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用平胃散
刘渡舟云“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非柴平汤莫属。”活血健脾汤。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刘渡舟云“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则非柴平汤莫属。
”活血健脾汤。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刘渡舟活血健脾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医案刘渡舟活血健脾汤【组成】柴胡、枳实、白芍各12g,人参、炙甘草、白术、茯苓、五灵脂、蒲黄各10g。
【用法】先以水浸泡方药约30分钟,然后用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煮30分钟;每日1剂,分3次温服,6剂为1个疗程,需用药5~7个疗程。
【功效】健脾益气,行气活血。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理气;枳实行气降浊;白芍缓急止痛;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益气渗利降浊;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止痛;炙甘草益气缓急止痛。
【加减】若气郁甚者,加陈皮、青皮,以行气解郁;若瘀甚者,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气虚甚者,加黄芪、山药,以健脾益气;若不思饮食者,加砂仁、豆蔻,以醒脾化食等。
【医案】张某,男,55岁,教师。
以反复右胁下疼痛10余年,加剧3天为主诉,于2000年8月10日就诊中医科。
患者10余年来,反复右胁下疼痛,曾就诊市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经治疗病情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
3天来因劳累、过食油腻之品而诱发。
刻诊:右胁下剧痛,坐卧不安,疼痛放射至右肩胛部,胆囊区疼痛拒按,同时伴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3天未行,小便短赤。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
B型超声提示:胆囊液性暗区增大,胆囊壁增厚。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2×10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胁痛。
此乃湿热内蕴,肝胆失疏,气血瘀滞,热结阳明,不通则痛。
治以化瘀行气,清热通滞。
上方2剂,水煎内服。
二诊,右胁下疼痛显著减轻,发热减退,大便稀溏,每日2~3次,无恶心、呕吐。
按上药去甘草,加蒲公英20g,续服5剂。
右胁疼痛消失,诸症显著缓解。
【方源】引自《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彭子益说少阳是无腑症而有经症。
现代医学可见少阳腑症,是指胆结石或者胆囊息肉之类的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属于处理胆腑的方子。
刘渡舟平胃散医案(一)
刘渡舟平胃散医案(一)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经验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
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
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证。
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治疗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等证。
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
平胃散医方
平胃散医方提纲:消导之剂功能:利湿散满出典:局方组成:陈皮、苍朮、厚朴、甘草,加姜枣煎。
(4)主治: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方义:足太阴阳明药(1)苍朮:辛烈燥湿而强脾。
(2)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2]。
(3)陈皮:辛温利气而行痰。
(4)甘草:中州主药,能补能和,蜜炙为使,泄中有补,务令湿土底于和平也。
加减法:(1)伤食:加神曲、麦芽、或枳实。
(2)湿胜:加五苓。
(3)痰多:加半夏。
(4)脾倦不思食:加参耆。
(5)痞闷:加枳壳、木香。
(6)大便秘:加大黄、芒硝。
(7)小便赤涩:加苓泻。
(8)伤寒头痛:加葱豉取微汗。
加减方:检核方加半夏、藿香。
治胃寒腹痛呕吐,及瘴疫湿疟。
(83-1)(局方)(2)人参养胃汤:上方再加人参、茯苓、草果、生姜、乌梅。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夹食停痰,岚瘴瘟疫,或饮食伤脾,发为痎疟[3]。
(3)除湿汤:本方合二陈,加藿香。
治伤湿腹痛,身痛,足软,大便溏泻。
(4)和解散:本方加本、枳壳、桔梗。
治四时伤寒头痛,烦燥自汗,欬嗽吐利。
(局方)。
(5)对金饮子:本方一两,加桑白皮一两。
治脾胃受湿,腹胀身重,饮食不进,肢酸肤肿(检核-84-2)。
(6)厚朴温中汤:本方除苍朮,加木香、草蔻、干姜、茯苓。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4]。
(7)加味平胃散:本方加麦芽、炒曲(检核-82-2)。
治宿食不消、吞酸嗳臭。
口诀:(1)平胃散-治^脾有停湿,^痰饮痞膈,^宿食不消,^满闷呕泻。
-陈厚甘苍(2)并未上-婢谈宿满-陈后赶场注:(1)土湿太过,木邪乘所不胜而侮之,脾虚不能健运,故有痰食留滞中焦,致生痞满诸证。
胃寒则呕,湿盛则泻,岚瘴水土之病,亦由胃虚故感之也。
(2)苦降能泻实满,辛温能散湿满。
(3)老疟也。
(4)散以辛热,佐以苦甘,渗以甘淡,气温胃和,痛自止矣。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52、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
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
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
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
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2)大实类虚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1岁。
患者头晕体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已。
自以为体虚而前来求开补药方。
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
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其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
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
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
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
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
【解说】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操屎的程度。
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
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
但腑气不通,邪实于内,反见虚赢之象者,却不容易辨认。
