛的不同感觉。
大地颜色的深沉映衬着在这片热土上淳厚古朴的人情世态,彩虹颜色的多样象征着这片热土的美丽缤纷湖光山色,太阳颜色的火红比喻着健康独特的风俗习惯。
这个奇异的风光点缀出一座古老朴素、吉祥如意、和平宁静的边远湘西小村。
关键词:边城;美学;追求《边城》描写了一个简单短小却有极大意义的优美但又充满遗憾的故事:在湘西古朴的大地上,孕育了一个离城市很远的小镇。
在这里住着靠摆渡谋生的相依为命祖孙二人,外公已七旬有余,身板硬朗结实,面目慈祥,古铜色的脸布满了岁月的年轮,孙女翠翠花季少女,亭亭玉立,懵懂羞涩。
他们常常帮助别人,从来不骗人。
在两年前的端午龙舟节,特雷西和当地船共有两个年轻的主人傩送的遇见,彼此喜欢对方。
在这个时候,傩送哥哥天宝也看纯翠翠,然后托人给特雷西爷爷”,发生在同一时间在王集团也赞赏傩送,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轧机的傩送嫁妆。
傩送一心想和翠翠共度一生,不稀罕王集团陪嫁贵重的碾坊,心里只有翠翠,哪怕没有太多的金钱,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俩自家兄弟同时看上了长得俊的翠女。
为了公平起见,于是兄弟俩提出用嗓子发出优美的声音的方式求的翠翠的好感,让翠翠去做决定。
当天宝知道翠翠和傩送的情意,帮助弟弟和翠翠的幸福,决定去海滩,发生了意外死亡的不幸事件。
外公没想到孙女的婚事成这个结果,为此成天操心担忧,死了最后。
作者描写了这样的故事,凄美动人。
小说用中国的语言,家常的谈话,人类最朴实的感情,描写了在水边的船上所上演的见到的事物、人物和故事,体现了自然、民俗的美人性的光辉,像一幅湘西风情画充满了诗情画意,伴着纯正的牧式情歌和地方色彩。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eaa393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8.png)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纯情浪漫主义的美学价值摘要:纯情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发展里具有重要的地位,乡土作家沈从文与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更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小说《边城》使纯情浪漫主义的情绪化与艺术性达到一种相对高度的有机融合,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
《边城》是沈从文纯情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本文试图从小说中描写的人性、人情、自然以及语言特点的角度来探讨《边城》这个世外桃源所蕴含的纯情浪漫主义美学价值。
关键词:纯情浪漫主义美学价值《边城》一、沈从文《边城》与纯情浪漫主义的关系素有“中国的大仲马”之称的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有趣的是,他所在的“京派小说”的发展轨迹和纯情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品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这位“文体作家”,他的作品给浪漫主义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更好地为纯情浪漫主义作了一个优秀的典范。
他的小说《边城》就把纯情浪漫主义蕴味诠释得非常到位。
可以说《边城》的出现,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最佳语言和艺术境界,同时也给纯情浪漫主义带来了新的变革,不再是纯主观的抒情或者模仿,而是把主观抒情与理性精神结合起来,走的是诗化与隐喻的纯艺术抒情浪漫主义路线,让乡土文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体现“理想人性”。
纯情浪漫主义的发展到了沈从文这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巅峰发展。
而且“边城”在小说里、读者和作者的眼里,它代表的意义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的象征。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55c5e0abed5b9f3f90f1c55.png)
企 盼 在纷 乱 当 中为 中 国的 未 来 找 一 条 出路 。基 于 对 当 时 整 个 大 时代 背 景 的理 解 , 者 们 对 《 城 》 研 究 便 自然 而 然 学 边 的 地把 当时 的政 治 环 境 与 时 代 文 化 的 语 境 (  ̄ o re , 为 D cus) 作
理 解 沈 从 文 与 其 作 品 的研 究 参 考 。本 文 的 目的 并 非 逐 一 列 出有 关 《 城 》 究 的 各 派 别 在 方 法 与 细 节 上 的 差 异 , 综 边 研 但
第 3 卷第 4 1 期
Vo1 31, No. 4 .
吉 首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ih u Un v r iy S ca ce c sEd t n o r a s o i e st ( o ilS in e i o ) o J i
21 0 0年 7月
作 者 简 介 : 于芸 , , 邱 女 台湾人 , 国 剑桥 大 学 东亚 系博 士 。 英
《 城 》 成 于 13 边 完 94年 , 沈 从 文 从 事 写 作 后 的第 十 是 年 , 这 之 前 他 已完 成 了一 百 多篇 的小 说 , 已 经成 为 大 公 在 并 报 文 艺 副 刊 主 编 , 教北 大 中 文 系 。众 所 周 知 , 时 的 中 国 任 当 正 处 于 一 系列 动 荡 与 不 安 之 中 , 阀 割 据 , 强 威 胁 , 代 军 外 现
的论 的 迷 思 , 远 离 了 文 本 本 身 。 然 而 , 二 类 是 以 文 体 为 并 第
主 来 探 讨 它 。从 表 现 技 法 上 , 因为 它 的 唯 美 , 从 文也 被 誉 沈
为 ” 体 家 ” 而 《 城 》 所 用 的 技 法 也 被 视 为 中 国 山水 文 , 边 中
《边城》的美学情怀探骊02
![《边城》的美学情怀探骊02](https://img.taocdn.com/s3/m/2accbeab2f60ddccdb38a023.png)
四、意象的美:点缀诗意星空的美丽花朵黑格尔在谈到“寂静的月夜”“平静的山谷”那一类自然美时认为:“这里的意蕴并不属于对象本身,而在于所唤醒自然界的心情。
”沈从文是诗人,所以他以诗人的敏感、诗人的情绪、诗人的眼光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情感对象,有时候他在生活中感到痛苦,感到寂寞,感到无奈,他的这种心情辐射到笔底人物身上。
但文学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显示现实。
因此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有意选择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黄昏、歌声、月亮、梦境、芦管、虎耳草,这些意象构成的群落表达出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情感,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农业文明的湘西社会中人们身上流露出来的孤寂色彩。
但意象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作品本身,还在于它是沈从文怀旧情绪的表现。
因为沈从文从最质朴的角度来表现浓浓的乡情,因此他在选择意象的时候故意要与标新立异保持距离,因为在他看来传统即是美丽,如果我们从歌声、月亮、梦境、芦管中任意选出一个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话题,要求以未被选中的意象为背景,一定会写出美丽的诗句在读者的心头流淌。
五、水性美:小说散文化的粼粼波光《边城》处处散发着水性。
《从文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我的学校可以说是水边的。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如果我们从节选中找出几句,就可知水的波光时时荡漾,水的精魂无处不在:溪水、渡船、拉船、鱼网、滨水的屋、溪面的白雾、对溪、岸上、闯滩,甚至翠翠,她明慧温柔,纯洁真挚,这不正是水的至性吗?沈从文在取材上自由自在,随意不拘,如水流千里,随物赋形,这是《边城》散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沈从文看来,“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有势力的情感”,而水的天然随机性,更适合于营造气氛书写原始的野性的美。
汪曾祺认为,散文应该向读者提供文化的休息,而小说《边城》恰恰具有这样的审美倾向。
工业文明下喧嚣的生活容易使人的心情变得很浮躁、很疲劳,活得很累,他们需要安慰,需要一点清凉,一点宁静,而《边城》为读者撑起了一方精神栖息的阴翳树林,对于读者来说,这几乎成了翻阅沈从文小说之前的审美期待。
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
