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美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世界近代史(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世界近代史(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理解法国革命的彻底 性和意义。 2.掌握《人权宣言》的内容及作用,比较《权利法案》、 《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异同。 。(高频考点,重 点掌握) 3.掌握拿破仑的额主要活动,能客观评价拿破仑。 4.了解珍妮机、蒸汽机等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改进,推 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高频考点,重点掌握) 5.通过列举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认识这些交 通工具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频考点,重点掌 握)
一、复习目标 1.介绍但丁的《神曲》和达· 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 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 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重点理解) 2.掌握《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 本内容,会比较他们的异同点(高频考点,重点掌握) 3.认识英美法三次早期资本主义革命对人类历史产生 的深远影响。(重点理解) 4.正确评价华盛顿、拿破仑等重要历史人物,掌握正 确评价历史人物法 5.了解珍妮机、蒸汽机等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的方展。(高频考点,重点掌握) 6.通过列举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认识这些 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高频考点,重点 掌握)
7.《独立宣言》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 P74 8.《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 评价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他领 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 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 “国父”。同时,领导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 法,建立起联邦制、总统制国家,确立了资 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5.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
任何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都有一个渐进的 过程,法律制度个民主过程都是在历史的 发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

论近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09020812 09财务管理1班黄清清【摘要】社会生活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社会进步的各个方面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社会内部新兴力量;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思想启蒙及思想运动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比较(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包括的方面社会生活,包括的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应,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

(二)衣的变化男人的衣服由原来单纯的穿着长袍马褂变为穿西装,改良的中山装;女子则由原来的妇女衣袖及襟多尚镶边变为穿着改良的旗袍。

(三)食的变化米粟薯芋为食料大宗,上户每饭必鱼肉,烹调精良;中户饭食不缺,蔬多而肴少;下户以粟粥薯芋为主要食品,间亦炊饭。

一般农民多属下户。

卷烟、汽水、饼干、牛乳之属清季始渐输入,迄今日盛,城市居民消费较多。

;西餐,葡萄酒、白兰地亦成为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

(四)住的变化由“房屋皆属旧式,洋式绝无,除少数巨家有特殊布置外,普通多用三间式,中一间作大厅,左右两间作住房。

二间式亦同。

乡村房屋大都分作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畜牛、马。

客民居山,多住茅屋,间用瓦。

”变为居住大院、里弄;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别墅,其中独院式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五)行的变化由原来的“无船舶往来,公路未开,无车辆置备。

有余之家用轿、马,一般平民多步行。

”变为铁路,轮船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中国社会内部新兴力量的推动作用(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使得人们都能够更加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

(三)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对近代社会的作用清政府在洋务运动时期派遣一批幼童出访留学,其中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留学生都对近代中国的交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作用20世纪60-90年代,涌现出一批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张謇、荣氏兄弟。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中国近代社会⽣活的变迁1、西式服饰传⼊中国,引发服饰变⾰,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是中西服饰并⾏。

2、允许⾂民⾃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不是⾟亥⾰命后。

3、清朝缠⾜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持缠⾜,还多次下令废除缠⾜。

4、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是英国。

5、中国近现代社会⽣活风俗习惯之最:(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2)《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的中⽂报刊,《点⽯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3)《定军⼭》是中国⼈第⼀次尝试⾃摄影⽚;《难夫难妻》是中国第⼀部故事影⽚;《歌⼥红牡丹》是中国第⼀部有声电影。

(4)1872年近代第⼀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标志着中国新式⽔运业的诞⽣。

(5)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条电报线,成为中国⾃办电报的开端。

(6)1881年,中国⾃建的第⼀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7)2003年中国电话总⽤户量居世界第⼀。

6、报刊、影视、互联⽹的发展给⼈们⽣活⽅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们的政治⽣活,影视主要满⾜⼤众的⽂化娱乐⽣活,互联⽹全⽅位、彻底地改变着⼈们的⽣活⽅式。

