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及答案(语文)
成功的光环从来不戴在那些只知等待的人们的头上,上帝给每个人以相等的机会,无论你是怎样的出身,不管你是贫是富。
但是,成功的遇不会自动来到我们身边,它总是喜欢那些主动出击,从不等待的人们,因为他们时刻作好了一切准备。
它总是躲避那些不知行动或一遇困难便气馁的人,因为它无法忍受他们那种呆滞和萎靡。
聪明人学习,像搏击长空的雄鹰,仰视一望无际的大地;愚笨的人学习,漫无目的,犹如乱飞乱撞的无头飞蛾;刻苦的人学习,像弯弯的河流,虽有曲折,但终会流入大海;懒惰的人学习,像水中的木头,阻力越大倒退得越快。
大胆的想象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们常说:“没有异想,那有天开。
”也就是说要想取得“天开”的成果,首先得有大胆的想象。
如果没有人想要发明蒸汽机,人类就不用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大胆提出相对论,人类就不会进入原子时代;如果没有人想要发明电灯,电话,电脑等电器,人类就不能进入电器乃至信息时。
纵观人类的历史,人类成长的每一步都与大胆的想象密不可分。
正是这一个个大胆的设想激励着人们,引导着人们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走向发展,走向繁荣。
然而,光有大胆的想象还远远不够,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下馅饼来。
要想取得成功,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航行者把树比作指引方向的路灯,劳动者把树比作遮风挡雨的雨伞,诗人把树比作笔下的精灵,而我却要把树比作教师,它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指明方向的路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
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
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好词好句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
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试题★★★《伤仲永》(总70分)1、填空:(5分)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标题中“伤”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假字(4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贤于材.人远矣(“”通“”)3、一词多义(10分)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4、古今异义(10分)(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今:)(2)、或.以钱币乞之(古:;今:)(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今:)(4)、稍稍..宾客其父(古:;今:)(5)、泯然众人..矣(古:;今:)5、重点句子翻译。
(25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⑤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A.还自.扬州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贤于.材人远矣 D.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7、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2分)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未尝.识书具()()⑤父利.其然也()⑥不能称.前时之闻()⑦固.众人()(总80分)1.填空:(4分)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新人教版_83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习题专题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随州中考改编)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________________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断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集锦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期末复习题集锦白凤九年制学校黄志君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2分〕非复吴下阿蒙2.解释以下加点的字⑴权谓吕蒙曰⑵蒙辞以军中多务⑶孰假设孤〔4〕蒙乃始就学〔 5〕即更刮目相待〔6〕刮目相待:3.翻译以下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译: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4. 按要求作答:(1〕本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
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2分〕〔3〕.现在人们常用“吴下阿蒙〞喻指什么?用“刮目相待〞又是形容什么?〔4〕.从文章哪几处可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2 分〕〔5〕本文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 6〕说说你从吕蒙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
〔 2 分〕(7〕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两个成语。
〔2分〕(8〕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这句话的理解。
(9〕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10〕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11〕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5.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分〕A.治经为博士耶为:成,当B.但当涉猎但:然而,却C.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D.鲁肃过寻阳过:到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但当涉猎 ( 应当 ) B见往事耳(了解)C自以为大有所益( 好处 ) D .非复吴下阿蒙 ( 收复 )7.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这两个成均出自本文。
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昵的味B.文章中,的是真相的,蒙的有侃的味道,二者的道〕D.大兄何事之晚乎〔古代自家兄的尊称〕情是不同的。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还家(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练习题(一)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②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惶恐,叩头伏罪。
〔注释〕:①鞫(jū):审讯犯人。
②推事:研究事情。
③瓮(wèng):大坛子。
④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2、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谓.兴曰:囚多不承(3)此甚易.耳 (4)因.起谓兴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4、我们可以从本文提炼出一个成语:(二)秦西巴纵麑孟孙猎而得麑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麑安在。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②。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人乎?”[注释]①麑(ni):小鹿。
②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
在文中指老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 ) ②纵.而予之 ( )③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4、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您得到的启示就是什么?(3分)(三)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就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就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2、解释加点的词:(1)文侯与虞人期.猎 (2)虽.乐(3)岂.可不一会期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解释:)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彼.其受之天也()其诗以养父母、..为意()泯然..众人矣()....收族贤.于材人..于邑人()..(贤:。
材人:)环谒其文理..宾客其父()..皆有可观者()稍稍或以钱币乞.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 余闻.之也久()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其父() 2于是宾客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10.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通“”,)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旦.辞爷娘去()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十二转()..鸣啾啾()万里赴戎机..()策勋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出郭相扶将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的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专项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习专项训练(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文言文复专项训练(有答案)一、《孙权劝学》初,___对___说:“你现在要处理政务,不可不学!”___以军中多事。
___说:“难道我想让你治经成为博士吗?只是要涉猎,看看过去的事情。
你说你忙,谁比我更忙呢?我常常读书,自以为受益匪浅。
”___于是开始研究。
当___经过寻阳时,与___讨论,大为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略,已经不再是___了!”___回答:“士别三日,即使再见面,也要重新评价。
大哥,你为什么看事情这么晚呢?”___于是拜访___的母亲,结为朋友后离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初,___对___说(当初)。
2)___以军中多事(事务)。
3)难道我想让你治经成为博士吗?(难道)4)只是要涉猎,看看过去的事情。
(只,只是)5)你现在的才略,已经不再是___了!(不再是)6)士别三日,即使再见面,也要重新评价。
(就)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难道我想让你治经成为博士吗?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独2)只是要涉猎,看看过去的事情。
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士别三日,即使再见面,也要重新评价。
古义:另,另外;今义:变更4)你为什么看事情这么晚呢?古义:知晓;今义:看见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A.士别三日,即使再见面,也要重新评价B.难道我想让你治经成为博士耶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日扳___谒于邑人解析:“邪”通“耶”;“贴”通“贴”;“扳”通“攀”)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A.___以军中多事B.难道我想让你治经成为博士耶C.自以为/大有所益D.当___过寻阳,与___/论议___以军中多事)5.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本书是___在北宋时期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
