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名词解释 重点
刑法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21ebb17e518964bce847c52.png)
刑法名词解释1、刑法: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本阶级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狭义的指刑法典;广义的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2、刑法体系:广义的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指有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
学理解释:指有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文理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伦理解释: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做的解释。
包括当然解释: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务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使用范围之内的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限制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4、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1)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2)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坚持法治,摒弃人治;坚持平等,反对特权;讲求公正,反对徇私。
5、罪行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概括来说,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的名词解释
![刑法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416fc6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7.png)
刑法的名词解释刑法是一门研究和规范刑罚的法律学科,主要包括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和法定刑等方面的规定。
下面是对刑法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刑法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范公民行为的一种法律体系,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破坏社会秩序和治安,需要由国家通过刑罚予以惩处的行为。
3. 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是刑事犯罪定罪的法律要件,包括行为要件、结果要件、主观要件等。
只有当这些要件齐全并符合法定条件时,才能认定某个行为是刑事犯罪。
4.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即犯罪分子需承担法律规定的刑罚或法律制裁的责任。
5. 法定刑法定刑是指由刑法规定的具体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来决定所适用的刑罚。
6. 真实刑真实刑是指最终判决确定的实际执行的刑罚,是根据法定刑和犯罪事实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刑罚量刑。
7. 缓刑缓刑是指法院在判决被告人犯罪后,暂不执行刑罚并对被告人进行一定期限的监督、教育和改造,如果缓刑考验期内被告人表现好,可以免除刑罚。
8. 假释假释是指在服刑一定期限后,对罪犯根据其表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制度。
9. 累犯累犯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次犯罪被判刑的人,通常会受到更重的刑罚。
10. 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审判的法律程序,包括犯罪调查、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环节。
11. 公诉人公诉人是刑事诉讼中由检察机关指定的代表国家起诉犯罪行为的法律人员,负责举证、辩论等。
12. 辩护人辩护人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或被告人家属委托,担任辩护工作的法律人员,负责为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和辩护。
13. 刑罚执行刑罚执行是指在判决确定后,通过监狱或其他刑罚执行机构对犯罪分子按照法定刑的规定进行刑罚的实施。
14. 刑满释放刑满释放是指服刑期满后,被判刑罚的人根据法定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在监狱和刑罚执行机构的监督下获得自由。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b59319a300a6c30c229fe6.png)
第一章刑法概说一、名词解释1、刑法:刑法就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立法解释: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刑法解释。
(包括三种情况:第一,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用语所作的解释。
第二,在刑法文件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第三,刑法施行过程中,国家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刑法规定所作的解释。
)3、司法解释: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依据法律的授权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做的说明。
4、扩张解释:即刑法规定的字面通常含义较其真实含义窄时,扩张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
5、限制解释:即刑法规定的字面通常含义较其真实含义广时,限制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的真实含义。
6、当然解释: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和事物属性的逻辑推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刑法规定的使用范围之内。
7、反对解释: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
8、补正解释: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
9、体系解释: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合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刑法规范含义。
10、历史解释:根据刑法制定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发展源流,阐明刑法规范含义。
11、比较解释:参考国外立法与判例,借以阐明刑法规范含义。
二、重点知识1、刑法的历史:原始社会的惩罚、古代外国刑法、欧洲各国刑法发展史、我国古代刑法及其制度。
(我国先秦时期有所谓的刑名法术之学)2、刑法学派:古典学派的诞生、新派的形成、新派和旧派的争议、折中主义的刑法。
3、刑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理论刑法学与应用刑法学、刑法哲学与注释刑法学、注释刑法学与刑事法学。
4、在我国,刑法的渊源主要有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刑法典是指冠以刑法名称而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修正案是指通过直接在现行刑法典框架内对罪行规范进行修改补充的方式所形成的刑法文件。
(完整版)刑法名词解释大全
![(完整版)刑法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d4dce7bf61fb7360a4c651c.png)
刑法名词解释1、刑法: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本阶级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狭义的指刑法典;广义的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2、刑法体系:广义的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指有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
学理解释:指有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文理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伦理解释: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做的解释。
包括当然解释: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务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使用范围之内的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限制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4、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1)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2)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坚持法治,摒弃人治;坚持平等,反对特权;讲求公正,反对徇私。