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活变化的特点1.近代社⽣活变化受西⽅⽂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彩2.中西合璧、⼟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活⽅式、传统习俗⼏乎未变,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化冲突,⼜有东西⽂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5.50-70年代⼈民⽣活基本保障,有较⼤改善,但总体变化不⼤(简单、朴素)6.80年代后⼈民物质⽣活和精神⽣活发⽣翻天覆地变化(根本改观),⽣活质量不断提⾼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活变化的因素1.鸦⽚战争后,由于西⽅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先进的⽣产⽅式、⽣活⽅式和习俗(⽂化影响)传⼊中国(西⽅⽂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促进4.近现代⼯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平提⾼(现代社会⽣活变化的根本原因5.西⽅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由平等观念等深⼊⼈⼼6.科技⽔平进步,物质产品、⽣活⽤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理8.先进中国⼈认识到⾃⾝落后,主动向西⽅学习,进步⼈⼠的⿎吹与提倡▲影响中国社会⽣活和习俗变化的重⼤事件有哪些呢?▲鸦⽚战争:西⽅侵略、西⽅⽂明和⽣活⽅式传⼊▲洋务运动:兴办洋务、近代⼯业、教育等▲维新变法:向西⽅学习,发展⼯商业,为实现强国⽬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亥⾰命:推翻帝制,建⽴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新⽂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新中国成⽴:⼈民当家作主,⽣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改⾰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益接轨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近代:①随着⼯业⾰命的扩展,其最新的成果传⼊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列强为满⾜侵华的需要,扩⼤在华利益,达到控制中国⼴⼤地区,加强控制、镇压中国⼈民的反抗的⽬的,争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③先进的中国⼈为改变中国落后⾯貌,救国救民,开始向西⽅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④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近代欧美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代欧美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代欧美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社会,人们的消遣活动、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陈规陋习和清规戒律被打破了,各种娱乐活动重新兴起。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服饰不仅成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代表了一定时期人类文化的积淀。

17世纪后半期,第一批时装商店出现在巴黎。

1672年,在巴黎出现第一本定期介绍服装式样的刊物《风流信使》,及时向世界各地传播巴黎的时装信息。

1794年,在伦敦出版的《时装画廊》刊登了服装设计效果图。

1850年,英国的《时装世界》刊有服装裁剪图。

19世纪末,法国人玛丽穿着她英国大夫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服装模特儿。

17世纪的欧洲女服上身是紧身衣,下裙大部分仍采用裙撑。

即使没有裙撑也要用肥大多褶的数层裙子来衬出细腰。

18世纪,裙撑和紧身衣十分流行,大裙撑使妇女活动非常不便,而且,为了有一个苗条的身材,小女孩从十一、二岁起就被迫束腰,长大后多导致骨盆变形。

随着钢丝弹簧的出现,人们设计出后裙撑,使妇女们终于可以自如地坐在椅子上了。

18世纪末,裙撑不再流行,女服开始趋向简朴。

随着交通的发展,户外活动和旅行的增加,更轻便的女性服装也逐渐出现。

19世纪末,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少数妇女像男子一样开始穿长裤。

为了适应上流社会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轻便实用的款式丰富起来。

缝纫机开始广泛用于服装制作,服装工厂在欧美大量出现,促使服装更进一步地简洁化。

长期以来女服的中心在巴黎,而男服的中心则在伦敦,当时衣着考究的男士都是到伦敦制服装的。

英国工业革命后,男服逐步摆脱了法式男服繁琐华丽的特点,开始表现男子的绅士气派,并吸取军服的特点向简洁、齐整方向发展。

英国男服成为世界男服的样板。

近代的童装基本上是成人服装的微缩型,没有儿童的特点。

小女孩长到十来岁,就要穿上紧身胸衣,小男孩的服装与成年男子基本一样。

水手服已在孩子中流行起来,虽然它在童装中占有相当比重,但也只是当时水兵军装的翻版,改动不大,也没有多少儿童化趋向。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世界近代史(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主题一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资产阶级

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世界近代史(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主题一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资产阶级

