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
题型:
问答题
填空题
案例分析题主要内容(.评价因子、等级、时期和范围、模型的选择)
填空: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质量评价: 是对环境的优劣所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
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2.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方案或不开发的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对
3.编制清楚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4.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
5.能够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与形式
基本功能
1判断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2预测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将要形成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3选择功能将同样具有价值的课题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哪一个更有价值
4导向功能环境评价中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 依法评价原则b) 早期介入原则c) 完整性原则d) 广泛参与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对所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报告书和审批报告书的内容和程序等方面所作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法规
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12 月通过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通过施行
主要规定和技术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构成
环境标准基础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检测方法标准仪器设备标准
我国环境标准标号的含义GB :国家强制标准
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程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分类:管理程序: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和管理
工作程序:用于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和进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程序》《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环境影响的分类筛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类管理名录》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 1.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2.评价大纲的审查
3.环境质量评价的质量管理
4. 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工作等级的确定2.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3.现状调查和评价4.环境影响预测
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新)
分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八)建议(九)附件
排污系数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称为排放系数或排污系数法。
用排污系数法估算污染物总量的关键在于单产排污系数的选取,应该选择规模、工艺、产品、产量均大体相近的生产厂的污染物排放量,作为参考数据进行计算。
三、实测计算法实测法是污染源调查中首先应该使用的方法方法只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
工程分析是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基础数据。
“工程分析”专题的作用
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1、体现政策性;
2、具有针对性;
3、应为各评价专题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
4、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的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
工程分析的方法
1、类比法: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1)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所谓一般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来源与成分、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2)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污染物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等。
(3)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包括气象条件、地貌状况、生态特点、环境功能以及区域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相似性。
因为在生产建设中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某污染物在甲地是主要污染因素,在乙地则可能是次要因素,甚至是可被忽略的因素。
类比法也常用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污系数去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但是采用此法必须注意,一定要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特征和生产管理以及外部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2、物料衡算法物料衡算法是用于计算污染排物放量的常规方法。
此法的基本原则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
其计算通式如下:
∑G投入=∑G产品+∑G流失
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时,必须对生产工艺、化学反应、副反应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成分和消耗定额。
但是由于此法的计算工作量较大,所得结果偏小,所以在引用时应注意修正。
3、资料复用法此法是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虽然此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所以只能在评价工作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
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原则上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来确定,包括:1 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2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3能源与资源用量、4污染物排放特征,5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
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用形象流程图的方式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化学反应和副反应式。
3、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
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是各专题评价的基础资料
必须按建设过程、生产过程和服务期满后(退役期)三个时期,详细核算和统计,力求完善。
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流程图,并按排放点编号,标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点统计各种因子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
统计方法应以车间或工段为核算单元,对于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则上要求实测,,实测有困难时,可以利用年均消耗定额的数据进行物料平衡推算。
(2)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在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过程中,对于新建项目要求算清两本账:
