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I卷(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 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南阳一中202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方云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包括文学文化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坐标。
对于文学来说,如何认识新时代之“新”的丰富内涵,如何认识“新时代”与“中国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理论课题。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深刻认识“时代”之新变与“中国”之恒常之间的辩证关系。
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提出了文学与时俱进的特点。
文学既存在于“时代”的变量中,也必存在于“民族文化”的常量中。
对我们来说,这个常量就是“中国”。
不能把握住时代的变量,文学就会在日新月异的新经验面前惊慌失措、孤芳自赏而故步自封,为时代所淘汰;不能把握住民族文化的常量,文学就会在瞬息万变的新事物面前方寸大乱、随波逐流而丧失初心,丢失了来路和根据地。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新生活、新技术和新矛盾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学想象。
越来越多的人们,乐于寻找新的文学观念装置,来显影新时代的文学之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意识到在趋时以应新变之余,也要守望来路以寻民族文化之根。
对于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来说,“中国”不仅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不仅是变动不居的,也是具有坚韧根性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巨浪召唤定海神针。
让我们在时代之巨变中始终成为我们的正是“中国”这一份精神共同体的认同。
只有不断将新时代中国故事编织进并充实于“中国”浩浩荡荡的精神河流中,才能更有效地“以中国为方法”,在中国的特殊性和历史性中诠释“新时代”的独特风采。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历史地呈现中国的丰富和纵深。
历史地呈现“新时代”,意味着要在文化和时间的连续性上表现流变;历史地表现中国,则意味着既要站在“新时代”观照历史,又要引几千年中国文化河流以灌溉“新时代”的精神园地,使“历史”成为照亮新时代的重要精神资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长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脂砚斋有一段评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可卿)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香菱)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
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
”脂砚斋是有可能谙悉作家本人的创作心态乃至其人生观念的,上述评语道出的,未必不是《红楼梦》藉以诞生的一个心理动因,即作品是曹雪芹屡历幻灭之后“人生如梦”思想的某种程度的折射。
拆解作为全书总纲的前五回,便可洞悉两条重要线索:一条是“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第三回),这是全书现实故事(情事、家事、政事抑或还有国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主要人物活动地——贾府——生活的“真正”开始;另一条是“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第五回),这是全书梦幻故事的“真正”开端,也是以总体预述的方式对众女钗未来命运的第一次(也是最全面的一次)暗示。
这两条线,分别是对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较全面描写,也借助他们的活动分别敲响人间(大观园)现实故事和天上(太虚幻境)神话故事的开场锣。
自此,各种矛盾遂陆续展开,各色人等方粉墨登场。
在前五回中,作者安排一甄一贾、一僧一道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全面交待两个故事得以产生、发展的环境与背景,其中的僧道更起着连接天上与人间、梦幻与现实的艺术重任。
作家着力刻画现实与神话两个世界(其实质为一个世界)的艺术初衷在“总纲”部分已露端倪,神话是现实的前缘,现实是神话的后续,两个世界的并置与交融才是作品的结构主框。
这一以神话为起点、支点和终点的结构主框是梦化的、超俗的,因而也是极富有诗意。
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怀仁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三星堆文物为何再度引发高度关注近来,三星堆遗址又“火”了,在这一轮考古发掘中,新发现的6个坑已出土金面具残片、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公众纷纷讨论三星堆遗址,认为其彰显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沉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一个拥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体性一定是鲜明、强烈、稳固的,三星堆遗址正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如上特质。
三星堆遗址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厚度。
悠久绵延的中华文明如同历史沃土培育的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从枝叶可以追溯到根脉。
三星堆遗址便与古蜀文明的起源密不可分。
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认为:“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是分别位于成都平原至川东及三峡带的两支青铜文化,但其文化面貌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又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大文化圈(区)。
自夏时期起,这个文化圈内开始渗入了一些二里头文化的因素,而至商时期,则又大量接受了二里岗和殷墟文化的影响。
这就是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在我国考古学文化总谱系中的位置。
”三星堆遗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文明高度。
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个过程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
”以此论断反观三星堆遗址,其文明特征极为显著。
从陶器上看,三星堆早期的陶委与二里头早期的陶盂,除了陶质和大小以外,几无区别;从青铜器上看,三星堆的铜尊、铜曇明显受到了殷商青铜礼器的影响,可知在与彼时中原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古蜀文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语文(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得分: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
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
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材料二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
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
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
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
