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第4章 诸子散文4——《荀子》】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三、《论语》所体现孔子的思想观念 1、仁(105):思想核心 《论语·颜渊》:仁者爱人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 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矣,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生以成仁。
论辩体 战国中期
专题论 战国后期 文
《荀子》、 《韩非子》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 “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 明白晓畅,长于辩论,“渐有繁辞,而 叙述时特精妙。”开始向书面语转化。 《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辞富丽,描 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文学 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 语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 化要,文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 的书面语。
•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 者流 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 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 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 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 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 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 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 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 從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 從橫家者流 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 者流, :「誦 詩三百,使之四方,不能專對, 詩三百,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 ?」又曰:「使乎 使乎!」 又曰:「使乎! !」言其當權事制 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 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 宜,受命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 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 雜家者流 蓋出於議官。兼儒、 者流, 合名、 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知识汇总关于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关于《荀子》《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内容分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就是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古人,并没有束手就缚,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出令人震撼的发明,使人类不断进步。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前期《论语》《墨子》《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记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篆,故谓之《论语》。

”其说可信。

《论语》的原始记录当杂出众手,后来才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成集。

最后成集大概已到了战国初年。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古论语》出孔子家壁中,其书为古文°,凡二十一篇。

《齐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

以上二本早已亡佚。

《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后经安昌侯张禹传出而行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论语》。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论语》的文学价值《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墨家学派言论的总汇。

其中大部分是墨子讲学、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共为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保存了不少古字,讹夺错乱也较多。

清代毕沅为之校注,其后孙治让吸取各家研究成果,撰《墨子间话》,为较详备的注本。

《墨子》十论尚贤、尚通、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中期《孟子》《庄子》《孟子》共七篇,二百五十八章,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论和活动。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可见《孟子》一书是孟子在门人参加下亲手编订的。

《孟子》的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

孔门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
闵损(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
冉耕(前544~?),字伯牛,鲁国人
冉雍(前522~前466),字仲弓,鲁国人
(德行)
冉求(前522~?),字子有,鲁国人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 (政事)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
《孟子》旳思想内容
2、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 下》) (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
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 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孔子其《论语》简介
• 2、《论语》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统计
了孔子及其弟子旳言论,( “论语”即言 语旳论纂)共二十篇,是由孔子旳弟子和 再传弟子共同著录完毕旳。
二、《论语》思想内容
•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旳言行,也 比较集中地反应了孔子旳思想体系。
• 1、政治思想 孔子旳政治思想旳关键是“仁” 和 “礼” 。
孔子其人
少贫且贱,而慕礼乐之教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环游列国,到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
仍“知其不可而为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 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下 列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 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 家之狗,然哉!然哉!” 晚年返鲁,整顿六经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

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
(二)认识论: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 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他将人的认识过程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缘天官”、或“天官意物”: “天官”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依靠感觉器官来把 握事物。第二阶段,“心有征知”:思维器官称为 “天君”或“心”,“征知”就是对感觉印象进行 分析、辨析和验证,形成概念和判断。
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 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第二节 《荀子》
一、《荀子》概况
3.重要注本: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释》,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五)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强 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学习的重要性是提高人的才智和品行。学习的 正确策略是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 成果。学习的正确态度,就是要专心致志,心无旁 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点滴知识积累做起。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三)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 “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否认天赋 的道德观念。荀子以为,就先天本性而言,人天生性 恶,后天的贤愚不肖的差别是由于“注错习俗之所积 耳”。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 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第一节 荀子生平及其主张 二、荀子的思想主张
(四)礼论:荀子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 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人的天 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礼的作用则在对人的利欲的无 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间不免有冲突。为了确保公共 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于一种强制性。 由此,礼转为法。因此,荀子常有“礼法之枢要”、 “礼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礼法并称。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

)。

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先秦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 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 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
▪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先 进》)
▪ 《明鬼》:
▪ 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 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 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 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 是以吏治官府之不洁廉,男女之为无别者,鬼神见 之。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 罪人乎道路,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有鬼神见之 。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洁廉,见善不敢不赏,见 暴不敢不罪。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章一)
▪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章 九)
▪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章十八 )
▪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章 三十)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章三十 六)
▪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 》)
▪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罕》)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述而》)
▪ 4.语录体的文体特点
▪ (1)在日常言谈、对话中说理,言简意赅, 深刻平实。
▪ 《阳货》: ▪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所谓性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章八)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在汉代,《论语》有几种不同的本
子流传:
其一,《古论语》,二十一篇。 其二,《齐论语》,二十二篇。 其三,《鲁论语》,二十篇。

