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现象解释
[全]高中地理(山风、谷风、逆温现象、水循环)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山风、谷风、逆温现象、水循环)考点详解•1、山风、谷风在受热或受冷时,山坡的升温、降温快,而同高度的空气距离地面较远(或者河谷发育着河流),升温、降温更慢,因此会产生气压差,形成山谷风。
①白天,气温逐渐升高,山坡的温度升高更快(同高度的空气升温较慢),空气沿着山坡上升,原位置的气压变低,同高度的山谷中间的空气,流动过来补充,形成“谷风”,风向为谷底——>山顶,河谷中间盛行下沉气流;②夜晚,气温逐渐下降,山坡的温度下降更快,空气沿山坡下沉,山坡原位置的气压变高,空气流向同高度的山谷中间,形成“山风”,风向为山顶——>谷底,河谷中间盛行上升气流。
图1 山风与谷风示意图•2、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100m)。
但在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即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主要有5种成因:①辐射逆温。
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近地面大气的温度迅速下降,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
②锋面逆温。
锋面上、下分别是暖气团和冷气团,因此温度存在着差异(上暖下冷)。
③地形逆温。
发生在盆地和谷地,夜晚靠近山坡的空气冷却更快,因此冷空气沿坡下沉,在谷底聚集,原有的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④下沉增温。
发生在高压控制区,在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在下沉停止的界面,界面上方的空气温度高、下方空气温度低,即“上暖下冷”现象;⑤湍流增温。
发生在湍流区,湍流上升时(干燥气流)气温会快速下降,在湍流上升停止的界面,界面下方的空气温度低、上方空气温度高,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现象。
图2 逆温现象示意图例题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的北侧,拉萨河从河谷经过。
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读图完成第7题。
7、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的成因,正确的是()A. 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 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容易凝结成雨C. 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容易凝结成雨D. 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答案:C精讲精析:(1)分析拉萨的地理位置。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是经常出现在地理学和气象学领域中的两个术语。
这两个现象经常发生在太平洋的赤道附近,对于世界各国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现象,通常发生在每隔几年一次,持续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段内。
这种现象导致温暖的海洋水流从西太平洋流向东太平洋,通常引起海平面升高和降雨量增加的情况。
它对全球气候有重大影响,因为厄尔尼诺会改变海洋和大气的循环,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模式。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也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它会导致海洋表层温度下降和降雨量减少的情况,其中通常会包括干旱灾害。
由于局部的气候变化,拉尼娜和其它一些卫星现象可以导致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变化。
以上两个现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例如,在厄尔尼诺期间,大气动力系统会发生大规模变化,而拉尼娜时期,这些系统将
会逆转,导致一些区域进行显着干旱。
这些气候现象通常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总的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它们的出现与否通常会对全球经济和环境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和关注。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一、地理概念1、地理:是研究人类作为自然界一部分及其协调及其发展的手段的科学。
概念包括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的研究。
2、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结构。
根据地理五要素,可分为山川、河流、平原、海洋、湖泊等。
3、气候:指一定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的平均气温、气压等大气环境,和其它气象因素由此产生的气候现象。
4、生态:指地球表面生物种类和地表植物等元素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生物地理学中所指的生态地理学。
从这一概念的角度来看,包括地理因素、自然是及人类文明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
二、地理基本规律1、地球的形状与位置:地球上的物质的分布与空间的关系是地球的形状和位置的重要反映,从地球表面看,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有明显水起山降的地形结构,受到太阳照射,气候因素又会形成不尽相同的表现。
2、地球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空气的运动具有阻力性,一般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就是赤道地区。
这种运动叫做大气环流,根据这种运动,形成了分布在地球周围的气候。
3、运动的距离: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物质的运动是不同的,从长距离的万里之行到短程的小步,物质运动的空间距离在不同的情况下也是不同的。
4、时间的变化:物质运动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一些瞬时几秒种的运动,物质所需要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是最短的;而有些运动需要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这种运动涉及到地壳构造的变化等长期演变,这种运动的时间则是最长的。
三、地理现象1、地质现象:指地球内部及地表岩石等各类物质交互变化的结果,以及它们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规律,这些现象便是地质现象。
2、气候现象:根据大气环流和地球表面空气的不断流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它一方面受到地球表面物质的热量辐射影响并改变,另一方面也影响着表面物质的分布和变化,它们各自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有秩序的气候现象。