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今晚,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一个巨大的“他者”,它正在威胁着我们,撼动我们的根基,它的名字叫ChatGPT。
它是说人话的,但是它不是人。
当它以自然语言与我们对话时,在我们和它之间横亘着一个根本的、危险的问题:它是谁?它在发出问题等待回答的一秒钟、两秒钟的停顿和空白中它在想什么?在那个空白里,它是在运算,还是在沉吟?运算所求的是一个逻辑的、概率的答案,而沉吟则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个“我”与另一个“我”之间在不确定性中酝酿着主观决断。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判定我们面对的是一台“机器”还是另一个“我”呢?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ChatGPT会写文章。
而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小说家或者诗人。
②AI有一个根本的弱点,那就是它不需要吃饭、不能吃饭。
这硅基的超级智能,它将永生,不要妄想靠拔掉电源去解决它,正如你不能把制止原子弹发射的希望寄托在拔插销上。
这永生的神仙,它的真正问题是,没有生之快乐,也没有生之痛苦。
它就是一个绝对的唯心主义机器,它不需要与世界、与事物、与身体的直接关联。
③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罗兰·巴特曾经铁口直断:作者死了。
罗兰·巴特把人类的所有书写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无限膨胀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在现代已经膨胀为超现实的存在,超出了任何个人的经验和能力。
在罗兰·巴特看来,所有的现代写作者,我们今晚在场的人都在这个图书馆里游荡,我们其实已经远离了图书馆外边的原野、远离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无数前人的梦境、无数前人的语法和修辞中游荡,在无数前人的宏大交响中力图发出微弱的回声,我们是响应者,不是发出声音的人,不再是那个作为创造者的作者,而只是在拣拾碎片,拼凑缝补我们的文本。
或者说,现代写作者是本雅明所说的“拾垃圾者”,本雅明甚至想象,在机械复制时代最恰当的写作就是写一部书,从头到尾由引文构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因里那一棵古松。
饭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反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贫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年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河北省邢台市五校联考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2022-2023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意在表达对艰苦环境的慨叹”错。
“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2.【答案】C【解析】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
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
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D.“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3.【答案】C【解析】颈联写商人白昼睡觉不经商和夜里百姓饥饿难耐都是侧面来写雨“久”的特点,并非将二者进行对比。
4.【参考答案】①纯用侧面描写。
借天空、河水、羲和、河伯来写雨之久,无一字正面写雨,却处处表现雨下得久。
②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
以“煤炱”喻乌云,写天色浓黑,下雨之广。
“无寸空”以夸张手法极写雨久。
③运用想象。
想象羲和难以出行、河伯想把高山作为自己宫殿,来表现雨之久。
④运用典故。
以“羲和”的典故写太阳出不来,以此表现天阴雨大。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5.【答案】A【解析】“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分析错误。
这首诗虽然开篇写前往连州路途遥远艰难,但之后的主要内容一反传统送别诗、贬谪诗的伤感愤懑,语调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对刘禹锡的宽慰之情。
6.【参考答案】①刘禹锡曾在同属江南西道的朗州生活十年,两地风土相似,去连州如同归家。
河北省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河北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V)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论有古代和现代两大系统,概念(或曰“范畴”)也存在着两个系统。
由于这两个系统风马牛不相及,故而,作为理论筋骨的概念差异极大,很多概念几乎无法找到融通乃至对应的点。
例如,作为古代文论重要概念的“风骨”,现代文论就没有可以与之对应的概念,即便想找一个意涵相近的也很难。
至于比兴、文气、应感、气韵等,虽然与现代文论中的概念如隐喻、象征、性格、灵感、风格等意涵部分相近,但通约性也极差,无法找到真正可以衔接的点。
这就给人们整体性地认识与评价中国文论带来很大的困难,更为构建中国特色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当下,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古代文论和现代文论已经是中国文论的两个传统,一个是古代文化造就的古典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引进的外来文化造就的现代传统。
这两个传统之间没有血缘,不存在根本性的传承关系,不仅不能通约,甚至还对立、冲突,主要是因为它们言说的文化背景不一样,面对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不一样,因而体系不一样,概念不融通。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难题。
虽然古今文论是两种没有血缘关系的文论,但现代文论毕竟在中国存在了将近百年的时间,很多概念被长期运用,已经有了一些根基,如艺术真实、艺术形象、典型、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再加上20世纪的西方文论概念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接受美学、叙事学、文学性等,都具备与中国古代文论融会的资本。
很多概念是可以互释的,它们能够共同作用于文学批评,推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设。
2024山西省三晋卓越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3月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用来对人进行分类的社会标准充满了可能指导我们行为的信念和感受。
这也是纽曼在后来的、经历中所认识到的一点——一旦他被归类为犹太人,人们会对他做出假设,并且会对他产生厌恶,还会对这些假设和感受采取行动。
纽曼的故事的核心部分向我们展示了分类如何成为偏见的先兆。
但与此同时,分类也是我们大脑的基本工具。
分类过程不仅适用于人,还适用于所有事情。
我们可以给人分类,给动物分类,给食物分类,给家具分类……我们用信息填充我们分出的每一个类别,并为其注入引导我们行动的感受。
以苹果为例,看到这个分类,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苹果如何生长,生长的地方,现存的品种、颜色、大小、触感、味道,应该什么时候吃苹果,应该怎么吃,是煮着吃还是生吃,苹果是否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等等。
而根据对苹果的了解,我们也会决定是否会喜欢苹果这个类别的食物。
所有这些感受也可以决定我们会不会吃别人给的苹果,如果要吃苹果,是去杂货店买还是去树上摘。
只需看一眼苹果,我们的大脑就可以立刻调出与整个分类相关的感受和想法。
事实上,这些相关性越强,这些感受和想法传达的速度就会越快。
我们关于社交群体的分类也以类似的方式运作,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对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他们的态度称为“偏见”。