![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4373114693daef5ff73dce.png)
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美的探究《边城》的美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边城》中对和谐纯美乡村世界的描写小镇茶峒美丽的自然风景,清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淳朴善良的民俗风情,忠诚厚道的村民百姓,正如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作品中这类描写随处可见。
1.人与人和谐关系美的描写《边城》中对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给予了歌颂。
在作品所构建的理想世界中,随处可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沈从文作品中有重要体现,这也是其追求的理想社会生态图景,执着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是和睦融洽的人与人关系的集中体现。
如:对于过渡人执意要给的钱,管船人为了心安,用这些钱托人买来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茶叶,烟草挂在自己腰带边,对需要的过渡者慷慨赠予;茶叶则用大缸泡好,以给路过的人解渴。
再如文中对顺顺的描写,虽然他的脚略有毛病,甚至影响到走路,但并不妨碍其泅水,而且为人是那么公正无私、洒脱大方,慷慨而又能济人以急,对于过往的船只,失事破产船家、过路退伍士兵、游学文墨人等,但有求助,无不倾力相帮。
这也使得他赚来的钱极容易地花了出去,无法同贩油商人一样富贵发达起来。
再如,当老船夫死后,城中的杨马兵对翠翠说:“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爷爷的心事我全都知道,我会把一切安排得好好的,对得起你爷爷。
我会安排,什么事都会。
我要一个爷爷欢喜,你也欢喜的人来接手这只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
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在这个桃源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如此质朴、和谐与融洽;人与人之间尊重和爱护,甘苦与共,不分贫富,不讲地位,均诚挚相待,和善相亲,充满关爱与真情。
翠翠与二佬兄弟执着纯朴,顺其自然的男女之爱;翠翠祖孙,船总父子孝顺敬爱的血缘之情;老船夫与邻里关系友好和睦的相处等,处处显示出真实的、和谐的人际氛围,这是未经现代社会污染过的理想世界,是作者一心向往执着追求的理想的人际关系。
《边城》的美学情怀探骊01
![《边城》的美学情怀探骊01](https://img.taocdn.com/s3/m/2e86baa0856a561252d36fef.png)
《边城》的美学情怀探骊一、人性美: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边城》中爱情决斗是影响全剧发展的一次关键性冲突,是依据人本身的内心冲突化解矛盾并推动情节发展的。
天宝和傩送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为了赢得芳心,兄弟俩相约以唱歌的方式来决斗。
但读者并没有看到火爆场面,等来的是哥哥突然出走,以后情节发展为天宝遇难、二弟出走、爷爷忧郁身亡、翠翠独守渡口,这些情节发展的源头在天宝内心表露出来的手足关爱以及对痛苦的自我消解,这正是湘西情中人性美的理性闪烁。
二、呼应美:边城情怀的心底波澜为什么本文具有呼应的美?第一,沈从文喜欢用草蛇灰线的技艺,前后情节往往有一定的照应;第二,读者在悬念的驱动下,追寻问题由来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叫“顾前者,欲其照应;顾后者,便于埋伏。
”例如:通过对比,我们或许会引发许多体验:美是什么?美是对称。
前有虎耳草埋伏,后有虎耳草呼应,仿佛情人远远相见,挥手奔跑而来。
美是什么?美是回环。
对岸的歌,半夜的歌,二老的歌,爷爷的歌,在月光下飘香,在翠翠的心头荡漾,在边城的情怀延展,前呼邪乎,后亦应之。
回环往复,顿挫之间,一张一弛,读之品之,温情满怀。
与其说这是结构上的精心布局,不如说是边城情怀的心底波澜。
三、追寻美:温柔悬念弹奏出的悠扬旋律《边城》不以情节取胜,但课文节选中表达出来的温情脉脉的悬念却时常拨动着人的心弦。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红云。
……天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停。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心中会有些薄薄的凄凉呢?疑虑的迷雾在我们的心头蔓延。
不忙,看下去,紧接着一个小节中就有答案:“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
”缺了什么呢?答案尚未见端倪,新的悬念却又来了。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暮色笼罩的一切,望着一群过渡人,望着吸旱烟的火镰就忽然哭了起来。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38b5e6ef4028915f804dc2b8.png)
论《边城》的美学意蕴【内容提要】《边城》的美学意蕴深邃幽沉,其具体表现为:在近似原态的人物故事中追求新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在“现实”与“梦”的结合中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理想人生与理想社会的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改造民族精神性格的愿望;其忧郁色彩还让读者在诗意般的美感享受中感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
【关键词】《边城》 美学意蕴 生命存在形态 民族精神性格 忧郁色彩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享誉中外的名作。
作品以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驾船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撑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辞所酿成悲剧的故事。
小说围绕这个悲剧故事,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在展示湘西的风景、风俗、人情美的同时,提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展示了一种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美好的社会理想,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启示,其美学意蕴深邃幽沉,耐人寻味。
(一)首先,《边城》在近似原态的人物故事中追求新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
沈从文多年来只想造希腊小庙:“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人性’。
”(2)所以沈从文多年来孜孜追求的生命存在形态: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自称是“乡下人”。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不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始终保持着“乡下人”的意识,拒绝被都市同化,并且有意识地在作品里构筑两个互相参照、互相发现的乡村世界与都市世界,有意识地将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对比,将乡村淳朴、粗犷的人性同都市扭曲、异化了的人性对比。
沈从文正是通过这种对比的结构,来更好 的表现湘西世界。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f9987f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e.png)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也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角度评价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包括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边城》,深度解读文艺评论家对《边城》的多角度评价。
