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
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2024年)人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全册配套课件
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交换
Chapter
2024/3/26
8
大气圈层结构及特点
大气圈层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层
大气组成及作用
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2024/3/26
大气圈层水平结构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12
0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Chapter
2024/3/26
13
自然资源类型与分布
01
气候资源
光、热、水等,分布 不均,影响农业生产 和工业布局。
02
水资源
河流、湖泊、地下水 等,分布不均,影响 人口分布和工农业生 产。
区域划分方法
包括自然地理区域、经济地理区域、 政治地理区域等划分方法,每种方法 都有其独特的划分标准和依据。
区域划分的意义
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区域差异和联系, 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24/3/26
29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 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包括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原则。
城市规划方法
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以及公众参与、专家 咨询等决策方式。
城市规划实施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确保规划的有效实 施。
2024/3/26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39页 0041页 0068页 0151页 0224页 0262页 0331页 0393页 0443页 0537页 0539页 0643页 0703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问题研究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0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856页)
[归纳总结] 1.天体的判断方法 一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 行时是天体,返回地面就不是天体了。 二看其能否克服地球的引力,在太空中按自己的轨道运行。 三看其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 月球表面的岩石块是月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3)×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面接近在一个平面上,但并不完 全在同一平面上。
(4)×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太阳系之 外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生命,但科学家推测可能存在生命。
(5)C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018 年 11 月 19 日 2 时 7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 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 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 斗导航卫星,自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 满完成。
B.哈雷彗星处在 b 系统
C.狮子座流星雨现象不会在 b 系统出现
D.b 系统中除 c 星球外还有存在生命的行星
(3)下列同时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和级别
最低的分别是( )
A.a 和 b
B.d 和 b
C.b 和 c
D.(d-a)和 b
(1)C (2)B (3)B [读图可知,图中 d 表示目前人类已经探测 到的宇宙范围,半径为 200 亿光年。图中 a 为银河系,b 为太阳系, c 为地月系。水星属于太阳系,北极星为恒星。b 为太阳系,其中心 天体为太阳,该系统中只有地球上存在生命。同时包含太阳和地球 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为可观测宇宙,级别最低的为太阳系。]
例如:判断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是否属于天体。
【地理】人教版必修3 (全册) (课件)
不是 玉米 很好 春小 麦 大豆
西部降 是我国重化 不太 水少, 工业基地 发达 草原广 (石油煤铁) 布 发 展牧业
铁路发达 (滨洲线 滨绥线 京哈线)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的发展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后期阶段--克服不协调的因素
人地关系基本 协调
人地关系已呈现 出不协调 人地关系矛 盾加剧
非可再生能源特点:
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 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能、
风能、
可再生能源
生物能、 潮汐能、
能源分类
太阳能
煤炭
非可再生能源 石油
天然气
三、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 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 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 比重。
松嫩平原
范围 松嫩平原位于东 北腹地,东靠长白 山地,西接科尔沁草地, 北枕大小兴安岭, 南至辽河干流以北,跨 黑龙江、吉林、辽 宁三省,共辖53个县 (市)。土地总面 积19.5万平方千米。
长江三角洲
范围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 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江苏、 浙江两省部分地区和整个上海市,面积 约5万平方千米,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
六、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 1.人均资源量少。 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3.单位产值的能耗高。 4.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5.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七、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 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 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六大煤田九大煤矿)。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 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高中地理必修1课本教材(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
地球具有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因此,它成为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地球是一颗什么样的行星?●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晴朗的夜晚,当我们在户外漫步的时候,经常会情不自禁地仰望星空。
如果用肉眼或借助望远镜连续数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辽阔的星空背景下,除了有闪烁的恒星,圆缺变化的月球外,还有不断移动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还可以看到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恒星。
如a、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它的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b、行星是在椭圆形轨道上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太阳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放射太阳光而发亮。
c、流星体式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
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
d、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果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恒星和星云.除了这些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
所有这些天体和星际物质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里。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doc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用版)选择性必修1----第四章 第二节
达标检测
DA BIAO JIAN CE
04
(2018·海南地理)右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
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回答1~2题。
核心归纳
1.褶皱构造与地貌
从形态上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判读
方法
图示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谷地 山岭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破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
构造
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地貌
图示
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
3.现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型,其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 ② 科技水平的提高 ③汽车性能的改善 ④节省投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之”字型盘山公路减缓了坡度,降低了施工难度,而现在逢山开道,遇沟 建桥,很明显加大了建设成本,同时工程难度大,需要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作为保 障,故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解析 图中铁路线基本沿等高线布局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施工难度,降低投资成本。