K12教育课件
17
研考点·学易 栏目索引
3.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
不同
背景
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都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阻碍;国家都面 美国分裂危机;俄国统治危机;日本内忧外患 临危机
高潮 命
结束标志
重要文献
历史意义
斯图亚特王朝的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1640—③1688年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④克伦威尔 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1649年,⑤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成立⑥共和国 ⑦光荣革命 ⑧《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推翻了⑨封建君主专制,逐渐确立了⑩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扫除障碍。对欧 洲和北美产生重要影响,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K12教育课件
9
考点5 美国独立战争(识记、理解) 「3年1考」
研考点·学易 栏目索引
美 根本原因 英国①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②1775—③1783年


开始标志
1775年④来克星顿枪声

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建立大陆军

建国
大陆会议发表⑤《独立宣言》
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
胜利
约克镇战役
考点6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识记、理解) 「3年1考」
法 背景
国 经过 大



拿 拿破仑
破 及其帝国


国 历史意义
波旁王朝的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②巴士底狱 1789年通过③《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权等基本原则 1793年④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推上断头台,推翻君主统治 ⑤雅各宾派专政。粉碎⑥外国武装干涉:普鲁士、奥地利、反法同盟 1799年,拿破仑⑦发动政变,组建政府 ⑧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拿破仑法典》:体现了⑨自由平等和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很多国家民法以其为参照蓝本 (1)国内:a.摧毁了法国的 封建统治;b.传播了资产阶级 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2)国际:a.震撼了整个欧洲的 封建制度,并予以沉重打击;b.推动了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资产阶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 民族解放运动

西方生活方式

西方生活方式

西方生活方式
西方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因为它代表着现代化、多样性和个人自由。

西方生活方式包括了许多方面,从饮食习惯到社交活动,再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首先,西方生活方式在饮食方面非常注重多样性和健康。

西方人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食物,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他们也非常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注重膳食均衡和健康饮食。

此外,西方人还注重餐桌礼仪和社交餐饮,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美食,享受社交活动。

其次,西方生活方式也体现在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上。

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空间和自由,他们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包括派对、聚会、音乐会等。

此外,西方人也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户外运动,比如跑步、骑行、滑雪等,以保持健康和活力。

除此之外,西方生活方式还体现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

西方人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

此外,西方人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社区,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

总的来说,西方生活方式代表着现代化、多样性和个人自由,它包括了饮食习惯、社交活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西方生活方式不仅在西方国家受到重视,也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和开放的生活态度。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以文治国

义 礼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日本人以前是要 做…… 我很传统,不希望 了我们的命,但韩国 忘记自己的文化。
人却是要我们的魂 。
山东曲埠祭孔 ——成龙
女装:旗袍 旧式:宽松肥大 新式: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 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 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2、丧葬礼俗
大学生和大中学校 的老师,则多是上 身穿长袍、下身穿 西式裤子、脚穿布 鞋。到民国中后期, 这么一种穿着打扮, 俨然已经成了知识 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 顺 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 遵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 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 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民国政府《剪辫 通令》
服装、饮食、建筑 和风俗礼仪是一种 记忆,也是一种语 言,它们的变化以 剪发、放足、 非文本的方式记录 鞠躬、握手等 着社会政治、经济 及文化的变迁。
建筑
社会 风俗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第29 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习题

第29 课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习题

第29 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习题一、基础题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哪些方面?2.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3.近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怎样的?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角色的影响有哪些?二、分析题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是哪些方面?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逐渐改变,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变化,知识普及程度从而得到提高。

2.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城市成为了经济中心,贸易和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城市文化,社会层次、商业、娱乐和社会福利开始形成;•城市化带来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普及教育及文化机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机会,提高了社会整体素质和智力。

3.近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怎样的?近代家庭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变为核心家庭;•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婚姻从传统的父母匹配变为自由选择;•家庭生活节奏更加紧密,家务活和孩子的教育需要亲自操持,增加了人们的工作繁忙程度;•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妇女逐渐成为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工作者。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角色的影响有哪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女性角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女性开始获得教育机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知识和技能;•家庭:由传统的家务劳动者转向职业女性,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婚姻观念:婚姻选择权越来越多,女性拥有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的自由。

