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枣儿》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37e57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3.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枣儿》这篇课文。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讽刺手法对旧社会陋习揭示,以及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反映出社会现实。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旧社会陋习危害,培养正确价值观。
4. 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讽刺手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阅读理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农村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思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课文:b.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讽刺手法揭示旧社会陋习。
c. 分析课文中典型句子,体会作者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a. 出示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b. 讲解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b. 讲解练习题,分析解题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人物及其特点3. 对比、讽刺手法4. 典型句子分析5. 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课文中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b. 请举例说明作者在课文中运用对比、讽刺手法。
c. 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旧社会陋习认识。
2. 答案:a. 主要人物特点:略b. 对比、讽刺手法:略c. 旧社会陋习认识: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农村生活文学作品,如《荷花淀》等,进一步解农村生活,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2024版年度《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X
![2024版年度《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案例X](https://img.taocdn.com/s3/m/6a13c7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a.png)
学生完成与《枣儿》相关的创意作品,如绘画、手工制作、写作等, 展示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创意发挥。
口头反馈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反馈,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老师针对 其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
2024/2/2
20
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问卷调查
定期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学效果的 满意度、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建议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环保意识 的提高,农业科学领域的发展越 来越受到关注。学习枣儿的相关 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
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024/2/2
5
确定教学重难点
2024/2/2
教学重点
枣儿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及食用 方法;枣树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 治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枣儿的生长习性制定合理 的栽培方案;如何有效地防治枣树 的病虫害。
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
能力。
2024/2/2
25
实践操作能力提升
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多媒 体辅助教学等;
2024/2/2
善于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确 保教学秩序和学生参与度;
注重教学反思和总结,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团队协作与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共享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拓展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枣儿的种植和养护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未来
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拓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02
教学方法将不断创新
未来教学方法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54c09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3.png)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枣儿》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文章的语言、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民间故事,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学习。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生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进行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讲解课文难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创作背景及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生词,每个写五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少于100字。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
2. 答案:(1)见课后生字表。
(2)见课文梗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民间传说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老人等,了解民间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在阅读理解方面,注重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如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8d526e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5.png)
《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枣儿》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枣儿》。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通过描述主人公小男孩与枣儿故事,展现童年时期快乐和成长过程中启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快乐,体会成长过程中启示,培养珍惜友情、关爱他人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语言,理解课文主题。
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象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氛围,引发学生对童年生活回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节发展;(2)品味语言,关注课文中象征意义,如枣儿、小男孩等;(3)深入剖析课文主题,让学生体会童年快乐和成长过程中启示。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比喻句,如“枣儿像红宝石一样挂在树上”,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2)讲解课文中象征意义,如枣儿象征着童年快乐,小男孩象征着成长过程中勇敢与担当。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比喻句,描述自己心中美好事物;(2)结合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童年生活感悟。
6.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重点词汇和句式;3. 课文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以“我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2)分析课文中象征意义,谈谈你理解。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c605ed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a.png)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的故事,表现了”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1、思考下列问题(1)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2)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老人:老一辈农民。
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枣儿在剧中的作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c32126910ef12d2bf9e71f.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枣儿》课一等奖教案
![《枣儿》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8b26b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5.png)
《枣儿》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枣儿》一文。
文章通过讲述小主人公与枣儿的故事,描绘了我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
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生词,掌握语言知识点;分析课文结构,领会文章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词,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掌握语言知识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生词:教师讲解本课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情感,领会文章写作技巧。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儿》2. 生词:若干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作者情感:怀念故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我的故乡在北方,那里有金黄的麦田,有绿油油的菜地,还有那挂满枝头的枣儿。
每当想起这些,我就仿佛回到了童年,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品尝那甘甜的枣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加深对故乡的理解和热爱。
组织一次“我的故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4.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1)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应能够通过阅读《枣儿》一文,不仅理解表面情节,更要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
![枣儿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df9a5e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a.png)
第1篇《枣儿》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把握文中枣儿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中人物矛盾冲突。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矛盾冲突。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编剧剧情主要人物精彩看点上演时间导演”)(三)、读课文,明冲突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四)、赏读片段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227321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f.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枣儿》一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句式。