专项提能6——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ZHUAN XIANG TI NENG 6 DI ZHI GOU ZAO TU DE PAN DU
03
图表特征:地质构造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 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课件
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3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及问题
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用地规模 等方面的变化。
2024/1/26
14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活动
01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政策等)。
02
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及特点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活动。
2024/1/26
03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与发展
包括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类型。
15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包括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因素。
工业生产活动的类型及特点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 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 转。自转一周为一天,公 转一周为一年。
2024/1/26
4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系统
经纬网
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网,用 于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 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 度相等,并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圆圈,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 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 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
为点。
2024/1/26
5
地图投影及变形处理
地图投影
将地球表面的点、线、面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投影到平面上的方法。常见的地图投影有 墨卡托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电子课本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第二节城镇化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问题研究实体商店何去何从
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研究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问题研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电子课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含WORD版版及课本中的图片集)--第二节 产业转移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吸引的境外投资迅速增长。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思考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3.三家工厂的区住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像图5.7中展示的外资或合资工厂,在我国有成千上万,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或多或少存在。
它们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即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日本、韩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国外建工厂?为什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它们建厂的目的地?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
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亚的转移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图5.8)。
思考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29页 0128页 0186页 0247页 0264页 0351页 0437页 0501页 0572页 0751页 0921页 0970页பைடு நூலகம்1060页 1131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问题研究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主要地理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2020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
一太阳
太阳概况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是,对地球来说,这颗恒星太重要了。没有它,地球上的生命就不会存在。太阳的光和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同太阳息息相关。
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亮和地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高一级的天体系统。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太阳系又是更高一级天体系统——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 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达7万光年。在银河系以外,人们又观测到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我们把它们叫做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太阳外部结构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一)光球我们看到的像圆盘一样、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叫做“光球”。它是太阳外部很薄的一层,厚度大约只有500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 000K①。太阳光基本上都从这一层发出。光球表面有一些黑斑点,叫做太阳“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光球的表面温度大约低1500度左右,在明亮光球的衬托下,它才显得阴暗一些。根据长期观察和纪录,发现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我们把黑子最多的年份,叫做太阳活动极大年,最少的年份叫做太阳活动极小年。前一次活动极大年到再次出现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太阳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的时间为8分多钟。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①,它的光到达地球约需4.2年的时间。这就是说,它同地球的距离约为4.2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距离的一种单位。光的速度为每秒钟30万千米,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约等于94 605亿千米,这叫做一光年。有些恒星远达几百、几千光年,现在能够探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为200亿光年。
人教版高中地理电子教材选修第二册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新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选修)》,我们编写了这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选修)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2册,分别与教科书第1、2册配合使用。
本书为第2册。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和参考资料两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一单元,覃燕飞;第二单元,刘健、高俊昌、杨爱玲;第三单元,韦志榕、吴海涛;第四单元,丁尧清;第五单元,陆军、杨爱玲;第六、七单元,韦志榕、吴海涛;第八单元,刘健;第九单元,韦志榕、陆军;第十单元,丁尧清;第十一单元,吴海涛;第十二单元,杨爱玲;第十三单元,高俊昌。
本书责任编辑:覃燕飞;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3月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教材分析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山地众多,差异显著。
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
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并针对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这种复杂的区域差异也决定了我国国土整治任务的艰巨。
因此,在本书的第一单元首先从总体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我国国土的差异,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
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