# 1. 文学价值我们来谈谈《边城》的文学价值。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首先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部草根文学作品,《边城》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也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展现出了沈从文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怀,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 2. 历史背景文艺评论家们也会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
《边城》以20世纪初我国西南边陲小镇上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文艺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真切的历史氛围,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厚重感,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学经典之作。
# 3. 人物形象对于《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做出评价。
《边城》中的田老先生、湘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沈从文深入人心的经典之笔。
文艺评论家们指出,《边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逼真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触动人心,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
# 4. 语言风格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对《边城》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
《边城》以其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语言运用,为文学评论家们所称道。
他们认为,《边城》以其独特的西南方言描写和富有韵律感的叙事语言,营造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叙事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语言经典之作。
总结而言,《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a7784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3.png)
《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摘要:本文通过对小说和电影《边城》的美学比较,从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场景描写、美学风格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
小说与电影在美学表达上存在差异,但两者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美学比较有助于拓展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视野,提升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边城》这部作品。
【关键词】关键词:边城,小说,电影,美学比较,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场景描写,美学风格,主题表达,理解作品,表达方式特点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首次发表于1934年。
小说以云南省边境小城“汀洲”为背景,描绘了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冲突、爱恨情仇以及人性的复杂情感。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乡土小说的巅峰之作”。
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边城》于1997年上映,导演由王竞执导,投资方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该电影也在亚洲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电影的上映使得“边城”这个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小说的名声带来了更多的曝光和关注。
小说和电影的结合,使得《边城》这个作品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下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对《边城》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小说和电影的美学比较,可以丰富我们对文学和电影艺术的理解,也能够拓宽我们对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的视野。
1.2 研究意义《边城》小说与电影的美学比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小说与电影在美学上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分别通过文字和影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比较它们在美学上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沈从文《边城》细读研究
![沈从文《边城》细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546cdf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c.png)
沈从文《边城》细读研究沈从文《边城》细读研究《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边城》细读研究。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细读研究中国是一个负荷了沉重的乡土精神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实际上就是乡土精神不断完善的文明。
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以一种富有现代意识的眼光,立足现实,反思历史,洞悉挖掘本乡本土文化精神,透示展现民族、时代的风骨神韵,形象地表明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具有超常的再生力。
“乡土文学”作为新文学的流派是在“五四”以后自发形成的,可是乡土小说不等于乡村小说,“乡土” 也可以泛指一种地方特色。
城市,即使是大都会,也有自己丰富而独有的民间民俗地域色彩。
新文学的乡土作家不一定能反映侨寓地的城市生活;而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却以描叙都市民间生活为其主要内容,擅写独特而浓郁的都市民风民俗,构成了一道“都市乡土小说” 的风景线。
这是现代通俗文学对“文学大家庭”的重大贡献。
这些小说可与新文学中都市社会剖析派小说形成互补,使读者获得中国都市的“多面观”。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
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b954d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4.png)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作为现代文学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近20年来《边城》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简要的归纳。
关键词:《边城》研究综述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刘西渭曾说《边城》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①。
《边城》问世整整有80年了,在这漫漫长河里,沈从文也一跃而起,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
一、悲剧性关于《边城》的悲剧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探索。
张鹏辉认为导致翠翠母女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潜在文化的制约。