3、生态现象:指地球表面物质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植物、动物等重要成分,它们都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它们各自的生长变化为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生态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57张PPT)
大洋西岸:洪涝加剧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与厄尔尼诺的关联性: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2021/8/12
2021/8/12
2021/8/12
二、厄尔尼诺概述
1、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出于西班 牙文“El Nino”,原意是 “圣婴”,也可译作“上 帝之子”,因南美沿岸秘 鲁一带经常在年末,接近 圣诞节时发生这种海温剧 升现象,所以才称为圣婴。 发生厄尔尼诺时,由于海 水温度上升,冷水涌升减 弱,鱼类因为得不到浮游 生物作食物而死亡。所以 厄尔尼诺现象最早引起南 美沿岸居民的注意。
南方涛动指数(SOI),气象学上用南太平洋大溪地与达尔文两地的气压差 来衡量,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活跃程度.
具体关系是: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负值,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相 反地,如果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正值,该年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也就 是拉尼娜现象。
2021/8/12
2013年5月南方涛动指数达到8.4临界值,6月该指数再 度飙升至13.9。根据气象标准,南方涛动指数持续高 于8说明拉尼娜现象形成;若持续低于-8,则厄尔尼诺 现象形成。目前已经连续两个月超过8,若后市该指 标持续如此,则确定拉尼娜现象。根据历史规律上看, 从拉尼娜迹象初现到棕榈油单产提高一般存在3-4个月 的时滞,因此,未来数月棕榈果将出现大幅增产。
概念:
厄尔尼诺现象
情况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偏 东风,大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被 吹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 不断上升,热量也不断积蓄,使 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东部高40厘 米,年平均海温西部约为29℃。 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西 太平洋暖和的海水迅速向东延伸, 太平洋西侧的海水温度下降,东 侧的海水温度上升,海表面温度 持续异常增暖。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电子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电子书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1.1.1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1.1.2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1.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球的五带1.2 地图的基本知识1.2.1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1.2.2 比例尺、地图符号与注记1.2.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2.1 地质作用2.1.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2.1.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2.2 地貌类型2.2.1 陆地地貌:山脉、平原、高原、盆地2.2.2 海洋地貌: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2.2.3 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第三章气候与气象3.1 气候系统3.1.1 大气成分与大气层结构3.1.2 气候类型与气候带分布3.1.3 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3.2 气象现象3.2.1 气压、风、云、降水3.2.2 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天气预报第四章水文地理4.1 水循环与水资源4.1.1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4.1.2 地表水与地下水4.1.3 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4.2 河流与湖泊4.2.1 河流的形态与流域4.2.2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河流分类4.2.3 湖泊的类型与水文特征第五章人口与城市5.1 人口地理5.1.1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与人口流动 5.1.2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 5.1.3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5.2 城市地理5.2.1 城市功能与城市结构5.2.2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5.2.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农业与工业6.1 农业地理6.1.1 农业类型与农业布局6.1.2 农业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6.1.3 农业问题与农业政策6.2 工业地理6.2.1 工业类型与工业布局6.2.2 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6.2.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政策第七章地理信息技术7.1 遥感技术7.1.1 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7.1.2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7.2 地理信息系统(GIS)7.2.1 GIS的基本概念与功能7.2.2 GIS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第八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8.1.1 全球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8.1.2 区域环境问题:水污染、土地退化8.1.3 环境管理与环境政策8.2 可持续发展8.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2.2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策略8.2.3 可持续发展与地理教育结语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也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厄尔尼诺现象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知识点之厄尔尼诺现象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综合评估,赤道中东太平洋2021年持续至今的厄尔尼诺事件,是20世纪有观测以来最强的。
