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摘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
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丰富性。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终身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基础性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中图分类号:tq110.1 文献标识码:tq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12- 0120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因此,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健康发展。
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
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学生素质的源泉。
这个起点的高低,这一步的实虚,这个源泉的清浊,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含金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
1、健康发展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思想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灵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立足点。
要使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又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要使学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具有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六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1(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
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力量和学问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老师提出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同学的爱好为动身点,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意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究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尤其要具备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
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要求老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讨论者和开发者转变。
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老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精确地分析社会和同学的进展需求,敏捷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这也就是说,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学问结构之外,肯定的教学讨论力量也是必不行少的。
教学讨论对于老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3]。
老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讨论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当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闻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老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洁,也这么简单。
”之所以这么简洁,是由于这个道理简洁明白,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简单,是由于老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转变并不简单[4]。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肯定程度上来自老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老师队伍的现状的确不令人乐观,老师群体的素养普遍偏低。
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一般高中专任老师中,讨论生仅占3.6%;一般学校专任老师中,讨论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老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
详细到各省师资状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一般中学专任老师8.27万人,其中,学校专任老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老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基础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1.1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不平衡;(4)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1.2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
一方面,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设施完善,教师队伍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简陋,教师队伍素质较低。
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导致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我国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分数,忽视了对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长期以往,这种现象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优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4)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缓慢,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公平难以实现;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基础教育改革策略探讨(1)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任教。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公平。
(2)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引导学校、教师、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范文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教育的基础,为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小学教育者我们必须要正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努力,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现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
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管理观念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们的发展影响都是非常巨大与深远的。
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不断地推进,但仍然还有不在少数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没有跟随者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变化为先进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观念,固守传统的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不善于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对于问题进行研究,用陈旧的观念来指导教育管理工作。
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与时代的进步严重脱节,对于教学管理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与推进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教育管理队伍不完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经济科技现在飞速发展,那么教育事业也应该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一个好的教育学校必定是少不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团队的支持和保障,但是根据目前大部分的小学来看,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用人机制比较不完善,而且在教学方面用到人才都是高学历的人才,但是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却是并没有投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让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淘汰体系不明确,存在才能与职位不相符合的现象。
还有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小学的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非常薄弱,仅仅只是从行政管理方面来抓教育管理的工作。
现如今教育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是应该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来应对现如今严峻的形势,更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创造出一条能够适应新形势与新课改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之路。
二、在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措施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
想要对于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教育管理者陈旧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一个新的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引导性、关键性的作用。
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走向到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启示与感想论文
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走向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的启示与感想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
国家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立即开始了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的大规模教育改革。
如果说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普及化,那么,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走向就是优质化。
做为一名工作在民族地区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对这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内涵的认识和把握,我想谈下自己的粗略的认识与感想。
以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好形势下。