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目录——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选修1 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第一节天体和星空第二节探索宇宙第三节恒星的一生和宇宙的演化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第三节月相和潮汐变化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第三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2 海洋地理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第三章海洋水体第一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一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第五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岸带的开发第二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洋能的开发利用第四节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第三节维护海洋权益加强国际合作选修3 旅游地理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第一节现代旅游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第三节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第四章旅游开发与保护第一节旅游规则第二节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第五章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第一节设计旅游活动第二节参与旅游环境保护选修4 城乡规划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第二节城镇布局与协调发展第三节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城乡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第三节城乡规划中的主要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第一节城乡人居环境第二节城乡商业与生活环境第三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环境2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求援与求助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选修6 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第二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第五章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第一节认识环境管理第二节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第三节公众参与选修7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章数字时代与地理信息技术第一节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章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地图第一节地图和地图投影第二节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第三章人眼的延伸——遥感(RS)第一节什么是遥感第二节遥感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及其在地图编制中的应用第四章精确定位的现代工具——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什么是GPS第二节GPS的应用与发展第五章数字时代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什么是GIS第二节GIS的基本功能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第四节GIS的发展第六章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与中国数字地球建社第一节3S技术的集成及其应用第二节中国数字地球的建设3。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上、下册)电子教材
(二)色球在光球的外面,有一层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这一层叫做色球层。它的厚度约几千千米,气体稀薄,所发出的可见光①,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望远镜)才被人们看到。色球的温度自里向外由四、五千度升高到几万度②。色球层当中,有时会向外猛烈地喷出高达几万千米至几十万千米的红色火焰,这叫日珥。色球层的某些区域,在短时间内有突然增亮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耀斑,又叫太阳色球爆发。耀斑的周期也是11年,常随黑子群的增多而增多。耀斑和黑子都是太阳活动①的主要标志。耀斑所发出的能量极大,在几分钟的短暂时间内,它能发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射出,把氢原子分解为高能带电粒子抛出,使它们能逃离太阳表面,并能到达地球。
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这叫做天极,即南天极和北天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同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做天赤道。有了天极和天赤道,天球就可以有它自己的经线和纬线。人们说明天体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就方便了。
恒星和星云在各种天体之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它有很大的质量。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差不多都是恒星。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恒星,全天就有六千多颗。借助于天文望远镜,可看到几十万乃至几百万颗以上的恒星。
近圆性是指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大多数行星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①不超过0.1,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说明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并使用好《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我们编写了这套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共分两册,分别与教科书上、下册配合使用。
本书各单元的结构分为教材分析、练习篇参考答案、参考资料三个部分。
在教材分析中,对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编排作了总的说明,对每一课的具体内容作了分析说明,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教师参考。
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编写时间又很仓促,因此这套教师教学用书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希望广大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的编写者:第五单元:高俊昌;第六单元:刘健;第七单元:韦志榕;第八单元:覃燕飞、丁尧清。
责任编辑:刘健;审定: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2003年9月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在前四单元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从本单元开始,将要学习人文地理。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因而教材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安排成人文地理的开篇。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只讲述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为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我国现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目前以至今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建设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为此,教材对本单元内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无论讲述农业生产活动,还是讲述工业生产活动,侧重点都不在生产活动的本身,而是在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上。
教材在本单元的引言中概要地阐述了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全单元教材就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
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在第8单元作单独讲述,本单元教材只是在自学园地中,安排了“持续农业”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第二,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案例论证基本原理。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分析实例入手,阐述基本原理(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并用大量事实材料进行说明。
(2)从教材结构看,本单元分别用2课时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用2课时讲述工业区域,目的是通过诸多不同类型的具体地域的分析,来论证基本原理。
这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地域性特点。
(3)讲述每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或工业区域,都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说明普遍规律的。
典型案例的选取,除考虑到其代表性外,还照顾到世界各地,以使学生从小见大,了解世界各地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情况。
(4)讲述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都尽可能举中国的实例,或联系中国以及学生家乡的实际。
第三,体现发展的观念。
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例如,教材分析区位因素,重点在于分析其发展变化;讲述农业地域类型,特别关注各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讲述工业区,专门介绍了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以及新兴工业区的发展。