《古论语》与《齐论语》亡佚,
《鲁论语》即今通行的《论语》。
二、《论语》的两个核心思想:
“礼”与“仁”
《论语》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礼” 与“仁”尤为重要。 “礼”的思想主要是对周代礼制的继 承,而“仁”则包含着孔子更多的个 人创造,很多具体的思想都是围绕这 两者展开的。
二、诸子散文产生的社会原因 1、奴隶制的解体,新的生产关系
的建立。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冲击着奴隶 主阶级的统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 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必然在政治 上提出要求。
2、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时贵族开始养士,战国时期由
于社会政治斗争的需要,诸侯卿相 争相养士。 士的来源,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 族,还有自耕农(自由民)。
从这一点说,《老子》其实介于散文 与诗歌之间。 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它的哲理表 达,往往出以诗化的语言,既充满情 致,又富于形象性。 如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 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 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 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 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 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 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 王

3、神秘的气息。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兴盛1、兴盛原因:该时期为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随之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初税亩的实施标志着封建制的萌芽和出现。

为了给国家找出路,士的阶层开始出现,而且愈来愈显示其特殊的作用,种种治国安民的学术思想也纷纷涌现出来。

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社会分工也由粗到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而出现——士,并且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

士著述立说,各抒己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也促使了当时在思想上、文化上、外交使节上等一系列重大的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衰落,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殷商和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校都由官府主办,并且只是为贵族子弟而设。

)由于经济政治的变动,王室衰败,社会动乱,文化典籍疏散民间,官学败坏,出现了文化下移的现象,文化由贵族移到士的手里,出现了私家著述,私人讲学的现象。

(2)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也出现了交通便利的大都市,使得各种思想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3)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促使了人们的思想的变动,动摇了殷商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天命思想。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小戴礼记·表记》)。

一切都归之于天命,凡事取决于占卜。

这个时期,社会出现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学术流派和一些新的思想。

2、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作品和发展阶段:(1)先秦诸子这要是九流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前为九流),小说家: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君书》、《韩非子》墨家:《墨子》名家:《公孙龙子》纵横家:《孙子》、《吴子》杂家:《吕氏春秋》(2)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之交的散文,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不但集中记述了孔子的言行,而且具体展示了孔子与其弟子的神情语态,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典范;《墨子》是在对话中杂有议论的文字,初具说理文的规模。

【大语论文】先秦诸子散文

【大语论文】先秦诸子散文

逍遥游——自然之道一、诸子散文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我国文化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炫目的百家争鸣的时光,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里,我国涌现了大量派别不同、思想各异的思想文化流派,这些流派不止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影响了很多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给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奠基。

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文理不分。

它们都拥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

详细地论述他们,无疑是哲学家的任务。

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不论这些散文如何形式多变,词章华美,形象瑰丽,风格多彩,技巧高超,想象丰富,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推扬自己的治世思想。

今天,我们就单道家流派的代表人庄周的作品,谈谈道家庄子的文章的思想核心。

与其他诸子一样,鉴于庄子作品的内涵之深刻,我们将挑出其中一篇,级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篇,逍遥游。

二、庄子在论述一个人的作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人本身。

庄子从来就是个洒脱不羁的人。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与老子并列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他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

作为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子年轻时和所有诸子一样,也是个在仕途上惨淡的青年,在看尽世间冷暖之后,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将精力转向著书立说,坚持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甚至连别人请他去当官他都不愿意入世。

第四章 诸子散文

第四章 诸子散文

第四章诸子散文
教学要点:
使学生掌握《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的体例、内容、文学成就和影响。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诸子散文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一、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原因。

二、先秦诸子的学术流派。

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孔子和《论语》(3学时)
一、孔子生平简介。

二、《论语》的思想内容:
三、《论语》的文学性。

第三节墨翟和《墨子》(2学时)
一、墨翟生平简介。

二、《墨子》的思想内容
三、《墨子》的文学性
第四节孟轲与《孟子》(2学时)
一、孟轲生平和思想
二、《孟子》的思想内容
三、《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庄周和《庄子》(3学时)
一、庄周生平简介
二、《庄子》一书反映的庄子的思想学说
三、《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六节荀况和《荀子》(2学时)
一、荀况生平和思想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第七节韩非和《韩非子》(2学时)
一、韩非生平简介
二、《韩非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八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地位和影响(1学时)
一、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二、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三、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考核要求:
1、了解和掌握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
2、了解和掌握诸子散文在文风、语言艺术和文体发展上的特点和成就。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