边城是一座安宁平和、民风淳朴的小城,信仰自然,翠翠父母的结合本也不是不可能,但最后还是双双离去。
影响他们选择的不是湘西文化,而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以才会没有办法不负起军人的责任,没有办法离开了年迈的老父亲。
翠翠与摊送,两个人的感情非常诚挚,也没有父母家长的阻碍,但还是以悲剧收场,是碾坊作为一种现代物质文化的隐形力量导致的。
袁栋洋认为,翠翠的爱情之所以是悲剧,一是因为翠翠自然纯真的、没有被激活的感情导致;二是因为摊送的诗人气质、浪漫造成的。
他不仅代表自己去唱歌,还代表了哥哥,一模一样的声音,但传达的感情却不同,对于翠翠这个在感情上比较无知的少女来说,更是无法确定心意,最后两个人的爱情就这样生生地错开。
邱淑敏认为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边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封闭的环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封闭的思想。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b59109227916888486d778.png)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作者:戴文霖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5期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作为现代文学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近20年来《边城》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简要的归纳。
关键词:《边城》研究综述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刘西渭曾说《边城》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①。
《边城》问世整整有80年了,在这漫漫长河里,沈从文也一跃而起,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
一、悲剧性关于《边城》的悲剧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探索。
张鹏辉认为导致翠翠母女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潜在文化的制约。
边城是一座安宁平和、民风淳朴的小城,信仰自然,翠翠父母的结合本也不是不可能,但最后还是双双离去。
影响他们选择的不是湘西文化,而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以才会没有办法不负起军人的责任,没有办法离开了年迈的老父亲。
翠翠与摊送,两个人的感情非常诚挚,也没有父母家长的阻碍,但还是以悲剧收场,是碾坊作为一种现代物质文化的隐形力量导致的。
袁栋洋认为,翠翠的爱情之所以是悲剧,一是因为翠翠自然纯真的、没有被激活的感情导致;二是因为摊送的诗人气质、浪漫造成的。
他不仅代表自己去唱歌,还代表了哥哥,一模一样的声音,但传达的感情却不同,对于翠翠这个在感情上比较无知的少女来说,更是无法确定心意,最后两个人的爱情就这样生生地错开。
邱淑敏认为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边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封闭的环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封闭的思想。
这里的男人们受到当地建功立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多会选择外出闯荡,这也是天保会意外死亡,摊送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女人们大多自生自灭,固守现状。
二是因为内心的闭塞造成沟通上的困难。
翠翠在感情上无知懵懂,爷爷年纪大了,又是男人,有些问题也不方便问得那么明白,使爷爷一开始就不能明确翠翠的心意,才会有后来的那么多误会,最后形成了翠翠的悲剧命运。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0df4d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c.png)
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分析《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小说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与典型并立的审美范畴。
他的湘西乡土题材小说,取材具有某种原始的神秘性,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构设人事场景,以青绿为底色摹绘自然风物图画,主观情意的抒发采用情景交融或隐喻象征的手法等等,都为抒情写意小说的意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沈从文说他写《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的主意并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可理解为是《边城》所要表达的主题。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87ba1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67.png)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家本人有过重要的表白。
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沈从文《边城》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的分析《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e2742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5.png)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在边城的小人物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近五年来,《边城》一直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文本研究
学者们对《边城》的文本进行了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学成就和独特魅力。
2.社会文化背景
学者们分析了《边城》所处的历史时期,探讨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现代意义
学者们也探讨了《边城》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并将小说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和对比,探究小说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感悟。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1.角色分析
学者们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社会地位,并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2.文学比较
学者们还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了比较和对比,探讨了小说与同期或同类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3.教学研究
学者们还对《边城》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总的来说,近五年来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a604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d.png)
重温《边城》,浅析沈从文笔下的人文美学少年时期读《边城》,总是会为了翠翠的爱情而惋惜,为结尾傩送的归期不定而惆怅。
年少不知愁滋味,现今再回过头翻看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看到的却不仅仅是翠翠的爱情,还有更多人物的温情与感动。
很多人都说《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而人到中年却有着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是的,如果说当年只看到了悲的一面,现在却更多的是体会到了作者笔下的温情与美好,一种人文情怀、浪漫主义与美学交融的柔情之美。