曹颖甫用大承气汤治头痛,认为是“阳明燥气上冲及脑”;本案用小承气汤治头晕,辨为“燥热上熏,干扰清阳之位”。
二者方证虽然不同,但其辨证思路及治法的选择则基本一致。
这类情况临床不属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
刘渡舟应用柴平汤的经验柴平汤首见于《景岳全书》,为《伤寒论》小柴胡汤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合方而成,小柴胡汤称之为经方(古方),平胃散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时方(今方),经方与时方合用,刘渡舟教授称之为“古今接轨方”。
本方古人原用做治疗湿疟、食疟等病,证见发则寒热,一身尽痛,脉濡,尚未见治疗胃病之论述,刘渡舟教授在《肝病证治概要》一书中根据“疟发少阳”,少阳多郁,湿困脾运,停食而滞的病机,借用本方治疗肝郁夹食之证,颇有疗效。
刘渡舟教授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只要符合以上病机,均可应用。
下面将导师刘渡舟教授运用本方的经验简介如下。
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改变。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痞证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伤胃及禀赋不足等,病变机理多认为是脾气虚弱、胃阴受损、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热等,治疗多采用健脾益气、滋养胃阴、清热化湿、疏肝和胃等方法。
慢性胃炎的病位在胃,而胃病的致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情志。
因胃为水谷之海,故饮食因素就成了胃病的第一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脾胃之病由是而生。
而情志因素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脾为之虚,肝为之实,肝气乘脾犯胃,发为本病。
据临床所见,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多与情绪关系密切。
从中医理论讲,肝主疏泄,脾胃的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但影响脾的升清,而且也能影响胃的降浊;另一方面,肝能生成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消化,而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而各种疾病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畅,对情绪刺激的耐受性就高,乃能使气血和调,心情舒畅,百病不生。
刘渡舟肩周炎的经方治疗汇集名医验方
目录刘渡舟肩周炎的经方治疗 (1)肩周炎中医辨证论治 (1)五积散《和剂局方》 (2)肩周炎中医治疗方法 (3)羌活胜湿汤治疗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引起头痛 (4)柴胡桂枝汤治疗肩周炎 (4)皮外五官与经方:肩周炎的治疗经验 (5)鸡血藤通络重用调治肩周炎有特效 (5)肩周炎的中医调理处方 (8)肩周炎名中医治十二方 (9)肩周炎中医辨证治疗 (30)中医对肩周炎的辨证论治 (32)肩周炎中医辨证论治 (36)肩周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36)肩周炎名中医治 (37)肩周炎中医治疗方法 (38)舌头周围有齿痕中医辨证来调理 (39)肩周炎治疗桂枝汤加味 (40)经方《葛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40)名医名方肩周炎验方成肇仁 (41)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 (42)胡希恕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肩周炎 (43)芍药甘草汤案 (44)木防杞汤汤案 (45)《古今录验》续命汤案 (45)焦树徳经方葛根汤治疗颈椎病、肩周炎 (46)痹证的经方治疗 (47)经方加味【桂枝汤】辨证加减治疗肩周炎 (50)刘渡舟肩周炎的经方治疗【病例概况】于某,男,43岁。
1993年11月29日初诊。
左侧肩背疼痛酸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
刘老会诊时,患者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出汗,背部发紧,二便尚调。
视舌质淡,舌苔薄白,切其脉弦。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枚,片姜黄12克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
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
【按语】刘老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
肩部为少阳经,肩痛多用小柴胡汤和解。
刘渡舟时方集锦——三子养亲汤案
李某某,女,61岁。
1999年11月3日初诊。
高血压病,胁背胀疼,周身窜疼,腿沉疼,足背疼,手麻,身发颤,胸脘憋闷有压榨感,自觉气往上冲,口苦口黏,头晕,尿黄。
舌红,苔白。
用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16g、黄芩10g、桂枝14g、白芍14g、半夏10g、生姜10g、党参6g、炙甘草6g、大枣12枚、栀子10g、丹皮10g。
7剂。
1999年11月10日二诊。
身痛、身颤减轻。
胸闷,呃逆,手麻,皮下结节硬痛。
用柴胡桂枝汤合三子养亲汤。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4g、党参10g、炙甘草10g、生姜5g、大枣7枚、桂枝15g、白芍15g、莱菔子10g、紫苏子10g、白芥子10g。
7剂。
辨证用方思路:一诊抓主证口苦、头眩、胸脘憋闷辨为小柴胡汤证,再据周身窜痛,气冲,辨为柴胡桂枝汤证。
用柴胡桂枝汤。
尿黄,提示肝胆郁热,仿丹栀逍遥散法加丹皮、栀子。
二诊抓主证皮下结节、手麻,辨为痰结皮下、痰阻经脉,用柴胡桂枝汤合入三子养亲汤化痰散结。
特别提示:之一,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肝气窜,或疼痛而为窜痛者,是刘渡舟先生的经验用法,本案即是一例。
之二,三子养亲汤是刘渡舟先生常用时方之一,常用慢性咳喘关节炎皮下结节等疾病!摘自张文选《跟刘渡舟学用经方》三子养亲汤出自《韩氏医通》药物组成:紫苏子、莱子各9g,白芥子6g。
功效主治: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治痰壅气滞所致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苔白腻,脉滑。
方解:本方为年老中虚,运化失常,食少痰多,咳嗽喘逆之证而设。
治宜降气消食,温化痰饮。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
诸药合用,共奏降气快膈,化痰消食之功效。
药理研究:祛痰,平,抗细菌,促进消化及肠蠕动。
其中紫苏子、莱菔子抗菌,紫苏子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减少支气管粘膜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莱菔子、白芥子祛痰,促肠管蠕动。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支气管肺炎(痰浊闭肺型)治宜开肺化痰,降气泄浊。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平胃散 - 来源
平胃散 - 辩证要点 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 平胃散 - 病机 湿困脾胃,阻滞气机 湿困脾胃,阻滞气机.
平胃散 -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 平胃散 -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平胃散 - 主治