一本是工程自身的污染物设计排放量;另一本则是按治理规划和评价规定措施实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物削减量。
两本账之差才是评价需要的污染物量终排放量。
(3)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强对于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统计则要求算清三本账:第一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前现有的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第二本账是改扩建与技术改造项目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污染物排放量;第三本账是实施治理措施和评价规定措施后能够实现的污染削减量。
三本账之代数和方可作为评价后所需的最终排放量。
(4)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投入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的总量等于产出的产品和副产物以及污染物的总量。
通过物料平衡,可以核算产品和副产品的产量,并计算出污染物的源强。
说明:物料平衡的种类很多,有以全厂物料的总进出为基准的物料衡算,也可针对具体的装置或工艺进行的物料平衡,比如在合成氨厂中,针对氨进行的物料平衡,称为氨平衡。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进行物料平衡。
(5)水平衡水平衡是建设项目所用的新鲜水总量加上原料带来的水量等于产品带走的水量、损失水量、排放废水量之和。
可以用下式表达:Qf十Qr=Qp+Ql+Qw
(6)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无组织排放是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管)的无规则排放
表现在生产工艺过程中具有弥散型的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以及设备、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气中的蒸发、逸散引起的无组织排放
(7)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 风险排污包括事故排污和非正常工况排污两部分。
①事故排污的源强统计: 应计算事故状态下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作为风险预测的源强。
事故排污分析应说明在管理范围内可能产生的事故种类和频率,并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方。
②非正常工况排污是指工艺设备或环保设施达不到设计规定指标的超额排污因为这种代表长期运行的排污水平,所以在风险评价中,应以此作为源强,,,,,非正常工况排污还包括设备检修、开车停车、试验性生产等。
此类异常排污分析都应重点说明异常情况的原因和处置方法。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气象动力因子 风 大气湍流
气象热力因子 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直减率 逆 温 干绝热直减率 大气稳定度
气象动力因素--风 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叫做风(垂直方向-升降气流)
⏹
风的来向叫风向(16个方位圆周等分) ⏹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2或10min 平均)
气象热力因素--气温的垂直变化
气温直减率 (针对大气) 干空气绝热绘制温度递减率- 干绝热直减率 (针对空气团)
气象热力因素: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
气象热力因素:逆温
⏹ 逆温不利于扩散 1. 辐射逆温: 地面白天加热,大气自下而上变暖; 地面夜间变冷,大气自
下而上冷却 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
波浪型(不稳) ⏹
锥型(中性or 弱稳) ⏹
扇型(逆温) ⏹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 ⏹ 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一、地表水的自净
⏹ 地表水:是河流、河口、湖泊(水库)、海洋和湿地等各种水体的总称。
地表水的环境质量构成:水质 底部沉积物 水生生物
案例分析题 (三题)
1.案例一 (估计为地表水)
一、评价等级划分
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条件 根据:(1)污水排放量 (2)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3)受纳(纳污)水体(域)的规模 (4)水环境质量要求
几点说明:
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通常按大小划分为五个档次。
请看表1.
污水排放量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他含污染物极少的洁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2.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种情况 要是按污水中的特征污染物类型数和拟预测的水质影响因子个数界定
特征污染物类型:按污染物性质分类统计:共四类
1持久性污染物 2非持久性污染物 3以pH 表征的酸和碱 4以温度表征的热污染
❖
复杂: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污染物类型数=2 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10 ❖
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10:或者污染物类型数=1但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7 ❖ 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且拟预测的水质因子数<7。
3.受纳(纳污)水域的规模 河流以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流量划分:
大河 ≥150m3/s 中河 15~150m3/s 小河 ≤15m3/s
4.水环境质量要求 根据GB3838-2002选择适用水域水质标准。
如受纳水域的实际功能与该标准的水质分类不一致时,执行当地环保部门要求。
T z γ∂=-∂γγγγd γ> 0 ,正常分布层结=,中性层结(绝热直减率)=0 ,等温层结< 0 ,逆温层结>0, a>0 d -γγd -γγd -γγγ混合层不稳定<0, a<0 稳定中性层=0,a=0 中性稳定层<0 ,a<0 逆温,非常稳定
河流环境现状调查的评价河段范围,主要由污水排放量、河流规模确定;湖泊、水库,以及海湾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主要由污水排放量确定
2、环境现状调查时期的要求
❖不同评价工作等级与各类水域调查时期(水期)密切相关。
调查时间与水文特征、评价工作等级对应。
河流、河口、湖泊与水库一般按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划分;海湾按大潮期和小潮期划分。
对于评价等级不同,各类水域调查时期的要求不同。
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河流、河口、湖泊、水库的水环境现状调查时期:
一级评价:一般应调查丰、平、枯三个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调查平、枯两个水期。
二级评价:一般应调查平、枯两个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可只调查枯水期。
三级评价:一般只调查枯水期。
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a、点源的概况;
b、污水源强数据;
c、企业用排水状况;
d、企业废污水处理设施状况
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a、非点源概况;
b、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
c、污染负荷量;特征污染物因子及相应的排放情况。
6、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
➢(1)水质调查的原则应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2)水质参数的选择
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是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的。
所选择的水质参数包括现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放的水质。
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调查一些补充项目。
(1)常规水质参数:以GB 3838中所提出的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凯氏氮或非离子氨(总氮或氨氮)、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以及水温(13项)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污染源状况适当删减。
(2)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选定。
可根据按行业编制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择时可适当删减。