5、罪行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对于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概括来说,即“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总论重点的名词解释
![刑法总论重点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02eaa8c227916888586d788.png)
刑法总论重点的名词解释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犯罪: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是犯罪3、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4、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5、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6、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7、身份: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取得的临时性或者永久性的影响定罪或者影响量刑的状态或者资格。
8、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9、单位犯罪: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10、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11、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2、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3、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4、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5、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6、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7、意外事件: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18、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刑法名词解释完整版
![刑法名词解释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04c1d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2.png)
刑法名词解释完整版名词解释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广义: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11、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
15、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17、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0、犯罪对象: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2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实施特征。
25、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
27、作为:指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危害行为。
28、不作为: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前提),能够履行(重要条件)而不履行(关键条件)的危害行为。
33、犯罪主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34、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36、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4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只是发展正常的人。
4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①不满14周岁②: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43、相对(有)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规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
法硕 刑法 名词解释
![法硕 刑法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56c3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f.png)
法硕刑法名词解释刑法是指规范国家对犯罪行为的惩治和预防的法律体系。
作为法学的重要分支,刑法涉及犯罪的定义、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犯罪的责任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等方面的规定。
1. 刑法(Criminal Law):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管理和惩治的法律体系,包括犯罪的定义、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刑罚种类与量刑等内容。
2. 犯罪(Crime):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国家刑事法律的制裁。
3. 犯罪构成要件(Elements of a Crime):指构成某一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法定要件,例如故意、主观上的过错、客观上的违法行为等。
4. 故意犯罪(Intentional Crime):指犯罪人有意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对其结果有所预见或者预料,并且主观上接受或者愿意接受该结果发生。
5. 过失犯罪(Criminal Negligence):指犯罪人由于疏忽、疏漏等原因未能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致使某一犯罪结果发生。
6. 刑事责任(Criminal Liability):指犯罪行为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和刑事责任追究。
7. 刑罚(Punishment):指国家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的一种措施,包括剥夺自由、罚金、没收财产等。
8. 自由刑(Custodial Sentence):指将犯罪人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9. 有期徒刑(Fixed-term Imprisonment):指对犯罪人判处一定刑期的刑罚。
刑期可以是数日、数月、数年或者十几年、几十年等。
10. 无期徒刑(Life Imprisonment):指对犯罪人判处终身监禁的刑罚,一般用于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
11. 缓刑(Suspended Sentence):指对犯罪人的有期徒刑判决,可以暂缓执行,待缓刑期满后,如果犯罪人没有再犯罪行为,则可以免除刑罚。
12. 罚金(Fine):指对犯罪人处以一定金额的金钱刑罚。
刑法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08432c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b.png)
刑法名词解释大全刑法是为了保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惩治犯罪行为而制定的法律。
刑法名词解释如下:1. 刑法:刑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用于规定和惩处犯罪行为的一门法律学科。
2. 罪行: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称为罪行,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形式。
3. 罪犯:犯罪行为的主体称为罪犯,是指犯罪的个人或组织。
4. 犯罪: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5. 刑罚:国家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法对罪犯作出的惩罚措施。
6. 死刑:最高刑罚,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实施终身有期徒刑。
7. 无期徒刑:对罪行严重,不宜释放的罪犯实施的徒刑,未规定刑期。
8. 有期徒刑:对罪行较轻的罪犯实施的徒刑,规定了刑期。
9. 缓刑:对判决的刑期中,可以暂缓执行或者减轻刑罚,并将罪犯对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的刑罚。
10. 拘役:对一些轻微犯罪,刑期较短的罪犯实施的徒刑。
11. 管制:对一些轻微犯罪,刑期不超过一年的罪犯实施的刑罚。
12. 罚金:对财产犯罪的罪犯依法征收的刑罚,支付一定金额的钱款。
13. 刑法适用原则:刑法规定的罪行和刑罚适用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无明文不罚、法有明文不释、不能罚刑两重等。