无论是坏的还是好的,无论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我们的想法和态度都会和分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会自动触发,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内江六中2024—2025学年(上)高2025届第二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既有“诗能穷人"之说,又有“诗能达人”之说;既有“穷而后工"之说,也有“达而后工”之说。
但是前者成为流行的说法,而后者则少为人所接受。
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我把它称之为“诗人薄命化"倾向。
重视诗赋等文学创作是中国古代的社会风尚,“雅好文章”和提拔文章之士是君主的雅趣。
《汉书》中记载西汉枚乘、司马相如都因善赋而见用,《后汉书》也记载东汉班固因《两都赋》名闻天下。
隋代李谔上书隋高祖明确指出,诗歌已经成为“朝廷据兹擢士"的“禄利之路”。
自从唐代实施科举制度,诗歌便成为下层士子改变命运的途径,真正成为对所有读书人开放的“禄利之路"。
在中国古代,诗歌是当时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能诗是一种荣誉,文章之士通过考试能获得担任官员的资格。
故“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
古代诗人遭受厄运的毕竟是少数,而纯粹由于写诗的原因而遭受厄运的诗人,更是少之又少。
诗人薄命并不是普遍的事实,“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同时构成事实的整体。
如果我们超越表面现象,便可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人薄命"之说其实是一种有选择性的集体认同:在“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选择了“诗能穷人”;在“穷而后工"与“达而后工”中,选择了“穷而后工"。
虽然“诗能达人”也具有某种真实性与合理性,但这种理论大多仅是对世俗社会现象的总结,没有更深邃、更崇高的传统诗学理想与价值观来支撑,有时还流露出某种世俗功利色彩。
而“诗能穷人"或“穷而后工”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追慕崇高的诗学理想。
2022~2023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免费试卷完整版(天津市南开区南开中学)

选择题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文彩侯门似海荫凉(yìn)厚古薄今(bó)B.诤言目光如炬毗邻(pí)锲而不舍(qiè)C.赡养暝思苦想溯源(shuò)度德量力(duó)D.戏谑气冲宵汉玄理(xuán)人影幢幢(zhuàn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音并正确书写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平时加强对字音、字形的积累,注意区分多音字、形近字等,同时注意音形义相结合来加强记忆。
A项,“文彩”应为“文采”,故A项错误。
C项,“暝”应为“冥”,“溯”正确读音为“sù”,故C项错误。
D项,“幢”正确读音为“chuáng”,“宵”应为“霄”,故D项错误。
故选B。
选择题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答案】D【解析】试题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
滋养:犹养育,培养;①供给养分:~品|~身体。
②养分;养料:吸收~|丰富的~。
绚丽多彩:指色彩丰富。
多姿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固执己见。
稳固:安稳牢固,巩固。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
综合考虑,本题应选D项。
本题属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表达应用”部分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
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长沙市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
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
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
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
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
“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
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
“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
“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
“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
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
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
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
高三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第二次月考测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
而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
“礼者,天地之序也。
”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
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
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
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
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
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
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
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休憩、愉快、生态、景观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在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月检测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Ⅰ卷(共33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与作文纸一并交回。
一、(9分,每小题3分)国风音乐是指由现代与古典曲风融合而成的新音乐类型。
很多国风音乐喜欢用古诗词作歌词,或者巧妙地将古诗..词化用在歌词中。
即使新创作的歌词,也大都喜欢使用富含古意的典故、意象。
如果把一首国风歌曲中的所有意象开来,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
听音乐时,人们会被各种意象带入一种“古风意境”,仿佛。
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这使得国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不像西方音乐那般直白,听众需要不断咀嚼歌词的含义,对作品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欣赏,才能获得的审美体验。
国风音乐的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五音阶为基础,有的如泣如诉,带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有的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声音犹如天籁。