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 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 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 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 缓
按语:刘渡舟教授为我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 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年,具有 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为人宽厚,传授弟子无隐无 晦,凡从其学者,皆能得其真传,每遇刘老应诊 之时,不但患者熙熙攘攘,学习者也是座无虚席, 随师应诊者常常达到5人-6人之多。 刘渡舟教授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每以经方 起沉疴、愈废疾,其用方简练,令人称奇。然刘 老并不排斥时方,认为应当提倡用时方补充经方 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轨”之法,倡导经方与时 方有机结合应和,以应对现今复杂的临床病情。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 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胃属阳明, 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 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 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 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 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 和胃,祛湿消食之功。临床用于湿邪伤胃、 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平胃散 - 方歌
平胃散用朴陈皮, 苍术炙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 调胃和中此方宜。
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经验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 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用于治疗脾 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 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 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 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方后并注曰:“常 方后并注曰: 方后并注曰 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 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 节之气。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 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 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 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 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时方集锦——草果平胃散
刘渡舟时方集锦——草果平胃散(1)用治湿热张某某,女,40岁。
1999年4月22日初诊。
头痛脑胀,心跳,心烦,睡觉不好,腿无力。
舌正红,苔白黄相兼略腻。
用吴塘杏仁石膏汤。
处方:杏仁10g、生石膏30g、栀子10g、半夏10g、黄柏6g、生姜汁1汤匙、茵陈15g。
7剂。
1999年4月29日二诊。
服药后,头痛明显减轻,心烦失眠止,比以前有精神。
口苦,大便不痛快,解大便后肚子仍不舒服,腹中心部胀满,有气,心慌。
舌红,苔厚腻。
用柴平汤加草果。
处方: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5g、生姜10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草果4g。
7剂。
1999年5月6日三诊。
服药好多了,腿比以前也有劲了。
唯眼珠有点疼,右腹痛,大便解完了还想解。
舌正红,苔黄白相兼略厚且干。
用柴平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
处方: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5g、生姜10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0g、黄连3g、大黄1g。
7剂。
1999年6月3日四诊。
服药后感觉特别好,不太容易生气了,腿和全身有了劲。
曾就诊于多家医院疗效均不好。
现大便不太痛快,大便完后还想大便,刘渡舟先生问:“腹胀吗?”患者答:“不胀”;先生问:“手麻吗?”患者答:“不麻”。
肝脏检查正常,但右胁肝区胀疼。
舌正红,苔白略腻。
用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牡蛎30g。
7剂。
1999年6月24日五诊。
月经淋漓10天不净,浑身乏力,头痛,大便每天1次,量少。
舌正红,苔白。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15g、白术12g、红人参10g、当归12g、陈皮6g、升麻3g、柴胡5g、炙甘草6g、艾叶炭8g、阿胶10g(烊化)。
(2)用治“乙肝”刘某某,男,42岁。
1998年11月11日。
“乙肝”,上方用柴越合方。
肝区痛,胃脘胀,时灼热。
舌正红,苔白厚腻滑。
用草果柴平汤。
处方:草果5g、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2g、生姜10g、党参6g、炙甘草4g、大枣7枚。
【方剂习读】平胃散
【方剂习读】平胃散【方剂习读】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平胃散【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 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 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 甘草炙黄,一两(3g)【用法】上为散。
每服二钱(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研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亦可作汤剂,加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
方歌】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证治机理】本证系由湿阻气滞,脾胃失和所致。
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
湿困脾胃,气机失畅,见脘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则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脉缓等,皆为湿邪困阻之象。
由于“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临证指南医案》),故治宜燥湿运脾为主,辅之行气和胃,使气行而湿化。
【方解】方中苍术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要药,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为君药。