14. 立功: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过程中,主动揭发自己的犯罪行为,并向警方提供重大犯罪线索,可以减轻刑罚或免于刑罚。
15. 自首: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自首,并积极配合警方进行调查,可以减轻刑罚。
16. 主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作案动机、意图和罪犯的精神状态等个人主观因素。
17. 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环境、方式、对象等与罪犯个人无关的客观事实。
18. 平等原则:在刑法适用中,人人平等,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等。
19. 民事赔偿:对犯罪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经济和非经济损失,由罪犯负责赔偿。
20. 辩护权: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委托辩护人进行辩护,提供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刑法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诠释大全
![刑法学名词诠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a1383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7.png)
刑法学名词诠释大全一、罪责 (Culpability)罪责是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主观方面的过错和客观方面的违法特征,才能够成为刑法中的罪责。
罪责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以及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和教育。
二、犯罪 (Crime)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备主观恶意和客观违法特征。
犯罪行为通常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损害,并且与刑法的制裁相对应。
犯罪行为的界定和认定是刑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故意犯罪 (Intentional Crime)故意犯罪是指作为犯罪主体,在明知行为违法的情况下,故意实施的违法行为。
故意犯罪的特点是主观恶意十分明显,犯罪主体通常对其行为的后果有充分的预见和控制能力。
四、过失犯罪 (Criminal Negligence)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在违法行为中虽然没有直接的故意,但是由于疏忽、失误或不当行为,导致他人受到损害或社会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过失犯罪的特点是主观方面的过错相对于故意犯罪较为轻微。
五、刑法 (Criminal Law)刑法是国家设立的一种法律体系,用于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
刑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惩罚犯罪行为。
刑法主要包括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刑罚的设定和适用、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等内容。
六、法律责任 (Legal Liability)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对违法行为所做出的制裁和追究。
法律责任可以包括刑法责任和民事责任等不同形式。
刑法责任是指违反刑法规定而面临的处罚和制裁,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法规定时需要承担的民事赔偿等责任。
七、量刑 (Sentencing)量刑是指在判决犯罪主体有罪后,根据刑法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和刑罚决定的过程。
量刑的目的是在依法惩罚犯罪行为的同时,考虑犯罪主体的社会危险性、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犯罪主体的个人情况等因素,进行公正合理的刑罚决定。
八、违法行为 (Illegal Act)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或法规的行为,行为主体通过实施违法行为而破坏了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规范和保护。
刑法学中的所有名词解释
![刑法学中的所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e5a0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4.png)
刑法学中的所有名词解释引言:刑法学作为法律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或其他强制措施的规定和适用。
在刑法学领域中,有许多特定的名词和术语需要理解和解释。
本文将对刑法学中的各种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增进读者对刑法学的理解。
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principle of legality)是刑法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犯罪和刑罚的概念必须在法律中明确定义,并且以法律为基础确定罪责和刑罚量刑的标准。
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益。
二、犯罪犯罪(crime)是指违反国家刑法规定的行为。
简单地说,犯罪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包括取得犯罪的主体、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结果三个要素。
三、刑责刑责(criminal liability)是指犯罪者对其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和责任。
根据犯罪的轻重不同,刑责也会有所不同,包括刑事处罚、刑事责任和刑事后果等。
四、刑罚种类刑罚种类(types of punishment)指在刑法规定下,对犯罪者予以的判决和处罚方式。
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剥夺自由、处以死刑等。
五、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故意犯罪(intentional crime)是指犯罪者以自己的意志为基础,故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negligent crime)是指犯罪者因疏忽、过失或不负责任而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
两者的区别在于犯罪者的主观意图和对于行为结果的预见程度。
六、犯罪后果犯罪后果(criminal consequences)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犯罪后果包括物质损失、人身伤害、社会影响等方面。
七、自卫正当性自卫正当性(legitimate defense)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保护自身或他人的生命、财产等合法利益而行使防卫行为的合法性。
在法律上,自卫行为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限度,否则将被认定为非法行为。
八、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研究犯罪者的心理动机、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等,以期推断犯罪者的犯罪倾向和行为模式,为犯罪预防和犯罪调查提供依据。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8b4f7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d.png)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名词解释:1、刑法:刑法是国家以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维护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2、刑法的性质:刑法具有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和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立法解释:立法机关对刑法含义的解释,包括对刑法术语的解释、法律起草说明或修订说明中的解释以及对发生歧义的规定的解释。
4、司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规定含义的阐明。
5、扩张解释:扩张刑法条文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二、XXX: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核心和精髓,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二、XXX: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
2、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3、罪刑相当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名词解释:1、刑法的效力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两个层次。