自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及其实施有所启示。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其价值取向虽然不断变换,但总体上以经济、政治、文化为核心。
可以说,近现代的中国教育几乎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而教育的主体理念和终极目标——促进人的发展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我们不仅对课程在结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课程内容的整合(如艺术、科学实践课的设置)等等,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把学校视为是课程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课程发展的中心;对课程,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超文本的课程形式;对教材,认为教材是范例,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
因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
也正是这场变革,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调整其战略使其走向优质化。
而在新课程、新教材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令我深思的现象:课程理念是全新的,但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教材是全新的,但教与学的方式却完全是旧的;新课程、新教材强调多元选择,但评价体系还是大为统一的。
新基础教育论文范文3篇
新基础教育论⽂范⽂3篇新课改下的城乡基础教育论⽂⼀、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现状1、师资配备的不平衡。
由于在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学历普遍较低,⼜加之农村教师的⼯资较低,⼯作环境和⽣活条件普遍艰苦,因此,不少⾼校毕业的学⽣不愿到农村进⾏教学,致使⼤量⾼校毕业的学⽣涌⼊城市。
⽽在农村从事教育⼯作的以年长者居多,农村教师队伍逐渐⽼化,使得城市和农村教师差距较⼤。
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育经费投⼊不均由于农村教育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不少学校的学习环境条件较差,城市教育的投⼊和农村教育的投⼊相差较⼤。
⽽农残办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集资筹款,在经费的投⼊呈现倒⾦字塔模式,没有经费作为农村教学的坚实后盾,⼀些关于学习⽅⾯的设备将⽆法置备齐全,这就使得农村办学的硬件设施落后于城市教育。
3、学⽣素质发展不平衡为了能够检查学⽣的学习状况,农村学校⼤都通过考试、竞赛的⽅式进⾏考核,这是农村教育考核的主要模式。
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往往会为了提⾼学⽣的学习成绩⽽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往往忽略学⽣⼼理、能⼒等价值⽅⾯的培养,久⽽久之,导致农村学⽣素质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状,⼀旦农村学习好的学⽣转⼊城市学习,极易看到两者的差距,这与城市教育对学⽣能⼒开发存在明显差距,使得农村学⽣的能⼒素质出现明显不⾜。
⼆、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针对城乡基础教育失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如体制⽅⾯、教育经费⽅⾯等。
城乡基础教育失衡将会制约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
现针对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原因进⾏具体分析,具体如下。
1.体制⽅⾯的原因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个原因。
从很多年前开始,农民的⽣活⼀直处于被剥夺状态,尽管教育作为⼀种社会福利性质,却始终以城市为优先,这直接导致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出现⼀定差距。
从教育系统的内部制度上可以看出,这些制度的设定都是以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为优先,⽆形之中扩⼤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之间的差距。
关于开展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报告)
关于开展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报告)评选活动的补充通知各区(市)县教培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各直属学校、市管民办学校:“关于开展成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论文(报告)评选活动的通知”发出后,在各区(市)县、各直属学校、市管民办学校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积极响应,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应大家的要求,为了给广大教师更充分的准备时间,我们决定把论文(报告)上交的时间推迟到2009年5月29日;为规范和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成都市教育学会发出的《关于规范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通知》的精神对论文提出如下要求:论文撰写的格式要求1、标题:论文正标题需为三号黑体,若有副标题则下退一行,用“——××××”表示,字体为四号宋体。
标题下以小四号楷体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联系电话2、摘要:4000字以上的文章须有摘要,确切记述文章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用“本文”或“作者”“笔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3、关键词:3~5个,中间以“;”隔开。
4、正文正文需使用宋体、小四号字,1.2倍行距,A4纸打印,页边距设置为标准设置(上、下各2.54厘米,左、右各3.17厘米)。
正文中的各级标题分别用一、(一)1、(1)表示,一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
论文字数一般为2500----6000字,包括文中标点符号及空格等。
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教育案例等可参照以上标准。
其中报告类字数可适当放宽,但不超过一万字。
正文应该标出页码(一般写在右下角)。
5、参考文献和注释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写明参考文献或注释。
参考文献、注释格式如下:引自专著:作者:《书名》,出版者××××年版,第×页。
引自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年第×期,第×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篇论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和挑战,以及改革的策略和成果。
1. 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
传统的课程形式注重各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2. 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其核心目标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提供各种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以真正衡量学生的能力。
3. 挑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需要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培训体系需要完善,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其次,课程设置需要更加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此外,评价制度也需要相应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引导教育机构的改革实施。
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最后,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孩子发展多样的才能,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注重个性发展。
5. 成果经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首先,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升,他们将具备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大幅增加,他们将更加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造力。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
课堂改革小学论文(8篇)小学课改论文篇一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及不同的学习需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探究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小学生虽小,但是却有着鲜明个性与巨大的潜能,为此,我们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期待,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勇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体现教学的民主,让课堂上能够有更多不同的声音。
这样,才能使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开展互动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传统教学,学生是教学的附属,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取得高分。
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
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者。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形成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
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
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塑造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课程改革需
要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
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
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教育的公
平性和包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
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
担当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研究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改进的对策有:注重有效教学,减轻学生负担;通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提升教师的素质,深化教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问题;改进对策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39-0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仍然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的变革1.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与教师主导的过程,更是知识创生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看到了现有教学方式的严重局限,力图打破旧局面,实现教学认识方式的变革。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学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而是有了更多与学生的探索与互动。
教师也不再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完全、愉快地参与进了课堂。
同时,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校内走向校外,许多研究性的课程在中小学广泛的开展起来。