2. 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对比、象征等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故乡、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学习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挂图。
3. 生词、短语卡片。
4.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境。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词、短语及特殊句式。
4. 例题讲解:讲解对比、象征等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8.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词、短语及手法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课文大意、生词、短语、特殊句式、对比、象征手法3.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分析手法、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家乡的文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组织学生开展以“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3f9a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c.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枣儿》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章“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枣儿》这出戏剧的文本阅读、情节分析、人物理解和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枣儿》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关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通过对戏剧语言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戏剧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枣儿》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枣儿》剧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戏剧的短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例题讲解:分析《枣儿》中的人物性格,讲解戏剧语言的特点,如对白、旁白、独白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体会人物情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关系图:展示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3. 戏剧语言特点:对白、旁白、独白等4. 主题思想:亲情、友情、成长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枣儿》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戏剧作品,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组织课后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戏剧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理解《枣儿》主题思想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要求。
2. 教学难点:对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讨论与分享环节。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f528b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8.png)
b.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c.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与家乡、亲情相关的任务,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诗歌的渲染,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家乡的诗歌《故乡》,感受一下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学生朗读)
2.教师引导:家乡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枣儿》,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乡、亲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二)讲授新知
3.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家庭、亲情和友谊有强烈的关注,容易受到情感教育的感染,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4.学生在表达与创作方面,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写作技巧,但文学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知识层面:掌握课文中涉及的生字、生词,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掌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c0168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e.png)
初中语文:《枣儿》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枣儿》的主题思想,感悟亲情与时代变迁。
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关注社会现象,提高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尊重与珍视。
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变迁,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亲情与时代变迁。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品味文学美。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细节,感受人物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亲情类课文,如《背影》等,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枣儿》,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与时代变迁,讨论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品味文学美。
4.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亲情?课文反映了哪些时代变迁?你认为课文中的“枣儿”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不少于500字。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对亲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3.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增加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情感。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等,给予及时反馈。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5d1c2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c.png)
《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儿》(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这是一堂中学语文课,学生学习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必修选修材料《枣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短文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词汇和句型,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能力目标:从本文中发现表达方式、使用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来加深理解,考虑故事内涵等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短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爱国者的忠诚和坚守精神。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先通过试听环节,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生僻汉字、熟悉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等。
2.阅读分析: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读《枣儿》的大意,然后就故事背景、人物性格、故事的主要情节、冲突及其他问题进行讨论、阐释。
提出一些扩展式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1)武王的出仕以及感恩报答散(2)王季的生命境界和人格魅力(3)枣儿的感受和成长过程3.表达讲解:教师通过教学幻灯片介绍以及对文本语言、修辞运用及其他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4.扩展练习:教师准备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例如:完形填空、选择题、阅读理解等,并及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答。
5.语言实操:引导学生根据《枣儿》文本内容创作一篇“我的收获”小作文,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方法和能力。
6.课后作业:学生应根据“我的收获”小作文的写作轮廓,结合实际经历,再次深度感受《枣儿》的情感和智慧,并自主完成一篇作文。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39f584b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8.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戏剧欣赏与表演》,详细内容为《枣儿》一剧。
本剧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枣儿及其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坚强与善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剧本的背景和情节,感受剧本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2. 学习剧本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演技巧。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剧本、角色分配表、表演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2. 情境引入:讲述剧本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3. 剧本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剧本,感受剧本的语言特点;4. 例题讲解: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关系,讲解剧本的语言表达技巧;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本情节;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剧本编写一段对话,巩固剧本语言特点;8. 作业布置:安排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枣儿》2. 人物关系图3. 剧本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枣儿》剧本,编写一段对话,体现人物性格和剧本语言特点;2. 答案示例:(枣儿娘与枣儿对话)枣儿娘:枣儿,你看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咱们家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吗?枣儿:娘,别担心,咱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红军的保护,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剧本,如《雷雨》、《茶馆》等,进一步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剧本的语言特点和表演技巧;2. 教学重点:剧本情节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分析;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本情节;4. 作业设计:编写一段对话,体现人物性格和剧本语言特点。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6a8e65f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0.png)