主观方面包括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的主观意图或疏忽导致的行为。
客观方面包括犯罪的对象、行为和后果三个要素。
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客体,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具体行动,后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社会危害后果。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犯罪构成的总和。
在犯罪构成中,每个要素都必须满足一定的法律规定,才能构成某种犯罪。
这种层次结构的构成,体现了犯罪构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下,犯罪客观要件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4、犯罪客观要件是刑罚的基本依据:只有当犯罪客观要件成立时,才能对犯罪行为予以刑罚。
刑法名词解释
![刑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4fd6f2c8d376eeaeaa318c.png)
刑法名词解释1.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广义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如《公司法》)。
3.狭义刑法:具有法典形式的刑法,在我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刑法的法律性质:①规定内容的特定性②调整范围的广泛性③强制手段的严厉性④保护权益的后盾性。
5.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刑法始终的准则,也是指导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准则。
6.罪刑法定原则: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它的内容为①排斥习惯法②禁止类推③刑法无溯及效力(或事后法的禁止)④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⑤明确性原则⑥实体的适当原则。
7.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在适用刑法上,不分种族、性别、职业、地位、出身财产状况,一律按照刑法的规定,同等地追究刑事责任。
8.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和犯罪分子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大小相适应。
9.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在什么领域内对什么人和从什么时间起至什么时间止具有效力。
10.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11.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到刑罚处罚性。
12.自然犯:又称刑事犯,指无需等待法律规定,由于其性质上违反社会伦理而被认为犯罪者。
(如杀人、防、强奸等)13.法定犯:又称行政犯,指并不违反社会伦理,由于行政取缔的目的,根据法律的禁止才被认为犯罪者。
(如妨害清算罪等)14.隔离犯:行为实施的地点或时间与犯罪结果发生的地点或时间存在间隔的犯罪。
15. 非隔离犯:行为实施的地点或时间与犯罪结果发生的地点或时间的犯罪。
16.国事犯罪:行为危害国家的主权、政权、社会制度和安全的犯罪。
17.普通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罪之外的刑事犯罪。
18.身份犯:在犯罪构成上犯罪主体被限定于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
(如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等)19.非身份犯:在犯罪构成上不要求犯罪主体具有一定的身份即可以构成的犯罪。
刑法的基本内容名词解释
![刑法的基本内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34234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b.png)
刑法的基本内容名词解释引言:刑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是国家用以惩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刑法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加深对刑法基本内容的理解。
一、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指符合刑法规定的,具备了构成犯罪要件的行为。
犯罪行为具有以下几个要素:主观方面的有罪意识和犯罪目的,客观方面的实施行为以及该行为的结果。
犯罪行为是构成罪的基础,刑法的核心在于对犯罪行为予以惩处。
二、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其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它是刑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包括刑法责任的主体范围、刑事责任的主客观方面以及刑事责任的外延和内涵等内容。
刑事责任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
三、刑法犯罪构成与未遂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构成有具体规定,这些规定称为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主要包括客观方面的行为、结果和社会危害性,以及主观方面的犯罪意图和过错。
而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如果未达到犯罪构成要件的全部内容,称之为未遂犯罪。
刑法对于未遂犯罪也有一定程度的处罚。
四、法定刑法定刑是刑法对每个犯罪行为所规定的刑罚种类和幅度。
法定刑的确定是根据刑法中具体规定的内容,以及犯罪行为的性质、危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
法定刑的明确性有助于保护法律的确定性和一致性,确保刑法的公正与合理。
五、累犯与惯犯累犯是指在服刑期间,再次犯罪的情况。
而惯犯则是指有过多次犯罪经历的人。
累犯和惯犯多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社会性格,其行为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危害更大。
因此,根据累犯和惯犯的情况,刑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加重处罚。
六、刑事追诉时效刑事追诉时效是指对犯罪行为提起刑事诉讼的期限。
刑事追诉时效的长短对于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及时性具有重要影响。
刑事追诉时效的规定是为了平衡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之间的关系。
结语:刑法的基本内容名词解释涵盖了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刑法犯罪构成与未遂、法定刑、累犯与惯犯以及刑事追诉时效等重要概念。
刑法的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的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dc8ed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e.png)
刑法的名词解释大全一、刑法是一门法律科学,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安全和权益,以国家的强制手段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制裁的一种法律体系。
二、犯罪是指侵犯社会利益、违反法律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被法律认定并予以处罚的行为。
三、刑罚是刑法进行制裁的手段,是指国家依法对犯罪分子予以的惩罚。
刑罚包括剥夺自由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和剥夺财产的刑罚(如罚金、没收财产等)。
四、有期徒刑是刑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刑罚,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自由,并规定了具体执行的时间。
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有期徒刑的刑期长度不同。
五、无期徒刑是指对犯罪分子的自由剥夺没有具体的刑期限制,一般适用于犯罪性质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极大的案件。
在刑法执行期间,对无期徒刑犯罪分子进行改造教育,评定其是否适合减刑或假释。
六、死刑是指对犯罪分子进行最严厉的刑罚,剥夺其生命的刑罚。
死刑只适用于犯罪性质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最大的案件。
然而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对死刑采取了暂缓执行、废止以及减少适用的政策。
七、缓刑是指在法院判决犯罪分子有期徒刑刑罚时,以犯罪人的悔罪表现、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为依据,暂缓或免除判决的刑罚执行,但对被判缓刑的人设定了一定的考验期。
八、假释是指对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作为主体、在特定条件下解除部分或全部刑罚,提前回归社会的一种制度。
假释的核心要求是犯罪分子必须表现出对犯罪的悔过态度,同时符合法定的假释条件。
九、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其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刑事责任是刑法赋予的一种法律地位,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不可变更性的特点。