___认为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
2)___对___的要求是“你现在要处理政务,不可不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M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三)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三)2020-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谈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③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线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③蒙辞以军中多务()④及鲁肃过寻阳()⑤恐已暮矣()⑥盲臣安敢戏君乎()(2)《孙权劝学》中有两个成语,请写出成语并解释含义(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①“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②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和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分别是什么?(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始就学。
及鲁肃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七年级语文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题[人教版]
七年级(下)古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词语.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还家(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3.译以下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以下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以下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卑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8.联系上下文答复: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引号内填原文)第二单元?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 ?选自宋代编的一书.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假设飞〔度:〕4.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译以下句子.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7.木兰代父参军的原因是什么?答: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第三单元?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假设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2.以下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译句子.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答复)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 __;文末“_________ 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口技?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本文节选自? ?是清代编选的小说.作者,字,人.2.给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2)众妙毕.备( ) 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B.稍微C减少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A.名字B.名声C.知名D.说出3.把以下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_ 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微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7.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 __;从侧面衬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 ___.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 _. 12.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本文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所作,文中的孔子名 ,字 ,是我国时期国著名的、 .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赴汤蹈火及日中如探汤B.孰为汝多知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C.一儿以日初出远日积月累D.人不知而不愠孰为汝多知乎3.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见两小儿辩斗 B.日初出大如车盖 C.孔子不能决也 D.孰为汝多知乎4.译以下句子.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答:第六单元 ?狼?蒲松龄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以下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以下“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译.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我能选出以下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 D. 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以下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2分)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我能指出对以下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2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挖苦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我认为:七年级〔下〕古文复习练习答案第一单元:1.?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①对……感到惊讶②写,题上③以宾客之礼对待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3.(略) 4.C 5、B 6、正面:A B C D F侧面:E 7.D 8.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第二单元: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2.略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屡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6.对木兰的参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拟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那么写得比拟略.这是由于诗的中央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父亲年老无力参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惊讶的表情.10.排比.木兰急迫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衬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A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参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单元:1.?资治通鉴? 政治史学司马光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慨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6、对话睿智、关心下属;直率7.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学有所成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第四单元:一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张潮笔记林嗣环铁崖, 明末清初2、(1)A;(2)C;(3)B:(4)D 3.(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由于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响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6.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二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3、正面、侧面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三7、夹杂;即使;说出;大腿.8、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10、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1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2、但凡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第五单元:1.?列子•汤问? 列御寇丘仲尼春秋鲁国思想家教育家2.A 3.D 4.⑴太阳刚出来清凉严寒,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神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⑵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5.显得生动,也启发读者深思: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第六单元:一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5、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二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6.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梦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孙权劝学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 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 见 ? 往事 ? 耳。
卿言多务, ? 孰? 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 见:了解。
? 往事:指历史。
?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孰:谁。
? 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 ? 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 别:告别。
(二 )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 (你 )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 )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还家(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第二单元《木兰诗》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第三单元《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 __;文末“_________ 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口技》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
作者,字,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 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2)众妙毕.备( ) 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3)宾客意少.舒( ) A.少量B.稍微C减少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A.名字B.名声C.出名D.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3分)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3分)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二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_ 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