厚朴辛温而散,长于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化,且其味苦性燥而能燥湿,与苍术有相须之妙,为臣药。
陈皮辛行温通,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之力益彰,为佐药。
甘草甘平入脾,既可益气补中而实脾,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合诸药泄中有补,使祛邪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煎煮时少加生姜、大枣以增补脾和胃之效。
俾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胃气平和,升降有序,则胀满吐泻诸症可除。
【配伍特点】苦辛芳香温燥,主以燥化,辅以行气;主以运脾,兼以和胃。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辨证要点。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 五苓散验案集 五苓散
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五苓散验案集+五苓散刘渡舟应用五苓散方经验恩师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很多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经方补:平胃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经方补:平胃散(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平胃散【原文】苍术4、厚朴3、陈橘皮2、炙甘草1。
或者:苍术4,厚朴、陈皮各3,生姜、大枣各2,甘草1【出自】《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厚朴陈皮姜大枣甘草【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名家论述】1、平胃散《证因方》药方:厚朴姜汁炙、陈皮、苍术炒、甘草炙。
主治: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尅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说明:胃为水土之脏,生于申。
水谷之入于胃也,分为三隧,其糟粕一隧,下入小肠传于大肠,全赖燥火二气变化传送,若火不温而金不燥,失其长生之气,上虽有心阳以扶土,而下焦川渎失利,则胃中泛隘而成卑湿之土,为湿满,为濡泻。
治以苍术辛温,助胃行湿,升发谷气。
厚朴苦温,辟阴去浊,温胃渗湿。
甘草调和小肠。
陈皮通理大肠。
胃气安常,大小肠处顺,故曰平胃。
柯韵伯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
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
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
犹温胆汤用凉剂而使之温,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
』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卑监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
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
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勐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
厚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
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
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
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欤!」。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名医刘渡舟治疗胃痛妙方精选
名医刘渡舟治疗胃痛妙方精选作者:文佳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9期刘渡舟,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
刘老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尤其精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对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等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定的治疗特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老的治疗胃痛妙法吧。
1.活血行气止痛法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刘老常用乌及汤治之。
组成:海螵蛸30克,白及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炒白术9克,香附9克。
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靈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
刘老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克,日服2次,亦收佳效。
2.滋养胃阴法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
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
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以滋养胃阴为主,刘老常选用益胃汤加减。
组成:玉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30克,沙参10克,冰糖10克。
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
同时,刘老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使用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
此两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浓,清而不浊,柔肝醒胃,对慢性胃炎之阴虚者,有一举两得之妙。
老中医:一剂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平胃散”
平胃散的方歌方义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
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
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
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
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
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平胃散的用法用量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
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平胃散的功用主治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的禁忌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与平胃散与防治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与平胃散与防治当前现代人有两大主要病症,一是脾胃虚弱,包括水湿(比如少运动,喝冷饮,吹空调造成),另一个是肝气不舒(比如工作压力大造成)。
