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二节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好发人群: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症状: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体征: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辅助检查资料: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我院CT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病理分型(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屡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颈椎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颈椎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摘要:1.颈椎病的概述2.中医颈椎病的分型- 颈型- 神经根型- 脊髓型- 椎动脉型- 交感型- 混合型- 食管型3.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湿阻型- 气滞血瘀型- 痰湿阻络型- 肝肾不足型- 气血亏虚型4.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正文: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自身退变或继发性改变,刺激和压迫临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中年人更容易患上颈椎病。
根据颈椎病的病变部位、范围、累及组织结构及症状的不同,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颈型:主要表现为颈项部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僵硬。
2.神经根型:颈肩部疼痛可伴有向上肢放射痛的症状。
3.脊髓型:患者多有颈部不适、上肢动作笨拙、步态不稳的症状。
4.椎动脉型:可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5.交感型: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眼睑下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出汗、心动过速等。
6.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并见。
7.食管型:多是颈椎增生压迫食道而引起的吞咽困难。
在中医辨证方面,颈椎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风寒湿阻型:侵袭颈项部而出现症状,需进行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的治疗。
2.气滞血瘀型:以颈肩部、上肢部的刺痛为主,痛处固定,可伴有麻木症状,需行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
3.痰湿阻络型:以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的症状为主,需进行除湿化痰、宣痹通络的治疗。
4.肝肾不足型:可见眩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需进行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的治疗。
5.气血亏虚型:可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等症状,需进行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的治疗。
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中医采用中药治疗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中药治疗可选择使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缓解症状有一定效果。
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
患有颈椎病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和体质,寻求中医专家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其临床主要表现:颈项拘急强痛或颈项牵引肩臂上肢麻痛,或头痛、头晕、眩晕、耳鸣等。
每当低头抬头过久或颈部转动甚时症状加重或反复出现。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痹症”、“头痛”、“眩晕”等范畴。
其病情顽固,缠绵难愈。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间隙变窄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性疾病。
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患者颈项强直板滞,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肱二头肌腱或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摄片可见颈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变形等征象。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四肢麻木,肌肉减弱,行走笨掘,甚至不能站立行走,严重者可发展至四肢瘫痪,检查可见肌张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可引出病理反射,脊髓造影有完全或部份横断性梗阻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耳鸣、猝倒症状的出现与颈部活动有关,多在颈后仰或后旋时发病,旋颈试验阳性,椎动脉造影有异常改变。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有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皮温降低,多汗或无汗心率异常等。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血衰退,肝肾亏损,但亦与局部长期劳损或外伤有直接关系,在上述因素情况下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了经络受阻淤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为其主要病机。
《内经》指出:“肾主骨髓”若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骨骼脆弱,肢体无力,故骨易退变。
《内经》又云:“肝藏血”“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颈部的筋骨韧带钙化而退变,若肝肾不足,特别是肾精亏损为本病之本。
而血脉淤阻,气血运行不畅,乃本病之标。
如《证治准绳》谓:“有风、有寒、有湿、有内挫、有淤血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颈椎病4种分型的常见症状

优络99治疗颈椎病
中医理论将颈椎病分为4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
1.颈型:因颈椎间盘退化及骨刺形成,患者可出现颈部疼痛,呈钝性胀痛或酸痛不适,并可放射至上背部。
除疼痛外,患者还可出现头痛、头晕、上肢感觉麻木等症状。
其中,头痛及头晕呈间断性发作。
因疼痛,患者头颈的仰俯及旋转动作受到一定限制。
2.痹痛型:颈椎骨质增生的出现,可使椎间孔变小,进而刺激或压迫神经根。
患者出现神经根型症状,表现为一侧肩臂酸胀、麻木、无力,可伴有颈部疼痛、皮肤感觉减退、手部大小鱼肌及骨间肌出现萎缩等。
3.瘫痪型:患者可出现下肢无力、双腿发紧、足尖不能离地、易跌倒等症状,常伴有肢体麻木及肢体温度偏低现象。
病变后期,患者可出现便秘、尿频的症状。
病变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痉挛性瘫痪及排便、排尿困难,受累肢体出现肌力减低、腱反射消失,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4.眩晕型:患者可出现位置性眩晕症状(常在头颈部转至某一方位时突然出现眩晕感)和猝倒症状(患者在行走或站立过程中转动颈部或回头,下肢突然无力而猝倒)。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出现单侧性头痛、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颈背及胸部烧灼感、急躁等症状。
参考资料:优络99官网。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头痛、头晕、心悸等。
中医根据病因和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型:一、风寒湿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僵硬、疼痛,以及肩、臂、手指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二、痰湿阻络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麻木感,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三、气滞血瘀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四、肝肾不足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五、气血亏虚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缓解疼痛。
同时,颈椎病的治疗也需要患者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治疗效果。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同时可伴有手臂麻木、疼痛等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压迫神经根所致。
治疗上主要采用舒经活络、通痹止痛的方法,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同时患者需要配合颈椎牵引等辅助治疗,以减轻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
七、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椎动脉所致。
中医颈椎病的分型

中医颈椎病的分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广泛存在于中老年人群中。
根据中医理论,颈椎病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临床表现。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
一、风寒湿型颈椎病风寒湿型颈椎病是由外感风寒湿邪侵袭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疼痛随着天气变化而加重。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头痛、肩背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风寒湿邪阻滞了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疼痛和不适。
二、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是由情绪不畅、久坐不动、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疼痛难忍,疼痛部位多为颈椎两侧。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经络堵塞,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引发疼痛和不适。
三、肝肾亏虚型颈椎病肝肾亏虚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功能失调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酸痛,活动不便,且症状加重后容易转移到头部。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耳鸣、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肝肾功能不足,导致脊椎失去了足够的滋养,引起疼痛和不适。
四、痰湿阻滞型颈椎病痰湿阻滞型颈椎病是由于湿邪内生,阻滞经络所致。
患者常感到颈部胀痛,活动不灵活,且症状多在晨起时加重。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头重脚轻、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此型颈椎病主要是因为湿邪内蕴,阻滞了气血运行,导致疼痛和不适。
以上所述的四种颈椎病的分型是中医对颈椎病的常见分类。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在治疗颈椎病时,中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综合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分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尽管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仍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颈椎病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姿势,适当运动,避免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有助于减少颈椎病的发生。
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证型很多。
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
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
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
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
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
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
或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易恶心;或面部发热,皮肤多汗或少汗,血压忽高忽低,心跳加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