三、拓展题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族群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年轻人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3.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医疗、保健和饮食习惯有何影响?。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近代服饰:多元化与土洋并存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剧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 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
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男女平等式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征婚人章太炎
大男子主义式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 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3.激情岁月 朴素衣着
50年代的时尚: 列宁装
50年代女性的 又一时尚——
布拉基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60 年 代 的 流 行

4.改革年代 无限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请给它一个主题吧!
流 行 酷 时 装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鸦片战争 后——新中
西服的传入
旗袍的演变
中山装
你知道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么?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 维(礼、义、廉、耻)。
中西合璧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 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 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 平统一之大义。
• 现代婚姻习俗:
(建国后)

第1213课近代社会生活、交通、通迅

第1213课近代社会生活、交通、通迅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三)、报刊创办: 1、19世纪出现 2、报刊的主要功能:政治宣传、信息咨询、娱乐 3、1872年《申报》创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四)、电影的发展:
1、19世纪末传入 2、1905年第一次试拍《定军山》 3、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4、1931年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一)、服饰变化: 1、中国:长袍马褂(体现地位、权力、品德修行) 2、西方:西服革履(体现民主、平等、自由) 3、中西合璧:中山装、旗袍 4、服饰的选择: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经济能力
(二)、“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1、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2、康有为在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五)、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以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 2、婚丧礼仪
第13课
近代的交通和通迅
连山高级中学——莫新侯
一、铁路的发展
(一)、铁路的优势: 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
(二)、铁路修建成就: 1、1881年唐胥铁路(第一条处建铁路)
2、1909年京张铁路(詹天佑设计) (三)、铁路修建引发的思想观念变化:
反方:
正方:
二、水运与航空
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新式航运业诞生) 2、1918年开始研制水上飞机(福建马尾造船厂)
三、通迅业的发展
1、1896年清政府成立邮政局 2、1913年驿站撤销 3、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4、1877年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第12课
近代社会生活
连山高级中学——莫新侯
一、变迁的原因、区域和意义反映
(一)、于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变化只在 通商口岸、沿海城市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原因: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3)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A、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B、原因:西方人来华3、居室建筑的演进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4、习俗风尚的变革A、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B、表现: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探究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材料: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

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

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

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B、革命思潮的推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变迁的主要趋势: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跟踪训练: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2、“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①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 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 ②社会习俗:勤俭节约、_无__私_奉__献__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改革开放后 ①物质生活:a.衣: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b.食:1987年已基本解决了 温__饱__问__题__,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c.住:1995年国 家在城镇启动了“_安__居_工__程__”。 ②社会习俗:_休__闲_娱__乐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注重环保、注重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隐性深挖 必修2教材P66《粮票、布票和油票》图片 可以得出: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 物资匮乏;②粮、布、油等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的 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上__海____等大城市。 ②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公路交通发 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 围内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 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洋务派创办_轮__船_招__商__局_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20世 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 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 深。
•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 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 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 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 色。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070,欧洲近代生活的变迁

070,欧洲近代生活的变迁

070,欧洲近代生活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变产生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变革中,直接因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其深沉原因有科技革命促成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的完全建立,以及民主政治兴起,西方殖民地空前扩大等一系列因素。

工业社会形成空前的社会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变,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历史进程,有五光十色的丰富内容,也存在巨大的阴暗面。

有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不要忘记,也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欧美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
近代社会,人们的消遣活动、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陈规陋习和清规戒律被打破了,各种娱乐活动重新兴起。

随着人类的发展进步,服饰不仅成为人类生活的需要,还代表了一定时期人类文化的积淀。

17世纪后半期,第一批时装商店出现在巴黎。

1672年,在巴黎出现第一本定期介绍服装式样的刊物《风流信使》,及时向世界各地传播巴黎的时装信息。

1794年,在伦敦出版的《时装画廊》刊登了服装设计效果图。

1850年,英国的《时装世界》刊有服装裁剪图。

19世纪末,法国人玛丽穿着她英国大夫设计的服装进行表演,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服装模特儿。