十、法定刑是指刑法规定的对某一犯罪行为所规定的最低刑罚和最高刑罚,法定刑覆盖了大部分犯罪行为。
根据具体情况,法院可以在法定刑的范围内酌情量刑。
十一、量刑是指在判决阶段,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犯罪人的主观故意、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刑罚的种类和刑罚的具体数额。
刑法的名词解释
![刑法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e8725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c.png)
刑法的名词解释
1.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违反刑法,应当依法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和行为人的责任。
刑事责任机制以正义原则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为旨,通过制定、实施和执行刑事法律规范和调整社会行为,制止和惩罚非法行为,提高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2.刑事自证:刑事自证是指犯罪嫌疑人就自己的犯罪行为作出的可以用作证据的自白和陈述。
刑事自证有助于调查和审判,有助于及时认定犯罪行为,有利于提高审查审判透明度,有效防止犯罪活动,有利于司法公正和法治的建设。
3.刑责不加: 刑责不加是指根据刑法规定,依法不处以刑罚,但由于案件情节轻微、犯罪成因较低等原因,或者犯罪人是未成年人等原因,对其可以适用刑责不加则不加。
4.刑法定罪:刑法定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相关犯罪行为与案件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经查证事实有证据,构成相应的刑法罪名。
定罪是刑事审判的初步工作,一个相应的犯罪起初要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认定,才能继而进行量刑。
5.刑罚执行: 刑罚执行指犯罪被告应当受到的刑事处罚,是刑法对犯罪行为的终审定罪和处罚的过程。
刑法设立处罚既是为了严惩违法犯罪
者,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采取的抑制违法行为的一种措施,旨在保护公民的权利,严格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刑法名词解释
![刑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81b2358762caaedd33d4b8.png)
刑法名词解释1、刑法(定义):刑法是国家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2、狭义刑法:狭义刑法即指刑法典,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以法典的形式制定的完整的、系统的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3、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具体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4、刑法修正案:是指在刑法典生效以后,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在保持刑法原有体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以修正案的形式集中对刑法典的内容做出修改、补充的法律规范。
5、单行刑法:是指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为补充、修改刑法典,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形式公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某几种相关犯罪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规范。
1998年《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是目前唯一现行有效的单行刑法。
6、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民法等非刑事法律中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
我国的附属刑法一般只重申刑法的相关规定,而不对刑法典予以补充、修改和解释。
7、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根据刑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划分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是指适用于一国领域内所有地区和所有人的刑法规范。
普通刑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刑法典,还包括与刑法典有相同适用范围的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等。
特别刑法是指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间、特别地区或特别事项的刑法规范。
当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发生竞合或者冲突时,应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优先适用特别刑法。
如果某一行为同时符合两个同等效力的特别刑法时,应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适用新的特别刑法。
8、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根据刑法规范形式的不同划分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形式刑法是指从法律规范的外形或者名称上就可以得知其为刑法的法律,也是指使用“刑法”这一名称的法律,如刑法典。
由于形式刑法的内容全部或者主要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所以又称为单一刑法。
实质刑法是指外观或名称上不是刑法,但其内容有关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条款。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96e44e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f.png)
刑法学名词解释大全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总和,主要包括刑罚等法律规范。
2.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3.立法解释是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4.论理解释是参考刑法产生的缘由、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5.反对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
6.体系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在整个刑法中的地位,联系相关法条的含义,阐明其规范意旨的解释方法。
7.比较解释是将刑法的相关规定或外国立法与判例作为参考资料,借以阐明刑法规定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8.扩大解释是指扩张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9.文理解释是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10.刑法的体系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
第二章1.禁止事后法是指只能适用行为时的法律,而不得适用行为后的法律。
2.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3.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特权。
4.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
5.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6.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第三章1.属地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人,不问其国籍,都有进行规制以维护本国秩序的权力,因此,一个国家对于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不管行为人是谁,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管辖原则是指本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也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管辖原则是指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在国外的犯罪行为,只要侵犯了本国利益或本国公民的法益,就适用本国刑法。
普遍管辖原则是以保护各国共同利益为标准,认为凡是国际条约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或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罪犯在其领域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
刑法名词解释