(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第一篇:(整理)先秦诸子选文概述(最终版)概述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ζ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ζ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ζ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

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

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篇一 :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 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三、《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汉书》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失18篇。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撰而成。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篇二 : 先秦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荀子》是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荀、孙二字古代读者相近,卿为敬称),战国末叶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要活动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间,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把他和孟子相提并论。

荀子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

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书中各篇大都通篇议论,有论点、论据,结构完整,说理透辟,标志着论说散文的成熟。

荀子学识广博,论证中多引儒家经典文句,行文又汲取战国纵横家之长处,故行文句式整齐,辞采宏富,注重修辞的运用,语言颇具韵律美和形象美。

为了指导大家阅读《荀子》,把握其思想精髓,我们从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阐发,期望能在趣味性阅读中领略先哲的积极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促进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

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

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

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

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一、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原因:1 、社会动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汉书·食货志》)2 、士阶层的影响3 、文化书写工具的改良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论语》、《老子》、《墨子》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处在由语录体向专题论文逐渐过渡的过程中。

第三阶段:战国后期待《荀子》、《韩非子>三、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1、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2、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3、在语言上,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第二节《论语》和《墨子》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1、《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及流传《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大约在战国初年始编辑成书。

共20篇。

在汉代,《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齐论语》22篇,《鲁论语》20篇,《古论语》21篇。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释名:(1)论纂,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2)通“伦”。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论,伦也,有伦理也。

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

即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

2、孔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礼”“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3)文学观念: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先秦:诸子散文之序说

先秦:诸子散文之序说

先秦:诸子散文之序说第四章诸子散文第一节先秦诸子散文序说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文章。

时学派很多,号称诸子百家,他们的文章被现代人称作诸子散文。

考之先秦诸子散文如历史散文展现繁荣。

思之原因,首先,社会动荡极大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大分裂大动荡),时周朝统治早已名存实亡,春秋时的霸主亦不复存在,社会纷争加剧。

但社会的动荡非但没有阻碍文化的发展,反而是极大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解放与发展。

(客观)其次,士人兴起与流派创立亦是诸子散文繁荣的重要原因。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剧烈变革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贵族等级制度,没落的贵族沦为平民,私学因之兴起;庶人参战参政,于是产生了新兴阶层——士1[1]。

士亦分多种,思想也各不相同。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那些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创立各种思想学说的人,他们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形成各不相同的学派2[2]。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阴阳、儒、道、名、法、道德。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其中,“儒墨”为显学3[3]。

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以及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答案,他们用文章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且同其他学派展开论争,后世称之为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即其论道的文字。

(主观)诸子散文概观:《文心雕龙·诸子》载“研夫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核而言练;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邹子之说,1[1]可参考余英时《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和发展》。

2[2]诸子的流别,《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淮南子要略》、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孟荀列传》、《老子韩非列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等有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
第四章诸子散文
第四节《荀子》
一、荀子生平与思想
(一)荀子生平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荀卿,汉人避宣帝讳,亦称孙卿。

其生平史载不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始则讲学,继而周游出仕,终则著书。

先秦诸子最后一位大师。

(有弟子韩非、李斯、毛亨)
(二)荀子思想
1.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
2.性恶论
3.隆礼重法
二、《荀子》的艺术特点
结构绵密、严谨周详的议论散文;风格老练浑厚。

1.议论文立意统一,体式宏伟,纲目昭然,条理明晰,议论绵密严谨。

每一篇议论文都有明确的论旨和突出的中心,且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

如《劝学》《修身》《非十二子》《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富国》《议兵》《性恶》。

有总论有分论,层层深入,节节变化,中心突出,条达细密,说理深透。

2.一般认为屈原、荀子是赋之始祖。

《赋篇》有开创新文体的意义,荀子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赋”名篇的第一人。

《赋篇》今存《礼》《知》《云》《蚕》《箴(针)》5篇。

形式一律,如同制作谜语。

大致前段设谜,以四言韵语围绕谜底铺陈形容;后段点题,杂以散文句式,设以反诘或直接陈述句解释说明;末以结语揭示谜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