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京派文学PPT课件
第十三章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精品PPT课件

• 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 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 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 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 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 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 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到了二十岁,他 决意去北京闯闯……。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 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 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平、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 义作家群。其命名不仅带有时间和地域性,还有 政治倾向性。
• 京派作家主要有三部分: • 一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 • 二是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 • 三是北京高知和高校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
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 • 汪曾祺:“京派的最后传人”。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在30年代,老舍和沈从文都是风俗文 化型作家。老舍写市井风俗文化,沈 从文写乡土风俗文化。老舍是京味小 说的开创者,沈从文是湘西小说的集 大成者。
•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 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 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 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 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 1948年,沈从文游离于国共 两党政治之外的的 “中间路线”,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 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 算。
• 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夕相处。 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大一部分进步学 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大楼挂出“打倒新月派、 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此前左 翼权威作家郭沫若判定沈从文是发动、下流的“粉红色作 家”。沈从文感到自己倒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 关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逐 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神经在 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痛苦变 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 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水果刀……
沈从文课件

“京派”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教案P111;讲义P20#一、定义古典农耕文明城市的典范——“北京”二、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一)京派文化(二)文化、美学特征:1、现代性的焦虑。
2、本土文化的抒情、挽歌情怀。
雍容、典雅的北京故宫三、文学主张——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1、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左翼文学2、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海派文学创作多带乡土气息,具有来自乡野的质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风格。
四、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林徽因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教案P115;讲义下P55沈从文和湘西“边城”世界一、生平及创作青年沈从文及其作品《沈从文小说习作选》(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二、创作视角#(一)“乡下人”湘西凤凰古城及苗族少女1、经验背景—熟悉的湘西风土人情,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2、美感趣味—复现了楚地的民俗、民风,写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风貌,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湘西世界。
3、文化视野——“城乡对峙”的二元结构。
湘西宗法制社会人性美、人情美的赞美者和城市畸形堕落文化的批判者。
4、文学理想——湘西代表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及夫人张兆和(青年、老年)(二)“城里人”城市文化:—是扭曲人性的、虚伪的、做作的文化,和湘西的自然纯朴的民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沈从文及电影《萧萧》1、对湘西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同情,揭露社会的黑暗。
《丈夫》2、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1)是对上流社会和上层家庭的无聊甚至糜烂的生活的鞭鞑。
《绅士的太太》(2)是嘲讽高级知识分子的,如作家、学者、教授等。
《八骏图》3、对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
《柏子》、《萧萧》4、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四、《边城》:一个真切而完美的“梦”(一)创作主旨及内容(二)人物形象及悲剧根源1、翠翠:《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象征着“爱”与“美”。
沈从文及作品赏析ppt课件

思想主题:
在小说中,沈从文着眼的不 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是意 在关注湘西乡民代代相承的 生命形式。作者以既含热情 又带惆怅的笔触,描绘了一 种迥异于传统伦理规范的世 俗性规范,一种庄严与悲凉 互现,落后和优美同陈的湘 西底层平凡民众的生存状态。
15
艺
术
特
点
△ 作品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与戏剧性,无论从结构还是从风格看,都像是一篇叙事散 文,这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如开头作者用一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整个 作品的基调。
12
作品赏析 沈从文《边城》的美可以理解为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性美的统一
自然美 风俗美 人性美
以湘西地方的自然景物为主体建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瑰丽灿烂的少数民族文明,为湘西蒙上 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因此早年历史的湘西,在沈从文情感的浸润与理想的修饰下已成为艺 术化、神圣化的世界,蕴含着厚重而鲜活的文化内涵。
△ 以从容的笔致,徐徐展开情节,娓娓道来,既没有突出的高调,也没有明显的悬念,自 然平和。整个作品如同一曲舒缓的牧歌,虽然调子中也有哀怨与忧伤,但总体呈现出的色 彩却是柔美与明朗的。
△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16
作
品
影
响
▲ 作品地位: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他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展 现淳朴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情态的“湘西小说”。而《萧萧》是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乡 土写实类的代表作之一。
4、在故事的发展中穿 插了对歌、提亲、陪 嫁、赛龙舟等苗族风 俗的描写,使《边城》 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 929年冬,当 时沈从文由湘西来到上海, 他看到都市文明中人性的变 异,深感失望,因此他在 《萧萧》中创建了体现中国 人天人合一社会理想的“湘 西世界”,里面只供奉“人 性”,用来抵御现代物质文 明对人的浸染和扭曲。
第十四讲京派小说教学课件