在这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我国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非常严峻,对天气预报预测的服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厄尔尼诺现象作为高考地理的知识点,我们也有必要来复习一下这部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知识。
1.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相反,当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太平洋东侧表面暖水被刮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有何影响?厄尔尼诺年,东亚季风减弱,中国夏季主要季风雨带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较大,而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到河套一带少雨干旱。
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厄尔尼诺年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低于全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量高于全年,青藏高原冬季多雪。
在拉尼娜现象的秋季和冬季,中国的降水分布多在北方,少在南方。
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常常出现暖冬凉夏,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夏季温度偏低,出现低温冷害的可能性较大。
拉尼娜年我国则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厄尔尼诺年在中国西太平洋和南海产生并登陆的台风数量低于正常值,拉尼娜年则高于正常值。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热带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迅速上升直接导致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以及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国家出现异常降雨甚至洪水;它还减少了热带西太平洋的降水量,导致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现象经常导致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的暖冬,以及美国南部潮湿多雨的冬季;它还与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以及日本和中国的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中地理解释农民常用浇水灌溉来防御霜冻的其原理
高中地理解释农民常用浇水灌溉来防御霜冻的其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常采用浇水灌溉的方式来防御霜冻。
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地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要明白浇水灌溉能防御霜冻的原因。
在农业上,浇水灌溉能提高土壤的热传导性,使土壤温度提高,从而防止作物受到霜冻的影响。
这是因为浇水灌溉能够稀释土壤中的空气,使土壤变得松软,增强了土壤的导热性。
同时,湿润的土壤能够反射一部分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热量向外辐射,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再来看看具体的地理环境因素。
当遇到霜冻天气时,地表的温度会急剧下降,这对于需要生长的作物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然而,浇水灌溉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使地表温度不至于过低,从而保护了作物。
此外,浇水灌溉还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更加活跃,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为作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浇水灌溉还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质地,使其更加疏松和透气。
这有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长和吸收水分,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保温性能。
此外,浇水灌溉还可以改善土壤中的营养平衡,为作物提供更全面的养分,促进其健康生长。
另外,我们还需注意到浇水灌溉的具体方法。
通常来说,应在霜冻来临前进行浇水灌溉,以充分发挥其防御霜冻的作用。
同时,浇水的量和灌溉的时间也要根据天气预报、土壤湿度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进行调整。
如果浇水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其防御霜冻的效果。
总的来说,农民常用浇水灌溉来防御霜冻的方法,是基于地理学原理的一种有效的农业防御措施。
它通过提高土壤的导热性、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调整浇水时间和量等手段,来提高作物的抗霜冻能力。
这种简单而有效的农业实践,既保证了作物的生长,又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期待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应用这些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
当地壳断裂时,由于地壳板块的突然位移会产生地震波,导致地表或海底产生摇晃、震动。
地震可以造成土地崩塌、建筑物倒塌、海啸等灾害,并且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熔岩和岩浆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的现象。
火山口通常位于板块边界或地壳中的热点地区。
火山喷发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烟尘和气体。
某些火山喷发规模较大时,会对周围地区造成灾害,如火山灰降下、熔岩流和火山爆炸等。
三、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泛滥或水库溃坝等原因,导致河水超出河岸而涨水的现象。
洪水会造成水淹、冲毁农田、破坏房屋和基础设施。
洪水往往对人类生活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四、干旱干旱是指降雨量长期偏少,导致土地上的湿度降低、植被枯萎的现象。
干旱对农田生产、饮水供应和生态系统都产生消极影响。
极端干旱可能导致饥荒、饮水困难和生态失衡。
五、台风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系统,形成于热带海洋上。