自然与风俗之美沈从文在《边城》的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分别描写了湖南湘西边界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
像是砸开了一道门将读者们引入了另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依山傍水、渡船买办、生活宁静。
自然天成的山石瀑布,源源不绝的溪水河流,南北往来的船只,两旁依水而建的吊脚楼,山间浓密的翠竹,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不让人神往。
还有当地传承多年的民间习俗,元宵佳节家家户户亮灯出户、鞭炮烟火、舞龙耍狮,好不热闹;端午佳节的龙舟竞渡、泅水提鸭,好不欢喜。
一条渡船、一个老船夫、一个小女孩翠翠、一条小黄狗,就这样的出现在了山水间,诗意、自然、美好,同时代表着当地的淳朴民风和故事走向。
李健吾老师曾评价《边城》说: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服可口的良药。
边城中山美、水美、人美,还有一种就是超现实美,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苦苦追寻而又寻觅不到的,这或许就是我们喜欢《边城》的原因。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西,自小被家乡的山水浸染,其文笔也如山水般自然和幽美,《边城》的成功可以说是他心中自小的一方天地,加之浪漫主义和英雄情怀的追求,所以才能将心中的那山、那水、那美,跃然纸上,让人无比向往。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
![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698dc4eefdc8d377ee323b.png)
Research of The Border Town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i 作者: 邱于芸[英][1]
作者机构: [1]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B21TN
出版物刊名: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
摘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
《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
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8990c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6.png)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湘西风情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涵盖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现状,梳理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以期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做出全面的评价,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批评与解读,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二是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探讨作品与湘西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三是比较文学研究,将《边城》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是叙事学研究,关注作品的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等,揭示其叙事魅力。
近五年内,对《边城》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学者们运用文本细读、文献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解读。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研究内容,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近五年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本文将对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近五年《边城》研究概况近五年,沈从文的经典之作《边城》再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以往的传统研究方法,更在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角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文学批评与解读方面,研究者们对《边城》的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边城》通过描绘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沈从文对乡土情怀的深切怀念与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揭示了他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人性挣扎。
《边城》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边城》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16ff96801f69e3143329484.png)
《边城》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丰富而复杂,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质,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了冷热不均、毁誉不一的待遇和评价,为该文的教学处理带来很多困惑。
一、关于《边城》的创作立场《边城》发表于上世纪革命文学蓬勃发展的“红色三十年代”,有着比较独特的创作立场。
下面两种观点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文本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较多的研究者认为,《边城》是人性文学的代表,与革命文学形成分野。
沈从文坚持“只想造希腊小庙。
……供奉的是人性。
”1“要表现得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与当时的革命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为《边城》在当时迎来了大批的读者,但也使沈从文及其《边城》饱受政治化阅读心理、革命文学声势和左翼文学评论家的强烈批判。
被斥为“低级趣味的作者”“没有思想的作家”“反动派”的“桃红色作家”。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及其《边城》仍受冷遇。
文化大革命时期沈从文屡被审查和批斗,《边城》再次遭到贬斥和“封杀”。
但另一方面,国际上却掀起了“沈从文热”,并得到夏志清、聂华苓、司马长风等盛赞“《边城》是最完善的代表作……故事对惯于现代生活的人的各种病疾,是一剂解毒药……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3。
8 0年代中期以来,沈从文及其《边城》的文学地位不断攀升,1999年《亚洲周刊》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边城》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 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
在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沈从文小说被安排在仅次于鲁迅小说位置。
并在21世纪开始住被选入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
这些最终预示着沈从文的人性文学创作立场得到比较公正的对待。
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城》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与启蒙文学形成分野。