❖ 京派小说追求诚实健康、从容宽厚,和谐与 优美始终是推崇的审美境界。
❖ 他们善于发掘普通人尤其是下层劳动者生命 的庄重与坚韧,特别能写女性的纯良与自然 之美。对于乡村生活及人性,虽有忧郁,但 不惨烈,而是一种超越性的悲天悯人。写悲 剧,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创造了缺憾美 的悲剧模式。不喜欢情感的狂放宣泄,欣赏 内敛与节制。不同于启蒙文学的毁灭美、颓 废美,也不同于革命文学的理想美、崇高美。
❖ 京派小说的鼻祖,把周作人的审美理想用叙 事文学加以体现,以田园牧歌的风味与意境 在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桃园》、《桥》 以现代文明未冲击的农村为背景,展示的大 都是农村的老翁、妇人、小儿女的天真善良, 隐逸出世的色彩,淡淡的忧郁与悲哀。
❖ 《竹林的故事》依稀存留着当时乡土文学的 现实主义痕迹,农民的苦难依稀可见:老程 夫妇种菜捕鱼,可“盐鉢里的盐怕还够不上 一餐饭”,两个女儿相继夭亡,后来老程贫 穷而死,剩下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
❖ 在沈从文的笔下,一幅幅乡土人情画是那样 逼真,充满了原始奇异之美:
❖ 男女相爱了,男方请人到女方家中说媒,为 走“马路”;男方对女方直接唱歌求爱,为 走“车路”;痴情的小伙子常常双管齐下。
❖ 身体强壮的妻子可以出外卖身,赚钱养活一 家老小,丈夫竟不以为怪。妓女养身靠商人, 却各自有一个真诚相爱的情人,常常为了爱 情而自杀拼命。
❖ 他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尽管没有什么鼎 立文坛的艺术典型,但其性格特征还是鲜明 的。往往在卑贱中见出单纯,愚蠢中见出聪 慧,野蛮中见出雄强,平凡中见出伟大。所 有的人物几乎都具有一种统一的色调——自 然生命与传统文化的力和美!
❖ 沈从文曾说自己的创作是建筑一座“精致、 结实、匀称”的“希腊小庙”,“供奉的是 ‘人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奇 幻、蒙茸的艺术氛围。有人曾说读他的作品 是“云中看月”、“雾中看花”。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京派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第一节沈从文的生平思想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原名沈岳焕。
祖父曾任贵州提督,嫡祖母为苗族。
父亲年轻时就入伍从军,辛亥革命时参与当地的武装起义,后因谋刺袁世凯事泄而亡命关外,母亲是世家之女,从小就认字读书,对沈从文影响最深。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沈从文6岁入私塾,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1917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驻留,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说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
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
《京派与沈从》课件

文学创新:鼓励作家们勇于 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培养新生代作家:重视文学 教育和培养,为未来文学发
展储备人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京派文化元素:自 然、和谐、简约
沈从文作品中的文 化内涵:乡土情结、 人性探索、民族精 神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的相互影响:地域 文化对文学创作的 影响、文学作品对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 发扬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的文化价值:对当 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对地域文化的保 护与传承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京派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特点 沈从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相互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在现代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文学价值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的艺术成就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 物及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特 点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 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主题思想:京派作品主要表现人与自然谐相处,而沈从文的作品则更注重表现人性的复杂性 和社会的矛盾冲突。
京派与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沈从文及其作品在京派文学中的地位 京派与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京派与沈从文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京派与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
沈从文及其作品
第三章
沈从文的生平和成就
沈从文的生平: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祖籍四川泸州。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PPT课件

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 孙二人。爷爷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 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 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 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 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却一心想娶翠翠为妻,甘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 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 离开翠翠出走他乡。外爷爷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只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而“这个人也 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下面我们分三人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找出最能表现 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话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
翠翠:单纯、可爱、(吃惊又害羞)、心理描写,把翠 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衣达出来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关心别 人,古道热肠
翠翠与爷爷:(亲情)
天色暗下、落日西去、薄雾泛起的环境描写,展现 了边城特有的风光,折射出一种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 翠焦急的心理状态,为下文翠翠涌现可怕念头做一个自 然的铺垫。。
人物形象分析
1、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 人呢?他们之问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 顺顺与儿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 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 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 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件第十一章现代乡土抒情小说流派——京派小说