(3)其它方面参数:当受纳水域的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其调查项目可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确定,或从下列项目中选择部分内容:
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等。
底质方面:主要调查与拟建工程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4)根据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危害较大污染物、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2、预测评价因子的选择
(1)预测评价因子应能反应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的主要影响。
(2)建议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的环保要求筛选和确定。
(3)拟预测水质参数的数目应既说明问题又不过多。
一般应少于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的数目。
(4)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包括正常和不正常排放两种)、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决定其拟预测水质参数,彼此不一定相同。
(5)根据上述原则,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水质参数。
7、各类水域水质采样断面、点位的布设原则
(1)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
A、一般情况下应设置对照断面(排口上游)、控制断面和消减断面(排口下游)。
B、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按断面处河宽布设采样垂线,特大河流结合预测需要在排污口一侧适当增加采样垂线。
C、垂线上取样点的确定:按照采样垂线处水深确定水质采样点的个数和位置。
D、水样的对待二、三级评价: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
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
一级评价: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2)河口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
当排污口拟建于河口及感潮段内时,其上游需设置水质取样断面及点位。
根据感潮段的实际情况,同河流水质采样断面及点位布设原则。
3)湖泊、水库取样垂线与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根据水域规模、评价范围,由污水排放量决定采样垂线布设数量及所代表的水域面积,由垂线处水深决定水质采样点数量及具体位置。
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划分与预测时段要求
(1)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施工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2)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阶段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3)根据大型建设项目建设施工周期和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的特点,以及评价工作等级及环保要求决定是否预测建设期的地面水环境影响。
(4)根据建设项目污染(生态破坏)特征及环保要求,决定是否开展建设项目服务期满后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
各类水体简化的有关要求
(1)河流的简化要求
A、河流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B、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的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以简化为平直河流。
小河一般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C、水文特征或水质有急剧变化的河段,可在急剧变化之处分段,各段分别进行简化。
D、江心洲等的简化处理:满足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
E、人工控制河流根据水流情况可以视其为水库,也可视其为河流,分段进行简化。
(2)河口的简化
A、河口包括河流汇合部、河流感潮段、口外滨海段、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
B、除个别要求很高(如评价等级为一级)的情况外,河流感潮段一般可按潮周平均、高潮平均和低潮平均三种情况,简化为稳态进行预测。
C、河流汇合部可以分为支流、汇合前主流、汇合后主流三段分别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小河汇入大河时可以把小河看成点源。
D、河流与湖泊、水库汇合部可以按照河流和湖泊、水库两部分分段预测其环境影响。
E、河口断面沿程变化较大时,可以分段进行环境影响预测。
口外滨海段可视为海湾
4、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污染源简化包括排放形式的简化和排放规律的简化。
(1)排放形式可简化为点源和面源,排放规律可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和非连续恒定排放。
(2)在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中,通常可以把排放规律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
(3)对于点源位置(排放口)的处理,有如下的要求:
A、排入河流的两排放口的间距较小时,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位置假设在两排放口之间,其排放量为两者之和。
B、排入小湖(库)的所有排放口可以简化为一个排放口,其排放量为所有排放量之和。
C、排入大湖(库)的两排放口间距较小时,同河流情况处理。
D、海湾污染源的简化由评价工作等级定。
(4)无组织排放可简化成面源;从多个间距很近的排放口排污时,也可以简化为面源。
5、各类水质模型的适用条件
持久性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水环境)不易降解的污染物。
一般对重金属非持久性污染物是相对于持久性污染物而言进入环境(水环境)容易降解的污染物。
难与易的标准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一般有机物全部被划入到易降解的污染物质
(1)河流水质模型适用条件
A、完全混合模式适用条件(4个):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持久性污染物;
c、河流恒定流动;
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B、河流一维稳态模式适用条件(4个):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河流恒定流动;
d、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C、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包括岸边排放和非岸边排放)适用条件(4个):
a、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b、持久性污染物;
c、河流为恒定流动;
d、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D、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适用条件:
a、弯曲河流、断面形状不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b、持久性污染物;
c、河流为恒定流动;
d、连续稳定排放。
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采用相应的衰减模式。
E、S-P模式适用条件(5个):BOD的预测
a、河流充分混合段;
b、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
c、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
d、河流为恒定流动;
e、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
F、河流混合过程段: 预测范围分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上有河段。
充分混合段(定义):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
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
混合过程段(定义):是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
上游河段是排放口上游的河段。
在利用数学模式预测河流水质时,充分混合段可以采用一维模式或零维模式预测断面平均水质;在混合过程段需采用二维模式进行预测。
大、中河流一、二级评价,且排放口下游3~5km以内有集中取水点或其他特别重要的环保目标时,均应采用二维模式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
(2)常用河口水质模式适用条件
A、一维动态混合模式适用条件(4个):
a、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污染物排放为连续稳定排放与非稳定态;
d、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