![刑法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dc13a9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48.png)
刑法名词解释刑法是一门研究罪与刑的法律学科,是国家权力对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实施处罚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对刑法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
罪: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刑法将罪分为犯罪和非犯罪两种。
犯罪是一种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和处罚。
非犯罪是指没有犯罪性质的行为,不受刑法的约束。
刑:刑是指国家对犯罪行为实施的法律制裁措施。
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类型,包括死刑、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缓刑等。
刑罚的种类和程度取决于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故意:故意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该行为具有违法性和危害性,却决意实施的心理状态。
故意犯罪是指有故意的犯罪行为,通常需要证明犯罪主体有主观上的故意。
过失:过失是指犯罪主体因疏忽犯下的错误行为。
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没有故意,但由于粗心大意或不善管理等原因造成的违法行为。
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必须在共同犯罪的事实上共同犯罪,并且要有互相勾结或有明确分工的关系。
手段:手段是指作为实施犯罪行为的方式或方法。
刑法规定了一些禁止使用的手段,如暴力、威胁、欺骗等。
通过使用特定的手段实施的犯罪行为可能被认定为特定类型的犯罪。
动机:动机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所具有的主观意图或目的。
动机通常反映犯罪主体心理的动因和目的。
刑法中通常将犯罪的动机与犯罪的主观故意等相互联系来评价犯罪的性质和刑罚的程度。
刑法适用:刑法适用是指法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涉嫌的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定性和适用刑法罪名的过程。
刑法适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进行,以确保公正和合法性。
证据:证据是在刑事审判中用来证明或推翻事实的材料或信息。
证据可以通过口头陈述、书面文件、物证等方式出现。
刑事案件的审判主要依赖于证据来确定真相和作出判决。
刑法学名词解释
![刑法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098db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7.png)
刑法学名词解释刑法学是研究刑法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刑事法律的基本理论、刑事立法、刑事执行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对刑法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刑法: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规定的惩罚行为犯罪的法律规范体系。
刑法规定了犯罪行为、主体、客观要件、主观要件、刑罚类型、刑罚数额等方面的内容。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基本原则之一,即只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刑罚也必须由法律规定。
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利,避免滥用刑权。
3. 犯罪: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违法性、有害性和过错性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包括犯罪事实和犯罪主体两个方面。
4. 犯罪事实:犯罪事实指构成犯罪的客观行为,包括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犯罪结果等。
犯罪事实是确定犯罪责任的基础。
5. 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指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刑法规定了犯罪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刑事责任的范围。
6. 犯罪形态:犯罪形态是指犯罪行为的不同表现形式。
常见的犯罪形态有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累犯、职务犯罪等。
7. 刑罚:刑罚是国家根据刑法规定对犯罪行为人实施的惩罚和强制措施。
刑罚包括剥夺自由刑、剥夺政治权利、财产刑等。
8.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因犯罪而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
9. 刑事立法:刑事立法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刑事法律的过程。
刑事立法应当考虑刑法学理论、社会实际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确保刑事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0. 刑事执行:刑事执行是指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执行的过程。
刑事执行包括刑事审判、刑罚执行和刑事再审等环节。
以上是对刑法学中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刑法学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词还待探究和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总则名词解释1、刑法学:研究刑法和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部门。
第二章1、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定罪判刑必须以现行法律明文规定为准,对于现行法律没有明文加以规定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也即所谓“法无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4、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体现:1.定罪上一律平等2.量刑上一律平等3.行刑上一律平等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体现: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法体系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3.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第四章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犯罪的构成要件:指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事实特征。
事实特征必须经过法律的选择,才能成为犯罪构成要件。
4、刑事责任:行为人对违反刑法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对行为人否定的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的标准。
第五章8、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说明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9、危害行为:表现人的意志或意识,危害社会的行为。
10、作为: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的情况。
11、不作为: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且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12、广义的危害结果:由被告人的危害行为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13、狭义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对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
14、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原因与结果是哲学上的一对范畴。
在辩证唯物主义因果论看来,引起一定现象发生的现象是原因,被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这种现象与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就是因果关系。
15、犯罪主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16、犯罪的一般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在的犯罪主体。
17、特殊主体: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职务或者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
18、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