政治意识的淡化与艺术独立意识的增强
• (一)多写乡土中国的平 民现实的题材
• (二)从容节制的古典式 审美趋向
• (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 式
二、代表作品评析
• 竹林的故事(节选)
• 废名把小说写得像诗、散文一样优美,平淡如水、没有高潮 也一样有吸引力。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 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洋溢着 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 体现。
3.老船夫的形象:“善”的化身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五十年如一日地在渡 口摆渡送人,任劳任怨,只靠公家的三斗米、七 百钱带着外孙女过着恬淡自足的生活。他从不肯 接受别人的馈赠,且慷慨大方地备办酒茶为客人 解乏,获得了河街上众乡亲的一致敬重。而为了 外孙女翠翠,老船夫更是付出了一切的关爱和仁 慈。
4.边民的群像
(二)主旨
《边城》建构了一个诗意的田园牧歌世界,支撑 其底蕴的是一种美好而自然的人性。 小说写出翠翠与傩送兄弟爱情悲剧,作者更倾向
于把根源归为一种人事无法左右的天意;
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有意 识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 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
小说围绕着故事的展开、发展与结局,表现了每
•小说营造出来的这种规避了人生丑陋的和谐、宁 静的牧歌世界,正反映了作者对扰攘尘世的厌弃、 对人间纯美的追求。 •艺术表现上,废名小说淡化故事情节,不追求结 构的完整;喜写富有情致的片段,精心构建诗境 和画境;善于提炼语言,讲求炼字炼句,并在白 话中揉进了一些文言成分,从而使文字显得古奥 简练,富有韵味和涩味。
个人的“人生形式”,“优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 人生形式”。
理想的生命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
在湘西山清水秀、人情质朴的边 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 孙二人… …
.
18
《边城》 中的人性美
男女之间 的情爱
祖孙之间 的亲爱
.
邻里之间 的互爱
19
“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 生形式想象
散文化和诗化小说的文体形态
.
20
《边城》集中体现了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
冯至、何其芳、 李广田、卞之琳、
萧乾等
5
----京派的鼻祖
小说代表作: 《竹林的故事》、 《桥》、 《莫须有先生传》
作品特色: ※有‘理趣’和‘禅 趣’,故有‘涩味’ 的境界 ※ "平和与讽刺"
.
6
第第三二,第,在一处文,于化3文0边化年缘边代中缘,能的中够北国甘京文于,化寂远和寞离政继政治续治的坚的中持中
《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
4
京派作家群
一是与文学研究 会和语丝社有关 的讲究文学趣味
的作家,如 周作人、废名、
俞平伯等
二是与新月派和 评论派有关的作家 如胡适、沈从文、 梁实秋、凌叔华、 孙大雨、梁宗岱等
.
三是北京的高级知 识分子和高校中的
师生如朱光潜、 李健吾、林徽因、
.
10
沈 从 文 的 生 平
沈 从 文 的 创 作
沈 从 文 的 文 学 理
想
.
11
沈从文(1902-1988),湖南 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 焕。
1922年(20岁)独自闯荡 北京 ,开始文学创作。 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 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 小说、戏剧和诗歌)
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 的一年。写出了他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 作《湘行散记》(1936)和《湘 西》(1939)中的许多篇章,出 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 《如蕤集》,以及他的第一部自 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 . 《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12 了 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
↘
"
"
湘
西
世
界
.
现
代
都
市
世
界
13
"
"
《 柏 子 》
《 萧 萧 》
《 八 骏 图
《 边 城 》
》
.
14
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 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 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
15
少女萧萧12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
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做杂
事很苦很累,但压制不住花季少女渴望
.
1
教学目标: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基本倾向、 文学史地位、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分析沈从文作品的特色与得失,掌握作 家的观照价值。
注:该讲为本学期重点
.
2
" "" " ""
“
京 派 ” 的 概 念
京京 派派 作的 家形 群成
原 因
京 派 的
海京 派派
创 的与
作 特 点
概 念
海 派
之
争
.
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也有人将具有典型
都市文学特征的新感觉派视为典型的海派,而将左
翼文学与此相区别。
.
9
"京派"与"海派"之争
•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刚刚接手主编的《大公 报·文艺副刊》第9期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抨击 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引起论证。 • 1933年12月1日苏汶在《现代》4卷2期上发表了 《文人在上海》,从人的基本生存的角度,为上海 作家进行辩护。 • 1934年2月3日,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 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一文,“文人之在京 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要而言之,不过‘京 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
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生活;
代表着自然天性的理想文体 。
.
21
重点回顾:
※京派的创作特点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小说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
22
创心作,心的这都作些移家作到,家了大又上多大海是多,大 人多,拥的特有北别雍京看容,重高虽文贵然学的比的气较独质沉立,闷价喜,值尚但,扎毕对实竟于稳是那健文些的在文 文业内风气平旧学性心,息和情化过氛结创的里大和、绪古了围,作倾就多党恬。都新为创中向与趋派静,文这造表,各于作的有化些了现 都 种保风创着运志很出有流守,作深动趣好政一行,所心厚的相的治种文较以态的洗投条功本学少,,文礼的件利能保沾比也化,作。性的持染较郁积 浓家、排一社 容 积淀重的党斥定会易着,的重派态的上形浓又文新性度距的成厚经化集和,离商一的商在。业种怀
3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
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 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
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 第三,他们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 第四,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
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 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
自由与爱情的心。她被那个在她家做工
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花
狗不辞而别,萧萧出逃失败。依习俗,
她面临沉潭惑发卖的惩处。由于娘家与
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故将
她发卖。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并留在
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抱着新生
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
16
作家达十与其他七位专家同来 青岛讲学与休假,“心灵皆不健 全”,均患了性压抑、性变态的病 症。通过达十讲学休假期间耳闻目 睹的经历叙写,揭露大学教授们的 伪善矫作,假正经与假道学。表面 衣冠楚楚,文明儒雅,其实怯懦庸 鄙无聊。
.
7
实于在
"
的 描 写
"
对 乡 土 中 国
题 材 上 , 他 们
""
和大
平多
民倾
现向
趋于在 向从风
容格 节上 制, 的他 古们 典大 式多 审倾 . 美向
出在 了文 比体 较上 成, 熟他 的们 小大 说多 样创 式造 8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 海的作家。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 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