课程资源也不仅仅由专家研发,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教学内容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而且是内容在教学过程进行中所生成与转化的,以及内容提升和知识的建构,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心灵的自由释放。
2.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能质疑权威。
而新课改以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分享知识与经验的景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交流情感、价值观,教师能与学生坐下来谈人生、谈理想。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第1篇:由儿童中心论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各个方面发生着变化,要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学生是关键。
本文立足杜威的儿童中心,从老师角色、学生角色两个方面来谈基础教育改革。
评价制度应该围绕学生制定,就应该具有教育价值;课堂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促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角色要由“满堂灌”的施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也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学习的“太阳”。
儿童中心论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
他提倡在教学中儿童应该由围绕教师转的“卫星”变成学习的“太阳”。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教育应符合儿童个性发展,兴趣与训练相辅相成,课程与教材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学互长。
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正是基于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这次改革是教育主体的一次大变革,是对儿童的一次较为彻底的解放,它使儿童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学要围绕儿童展开,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与兴趣。
本文就从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角色转换来探讨杜威儿童中心论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习理论是教师为中心,现在变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在这一主体变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中,他非常注重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
他将思维的五步法直接应用到了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因此为了进一步有效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转换角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引言基础教育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必要性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创造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一代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强调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创新精神的培养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创新精神已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通过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挑战教师培训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需要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能,以适应变化的教育环境。
然而,现实中存在不少教师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内容不够实践和应用导向的问题。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更新。
但是,由于课程内容庞杂、体系复杂,更新过程可能面临多方面的难题,如资源不足、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
因此,如何有效地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挑战。
家长的认知和期望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对课程改革产生影响。
一些家长对于传统的基础教育有较为保守的观念,他们可能会对课程改革保持怀疑和抵触态度。
因此,如何增加家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
最新-中学课程改革论文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精品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于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
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作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
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厢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
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共2篇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论文(一)摘要: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论文通过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旨在为今后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2. 背景2.1 教育发展的动力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人口红利和人才储备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2.2 教育问题的日益突出尽管中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3. 目标3.1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民。
3.2 推进教育公平基础教育改革还致力于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4. 措施4.1 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力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是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4.2 改革教育课程基础教育改革还需要通过调整教育课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5. 成就与挑战5.1 成就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如教育硬件设施的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学校的兴起等。
5.2 挑战但是,基础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整合、师资队伍的不足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等。
6. 结论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和配合。
通过本论文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可以看出,基础教育改革在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新课程改革论文三篇
新课程改革论文三篇活用新教材教活新课程云南省广南县篆角乡中心学校陈福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已有数年,改革的成效更是日趋显著,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但至今为止还有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老年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仍就心存余虑,无所适从,仍然使用老办法来教新教材,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更是让人担忧。
针对这一现象,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其实,新课程对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
教材不是圣书,也不是绝对权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地区差异、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遵循教材,有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
因为教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材,才能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
能否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师对教材编写意图领会得越深,越发能够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个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教材,处理教材。
第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一般都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和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改革是近年来各国基础教育发展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基础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摘要:解决学业负担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增效———教学效能的提升。
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主体,需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改革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负”提供必要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多数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学业负担的归因和对策等方面,对学业负担本质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
时至今日,尽管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与领域对课业负担进行了大量的阐述,但对课业负担这一概念仍然缺乏统一认识,尤其是面向实证研究的操作性定义。
事实上,对学业负担进行确切的界定是认识和研究“学业负担”这一问题的必要条件。
一、学业负担的概念和学业负担相关的还有学习负担、课业负担等概念,尽管学业、学习和课业这几者之间有不同的内涵,但这几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指向的都是中小学生由于学业引起的负担,因此这里我们笼统地称为学业负担。
(一)已有学业负担的界定学界对学业负担这一概念的界定非常丰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业负担开展研究,得到了不同的认识。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有关学业负担的界定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学业负担是一种主观感受。
早在1987年就有研究者提出学业负担不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每个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不同,承受的学习量也不同,因此每个人对学业负担的感受也不一样。
基于这种观点,对学业负担的研究立足于对承担者的调查,如郑逸农等在针对高中生的样本调查中就发现,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学习负担”就有所差异。