《枣儿》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枣儿》一文主要内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感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生动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奶奶和小团圆之间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创作背景。
2.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中生动描写,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家乡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枣儿》。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文章基本情节,同时注意文章中细节描写。
3. 分析课文:a.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奶奶和小团圆形象特点,探讨他们之间感情。
b. 语言特点分析:挑选文章中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c.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一段描写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生动描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中一段描写进行仿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枣儿》——家乡情,祖孙情。
2. 人物形象:奶奶——慈爱、勤劳;小团圆——天真、善良。
3. 语言特点:生动描写、情感真挚。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学习内容,以“家乡回忆”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附加作业:收集关于萧红作品,解她创作风格,下周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例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但在语言特点分析方面,部分学生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萧红《兰河传》,深入解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物形象分析1. 提供文中具体描述,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奶奶慈爱和勤劳语句,以及展现小团圆天真和善良细节。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枣儿》优质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17f8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7.png)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材内容分析与解读 • 教学方法与手段设计 • 课堂互动环节安排 • 作业布置及评价方式 • 板书设计和课件资源推荐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Chapter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文《枣儿》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枣儿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及用法。
制作技巧
注意色彩搭配、字体大小、动画效果等,使课件更加美观和易用;同时,要注重课件的实用性和交互性,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
图文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 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素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 地理解课文内容。
配音配乐
通过添加背景音乐和课文 朗读等音频素材,营造更 加浓郁的学习氛围,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
互动游戏
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互 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创新性活动设计思路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增强 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能力。
辩论演讲
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辩论或演讲,培养学生的思辨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创作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创作,如续写、改写等,培养学 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04
课堂互动环节安排
提问引导 通过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积极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 力。
情境创设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 受、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 力。
拓展延伸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9枣儿》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9枣儿》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25b48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a.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19枣儿》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9枣儿》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寓意深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可能有限,对于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变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氛围。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人物形象分析、社会变迁等。
2.视频:准备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作业: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c3390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0.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枣儿》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句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枣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典查阅生词。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情感体会:讨论作者通过对枣儿的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生字词: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3. 重点句子: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2. 答案:(1)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故乡枣儿的回忆和思念之情。
(2)例:比喻:“枣儿像红色的玛瑙”;拟人:“枣儿在树上笑盈盈地望着我们”;排比:“枣儿甜、脆、香”。
(3)示例:秋天到了,枣儿红彤彤的,像一颗颗红色的宝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1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1](https://img.taocdn.com/s3/m/2e24e25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d.png)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章《散文撷英》中,深入学习《枣儿》这篇文章。
该文章为作家萧红所作,描述她在东北农村生活片段,以及与枣儿树相关几则小故事。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与枣儿树感情,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字词、句式、段落结构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鉴赏水平。
3. 通过文章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培养他们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理解,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教学重点:文章字词、句式、段落结构等基本知识学习,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与大自然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文章字词、句式、段落结构,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大自然故事,体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5.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难点、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6. 随堂练习: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字词、句式、段落结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抄写课文中重点词语,并解释其意思。
模仿文章写作手法,以“我大自然朋友”为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见课后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散文基本知识,能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美好,提高他们写作水平。
同时,推荐阅读萧红其他作品,进一步解她写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https://img.taocdn.com/s3/m/e6d08e6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a5.png)
《枣儿》优质教案新人教版九下3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6课《枣儿》。
教学内容包括:戏剧的基本知识介绍,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具体章节为教材第五单元戏剧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如剧本、角色、舞台等。
2. 培养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情节及主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剧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
重点:戏剧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剧本情节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枣实物,引发学生对“枣儿”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剧本。
3. 情节梳理:让学生复述剧本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全班分享。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剧本中找出主题,进行讨论。
6. 例题讲解:分析剧本中的一段对话,讲解如何从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编写一段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六、板书设计1. 戏剧基本知识2. 剧本《枣儿》人物关系图3. 人物性格分析4. 剧本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剧本《枣儿》,分析其中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性格,并说明原因。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提高戏剧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学生分析剧本人物、情节及主题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主题。
3. 教学过程中的情节梳理、人物分析、主题探讨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性格及原因的论述。
一、教学目标中分析能力的培养(1)人物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从中推断人物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枣儿》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
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
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
(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
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
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