17世纪的欧洲女服上身是紧身衣,下裙大部分仍采用裙撑。

即使没有裙撑也要用肥大多褶的数层裙子来衬出细腰。

18世纪,裙撑和紧身衣十分流行,大裙撑使妇女活动非常不便,而且,为了有一个苗条的身材,小女孩从十一、二岁起就被迫束腰,长大后多导致骨盆变形。

随着钢丝弹簧的出现,人们设计出后裙撑,使妇女们终于可以自如地坐在椅子上了。

18世纪末,裙撑不再流行,女服开始趋向简朴。

随着交通的发展,户外活动和旅行的增加,更轻便的女性服装也逐渐出现。

19世纪末,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少数妇女像男子一样开始穿长裤。

为了适应上流社会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轻便实用的款式丰富起来。

缝纫机开始广泛用于服装制作,服装工厂在欧美大量出现,促使服装更进一步地简洁化。

长期以来女服的中心在巴黎,而男服的中心则在伦敦,当时衣着考究的男士都是到伦敦制服装的。

英国工业革命后,男服逐步摆脱了法式男服繁琐华丽的特点,开始表现男子的绅士气派,并吸取军服的特点向简洁、齐整方向发展。

英国男服成为世界男服的样板。

近代的童装基本上是成人服装的微缩型,没有儿童的特点。

小女孩长到十来岁,就要穿上紧身胸衣,小男孩的服装与成年男子基本一样。

水手服已在孩子中流行起来,虽然它在童装中占有相当比重,但也只是当时水兵军装的翻版,改动不大,也没有多少儿童化趋向。

法国饮食源远流长,以烹调精致、用料讲究、色香味俱佳而著称,更以多种不同的烹调方式享誉世界。

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形成了一个重要而又不断发展的宴会外交。

这些精心安排的珍馐佳肴被世人称为法式宴会,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法国大革命后许多贵族的私人厨师因主人流亡国外而失去工作,纷纷“下海”开餐馆,高级烹好从此走上社会。

法国人对于饮食持十分严肃的态度。

在法国,人人都听说过瓦泰勒的故事。

瓦泰勒是一个城堡的主人,在一次宴请法王路易十四的宴会上,瓦泰勒因准备的烤肉和鱼未能满足客人的需要而羞愧难当,当即拔剑自杀。

法国人十分注重菜肴原料的质地、鲜度,用料多选活的和新鲜的。

法国菜讲究烹调汤及酱汁调配,同时讲究营养的合理组合和色彩的巧妙搭配,菜肴装盘时,呈现出各种使人赏心悦目的图案。

法国菜常把酒当作必需的调料,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酒,香味诱人。

在法国菜肴中,不仅把酒用作烹调调料,而且还把葡萄酒、啤酒作为法国菜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法国菜上菜程序多为开胃菜、汤、主菜、生菜沙拉、甜点及各种餐间饮用的酒类。

咖啡于17世纪中期进入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法国国王克雷门八世曾说:“虽然是恶魔的饮料,却是美味可口”。

18世纪巴黎的几百家咖啡馆是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新的文学、哲学与艺术和无数的思想家及哲学家在咖啡馆里孕育和诞生。

18世纪,法国最有名的咖啡馆是普洛可甫咖啡馆,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革命三位著名人物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都是这里的常客。

当年,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等都曾在这里撰写,还有大革命时具象征意义的红白蓝三色帽也在这里第一次出现。

据说拿破仑也曾来此,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军帽。

后来,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聚会畅谈的社交场所,其中就有著名的雨果、巴尔扎克等人,以至后来有一本文学刊物就命名为《普洛可甫》。

而在英国伦敦的咖啡馆,当时只有男人能进入。

咖啡馆是绅士们理想的社交场所,男人们在此谈论政治、文学等话题,有些人甚至不回家。

因此,有许多主妇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将咖啡馆关闭。

男士们当然提出异议,称这是“女人喝不到咖啡”、“不满他们喝咖啡”才提出的要求。

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却为英国咖啡史留下一则趣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