第四,加强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教材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力培养方面,例如,教材通过典型地域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通过开放型活动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独立分析、判断、评价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外对比,培养学生借鉴国外生产方面成功的或先进的经验,为中国以及家乡的生产发展服务的能力。
思想教育方面,例如,发展生产应因地制宜;生产活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正确看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产上存在的差距。
本单元共9课,前4课讲述农业生产活动,后5课讲述工业生产活动。
每一种生产活动主要分3个部分:生产活动概述、区位选择和地域分析。
鉴于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另写了工业地域的形成1 课。
5.1 农业生产活动一、本课内容可看作是本单元农业部分的概述。
大纲中没有对本课内容作要求,但是,大纲要求讲述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和“农业的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需要有一些基础知识作准备。
为此,教材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投入—产出、分类等知识,合在本课讲述。
二、教材开篇阐述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并由此引申出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传播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教材阐述农作物的培植和家禽、家畜的驯化,以及它们从起源地向世界各地的传播,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一定地域的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发展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可以有多种选择。
这就为后面讲述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打下铺垫。
三、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理解农业生产特点的关键是动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逐个回答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四、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简单分析了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
投入—产出是经济学上经常运用的分析方法,地理学借用这种方法来评价生产系统经济效益的高低,从而为合理配备各投入要素以使生产系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教材在此讲述农业的投入—产出,没有从经济学意义上作更多的分析,只是考虑到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需要:第一,使学生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作常识性的了解;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增加生产资料投入和科技投入可提高农业的产出;第三,为下一课讲述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作铺垫。
五、教材把农业的历史发展安排为选学课文,简单介绍了世界农业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分布区。
学生在学习农业的分类和农业地域类型时,可对照了解各类型农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
六、教材安排讲述“农业的分类”,主要是为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作知识准备。
农业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教材采用三种经常使用的分类。
1.根据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种植业)、林、牧(畜牧业)、副、渔五个部门。
但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基本上可归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
混合农业只是农场经营的一种方式,并形成固定的农业地域类型,但不像种植业、畜牧业那样作为农业的一个部门,与种植业和畜牧业不属于同一分类层次。
2.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密集农业也称集约农业,并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资金密集型农业(如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等。
不同类型的密集农业,在后面讲述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时,将会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教材在此为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原则,重点以实例说明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及其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
3.根据产品用途,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区别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关键是看农民生产农产品的用途(自给或作为商品)。
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对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以及各类型的命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些人文地理学家把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为12种: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谷物家畜农业(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地中海农业、园艺业、乳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教材没有对世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只是参照上面的分类,选取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个类型,作为例子用框图(图5.2)的形式加以说明,为后面分析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作铺垫。
七、在教学本课前,教师可按本课“活动”要求,选择当地比较普遍的一种农业生产类型(或某种作物的种植,或某种牲畜的饲养),让学生事先做简单的咨询或调查。
活动可以穿插在课间进行,也可以在本课内容教学完毕后进行。
5.2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本课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二、教材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等知识,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了。
学生在回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容易地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本课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将有利于高中地理人文部分的学习。
区位的概念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
绝对区位指位置,相对区位指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原来的中学地理课不讲区位,而讲布局,两者都强调某一事物(如工厂)与其他事物(如原料地、市场)的空间关系,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客观存在,后者强调主观安排;前者强调微观(如某个农场、某个工厂、某个城市的区位),后者强调宏观(如农业、工业、城市的总体布局)。
但是,影响布局的因素也就是区位因素。
三、教材通过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的对比,引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阅读图5.5,使学生注意到:第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二,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而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读图的基础上,再分析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就光照来说,生物有喜阳与喜阴之分。
就热量来说,不同的热量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
就水分来说,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水分条件。
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坡度因素,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
其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
土壤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除举教材中土壤酸性的例子外,还可从土壤肥力、土壤的盐碱性、土壤层的深度、土壤的质地等方面举实例加以说明。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
对于自给农业,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各国(或各地区)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从而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四、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是科技因素是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的。
无论是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科技因素。
因此,教材没有单独讲述科技因素,而是将科技因素的影响结合在农业区位的其他因素之中。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因素的作用。
五、“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小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