陈思和指出:“《边城》的出现,标志性地显示了民间创作思潮的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2010年7月V o l.31,N o.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 o u r n a l o f J i s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㊀㊀㊀㊀㊀㊀J u n.2010中国文人美学视野下的‘边城“研究∗[英]邱于芸(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C B21T N)摘㊀要:‘边城“符合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㊂‘边城“的文体与其精神互为必要条件,‘边城“的表现方式即它的意义㊂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来理解‘边城“,可让中国现代小说跟上欧美思想界利用小说来展现哲学观点的脚步,它还可以重新检视中国文人美学,甚至是与欧美现代主义㊁后现代主义并驾齐驱,进而对小说文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所贡献㊂关键词:‘边城“;中国文人美学;沈从文中图分类号:I206.6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7-4074(2010)04-0004-06作者简介:邱于芸,女,台湾人,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系博士㊂㊀㊀‘边城“完成于1934年,是沈从文从事写作后的第十年,在这之前他已完成了一百多篇的小说,并已经成为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任教北大中文系㊂众所周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系列动荡与不安之中,军阀割据,外强威胁,现代化与商业涌入,还有国府当局针对知识分子的大加挞伐,让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与国民性提出怀疑,企盼在纷乱当中为中国的未来找一条出路㊂基于对当时整个大时代背景的理解,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便自然而然地把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时代文化的语境(D i s c o u r s e),作为理解沈从文与其作品的研究参考㊂本文的目的并非逐一列出有关‘边城“研究的各派别在方法与细节上的差异,但综观而言,这些研究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萃取内容为主来探讨㊂这种处理方式中最普遍与直接的手法是将‘边城“(或者是沈从文其他主题类似的作品)视为是以五四运动精神所检验出的地域主义文学或是乡土文学代表作,是一篇带有社会/政治倾向,提倡乌托邦,反现代性的写实小说杰作㊂若进一步从五四话语延伸出来,学者也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其中的阶级性问题,或运用当时时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来解析男女爱情与现代婚姻观念的本质上差异㊂如此一来,‘边城“所要表现的内容,往往被简化成对沈从文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倾向的探讨㊂姑且不论它是被理解成前卫或保守?被褒或被贬?甚至正确或者是错误?这些冲突往往只显示了学者们的政治偏好或倾向,导致陷入目的论的迷思,并远离了文本本身㊂然而,第二类是以文体为主来探讨它㊂从表现技法上,因为它的唯美,沈从文也被誉为"文体家 ,而‘边城“中所用的技法也被视为中国山水画㊂①还有评论家更直接指出:‘边城“里面的人物是白描,对湘西风俗民情的表现是典型的风俗画等㊂但是这种只着重表现技法与形式的研究方法并不算完整,应当还可以延∗①收稿日期:2009-05-28使用绘画艺术语汇来谈论‘边城“的论述很多,在此特别举出部分:李建吾(刘西渭): 他不分析,他画画㊂这里是山水,是小县城,是种种人,是风俗,是历史而又是背景㊂ 汪曾祺: 沈从文不是一个雕塑家,他是一个画家,一个风景画的大师㊂他画的不是油画,是中国的彩墨画,笔致疏朗,着色明丽㊂ ‘边城“像一个长卷,其实像一套二十一开的册页,每一节都自成首尾㊂司马长风: 沈从文的笔是彩笔,写出来的文章像画出来的画画的是写意画,只几笔就点出韵味和神髓㊁轻妙而空灵㊂ 王润华: 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边城与中国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虽然前者用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现媒介㊂整本边城几乎都是由这座山水所构成,小说人物,只是点缀山水间的小点而已㊂展至支持这‘边城“美学背后的哲学基础㊂在研读许多关于‘边城“的研究文章之后,笔者体会到至今尚未有一独立而完整的理论,能将表现技法贯穿于内容,使‘边城“所阐释的思想与小说文体互为其必要条件㊂这个感想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与研究动机㊂在中国艺术理论中,诗书画本同源,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且中国的山水诗画的创作与中国道家哲学的人生观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㊂但是应用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却不常见㊂在此笔者将先把中国诗词中画境的元素作为起点,并用它们来分析‘边城“的绘画特征,进而结合沈从文在1931年到青岛时所体悟到的 新道家思想 来检视‘边城“中透过人物㊁对白与情节的结合所呈现的小说形式与其思想的关系㊂[1](P97-98)笔者将利用道家美学来对‘边城“提出一个结合了表现技巧与内容的新诠释,并显示这个观点与其他以政治话语为优先而产生的写实主义论点的差异性㊂本文的目的并非企图要取代与纠正其他学者的论说,而是仅提供一个思想实验(t h o u g h t e x p e r i m e n t),试想在中国文人美学的话语下,能否对‘边城“有新的理解?我们深切明白,能够引起读者多元诠释空间的,往往是一部文学巨作的特色,也因此,‘边城“文本本身就具备了能够容纳多元诠释空间的特性,为了要达到此一目的,中国文人美学方法论中所谓的 言外之意 在作品表现技巧中亦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中国文人美学评鉴一部文学作品时,相当重要的特色㊂本文希望达到的目的有三:(一)试用20世纪初与当时的文艺理论背道而行的陈师曾对中国文人画所提出的观点来理解‘边城“㊂陈师曾先生于1917年所提倡的 文人画的价值 中的重要结论,也影响了同期的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而中国20世纪著名文人画家齐白石先生的 衰年变法 更是受到陈师曾的启悟㊂①在新文学的领域中,以沈从文为首的京派文学家亦强调个人主体性的重要㊂他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体操 对于写作者的重要,他亦始终拒绝拥抱政治或商业导向的文学,而坚守以贴近作者生长背景㊁生活体验思考而成的精神为本,来做为创作的原动力㊂(二)重新检视中国传统文人美学(不管是文字创作或是绘画)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批评的 解释力 (E x p l a n a t o r y p o w e r)㊂虽然这个文学理论的早已被由政治主导的文艺话语和文艺政策所淹没掩盖㊂然而,我们若重新回到以中国传统文人美学切入来理解‘边城“,是会比从社会/政治历史角度为母题的文学批评更为完整且更具解释力的㊂而且这种以文本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为首的转换,将能使现今已存的沈学研究的一些重要流派,都可以因为这个新的尝试而被重整与纳入㊂(三)将文人美学所延伸到现代小说的形式,可以让‘边城“虽新犹旧,虽旧犹新㊂它可被视为一种从传统中突破的一种新创见,这种新并不是完全吸纳西方外来思想而形成的结果,而是建立在从传统走出来后又融合了沈从文个人生活经验与面对国族问题的话语所反映出来的新文体㊂从技法来看,它不是一味承接西式文法与语言模式的白话小说,而是糅合了中国诗画笔法与新式小说文体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多元结果㊂就思想而言,它还是延续中国文人美学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一贯要求,使得文本成了个人驾驭现象界的媒介㊂这不仅显示了中国美学方法论的兼并与包容,也显示了中国哲学不仅是古典也是现代的㊂一、文学与绘画在1934年5月,也是‘边城“完成后的一个月,上海开明书店为丰子恺先生出版了‘绘画与文学“一书㊂其中结集了数篇丰子恺对于文学与绘画之关系的论文㊂身兼画家㊁散文家㊁文学家与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特别推崇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创作精神㊂他曾对于中国古诗的造境过程利用西方透视原理对古诗词的景物做过详尽的分析㊂在他一篇名为 文学中的远近法 (1930)与之后篇幅较短的 