还有一些国风音乐的旋律吸收了京腔元素,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聆听和吟唱国风音乐,是一把打开传统文化的新钥匙,它正在成为联结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铺陈设身处地与众不同荡气回肠B.铺展身临其境独一无二千回百转C.铺陈身临其境与众不同千回百转D.铺展设身处地独一无二荡气回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B.大量使用的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C.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使得国风音乐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
D.由于大量使用诗词古韵以及古典意象,国风音乐的总基调一般是内敛的、含蓄的,追求的是意境美、朦胧美。
3.下列对文学常识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杜牧唐朝借古讽今B.《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北宋奏章体C.《大学之道》孟子战国散文D.《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俄国小说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6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准考证号等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
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对应题目的空格内或横线上;不写在试卷上。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卷纸。
3.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4.所有选择题(包括选做题中的选择题)的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拗.断/执拗.复辟./精辟.混.蛋/混.乱着.重/着.手B、奔.跑/奔.向当.权/得当.刚劲./劲.敌应.允/应.对C、狙.击/阻.止沏.茶/休戚.创.伤/悲怆.对峙./仗恃.D、模.具/膜拜角.色/矫.正镌.刻/隽.永沼.气/迢.迢1、D(A、ǎo/niù bì/pì hún/hùn 都读zhuó B、bēn/bèn dāng/dàng 都读jìng yīngh/yìng C、 jū/zǔ都读qī/ qī chuāng/ chuàng zhì/shì D、mú/m ó jué/jiǎo juān/juàn zhǎo/ti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B、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很多隐士把归隐当作终南捷径;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渊明;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加试题(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并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0分)
(1)用斜线(/)给下列划线句子断句。
(6分)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2)庄周是先秦时期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自上面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什么?(2分)答:。
(3)庄周对鲋鱼的做法与监河侯对庄周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____(用成语或俗语概括)。
(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边城》:翠翠边看龙舟赛边等爷爷,傩送捉鸭子上岸时,从对话中得知她是翠翠,就邀请她去他们家等。
翠翠误会了他,轻轻地骂了他。
她的黄狗汪汪地叫,翠翠对狗说叫也得看人叫。
而傩送却理会成了另一种意思,便大笑着走远了。
B.《家》: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
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得知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C.《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D.《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E.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其代表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羊脂球》等等。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6)
答:
(3)试举例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4分)
答:
一、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一串令中国奶粉行业蒙羞的数字:16日国家质检部门公布的对全国109家婴幼儿奶粉企业491个批次产品抽查的结果显示,有22家企业的69批次产品被检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氨。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也把三鹿奶粉事件引向更深的思考。
奶粉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
这些“问题奶粉”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置行业的道德底线于不顾,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儿戏,把行业自律、社会诚信、健康常识抛到脑后。
如此大胆地造假,如此公然地作孽,不仅是对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乳制品自主品牌形象的重大伤害,也是对奶粉行业质量监管的刺痛。
一个行业的成长壮大要历经千辛万苦,毁掉它有时却易如反掌。
当权威部门发布上述数字时,有多少孩子的父母紧锁眉头,有多少消费者对曾经信任的品牌产生疑虑,有多少食用了相关品牌奶粉的孩子经历着身心的煎熬,有多少遵纪守法的企业跟着蒙羞。
行业的公共形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婴幼儿奶粉行业所经历的震动令全社会深深忧虑。
婴幼儿奶粉行业之伤引发社会诚信之痛,走出伤痛唯有拿出捍卫诚信的勇气。
试想,如果向原奶投放第一勺三聚氰氨的人能战胜自身的贪婪,还会出现今天的行业灾难吗?任何职务行为都要接受监督,所以捍卫诚信是依法监督的本义。
如果监管部门事先防住了企业的造假行为,还会出现今天事后监管的被动吗?
近年,经历“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及时作出了调整,适应“大部制”改革,重新制订了监管框架,并修订相关法律。
早前热议的《食品安全法》。
是中国食品安全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食品安全的监管方式成为核心话题。
(1)从材料看,导致中国奶粉事件的发生有哪些原因?(6分)
答:
(2)结合材料,说说主管部门应当如何解决当前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9分)
答:
答案:
(1)周昨来/ 有中道而呼/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 鲋鱼来/子何为者耶
(2)道家涸辙之鲋
(3)远水解不了近渴
答案:
(1)AC(B、觉新与觉慧两者位置应互换;D、海明威是美国作家;E、《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之作)
(2)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3)周朴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
一方面,周朴园作为脱胎于封建阶级的中国第一代资产阶级,天生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
(2分)
但另一方面,在周朴园的内心中,又时常发生着本能与良知的剧烈冲撞。
(2分)
答案:
答:“问题奶粉”企业为了追求利益
奶粉行业质量监管薄弱
企业诚信体系缺失
答:(1)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可忽视,监管过程应该避免众多的干扰因素;
(2)对国计民生类的商品(如奶粉)应加快建立安全标准体系;
(3)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引导必不可少;
(4)防止“三鹿奶粉事件”延伸开去,造成我国食品行业的“集体信任危机”;
(5)透明化调查,并加大舆论引导和宣传,恢复消费者的信心。