台风强风旋转,伴随暴雨、强风和巨浪。
台风可能引发风灾、洪水和风暴潮,并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六、沙尘暴沙尘暴是大风吹拂沙漠或荒漠地区时,将地表的沙尘卷起并在空中形成一片尘雾的现象。
沙尘暴会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损害,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
七、冰川冰川是在寒冷地区形成的雪和冰的巨大堆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的。
冰川对地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如冰川蚀和冰碛作用。
冰川的消融也会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便是高中地理常见的地理现象的简要介绍。
通过了解这些地理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以下是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归纳: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自转和公转。
- 地图的基本知识: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
2. 自然地理:- 气候:全球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等。
- 地貌: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貌形态,如山脉、高原、平原等。
- 水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的分布及其特征。
- 生物地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物分布和生态特征。
3. 人文地理:- 人口地理: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增长等。
- 城市地理:城市化过程、城市布局、城市问题等。
-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区位等。
-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工业区位等。
4. 区域地理:- 世界区域地理:各大洲的地理特征、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
- 中国区域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
5.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 GIS(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存储、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6.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 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7. 地理实践能力:- 地图使用:如何正确使用地图,包括地图阅读和地图制作。
- 地理观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文活动,理解其地理意义。
- 地理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
8. 地理思维方法:- 空间思维: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 系统思维:将地理现象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其内部联系和相互作用。
9. 地理学科交叉:- 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地理与历史、地理与经济、地理与生态学等。
10. 地理学科前沿:- 当前地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如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等。
这些知识点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并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解析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总结
高中地理解析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致力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的关系。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学会解析和分析各种地理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理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总结一些高中地理解析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一、观察和收集资料在解析和分析地理问题时,首先要进行观察和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观察地理现象、事物和空间关系,可以提供我们对问题的直观认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收集各种地理数据、统计资料和研究报告等,获得更多信息和数据支持。
二、建立概念框架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建立一个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我们用来理清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框架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问题的要点和关键。
通过将各种观察到的现象和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概念框架。
三、分析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在解析地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分析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例如地貌、气候、土壤、人口、经济等。
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地理问题的本质。
四、对比分析不同地理实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理问题,我们可以对比分析不同的地理实例。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地理实例,我们可以发现其共性和差异性。
这有助于我们找出问题的普遍规律,并能够对地理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综合运用多种解释模型在解析和分析地理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解释模型。
解释模型是用来解释和预测地理现象的理论框架,例如环境决定论、人地关系模型、中心地理论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模型,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地理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六、地图和图表分析地理学习中,地图和图表是非常常见的工具。