诗人的平面观 (1932)中,他提出了 平面观 对于诗人的重要性,并有系统地将透视法如何在古诗词中展现,逐步提出了规则与诗词范例:(一)物距离越远,其形越小,如: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岑参)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 (二)在视线之上的景物,距离越远,在画面位置越低,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照人(孟浩然)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佺期) (三)在视线之下的景物,距离越近,在画面位置越高,如:水浸碧天何断处(张升)晚云藏寺水黏天(刘一止)无数青山水拍天(苏轼)有了 平面观 之后,丰子恺便特别强调中国诗词中所谓 消失点 的运用,上述的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水黏天 与 水拍天 中的 黏 与 拍 都是强调消失点的运用㊂丰子恺所用的范例相当多,在此不能一一详述,但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能够知道中国诗词的绘画特征的基本精神㊂更进一步地,丰子恺在他的 中国画与远近法 (1934)中,又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和东方绘画对于景物描写的差异做一个比较,并指出中国画家往往不遵照透视法来作图的原理㊂图1,图2为仇英(1948-1552)绘‘西厢记“开卷第一幅名为 佛殿奇逢 的插图,丰子恺简单地用它来显5①陈师曾对于文人画家所做的四大要求为: 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㊂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㊂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㊂所谓感情移入,近世美学家所推论,视为重要者,盖此之谓也欤? 当齐白石回忆陈师曾赠诗: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时,他说: 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合我意㊂ 见‘白石老人自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㊂示东㊁西方两种对于外在世界的表现法所显示的差异㊂图1㊀ 佛殿奇逢 此图原无消失点图2㊀经过改正后的透视图将两图并列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图1为中国画家对于路径是采用无消失点的处理法,而图2为丰子恺用来揭示与修正,若要表现 平面 的观念,消失点是相当重的㊂丰子恺强调: 中国艺术真太奇妙,文学中含有画理,绘画反而不合画法,犯下很大的错误㊂ 但是几经分析与考察的结果,他得到一个结论:所着重的角度来自于观者的想象力,而不是看着实物而作画的写生画法㊂他说:古来的佛像,神像,面貌身材都不似真的人,都是想象的世界-西方㊁天堂㊁地府 中的姿态㊂绘画当然不务实㊂想象中的世界,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右㊂这犹似做梦,昔人云: 重门不锁乡思梦,随意绕天涯 (注:赵令畤)伏在斗室中描写山水的中国画家,正同这相思家一样㊂做梦一般地飞绕天涯而眺望景物,把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时间所见的光景收入同一幅画中,上下重迭地描写的便是山水立轴 ,左右连绵地就是山水 图卷 ㊂看到中国画的山水立轴或图卷时,容易使人联想到 关山万迭 ㊁ 云树千重 等诗文中语㊂中国画所描写的世界,就是诗的境地㊂[2](P507-508)也因此,中国文人艺术中的 诗画交流 状态经过丰子恺利用透视法的分析,把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精髓表现出来㊂在研究中国绘画的美学中,早已有许多人钻研这个中国书画的特色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南宋夏圭所画‘长江万里图“长卷都是与早期西洋写生画法不同地将不同的 时间 与 空间 压缩在一个平面中,使前景与背景利用散点透视融合成带有诗意的画面㊂这一特色不仅被文学用来表现景物,它更显示着一个知识论上的重要观念:那就是观察者 视角 的游移得以同时描写与融合多重客观景物的重要性㊂而我今天将丰子恺的发现运用在五四现代文学上有一个指标性意义,那就是 观者的视角 (P e r-s p e c t i v e)使‘边城“成为由沈从文主观意识对现实的裁剪所得的结果㊂我们以下的评论中会发现,‘边城“不仅有许多绘画透视点的使用法,它还存在着大量的视角转移,也就是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而这转移的背后是沈从文的想象力,而非直接按照实物所进行的 写生 或 写实 文学㊂当然在绘画中观者能够充分的自由浏览图画的各个角落,而在文学中,作者有更多的自由带领读者进入所描绘的画境之中㊂虽然‘边城“本身只有文前一小幅画,但它以长篇的画境来呼应诗意的部分,可以让‘边城“成为一个侧重视觉感官美学的作品,同时避免了主观价值叙述的局限㊂也因此,‘边城“让作者的主观价值降到最低,而让叙述者贴着景象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感官世界,让读者从观看韩凌听的美学中得到启发㊂这样一个分析让我们能更明白的是‘边城“是如何被比拟为一幅山水画,并且更能了解到它所构成的元素中,又是如何让它符合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要件㊂二㊁‘边城“的故事与架构‘边城“全文共约7万多字,分成21章㊂故事情节很简单:说的是湘西偏远的小镇 茶峒,一个70岁的老船夫为了安排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孙女婚嫁的心切,所引发的一连串悲剧㊂但是它的架构与叙述风格比起情节本身就相对复杂多了㊂我先针对‘边城“是一幅画的理论做一番梳理,因为这是‘边城“写作技巧中一个重要的特征㊂绘画在小说中营造出让读者 看见 ,而不是用思维来阐述道理,所以在‘边城“的一开场,沈从文就画出了茶峒的地形图(图3):图3㊀沈从文绘‘茶峒城势“图并且在文本中加以以下说明:6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㊂这官路将近湖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 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㊂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㊂图示意象紧紧接连,跟着叙述者的角度动态地伸展开来㊂从广角的取镜慢慢收缩,最后集中在两位主角的生活形态和关系上,与地理自然形势和村落混合成为一体㊂在第二章的开头,镜头又远远拉开,然后再次拉近: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一面俨然如一条长蛇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㊂小流宽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㊂把城墙形容成了 一条长蛇 ㊁溪流和山路如 弓背 ㊁ 弓弦 ,这样的小物件,与前景的小河的实际宽度与河床的石头用 大片 来比较,让整个茶峒景致的描绘符合了 远小近大 的效果㊂而以下的句子,则显示了多重视角的移动: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㊂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㊂水中鱼游来游去,皆如浮在空气里㊂从 溯流而上 的 上 字,可以知道这也是符合透视法中 凡在视线之下的景物,距离越近,在画面位置越高 的原理,但是从深潭中的 清澈见底 与河底的小小白石子清楚的纹路,则需要将平视转变成鸟瞰,才得以观之㊂这些描述像是旅行地图,叙述者利用了地域的历史和地理的视觉知识来建构城镇的精髓,人烟居住的痕迹与溪水里的小石子扮演了相等同的角色,沈从文利用微小的细节来显示小城的神性,自然景致与人的气息合而为一㊂对于沈从文早期作品稍有涉略的人会发现㊂他其他故事的主题与人物在‘边城“里已经变成了背景,成了他所谓的 小点 ㊂①沈从文在此对于城中的描述所用的广角镜头和对历史的描写当作背景,并把人物的当下意识中的喜恶偏好拉开,使得人物融入自然中而成为一体㊂也因此‘边城“的表现技法所带来的意义已经超越纯粹艺术的表现技法而成为表现道家本体论的必要手段㊂在这些长长的描述中参杂了主述者的观点,这又像是题画诗,在不同的层次中点亮了阅读者不同的感官机能㊂也因此汪曾祺才会说: ‘边城“是一幅长卷的风俗画,各篇章节像是不同的册页㊂ 在短短的一段话中,沈从文就能融合四季与时令,比方说: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㊂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㊂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㊂也就是说,在‘边城“的一开场,沈从文就从广角透视到拉近的焦距,从河流的平视到俯视揉合成一体,利用了所谓散点透视原理来表现边城的风貌㊂而视角的多变不仅仅是显示着观点的变化,还能够将时间与空间压缩在一个限定的篇幅中㊂这样一个特性,让‘边城“符合了中国山水画的元素㊂这个结论在‘边城“中是重要的,它的绘画特征创造出了含蓄之美,让文字的指涉意义大过文字叙述本身,并开辟了读者更个人的但也更多元的诠释空间㊂宋代诗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提: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 的言外之意用于对于小说创作的理解也能适用,也代表了文人美学传统在五四之后文人依然具有影响力㊂虽然苏轼对于王维作品所提及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中国艺术中已经被引用到快成了陈腔滥调,但是排除了文类,在无数诗与画相互作用研究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观点西方艺术却直到19世纪末才慢慢体会出:那就是艺术创作主体意识的重要性㊂主㊁客问题在文学表现中对于本体论与知识论的影响相当的大㊂而我以文人美学来处理‘边城“的研究成了这一学说现代性的范例㊂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沈从文为何要绕这么远的路来说一个简单的故事?