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昆明教师招聘考试仿真题二《综合应用能力D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昆明教师招聘考试重点汇总仿真题二《综合应用能力D类》
————-育萃教师祝您考试顺利
一、单选题
1、小明的写作、唱歌测验得到的成绩不高,但是跳舞的成绩却非常出色。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小明具备较高的()。

A.语言智力
B.空间智力
C.身体一运动智力
D.自然观察者智力
2、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乌申斯基
B.彼得洛夫斯基
C.卡普捷列夫
D.巴甫洛夫
3、根据学习的定义,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①膝跳反射②谈梅生津
③蜘蛛织网④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

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5、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这种学习是()。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信号学习
D.发现学习
二、多选题
1、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
B.道德认知
C.校园文化
D.社会风气
2、李红是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在中学阶段就对幼儿教育兴趣浓厚,进人大学后李红更加坚定了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的信念。

李红的学习动机属于()。

A.远景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近景性动机
3、下列关于高自我效能感个体的行为表现描述正确的是()。

A.个体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坚持性差
B.个体始终坚信困难能够被克服
C.个体习得新行为的效率更高,也能更加自如地表现出新行为
D.个体在活动中通常情绪饱满、信心不足
4、以下属于迁移现象的有()。

A.物以类聚
B.人以群分
C.举一反三
D.触类旁通
E.思维敏捷
5、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哪些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
A.记忆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三、判断题
1、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等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
2、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是诊断性评价。

()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
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最基本方法是谈话法。

()
5、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注意其影响力及时代性。

()
四、案例分析
1、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的现象频繁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屡禁不止。

张老师是某县重点中学语文老师,两年前货款买了一套商品房。

为了还货,张老师利用双休及周一至周五晚上的时间,在租用的房间内,招收部分学生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活动。

飞李老师是该县重点小学有名望的数学老师。

她班上一些家长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现考上重点中学的愿望,请求李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辅导。

为了满足家长需要,李老师利用双休及周一至周五晚上的时间,在家里为部分学生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活动。

张老师和李老师的行为在老师中引起了广泛议论:有老师认为,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适当开展一些有偿家教,补贴家用也是无可非议的;有老师认为,应家长要求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活动,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也有老师认为,打着素质教育旗号,从事应试教育活动,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是师德缺失的表现;还有老师认为,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是另一种课外辅导活动形式,只是在实施中应该按照学校课外活动的要求开展活动,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事件曝光后,教育主管部门重申严禁一切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并分别给予张老师和李老师相应的行政处分。

请依据素质教育理论,阐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2、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

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

”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

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

”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

”“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3、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

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

”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53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C。

解析:身体运动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2、【育萃专家解析】A。

解析:乌申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卡普捷列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俄国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巴甫洛夫是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3、【育萃专家解析】D。

解析:学习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题干中,①属于反射现象。

③属于本能行为。

只有②和④属于学习现象。

5、【育萃专家解析】A。

解析:学习者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这种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二、多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A.C.D。

解析: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等;内部条件则包括学生自身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如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

2、【育萃专家解析】A.B。

解析:远景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

题干描述的李红的学习动机属于远景性动机和内部动机。

3、【育萃专家解析】B.C。

解析: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的功能:①决定个体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对学习活动的坚持,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并能坚持到底;②影响个体面对学习困难的态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始终坚信困难能够克服;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习得新行为的效率高,也能更加自如地表现出新行为;④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活动中通常情绪饱满,信心十足。

4、【育萃专家解析】C.D。

解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育萃专家解析】A.B.C.D。

解析:知识巩固是指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

它包括识记(记忆)、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其中,识记与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再认与重现是识记与保持的结果。

三、判断题
1、【育萃专家解析】√。

解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文化馆、校外图书馆、博物馆、民风民俗属于校外课程资源或社会课程资源。

2、【育萃专家解析】×。

解析:形成性评价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

3、【育萃专家解析】√。

解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所以,这句话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4、【育萃专家解析】×。

解析: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二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5、【育萃专家解析】√。

解析:资料的检索要迅速,耽误了时机,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因此,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注意其影响力及时代性。

四、案例分析
1、【育萃专家解析】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开发潜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通过考试和选拔为目的。

(2)教育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

(3)教育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则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常常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试而教,为了考试而学。

2、【育萃专家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

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

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

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

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

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

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这也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刘老师没有对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3、【育萃专家解析】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

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