在解析地理问题时,我们应当学会运用地图和图表进行分析。
通过查看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分布、地形地貌、气候分布等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问题的空间特征。
此外,通过分析数据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地理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趋势变化。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高中地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El Nino”,原意为“小男孩,圣婴”。
19世纪初期,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南太平洋东岸的海水温度就会明显升高。
该地区盛行的本来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冷水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但这股暖流的出现,冷水鱼类就会因不能耐受高温而大量死亡,渔民也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因为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渔民把这种现象称为上帝之子:圣婴。
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会对赤道太平洋两岸产生气候影响,还会对全球其他地方造成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也很明显,北方地区的夏季容易出现高温和干旱,而南方夏季容易发生低温和洪涝。
在中国,较为严重的洪水,都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发生。
厄尔尼诺现象给中国北方带来的高温,不仅使北方夏天更热,也常常让北方容易出现暖冬。
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如同双胞胎兄妹一样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拉尼娜现象是东南信风过强所致。
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
影响拉尼娜对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但它的到来也可能会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拉尼娜现象对我国的影响一般是冬季更冷夏季更热。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令人记忆深刻,拉尼娜就是幕后“推手”之一。
而夏季会导致主要雨带有80%比较偏北,华北到河套一带多雨,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
并且东北夏季气温明显偏高而形成热夏。
高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轻松搞定考试
高中地理名词解释大全:轻松搞定考试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升学考试中常见的一部分。
因此,熟悉和理解地理名词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高中地理名词解释的大全,帮助你轻松搞定考试。
让我们开始吧!自然地理1. 大陆漂移(Continental Drift)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陆地板块相对于地球的地壳自行漂动的现象。
这一理论是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于20世纪初提出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曾经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后来逐渐分裂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2. 地球纬度(Latitude)地球纬度指地球表面上由南向北的纬线。
纬度是用来衡量地点相对于地球赤道的位置的。
赤道是地球上纬度最大的圈,为0度纬度。
北纬和南纬分别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
3. 地球经度(Longitude)地球经度指地球表面上由西向东的经线。
经度是用来衡量地点相对于地球子午线的位置的。
子午线是连接地球北极和南极的线,被定义为0度经度。
东经和西经分别用正值和负值来表示。
4. 工程地图(Topographic Map)工程地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表示地球上地理特征的专业地图。
它通常包括各种地形要素,如山脉、河流、湖泊、岛屿等,并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
5. 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上包含生命的所有区域和环境的总称。
它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各种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态系统互动的保护盖,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1. 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人口密度指在单位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量。
它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负荷。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意味着相对较多的人口和较密集的人口居住。
2.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过程。
它通常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1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 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是风力侵蚀作用 形成的,故D项正确。第2题,乌尔禾“魔鬼城”地区的地貌是风力侵 蚀地貌,主要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该地区的气温年 较差较大;该地区河流发育较差;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
用。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风沙地貌
【情境探究1】 材料一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 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 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材料二 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