我认为他会这么做是跟道家的本体论有关的㊂故事的主要情节与地理与历史情境互为影响,当读者继续阅读时会发现,故事虽然追溯到15年前,主线直到第四章才开始,而背景事物的宁静也渐渐地被剧情打散㊂故事的前三年是用过去式描写,而当主述者将时间往前移至现在式时,却只占了最后数个月的时间,而本来的和谐世界也因人类的意识与干预开始有了变化㊂在故事的发展中,对白与歌唱是两种对立的沟通方式,对白往往显示了人物口中所说的与心里所期望的隔阂与差异,造成听者的误会㊂而歌声却是打动人心最原始的媒介㊂老船夫越是想利用对话来安慰大哥,结果误会越深,到最后,哥哥淹死了,(也许是自杀的),老船夫也死了(也许是因为焦虑),而到最后,老二也失踪了㊂也就是说,老船夫越是想要用他的自由意志来操纵翠翠的命运,越是将她原本和谐的命运破坏,到最后,日子依旧,只剩是翠翠一个人守在河畔等待着㊂这位年轻人到底会不会回来?这个问题已经不再决定于人的意志与否,而是掌握在比人世更大的天㊂7① 把人缩小到极不重要的一点 是沈从文在 ‘断虹“引言 里说过的一句话,他指出: 由皈于自然而重返自然,即是边民宗教信仰的本旨,因此我这个故事给人的印象,也将不免近于一种风俗画集成㊂人虽然在这个背景中凸出,但终无从与自然分离㊂有些篇章中,且把人缩小到即不重要的一点上,听其全部消失在自然中㊂ 见‘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341页㊂这样一个观点可以应用于‘边城“中对于人类活动描写的理解㊂人的气息从主体变为 小点 最为明显的部分就是对于边城里的商业活动㊁水手与妓女生活型态的描绘㊂而这些生活形式在‘柏子“与‘丈夫“中为全文焦距,在‘边城“中却成为了 小点 与背景㊂在 水云 中,沈从文提到了青岛对他的影响㊂在回顾居住青岛的两年间,他提到了 新道家 的领悟㊂若由沈从文所谓的新道家思想来了解故事中道家哲学的元素,可以让我们对理解沈从文在1931年往后的作品有所帮助㊂沈从文开始注意到了现象界中的细微事物和存在于所有物质界中的神性㊂他将这种感知称为 泛神的感情 ㊂[3](P360)从泛神的感情中,他了解到了人在大自然中微小的位置㊂也因此,‘边城“中有绝大多数的篇幅都是描写自然景致,包括了声音和寂静,人事在大自然景致中浮动,故事的发展简洁地带过㊂老船夫无名无姓㊁他的死亡是在夜里的风雨中以两句话轻轻带过,老大未交代的死因,成了一个松散的旁支,用模糊技巧来引起读者好奇心与更多诠释空间,让自然带走人的生命,不添加任何以人为主体的因果关系中㊂沈从文坚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人类的期待与梦想,永远逃脱不了 天 的安排㊂他在1942年对‘边城“中所提到的: 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处处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中难免成为悲剧㊂ [1](P110)而事情的凑巧与不凑巧即显现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以及人类主宰自我生命的限度㊂如果我们只重视故事的情节,那么这一连串对于自然的描写便只剩下点缀和装饰的意义,而遗失了故事的整体效果㊂沈从文利用自由间接引语(f r e ea n d i n d i r e c t s p e e c h)来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它们与自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这些心理活动显示着:人物角色的信仰与价值如同外在环境一般,成为他们存在的外在条件㊂这些自由间接引语和直接对白成了对比,对白造成了误会与悲剧,是人类意识干预自然的例证㊂全文中,沈从文利用造景(包括了心理活动与历史背景)间接表现他的本体论观,与人类存在的无明之苦和道德倾向的原型㊂这部作品的美并不在湘西风景的描写,也不在凄美的爱情悲剧,而是在含蓄中,甚至模糊不明确中表现无法如愿的人事㊂人类意志无论是多么坚定,情感如何深刻,在宇宙万物整体中都是那么微不足道,沈从文所指出的 悲剧 当是这种哀愁㊂当然我们能够从其他文献中知道‘边城“的创作并不完全是虚构的,沈从文多次提到其中的人物,以及地点的选择都是他所熟悉与经历过的,而沈从文针对他创作‘边城“时所提到的: 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取得性格上的朴素善良式样㊂ [1](P111)另 到平半年为一古道有情陌生的帮助,还是住西城时一个每到黄昏即摇铃当串街卖煤油的老头子㊂因为买油熟悉,过年时借我两百铜子,度过了一年难关㊂这就是‘边城“中的老祖父,我让他为人服务渡了五十年船㊂把他那善良好意扩大到我的作品中,并且还扩大到我此后生命中,想尽一切方法帮助年轻人,一切都作得十分自然的原因㊂ [4](P18)从另一角度来说,‘边城“的创作初衷也包含许多私人情感的元素,这元素有可能与他的性压抑有关,亦可能因一段婚外情的结束而产生的一种逃避㊂ [1](P110)但是这些例证并不构成此作品的写实性㊂我在此所说的写实性是采取描写现实的狭隘定义,指的是一般的写实主义小说理论中认为小说能够如实地揭示现实客观世界的期待㊂沈从文说过;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黏附的诗㊂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消蚀它㊂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份从我 过去 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㊂ 但是对于个人私生活的考证并不能更帮助我们了解‘边城“的艺术价值㊂因为不管真相为何,创作的初衷为何,一部艺术品的完成是必须经过作者对其自身经验加以消解与重整的㊂沈从文对于他个人处境的描述往往是 恐怖黑暗 的,这与他作品中所呈现的乐观与朝气一面有相当大的落差㊂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我得到可说已十分富饶,它把另一种可怕生活完全冲淡了,调和了㊂这点印象既在生命成熟时保留下来,到后自然便占了我作品主要题旨,由‘丈夫“㊁‘边城“都可见出㊂里面自然浸有悲哀,痛苦,在困难中微笑,到处还有 我 !但是一切都用和平掩盖了,因为这也还有伤处㊂身心多方面的困苦与屈辱烙印,是去不掉的㊂如无从变为仇恨,必然是将伤痕裹起来,用文字包裹起来,不许外露㊂[4](P10-11)对他作品的实与虚的部分以及对他作品的批评,他说:作品中的乡土情感,混合了真实和幻念,而把现实痛苦印象一部分加以掩饰,使之保留童话的美与静,也即由之而来㊂历来批评者都忽略了作者生命经验的连续性和不可分割性㊂唯有一个刘西渭,能得稍其解也还不够㊂这老友的文章特点在于 自得其乐较多,而对作者生活作品却多无兴趣㊂这也就是我对批评永远不能心服,不感兴趣的原因㊂如果批评从 思想 着眼,用公式和型态加以范围,自然更得不到要领,毁誉都若并无意义可言![4](P14)我们若以中国盛唐文人画师张璪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说来检视现代小说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理论还能够对于现代小说有所启发㊂这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现实透由主观意识转化后 再现 的重要性㊂自古以来,创作者对于现象的掌握一直驾驭着作品的表现,而自然界生动的描述往往来自观者,来自创作者的心灵而非现象本身㊂作者对于现象的理解与呈现,展现了‘庄子“中的神与物游的精神,至于现实之 再现 在一部小说的形成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作者的主观意识对于客观世界理解后,经过打破再重整而达到美的效果㊂在绘画的领域中,齐白石相当重视艺术的 传神 特质,并早已对 写实 与 写意 作过相当的讨论㊂他曾说: 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㊂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㊂ [5](P102)我们若将庄子哲学应用于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中的第一法: 气韵生动是也 来说明‘边城“的创作应当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