要想知道自己是否水湿,主要看,是否腹胀腹大,面色白,肚子里有流...。
说明:在网上看到另一个说法,似乎更全面,摘录如下:水湿停留的症状一般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佳,口淡无味,大便溏软,小便较少,脉滑缓无力,肢体浮肿,腹大痞胀,身体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等。
【水湿的意象】中医非常注重“取类比象”方法。
下面是水湿的比象。
我们身体中的太阳就是心脏,如果水湿严重,遮蔽了太阳,那就是水湿之气影响了心脏的运行。
在中医里面,心脏为阳中之太阳,居于胸中,震慑下焦之水寒,如果心脏的阳气受伤,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心阳被伤到,比如使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伤害了心阳,也有可能是水寒之气太盛,遮蔽了心阳,不管原因如何,总之是我们身体中的太阳,被乌云给遮住了!【水湿的症状】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您想啊,本来人体的上部应该都是清阳之气,所以头脑才会清醒的,此时水寒之气上升,这是阴中之浊气啊,所以这叫清浊逆乱,本来人体应该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现在浊气都上逆了,那头还能不晕?很多人干脆被西医给带上了“眩晕症”的帽子,我曾经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原因,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湿把心阳给蒙蔽了。
张仲景还概括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这种逆满,有的时候是脾胃的感觉,感觉上腹部气机痞满,但是,各位要注意了,还有很多的时候是心脏附近的感觉,感觉心脏附近满闷,不舒服,比如心悸等,很多人其实就是心脏出现问题了,西医一检查,是心脏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患的,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怎么治疗都不好,尤其是很多老年人,老年人本来心阳就弱了,火力不足了,此时如果水湿上泛,蒙蔽心阳,则心脏就出现种种问题,可是大家都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一个办法来解决,那效果是一定不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用平胃散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
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
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
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证。
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治疗湿滞脾
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等证。
刘渡舟教授用两方接轨,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效果明显。
刘老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
《医宗金鉴》歌曰:“清胃理脾治湿热,伤食平胃酌三黄,大便粘滞小便赤,饮食爱冷口舌疮。
”其方实为平胃散与泻心汤接轨而成。
病案举例:陈某,男,38岁。
反复性口腔溃疡,疮面红而疼痛,西医给予消炎药物和补充维生素B2治疗多日无效,伴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舌质红而苔白腻,脉濡数。
此乃湿热为患,但清热则湿不去,但祛湿则热愈炽,且有苦寒伤脾败胃,湿浊内生之虞。
刘老思忖片刻,乃处以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之法,化湿泻热同施,以
观其效。
处方:苍术10g,厚朴16g,陈皮10g,炙甘草10g,大黄6g,黄连
6g。
服药7剂,口疮痊愈,胃开能食,大便正常。
该患者后来又因饮食厚味,多次复发,皆用此方,每服辄愈。
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疗效也佳,其机理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
又如某西医大夫患胃病,脘中痞闷,泛酸涌苦,胃中嘈杂,烧心作痛,舌红而苔白腻,脉濡数,多方治疗不愈,特邀刘渡舟教授会诊,切脉视舌,辨为湿浊生热ぁD擞闷轿干?踊屏?0g,大黄2g,服至7剂则酸水不泛,嘈杂与烧心皆愈。
2 平胃散与小柴胡汤接轨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汤”。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
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病案举例:刘某,女,28岁。
正值经行之时,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大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时,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经色赤黑而暗。
舌苔厚腻,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与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投与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
水煎服。
于每月行经之时服3剂,2个月而瘥。
按语:刘渡舟教授为我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为人宽厚,传授弟子无隐无晦,凡从其学者,皆能得其真传,每遇刘老应诊之时,不但患者熙熙攘攘,学习者也是座无虚席,随师应诊者常4锏?人-6人之多。
刘渡舟教授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每以经方起沉疴、愈废疾,其用方简练,令人称奇。
然刘老并不排斥时方,认为应当提倡用时方补充经方之不足,提出“古今接轨”之法,倡导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应和,以应对现今复杂的临床病情。
平胃散是时方中的名方,临床极为常用,用之得当,疗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与湿、食有关。
《医宗金鉴》曰:“一切伤食脾胃病,痞胀呕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嚏气,平胃苍朴草陈皮。
”充分说明了该方的作用。
平胃散具有燥湿健脾、消胀
宽胸、理气化痰、调和脾胃的作用,临证之时,凡与湿食有关的疾病,均可加减或合方用之。
刘老对平胃散情有独钟,临证合方治疗多种疾病,从以上与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中,可以看出刘渡舟教授应用平胃散的思路,也可以体会刘老临床用经方与时方合用的方法,体现了刘老“古今接轨论”的临床意义。
余在临床治疗脾胃疾病时,也常师刘老之法应用平胃散,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枳壳、桔梗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桔梗助脾脏之升;枳壳助胃气之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胃病易愈。
临床体会,加入二药,其效更捷。
(张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