(1)分析雅丹地貌形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日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变率大且集中,蒸发作用 强,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弱;植被稀少,疏松沙质,地表裸露;风 大且频繁,是塑造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 (2)下列属于雅丹地貌的景观特征有________。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垂直 ③地面支 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答案】①③④
【答案】①为峰丛、②为峰林、③为溶洞、④为残丘。③中最常见 的喀斯特景观有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等。
【整合提升】
1.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影响因素
影响作用
岩石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 岩
条件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岩石的可溶性越强, 喀斯特作用越强
水分 条件
水的酸性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的酸性越强,水的
全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全部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3.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图像。
二、自然地理1. 大气:- 大气层的组成与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空间。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
2. 水文:- 水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与湖泊: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湖泊的成因与分类。
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带苔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布局。
- 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 贸易:国际贸易、区域贸易、贸易政策。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与展示。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原理与应用。
五、区域地理1. 中国地理:- 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 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 资源分布与开发利用。
2. 世界地理:- 大洲与大洋:地理位置、特点。
- 主要国家与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文化特色。
六、地理实践1. 地理实地考察:目的、方法、实践意义。
【高中地理】 常见的天气现象:云、雾、雾凇、霜、露 2023年高考地理微难点突破精准课件
01
地形云的形成 气流在移动过程中遇到山地,沿山坡抬升凝结成云,这种因地形抬升而形成的云称 为地形云。其中极具观赏价值的主要有三种:被强风吹离山峰的旗云,在山顶形成的帽 状云,以及在背风坡形成的荚状云。地形云在高大、耸立、周围平坦的山区更容易形成 ,而且显得更为壮观。
01
2020年5月27日,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队员成功登顶,顺利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
7.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早晨
C.湿润的白天
D.湿润的早晨
01
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流云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 山腰又猛地收住,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云瀑景观发现 的中心区域。据此完成7~9题。
8.云瀑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02
(3)蒸汽雾:冷空气移动到暖水面上形成的雾。蒸汽雾可在一日中任何时间形 成,也可终日不消散。蒸汽雾在北冰洋的冬季较为常见,叫做极地烟雾或北极烟雾。 深秋或初冬的早晨,见于河面、湖面的轻雾,则称河、湖烟雾。例如:海浩、水煮 黄河
(4)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产生的雾。但潮湿空气必须处 于稳定状态,山坡坡度也不能太大,否则就会发生对流而成为层云。例如:有雨山 带帽,无雨山半腰
解析:旗云的形成主要是碎石面气温高,导致气流沿坡面爬升到峰顶位置,受到西风吹 拂,因此形成类似旗状的云。越往上掀,说明向上的对流越强,高空风速比较小,A错 ;越往下倾,说明高空的风力比较大,不利于攀登,B错误D正确。云飘动的位置,主要 跟高空风力大小及碎石面的受热情况有关,C项错误。
01
地形云的类型 (1)旗状云:气流沿迎风坡爬升时,迎面遭遇强风,被强风阻挡,不得不 “掉头”,形成反向吹往迎风坡的旗状云。
常见的地理现象
常见的地理现象有:
1.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
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2.四季更替现象: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及其倾角有关。
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
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
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南半球处于冬季。
3.地方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
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
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同一时区内所用的同一时
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
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与世界
时相差整数小时,计算区时的办法是:求出的区时=世
界时±时区差,时区差=所求时区数±已知时区区数。
此外,常见的地理现象还有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扩张等现象、海水的涨潮退潮、河流的侵蚀和沉积、风化和侵蚀地貌等。
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是地理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内容。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
50个地理名词和解释高中以下是50个地理名词及其简要解释,适合高中水平:1.地壳(Crust):地球的外层,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2.板块(Tectonic Plate):地球表面的大块岩石,可以移动并导致地质变化。
3.地理经度(Longitude):衡量地球东西方向的坐标线。
4.地理纬度(Latitude):衡量地球南北方向的坐标线。
5.赤道(Equator):地球的中心线,分隔北半球和南半球。