19、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0、完全刑事责任能和:凡的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2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的人和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
22、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务的情况。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23、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
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聋哑人;盲人;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24、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25、罪过: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认识方面和意志方面两类因素。
27、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28、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29、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0、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1、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2、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3、意外事件: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
34、犯罪目的: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5、犯罪动机;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起因。
只有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的目的和动机,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则没有。
36、行为人在事实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的不正确理解。
37、行为人在法律上认识的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者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
第六章1、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2、结果犯:指行为人不仅要有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还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既遂。
3、行为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4、危险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5、举动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施行为既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6、结果加重犯:指行为人实施了基本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由于发生了法律规定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以外的加重结果,刑法对它规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7、犯罪预备: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示能着手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状态。
8、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状态。
9、实行终了未遂:指犯罪分子已经将实现犯罪意图的全部行为实施完毕,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
10、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指犯罪分子,未将他认为实现犯罪意图所必要的全部行为实行完毕,因而没有得逞。
11、能犯未遂:指犯罪行为,有实际可能完成犯罪而达到既遂,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达到既遂,而停止下来的情况。
12、不能犯未遂:指犯罪人对有关犯罪事实认识错误,而使犯罪行为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情况。
又可分为工具不能犯未遂和对象不能犯未遂两种。
13、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14、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5、任意共同犯罪:刑法分则规定的可以由一个人单独实施的犯罪,当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时,即构成共同犯罪。
16、必要共同犯罪: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二个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17、简单共同犯罪:亦称共同正犯(共同实行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
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只有实行犯,而没有教唆犯、组织犯和帮助犯。
18、复杂共同犯罪,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
19、一般共同犯罪:又称非集团性共犯,指没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20、犯罪集团:三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1、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2、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2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
24、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25、数罪:行为人的行为具备数个犯罪构成。
26、继续犯:也称持续犯,犯罪既遂后,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处于持续状态的犯罪形态。
27、想像竞合犯:实施了一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28、连续犯: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独立构成犯罪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29、牵连犯:以实施某一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行态。
30、吸收犯:数个犯罪行为因一个被另一个吸收,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仅按吸收的罪处断的犯罪形态。
31、结合犯:两个以上独立罪名的不同犯罪行为,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结合而成一种新罪的犯罪形态。
32、惯犯:以某种犯罪为常业,或者以犯罪所得主要生活来源或挥霍来源,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实施同一种或几种犯罪,已养成犯罪恶习的犯罪分子及其犯罪形态。
第七章1、正当行为:也称排除危害性的行为、阻却违法性的行为,是指某一行为从形式上看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基于某种特殊的情况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制止不法分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3、特殊防卫权:是指公民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后果的,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形。
4、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5、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6、避险过当:是指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
第九章1、刑罚体系:指刑法所规定的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2、主刑:又称基本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它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刑。
主刑是我国刑罚方法的一大类,它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徙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3、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管束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