根据这种观点,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对中小学生主观感受的调研及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自我报告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认为学业负担是一种客观存在。
作为客观存在的学业负担,并不针对某个具体的承担者,它是教育实施者(如学校)施加到学生身上统一的可以量化的客观物,如规定的学习科目、上课时间、作业及考试等。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论文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变革的呼声。
本文将以全面分析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措施为主题,旨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对于个体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从经济、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探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 经济层面:基础教育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优质的基础教育能够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只有加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广度,才能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储备更多精英人才,保证国家的竞争力。
2. 社会层面:基础教育改革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具备良好基础教育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公平与普及也是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基石,通过改革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3. 个人层面:基础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每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优质的基础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通过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措施为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下面从课程改革、教育资源均衡、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措施。
1. 课程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应从学科知识向综合素质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建立灵活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对传统单一考试成绩的过度追求。
2. 教育资源均衡: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减少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关键环节,对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涌现。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课程内容往往陈旧、单一,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脱节。
教学方法也多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目标方面,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
这意味着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懂得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
新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引入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在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了传统文化、公民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参与意识。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保障。
过去,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和片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进行中,如果说教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直面教育,积极改革,勇于改正在改革中犯下的错误,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优秀的教育,全面地成长。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对学校基础教育也提出了转型的要求。
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
下面,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应采取的对策做一些阐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既是探索,就需要在改革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不断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改革逐步逼近理想的目标。
1.“主体性神话”倾向的出现
什么是主体性神话呢?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中对其有如下释义:主体性神话,即认为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
然而,战后的学生并不是在国家、教师、家长的重压下痛苦地生活,而是在国家、教师、家长提出的“主体性生活”的强制下不堪重负。
中国的传统基础教育存在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弊端,但与此同时,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长被窒息在齐步走的统一要求中。
在这种背景下,新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开始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一言堂”,“宁可让课堂乱了,也不要课堂死了”,现在的教育改革正有这样的发展趋势。
改革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只要学生的主体性而淡化课堂中的其他要素。
幻想只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性,就会走入“主体性神话”的误区。
2.改革就是采用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近些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不考虑自己的国情、校情而照抄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学套路或方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虽然改革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意味着选择一种新模式就要完全放弃原来的老路径或老方法。
我国特殊的国情要求在改革中,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清楚了解了各地区、各学校的特殊性之后,改革才能够有的放矢。
否则,一味的引进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理念、方法,只会对改革起到相反的副作用。
3.教育改革的保守倾向
如果将前两种改革倾向说成是改革中的激进派的话,那么改革中也存在着不愿意接受改革的保守派。
保守派在心理上有时并不反对改革,甚至对改革存有一定的期待,但却害怕因改革而带来混乱,希望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看重传统,满足于现状或虽不满足于现状,囿于传统经验的制约而不愿意创新。
保守主义者之所以缺乏改革的动力,在于他们始终未能真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因而对于改革总是持着质疑的态度。
这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无疑是不利的。
二、基础教育改革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改革不能背离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规律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教育的改革也应遵循教育中所存在的规律。
映射到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神话”倾向,就是一种违背了教育规律的错误倾向。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这其中哪一方的能动性都不能过分的加强或弱化。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呢?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通过构建“温润”的课堂——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同时,避免“主体性神话”的错误倾向。
笔者以为,要改变已经存在的“主体性神话”,就应该形成一种应对。
应对是被动的,师生之间都应该具备合乎教育规律的应对,来中和存在的主动倾向。
而在诸多的应对方式中,倾听无疑是较好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互相倾听,倾听可以让你更清楚的了解到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充分体现了尊重。
2.理性对待“他人”的优秀经验
曾经有一些一线的教师抱怨过:专家教授们的理论就像天空中的云彩,形态各异,纷繁复杂,既多变而又美丽,但却摸不到!听完这些理论根本不知道怎么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
笔者以为,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固然必要,但万不可照搬。
当前
教育工作者的所有重心依然要放到课堂上。
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与自己的课堂相结合的、能够良好操作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华亭县一位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们讲《杨桃》这篇课文,孩子们都没有见过杨桃,可想而知其教学的效果。
而另一为老师则结合当地的实际,给学生们讲家乡菜,在融合了课程要求的内容下,使得教学效果大大的提升。
理论虽多,但要选适合自己的。
3.渐进的改革
对于改革中的激进派和保守派,笔者以为从大局着想,必要时可以放缓改革的速度,走一条渐进改革的路子。
渐进主义认为,人的理性和知识有局限性,即人只有“有限理性”。
现实生活世界极为复杂,人只能从错误中学习,从而防止大的失误,逐步获得比较准确的知识。
波普尔的“试误法”这条理论同样适用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步骤的改革虽然减缓了改革的速度,但它既可以限制激进派过激的错误倾向,也更容易为保守派所接受。
如果一开始就是大规模的改革,它前进路途中的障碍或许会更多甚至导致失败。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望
虽然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遭遇到了些许方面的问题,但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有目共睹的。
我国基础教育的突出成就已为世界众多国家所瞩目和默认。
相当多的中国学生表现出聪慧的智力优异的学习成绩,这固然离不开中国人特有的勤奋努力和民族自尊,但其深层原因则毫无疑问来自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良好培养,得益于基础教育为他们打下的坚实基础。
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
学习者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国学生的“双基”水平是世界公认的,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在进行中,如果说教育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直面教育,积极改革,勇于改正在改革中犯下的错误,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优秀的教育,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出版社.2003.70
[2]林丹.柳海民.渐进改革: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路向的理性选择[J].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