6.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7.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8.气候(Climate):长期时间内某地区的天气模式,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
9.地形(Topography):地球表面的自然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和河流等。
10.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单元。
11.洪水(Flood):大量水流超过了正常水位,通常导致地区广泛的淹水。
12.海岸线(Coastline):沿海地区陆地和海洋的交界线。
13.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14.城市化(Urbanization):人口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的过程。
15.地球自转(Earth's Rotation):地球绕其自身轴旋转的运动。
16.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土地质量下降,失去原有的生产力。
17.沙尘暴(Dust Storm):大风引起的大量沙尘在空气中携带,影响能见度。
18.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19.地震(Earthquake):地壳内的断层突然释放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20.冰川(Glacier):长期积雪形成的大型冰体,随时间缓慢流动。
21.气象学(Meteorology):研究大气和天气现象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现象解释2012-11-26 12:20:36| 分类:学习指导|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气候:1贵州天无三日晴贵州一年中阴天日数在200天以上,是全国阴雨天最多、气候最潮湿的地区之一。
贵州大部分地区,年雨日150天以上,贵阳平均每年有188天。
其中,5月份的雨日平均多达20天,12月份最少,但仍有13天之多。
原因及作用过程:①贵州位于我国西南部,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冬季风南下时东西走向的山脉所削弱,到云贵高原时,气流运动缓慢,和原来停留在贵州的暖空气汇合,双方势均力敌,便长时间的相持在这里,为此就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②春季,南方的暖空气逐渐加强,频频袭来,北方的冷空气也还相当活跃。
冷暖空气相互冲突,因而贵州的天气忽晴、忽阴、忽雨,天气变化多端。
③夏季,北方冷空气北撤,来自南方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在贵州高原上。
贵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面高低起伏,暖湿空气受到地形的抬升和扰动,形成云和雨。
有时从四川来的冷空气,与南方来的暖湿空气相遇,更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或产生较大的雷暴雨。
④秋季,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暖温空气还来不及撤退。
冷暖空气不断交锋,也常常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
总之,贵州高原地面崎岖不平,空气抬升作用强、扰动、阻塞、摩擦、冷暖空气接触机会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阴雨天的主要原因。
2冬天到台北去看雨现象:冬季台北降雨丰富,降水次数频繁。
原因:①台湾岛于我国东南,四面环海。
冬季风南下,因为地球自转偏向力,致使气流发生偏转,变为东北风,由于气流经过海洋,使原本干燥的气流饱含水汽。
②台北地势低平,南部为台湾山脉,气流到达台北时抬升凝结形成地形雨。
③冬季风影响时间长,所以台北整个冬季都比较丰富。
3华北春雨贵如油现象:在春天农作开始生长发芽,是农作物最需要水的时候,华北地区春旱比较严重,春雨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于10%。
所以说“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
原因:①春季承接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风天多、蒸发强烈,往往易形成连续干旱。
③华北地区虽处于季风区,但是4月下旬-5月上旬极锋在华南沿海一带徘徊,雨季未到。
⑤华北地区的河流本身流量不大,以降水补给为主,春季农业需水量大,灌溉用水不足。
4华南春雨送春归原因:4月下旬-5月上旬极锋在华南沿海一带徘徊,给南岭以南带来阴雨天气。
5月中下旬极锋跃至南岭与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绵阴雨。
5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原因同上)6西南秋雨绵绵现象:一般出现在9-11月,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
主要出现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东部和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
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贵州的西部和北部最为常见。
主要特点是雨日多,雨量却不大。
原因:1)、西南季风,九、十月份西南季风才退出中国,难么秋季西南气流能将印度洋上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一带地区,使这一带地区具备了比较丰沛的水汽条件。
2)、随着冷空气不断从高原北侧东移或从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倒灌,冷暖空气在我国西部地区频频交汇,于是便形成了华西秋雨。
7拉萨日光城拉萨每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005.3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
原因:①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能够较早的接受光照②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大气稀薄,加之北部有山脉,西北风沙难以到达,所以大气透明度高。
③降雨一般在晚上:雅鲁藏布江谷地,谷底和山顶温差大,夜晚谷底温度高,山顶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降雨,白天云量少。
8雾都重庆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比伦敦还多,因此有雾都之称原因:1、重庆位于长江以及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相当充沛,相对温度高达80%以上2、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周围有高山屏峙,而且地面也崎岖不平,风速十分小,风力微弱,3、白天,地面温度相当高,蒸发作用不断加强,从而使空气中容纳了许多的水汽;夜间,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晴朗微风之夜,地面的辐射冷却十分明显,再加上盆地边缘山地的冷空气会沿着山坡下沉,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十分剧烈,最终导致空气中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不断降低,而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而形成雾。
9春城昆明昆明冬季温和,最冷的平均气温约7.8℃;夏季,最热时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最高的气温不高于32℃。
冬暖夏凉,昆明被称为“春城”。
原因:①纬度位置:24°~26°N,亚热带季风气候②远离冬季风源地,受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③西高南部低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④处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南侧,暖干气流控制区域⑤滇池的调节作用10火州吐鲁番现象:夏季炎热,素有“火州”之称。
6、7、8月的平均气温都在30~C以上,绝对最高温度可达47.8℃,这是全国气温的最高纪录。
原因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为北纬42度56分,处于我国西北内陆。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照时间长,夏季炎热干燥3)、地形:地地势低洼,四周高山环绕,热量不易散发。
4)、物理性质:地表为砂土,比热低,升温快。
5)、植被状况:地表植被稀少,地面裸露,阳光直射,植物的调节作用弱。
11雨极火烧寮现象:年平均降雨量达五、六千毫米,不仅远超过全台湾二千五百毫米的年平均降雨量,也是东亚最高。
原因:1)、冬季的东北风与地形的双重影响:九月到次年三月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东侧的东北风经过台湾东面海面时带来大量暖湿气流,遇到台湾山脉阻挡,形成丰富的地形雨。
2)、夏季东南季风与地形的双重影响:暖湿的东南季风受到台湾山脉的阻挡,降下丰沛地形雨。
3)、夏秋季的台风,能带来大量的降水。
4)、日本暖流,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也会形成降水。
12雨港“基隆”一年365天有200多個日子會下雨,故又稱《雨港》。
根據氣象資料統計,基隆全年平均雨日長達二一三.六天,居平地各大都市和市鎮年平均降雨日之冠。
以全年平均降雨量來說,基隆的平均年雨量亦多達2903公厘,居台灣平地之冠。
原因:冬季降雨于台北冬季多雨原因相同。
春夏之際的梅雨、夏天颱風或西北雨帶來的雨水。
二水文1凌汛:河道冰凌阻塞、解冻或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江河涨水现象。
黄河凌汛即在黄河河段上发生的凌汛。
主要发生河段:1、宁夏河段中卫到石嘴山,2、河南郑州到山东滨州原因:1、河段必须有结冰期2、河流的流向必须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2荆江牛轭湖(1)定义: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2)形成过程:1、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
在当河水行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使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同时,在河底产生向凸岸的补偿水流,将底层水流压向凸岸,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因凸岸流速变慢而堆积下来形成边滩。
这两种流向相反的水流在河流的横剖面上,构成了横向环流。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结果形成曲流。
在有深厚松散堆积物的平原上,多形成能自由摆动的自由曲流。
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
3、河曲愈来愈弯。
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
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
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3)荆江牛轭湖分析: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
有上荆江和下荆江之分。
上荆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藕池口—城陵矶),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1)自然环境:长江从三峡奔流而下,路经崇山峻岭,过了荆门口,地势陡降,一泄千里,流速减缓,流水切滩作用减弱,适宜河曲发育。
同时,带来大量冲积沉积物,荆江段的土壤结构为上粘下沙,容易发生崩岸现象,加剧了河曲的发育。
(2)上荆江段有一部分人工分洪区,使得汛期洪水和泥沙从长江分流入洞庭湖主要经上荆江三口,因此,下荆江年内和年际流量变幅较小,流水平缓、稳定,水流切滩作用减小,有利于曲流发展。
3长江南水北调: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4黄河河套地区:5若尔盖泥炭型沼泽:泥炭沼泽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气候、地理、构造,气候要适于植物的生长,地理要有水体,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生长在沼泽中的植物的枯植败叶必须没入水中,隔绝空气,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还原条件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质。
如果没有水体沼泽条件,植物遗体会分解,不可能成为泥炭。
象东北大森林就不能形成泥炭。
构造因素:植物的遗体堆积在水中,迟早会使水体变浅,最后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风化,不能成为泥炭。
所以,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
沼泽基底沉降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植物的遗体分解,同样泥炭化作用停止。
所以泥炭层的堆积厚度在没有大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时,主要受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与沼泽基度沉降速度相同的时间长度。
6三江平原潜育型沼泽三江平原的沼泽多发育在靠近山地的低洼地区以及平原上的低洼河漫滩上。
地形:这里地势低平,坡度极缓,汇水条件好。
平原上有20多条主要河流,多数河床狭窄,河道弯曲,甚至是没有明显河槽的沼泽性河流,宣泄不畅。
气候:这里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湿润阴凉,降雨集中,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无法排出,造成严重秋涝。
土壤:在10月末或11月初地表水即开始冻结,形成冻层。
冬季降雪量大,积雪厚40厘米,最大厚68厘米,春季冰雪融化,但因下部有粘土层、亚粘土层和地下冻层,水分不易渗透,因而加重了地表积水。
生物:在冷湿多水的环境中,苔草、小叶樟、沼柳等沼生和湿生植物繁生,覆盖率达70%以上。
水、土、草交互粘结,致使这里沼泽遍布,集中连片。
三近海1钱塘江涌潮(1)钱塘潮:指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
(2)现象解释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钱塘江外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
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到20公里。
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